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墨子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04

墨子观后感系列九篇。

看电影和读小说差不多,都是一种接收信息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写观后感时我们要避免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观后感的核心在于哪里呢?

观后感的核心在于我们对电影或小说的深度思考和个人感悟。看电影或读小说只是第一步,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观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观后感应该以个人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为基础,不能简单地照搬他人的评论或观点。我们应该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观后感的核心是对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反思。

观后感不仅是个人感悟的表达,也是对作品的理性评价。我们可以从影片或小说的制作技术、表演演技等方面进行评价,但要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观后感不只是情绪宣泄的方式,更是对作品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成为更好的创作者。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为大家带来更好的观后感体验和阅读内容。感谢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分享更多精彩的电影和小说!

墨子观后感 篇1

我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派别,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则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派别。其中墨家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思想政治团体,它的学说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当时的显学。战国中期的大儒孟轲曾这样描述过墨家的势力:“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另一方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家沉寂了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学说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但同时也给对墨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后世对先秦墨家学说的记载和评述太少,所以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就相应的少了,这与对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记载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对墨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墨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学术界对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的争议却很多,而学者们在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和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时,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样的史料。于是在拜读了这些学者们的长篇大论后,更加感到了对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确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学说的实质。

《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 “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

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

墨子观后感 篇2

原文: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物牛羊、豢犬猪,絮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J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管理感悟:无论是管理企业也好,还是治理国家也好,都需要“法治”,

对企业而言,“法治”的根本就是建设适宜资方与劳工方面的规章制度,还有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规章制度,以企业利益为上。对国家而言,“法治”的根本就是所有一切都依照宪法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以人民利益为上。无规距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其法度。制定管理企业的规章制度,要以当时内外部实际环境为主,要以大部分员工们参与制订为主,这样的企业“法治”,才能够得到企业大部分人的认同与意愿遵守,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长治久安与长期生存发展的保障。“法治”的内涵是要体现大多数的想法与集体意志。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凭某个独断专行的领导者“想决策拍脑袋、做承诺拍胸脯、出事情拍屁股”,这样的“三拍”领导决定。而应该是集思广益,集中大多数人的智慧而形成的企业的规章制度。而且企业的规章制度,应该让员工容易理解,容易执行。也就是规章制度要简明扼要,不要搞得很复杂与很繁琐。历史上刘邦攻入秦王朝咸阳时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法律,就是简单扼要的法律法规的典范,这条法律奠定刘邦的政治威望与西汉法律基础。所以,企业要从中学习而受益。“法治”的精神是敬天爱民。也就是说“法治”要是“善法治”,而非“恶法治”。秦始皇王朝的法治基础是“恶法治”,所以,这个国家传了二世就灭亡了。我国现代的法治是“善法治”,所以才使得我国渐渐强盛。因此,企业的“法治”不是靠禁止与惩治作为“法治”基础的“恶法治”,而应该是鼓励员工为企业作贡献与奖励创新作为“法治”基础的“善法治”。但现在的我国的企业的规章制度,有一些部分都偏向于禁止与惩治的“恶法治”。而且违反禁止与惩治规章制度的人,大部分都是制订这些制度的管理者,所以,造成了企业的禁止与惩治的规章制度,只对下,不对上。

敬天的意义在于爱民。企业管理者热爱企业,那么就会爱护员工;如果不热爱企业,那么就会把员工当成奴仆与仇敌。企业的伟大,在于对员工们爱护,在于企业鼓励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企业管理者只有鼓励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反对员工们互相憎恶互相残害,才能获得企业的凝聚力,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能给企业带来好运与吉祥。员工们互相憎恶互相残害,能给企业带来厄运与祸患。员工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就会尊敬上司,团结同事。员工们互相憎恶互相残害,就会有贬低上司,排挤打击同事的现象大量涌现。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是团结合作的基础,互相憎恶互相残害是内讧内斗的基础。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016170681,电子邮件:sb76218@

墨子观后感 篇3

《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有的人可能认为《墨子》的作者是墨子。但是不然,《墨子》并非墨子一人而著,是由墨子及其弟子一起编著而成的。关于墨家创始人——墨子,由于各处历史资料稀缺。我们甚至连他的生平信息也无法准确的知道。许多人都知道墨家后来消失于西汉,却不知道在此之前墨家曾与儒家一样是先秦的显学,在遭受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文化摧残过后,一起称为显学的儒家在西汉兴盛起来,而墨家却衰落了。一代显学化为千古绝学,墨家为何消失?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谜团。

