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尔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06

海尔观后感汇总7篇。

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写出来,以保留那种持久的感动。观后感的撰写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呢?如果您对《海尔观后感》感兴趣,接下来的内容将会对您有帮助。建议您将本页面加入收藏夹,以便日后复习使用!

海尔观后感【篇1】

剧情就是海尔集团的发家史,从刚开始凌敏(张瑞敏原型)和向华(杨绵绵原型)接管当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厂,贷款引进德国生产线,85年砸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砸出了中国的质量标杆,使得中国质量得以与全球质量媲美,打造出了中国名牌。一句“德国能够造出来,凭什么我们中国人造不出来!”喊出多少当代国人的不甘和骨气!

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即使当时海尔冰箱供不应求,但仍坚定制定多元化战略在青岛建工业园,银行不愿贷款,面对AE愿意合资但只能生产冰箱单一产品的要求坚定拒绝,杨绵绵闯政府求支持,最终93年上市得以解决资金问题。

抓住WTO机遇,走国际化战略,在美国南卡设厂,最终在反倾销案中没受到丝毫影响,还拿到美国政府订单。

看完此片,着实佩服张瑞敏的前瞻和气魄,在80年代商品供不应求时还坚持严守质量打造中国名牌,90年代初的他已然想到了要建立海尔研究院和海尔大学,98年海外设厂瞄准国际市场。实在令人佩服他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商业敏锐感,也佩服他制定战略的前瞻性和坚定信念。而这些都来源于他的自信和深度思考,他相信自己能做成,所以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他决定果断而坚持,因为他已深度学习和思考他人是如何做的。

那个时代的人们淳朴上进,当时的企业基本属于从无到有,即使普通的员工在工作中也有着创业的激情和干劲。没有那么多灯火酒绿的诱惑,就凭着一双手一个信念创造美好生活。那个时代奋斗的人们到现在应该都是中产阶级了,80年代到现在,他们乘上了时代蓬勃发展的顺风车,着手干就是了,挣钱显得纯粹而快速。

而现在的社会,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整个世界,如果就人类发展史来说,现在的社会变得复杂了。人们接触到的和想得到的都变得丰富多彩,欲望在繁华的都市里舞得淋漓尽致,这没什么不好,只是能够看到内心真实渴望的人越来越少,专注纯粹的生活的人越来越少。

我看到,漂泊在半空中的心如尘埃般拥挤嘈杂不知去向,安放在土地中的心如种子般生根发芽长成绿洲。

海尔观后感【篇2】

今年9月22日,集团下发了最新修订的集团公司管理规章制度,为了进一步提高路面工程公司管理水平,严格执行集团公司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高速集团“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内容,路面工程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下发了开展“集团公司管理制度学习月”活动的同志,重庆项目积极响应通知精神,制定了全员学习活动计划,有重点的引导大家学习,已起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开展制度学习以来,项目部全体职工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会上认真听取各部门负责人介绍最新规章制度并做好笔记,通过学习,大家都认识到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是自己与公司快速成长的保证,都了解到严格执行公司各项制度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重大责任。通过学习让全体职工都意识到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规章制度深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学习,项目全体职工有以下-体会。

1、管理制度是保障我公司正常健康运转的根本。一个单位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规范,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集团公司花大气力,精心整理汇编管理制度,她将进一步规范全公司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全公司人员的整体素质

2、我公司管理制度制订是全面科学的。我公司管理制度内容全面,涵盖了全公司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总公司行政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成本制度、员工奖惩实施办法尤为细致全面,渗透到职工工作的各个层面,加强了公司内部各单位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总公司尊崇团结拼搏、

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倡导守法廉洁、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

3、不足。通过这次学习,对照所学的制度,员工们大多意识到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不足:一是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方面的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刻细致,平时不是很重视。二是每次做完工作,不善于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三是对工作中不善于自我创新,不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是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方面不能够做到很好的自我调节,导致有时工作态端不端正从而影响到工作。

4.下一步做法和打算。一是要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深入学习管理制度,应加强对公司相关的业务与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规定要求,充分理解掌握管理制度的内涵;二是员工要在找出自己存在不足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制度逐条对照,找出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不足;三是要认真贯彻执行,要把管理制度落实在行动上,认真对照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的每一项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并对工作方法方式做到勤总结,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从而通过管理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项目部整体的素质。

海尔观后感【篇3】

海尔学习观后感]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要学会拿来主义”,这里的“拿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有目的的拿来,是有选择的拿来,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海尔学习观后感

。引申到我们管理工作上来,我们就应该学会这个“拿来”的方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自身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和借鉴,进而进行适合自己和企业的创新。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擅长的,也许正是我们缺少的;同样,一个失败或者说出现问题的企业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他们失败的地方和原因正是我们应该避免和牢记的。因此,我们有了海尔这行,有了恒盛之行,在“行”中,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很多,有关于个人的,也有关于企业的;在“行”中,我们认识到我们需要用“拿来主义”来鞭策自己,提升自己,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

郑永伟:

前不久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先后参观了江苏恒力集团和青岛海尔集团,通过这二次参观对我的触动较大,感受也颇深。

众所周知,恒力是近几年来涉足前纺的企业,但它却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成功的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且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位列全国行业的前列。步入它们的车间,在门口就可以看到二幅图文并茂的员工行为规范图和安全生产图,而且车间的每一

角落都贴有各种浅显易懂的6S、质量及安全等标语,使人一看十分明了。走在车间的每一条生产线,现场的物品摆放十分的整齐,真正做到了定点定位摆放,而且他们的操作人员在不停的搞着卫生和巡检,根本看不到在闲谈和玩手机之类的事情。特别是他们的员工,95%都来自外地,只有5%的人才是本地人。看了恒力的整个生产现场,从他们操作如此之规范,卫生如此之干净,6S如此之整齐,无不让人惊叹,自愧不如。

这使我不由的思索,是我们的管理不够严格?还是我们的要求不高?不是,可能关键还是我们的创新意识,虽然几幅行为规范图和安全生产图并足以说明什么问题,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却给我敲响了警钟,面对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我们唯有转变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才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

青岛海尔集团,我相信大家早已如雷贯耳了,它以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人员培训模式已经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管理创新之路,它的成功也早已成为国内企业的楷模,也正因为如此,促成了我们此次的参观学习海尔之行。我们在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解说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海尔的生产总装线,一进入车间就被它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所包围和吸引,无论在楼梯,还是在车间,都透视和折射出了海尔人的好学、求真、务实和创新的思想与理念。

例如,车间楼道中的一些标语和生产管理口号等有相当一部

份来自于一线员工之手,并且是一线员工自己创作的,海尔把这些作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或管理创新的宝贵财富,加以裱糊和进行展出,以员工的作品来作为他们的座又铭,来不断的鞭策和激励。海尔集团把岗位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作为重点,对平时由员工发明的工具,办法,除了进行及时的物质奖励以外,还用发明者的姓名对这个创新项目进行命名,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想勉励氛围。海尔集团始终把ISO9001作为企业标准,以6S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设立了6S案例台,每一个班选出一名6S优秀员工,向全班人员介绍自己优秀的一面,是用什么方法和经验去做的。在人员管理上,海尔以“三工”并存的方式进行激励和教育。所谓三工,即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试用工。经常对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和表扬,连续几次受奖的人员可以进入海尔大学进行学习深造,获得加薪和提升的机会。对表现差的员工通过案例分析给予批评教育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在目标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把“日清日高”作为一种理念,也已经把这种理念灌输到了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不仅理念如此,行动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以日清的效果来评定每一个员工的工资,做到了按绩分配的原则,大大的鼓舞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也许上面讲了这么多,可能也只是恒力、海尔的片面,它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更多。我想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理念和成功之处,我们更应清楚,理智的对照自己存在的不足,找出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不

断的改进和完善。以下我从个人的角度谈一下我今后的工作:

第一,坚持公司创新理念,有机结合此次参观所学,进行对比总结,找出差距,制定改进和需要完善的工作目标。

第二,一方面要把此次恒力、海尔之行的所见所闻,认真的宣传讲解给车间的每一位 员工。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倾听员工的想法,看法,然后进行积极的引导,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对有成效的创新项目进行及时的申报,给予及时的奖励,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第三,在做好人员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车间生产现场的6S、质量及安全生产的宣传氛围,从思想和行动上去真正落实创新活动,

海尔观后感【篇4】

前不久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先后参观了江苏恒力集团和青岛海尔集团,通过这二次参观对我的触动较大,感受也颇深。

众所周知,恒力是近几年来涉足前纺的企业,但它却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成功的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且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位列全国行业的前列。步入它们的车间,在门口就可以看到二幅图文并茂的员工行为规范图和安全生产图,而且车间的每一角落都贴有各种浅显易懂的6S、质量及安全等标语,使人一看十分明了。走在车间的每一条生产线,现场的物品摆放十分的整齐,真正做到了定点定位摆放,而且他们的操作人员在不停的搞着卫生和巡检,根本看不到在闲谈和玩手机之类的事情。特别是他们的员工,95%都来自外地,只有5%的人才是本地人。看了恒力的整个生产现场,从他们操作如此之规范,卫生如此之干净,6S如此之整齐,无不让人惊叹,自愧不如。

这使我不由的思索,是我们的管理不够严格?还是我们的要求不高?不是,可能关键还是我们的创新意识,虽然几幅行为规范图和安全生产图并足以说明什么问题,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却给我敲响了警钟,面对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我们唯有转变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才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

青岛海尔集团,我相信大家早已如雷贯耳了,它以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人员培训模式已经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管理创新之路,它的成功也早已成为国内企业的楷模,也正因为如此,促成了我们此次的参观学习海尔之行。我们在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解说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海尔的生产总装线,一进入车间就被它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所包围和吸引,无论在楼梯,还是在车间,都透视和折射出了海尔人的好学、求真、务实和创新的思想与理念。

例如,车间楼道中的一些标语和生产管理口号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一线员工之手,并且是一线员工自己创作的,海尔把这些作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或管理创新的宝贵财富,加以裱糊和进行展出,以员工的作品来作为他们的座又铭,来不断的鞭策和激励。海尔集团把岗位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作为重点,对平时由员工发明的工具,办法,除了进行及时的物质奖励以外,还用发明者的姓名对这个创新项目进行命名,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想勉励氛围。

海尔集团始终把ISO9001作为企业标准,以6S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设立了6S案例台,每一个班选出一名6S优秀员工,向全班人员介绍自己优秀的一面,是用什么方法和经验去做的。在人员管理上,海尔以“三工”并存的方式进行激励和教育。所谓三工,即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试用工。经常对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和表扬,连续几次受奖的人员可以进入海尔大学进行学习深造,获得加薪和提升的机会。对表现差的员工通过案例分析给予批评教育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在目标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把“日清日高”作为一种理念,也已经把这种理念灌输到了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不仅理念如此,行动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以日清的效果来评定每一个员工的工资,做到了按绩分配的原则,大大的鼓舞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也许上面讲了这么多,可能也只是恒力、海尔的片面,它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更多。我想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理念和成功之处,我们更应清楚,理智的对照自己存在的不足,找出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下我从个人的角度谈一下我今后的工作:

第二,一方面要把此次恒力、海尔之行的所见所闻,认真的宣传讲解给车间的每一位员工。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倾听员工的想法,看法,然后进行积极的引导,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对有成效的创新项目进行及时的申报,给予及时的奖励,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第三,在做好人员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车间生产现场的6S、质量及安全生产的宣传氛围,从思想和行动上去真正落实创新活动。

第四、加强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位班组长的思想和管理都围绕生产管理创新和6S工作来展开,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做好目标的分解、执行和完善工作。

第五、对车间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做到三不放过,不查明原因不放过;不查明责任人不放过;找不出解决办法不放过,以求各项工作有质的提高。

第六、认真听取员工意见,不断进一步规范完善考核制度,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让每一位员工觉得公平竞争所带来的收益,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海尔观后感【篇5】

海尔之行有感

10知识产权孟雪飞20093721从小,我就知道海尔的名号了。报考大学时,我选择了青岛,这样我就离海尔更进一步了。但是从09年至今却是第一次有机会来到海尔工业园参观。带着这份激动的心情,我走入了梦寐已久的“理想的工业园”。

我对海尔也略有所闻。“张瑞敏”,“砸冰箱”,“世界的海尔”……在为数不多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当中,“海尔”已经成为民族品牌的符号。媒体的频繁报道,教科书的案例入选,企业管理者的领袖进程……..“海尔”已经不是新闻。一直作为海尔企业的推崇者,除了欣赏海尔产品越来越具有现代感的产品设计之外,我还想象过海尔工业园会是什么样子。这给这次参观海尔工业园活动增添了些许好奇和兴奋。

我们的第一站: “海尔大学”。我想也许这就是“海尔精神”如此坚韧的原因,建立一处教育基地来迎新育老,将企业的文化以实体的方式展示出来,即使是历练不深的人也能从中获得感知。江南风景模拟文人之乡的灵秀沉稳,假山好水各有寓意。在企业文化宣传上,“海尔”无疑是有智慧的,已经不再是商业竞争中直白的广告轰炸,它已经渗透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信条。员工有机会在这里接受品牌文化的熏陶,实践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完成“海尔”对员工的洗礼,拉近个人与企业的距离,拉近在媒体上出现的“海尔”和在“海尔”中生存这种符号与现实的距离。如果说能够从“海尔”的品牌文化建设中感受和习得什么,想必就是这种——不同于大多数企业单一的CI手册——身临其境,能够从中得到些许滋养的企业文化。

我们的第二站:海尔产品展室。在记录海尔集团成长发展的展室内,我们亲眼目睹了海尔集团由无名小厂发展成享誉海内外跨国集团的发展历程。同学们都为海尔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所感染,也为我国企业的辉煌发展而自豪。在这里,我改变了之前对海尔的片面了解:原来海尔除了在家电方面的产业外,还涉及很多家居、地产、数码产品等等。而且海尔不论在哪方面,到处充满了创新、环保、人性化、节能的理念。除此之外,海尔在建筑以及设计方面,无处不在警醒着海尔人惜时,服务于客户的精神。这让我这个管理学专业的学生看了,很受启发,这将我所学到的的理论在现实中实践了。

我们的第三站:这一站,历时20分钟左右,在海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海尔的演播室,观看了一个片长17分钟的海尔发展史。我们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和职场发展需要的素质;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知识和能力,我默默的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此次海尔之行时间很多,但我却学到了很多。人们常说: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许才有可能不带杂念地热爱一份平凡的日日与机器陪伴左右的工作。而一个企业,也更需要更多这样的员工,无所畏惧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海尔做到了,我想正是因为海尔的管理理念以及平日中没一点的影射让员工心甘情愿的为海尔贡献着。这也是其他企业需要学习的。学习了知识产权之后,我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品牌做坚实的后盾。而海尔是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世界级品牌。因此,我们要关注“海尔”,关注国产品牌,为我们企业的品牌之路找到一些借鉴和启示。这次参观海尔工业园的经历使我感受到了品牌符号和生活现实之间的距离。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距离,企业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海尔观后感【篇6】

海尔的产品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海尔冰箱、洗衣机、电视等等。海尔不仅在我们国内闻名,而且是一个世界名牌。11月23日下午终于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海尔,我们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参观了海尔工业园。

在我们在我们中心校区出发,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海尔工业园,下车排好队在老师和讲解员的指引下我们先参观了海尔的展示厅。首先看到对的是第一代的洗衣机到现代先进的洗衣机的展示,也让我们看到了海尔洗衣机的发展历史和创新技术。还有海尔产品在家庭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智能化,智能窗帘,各个房间的灯控,还有3D电视机,智能钢琴等等,把我们平时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令我们很佩服也很震撼,现在才感觉到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如此有用。海尔不愧是是中国企业的龙头,白色家电的领头羊,是我国的第一个世界品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海尔集团的每一条信息都在震撼着我们。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海尔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着这个庞大的集团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进入海尔文化展,无论楼梯走道,还是橱窗内,到处都是图片、案例、宣传标语以及创新载体,这些无不体现了海尔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是这浓厚的海尔文化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一种文化,一种原则。如果硬件机制是支撑一个集团存在的骨架,那么优良的文化底蕴则是驱动其前进的强大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人单合一、速决速胜”是海尔的工作作风,“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经营理理念让海尔迈入国际化。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23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无粉洗涤技术、防电墙技术等7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世界各个角落全球用户的忠诚度;更因为海尔从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到自创的日清模式,再到现在的市场链模式,更因为海尔战胜了满足感,广收人才,流程再造,用创新的灵魂接受新市场经济的挑战。

