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04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我们怎样才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读后感呢?读完一本作品后,我内心充满了各种思绪。这时候,不妨写一篇充满个人特色的读后感,如果想了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的定义和应用,请继续往下看。分享知识是一种美德,请把这篇文章与你的朋友分享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

冯巍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中小学生活一直在自基的乡村学校度过。这是一所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的设施非常普遍,但这里有一些更好的老师。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

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拓展。他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和邻居在家做事。他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到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长布什科夫斯基的重视和照顾。然而,影响最大的是启蒙运动女教师安娜·萨莫洛伊娜。

这位女老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觉得女老师象个巫师。她知道所有美丽的秘密。她讲课时,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教的知识常常铭刻在学生们的记忆中。

她经常带孩子们去大自然,引导他们思考许多问题,学不到什么东西,懂得许多原则

这使得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同伴和大自然,而且更加尊重老师。他渴望自己的知识象老师一样渊博,象老师一样深邃。从此,苏霍姆林斯基逐渐树立起从事教师神圣职业的雄心。

所以当他从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决定申请师范大学。后来,他从一个普通的教师逐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2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忘初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 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并鼓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用爱滋养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揭示了他对线与线之间的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他对孩子的爱教育,使他们能够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爱,他也尽力帮助孩子学习。爱孩子是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对一切的爱,就不容易做到。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警告教师,教师的爱是成功教育的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们会把我们当作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情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诚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每一个孩子!

供稿:陈奉娇

《福尔摩斯探案选》读后感(外一篇)

《福尔摩斯探案选》读后感

------作者:李宇谦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从奶奶手中接过一本书------《福尔摩斯探案选》。黑色的封面上是一尊明亮英俊的福尔摩斯半身像,两行黑色的文字镶嵌着银边。

sherlock holmes

下面隐隐约约可见的是麟次栉比的书屋,右面是高耸入云的伦敦大钟楼。画面神秘莫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简直令我爱不释手。

翻开这一页,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令人惊叹,每个人物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福尔摩斯以他那锐利的眼睛,灵敏的嗅觉,机智的头脑屡破奇案,简直是太神奇了。

有一次,在一家旅馆里,一个接一个,发现了三个人。福尔摩斯的两个助手都束手无策。福尔摩斯通过认真分析,仔细思考,抓住了一些蛛丝马迹,使案件逐渐明了。

最终福尔摩斯找到了重要线索,抓到了杀人犯,把他绳之于法,真是大快人心。

我读了这篇侦探**,深深地意识到福尔摩斯成功破案的关键是能够仔细分析和思考。而我偏偏缺乏这一点。

记得再一次数学测验中,我没有认真分析题目,没有仔细思考,只是马马虎虎赶快做题,做完题后又不检查便交试卷了。几天后,老师分发了试卷,这让我很吃惊。我的成绩非常差,最后一题只对了五小题。

我真是后悔万分。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向福尔摩斯学习。后来在数学测验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细心读题,认真分析,仔细思考,做完题后反复检查再交试卷,最终我获得了理想的成绩,我高兴极了。

谢谢你,福尔摩斯。你使我养成了仔细分析和思考的习惯,这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以你为榜样,在人生道路上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谢谢!

我是小小篮球迷

不要看我才十二岁,却已经是个篮球迷了。每当电视上有nba篮球赛,我都会在球场上看。看到火箭队里的姚明轻而易举地投中自己满意的中远投,自己也想像姚明、孙悦、易建联那样,长大以后,成为世界上最棒的篮球组织“nba”队的其中的一名队员。

每次看完比赛,我都会去附近的篮球场模仿明星们的动作。在球场上有时会看到别人偶尔使出一招半式的新招时,我便马上逮着他不放,一直让他教会我为止。当我会到家,我会一次又一次地考虑在球场上打球的每一个细节。

每次,你想得越多,就越精彩,就越兴奋。那你就忍不住找个地方反复练习了。一次练习只要几个小时。你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你心里只有球。

记得在去年“六一”儿童节,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到校了,我的同学张浩淼手里还拿着一瓶雪碧才慢吞吞地进来了。当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雪碧放在桌子上的时候,旁边一个同学小声告诉我说,那瓶雪碧上的运动员就是篮球巨星——“科比”,于是我迅速地把“科比”抢了过来。又一次目不转睛的盯着“科比”思绪万千。

还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篮球比赛,奶奶一再叮嘱我说:“电热壶烧着水,等一下把插头取下来,再把开水灌到开水瓶里。”我说:

“没问题。”结果,我只顾看篮球比赛,连水开了也不知道。奶奶回来看到电水壶烧坏了。她狠狠地骂了我一顿。

只要我在家玩电脑,首先就是上网,我看网上有nba,就立刻点出直播,可直播里只有球队的信息。我不灰心,继续点了许多直播,最后还是打了nba直播网,打开后,我便睁大双眼,一直从中午的一点十一分看到四点四十三分,最后,在奶奶的严厉吼骂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电脑。

大家看了我为篮球的所作所为,觉得我是不是一个篮球迷呢?