虽然墨家消失了,但是代表其学术界的思想的著作《墨子》仍然被流传下来。有人说《墨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寂寞的书。自墨家消失后,《墨子》这本书沉默起来,两千多年后终于在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时,被重新看到了这部著作的闪光点。《墨子》时一部神奇之书,其中包括;1许多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政治以及军事理论。

它的影响深远,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延伸到了国外,清末学者邹伯奇就提出“西学源于墨学”的说法。他认为西方的天文、历法、算术等都源于《墨子》,并曾经依据《墨子》的理论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制造过望远镜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照相机。学者张自牧在论说了墨家科技成就后说“墨子为西学的鼻祖”。尽管墨家消失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墨子》这本书中来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

墨家在《墨子一书中提出十大主张:兼爱、尚贤尚同、非攻、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天志、明鬼。而这十大主张又可细分为四大类,即一:伦理思想,也就是墨子学说的理论基础兼爱。我们在学习历史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知道了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爱护,共同谋福利。兼爱这一思想跨院了等级,无论富贵贫贱,体现的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而儒家也同样提出:仁者爱人,却是建立在礼乐等级秩序上,而维护的是君主制度。

所以在在君主专制中似乎墨家不太受欢迎,这或许也是墨家消失的一个原因吧。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有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种无私的大爱。

二是政治思想:尚同、尚贤、非攻,对于当今社会也是有着重大的影响,尚贤,为选拔官吏提出了标准,任人唯贤一直都是每个时期都需要追求的,崇尚贤士任用有才能的人才能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非攻也就是说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相处,这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纷纷对他国发动战争,百姓深受战火的摧残,若国与国之间都能非攻,和平相处那么比较是一个美好的地球村!“非攻”我想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各国人民所期望的。

《墨子》也是国学经典,它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关于伦理、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思想。虽然它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内容却永远不过时,仍然值得我们去深究学习!

墨子观后感 篇4

《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 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

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

墨子观后感 篇5

原文: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不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百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倡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谘谘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管理感悟:治理国家与管理企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不重视人才,不关心人才,组织内人才流失殆尽,都会有亡国与亡企的危险。作为企业管理决策层,见到真正的人才,要马上提拔任用,不然人才就会心存不满而怠慢上司。企业的发展要靠人才来谋划。如果企业怠慢人才、轻视人才,这些的企业是不可能生存得很久的。作为高管与老板最关键的,是会用人,把人才用好了,用活了,不但自己不那么累,而且企业井然有序,事业蒸蒸日上,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身边与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才来辅佐。那些属下人才济济,又善于用人的管理者,就算失败了,也有办法取得成功。人才需要安定的住所,这样他们才会心安定。人才需要足够的金钱,这样他们才会心满足。给予人才房子与金钱,是留住人才的物质方法。管理者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特别是对人才不要严苛,以宽容对待他们。同时,还要不去挫伤他们的志向,鼓励他们朝着志向前进;还有要体谅他们的难处与体察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既留住人,又留住心。这是留住人才的精神方法。进行事业的路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会是有艰难险阻存在。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够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佞人与谄媚的下属会让上司失德失利。管理者必须要有敢干矫正自己过失与企业决策失误的员工,自己身边总要有几个敢于直言相谏的下属。有着不同的议论,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直言不讳的人多,那么这是企业之福,因为企业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哪里,明白哪里不足需要马上改善。如果企业里,管理人员看着自己的权力与待遇不敢向上司与老板进谏,高管与老板身边的人沉默不言,在外面工作的员工也沉吟不语,不满的情绪就会弥漫开来。谄媚阿谀的人在高管与老板身边,好的建议被阻塞,企业离危险不远了。所以,管理者向上司赠送贵重的礼物,还不如向上司举荐贤能的人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才太优秀,会招人嫉妒羡慕恨,所以,管理者要保护好人才不受人际关系倾轧或者排挤与陷害。不但要有容人之过,还要有容人之量,更要有容人之长。贤明的管理者,都喜欢有功劳的下属;慈爱的父母,都喜欢有出息的儿女。没有功劳的下属,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喜欢。没有本事的儿女,不会受到父母的重视。所以,管理者不要把不能胜任要职的人安排在重要岗位,不能把没有本事,没有能力拿高薪的人让他领高薪。什么样的人才,就给予什么样的岗位与职务。什么样的人才,就拿什样的薪水与享受什么样的待遇。优良的弓箭难以拉开,但它可以射得更高更远。骏马难以驾驭,但它可以负载重物到更远的地方。杰出的人才难以调遣,但他却受到高管与老板的尊敬。管理者不要受“类我效应”的束缚,要能海纳百川各种人才,还要能海纳百川各种不同的思想与观念。长江黄河不嫌弃小溪的水来灌注,所以能汇成巨流。不推辞难事,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于一个源头,很贵重的皮衣也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的毛织成的。管理者要谦虚谨慎,不要夸耀自己如何,这样才能让员工们真心拥戴。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016170681,电子邮件:sb76218@