之后我们在海尔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室内,观看了海尔的专题片,事实上也算是宣传片吧。我想,大凡看过此类片子的人没有理由不对海尔的过去和将来肃然起敬。看完海尔的宣传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海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一个个不凡的创新成果,对海尔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有就是海尔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监督体制,使海尔的每一次变革都可以顺利和平稳的过渡,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实施。海尔的“十三条不准”,“笑脸墙”无一步不见证了规范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效结合。在管理创新上,海尔推出OEC管理法,要求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其主要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做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这样的要求看上去并不高,坚持一天,一个月或许人人都能做到,但海尔人却一直在坚持,毫无疑问,这需要用一股强大的意志力和精神来作支撑。

我认为是创新精神赋予了海尔蓬勃的朝气,正如张瑞敏所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创新,再强大的企业也会被时代所抛弃;没有创新,再新型的行业也会失去活力。海尔的创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十分出名的。纵观海尔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观念创新到组织文化创新到信息化创新,从职能式流程到市场链流程,每一次变革对海尔都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正是因为坚持不断的创新,才使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的佼佼者;正是因为坚持不断的创新,才为海尔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正是依靠创新打造的坚实基础,才最终建立了国际海尔集团。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海尔大学,站在海尔大学的门口,你会别有一番感觉,海尔集团作为民族企业在世界上的代表,大红灯笼、园林式的建筑都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文化的底蕴。踏过海尔大学高高的门槛,其江南园林风格自然跃入眼帘。清澈见底的溪水、仿古的楼阁、九曲回旋的长廊、水中悠闲的动物、与企业文化浑然一体的古训,这些让人好生感叹。参观者的脚步被一句标语所吸引“创新 求真 创新”,这些标语在海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据导游和吴老师的介绍,海尔大学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有其隐含的意义,我们不得不佩服海尔集团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而且,海尔大学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有幸能进入的,只有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的优秀人才才可以荣耀自信的迈入,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殿堂,更是一种对员工激励和价值感接纳的彰显。

通过参观让我深刻感受了海尔创业创新的两创精神在海尔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切实领悟了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海尔理念,对自身提高和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竞争时代需要我们学习海尔精神,不断丰富自我、改善自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焕发出学习工作的新激情,争取在以后创造出更好的科技产品,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像海尔文化那样,不断创新,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我们所学专业与海尔产品有一定的联系,希望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去海尔参观。

海尔观后感【篇7】

一票到底——感受“流程再造”中的海尔

从1998年9月8日开始,海尔悄然开始了一场叫做“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创新。这场被称之“创造性破坏”的革命,引起中外企业界的关注,探究者、学习者纷至沓来。近年来,海尔正是凭着“流程再造”,在家电业的微利时代,避开了泥沼,在全球家电业的大舞台上追风逐浪。

8月初,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再造”中的海尔。采访中,最令记者感动的是那些发生在普通海尔人身上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记者感受到了推进新的管理理念的艰难,也欣喜地看到全新的海尔正在健康成长。

8月8日上午9:50,海尔冰箱事业部售后经理从网上接到上海一位用户的邮件:“听说海尔的产品可以订制,我们结婚正想买一台冰箱,能否把我们的婚纱合影照做到冰箱门上,留作纪念。”这位用户还特意在电子邮件里附上了照片。

冰箱事业部立刻回复:“可以。订单订购成功,7天后交货。”5分钟后,这份订单传到了冰箱开发部。

下午3:00,机型确定了。这种机器共需226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在海尔物流推进本部的计算机里转化成了226个物料专用号,负责供货的分供方同步获得海尔物流的采购订单。4天后,所有物料采购完毕。

8月13日,在冰箱事业部,制造系统根据订单要求提前做好了生产准备,每个工位上方的“五定送料”准确地指引物流配送人员送料到工位。在生产线上同时生产十几份订单的产品,海尔的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网络经济所要求的把大批量生产变成大批量订制,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当天下午4时,婚纱照冰箱下线。下线产品没进仓库,海尔分拨物流的运输车根据网上订单指令已等在门口,两天后,这台婚纱照冰箱如期送到那位用户家中。

“怎么这么快?!”用户看着冰箱上大大的彩色婚纱合影照又惊又喜:“我们当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订单牵动的不仅是采购、配送、制造的主流程,还有科研、设备、质量、人力、文化等支持流程。海尔凭什么能有这么快的响应速度?”记者问。

“是市场链。”海尔冰箱事业部部长曲志龙回答说,“市场链将企业流程中的每个人都与订单紧紧粘在一起,才有这么高的效率。而且,海尔的流动资产在快速周转中不断增值,由于是按单生产按单送货,使现款现货的交易方式成为可能。”

市场链真有如此神奇?在海尔电子事业部,记者从一名普通仓库保管员身上找到了答案。

这名员工叫王黎,负责给彩电生产部门配送原材料,她的角色不叫“保管员”,而叫“发料经理”。本质的不同在于:保管员是有人领料我就发,而发料经理却要与订单粘在一起。

王黎进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信息系统中看今天的订单。来自重庆百货一份350台彩电的订单进入系统。当然,在海尔,这个即时变化的订单信息系统凡是与订单有关系的部门都能同时看到。王黎要配制生产这350台彩电的料。她把相关信息输入到系统中,需要配的料上方货架就会亮一个小灯,王黎去亮灯的地方拣完料,灯全灭了,拣配完的信息就会被自动传递到系统中。

接着,王黎把料送到生产线,操作工用扫描枪确认。货架上的料都是她负债买下来的,配完的料她也都卖给操作工。

下午3:00多,王黎终于配完了料。她的下一步工作是“对数”。不对呀!料配了350套,可生产线下线的成品才348台。王黎开始寻找那“丢失”的两台产品。很快,她找到了下落:因精细化问题生产线正想改进它,就先留下来了。

两天后,这两台产品也下线了,王黎的工作完成了。

“如果在这个环节中任何一个数与订单数不一致,如我没找到那两台‘丢失’的彩电,损失将体现在我的收入中。”面对记者的疑惑,王黎平静地说,“以前只要把料给了操作工,让操作工在单子上签个字就行了,材料怎么用,是不是用完了,与我无关。而现在是在信息系统中,配料和送料变得很简单,送料员的活基本上被电脑做了,我们要干的活是把订单盯紧,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

整个海尔现在是在一个闭环的系统上,从市场上获得的订单信息流在系统上流动。海尔力求在每个环节都像王黎这样围绕订单服务。从采购原材料到产品卖到用户手中,整个过程都是一种买卖关系:用负债的方式把上一环节的订单买来,再卖给自己的下一个环节,投入的数量和产出的数量必须吻合。只有当产品卖出去,得到用户用钱签的字才能得到报酬。

海尔的员工将这种“投入产出一致”的模式戏称为“给杨贵妃送荔枝”,也就是“一票到底”。不管行程有多远,歇马不歇人,必须将荔枝(产品)完好无损地送到杨贵妃(用户)手中。扁平化与市场链

海尔的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其目标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流动。

他们将过去上下职能式的直线管理模式,变为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扁平化管理体系。在这个链条中,每个人,每个工位都面对有价值的订单(市场)来运转。员工由被管理对象变成经营者,海尔称之为“SBU”,即策略事业单位(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因此,在海尔每一名员工都被称为“经理”。

海尔认为,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企业部门和部门间,员工和员工间存在着职能关系的壁垒。每一道壁垒就是一堵墙。全世界的企业都非常头疼的“大企业病”,其病根就是“墙”的存在,其内部信息呈垂直流动,而不是水平流动。员工或下属有问题找上级,上级再找上级,然后做出决策再一级级向下传达。要治好这种“大企业病”,就必须推倒这堵墙,把每个员工与市场直接对接。

互联网的出现决定了没有速度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作为海尔来说,其速度目标就是实现“三个零”:零库存、与用户零距离、零营运资本。所以,海尔要建立“SBU”机制,要创新这套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市场链流程再造。酸菜冰箱——感受“流程再造”中的海尔

8月13日,邢强第三次踏上赴东北的列车。这次去,他将就他发明的酸菜冰箱做最后修改。

邢强是海尔冰箱产品本部的科研人员,角色是“型号经理”。也就是说,这个型号的冰箱由他说了算,市场前景好不好由他负责。

科研人员变成“型号经理”后,邢强再也不敢只坐在实验室里搞发明,而是不断到商场看他设计的产品销得咋样,主动询问用户的需求。在询问中,他获得了创新的灵感,也觅到了一次次商机。

酸菜冰箱就是这样发明的。其创作“灵感”来自非典肆虐的日子。

东北人爱吃酸菜,因此,东北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一个酸菜缸。非典过后,为了居民的健康,长春市率先开始“楼道革命”,这又占地方,又不卫生的酸菜缸成了大难题。要知道,酸菜是东北人的“命根子”,扔掉是不可能的。于是,居民与居委会发生“对峙”。但他们没想到,这让正在长春进行市场调查的邢强觅到了商机。

邢强当时想,我发明过泡菜冰箱,出口韩国后受到用户欢迎,这回何不搞个酸菜冰箱?回到总部,邢强在泡菜冰箱基础上,不到一周时间就把酸菜冰箱的样机摆进了长春的商场。“海尔为咱推出了酸菜冰箱?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虽然还不到酸菜腌制的季节,长春市民还是纷纷前来咨询。”

二赴东北的邢强没有被一时的热闹冲昏头脑。他知道,产品只有变成订单他才能算是真正的“型号经理”。邢强带着他的酸菜冰箱,走进长春各大居民区,做出酸菜让大妈们品尝。她们认可后,邢强再确定合适的温度„„

带着满脑子数据回到总部,邢强对酸菜冰箱做了最后修正,小批量生产,然后三赴东北。

这次赴东北,邢强要为新产品“造势”。因为直销人员一般对新产品了解不多,他要把产品的卖点现场传授给直销员,甚至亲口告诉用户该产品能给他带来的好处。

记者结束采访时,邢强仍在东北。拨通他的手机聊了一会儿,他兴奋地说,酸菜冰箱前景看好。问起他的动力,他说看到用户买自己的产品有种成就感。邢强还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3个月没“盈利”了。在海尔,“型号经理”都是“断奶”搞开发。邢强这几次到东北坐火车都是自费,一切都要等产品卖出去,再赚个好收成。

沉默片刻,邢强又说刚获得一个意外惊喜,在东北工作的一个日本人特别怀念家乡的纳豆——一种棕色糊状豆制品。邢强试着用酸菜冰箱做了一下,那个日本人说味道很好。听说日本目前还没有家庭制作纳豆的机器,邢强表示,干完酸菜冰箱,他准备接着干“纳豆冰箱”。

“没准,我又要成为纳豆冰箱的‘型号经理’了。”电话那头的邢强有点兴奋。

员工都是经理

配料经理、发货经理、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在海尔,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被称为“经理”,都干着“经理”的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型号经理制”使海尔人的创新激情喷涌而出。过去,设计人员把产品设计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就可以拿工资奖金。但现在不行了,必须让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获得利润,才能证明这个产品有价值,设计人员才能有收益。

流程再造把海尔变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型号经理”可以在海尔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整合用户资源、人力资源,输入的是用户的抱怨,输出的是用户的满意。2002年,海尔集团开发新产品362个,申请专利65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1·5件新产品,申报2·6项专利。

资源存折——感受“流程再造”中的海尔

胡伟是空调事业部喷粉车间的普通员工。过去,车间对他的考核指标是“喷粉件不能发青”。胡伟知道,喷粉件发青的直接原因是粉层太薄。于是为了不因“发青”而被索赔,他只好多喷粉。个人倒是不被索赔了,但粉末消耗量却增加了。

流程再造后,海尔实行“资源存折”,粉末耗用量由胡伟“经营”。这样,胡伟不仅变为“喷粉经理”,而且要创新资源。这时他开始思索,发现挂具上的粉层太厚,导致导电不良,造成粉末难以喷上。很快,他发明了挂具护套,问题得以解决,而且挂具的清理也由每3圈一次降为每60圈一次。一周下来,企业节约7613元,他的“资源存折”也多存了86·23元的“利润”。

在海尔,“资源存折”就是员工的“个性化”收入,它与公司是以合同方式确定的。

翻开空调事业部发货经理赵军道的“资源存折”,发现上面写着:收入=劳动力价格—损失+增值提成。

他解释说,劳动力价格就是一个岗位的竞标价格。损失对于他来说,当天的货如果没发出去,每台每天扣1元,发出去没有到达目的地,也要扣钱。有一次,156台空调发出后,应该8月18日到杭州,一查,物流系统说没到,赶紧从系统中按订单找到客户经理,原来那天杭州停电,扫描数据暂时未导入系统。

“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清零,我当天就要‘亏损’156元。”赵军道接着说,增值提成是可以创新发挥的地方,与过去比,如果提高了发货速度,降低了差错率,减少了发货成本,都可以按比例提成。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这些都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订单在系统“流动”,每个经手的人都与订单对应。每人有一个IC卡,想看自己的收入,通过终端系统自动取数,每时每刻都能知道自己的收入。

“资源存折”不是让职工整天算小账,它规范了劳动关系,每个员工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就连企业普遍存在的职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上级要成为下级的资源,下级可以向上级索赔。在海尔信息产品本部,记者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发货经理李伟向自己的直接顶头上司——订单执行处处长陈永龙索赔50元钱。

陈永龙虽是李伟的上级,但按照“资源存折”的要求,他首先是李伟的“市场”,陈永龙与李伟的咬合关系是,前者要为后者及时提供生产信息。这次陈永龙疏忽了,影响了李伟的市场效果——货物直发率,所以要索赔上级。李伟觉得自己这样做理直气壮,因为“实行资源存折,我要按用户的要求去做才盈利,做得好坏由用户来评价,而不是我的上级”。

海尔的“资源存折”自今年1月由洗衣机事业部率先实行,迅速全面推开。开发、营销、生产、售后,包括法律、人力资源等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工资。员工这样概括“资源存折”:“做好挣工钱,做坏赔料钱,创新增值赚提成”。

破解“拉绳效应”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有个著名的“拉绳效应”。被试验者分成1人组、2人组、3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测力器测量拉力。结果,2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2人拉力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人拉力总和的49%。其实,这与我国“和尚挑水”的故事异曲同工。

1+1〈2或者1+2〈3的现象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普遍特征,经济学上称为“社会浪费”,这在当今企业中几乎普遍存在。海尔推行的“资源存折”的做法,破解了“拉绳效应”,使员工直接面对市场,而不是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量化和创新能力的释放。

按照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企业面对市场可以理解,但让每个员工都直接面对市场恐怕很难。今春,日本能率协会的专家了解到海尔“资源存折”的创新后,十分惊讶:“这种独创的集团一张财务报表变成3万张‘资源存折’的做法,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突破。”

02”牌剪刀——感受“再造”中的海尔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海尔曾开过一次不同寻常的周六高级经理人培训会。

全部中层以上干部到齐了,集团总裁杨绵绵手拿一把剪刀走上讲台。“咔嚓!咔嚓!”她飞快地将一张覆盖在投影仪镜头上的报纸剪了个粉碎。

“杨总裁要干什么?”有人小声议论。

杨绵绵微笑着说:“我们的市场链推进遇到了阻力,管理者不自我经营,也不把部下经营成SBU(经营者),这就像盖在这个投影仪上的报纸,把投影仪的镜头遮住了。我们必须把阻力剪碎。这把剪刀有两个刃,分别代表‘零基目标’(所有问题都应该是零)和‘发展目标’(所有有价值定单的增长都应至少是两位数),我们就称它为‘02’牌剪刀”。

大家恍然大悟。

此后,海尔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定出了“零基目标”:质量零缺陷、交货期零延误、产品零库存、与用户零距离、零营运资本、零冗员。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要把问题“买断”,然后解决。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未意识到的,所有问题都是不该发生的,都应该是零。

有了这把剪刀,原来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也被“剪”掉了。对海尔冰箱中二事业部的李伟杰来说,就用“02”牌剪刀剪出了“零胶带”。

冰箱的外壳是钢板的,里面叫内胆,是有机材料的,中间还要填充保温绝缘材料。中间填充物注入的工序叫“发泡”。发泡过程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进行,因此冰箱体内外都要用一个框架夹住,防止内胆向外膨胀变形。由于功能原因,内胆留有许多凹凸,必须事先用木块在外面将凹的地方暂时填满,防止局部受力不均变形。固定这些木块原来是用胶带粘住,五花大绑一样,一个箱体要粘40多道胶带。

“胶带的出现本身就是‘问题’,冰箱中二事业部先‘买断’,然后实现‘零胶带’。”集团按照“剪刀论”提出了经营目标。

“冰箱发泡贴胶带,10多年来都是这么干的,能取消得了吗?”上上下下都存有疑惑。

有了经营目标,就必须实现,否则就是“亏损”,而且要先买断。于是,发泡经理、模具经理、其他员工以及事业部长,围绕如何固定木块问题,人人参与“攻关”。

有人说,在间隙塞一个弹簧卡住;

有人说,在木块上搞一个滚珠卡住;

有人说,干脆将木块做得大一点,用锤子敲进内胆凹处。

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终于,用一块磁铁嵌入木块,放进内胆凹处,吸住对面的钢板,解决了问题,“零胶带”实现了,而且木块还可以重复使用。

一连串的效应出现了——

没了胶带,就没了冰箱上的胶带痕迹,实现了零缺陷。

没了胶带,就不需要生产线上那些专门贴胶带、撕胶带的“冗员”。仅此一项,一年节约费用30万元。

尽管这些问题都实现了“零”,但李伟杰并不满足,他说:“我们用的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说是与世界500强企业同步的。一流的工厂必须要有一流的水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剪”出来的大目标

海尔要求每个人要会“经营”一部机器。怎样达到这个目标?“02”牌剪刀作出了形象的说明。

每个人,每个岗位,每道工序都选用世界最高水平的参数作为自己的“标杆”,出了问题就要买断,从而将所有问题降为零。与此同时,你可以经营所有的资源,从而达到两位数的增长。有专家说得好,如果你教会了一名普通的中国产业工人如何做到世界水平,那么,这家企业距世界500强还远吗?

