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

发布时间: 2023.11.01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通用。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我们仨的读后感悟通用,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1)

转眼在中山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半年多了,越发喜欢中山这个城市。

就读书而言,中山的图书馆就比北京便利很多,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无需押金,刷身份证即可(国家图书馆和朝阳区图书馆的押金合计1000多,还没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证机子自动吐出一个读者证,选好的书放在指定位置,自动全部借阅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确定自己借阅成功没,哈哈。

“市民选书,政府买单”,不错吧,几乎你想读的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给政府发书单啊,哈哈。

最近借阅的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书之前对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经典语录多有耳闻,只觉得是距离自己遥远的名人而已。读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实、简单、真实、朴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边的一个贤良的妻子、一个乖巧的女儿、一个有趣的爸爸,让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启发。

最喜欢他们仨“小石子”的习惯: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尔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2)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美好的东西可能会很脆弱,如昙花一般只美丽那一瞬,但那惊艳人的美丽,永远留在心尖。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多美好的回忆总是痛苦的,如得到后却失去,但杨绛先生永远在痛苦中寻找那一份温暖。让生活充满一点阳光。杨绛先生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人间也没有永远。面对那一些小确幸,我们更加要学会去珍惜。

海子曾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我喜欢着太阳的光与热,靠近他人会变的温暖。而生活总是预料不到的给你带来打击。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能够相偎相伴。

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理解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我的人、自我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我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人生就是如此,痛苦中的一丝甜也会让人觉得幸福。做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也未尝不是一种得到幸福的方式。

彩云易散,乌云又何尝会永远占领天空。生活记录,人间的大悲大苦,起起伏伏,化为笔下文字,镌刻在血液之中,留在人们的心里。(黄伊慧)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3)

通过《围城》,钱钟书成为我最为喜欢的作家之一。其实作家这个称呼放在钱钟书身上显得太没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讲述钱钟书一家三口的故事。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你讲述一个普通、温情的故事一样,用毫不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就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1、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2、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3、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谐,让我用瘦狐狸的理论分析分析。

1、钱钟书、杨绛夫妇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杨绛说: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夫妇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国语言,翻译众多文学着作,他们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得安心、专心的做做学问。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一致。他们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想成为同一类型的人。

2、两人互相包容对方

在生活中,两个人互相包容对方。钱钟书是一个学问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杨绛怀孕住院那段时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次到产院探望的时候,经常苦着脸和杨绛说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把台灯打翻了,也束手无策,书里面还有一段说1972年的(钱钟书当时应该62岁左右)是钱钟书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不知道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像杨绛那样如此包容这样一个人?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4)

“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这便是杨绛先生一家子。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两位身处乱世的学者,是我国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研究家之一,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在这些名誉后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是如何对待生活,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朴实真挚的感情。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相继去世后,于96岁高龄之际写下的。全书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以朴素的文字叙述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它的魅力不在于杨先生的学术底蕴,而在于其文字里透露出的家人间最真的爱,和最深的情。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相爱至深,他们所铸造的爱情让人明白什么才是对的婚姻。两人趣味相投,一起读书探险,一起在假期远游,一起研究如何做饭做菜……他们互相讨论,各持异议,但从不求同。他们没有活跃的涉世心,少有聚会和外出,但在他们最普通的生活里,却藏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幸福,再因有书本相伴,他们的内心便变得丰盈。正如杨绛先生所言:“那段时间我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了一个天地。”

女儿钱媛的降生,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无限的新乐趣。女儿自幼便是一个聪慧惹人爱的孩子,不仅聪明机灵,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经常语出惊人。平时大家都在玩耍,小女孩则醉心读书,因而也被钱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是钱钟书父亲心目中的“吾家读书种子”。一家三口抱成一团,像个温暖的小孤岛。没什么比他们这一家子更温馨自在了,三人亲密无间,如师如友。父母和女儿之间没什么矛盾和冲突,“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父亲和女儿自幼是“哥们”,一起玩闹,联合搞恶作剧跟妈妈开玩笑。母女也经常连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四种颜色。他们一家三人,最喜看书写字,出去吃个饭是在馆子里“看戏”,饭后出门散步是“探险”。

其实“我们仨”是一个家庭最基础的状态,原有夫妻二人,再添个孩子,无非如此。因此杨先生的家庭便是真的很平凡了,他们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甚至家中环境简陋到再多两三个客人就挤不下。他们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唯有一书一居足矣,只求有自己自足的精神世界。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仨”让人感动的原因之一。我们缺的从来都不是“三人世界”,而是“我们仨”这种纯粹、简单、朴素、和谐的日子,缺的是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生活态度。

