搜索

物理实验课件

发布时间: 2023.10.31

物理实验课件。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撰写每个教案和制作好每个课件。教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和教材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之相符。

2. 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安排教材内容,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3.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互动性。

4. 教学流程:详细安排教学流程,包括引入、展示、讲解、练习等环节,确保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顺序性。

5. 资源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教具等,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6. 评价方式:确定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等,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价和反馈。

通过仔细筛选,编辑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物理实验课件”。如果你认真阅读本页,会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物理实验课件 篇1

一,刻度尺的检查 每次实验前都应先坚持测量工具并逐步养成习惯。使用刻度尺前应首先检查以下几点:

1.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刻线是否清晰;

2.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3.弄清相邻两条刻线所代表的长度(即弄清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实验内容与数据记录:

2.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 测量示意图: 表格及数据: ……

3.测量硬币的直径 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 测量示意图:…… 表格及数据: …… 问题讨论:(实验中我发现哪些问题及我的看法) …… 进一步地研究: 1.黑板上有一段曲线,用什么辅助方法可以测量曲线的长?

2.在只有米尺的情况下,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量出操场的长度,并与步量的结果比较? 3.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测量出炒菜锅的深度。 4.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测量你自己所穿鞋子鞋底的面积。

物理实验课件 篇2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多媒体展示一年四季的几种图片:春天凉爽宜人、夏天酷暑难耐、秋天秋高气爽、冬天寒冷刺骨等。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交流各个不同的季节对温度的感受情况。

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温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并描述感觉。

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

交流讨论: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

师生归纳:

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

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借助于测量工具——温度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温度的有关知识。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这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

实验探究: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

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实验并观察、思考:

将烧瓶浸在热水中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冷水中又如何?演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参考答案: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请大家取出桌上的温度计,和我们前面的装置作一个比较:

圆底烧瓶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位(玻璃泡里面存放有染色液体,我们的温度计内存放的是染色的煤油)

在我们装置上有一根长而细的玻璃管,温度计内有这样的玻璃管吗?

我们发现它更细了,细得跟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我们称之为毛细管,用玻璃造这样一根细管肯定不易,有这个必要吗?这么细有什么好处呢?

玻璃泡中的液体只要有一个微小的膨胀,毛细管中液柱的长度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好像把液体的膨胀放大了。

温度计上的每一小格是怎么回事?温度就像我们前面学的长度要有标准一样,有了1 m的标准后就有了1 cm,1 mm,温度也要有标准,温度的标准叫温标。

学生交流讨论:

(1)温度计为什么要有液泡?

(2)为什么要用细管?

(3)要比较方便、准确地比较出两杯冷热程度差不多的水的温度,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学生自由讨论,对自制温度计进行修改,如瓶太大了,不方便,可以缩小为玻璃泡;并将其中的液体改为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将细管改为封闭的玻璃管,并将内径变细,还要标上刻度等。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2.液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

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

教师引导过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它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1.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

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4.0 ℃是怎样确定的?100 ℃又是怎样确定的?

5.1 ℃是怎样确定的?

6.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0 ℃以下和100 ℃以上?

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 ℃(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

C.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

D.1摄氏度:0 ℃和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着将空白处填上。学生讨论后回答:

(1)高压锅内沸水的温度是高于100 ℃。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 ℃。

(3)冰箱的最低温度是-18 ℃。

(4)我国最低气温为-52.3 ℃(漠河镇)。

教师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思考,然后请几名同学发言。

学生总结: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

(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

(1)第一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

(2)第二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侧壁。

(3)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5)第五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6)第七个图中间一个是对的,上下两个可能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图片,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为什么?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先要甩甩?