2002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711亿元,规模距世界500强入围线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要的就是剪刀‘剪’出的这个结果。”海尔的决策者如是说

“SBU”的魔力—感受“再造”中的海尔 张永劭是海尔最早的“示范SBU”。

那是2002年初,海尔物流推进本部决定试点“SBU”,选中了钢板采购这个比较容易量化的岗位,张永劭也由此成为钢板采购经理。

物流推进本部与张永劭签了一份合同,所有钢板采购由他负责。这位不到30岁的小伙子,从一无所有的普通职员变成了年营业额近10亿元的“公司老板”。

然而,合同刚签订,让张永劭担心的事就发生了:2002年国际贸易争端导致国内钢板提价。过去,他可以说:“没办法,钢板提价,与我无关,你们看着办吧。”但签了合同,他就要自己想办法完成合同。张永劭告诉记者:“钢板进港了,以前我只管采购,何时拉货与我关系不大;现在我得赶紧联系拉货,因为晚拉一天就多一天港口费用。拉进物流中心,我又得赶紧将钢板发出去,因为晚发一天,就要多交一天仓储费,这些都是要我自己负担的。”他还主动与国际化分供方合作,开发新型替代材料,既保障了客户利益,也消化了因钢材涨价对自己业务的不利影响。

一度,钢板因运输等环节的原因屡屡出现瑕疵,事业部索赔到了张永劭。为了找出钢板损坏的原因,他跟着司机“跑运输”,追踪了所有运输环节,硬是编出了一本《钢板运输、装卸、存储指南》,送到每一个运输工手中,将钢板破损率降到零。

既然每个员工都是经理,那么,中层干部的角色如何扮演?海尔物流推进本部的霍胜军告诉记者,把下属经营成像张永劭这样的“SBU”就是我的职责;同时,我还是他的资源,“SBU”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必须为他提供支持。

从今年7月开始,为解决电子事业部的物料配送存在的问题,海尔物流推进本部负责人霍胜军在现场一盯就是6周,目的是让6人干21人的活。很快,6个发料经理各就各位,剩下的15人进了“休息室”。

“缺料”!“少料”!“错料”!开始时,报警单刷刷地从生产线发过来,6个发料经理救火都来不及。

莫非真是人手不够?霍胜军经过考察后认为,是流程不对。他带上配送中心、信息中心的经理,兵分两路改流程。很快,物料周转库上了扫描系统,出入库物料信息及时反馈。他还要求发料经理“投入产出”一致,做到人、订单、收入挂钩。

一次,发料经理温建华的投入产出不一致,到晚上9点多盘点时,被事业部警告11次,被索赔11元。这位自尊心很强的老员工第一次被“索赔”,竟哭出了声来:“这几周你们怎么说我怎么改,早出晚归,我儿子已经近一个月没看见我了。这么卖力,凭什么罚我?”

霍胜军心里也不是滋味,“SBU”要经营,不要奖罚!何谓经营?就是要找出让工人干不错的方法,给工人指出自己工作能增值的路径。他分析整合资源,对货架进行“信息化”改装,发明了“智能货架”,生产线上只要缺哪种料,货架上这种料的上方红灯就会亮。到第6周,发料经理送料的错误率降为零,而且那位曾被索赔的经理一周内还发现了事业部材料单的6次错误,得到了相应的“增值”报酬。6个人终于干好了21个人的活。

采访中,记者发现,流程再造不管多难,在海尔总能推行下去。因为每项决策都是先变成海尔文化,进而再成为集团上下共同的追求。从当年的“晓玲扳手”、“启明焊枪”,到今天的全员“SBU”,海尔就是这样成长的。

做大与做小

“做不大”是中国企业普遍的烦恼,而海尔之所以能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拥有13家海外工厂的跨国企业,目标却是如何把自己“做小”。

GE前CEO韦尔奇对大企业病曾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染上大企业病的企业,就像一个穿上了很多层毛衣的人,不但体态臃肿,行为迟钝,而且感受不到市场的温度变化。把大企业做小,就是在保持甚至加大企业规模的前提下,消灭企业官僚主义病毒,使大企业具有小企业那样的内在活力以及对市场敏捷的响应能力。显然这个“小”是应该打引号的。以前我们谈到大企业,总强调航母才能抗风浪,但海尔却认为:船大船小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的思路和船上所有人是否有一致的明确的方向。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教授比尔·费舍尔在考察了海尔的“SBU”机制后说:“海尔的真正成就在于开创了一种使平凡人不断取得不平凡成就的管理模式。如果这种管理模式能贯彻到底,海尔将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世界级的竞争者。”

Gz85.coM编辑推荐

海尔观后感八篇


优秀的电影总能在观众心中产生深远的回响,一些杰出的作品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可以试着通过写作影后感记录自己的看法,更深入地理解电影,并在书写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受。关于"海尔观后感"的相关信息,我们已为您详细整理,如果觉得本篇文章有帮助,那么请随手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吧!

海尔观后感 篇1

海尔学习观后感]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要学会拿来主义”,这里的“拿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有目的的拿来,是有选择的拿来,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海尔学习观后感

。引申到我们管理工作上来,我们就应该学会这个“拿来”的方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自身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和借鉴,进而进行适合自己和企业的创新。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擅长的,也许正是我们缺少的;同样,一个失败或者说出现问题的企业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他们失败的地方和原因正是我们应该避免和牢记的。因此,我们有了海尔这行,有了恒盛之行,在“行”中,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很多,有关于个人的,也有关于企业的;在“行”中,我们认识到我们需要用“拿来主义”来鞭策自己,提升自己,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

郑永伟:

前不久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先后参观了江苏恒力集团和青岛海尔集团,通过这二次参观对我的触动较大,感受也颇深。

众所周知,恒力是近几年来涉足前纺的企业,但它却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成功的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且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上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位列全国行业的前列。步入它们的车间,在门口就可以看到二幅图文并茂的员工行为规范图和安全生产图,而且车间的每一

角落都贴有各种浅显易懂的6S、质量及安全等标语,使人一看十分明了。走在车间的每一条生产线,现场的物品摆放十分的整齐,真正做到了定点定位摆放,而且他们的操作人员在不停的搞着卫生和巡检,根本看不到在闲谈和玩手机之类的事情。特别是他们的员工,95%都来自外地,只有5%的人才是本地人。看了恒力的整个生产现场,从他们操作如此之规范,卫生如此之干净,6S如此之整齐,无不让人惊叹,自愧不如。

这使我不由的思索,是我们的管理不够严格?还是我们的要求不高?不是,可能关键还是我们的创新意识,虽然几幅行为规范图和安全生产图并足以说明什么问题,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却给我敲响了警钟,面对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我们唯有转变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才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

青岛海尔集团,我相信大家早已如雷贯耳了,它以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人员培训模式已经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管理创新之路,它的成功也早已成为国内企业的楷模,也正因为如此,促成了我们此次的参观学习海尔之行。我们在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解说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海尔的生产总装线,一进入车间就被它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所包围和吸引,无论在楼梯,还是在车间,都透视和折射出了海尔人的好学、求真、务实和创新的思想与理念。

例如,车间楼道中的一些标语和生产管理口号等有相当一部

份来自于一线员工之手,并且是一线员工自己创作的,海尔把这些作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或管理创新的宝贵财富,加以裱糊和进行展出,以员工的作品来作为他们的座又铭,来不断的鞭策和激励。海尔集团把岗位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作为重点,对平时由员工发明的工具,办法,除了进行及时的物质奖励以外,还用发明者的姓名对这个创新项目进行命名,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想勉励氛围。海尔集团始终把ISO9001作为企业标准,以6S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设立了6S案例台,每一个班选出一名6S优秀员工,向全班人员介绍自己优秀的一面,是用什么方法和经验去做的。在人员管理上,海尔以“三工”并存的方式进行激励和教育。所谓三工,即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试用工。经常对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和表扬,连续几次受奖的人员可以进入海尔大学进行学习深造,获得加薪和提升的机会。对表现差的员工通过案例分析给予批评教育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在目标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把“日清日高”作为一种理念,也已经把这种理念灌输到了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不仅理念如此,行动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以日清的效果来评定每一个员工的工资,做到了按绩分配的原则,大大的鼓舞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也许上面讲了这么多,可能也只是恒力、海尔的片面,它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更多。我想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理念和成功之处,我们更应清楚,理智的对照自己存在的不足,找出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不

断的改进和完善。以下我从个人的角度谈一下我今后的工作:

第一,坚持公司创新理念,有机结合此次参观所学,进行对比总结,找出差距,制定改进和需要完善的工作目标。

第二,一方面要把此次恒力、海尔之行的所见所闻,认真的宣传讲解给车间的每一位 员工。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倾听员工的想法,看法,然后进行积极的引导,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对有成效的创新项目进行及时的申报,给予及时的奖励,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第三,在做好人员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车间生产现场的6S、质量及安全生产的宣传氛围,从思想和行动上去真正落实创新活动,

海尔观后感 篇2

感受海尔;学习海尔

海尔是海,是不断创新之海。“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点一滴也能窥视全貌。透过壮观海尔的文化馆和生活馆,我们看到了海尔的实力与强大,放眼海尔工业园,它的宽广,它那美丽而独具匠心的规划与布局,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散发着海尔文化的浓浓的气息与韵味,使你深深感受到海尔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断奋进,不断创新的理念。听了海尔原王书记深刻寓意的讲解,深刻体会到了海尔文化的博大精深,海尔的成功引人深思:海尔何以如此强大?海尔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我们该向海尔学习什么?

一九八四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因经营不善,已临濒倒闭境地的企业,发展到如今的海尔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系列家电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其产品成为世界品牌,其生产基地扩展到美国,欧洲,中东,日本,亚太地区,成了誉满全球的家电龙头企业。海尔从昔日的破败不堪,纪律涣散,人心浮动,像一盘散沙,到二十几年后的今天,造就的辉煌,形成企业高度的凝聚力,员工饱满的工作热情,员工不断创新的工作激情,职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海尔的精神!靠的是海尔的“企业文化管理”,靠的是通过大量的观念转变工作所铸就的员工与各级领导者“上下同欲者胜”最根本的海尔文化。这就是海尔获得持久、稳定发展的灵魂。

天下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形胜有形。海尔创业二十几年来的最大收获,不仅是产品等有形的东西,更是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海尔的经验,理念有两点给我深深的启示,一是企业即人、以人为本;二是管理无领导,制度是老板的理念。

我们常常抱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先谈条件,责任心不强等等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呢?又该怎么样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呢?又如何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呢?下面列举发生在海尔的几个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启迪。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张瑞敏上任不久,就到了年关,过年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提发年货了!一个临濒倒闭的小厂,银行是不愿再贷款给他们了。但是年不能不过,怎么过呢?想来想去,最后想到向附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富裕的大山村大队借钱。几经勾通,最后到腊月二十七日,村里终于答应借钱给电冰箱总厂了!财务科长坐在没有挡蓬的三轮车里,顶着寒风赶到五公里外的李村信用社提回了钱,给每个人发了工资,并且还发五斤带鱼。工人们兴奋地奔走相告,每个人脸上都绽开了笑容,感觉新领导关心群众,“他敢为大伙借钱过年,咱们也要争口气,好好干,挣了钱把钱还上!”这故事告诉我们,领导心里有员工,员工心里必有领导,企业关心员工,员工心里也必装着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采取激励的手段,保障员工的利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员工把个人的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下,让其认识到企业利益是员工利益最大化的保证,让员工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那么,员工必定会为实现企业利益而努力工作。

任何时代,满足人本质的需要的不是物质,金钱,而是人自我价值的发现与实现,这是海尔人才观的基本理念。其方法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企业是学习型组织,竞争不是一次定终生,育才三要素:公开、公正、公平待人尊重人,即时表扬,给人成就感,员工有自主经营的平台,给人自我表现的空间。海尔就是这样铸就了员工与管级管理者“上下同欲者胜”的海尔文化,人是企业生产力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创造性的主体因素,再好的管理制度也需要由人来执行与运作,一流的员工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企业要不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而比创新更重要的是智慧,而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为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愈显重要。在海尔流传这样一句精典语言“终端员工的素质就体现了干部的素质!”张瑞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句精曲的语言在海尔广为流传。员工的素质反应了领者的水平,作为领导者没有抓好员工,就不能抱怨员工的素质低。如果领导没有制定一套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机制的激励机制,那么素质低的人就永远得不到提高,素质高的人也会因为没有激励的氛围而渐渐变低。正因如此,在海尔,工作出了问题不批评员工,而批评干部,因为工作出差错干部要负80%的责任。这样才能激发领导者制订完善的制度。

管理无领导,制度是老板的理念是海尔成功的基石。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障,是员工的行为准则及方向。没有一支具有超级执行力的队伍,一个公司的所谓使命、战略都不可能实现。中国企业与国际优秀公司相比,执行力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但中国有一个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企业阶段性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企业就是海尔,虽然他走向国际化的路还有很长。海尔无疑是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撕杀出来的行业明星之一,并且至今仍然是最耀眼的本土企业之一。研究海尔经验的文章、专著、报告可以说汗牛充栋了,但不管是从文化角度、管理角度、营销角度还是人力资源角度来分析,海尔在其每一项成功的背后,无不闪烁着其超级执行力的光辉。张瑞敏是推动执行力的本土大师,从早期砸冰箱这个颇具冲击力的故事把质量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员工内心深处,到OEC管理法强调日事日毕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再到SBU策略强调人人面对一个市场人人为市场服务,无不体现出关注细节、关注执行的企业家精神。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张瑞敏上任伊始,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十三条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不准在车间大小便。”“不准偷拿工厂物资。”管理的要义就是从实际出发,符合现状的管理办法才是有效的,不符合现状的管理,目标再高也没有意义!海尔的管理是什么?就是日清日高的0EC!充体现了“以人为本,实行自主管理,把公认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公认容易的事做就是不容易,的基本理念。抓反复,反复抓,抓大局,抓大局中的小事,一抓到底,抓出模式,再推而广之。

海尔是海,如果我们学海尔不是落到表象上,不是落到口头上,而是落到实际工作中,以改进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工作,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企业能不蒸蒸日上?能不日新月异?能产不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吗?祈望淮安企业前景辉煌!希望与青岛合作愉快!