墨子观后感 篇6

《墨子》一书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的总集,主要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墨家思想领域极其广泛,有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等,其中逻辑思想尤为突出,堪称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生卒年不祥,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书的思想极其丰富,单用两千字定是写不完的,故选取其中两方面,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两方面浅谈一二,若有不对之处,缘我学识浅薄也。

首先,是“兼爱”,记得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三第一章讲的便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介绍到了墨子,当时只是简略的介绍,后来进了大学,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了墨子以及他的思想。

“兼爱”是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的所谓兼爱就是天下人彼此相亲相爱,由此可知,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是臣不孝君,子不爱父,父不尊兄,反之,君不慈臣,父不喜子,兄不爱弟,以及盗贼四起,诸侯相攻等,“皆起不相爱”。因此,墨子指出“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在当时的贵族的道德观中,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当今社会,也或多或少有些体现。

兼爱分上、中、下三篇,感触最深的是上篇中的第二个,“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不孝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大致意思就是,天下人相亲相爱则治,互相仇恨则乱。即使在现在,这个道理也依然实用,大家都相亲相爱,那么整个世界都是相亲相爱的,那也就没有盗贼,没有罪犯,有可能连监狱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那只是一种理想社会,现在想实现还是比较困难的。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一定的空想性。

其次,是“非攻”,“非”是非议、谴责的意思,“攻”是指非正义、侵略性的战争。他认为,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就是不正义的“攻”,“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造成人民死亡,田园荒废,天下大乱,墨子的“非攻”就是谴责这种侵略战争,但是,对于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那样的讨伐暴虐君王的战争,墨子认为是为人民除暴安良的战争,他极为支持。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来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诤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这是“非攻”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大致意思是若有谁挑起战争,群起而攻之,大家要互帮互助,帮助弱小的国家。

个人觉得,兼爱和非攻具有相同之处,都包含着大家要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意思,墨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多么的受欢迎,墨家学派是各派中的显学之一,它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主张平等,兼爱,非攻,尚贤等,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力倡“节用、非乐”以发展社会生产,在各派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一大源流,影响极其深远。

总之,墨学内容浩瀚而深邃,墨子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彗特别是墨家追求平等、兼爰的政治理想,务实求利的经济理论、防御战争的思想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的求实精神,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其哲学上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逻辑理论等,在先秦文化思想史上成为一面无与伦比的旗帜,是我国甚至人类思想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墨子观后感 篇7

因为喜欢林徽因,所以在看完林徽因的各种传记之后对她身边的人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是一年前就买了,一直积灰,从杭州到上海,跟着我也是奔波,最近花了两个晚上的闲暇时间读完。

张幼仪,以前除了知道她是徐志摩的原配之外,对她知之甚少,当然现在知道的也并不多。不过是对她的一生几个重要节点有所了解,进而有了一些感触而已。以前她在我眼里是徐志摩抛弃的发妻,而现在她就只是张幼仪,不是一个被冠以他人名字的附属品,而是以一种独立的人格和个体的存在。