教师进一步根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

(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

物理实验课件 篇3

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雪花片、剪刀、夹子、回行针、小碗、笔、泡沫等)若干。

2、另备盆、篮子、毛巾、操作纸等。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猜猜这些东西在水中会怎么样?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出示记录纸,一起猜测结果,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3.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入水底。

1、挑战问题:谁能把浮在水面的雪花片让它沉下去?谁能把这个小石子让它浮起来?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3、教师巡回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许许多多材料都能拿来做实验,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把梳子,看看这两把梳子一样吗?猜猜放入水中会怎么样?我们们来试一试,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模一样的两把梳子在水中一把沉一把浮,这个问题,老师留给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明天把答案告诉老师。

物理实验课件 篇4

在《好玩的水》的活动过后,幼儿对物体的沉与浮现象比较感兴趣,最近幼儿谈话的主题总是与之有关的内容,于是,我借此机会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1、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难点:能通过操作、记录,体验盐的多少与鸡蛋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铅笔、小勺、记录纸、盐、纸板、小瓶、海绵、手绢、泡沫板、木板、烧杯、熟鸡蛋、塑料积木若干等

师:出示鸡蛋,请幼儿猜猜看,鸡蛋在水里会怎样?幼儿讨论(沉下去,浮上来)。好,老师现在把它放到水里看看会怎样?放到水中观察结果:沉下去了。那咱们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呢?

1、幼儿亲自做实验。

2、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让鸡蛋浮上来的?(把鸡蛋放在木板上让它浮上来,把鸡蛋放在泡沫上让它浮起来等。)

要求:三个小朋友一组分工、合作进行操作,一个幼儿用小勺放盐,一个幼儿用筷子搅拌,一个记录,每放一次盐就要做一次记录,还要记录好鸡蛋位置的变化。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并指导。

3、交流记录结果。

(1)鸡蛋浮起来了吗?

(2)检查幼儿记录结果,提问幼儿操作过程。

(3)教师小结:盐放的少,鸡蛋浮起来的慢,盐放的多,鸡蛋就浮在水面上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沉浸在沉与浮的操作兴趣中,对老师提出的注意事项放在身后,弄得到处是水,特别在放盐时一次加足了盐,导致无法记录比较。不过大班幼儿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从幼儿的反映看,幼儿对盐水的浓度与鸡蛋的沉浮的关系的理解是个困难,没能真正理解,希望在区角活动中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理解。

物理实验课件 篇5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幼儿园小班组正在开展“蔬果舞会”主题活动,自然角里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水果。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同时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进行该主题的活动,于是我决定借他们班的孩子来开放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幼儿认识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等水果。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条;小篓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儿记录卡12份(卡上画有沉浮标记);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这里有些什么样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

二、猜想活动。

1、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你们愿意吗?

2、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说)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呢?

3、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的猜想记录下来好吗?可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的'沉浮宝宝后面(指导幼儿看记录卡:记录卡上画有沉浮宝宝标记)。

1、你们猜得对吗?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浮”来表述。将沉浮两种水果分别放入两个小篓自中,引导幼儿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

四、交流、总结。

现在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了吧,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物理实验课件 篇6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本文阐述了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及目的,设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提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系方案。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成绩评价

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改的方向之一,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是物理实验课程改革重要的基本问题。

一、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及目的

设计性实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自己选择适当的器材,制定实验方案,求出实验结果。实验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自己综合应用能力。

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已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性实验知识相结合,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使学生体会并掌握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构建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构建的指导思想,以便学生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物理知识和练就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能逐步学会一套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方法。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1)将能力和素质培养贯彻始终,为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服务;(2)循序渐进;(3)要选择或设计内容新颖、难易适度的实验;(4)要立足大学物理,辐射其它学科;(5)要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建构统一起来;(6)要把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设计性实验的教育功能。

三、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按照物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目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将研究性物理实验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基本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题目与要求,在限定仪器的条件下,拟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基本设计性实验特别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指定“单任务教学”模式,教师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

(1)基本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研究与探索物理规律的热情,加深对物理规律的切身感受,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励创新精神。

(2)基本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己的独立研究完成实验课题,按学术论文的形式撰写设计性实验报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2.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给定题目与要求,在给定仪器条件的范围内选择仪器、拟定二种以上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以较佳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实验原理应是学生在普通物理学习中已掌握或稍加补充即可掌握的。他们要从查找文献资料开始,制定方案,做规划,直至完成实验。