2014.5.25

海尔观后感 篇3

7月25日-7月27日,我们一行12人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来到青岛海尔集团参观学习,这是公司年初提出的“管理创新年”活动中通过“走出去,取进来”的一次重要活动,这一次海尔之行,使我从中受益非浅,海尔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面貌,使我深刻感受到差距与不足。

走进海尔,迎面看到的是“海尔是海”,海尔是海它有海一样的胸怀,从砸冰箱开始,它提出“客户永远是对的”、“绝不对市场说不”,永远不放弃,永远不为自己找借口,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最有效的工作原则。在海尔,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有多大能耐,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因此每个员工都成为一个SBU,每个员工都是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就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它有一所永远毕不了业的大学,它包含了太多我们学习和想学的知识、内涵、学问、思想和精神,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发源力,永不干枯,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以变制度,变中求胜,每个人都有其潜在的能力,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其懒惰所延误,被时间所消磨,最后连自己都发现不了,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吸取新鲜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提高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要使自己卓然出众,就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只有敢于表达自己,醒目地亮出自己,让别人认识你,才有可能得到机会,海尔正是如此,它创新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止,就象大海永无止境。

海尔是博大的、创新的,不仅拥有十多个现代化的海内外工厂,更因为海尔从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到自创的日清模式,再到现在的市场链模式,用创新的灵魂接受新市场经济的挑战。海尔是洁净的、整齐的,从员工的言谈举止到办公环境;从公司的目标方针到每个员工的宣言;从详细的绩效管理,绩效评价到朴实的“6S”大脚印,无处不在反映着海尔的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海尔的价值观。

借鉴参观所得,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岗位,以下是我的工作计划:

1、宣传、灌输海尔精神,海尔文化,发动全体人员,使大家形成一个共识,让每一个人来认同自己在企业的价值观。

2、坚持持续创新,使之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

①文化理念的沉淀,用文化来统一思想。

②启动基层创新,使每个人都活跃起来。

③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3、建立目标体系,根据车间、班组、工段直到个人进行目标分解,根据目标实行三个不放过原则:

①不查明原因不放过。

②不查明责任人不放过。

③找不出解决办法不放过。

4、实行OEC管理:O全方位的;E每人每天每件事。一天比一天有提高,即日清、日高体系;C总结、清理、建立

海尔观后感 篇4

海尔,是一个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多个角落的家电名牌。张瑞敏的名字,也曾经被身边很多人提及。只是从来没有真正细想过,在这个著名的品牌后面,在这个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名人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海尔是怎样被他做得家喻户晓,而他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曾经认为,类似张瑞敏一群人,离我们的生活都很遥远,他们那样的成功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我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也有自己的梦想,也许最后自己不会会像他一样辉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自己一定会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就。

整个电影没有耀眼的明星、华丽的衣服、震撼的音效及超高的特技,但它是一部真实的影片,他讲述了一个几近破产的一个企业起死回生的辛酸路程。是海尔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

以前在看类似的电影时,我都会很不屑,因为觉得这些都是在电视、电影里面的人和事,肯定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离我的生活都太远了,所以一般都不会去看。可是这次,我却是一直都带者一种激动、崇拜、热血沸腾的感觉看完这部片子。因为张瑞敏虽我不认识,可是海尔距离我的生活的确是太近了。别人能够,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本书名《为什么幸运的人总是幸运,为什么幸运的人总是不幸》,最近一直在我的心里,随时影响我的点点滴滴。在看《首席执行官》时,带给我的冲击更大。看到张瑞敏的创业过程,好象每一次决策都是那么完美,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让我在心里不由得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和敬意。看完这部片子后我也明白,为什么凌敏会总是那么幸运。

回想整部影片,到底是什么促使海尔的成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有一个不同的标准吧。我想从一些词上面写下我的收获。

当海尔人通过自己的真诚千辛万苦,打动了德国通用公司,引进了设备之后,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冰箱,在检测的时候却发现有76台冰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全厂职工大会上,把76台冰箱摆在会场,在会上,以张瑞敏为原型的海尔厂长凌敏痛心疾首道出“这些冰箱谁是负责人谁负责砸!”大家三年的工资都买不来一台冰箱,而且76台冰箱将近20万元,这还是在厂里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在场的员工都流下了心疼的泪水,用凌敏的话说就

是“砸得心里流血才能长记性,今天不砸冰箱,明天人家砸工厂!”如果凌敏不这样做就唤不醒员工们的质量意识。大锤砸向劣质产品的勇气与决心又有几人所有?愿意花大力气、花大价钱、小事当作大事,给与血的教训和记忆,以正是这种做事态度和方法奠定了他的成功地位。铁锤一个个垂下去,大火烧掉了所有的产品,就这样第一批产品被永远的封存。放纵眼前,无异于放弃未来!做事的真诚、严谨、一丝不苟,打动的不紧是员工们的心,更是那些合作伙伴和用户的心。试想在童童童,园长经常会把一些小事情反复强调,不断地强化,扩大其危害和影响力,不也就应证了凌敏的那句“今天不砸冰箱,明天人家砸工厂”一样的道理吗?正所谓我们经常会说到的那句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我们看来上课时候一些很小的问题,被园长拿出来反复念叨,曾经还会觉得疲劳,真是不应该。而且电影中的那句——我们百分之一的失误会导致客户百分之百的灾难。往往大错的铸就皆源自于我们的一个“没注意”、“不小心”、“我以为”......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6遍桌子,他们一定会一丝不苟地每天擦6遍,而我们中国的员工第一天会擦6遍,第二天也会擦6遍,可是第三天就会擦5遍,第四天可能之擦4遍……”细想我们在工作中是否做到精益求精?是不是总给自己的不足找诸多的借口?自己在敬业精神、责任心等方面与别人存在多大的差距?这段话非常形象的.指出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一件事情重复做就会失去激情和耐性,导致工作不出色,渐渐麻木。回想一下,刚刚加入公司的激情和冲劲,现在还保存多少?对课程的重视度,课程的质量,相比刚来到童童童时又有了怎样的变化,甚是惭愧。

影片中为找一颗螺丝,整个车间员工推迟三个多小时下班,拆箱800多件,精细管理可见一斑。另外,“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指明了每个人每天要做什么事,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做到今事今日毕,而且还要比昨天做得更好。这个案例也是在我的记忆中尤为深刻。想想童童童的员工,我们今天会因为课程中出现了丢失一个小小的教具,而自发的留下加班三小时以至到找到教具为止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大家的管理意识不够、主人翁的意识也不够。说到这一点,作为院长助理的我更觉得自己有负于这个职位,身为管理阶层,却在意识上都做得不好,更不要谈管理。所以在这一点上,给以了我非常大的刺激。

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危机的勇气和挣脱危机的智慧!看到海尔在逐步走向国际的时候,我的心里为他们感到了一阵欣喜,同时也有了一阵放松的心情,但是凌敏和他的伙伴走在异乡的时候,看到别人悠闲喝着咖啡的时候说的话,我们还没有资格坐下来,我们还要以更快的步伐往前迈。看到那么多的海尔人,我甚至都不敢给自己停下来去欣赏曾经留下的那些脚印的时间。顿时,觉得自己又在思想上犯错误了。人,总是会这样,一旦有了一点点的收获就会停滞不前。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有多少人都想有所作为,想创造出自已的一片天地,而正是因为不能坚持,没有危机感,成功的,几人而已。凌敏,从带着翻译出国谈生意,一直到自己用英文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演讲,更懂得如何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商场上与AE进行谈判,斗智斗勇,当张瑞敏的朋友参观他的书柜时,当看到零点钟声敲响时,他才回到家吃饭,让我更清晰的知道,没有不能,只有不去做,不去学!我们发展自己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只有成为狼,才真的可以与狼共舞。否则将变成羊,将会被狼所吃掉。也许在今天,我们还可算是优秀,还可算是有一点点资历,但是,看着不断新进入的学妹们,她们的表现让我真的有了一些危机意识,不学习,现在都还不算是狼的我,总有一天会被成长起来的狼吃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童童童不学习,也早晚会被同行中的其他的狼吃掉。年轻的我们,还在成长中的我们,没有休息的资格。

在兴建工业园的初期,只有凌敏一人大胆决策,副总提出许多质疑,提出开会讨论,他的一席话让我对其果断的,敏锐的判断决定肃然起敬,他生活投资固然有风险,但机会与风险同存。可以开会看大家的意见,一个公司的确需要集体智慧,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果断决策,我不能等大家都想通了再决定。这样自信的回答让我如今回想气他的话还记忆犹新。加入到童童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一个公司的发展,更多的取决于领导者的主导,而童童童的管理者在这一方面具备了很好的素质,以前我们总认为院长的是自负,但是现在看来很多却是我们认识的浅薄。但是在果断的决策,敏锐的洞察力方面,是童童童整体都很缺乏的能力。关注社会,关注更多先进知识,是我们需要持续的学习的内容。提升自身的能力是增强每一位员工自信能力的根本解决方法。

影片中法国一著名连锁店的总裁需要海尔提供六种款式的样机,开发一种新产品,欧洲要两年左右,韩国、日本要一年左右,海尔只需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的时间,海尔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为他提供了25款风格各异的样机。还有他提出要定一个酒柜,海尔人按照要求,连夜为他制作出来。当他看到这个酒柜时的那种感动,也带动了我的情绪,不仅是那位客户,我也已经深深地被他们的高效率所感动。真觉得看这部片子的同时就是自己在不断的做自我检讨的过程。今天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点小小的任务也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不出结果,就是那句话,不改掉这样的坏习惯,永远不要谈成功。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给与家长以外的惊喜,那我们所达到的效果将远远超过现实。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6、梦想:

进入童童童,改变了我的很多思想和对人生的态度。海尔中,凌敏的翻译为自己没有选择海尔感到后悔时,张瑞敏也把公司的大门再一次向他敞开,翻译这样说:“我现是为钱而工作,但我找不到那种家的感觉以及自己内心一种创业激情和成就感。凌敏说:“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梦想是人的翅膀,带着你飞向想去的地方。现在童童童给了我一条路,给了我一个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我可以自由演义我人生的剧本。每天看似忙碌的工作,虽然也发现自己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却使我感到充实与自我价值的体现,我相信有梦才有未来。

海尔之所以成为海尔,重要的还是归功于张瑞敏带给海尔人先进的文化理念、企业精神,这使得海尔人在共同的文化理念下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个人与团队的作用,能做大做强自然也就是必然的了。那位年轻的海尔小女孩说的那首鱼和水的诗,让我想起了童童童的企业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千百年来,无论如何地干旱,大海都不曾因之而枯竭过。因为,大海有着博大的胸怀,不断地纳含百川!我们不会因为团队成员一时的过失而放弃,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检视过去、展望未来。因为,我们还年轻。然而,无论如何,年轻却不能是一再降低对自己要求的资本。时不待我,我必争时,这才是面对竞争应有的态度!海在为成为汪洋而成长,每一滴水为成为美丽的浪花而成长。

海尔观后感 篇5

一票到底——感受“流程再造”中的海尔

从1998年9月8日开始,海尔悄然开始了一场叫做“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创新。这场被称之“创造性破坏”的革命,引起中外企业界的关注,探究者、学习者纷至沓来。近年来,海尔正是凭着“流程再造”,在家电业的微利时代,避开了泥沼,在全球家电业的大舞台上追风逐浪。

8月初,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再造”中的海尔。采访中,最令记者感动的是那些发生在普通海尔人身上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记者感受到了推进新的管理理念的艰难,也欣喜地看到全新的海尔正在健康成长。

8月8日上午9:50,海尔冰箱事业部售后经理从网上接到上海一位用户的邮件:“听说海尔的产品可以订制,我们结婚正想买一台冰箱,能否把我们的婚纱合影照做到冰箱门上,留作纪念。”这位用户还特意在电子邮件里附上了照片。

冰箱事业部立刻回复:“可以。订单订购成功,7天后交货。”5分钟后,这份订单传到了冰箱开发部。

下午3:00,机型确定了。这种机器共需226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在海尔物流推进本部的计算机里转化成了226个物料专用号,负责供货的分供方同步获得海尔物流的采购订单。4天后,所有物料采购完毕。

8月13日,在冰箱事业部,制造系统根据订单要求提前做好了生产准备,每个工位上方的“五定送料”准确地指引物流配送人员送料到工位。在生产线上同时生产十几份订单的产品,海尔的柔性制造系统实现了网络经济所要求的把大批量生产变成大批量订制,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当天下午4时,婚纱照冰箱下线。下线产品没进仓库,海尔分拨物流的运输车根据网上订单指令已等在门口,两天后,这台婚纱照冰箱如期送到那位用户家中。

“怎么这么快?!”用户看着冰箱上大大的彩色婚纱合影照又惊又喜:“我们当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订单牵动的不仅是采购、配送、制造的主流程,还有科研、设备、质量、人力、文化等支持流程。海尔凭什么能有这么快的响应速度?”记者问。

“是市场链。”海尔冰箱事业部部长曲志龙回答说,“市场链将企业流程中的每个人都与订单紧紧粘在一起,才有这么高的效率。而且,海尔的流动资产在快速周转中不断增值,由于是按单生产按单送货,使现款现货的交易方式成为可能。”

市场链真有如此神奇?在海尔电子事业部,记者从一名普通仓库保管员身上找到了答案。

这名员工叫王黎,负责给彩电生产部门配送原材料,她的角色不叫“保管员”,而叫“发料经理”。本质的不同在于:保管员是有人领料我就发,而发料经理却要与订单粘在一起。

王黎进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信息系统中看今天的订单。来自重庆百货一份350台彩电的订单进入系统。当然,在海尔,这个即时变化的订单信息系统凡是与订单有关系的部门都能同时看到。王黎要配制生产这350台彩电的料。她把相关信息输入到系统中,需要配的料上方货架就会亮一个小灯,王黎去亮灯的地方拣完料,灯全灭了,拣配完的信息就会被自动传递到系统中。

接着,王黎把料送到生产线,操作工用扫描枪确认。货架上的料都是她负债买下来的,配完的料她也都卖给操作工。

下午3:00多,王黎终于配完了料。她的下一步工作是“对数”。不对呀!料配了350套,可生产线下线的成品才348台。王黎开始寻找那“丢失”的两台产品。很快,她找到了下落:因精细化问题生产线正想改进它,就先留下来了。

两天后,这两台产品也下线了,王黎的工作完成了。

“如果在这个环节中任何一个数与订单数不一致,如我没找到那两台‘丢失’的彩电,损失将体现在我的收入中。”面对记者的疑惑,王黎平静地说,“以前只要把料给了操作工,让操作工在单子上签个字就行了,材料怎么用,是不是用完了,与我无关。而现在是在信息系统中,配料和送料变得很简单,送料员的活基本上被电脑做了,我们要干的活是把订单盯紧,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

整个海尔现在是在一个闭环的系统上,从市场上获得的订单信息流在系统上流动。海尔力求在每个环节都像王黎这样围绕订单服务。从采购原材料到产品卖到用户手中,整个过程都是一种买卖关系:用负债的方式把上一环节的订单买来,再卖给自己的下一个环节,投入的数量和产出的数量必须吻合。只有当产品卖出去,得到用户用钱签的字才能得到报酬。

海尔的员工将这种“投入产出一致”的模式戏称为“给杨贵妃送荔枝”,也就是“一票到底”。不管行程有多远,歇马不歇人,必须将荔枝(产品)完好无损地送到杨贵妃(用户)手中。扁平化与市场链

海尔的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其目标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流动。

他们将过去上下职能式的直线管理模式,变为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扁平化管理体系。在这个链条中,每个人,每个工位都面对有价值的订单(市场)来运转。员工由被管理对象变成经营者,海尔称之为“SBU”,即策略事业单位(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因此,在海尔每一名员工都被称为“经理”。

海尔认为,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企业部门和部门间,员工和员工间存在着职能关系的壁垒。每一道壁垒就是一堵墙。全世界的企业都非常头疼的“大企业病”,其病根就是“墙”的存在,其内部信息呈垂直流动,而不是水平流动。员工或下属有问题找上级,上级再找上级,然后做出决策再一级级向下传达。要治好这种“大企业病”,就必须推倒这堵墙,把每个员工与市场直接对接。

互联网的出现决定了没有速度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作为海尔来说,其速度目标就是实现“三个零”:零库存、与用户零距离、零营运资本。所以,海尔要建立“SBU”机制,要创新这套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市场链流程再造。酸菜冰箱——感受“流程再造”中的海尔

8月13日,邢强第三次踏上赴东北的列车。这次去,他将就他发明的酸菜冰箱做最后修改。

邢强是海尔冰箱产品本部的科研人员,角色是“型号经理”。也就是说,这个型号的冰箱由他说了算,市场前景好不好由他负责。

科研人员变成“型号经理”后,邢强再也不敢只坐在实验室里搞发明,而是不断到商场看他设计的产品销得咋样,主动询问用户的需求。在询问中,他获得了创新的灵感,也觅到了一次次商机。

酸菜冰箱就是这样发明的。其创作“灵感”来自非典肆虐的日子。

东北人爱吃酸菜,因此,东北几乎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一个酸菜缸。非典过后,为了居民的健康,长春市率先开始“楼道革命”,这又占地方,又不卫生的酸菜缸成了大难题。要知道,酸菜是东北人的“命根子”,扔掉是不可能的。于是,居民与居委会发生“对峙”。但他们没想到,这让正在长春进行市场调查的邢强觅到了商机。

邢强当时想,我发明过泡菜冰箱,出口韩国后受到用户欢迎,这回何不搞个酸菜冰箱?回到总部,邢强在泡菜冰箱基础上,不到一周时间就把酸菜冰箱的样机摆进了长春的商场。“海尔为咱推出了酸菜冰箱?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虽然还不到酸菜腌制的季节,长春市民还是纷纷前来咨询。”