作者:李宇谦佳县南关小学五年级五班学生

生命的强者

“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曾这样说。

海伦·凯勒——一个在生命的88个春秋中,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坚强女子。在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们可以看到,6岁起,她便凭借安妮老师给她的信心,以及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不但从哈佛大学毕业,还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用爱心拥抱这个世界,尽全力为同是残疾的人们造福。

这让我想到了冰心《繁星·春水》中的那首诗,诗中吟道:“成功的花,人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就像诗中所说,海伦以及每一位成功者的结局往往是简单的,其过程却要经过“一番寒彻骨”,不然怎么会有“梅花扑香鼻”呢?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眼中,不是甜美的糖果,就是明媚的阳光,他们的父母不是怕孩子摔着,就是怕孩子碰着,努力营造着“温馨的避风港”,告诉孩子“要把逆境当成最可怕的灾难”,致使年轻人根本经受不起挫折。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文字,说一个人看见一只飞蛾在茧内奋力挣扎,却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于是用剪刀剪了一个小洞,果然,飞蛾很容易爬了出来,但因为没有经过活动而导致身体臃肿,翅膀萎缩,不久就死了。似乎不会飞的飞蛾向我们证明了一切:

任何投机取巧或妄图减少奋斗而达到目的的做法都是见识短浅的行为。然后,我想,像海伦一样,在逆境中长大,经过暴风雨的洗礼,会像雨后的花朵一样更加绚烂迷人。既然海伦能克服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挑战,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我们有健康的身体,父母的爱,老师的学习,我们没有什么可缺的。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着丢弃头上的“保护伞”,尝试着经受风雨的考验,尝试着历练生命呢?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海伦说的:“过了一段时间,逐渐摆脱一段不愉快的经历给我投下的阴影。我小心谨慎,但却不屈不挠地写下去。

”让我们把逆境当做展示生命力的舞台,在逆境中成长为生活的强者吧!《丁香木马》读后感

田禹在儿时的白日梦里,会幻想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突然活起来。比如说:雪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纸折的小鸟像真的小鸟飞起来;绒布鸭子突然变成真正的鸭子“嘎—嘎—”叫,一摇一摆地向你走过来……

而《丁香木马》这本书就是写孩子们心中的故事,是又一个个感动人的小故事组成的,每看完一个故事,都能禁不住的滴下眼泪……

在这12个小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今天要写的作业》,故事的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施诗和她的同位“冬瓜”之间的故事。因为施诗是个在学***枝大叶的学生,上课不够专心,也不是一整节可不专心,而是在最后那几分钟内,她就觉得累的不行,就开始胡思乱想,东张西望,而在这几分钟内老师通常用来布置作业。()后来老师为了让她改掉坏毛病,就告诉施诗所有没按要求做到的事都要漏一罚十,从那以后施诗上课认真听讲,但有一次施诗又做错了三道题就被罚了新的30道数学题,她的好心同位冬瓜就每天开始把今天要写的作业写在纸条上给施诗,从此提醒她当天作业。

在一次意外冬瓜一家不慎煤气中毒,他的父母抢救过来了,但冬瓜却……在最后的毕业晚会上,同学们互相交换礼物时,施诗把礼物路留给了冬瓜,在那天放学后,同学们都**了,施诗独自坐在座位上思念冬瓜,冬瓜真的出现了,他们约定在天堂相见。

这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书写童年的友谊,这种友谊纯洁而又简单,并不是十分的强烈,但却不是任何事物,甚至哪怕是死亡不能阻隔开的。

在这本书里存在着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如果相信,它就会在那里,它和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共同讲述了一些故事,有点惊悚,有点怪诞,但绝对美好……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4

如果说,我们只是关注了孩子的学习,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教给孩子最基本的语言,让孩子学会说话,我们又做了多少呢?