(1)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科研综合对比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要求这类实验完成后,进行书面总结和口头报告交流,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验作介绍,交流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3.独立型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自选仪器完成实验。侧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涉及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应具有综合性,学生选定课题后,教师一般只对课题的意义、背景等情况作些介绍,完全由学生自己调研和查阅资料,自己设计、装配、调试实验装置,提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1)基本目的。在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的设计能力后,对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的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素质。

(2)基本要求。实验结束时,每个课题都要写出研究论文,并进行学术答辩和交流,部分论文应具有创新的成果,其中优秀的论文应能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

4.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方案。根据上面的讨论,由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提高的顺序把设计性实验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对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具体的实验要求,其中包括学生选做的实验个数、所需的课时数等,提出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方案如表一。

表一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

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对不同的设计性实验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对基本设计性实验、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独立型设计性实验开设的个数和每个实验所需的学时给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规定。根据我们学院的情况,选取基本设计性实验、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独立型设计性实验的课题数目分别为2、2、1个,总学时为40学时。

四、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评价

客观、科学评价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有利于促进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发展。评价应体现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显示学生个性,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宗旨。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评价采用双评模式,把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改变以往那种只有教师参与的局面。

1.学生自评。每一个实验学生都进行自我评价,或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在评价考核范围里面除了考核实验相关操作技能和实验的掌握外还将实验态度、文献查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纳入考察范围,充分体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价值。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自评同步进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审核,对实验过程的监督,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给出一个评价。

对于这两部分的权重,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可以进行不同的调整,一般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占60%,学生自评占40%的比例来进行,对于不同的给分点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进行界定。

参考文献:

[1]朱慧群,丁瑞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xx年第26卷第5期.

[2]侯伟.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年第4期.

[3]沈元华.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介绍[J].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课件 篇7

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1.54-2),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厘米的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厘米)如图1.54-3所示。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物理实验课件 篇8

幼儿在中班已经对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对物体的沉浮实验非常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进行深入探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指南》中“大班幼儿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要求,我设计了改变物体原有沉浮状态的科学实验活动。通过提供各种能够帮助幼儿成功完成实验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互助合作、探索发现各种改变沉浮的方法,不断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逐渐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习惯。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铁制汤匙、积木、钥匙、纸船、泡沫板、石头、塑料蜻蜓、铁夹子、装满水的可乐瓶、橡皮泥、水盆、盘子、记录卡、水彩笔。

一、开始部分:

(一)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师: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做个科学小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二、基本部分:

(一)物体的沉浮状态分类、记录:

1、师:老师想请你们给这些物品分个类,你们看看哪些会沉在水底的,哪些会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速准确地分类吗?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把材料放入水中,结果出来后将浮在水面的物体放入盘中并记录分类结果。

1、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师:现在有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怎样能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它们?大家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商量一下好办法。

2)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可以用泡沫板、纸杯、小船等帮助下沉的物体上浮。

2)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可以用铁夹子、石头、绳子、装满水的可乐瓶等帮助上浮的物体下沉。

3)小结:小朋友都是借助其他材料帮助,让上浮的物体沉在了水底,下沉的物体浮在了水面,那想一想不借助辅助材料能否改变物体原有的沉浮状态呢?

1)师:沉在水底的橡皮泥不借助其他物体帮忙,有什么好办法让它浮在水面?

2)想想其他下沉的物品不借助其他物品的帮助能否浮在水面?请小朋友试一试。

3)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小朋友真聪明把橡皮泥变成了小船,使橡皮泥浮在了水面,装满水的瓶子倒掉后可以浮在水面,塑料卡片平放在水面,可以浮在水面

1)师:想一想上浮的物体不借助辅助材料能否让它下沉?

2)展示记录结果并介绍:空瓶子装满水下沉;塑料卡片侧放可以下沉;橡皮泥小船捏成团可以下沉。

原来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放入水中的方向,增加或减轻物体的重量等方式改变物体原来的沉浮状态。

"物理实验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