二赴东北的邢强没有被一时的热闹冲昏头脑。他知道,产品只有变成订单他才能算是真正的“型号经理”。邢强带着他的酸菜冰箱,走进长春各大居民区,做出酸菜让大妈们品尝。她们认可后,邢强再确定合适的温度„„

带着满脑子数据回到总部,邢强对酸菜冰箱做了最后修正,小批量生产,然后三赴东北。

这次赴东北,邢强要为新产品“造势”。因为直销人员一般对新产品了解不多,他要把产品的卖点现场传授给直销员,甚至亲口告诉用户该产品能给他带来的好处。

记者结束采访时,邢强仍在东北。拨通他的手机聊了一会儿,他兴奋地说,酸菜冰箱前景看好。问起他的动力,他说看到用户买自己的产品有种成就感。邢强还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3个月没“盈利”了。在海尔,“型号经理”都是“断奶”搞开发。邢强这几次到东北坐火车都是自费,一切都要等产品卖出去,再赚个好收成。

沉默片刻,邢强又说刚获得一个意外惊喜,在东北工作的一个日本人特别怀念家乡的纳豆——一种棕色糊状豆制品。邢强试着用酸菜冰箱做了一下,那个日本人说味道很好。听说日本目前还没有家庭制作纳豆的机器,邢强表示,干完酸菜冰箱,他准备接着干“纳豆冰箱”。

“没准,我又要成为纳豆冰箱的‘型号经理’了。”电话那头的邢强有点兴奋。

员工都是经理

配料经理、发货经理、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在海尔,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被称为“经理”,都干着“经理”的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型号经理制”使海尔人的创新激情喷涌而出。过去,设计人员把产品设计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就可以拿工资奖金。但现在不行了,必须让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获得利润,才能证明这个产品有价值,设计人员才能有收益。

流程再造把海尔变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型号经理”可以在海尔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整合用户资源、人力资源,输入的是用户的抱怨,输出的是用户的满意。2002年,海尔集团开发新产品362个,申请专利65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1·5件新产品,申报2·6项专利。

资源存折——感受“流程再造”中的海尔

胡伟是空调事业部喷粉车间的普通员工。过去,车间对他的考核指标是“喷粉件不能发青”。胡伟知道,喷粉件发青的直接原因是粉层太薄。于是为了不因“发青”而被索赔,他只好多喷粉。个人倒是不被索赔了,但粉末消耗量却增加了。

流程再造后,海尔实行“资源存折”,粉末耗用量由胡伟“经营”。这样,胡伟不仅变为“喷粉经理”,而且要创新资源。这时他开始思索,发现挂具上的粉层太厚,导致导电不良,造成粉末难以喷上。很快,他发明了挂具护套,问题得以解决,而且挂具的清理也由每3圈一次降为每60圈一次。一周下来,企业节约7613元,他的“资源存折”也多存了86·23元的“利润”。

在海尔,“资源存折”就是员工的“个性化”收入,它与公司是以合同方式确定的。

翻开空调事业部发货经理赵军道的“资源存折”,发现上面写着:收入=劳动力价格—损失+增值提成。

他解释说,劳动力价格就是一个岗位的竞标价格。损失对于他来说,当天的货如果没发出去,每台每天扣1元,发出去没有到达目的地,也要扣钱。有一次,156台空调发出后,应该8月18日到杭州,一查,物流系统说没到,赶紧从系统中按订单找到客户经理,原来那天杭州停电,扫描数据暂时未导入系统。

“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清零,我当天就要‘亏损’156元。”赵军道接着说,增值提成是可以创新发挥的地方,与过去比,如果提高了发货速度,降低了差错率,减少了发货成本,都可以按比例提成。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这些都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订单在系统“流动”,每个经手的人都与订单对应。每人有一个IC卡,想看自己的收入,通过终端系统自动取数,每时每刻都能知道自己的收入。

“资源存折”不是让职工整天算小账,它规范了劳动关系,每个员工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就连企业普遍存在的职能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上级要成为下级的资源,下级可以向上级索赔。在海尔信息产品本部,记者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发货经理李伟向自己的直接顶头上司——订单执行处处长陈永龙索赔50元钱。

陈永龙虽是李伟的上级,但按照“资源存折”的要求,他首先是李伟的“市场”,陈永龙与李伟的咬合关系是,前者要为后者及时提供生产信息。这次陈永龙疏忽了,影响了李伟的市场效果——货物直发率,所以要索赔上级。李伟觉得自己这样做理直气壮,因为“实行资源存折,我要按用户的要求去做才盈利,做得好坏由用户来评价,而不是我的上级”。

海尔的“资源存折”自今年1月由洗衣机事业部率先实行,迅速全面推开。开发、营销、生产、售后,包括法律、人力资源等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工资。员工这样概括“资源存折”:“做好挣工钱,做坏赔料钱,创新增值赚提成”。

破解“拉绳效应”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有个著名的“拉绳效应”。被试验者分成1人组、2人组、3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测力器测量拉力。结果,2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2人拉力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人拉力总和的49%。其实,这与我国“和尚挑水”的故事异曲同工。

1+1〈2或者1+2〈3的现象是集体工作时存在的普遍特征,经济学上称为“社会浪费”,这在当今企业中几乎普遍存在。海尔推行的“资源存折”的做法,破解了“拉绳效应”,使员工直接面对市场,而不是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量化和创新能力的释放。

按照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企业面对市场可以理解,但让每个员工都直接面对市场恐怕很难。今春,日本能率协会的专家了解到海尔“资源存折”的创新后,十分惊讶:“这种独创的集团一张财务报表变成3万张‘资源存折’的做法,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突破。”

02”牌剪刀——感受“再造”中的海尔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海尔曾开过一次不同寻常的周六高级经理人培训会。

全部中层以上干部到齐了,集团总裁杨绵绵手拿一把剪刀走上讲台。“咔嚓!咔嚓!”她飞快地将一张覆盖在投影仪镜头上的报纸剪了个粉碎。

“杨总裁要干什么?”有人小声议论。

杨绵绵微笑着说:“我们的市场链推进遇到了阻力,管理者不自我经营,也不把部下经营成SBU(经营者),这就像盖在这个投影仪上的报纸,把投影仪的镜头遮住了。我们必须把阻力剪碎。这把剪刀有两个刃,分别代表‘零基目标’(所有问题都应该是零)和‘发展目标’(所有有价值定单的增长都应至少是两位数),我们就称它为‘02’牌剪刀”。

大家恍然大悟。

此后,海尔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定出了“零基目标”:质量零缺陷、交货期零延误、产品零库存、与用户零距离、零营运资本、零冗员。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要把问题“买断”,然后解决。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未意识到的,所有问题都是不该发生的,都应该是零。

有了这把剪刀,原来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也被“剪”掉了。对海尔冰箱中二事业部的李伟杰来说,就用“02”牌剪刀剪出了“零胶带”。

冰箱的外壳是钢板的,里面叫内胆,是有机材料的,中间还要填充保温绝缘材料。中间填充物注入的工序叫“发泡”。发泡过程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进行,因此冰箱体内外都要用一个框架夹住,防止内胆向外膨胀变形。由于功能原因,内胆留有许多凹凸,必须事先用木块在外面将凹的地方暂时填满,防止局部受力不均变形。固定这些木块原来是用胶带粘住,五花大绑一样,一个箱体要粘40多道胶带。

“胶带的出现本身就是‘问题’,冰箱中二事业部先‘买断’,然后实现‘零胶带’。”集团按照“剪刀论”提出了经营目标。

“冰箱发泡贴胶带,10多年来都是这么干的,能取消得了吗?”上上下下都存有疑惑。

有了经营目标,就必须实现,否则就是“亏损”,而且要先买断。于是,发泡经理、模具经理、其他员工以及事业部长,围绕如何固定木块问题,人人参与“攻关”。

有人说,在间隙塞一个弹簧卡住;

有人说,在木块上搞一个滚珠卡住;

有人说,干脆将木块做得大一点,用锤子敲进内胆凹处。

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终于,用一块磁铁嵌入木块,放进内胆凹处,吸住对面的钢板,解决了问题,“零胶带”实现了,而且木块还可以重复使用。

一连串的效应出现了——

没了胶带,就没了冰箱上的胶带痕迹,实现了零缺陷。

没了胶带,就不需要生产线上那些专门贴胶带、撕胶带的“冗员”。仅此一项,一年节约费用30万元。

尽管这些问题都实现了“零”,但李伟杰并不满足,他说:“我们用的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说是与世界500强企业同步的。一流的工厂必须要有一流的水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

“剪”出来的大目标

海尔要求每个人要会“经营”一部机器。怎样达到这个目标?“02”牌剪刀作出了形象的说明。

每个人,每个岗位,每道工序都选用世界最高水平的参数作为自己的“标杆”,出了问题就要买断,从而将所有问题降为零。与此同时,你可以经营所有的资源,从而达到两位数的增长。有专家说得好,如果你教会了一名普通的中国产业工人如何做到世界水平,那么,这家企业距世界500强还远吗?

2002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711亿元,规模距世界500强入围线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要的就是剪刀‘剪’出的这个结果。”海尔的决策者如是说

“SBU”的魔力—感受“再造”中的海尔 张永劭是海尔最早的“示范SBU”。

那是2002年初,海尔物流推进本部决定试点“SBU”,选中了钢板采购这个比较容易量化的岗位,张永劭也由此成为钢板采购经理。

物流推进本部与张永劭签了一份合同,所有钢板采购由他负责。这位不到30岁的小伙子,从一无所有的普通职员变成了年营业额近10亿元的“公司老板”。

然而,合同刚签订,让张永劭担心的事就发生了:2002年国际贸易争端导致国内钢板提价。过去,他可以说:“没办法,钢板提价,与我无关,你们看着办吧。”但签了合同,他就要自己想办法完成合同。张永劭告诉记者:“钢板进港了,以前我只管采购,何时拉货与我关系不大;现在我得赶紧联系拉货,因为晚拉一天就多一天港口费用。拉进物流中心,我又得赶紧将钢板发出去,因为晚发一天,就要多交一天仓储费,这些都是要我自己负担的。”他还主动与国际化分供方合作,开发新型替代材料,既保障了客户利益,也消化了因钢材涨价对自己业务的不利影响。

一度,钢板因运输等环节的原因屡屡出现瑕疵,事业部索赔到了张永劭。为了找出钢板损坏的原因,他跟着司机“跑运输”,追踪了所有运输环节,硬是编出了一本《钢板运输、装卸、存储指南》,送到每一个运输工手中,将钢板破损率降到零。

既然每个员工都是经理,那么,中层干部的角色如何扮演?海尔物流推进本部的霍胜军告诉记者,把下属经营成像张永劭这样的“SBU”就是我的职责;同时,我还是他的资源,“SBU”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必须为他提供支持。

从今年7月开始,为解决电子事业部的物料配送存在的问题,海尔物流推进本部负责人霍胜军在现场一盯就是6周,目的是让6人干21人的活。很快,6个发料经理各就各位,剩下的15人进了“休息室”。

“缺料”!“少料”!“错料”!开始时,报警单刷刷地从生产线发过来,6个发料经理救火都来不及。

莫非真是人手不够?霍胜军经过考察后认为,是流程不对。他带上配送中心、信息中心的经理,兵分两路改流程。很快,物料周转库上了扫描系统,出入库物料信息及时反馈。他还要求发料经理“投入产出”一致,做到人、订单、收入挂钩。

一次,发料经理温建华的投入产出不一致,到晚上9点多盘点时,被事业部警告11次,被索赔11元。这位自尊心很强的老员工第一次被“索赔”,竟哭出了声来:“这几周你们怎么说我怎么改,早出晚归,我儿子已经近一个月没看见我了。这么卖力,凭什么罚我?”

霍胜军心里也不是滋味,“SBU”要经营,不要奖罚!何谓经营?就是要找出让工人干不错的方法,给工人指出自己工作能增值的路径。他分析整合资源,对货架进行“信息化”改装,发明了“智能货架”,生产线上只要缺哪种料,货架上这种料的上方红灯就会亮。到第6周,发料经理送料的错误率降为零,而且那位曾被索赔的经理一周内还发现了事业部材料单的6次错误,得到了相应的“增值”报酬。6个人终于干好了21个人的活。

采访中,记者发现,流程再造不管多难,在海尔总能推行下去。因为每项决策都是先变成海尔文化,进而再成为集团上下共同的追求。从当年的“晓玲扳手”、“启明焊枪”,到今天的全员“SBU”,海尔就是这样成长的。

做大与做小

“做不大”是中国企业普遍的烦恼,而海尔之所以能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拥有13家海外工厂的跨国企业,目标却是如何把自己“做小”。

GE前CEO韦尔奇对大企业病曾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染上大企业病的企业,就像一个穿上了很多层毛衣的人,不但体态臃肿,行为迟钝,而且感受不到市场的温度变化。把大企业做小,就是在保持甚至加大企业规模的前提下,消灭企业官僚主义病毒,使大企业具有小企业那样的内在活力以及对市场敏捷的响应能力。显然这个“小”是应该打引号的。以前我们谈到大企业,总强调航母才能抗风浪,但海尔却认为:船大船小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的思路和船上所有人是否有一致的明确的方向。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教授比尔·费舍尔在考察了海尔的“SBU”机制后说:“海尔的真正成就在于开创了一种使平凡人不断取得不平凡成就的管理模式。如果这种管理模式能贯彻到底,海尔将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世界级的竞争者。”

海尔观后感 篇6

海尔,是海尔人的海尔

——参观海尔有感

自从4月9日参观完海尔之后,我就在头脑里浮现了这样一句话“海尔,是海尔人的海尔”。在海尔,海尔的精、气、神无处不在——不论是海尔园区的门岗守卫,还是静默悉心打扫的卫生的保洁员,不论是接待我们的海尔领导,还是带领我们参观讲解的“宣传员”,不论是整洁安静的办公区工作职员,还是青春激情的厂区员工,我都能够从他们的眼中、身上感受到一股“自豪之气”,他们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感到自豪,他们为他们的工作价值感到自豪,他们为他们是海尔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我们看到这些鲜活的企业生命力身上流淌着相同的精神血脉,那就是海尔的魂——创新。

参观过海尔的人都会有千千万万的感慨,感慨海尔怎么能够想的这么细,怎么能够做的这么精,感慨海尔怎么能想到就做到,感慨海尔世界级的品质是出自这样朴实的环境,感慨海尔能把每一天坚持成为27年,感慨海尔从来没有一刻的倦怠和停留„„

在这次的参观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海尔的市场链新模式——“人单合一”。

海尔是不断变革的海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海尔在前行在思考,怎样才能使企业能够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怎样才能实现“零库存、零应收”,怎样才能学到丰田、微软的精髓并超越之?!海尔 提出:我们要“人单合一”!唯有让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融入市场、创造市场,才能持续地拥有市场。

就此,我请教了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老师说:“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单,都对定单负责,而每一张定单都有人对它负责。很多定单之所以变成“孤儿定单”,就是因为没有人对它负责,“库存”、“应收”也都是这样造成的。所以,我们海尔人认为:定单就是市场,定单在市场创造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的价值。“人单合一”,就是人与市场结合为一体,每人都是市场的经营者。

听了老师的这番介绍,我深刻体会到了“企业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海尔是把海尔人的主人翁精神化作了海尔的战斗力、竞争力。

张首席曾经解读过:“人单合一”的模式不是产品技术的革新,而完全是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就是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来获得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尔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已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升级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我不禁为之钦敬为之感慨,我在心底默默的祝福海尔走的更远,我也将用海尔的精神不断鼓舞自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征服险峻的高峰,海尔是海尔人的海尔,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海尔。

海尔观后感 篇7

参观海尔感想

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今年3月21日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海尔工业园。引导员带我们参观来到了著名的时空飞碟,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先进的海尔产品,被产品的设计魅力折服。然后来到车间,工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各环节衔接流畅,效率高,看到了他们的工作业绩单。通过晒业绩单,来督促员工积极工作,人人争上游。最后到了物流中心。这里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将产品摆放整齐。

参观之后,我感受到了海尔企业的竞争文化,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赢得自己的那份回报。他们设置告示牌,上面填有工作完成率和收益,让员工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的成果,多劳多得,用这种方式刺激着员工的积极性。

另外,我感到他们之间的衔接合作很流畅,车间之间的配合工作很协调,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拿出百分的努力,专心的工作,不能心猿意马的,向那些先进的员工看齐,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办好自己的角色,让班组的工作顺利的开展,进而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海尔观后感 篇8

关于海尔,很多耳熟能详的案例或者管理经验,以前听到或读到不少,感触最深的,是看到集团CEO张瑞敏先生为海尔工业园建成时题的一段话,他说:“海尔是海,海尔人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正是因为海尔包容了无数的涓涓细流,才会有今日的波澜壮阔!”