读《我们仨》这本书,就犹如在树荫底下听杨绛先生将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生离死别的悲哀,却不见她撕心裂肺地描写。明明是深入心扉的的苦痛,却只看到她的克制。她的文字越是平实朴素,越是让人心疼,越是让人体会到弥漫在字里行间里的最真的爱与最深的怀念——妻子对丈夫的,和父母对女儿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在时间的洪流里,记住的会被遗忘,得到的会失去,铸造起来的可以被毁坏。然而却确实有些东西可以留下,比如爱与信念。

人会老、会死,功名利禄转眼成空,过往的一切如飞而去,即是握住了什么也不过是指间沙也不断地在流逝。唯有人类那些美好的感情、所坚守的信念,在与时间的对抗里,沧海遗珠。杨绛先生自然是痛的,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我们除了远望他们离去,让泪水反复将伤口磨砺成痂,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不如将记忆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光里,始终带着一颗细腻而懂得感恩的心,将悲伤平息,继续前行。(曹静雯)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5)

听着美妙的音乐,躺在床上把读一半《我们仨》读完了,《我们仨》记录钱老一家人在飘摇乱世中的点点滴滴,读来朴实无华,却又动人至深。觉得人生实在不易,他们仨的经历充实而坎坷,平淡而温暖,一直保守初心、单纯。主要的感触如下三点:

1、我折页书里喜爱的场景和句子。由于我喜欢之处太多了,每隔几页便要折页,选取其中部分和大家一同分享:

爱猫的钱锺书——猫在半夜爱和别的猫打架,钱钟书在那时化身成猫的辅助,他特地在门口备了一枝长竹竿,不管多冷的天,只要听见猫儿叫闹,他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着竹竿,赶着去帮自己的猫打架。(钱老甚是可爱)

杨绛先生做虾——还有活虾。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钟书问我怎么了。我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钟书跟我进道理,说虾不会像我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钱老肯定爱吃虾,哈哈)

钱老第一次划火柴——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生活上彼此相惜)

让人安心的不要紧——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相依相守——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2、去浮躁、去虚妄。钱老一家三才子,学习上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实在让人钦佩,实在是值得学习。钱老与杨绛先生的相处方式让人羡慕,相互一直包容,一生对待彼此都很耐心,可谓是鹣鲽情深。把平淡艰辛的生活过得很有诗意,对生活的琐碎,也要慢慢体会其中的味道,不需太过急切和浮躁,脚踏实地,尽人事就好。

3、读书感悟:杨绛先生说“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摧,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她的平和,她的与世无争,她的坦然恬静,给予了我们莫大的精神上的信仰。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一生,浮生若梦啊。

最后,对书社的小小疑惑:只能写读诗书名篇后的读后感吗?例如对小说、电视剧、音乐、人生哲思、好奇的、迷茫的、喜欢的非书类事物写文是否接纳?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6)

相亲相爱的我们仨,血脉相连的我们仨,无法分割的我们仨。

我们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其实世间哪有不凡,万物皆有灵,有灵则有情,亲情可谓占据大半。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

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画。从懵懂少女,到为人妻,再到为人母,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当然,这中间还有许多故事。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梦境,一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人生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许,将人生当成一场梦,不失为一种豁达。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7)

杨绛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读后感2500字: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撰写的一部关于她和先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的家庭回忆录。全书分三个部分,以“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贯穿一体,描绘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相爱相守的生活图景,从中也展示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与释读。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

开篇,就有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钟书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面对至亲的离去,杨绛先生以一个“万里长梦”,记录了这段生命之痛。

杨绛先生梦中的古驿道、客栈和小船与现实奔波的路途、家和医院相对应,梦境与女儿钱媛、先生钱钟书的病情对应。一个生病的人,如果预知自己快要到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么,最后这一段日子,对于病人自己和他的家人来说,曾经的生活愈是温馨,死别之际则愈是悲壮。

“她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热。”“我想去看把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能碗,不能走动,只能站着。”“她又提醒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出后门。”这是一个女儿对生命的不舍,更是对父亲的记挂,对母亲的放不下。

“绛,好好里(好生过)。”“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这是夫妻间的离别,“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你要我好生过,我只愿化成“望夫石”守望你。人生多少悲欢事,尽在平淡不言中。