“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我们常常嗔怪孩子的语言表达很通俗、干瘪、陈旧,其实罪不在孩子,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将每一步都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与大师相比,我缺少了很多睿智和想象,我无法想象太阳的光芒为何是金黄色的,也无法想象为什么会有彩虹,更不会想象夏天晚上为何青蛙会“呱呱呱”叫……所以,我也无法带领孩子走进充满想象的天地。

这也许是我今后为之要努力的方向。然而,我知道只有当孩子真正走向自然,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才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说话、作文中,可能有的老师一直为自己用一定的章法和套路而让孩子能更好地应试或者取得某些不错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我觉得这就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可能有很多说真话,但话说得不精彩的却被我们忽视了。

我现在觉得,只要孩子们口中所说的真正的语言精彩与否,我们就应该视之为珍贵。而我们很多时候会走向一个误区,恰恰向孩子宣扬了说话和作文中的掺假成分。

因为我们的孩子机会接触社会和自然,因为我们的孩子在接触社会和自然时少了能如老师般指导和点拨的一个人,所以纵使有话说,他们的话总少了些许生动、活泼甚至是违心的。这样,我们也逐渐忽视了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儿童发展的过程。

从人的角度来对待每一个幸运的学生!这是我对自己和所有老师的期望。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彼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铐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师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6

2、 他是生活中的智者,是生活中美丽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上,还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生活影响上。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大自然是儿童语言和情感发展的源泉。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GZ85.CoM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7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子女的爱,带有本能爱的情感成份,往往渗透着长辈保护和支配下一代的情感色彩,甚至掺杂着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奉献和奉献,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责任和理解上。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实质上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

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书中充满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当时,我们在想教学方法是否有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的魅力确实提高了,但还是有人对你视而不见。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

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固然当时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一个困难,但在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没停止思考,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个题目上我感觉茅塞顿开,教学效果题目是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不能提高,不一定你的教学水平低,但我们看到的教学太单一。

“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

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

没有对教育的热爱,就不会对每个孩子有如此详细的了解。没有孩子们的深刻理解,他们就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我们教学中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8

每读一本教育书籍,我都是想从中找到一个答案,可以解决令我困惑的问题,想从别人身边了解他们的教学生活中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以及别人是如何处理的,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再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并且我相信这份爱是可以传递的。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爱青年、关爱弱者、促进新一代发展的自然质朴之感,又有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担当之精神。父母对孩子的爱具有本能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和支配的情感色彩,甚至掺杂了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爱包括对每个学生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望。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步与成效。

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中学生还是很孩子气,说自己不大。在这个时候,除了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沟通和严格的行为。有时他们会在课间分享他们的乐趣,问我他们有没有吃的。老师的这个很好吃,你也可以吃。在这个时候,我的心会很快乐。

记得在刚开学每个早晨走进校园后经常会碰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刚开始他们有些害羞不好意思向我问好,一边走一边用余光打量我,我知道他们的心跳应该加快了,看着一个个红扑扑的脸蛋,我很自然的走到他们身边问好,显然他们有些惊讶,也高兴的应了声。之后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他们响亮的问候声,慢慢的他们与我的关系变得亲近了,很乐意同我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忧愁。

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虽然他们依然闹腾,依然不省心,成绩依然不能名列前茅,但是看着每一个孩子,我总能看见他不同的特长,经常在自***看着他们认真书写的样子不断的幻想,他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医生,科学家等。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个性差异。我们不能通过学习来判断孩子的能力,这会伤孩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他们的优势带动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当一个学生受到老师温暖的关怀和关爱,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后,他将逐步学会以友好合作的态度处理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获得爱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付出和奉献,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责任和理解,这些品质是我们希望在教育学生中塑造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教育实践证明,师爱是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的感受,使他们亲切地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美好,获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激起仿效的欲望。总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教育者最有价值的品质之一是人性,即对儿童的深切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9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作文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0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大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和理论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教育实践也吸引了我。在大师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的爱教育,使他们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的每一笔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欣赏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或许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往往这种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的特点,欣赏那些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得到独特的情感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重要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是他们头脑中最敏感的部分,当涉及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受到伤害,”苏卡洛林斯基说。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

对一个害羞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孩子,老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小举动,都会温暖孩子自卑的心,而教师也会在孩子自己的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要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们。我也要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使我认识到许多真理。

在未来,我会努力爱我教的所有孩子,让这种爱在我教的学生身上延续。我认为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1

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那个下午。我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里有感动也有失落、孩子们毕业了他们回来看我,并表示以后会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动的涟漪。作文可是,平时我关注很多的侯浪、钟楚栋、却没来,回忆这些年来点点滴滴,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们谈话,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一次一次单独辅导,一次一次与他们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们……

有时我会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的语言是太刻薄了?我们的脾气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爱之深”,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责之切”。像这种“只给好心,不给好脸”的爱,学生岂能接受?你给学生一缕春风,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给学生一句话,却让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鼓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作为一名教师,把爱心留给学生,不断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迈进!

"美丽心灵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