看了根据海尔集团发展历程改编的电影《首席执行官》后,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感触多多……

影片中一幕幕感人的镜头,如凌敏带头砸冰箱、杨副厂长跑贷款、外国人说中国的企业和他们的距离还有五十年等,无一不叫人记忆深刻。

作为国内第一个跻身全球五百强的企业,海尔的发展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成功,但也不可谓不坎坷。但看了电影之后,我个人感觉,引领海尔快速奔跑的,是海尔团队核心领导的创新意识和不断超越、不断突破的理念。

现代社会里,人与人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为每一位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路决定出路”成了一句让每一个企业经营者奉为神谕的哲理名言。

的确,正是影片中海尔总裁凌敏那睿智而富有远见的战略思路,才成就了海尔公司不断成长、屡攀高峰的一个个奇迹。

至此,我想,这也解了部分员工不能够明白公司为什么花代价强调员工培训的道理了吧?公司又何尝不是努力创造有限的条件让每位员工开拓视野、提高意识、突破自我呢?为企业员工成长负责,这不但是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胸怀气度的表现,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企业为员工着想,员工为企业奉献;企业为社会增荣,社会为企业服务;这何尝不是大海与浪花的共荣共生共波澜啊?

纳纹的成长历程中,又有多少的伙伴和我们一起成长啊!所以,我们也要说,纳纹同样是海,是一汪汇聚四面八方涓涓溪流的年轻的海。海在为成为汪洋而成长,每一滴水为成为美丽的浪花而成长。

“真诚到永远”是海尔人的服务精髓!然而,倘若没有一颗创立名牌为国争光的赤字之心、没有一颗产业报国服务国人的爱国之心、没有一颗感谢社会服务大众的感恩之心、没有一颗精益求精赶争第一的拼搏之心……又如何能真诚到永远呢?正是因为海尔人的胸怀这样“如大海般”的宽广,才有了海尔品牌如此高的美誉度。

当影片中凌敏高举铁锤狠狠砸向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时,相信有许多的观众被深深震撼着。如此的自我否定,需要太大的勇气,而坚定地为未来奠基,更需要具备非凡的智慧。

工作中,当我们指出少数的伙伴因为质量意识的不足,而导致产品质量成为纳纹品牌发展的障碍的时候,又有几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本应属于自己承担的责任呢?放纵眼前,无异于放弃未来!

千百年来,无论如何地久旱不雨,大海都不曾因之而枯竭过。因为,大海有着博大的胸怀,不断地纳含百川啊!

我们不会因为团队成员一时的过失而放弃,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检视过去、展望未来。因为,我们还年轻。然而,无论如何,年轻却不能是我们一再降低对自己要求的资本。百舟竞流,不进则退啊!时不待我,我必争时,这才是我们面对竞争应有的态度!

“与狼共舞,不成为狼,就会被狼吃掉!”凌敏的危机意识是海尔不断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的动力所在。

所谓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

正视危机、不惧危机、在危机中审时度势,危机会是我们飞跃的契机。反之,若回避危机、为危机所困,甚至迷茫,必然在危机的追赶里为竞争者所败。为此,公司的生存理念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加强思考企业危机感!”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危机的勇气和挣脱危机的智慧!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年轻的纳纹集体已经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准备,因为我们的勇气,也因为我们的同心同德,更因为我们时刻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

影片中,太多太多的画面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里,我不一一列举了!

然而,纳纹是海,纳纹愿带领海里的每一滴水和每一朵浪花激起下一个更为壮阔的波澜!

我有许多的感慨。

感慨没有花更多的时间与我们那么多伙伴(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兄弟姐妹们)沟通,对大家的了解太少了,在这里,我要说一声对不起!我告诉自己,我的心门时刻为大家敞开,随时准备聆听你们的酸甜苦辣、分享你们的喜怒哀乐!我愿意用最深的心愿祝愿我们在与纳纹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永远开心!

同时,也有一部分伙伴,特别是我们的管理、行政人员,在你们写观后感的时候,纯粹是把它当成一项机械的任务来完成。我把你们的“作品”与我们生产部的伙伴那发自内心的心声相较,说真的,我有些替你们惭愧!你们当中,大部分的.伙伴所受的教育比他们多得多,可是,你不有一点点的难为情吗?

但,毕竟,纳纹是海啊,起码,是一汪小海,让我们这一汪汇聚了无限青春和向往的小海,尽情地,朝着我们的梦想,无限渴望着、无限奔腾着……

纳纹是海,纳纹向为之而来的细流致敬。

纳纹是海,纳纹向为我们招手的梦想致敬。

纳纹是海,海正准备卷起一幅最壮丽的景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汇集7篇)


你是否在找一篇就参考意义的参考范文呢?生活中,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叹不已,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 写观后感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一部电影,这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类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会发现这些指南有助于你更好地完成任务!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的印象其实已经没那么深刻了,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再去把整个故事看一遍,因为我觉得即使再看一遍能触动我的画面还是会定时的击中我。

《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船上的一位添煤的工人想去搜索船上的客人留下来的贵重物品,结果却发现了一个目光清澈皮肤白净的婴儿并且收养了他,给他起了个名字要1900。这就是故事的开始,从一个生活在底层的黑人身上我看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善良的塑造,简单并且深刻。再后来的日子里,黑人教1900读书认字抚养他成长,时间匆匆从的过去了八年。

八年后的某一天,1900的养父死于一次工作上的意外,当时八岁的1900还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他望着养父的尸体,终于明白他再也没办法跟他讲话教他读书了,也许正是因为当时的气氛的关系,1900在听到船上响起来的音乐的时候才会一瞬间就深深的爱上了,因为识字不多的他发现了一样能表达出他当时内心的心情的东西。几日后他偷偷的跑进了餐厅弹起来自己即兴的作品,还是孩子的他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船上的游客深深的被吸引,但是船长却不让他弹,因为这和不规矩。后来成年的1900成为了船上的钢琴师。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遇见了他一生的知己MAX,然后相处了一段时间MAX非常欣赏1900的才华并且要为他录制唱片,当时的MAX是个颇有名气的人,但是1900还是安于生活和音乐带给他的快乐。直到他遇到一个朴素而迷人的女孩。那一天他正在录制唱片,女孩顺着窗子向里看,和他四目相对,他立刻爱上了她。随兴而发弹奏了一曲为爱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

后来女孩下船了,在这几周的时间里1900十分的痛苦,他想去找她。max的劝说和对爱情生活的憧憬打动了他,他最终决定下船,登上陌生的陆地。那天所有的船员都和他挥手告别,他穿着max送给他的大衣,缓慢的走下船梯,走到一边时,他茫然的看着诺大的纽约市,凝视了一阵,他突然拿起礼帽抛向远方,然后回头,返回了船上。他对max说,我再也不下船了。

许多年后,维珍尼亚号就要被炸毁,MAX在船上找到了1900,却没能劝说1900下床,他只好悲伤的离开,之后一段传奇在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中结束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尾。看到1900说他再也不下船的时候,内心深处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对1900来说船上的一切就是他的一切,船上有他的音乐和生活他熟悉这里,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太大了是他没办法驾驭的,并且最终也跟维珍尼亚号共存亡。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想过如果1900下了船会怎么样,也许1900下了船那他也许会迫于生活的压力把自身的音乐才华变成了一种工具,而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纯粹的音乐就变质了。有些故事之所以深刻,往往是因为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的结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2】

艺术是有生命的,这句话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电影是由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所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里,音乐的运用很能够打动观众,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个带有悲剧和传奇色彩的1900。

在剧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1900在踏上木板准备下船,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一生生活的地方-邮轮弗吉尼亚号。在这艘船上,密集着形形色色的人,唯独有一个人,他对大海,有着始终如一的钟情。对名利,他从来没有动过心。对音乐,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演奏。他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有无数的键盘。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音乐?那是上帝的钢琴,我弹奏不来。”他说:“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那样的日子怎么过?”有时候,我们在尘世中感到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得不到某些东西而痛苦,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舍弃而痛苦。有太多的选择,就会有很多的杂念,这些往往会让我们忘记了我们最初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在1900的心中,他只爱大海,只爱双手在琴键上飞舞。音乐和他是融合在一起的,在那艘船上,只要有音乐陪伴着大海,他的灵魂就找到了栖息的地方。

1900用他的一生守护着大海,热爱着音乐。他最好地诠释了自由来自内心,真正的热爱是细水长流的坚守,是坚如磐石的信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3】

这是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除去这些带给人更多感觉的能够归结为一个“谜。;字,到处充满着不解。这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用黑白键谱写了他人生的序曲,静静的海上奏响只为献给那些能够读懂它的人。海上钢琴师一部伤感的电影。

一段轻快的萨克斯结束带出的是冒着黑烟的巨大的远洋轮船。先前的寂静瞬间被轰鸣般的欢呼声所代替,远处的女神静静的矗立着,看着向她挥动手臂的人群,人们即将踏上陆地或者是踏上他们的另一个未知的旅程。

1900一个特殊的名字,不经意的被添煤工人发此刻钢琴架下,没有过多的悬念,就是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然而这个小插曲却能够看做是一场特意的安排,一个预示着成为钢琴天才的铺垫。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爱1900,他教他读书,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照顾他,然而幸福的日子总会离去,一个人也必定会经受一些磨难才会更加成长。Dannyboodman的死讯是1900成长的有一个契机。影片中失去亲人的1900静静地靠在窗边看着眼前翻滚的大海,这也似乎预示着他一生将于大海牵扯不清。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师,没有别人的指导却能无师自通的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他从没踏上过陆地却透过收音机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以至于把刚上船的ma_糊弄了一番,他有自我的追求,他有自我的生活习惯,在船上的他更懂得如何去享受音乐,在影片开场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就是1900领着吐得一塌糊涂的ma_进入大厅,摇摇晃晃的船上他却走的如平地一般的稳当,出人意外的主意却给人带来了莫大的欢乐,1900坐在椅子上,他和钢琴随着大海的翻滚在大厅中无拘无束的游离,滑行。差点砸到脑袋的大吊灯,被破门而入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船长,一切的一切那么的似真似幻。倒在煤矿堆上还是依旧的谈笑风生,这是否就是真实的1900。他遇到过真爱,想要为此付诸行动开始他的另一个生活,可是故事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完美,或许到此刻我还在疑惑为什么下船对他来说是如此的可怕,记得他以前在甲板上站了很久,原以为他会带着对那个女孩的爱而去找他,可是他的脚步停下了,他站了好久,仿佛站了一个世纪,一个足矣让他思考完善的时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吹着康恩牌小号的ma_也就是整个影片的线索,他引导着我们进入1900的世界,用他的眼睛看着1900传奇的一身,新的出发,他用他的小号成功的在船上谋得了职位,晕船让他偶遇了1900,最终的卖小号让他重新找到了他的朋友,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在冥冥之中。让他跟1900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有时候故事中的天才也能成为吸引我们眼球的一个卖点,正是因为天才的陨落才让我们感到扼腕叹息,一个小小的孩子在没有理解专业训练前就能演奏出令人陶醉的音乐。这个在影片中仍然是一个谜,或许正是因为导演的没有直接点出我们才能更加的迷恋这个弹奏着一首好琴的1900,激烈的比赛又一个成为我们了解他技艺的媒介,与钢琴大师的比试,虽然一开始就明白故事的大概发展走向,可是令我惊叹的是影片中的演员竟然能如此出神入化的将钢琴演奏的如此之极致,或许是作为一个钢琴的外行人来评价海上钢琴师这个场景的演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一段也十分紧张,会让看的人一时喘可是起来,似乎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氛围一种从两个比赛者身上散发出来逼人的气场,他们那时候是强大的,个性是1900的表现,就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轮船是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道具,而整个影片也是在一艘远洋轮船上发生的人们因踏上陆地而兴奋,而他电影的主人公1900却选取永远的留在船上,等着时间流逝等着船渐渐老化,等着人们渐渐遗忘,在爆炸的前一刻他遇到了好友,原本想静静的消失,就像他静静的躲藏在废弃的游轮中等待毁灭,在油轮中成长,在游轮中度过他的欢乐时光,海是寂静的又是波涛汹涌的,他是属于大海的,辗转于各个国家,却从未离开船一步,那最漫长的等待也是在下船间的停顿,陆地上的世界是精彩的,可是就像中国的浮萍一样,离开了船离开了海他就没有了根,在期间也有动摇是不是他的胆量不够,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会理解,在影片的开始他了句话是从他的好友口中道出的;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4】

1900成名之后,和一位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他想要将自己的唱片赠送给她,最后未果,他将唱片毁掉。这个小片段类似于中国高山流水的故事。也可以理解,音乐需要自己的知己。

在最后一部分,1900人选择留在即将被轰炸的船上。他与麦克斯的谈话再现了一位音乐家对音乐的奉献精神。音乐是一个乐者不可抛弃的灵魂。

整部影片从各个角度深刻诠释了音乐的感受和内涵。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中音乐的理解。小贴士:夏季养生常识

立夏已过,炎热的夏季来了。夏天是个热闹的季节,但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保健。我们怎样才能在炎热的夏天保持健康,享受这个夏天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几个夏季养生保健小常识吧。

1.夏季养生保健之多喝温水

每天喝七八杯开水。身体应该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此外,矿泉水、凉茶、牛奶和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2.夏季养生保健之补钾

夏季出汗较多,随着汗液中钾离子流失较多,造成血钾过低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头晕、头痛、厌食等症状。在炎热的天气里,预防钾缺乏的最有效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更多的钾。你可以多吃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包括葱、芹菜、绿豆等,它们也富含钾。茶还含有更多的钾。热天多喝茶,不仅可以解暑,还可以补充钾,可谓一举两得。

3.夏季养生保健之尽量穿浅色衣服

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的体温升高;同时,蚊子有变暗的习惯,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4.夏季养生保健之福自“苦”中来

苦味食品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解热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不仅可以清心除烦,醒脑提神,还可以增加食欲,健脾健胃。苦瓜:

取其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既可凉拌又能肉炒、烧鱼,清嫩爽口,别具风味。苦瓜具有增食欲、助消化、祛暑、解疲劳、清心明目等作用。此外,苦菜、茶、咖啡等苦味食品也可酌情选择。

应注意的是,吃苦味食物不宜过量,否则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5.夏季养生保健之皮肤瘙痒注意事项

夏季外出游玩时,因日晒引起皮肤瘙痒、干痛时,可涂少量皮肤松弛等软膏。不要用热水烫伤或用碱性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5】

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非常让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计划走向陆地去追求我们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一直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容易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如此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不是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想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知道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考虑,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如何解决?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漂亮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我们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合适非常复杂的生活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安静的生活,没美妙的音乐创作想法,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没办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容易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需要我们的方法来诠释了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路,大家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我们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大家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小孩般的憧憬,他相信不少,又惧怕不少,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大家自己,大家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非常大,但是我们的极少。如何为自己在如此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非常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是我们的空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6】

很少有时间沉浸在电影中,更没有写过影评,也不知道写影评有那些要素,重新学习只怕来不及了,还是随心所欲凑一篇观后感,权作交差。

纳兰向我推荐的《海上钢琴师》,如果单从影名来看,我是绝对不会对他感兴趣的,我根本听不懂音乐的内涵,也没有共鸣的天赋,更不会有那种高山流水遇知音可能。但我想,能让一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毫不吝啬地说好,极力介绍给大家,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昨天我花了四个小时连看了两遍,感慨颇多,但是要把他表述出来,真的怕词不达意。

还是老调重弹,从故事说起吧。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看完电影,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疑惑。为什么如此天才会被遗弃在头等舱?为什么一个漂泊惯了的人会害怕面对陆地上的错综复杂?为什么爱的萌芽都吸引不了他下陆地一次?为什么他所依附生存的那条船成了废船都不愿离去?为什么当死神来到时他还能如此从容?