是的,我不否认,这一篇章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人的那一段时间。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跨越生与死的鸿沟,给予生活微笑,给我们全家人希望和亮光。我的父亲坚忍乐观,他忍受病痛不说,我看着心疼,常常心疼得泪流满面。我常常会梦到我的父亲,在梦中,我从来都是又担心又开心,担心你的身体变化情况,开心你还在我的身边。有一次,我梦见在地里,我隐约看到了你,于是我跑过去找你,果然是你,你正在用机器出玉米粒(梦里面的玉米有甘蔗那么长),你说:“你看,这是我买的,虽然我现在干不了重活,这个还是可以做的。”我赶紧仔细看看你的脸,发现虽然能看得出来你是病人,但脸色还不错,我也就放心了。我怕你累着了,连忙说你休息休息,我来弄,结果发现你已经弄完了,你笑着说:“哈哈,我都弄完了,我身体还是很好的。”有一次,我梦到我回到家里,直接去了你的房间,你坐起来跟我说:“你看,我越来越好了呀!”你还指导我给家里换电灯泡。有一次,我梦到我喊你吃饭,你像往常一样在看电视,听到我喊你,你立刻开心的蹦跳着答到:“来喽,吃饭喽!”有一次,我梦到我给你炖银耳汤,你说:“嗯,好好吃。”我好开心,问你要不要再多吃一点,你笑着说:“不能吃太多,能把这吃完就很好了。”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

我想,即使没有读过《我们仨》的读者,大概也听说过钱杨二人为学术界令人欣羡的模范夫妻,钱钟书评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评钱媛为“我生平杰作”。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之道是什么呢?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份与世无争、相爱相守令人动容,这也正是纯朴家庭的幸福之道。碰到困难,家人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遇到快乐,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也会加倍。幸福的家庭都透着相同的味道,即夫妻恩爱和美,儿女活泼孝顺,一家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任它是现世安稳还是乱世飘摇,都坚信此生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通过杨绛先生的描述,我们可见从钱杨二人结婚留学开始,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家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既有大风大浪,又有缓缓细流,但是不论是喜是悲,“我们仨”都能从中发现乐趣。我想起普希金的诗歌来,觉得也十分契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wWw.sq158.coM 申请书范文网)

接下来,我们来略略窥见一下“我们仨”的“乐趣”。

钱杨二人在牛津留学的那一段生活,二人称外出散步为“探险”,在微小的事物中也能寻得趣味。我想起沈复也有说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有趣”是用心去感受。二人初次自理伙食是“冒险”,“两人都不会做饭,厨房的厨具也不够,肉得用剪刀剪,扁豆他们也认不得。虽然条件不如人意,但是“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特别其中一段写杨先生剪虾: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钟书问我怎么了。我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我觉得好不生动形象,杨先生实在善良可爱。我想,内心充满爱的人,大抵更能发现趣味吧。

后来有了圆圆,就是完整的“我们仨”。圆圆是一个爱读书又体贴的“带三分呆气,像钟书”的女儿。圆圆有很多天真可爱的金句:“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Babynoeat”“Babyyeseat”。“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媛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就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见过世态炎凉之后,我们“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我觉得我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到“与世无争”的境界,但是他们具有“不拘小节”的豁达。我的父亲喜欢哼着小歌,声音又大,所以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总是乐呵呵的,主动给别人打招呼,主动帮助别人,尤其对孤苦的老人格外怜悯,常常有人念他的好。我的母亲对邻里友善,与妯娌间的关系也很好,常常有人向她倾诉,希望她能做调解人。我读大学之前,我们家人几乎每天都是在一起的,有一次,爸爸和亲戚出去玩了两天,回来后说:“感觉出去了好久,还是家里好。”我和弟弟读大学后,我们俩在家的时间就少很多了,我觉得一家人还是近一点比较好。

最后,以杨绛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篇8)

第一二部分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在梦中的古驿站上他们相遇相失。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书中这样写到:ldquo;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rdquo;于是杨绛先生便娓娓道来这个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ldquo;探险rdquo;,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ldquo;石子rdquo;。杨绛先生也描写许多当时如火如荼运动,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笔下的核心内容,她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可是平静何尝不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杨绛先生被称为ldquo;最贤的妻最才的女rdquo;,这又怎么样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亲,一位妻子。而她却在短短的一年内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正应了那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ldquo;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rdquo;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她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她用文字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虽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虽然亲人爱人先自己而去,虽然在这个无法称之为家的寓所独自生活,杨先生还是在笔下寻到一点慰藉。我想拥有回忆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闲暇之余翻阅一二,体会期中平淡的幸福。

"我们仨的读后感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