张幼仪的一生被她自己分为了两个阶段,去德国之前和去德国之后。

去德国之前,她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遵从婚姻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徐志摩。婚后照顾丈夫、儿子,常伴公婆膝下。把一个旧社会女子的本分演绎的`淋漓尽致。即使在这期间,他的丈夫对她冷漠无视,她还是愿意在徐国外求学期间,远赴大洋彼岸照料他的衣食起居,字面意思,不是举案齐眉那种照顾。这期间,她为父母、为丈夫、为儿子,就是没有为自己而活。唯一一次有想要去延续因结婚而中断的学业想法,也因为这期间要花费过多时间无法照顾婆家而放弃作罢。即使做到如此,徐志摩还是提出了离婚,在她以怀孕作为筹码想要挽留住这段婚姻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丈夫让其打胎的建议和消失的局面。彼时他们在伦敦,与之有关的还有个地方叫康桥。

去德国之后,张幼仪生下了次子彼得没多久徐志摩找到了她,找她并不是来看孩子或者再续前缘。而是要求她签署离婚文件,而这份离婚文件也作为当时国内轰动一时的新旧文化变革的鲜明旗帜。至此,以前对于张幼仪来说是城堡和壁垒的婚姻彻底崩塌,她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自己和儿子的身上,去柏林进修幼儿教育同时照顾儿子。可是生活的重击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彼得在不到三岁的时候患病去世,中年丧子这对任何人都是无法承受的巨大打击,但是也是因为种种磨难才让她变得坚强吧,至此之后她的人生才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一无所惧。

她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先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来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同时,担任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后来还参与国家社会党,管理该党财务。一路走上人生巅峰,无比风光。

这本来应该是一部女子励志奋斗史,通过自己的努力蜕变,华丽转身。但还有一点小细节需要关注,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签下离婚文件的时候,支付给她5000块钱。1922年的5000块钱是什么概念,我不知道哈哈哈哈,只想说作为富商之子,徐志摩出手真的大方。回国后徐家父母每月会给她300块钱当作生活费,后来徐申如也就是徐志摩他爸还把上海的一处房产赠与张幼仪,保证她在上海衣食无忧。至于她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厉不厉害,这个肯定不排除个人cover这个职务的能力在,但是她哥哥张嘉H当时可是中国银行总经理。再来说说这个服装公司,开业当天来了诸多明星记者,还能找来当时南唐北陆两位民国头号交际花站台。这个排场之于今天的某几百强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做三点总结。

1、爱情这个事情非常奇妙,刻意为之委曲求全从来就不会有,即使你变得比以前更好更优秀。

2、成功是有先决条件的,不管是财力还是权利。一个好的出生和社会关系就已经成功一大半。

3、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是改变糟糕生活的原动力,作为普通大众,鸡汤少喝,站起来,走出去,走踏实。

墨子观后感 篇8

墨子之修身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思想对我国近代具有重要意义。《修身》这篇文章我认为对我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是我对这片文章的一点感触。

这篇文章大概说的是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贤士的问题,也就是修身的问题。因此,修养不仅是君子的个人修养,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

笔者认为,君子必须勤于修养,安定下来,奠定基础。切莫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所谓“誉不巧立,名不简成”切忌内在懒惰,外面矫饰,自我浮夸,欺世盗名。在文章中,作者不下三次提到“反之身”,意在提醒大家要反求诸己,克己内省,大炼内功,要老老实实修炼自己。

常读该文,可以令人警醒。文中不乏励志名言,比如:“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等等。

道家、儒、墨都强调修身,但内容和目的不同。以儒家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核心价值观。儒生们都希望通过内心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然后步入仕途,凭借个人“至善”的道德,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成为安定天下的“外王”。

儒家修身目的是“内圣外王”“超凡入圣”。以道家来说,他们提出了"抱朴守真"、"柔弱不争"、崇俭寡欲的修身原则,倡导了"行不言之教"与"以养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虚守静"和"绝圣弃智"的修身之道。道家修身的目的是“顺应自然”“转俗成真”。

不管是“超凡入圣” 还是“转俗成真”,儒家和道家,无疑最终都走向了“内求诸己”的单向通道。墨家与儒道两家最大的不同,是内外兼修。墨家在“内求诸己”的同时又有非常明显的“外求诸法”思路。

从“内求诸己”的方面来看,墨者有五求:“信”“义”“爱”“智”“行”。从“外求诸法”的方面来看,墨家也有五求:

“天”“法” “道”“术”“器”。 墨者修身的目标是:内修则生则见爱,转知成智,安心立命;外修则以兼易别,以术见道,以法顺天。

正是基于这种内外兼修的思路,墨家提出了“厚乎德行,博乎道术,辩乎言谈”的贤者修身标准,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墨家主张:在生命领域,墨家主张敬上天鬼神,坚信上帝兼爱的道,非命自强,重信贵义;在社会领域,墨家主张不相攻,兼相爱,交相利,选贤任能,上同法仪,以“兼王之道”“除天下之害”;在自然领域,墨家积极**自然,发现规律,搞发明创造,以“器”和“术”来“兴天下之利”。墨者深信,以此修身才能“为士于天下”

最后一点,那么修身对我们大学生到底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文明修身。何为文明修身?不管是生活中一个言谈举止,还是一个具体的实际行动都可以反映你的文明素养。

“修身”对于大学生而言,不是一个口号。一个人的言行总是可以毫无保留地反映他的个人品质。一个人可以高声宣称他是“文明的”,但是当他随口吐痰,乱丢乱弃,或者上课时对老师不尊重,又或者在校园里男女之间搂搂抱抱等等,我们便不得不开始轻视他。

一个人是否文明,并不取决于他是不是大学生,也不取决于他受过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他的言行是否符合他所受的教育,是否符合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今天在我们的校园中,并不乏当众乱骂粗话者,并不乏随口吐痰者,也不乏乱丢乱弃者,或者辱骂老师者。作为祖国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有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在想,这些人怎么有资格上大学?

文明修养不是一天两天。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其实,文明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我们没有的,关键看他们是否有信仰到底。

其实很多同学都能认识到修身的重要性,都能去做,但是长期身体力行起来就困难了。文明修身不能浅尝辄止,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坏习惯就会逐渐改变;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好习惯才能形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学生提倡文明不能一味喊口号,走形式,应该把文明意识融入点点滴滴中,从你我到校园,从高校到社会,文明之花就会遍地开放。净化心灵,淡定远行,让我们大学生将文明修养进行到底。

墨子观后感 篇9

在学校,我主要管理学校教学工作,五六年了,回想起来,感受颇多;最近在读中小学校管理校长培训教程(三)学校团队管理,使我产生了很多共鸣。

首先,我认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工其实就是老师的管理工作,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是看这所学校有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可以这么说,教师兴,学校兴,教师弱,学校弱。而在教师管理中,我们发现关键是如何引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形成合力,发挥团队力量。

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旁边学校众多,生源不好,但是我们每年的中考成绩,始终排在瓯海区前列;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学校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人把这种精神称为梧田二中精神。

另外,一个学校团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与其负责人素质的高低,我校几任校长,在用人管理已经形成了我们梧田二中的传统,学校在校长的领导下,确立目标,统一思想,达成共适;我们学校每任校长都能因地制宜的结合学校的发展情况,确立一个不大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非常的清楚,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可以经过努力即可达成。最主要的是这个目标是全体老师认可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们受益非浅的是,我学会了很多团队管理的策略和艺术以及技巧。如案例:知人用人—建立科学的人才策略,双向沟通—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有效激励---提升信心,创造奇迹等。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沟通问题,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所谓沟通就是同步,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地方,与人交际则要求与别人一致。在学校管理中,如何与老师进行合理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学校的有效沟通是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因此,做为学校管理者,把握沟通要点,学会沟通技巧,避免出现沟通中的障碍。

几年前,我由于没有和一位老师进行合理的沟通,致使产生误会,酿成不良后果,今天,阅读中,我深切体会到,作为学校的`任何一位管理老师,如果不具备沟通技巧和策略,产生高效工作效率是不可能的。

沟通不是简单的你说我听,而是一个信息交流、思想统一、增强认同感、加强凝聚力的过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很多优点,但我们并没有发现,作为管理者,如何发现老师身上的优点,尽可能的发挥老师的优点,避开老师的缺点,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率。

二是沟通要是双向的活动,不是一个的事,如果沟通中只有一方主动是没有效果的。只要双方形成积极的交流、合作,推心置腹的交谈,才能取得沟通的最大效果。

三是沟通中要真正了解对方,理解对方,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老师,要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多了解教师的看法和建议。从其讲话和行为的动机去考虑,才能真正地理解对方,得出的结论才能更符合实际,沟通才会进行得更加顺利和有效。

"墨子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