我想,遗弃他的人一定不会是个穷人,但她一定是个胆小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所以1900遗传了她的这个性格缺憾。一片大海, 一艘巨大的邮轮 ,一架钢琴 ,一个人的人生 ,禁锢的世界 。虽然船外是狂风咆吼,波涛翻腾,雨雪更替,但对于他来说是习以为常了,所以他害怕陆地的原因并不是这些自然现象。他对陆地的害怕起源应该是来船上的形形式式的人,每一次能承载二千个人,每一次又是不同的人,他的音乐灵感都来自于对这些不同人的释译,可见他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非常强。他当然能明白这船里的一切只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里他都要极尽其能来唯护自已的尊严,那场爵士乐的比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对未来感到恐惧,迷茫,未知,陆地太大,他害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单纯美好的少女让他的音乐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也让他对陆地产生了无限的遐思,也许陆地上的一切并不是象他想象的那样恐怖和恶促。他也挣扎过,努力过,但爱带来的是无穷的痛苦和颓废,终于他选择了对音乐的执着,他需要的是一种纯粹的音乐,不为名利,不受控制的自由之音。当一个人有了牵绊,有了责任,有了世俗中的种种繁杂,无序,纷乱,也许他的音乐灵感就会结束了,他是为音乐而生的,音乐就是他的生命,他突然就想通了,于是重新快乐起来了。可是生活总是不能事事由自已作主,那条他赖以生存的船也结束了它的使命,按常规,他可以换一条船,继续他的音乐之旅。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说他缺乏挑战生活的勇气,一个跳板几个台阶的距离,他都跨不过去。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自已不是也这样吗?习惯了某种生活,形成了某种圈子,虽然渴望看另一种世界,但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象马哥经常说的: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呵呵,那只是一种自我解嘲而已。就1900而言,他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他绝对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也许有人会说他懦弱,但是我认为不是,1900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在船上没有世俗的打扰,没有名利的侵蚀,他所演奏出来的音乐,打动了每一个听到它的人。当1900与维珍尼亚号一同葬身海底,他传奇的人生便在人们的心头划上了一个永恒的烙印。一艘船,一个弃婴,一架钢琴,命运之手将他们永远的联结在一起,即使是死亡也无法将他们拆开。我想,这结局,又说明他是勇敢者。在船上出生, 在船上死亡 。这艘船 ,就是1900生命的载体, 船毁人亡, 轮回之所。忽然想起林黛玉的两句绝命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

一个人能从容地面对死亡,一个人能对他衷爱的事不离不弃,一个人能选择自已要的生活,一个人能留下一段让人回味的故事,我想,他就不算枉来这世上一走。希望1900在天堂依旧能有一架他能操纵自如的钢琴,演驿他与众不同的天堂人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7】

1、Itisastoryaboutspiritualfreedomandpuresoul.Amancalled1900wasbornontheship,thenhegrewontheshipanddiedontheship.TheshipcalledVirginianbearshiswholelife.

2、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考和感悟的方式。

3、一:要对未知充满勇气。剧中主角看似荒诞的一生,又不无充满了哲学意味,电影中的台词值得一再回味和细品。而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结尾处,男主与挚友的那段对话。其中一句,“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众人忙忙碌碌想要找寻更多的无限,以为伴随无限的,会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殊不知,要创造无限,需要的正是有限的力量。

4、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关注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5、总之,《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视听享受,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6、总之,这部电影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它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与感悟。

7、这是一个关于精神自由和纯净灵魂的故事。一个叫1900的人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长大,死在船上。这艘名为弗吉尼亚号的船承载着他的一生。

8、同时,音乐也是影片的重要元素,使人们陶醉其中。

9、我深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10、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坚持和付出,以及音乐对于人们生命的意义。

11、告诉我们一个人完全可以脱离世界上的一切,以最简单的方式活着。但是,唯一不能脱离的,便是内心的自己。当船已然变成1900自己的时候,他已无法离开。所以,留在船上,这是他为自己做的选择美国著名的牧师内德。兰赛姆,在一生中曾无数次聆听临终者的忏悔。其中,有一位商人,在年轻时曾和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一起学习吹小号。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然而,有一天,他迷上了赛马,荒废了音乐。

12、此外,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精彩,让人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13、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友情、爱情以及梦想的故事,令人深受感动。

14、深受触动和感动

15、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音乐电影,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值得一看。

16、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故事,让人们深入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17、《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18、Thefilm"ThePianoPlayerontheOcean"tellsatouchingstoryofaman'sjourneyfromItalytoNewYork,andhispassionformusic.Thestunningcinematographyandbeautifulsoundtrackblendtogetherseamlessly,transportingtheviewerintoaworldofemotionandbeauty.Thefilm'sexplorationoflove,loss,andthepowerofmusicistrulycaptivating,leavingalastingimpressionontheviewer.

19、《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感动和情感的电影,展现了海洋、音乐、友谊和爱情的美好。

20、三:保留对生命的敬仰。如果我看不到我自己想看到的,那我最起码能解决自己的生命-1900有三个画面难忘,一个是1900发现自己的钢琴天赋,刚八岁的他灰头土脸的坐在钢琴前弹奏,画面很唯美琴音吸引了很多头等舱的优等顾客,从此他便负责弹琴优等顾客们在船上翩翩起舞。第二个是那次狂风大作,他和钢琴一起滑动在船舱指尖在起舞。第三个是录唱片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女子,那个窗户映出去真的好美!

21、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和时间,也让我更加热爱音乐和艺术。

22、二: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想想我们有时会被“无限”诱惑,想要去获得更多,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会的事越来越多,可以热爱、可以掌控的却越来越少。心中那份纯粹也越来越少了,人过中年才发现“有始有终方为一人之路”若大的世界个人太过渺小,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热爱并坚持到底才是最完美的

23、电影中的音乐也是非常精彩的,通过美妙的钢琴曲目和配乐,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4、总之,这部电影不仅具有情感共鸣,还能给人带来启示和感悟,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25、电影中海上钢琴师的音乐和故事情节都非常动人,让人感受到了音乐和爱情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26、因为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非常真实,让人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同时也让人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27、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通过音乐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

28、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能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9、感性而言,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音乐、友谊、坚持和追求的感人佳作。

30、观众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人生的道理和哲理,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温暖。

华尔街观后感(汇总5篇)


今天编辑给您分享“华尔街观后感”相关主题内容。电影可以解放我们的视角,拓宽我们的思想,观看完作品后,心中不禁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仔细品位当时的剧情和心里的想法,我们应该写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采。想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华尔街观后感(篇1)

看到老师的推荐书目,首先我就被《漫步华尔街》这本书所深深吸引。曾在一些专业课上,总会看到华尔街上的一些金融现象。于是,在期待与好奇中,我开始了华尔街漫步之旅。

《漫步华尔街》的确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结合得十分完美的经典之作,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就这本书的作者而言,波顿。麦尔基,他活跃在不同的三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经济学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化学银行主席讲座教授,通过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专门分析,积累了一套完备的学术研究方法,并取得大量关于投资机会的研究成果。作为证券分析师,他是投资资产超过2500亿美元的谨慎保险公司的投资委员会主席,并且也是全美几家资产总值超过4000亿美元的大型投资公司的董事。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他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追求财富与追求真理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我看来,华尔街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字眼。它代表着技术、效率、财富和巨大的经济活力,它是物质文明的灯塔,也是每一个执着的投资者心中的圣地。然而,这里同样也是人间地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处处流淌着无穷的风险,处处发生着残酷的搏杀,滚滚金钱之下埋葬的是失败者累累的白骨。华尔街不是金融世界的全部,但透过这个水晶球,我们可以看到投资人士的千姿百态,所谓一夜之间中的始料未及的万千变化足以让一个人成功,也足以让一个人倾家荡产。

而所有发生在华尔街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我们置身其间的投资世界中。市场是可以战胜的吗、失去机构投资者的庇佑,中小投资者还能从投资中获得利润吗?翻开《漫步华尔街》,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麦基尔教授在这本书中为我们读者做出了清澈响亮而又令人振奋的回答。这本书无疑是普通投资者的葵花宝典,作者用生动诙谐、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投资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他刺破了一个个虚无缥缈的投机气泡,揭穿了一幕幕掩人耳目的投资神话,将弥漫在投资者心中的幻觉和谬论一扫而空。在他笔下,我们基本上看不到空洞乏味的学术理论,也见不着貌似真理的先知话语,有的只是朴实的投资方法和真实的投资收益。

在讲到投资时,他说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以得到合理、可预见的以股息、利息或租金为形式的收入和长时期内价值增值为目的的而购买资产的行为。作者用超人电影中的例子作比喻,生动形象的解释了什么是投资。在谈及投机心里时,通过一个个空中楼阁事件(比如:荷兰郁金香球茎、英国南海泡沫和美国老旧房产及蓝筹股),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恒流,传达出一个真理:市场的输家往往是那些不能抵制住诱惑的投机者。说实在的,要从股市中赚钱也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抵制诱惑,始终保持理性的头脑,不受短期、快速致富投机热潮的干扰。

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作者综合使用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总结了三大规则:1.只买入预期盈利增长率连续五年以上超过平均水平的公司的股票;2.永远不为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多付一分钱;寻找低市盈率的成长股,如果增长变成现实,通常会带来双重好处盈利和市盈率均会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不菲的回报。同时,要小心提防市盈率很高的股票,因其未来增长性已经被折现。若增长未能变成现实,这会带来双重重大损失盈利和市盈率的下降。3.寻找那些具有预期业绩增长传闻的股票,但前提是市场中的投资大众意愿在传闻上建立起价格的空中楼阁。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股市中进行投资决策时,必然会受到贪婪、投机、奢望、恐惧等本能心理反应的驱使。因此,投资者应该扪心自问,努力具备高深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作者否定图表分析理论,因为它类似于古代的占卜;对基本面分析,提出不少疑问,可以看出作者还是不放心或对公司基本面的不了解。虽然作者列举的IBM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各种波折,却不失为一个世界性大公司,只不过这样的技术型公司不为普通人了解和掌握,这也是巴菲特为何不买微软等科技股的原因产品变化快、市场前景看不远。尽管基本面分析不是百分之百的管用,但是巴菲特说: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只要对公司有个全面了解,确认其增长稳定的事实,长期跟踪研究就行了,况且企业衰退也不是一二天的事。正如作者所言,世界上还无真正的百年企业。

走过华尔街,我被作者渊博的学问深深打动,我也被金融世界的万千变化所深深吸引。作者对投资市场的多个理论和实践有丰富的经验,着作中对多个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股票市场长期走势和短期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优缺点。提出的许多理论和看法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并对防范投资风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今后的专业课程中或许还会遇到类似的事例,相信那时一定会对彼时的华尔街有更深的理解。

华尔街观后感(篇2)

一直想读一本对自己有用的书,但是考虑到自己现有的浮夸,看名篇大作是不现实了的,所以最后在众网友的推荐之下选择了这本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也算是与自己以后生活有点关系的《漫步华尔街》。

本书作者伯顿马尔基尔在这本书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投资者若想在金融市场不虚此行,就应该购买并持有指数基金,而不是要总是钟情于某个股票或者是专家理财的共同基金。曾经有人问作者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功的,我的方法是如此之简单,买入﹑形成指数且一直持有,作者的回答是如此简单和实在。现如今很多人其实对自己所投资的领域并不十分清楚,只是简单地将资金交个自己的理财专家去管理。倘若有人问他们资金的流向时,绝大部分人估计都会持茫然的态度的。他们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资金是盈是亏,盈利的话,赚了多少;亏的话,又是赔了多少,所以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融入金融市场,对于自己的资金他们也没有做到充分利用,所以,从根本上说来,要想真正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想要让自己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回报,对股市有一定的了解是有必要的。

第二,空中楼阁是很危险的,任何时候都要牢记金融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性。金融市场的万有引力定律叫做回归平均数,会让高高在上的股票价格降下来,让屈居下层的股票价格升上去。所以说,如果一只股票股价升得很高,倘若它本身并不值这个价,那么不久的将来,股票的价格必然会回归其原有的低价,与其真实价值相符合。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重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一旦知道投资某物可以获得好处后,他们就不会再放过任何一个获得好处的机会,于是争先恐后地追逐某物从而迅速抬高此物的市场价格就成了很多人的唯一乐趣。然而空中楼阁毕竟是经不住时间和风雨的冲击的,当这股追逐热逐渐淡去,这些物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一落三千丈,那些想要获得更多财富而没有来得及抽身的贪婪鬼们也会随之跌地鼻青脸肿。不管是历史上的郁金香球茎热﹑南海泡沫还是离现在不远的日本股市不动产风波﹑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热潮都无不鲜明地阐述了这个道理。所以不要妄想投机取巧,即使那样会获得暂时的收益,但最后还是会跌得很惨的。

第三,尽管会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概率很低。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的最后如是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对于初次投资的人来说,倘若为了不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他们还是会有战胜市场的投机的,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几乎不会发生。诚然,告诉一个六

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所以,无论是谁,作为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许还应该包括投机者),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再了解市场。如果你仍然期望每年在市场上能够赚取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话,市场先生必然会重重地以事实回击你的幻想。

但是理论终归是理论,纸上谈兵的功夫再高也是徒有其表,要想真正了解投资,身体力行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些也只是我读了一遍的浅层次收获,以后还需要自己更多地去思考和亲身实践。但不管怎样,我觉得读了这本《漫步华尔街》,我很有收获。

华尔街观后感(篇3)

《漫步华尔街》读后感400字!

随机漫步,寻机探物。

强推。看完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和《漫步华尔街》,对比强烈。

从写作的特色上,本书文风幽默,时时让人忍俊不禁;同时非常低调务实,不搞《穷爸爸富爸爸》那类书的噱头。虽然经过翻译,但依旧能感受到作者在全文的结构及遣词造句上都下了功夫,读起来甚是流畅,几乎没有丝毫拖沓和重复的感觉。

在书的内容上,相比《巴》本书更适合独立投资者。作者通过很多数据的直观对比(相比图表,折线图深得本咸鱼的心),阐述了一个个简单直白的投资观点,以及作者给各位投资者的贴心建议。

指数投资、多样化、风险态度、市场情绪......本书较好的涉及了投资常识的诸多方面,既有理论知识,又不故意显得晦涩和深刻(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功夫)。

如果大家觉得《穷爸爸富爸爸》较为简单,十分建议阅读这本书,作为个人投资和理财的进阶读物。

正如书名,在作者的带领下,你我将在华尔“大道”上随机漫步,寻机探物。

华尔街观后感(篇4)

波顿G马尔基尔首版于1973年的《漫步华尔街》,是随机行走派开山派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真正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投资理财书之一。

马尔基尔基于学院派的有效市场理论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提出了金融投资随机行走理论,并以指数化投资实践策略在市场中连续多年实现了骄人业绩,证实了自己的理论。

这本书对证券市场的解释全面、客观、理性,读后让人对市场的认识更加深刻。只要确定适合自己的投资战略,形成适合自己的交易策略,持之以恒,作为一个资质普通的人,我们也能够实现睿智与财富兼具于一身这一点甚合我意,亦令我我深信不疑。

自马尔基尔提出指数化投资策略之后,指数类基金便开始大行其道,三十年来已经成为机构主力们所主打的投资策略。可以说,随机行走是战略,指数化策略则是具体战术。

技术分析派的策略是追随趋势,基础分析派的策略寻找价值洼地,而随机行走派的策略则是与大盘指数绑定在一起同呼吸共起伏。作者原本是写给中小投资者们的交易策略,不想最后却成为主力机构基金们最喜欢的市场策略,一个指数化成为挡在基金经理金饭碗前的护身符。

现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金融社会,资本必将胜过权力成为社会运行秩序背后的终极推动力量。对智识之士而言,投资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不懂,只能说明你已落伍于时代,不知不觉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群体。网络、金融,如今还有什么比这更热的呢?人类社会将在这两个方向上加速前进。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唯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一途。

华尔街观后感(篇5)

感谢唱《countryroad》的约翰·丹佛歌迷——华尔街幽灵先生奉献的这本交易理念书,很赞!

规则一是说入场后察觉不好赶紧溜,把损失限定在最小范围内。规则二是说后市走势验证了最初试探仓位判断后加仓,在做对的时候多赚。规则三是要警惕流动性差的时候,这个对外汇市场不适用。

幽灵先生提出的少亏多赚,似乎是废话一样,但每个做交易的人,扪心自问,又有几个能做到了呢?连续试探入场被损后,有几个敢在做对的时候加仓呢?连续试探被损的心理阴影没准就会让他该加仓时犹豫不决吧?!试探入场后有不好迹象先跑了,而后市场又打你耳光证明你当逃兵太没骨气白白放走一波大行情,下次你还敢有不好迹象就跑吗,还是非得等着打止损呢?

因此,关于规则一,如果适用于我,必须区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典型性不够的通道背景下的试探性入场单,有不好迹象就得赶紧跑,哪怕后续行情又反向也在所不惜,因为你派出的只是侦察连,不要与敌军发生正面接触。

另一种是基于典型性通道的战略性底仓。这种进场是有强大依托的,设好止损,只要不打就坚定持有。这是下一盘大棋的第一步棋,落子不悔,愿赌服输。

规则二是试探仓被市场证明正确后有机会加仓,确保做对的时候多赚。只要是加仓,肯定有加错的时候,但那都不是事,你要看到主流是对的,长期操作下来,是可以让你在对的情况下多赚很多的。加仓最适合趋势行情,趋势常常走三波,所以在第一波第二波调整时候逢低做多逢高放空最明智。一直拿到第三波,做到仓位上潜力发挥到最大,空间上潜力也发挥至最大,榨干趋势,有风须得驶尽帆。

总之,我个人认为幽灵先生说的两个规则非常的好,只是规则一如果是战略性部署的入场单可以交给止损,试探性的有不好苗头就可以撤,规则二在第一波第二波调整时加仓有风须得驶尽帆(譬如上周的原油(20xx年11月第一个交易周)),在仓位上分成三次甚至更多次入场,建仓是趋势底仓建立操作,那只是交易的一部分,还有后续合理的加仓操作。要有整个周期的交易计划思维,防止交易变成一锤子买卖。

再次感谢幽灵先生,缅怀乡村音乐人约翰·丹佛。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汇编7篇)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汇编7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

一九零零出生在船上,也从来没有下过船,虽然它有无数个时机可以如许做。直到末了这艘服役的老船即将用六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实验过劝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尽头。无量无尽,贫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

海上钢琴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其实似乎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爱问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或者什么道理,而这部影片看完之后的混沌感让我彻底有点崩溃,崩溃的不仅是我的思想,还有对传统教育的信任危机。好的作品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那样的绝笔,电影《海上钢琴师》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钢琴师的世界“船、钢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制度和习惯产生着无限的依赖甚至与之共生死,如钢琴师一样与大船同归于尽。

钢琴师喜欢船,喜欢摇摆和漂浮的大陆,喜欢那些匆匆的过客从眼前走过,因为他已经彻底的习惯了,已经与船和钢琴融为了一体,一旦离开哪里,他会感觉到陆地在摇晃和颤抖,习惯了动荡,是不是也就拒绝和厌恶和平和宁静呢?

喜欢看别人实现梦想的人生匆匆来去,喜欢自己在钢琴前独唱主角,这种喜欢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人思维定式对人生观简直观的禁锢?一个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不能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角色的人注定与那个时代一起消亡,这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则,那么钢琴师的结局是不是一种历史时代消亡的寓意?钢琴师是依赖那个时代还是被那个时代抛弃了?只知道他的故事变成了另一个朋友的传说!

钢琴师是喜欢自由的,喜欢自由的弹奏自己的钢琴,喜欢自己的生活表达方式,喜欢船上那种世外桃源的自由和恬淡,可是世外桃源毕竟是世外桃源,这是不是导演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抑或是对战争世界的一种逃避心态?因为片中,小号手离开船之后,像钢琴师那样说了“让战争滚蛋!”的台词,可惜没有钢琴师的气势。

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是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当钢琴师站在舷梯上犹豫不决的时候,面对尘烟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钢琴师终于下定决心从此不再离开自己漂浮的世界。

1900有着惊世骇俗的才华,但也有着另人难以想像的孤单,仿佛他的世界仅有他一个人。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就算被世人遗忘,但只要自己觉得美好就是值得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2

一个从没下过船的天才钢琴家,到底存在没存在过?

弗吉尼亚号,每次载两千名旅客,旅客们因为看到美国而雀跃,为了那没有尽头的城市而欢呼。

天才钢琴家1900是在船舱里长大的,没有去过弗吉尼亚号之外的世界。

弗吉尼亚号有一个繁花似锦的舞厅,1900就是在舞厅的钢琴上被发现的。1900也是在八岁这年第一次在这里无师自通的开始了弹琴。

一转眼,1900在27岁遇到了小号手马克斯,于是小号手作为叙述者给我们讲了他所知道的1900的故事。

马克斯上船是应聘而去,面试的时候,他一段即兴表演征服了招聘负责人,也吸引了1900的注意。

上船三天以后,马克斯和1900相遇了——那是一次浪漫的弹奏,治愈晕船的演奏。随船而动的钢琴,带着他们在舞厅里驰行,巨大的吊灯也随船而荡。他们那样自由,那样欢乐,无忧无虑。撞坏了彩窗,撞坏了船长的房间,也不过是被罚去烧锅炉。如此看来,弗吉尼亚号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在这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却能够享受到畅快的自由与轻盈。

弗吉尼亚号上不能没有音乐,一等舱需要音乐,三等舱一样需要音乐。上一秒人们还沉浸在音乐里,下一秒,只要有人喊出“美国——”人们就被拉出了音乐。一下子繁华散去,人去船空。所以,弗吉尼亚号上的生活,仿佛红楼一梦终有一醒,盛席华筵终有一散,周而复始。

马克斯总是试图给1900灌输下船的好处——名、利、房、妻子、成功。1900看透了这种永远在追逐的生活,他拒绝了。

万万没有想到,给1900种下下船意识的人是拉风笛的男人,他说,大海告诉他生活是广阔无边的。1900一直在思考“大海说的话”,因为他一直在大海上却不曾听到大海对他说什么。

斗琴是《海上钢琴师》的经典桥段。刚开始我纳闷,为什么第一首曲子要弹圣诞的曲子——啊,是因为欢乐,第一首曲子是欢乐的,1900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他是真心喜欢音乐,他喜欢有人与他交流,就像他喜欢拉风笛的男人一样。他迷惑,他不解,但是他是高兴的,同时他希望对方可以高兴。我想,第一首曲子是1900最想跟在场的人说的——请高兴吧,就简简单单的高兴吧。

斗琴第二首曲子,1900听的泪流满面,他喜欢音乐,而且也喜欢对方,特别是他听出了对方音乐里的情感,全场只有1900听的泪流满面。他是那样的纯真与纯粹,他懂了对方。

我想是因为1900对对方的欣赏,他弹了对方的曲子,听一遍就记住,听一遍就复弹,已经把天赋显示出来了,而且点到即止,不做任何有侵略性的操作。他就是这样的简单,他以为他懂了对方,对方也可以懂他。却不知道,知音难觅!

斗琴第三首曲子,1900被对方的蔑视刺痛了。于是1900展示了惊人的琴技,仿佛暂停了场上的时间。令全场人包括对手目瞪口呆。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00把点燃的香烟给了对方,他说,我不抽烟,你抽吧。

这个样子,很像周星驰《功夫》里面最后那句:想学啊,我教你啊。

这场斗琴,从始至终都是独角戏。1900没有接受挑战,也不接受任何所谓的荣耀。他不需要名利,他不需要荣耀,他把烟给了对方,等于是宣布了:我不需要,你所追逐的那些,我都不需要。

录唱片那里,1900第一次品尝到了爱情的味道。那首曲子,是他的心。在别人看来,那是一张唱片,在他看来,那是他的一部分,他的私隐。唱片公司的人说,不下船也可以有一切。我好想要这个双全法,让1900一直在,又可以让1900的音乐传出去。但是“世间安得双全法”,哪里来的两全啊!

1900唯一一次要下船,他说他要去听大海的声音。马克斯说他是为了那个姑娘,他畅想了下船后的1900的生活。他说:生活没那么广阔。

马克斯和拉风琴的男人有不一样的意见,一个说生活没那么广阔,一个说生活是广阔无边的。马克斯和拉风琴的男人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马克斯是一个普通的小号手,有点小聪明,但是他处处透出平庸。拉风琴的男人是被生活蹂躏过的。孤身一人,六个孩子只剩下一个小女儿。平庸的小号手说生活没那么广阔,是对的,因为生活毕竟会被平庸所限。被生活蹂躏过的男人说生活是广阔也没有错,因为生活到底没有打败他。

1900下船时,全船相送。我竟然反过来想了:全船下船时,大约1900送了每个人。所以告别之际,大家才会忽视:1900下没下船!

1900终究没有下船。

1933年,小号手马克斯下船。战后,弗吉尼亚号到了这个港口,小号手马克斯再次与之相遇,却是弗吉尼亚号要被炸毁之际,马克斯坚信1900还在船上。这个时候,1900应该是四十几岁了,毕竟二战结束是1945年嘛,弗吉尼亚号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医疗船”。

直到马克斯用那张唱片引出了1900,他告诉马克斯,当初没有下船,因为那座城市没有尽头。他说下船就没法演奏了。他问,你还吹小号吗?

马克斯哭泣,却不挽留。若是任何人恐怕也会拍晕拖走吧,费了那么半天的劲,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挚友,马上就要死别,怎么可以不先拍晕拖走再说呢?

哎,1900到底是明白了“生活是广阔无边的”——没有尽头,看不到尽头。1900还明白了“生活没那么广阔”——下船就没法演奏了。

广阔无边的生活是真的,因为生活真的不像在船上那样无忧无虑,一日三餐有人做好,做错事仅仅是罚烧锅炉。

没那么广阔的生活也是真的,因为面对喜欢虐人的生活本尊,真的不可能再自由的演奏。再也没有随船而动的钢琴了,再也没有随心而奏的曲子了。

生活是那样的不可控,梦想是那样的容易被剥夺。1900对船外的世界从来没有过期待,所以,你如何让他放弃演奏,去与生活做交换?

生活是上帝的琴键,而1900只想弹自己的琴键。

很多人常常想能拥有自己的琴键,于是总想拿什么和上帝交换一下,用一时换一世,却总是蚀本。

1900早早的知道了自己的琴键在哪里,是什么样子,于是他没有期待,也不需要交换,他是自由的。

有人说1900不愿意走出舒适区,我想说,不过是因为他没有期待。他和生活是平等的。《庄子·养生主》有一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只有安时处顺的人,才和生活是平等的。因为安时处顺才不会对生活做无谓的期待,也不需要做蚀本的交换。

在广阔世间的我们啊,该如何找到我们自己的那艘弗吉尼亚号啊!在那里,我们没有期待,只有纯粹,只有自由。

1900,你真的存在过吗?那样自由而纯粹的存在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3

艺术创作,要靠想象力。这是一种生活阅历、知识经验与个人智慧的集中爆发,想象力越丰富,越独特,艺术品的魅力就越深厚,美学价值就越大。

可惜的是,可悲的是,很多导演的想象力太匮乏,以致于枯竭,只能走跟风、效仿乃至抄袭、剽窃之路,最终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巴西导演Henrique de Freitas Lina/何林柯德弗雷塔斯林纳显然就是一位想象力匮乏的导演,其2005年执导的电影Concerto Campestre/《乡村音乐会》全片缺乏独特的创意,全部情节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摄影与表演也很一般。古今中外,遍地都是这种导演,他们的艺术之路不会长远。

意大利导演Giuseppe Tornatore/吉赛贝托纳多雷不是高产的导演,但就凭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Nuovo cinema Paradiso/《天堂电影院》和Malèna/《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电影,就足以名垂影史,也斩获了包括奥萨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多个大奖。这三部电影,均富有想象力。《海上钢琴师》斗琴片段里,因快速弹奏管弦乐史上难度极大的《野蜂飞舞》,俄罗斯作曲家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科萨科夫的名曲,导致钢琴发热,居然可以点燃香烟,这个创意十分独特,蕴含丰沛,穿透力十足。《天堂电影院》里,胶片着火了,小多多把老放映员艾费多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费多双目失明了,不得不离开钟爱了一辈子的电影放映事业,这个创意颇具自嘲与揶揄意味,成也电影败也电影,生命就是如此地荒诞。至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全片亮点太多,几乎每个镜头都能直抵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性幻想、懵懂少年、人性的善恶交织、伦理的乖张与龃龉,这些元素都很电影,都非常适合电影这种艺术去展现。可以看出,吉赛贝托拉多雷深得电影之个中三昧,深知电影这种艺术之优劣短长,他的想象力来自才华。

如果没有横溢的才华,那只能靠勤奋与执着了。Steven Allan Spieberg/史蒂文斯皮格伯格的作品数量多,质量整体上不错,他的想象力就是来自坚持和执着。斯皮尔伯格和他那部不为人熟知的电影The Terminal/《幸福终点站》的主人公维克多山羊一样,在纽约肯尼迪机场滞留九个月,最终成功进入纽约市,实现美国梦,靠的正是信念与信心。在斯皮尔伯格心中,想象力只不过是最坚定的信念和最充足的信心。

日本动画电影大师みやざき はやお/宫崎骏,不但有才华,还有信念,所以,他能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绝不是一部低幼动画片,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品咂出人生的真义。该片结构圆熟,动物们的灵异世界新奇但却不怪诞,日本人喜欢的公共大浴场宛如一个热水滚滚的城堡,去洗澡的青蛙们、澡堂内的侍女、锅炉爷爷(实则一只又老又大的蜘蛛)、汤婆婆(实则猫头鹰)、充满正义感的白龙等形象都很有趣。那个极度肮脏的河川主人,之所以那么脏,正是拜人类所赐,人类严重污染了河流,致使河床堆满垃圾,污秽不堪。小女孩千寻的父母因偷吃且贪吃,而被变成一对肥猪,这个创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结合《天空之城》《风之谷》等其它作品,宫崎骏的才华与信念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共同缔造了他那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高手一个顶俩,但两个庸才未必能敌一个高手。日本的宫崎骏、印度的阿米尔汗,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不得不服,一个能顶仨,而比利时的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Jean 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两人合起来才能算一个高手。好在,这对兄弟的作品还不错,其代表作Rosetta/《魅力罗塞塔》和The Kid with a Bike/《单车少年》流露出的纪实主义美学追求和关注底层普通人的平民主义审美取向,十分感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失业、婚变、犯罪、死亡,底层民众的丑陋和美丽、痛苦和快乐、黑暗与光明、堕落和救赎、绝望和希望,使欧洲电影界的达内兄弟不输美国影坛的Coen brothers/科恩兄弟。达内兄弟的想象力,来自兄弟二人的团结一心,更来自他们的人文关怀,这是比才华和信念更难得、更高级、更深沉的力量。

人文关怀,是最高层次的想象力。依靠这种扎根于深厚人文沃土的关怀,或怜香惜玉、顾影自怜,或感时伤事、悲天悯人,或忧国忧民、大慈大悲,或大梦初醒、大彻大悟,即使主角不是人,哪怕是一条狗,都可以拍成杰作,这就是《ハチ公物语》/《忠犬八公物语》的导演神山征二郎之所以能仅凭这一部电影就能在世界电影史占据一席之位的原因。拍狗,没有人文关怀,必然索然无味,瑞典导演Lasse Hallstrm(莱塞 霍尔斯道姆)目睹日本导演神山征二郎1987年的《忠犬八公物语》大获成功,颇为不服,遂拍摄了同名电影并于2009年公映。这位瑞典导演特意从日本原产地找到一只纯种秋田犬,特意定日本首映,但是,他再特意,再刻意,也无法把观众带回一战后,也无法让日本受众带着战后那种失落、溃败、抑郁、悲伤、沉沦去看他的电影,因此,他的重拍不可能超越先作。瑞典人的与日本人,一西一东,历史迥异,人文必然也相差悬殊,即使都爱狗,但此关怀非彼关怀也。

神山征二郎,就像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一样,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以傲视全唐诗坛乃至中国诗史,他们靠的都是无坚不摧的人文情怀。这种关怀,能让小津安二郎从平淡寡味的老年人生活中看出人性之光,看出人存在的荒谬,他的《东京物语》正是凭借人文关怀才鹤立鸡群,才独树一帜,才流芳于世。

想象力,只不过是一个空壳,里面所盛所纳,壳里的内容,才最珍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4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的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创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弹琴,甚至夸张到可以用钢琴的琴弦发烫到可以点燃一支烟。

1900最美的曲子是写给他一见钟情的女孩的,他透过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丽,把自己的爱慕隐藏在音乐之中,刻录成长篇并想找机会送给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他一遍一遍对着镜子练习送礼物给她的台词,而每次他每次带着羞怯的谈吐,都被对方无视,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们分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让人庆幸的是,托尼还记得他,或者也是导演或者编剧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在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些少数派能够理解那些大师级别的艺术。

这部影片里,1900成了艺术的化身,他会没有户口的出现在底层社会中,也会出现在有尽头的世界里,但是他离不开有尽头的世界,他也会消失其中,毫无功利地把自己炸掉。当然编剧也安慰着自己说:“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我有的时候觉得,即便我们写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不然我们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5

(一)迷宫

乐声渐次远离,唯有冷风从窗口灌入才觉脸上很凉。好像感情的喷薄从来只是一瞬间的事,太多想表达的话语落于纸上,像雨点叩击海面,是漫无目的深邃和着苍白无力的呐喊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仅用感动一词来囊括所有的情感都显得太过苍白,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去揣度人生,妄想写出超出年龄之外的深度,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宛如一场春秋大梦,醒来什么也不曾留下,还丢失了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特有的稚气。

看《海上钢琴师》便是这样的体会。

可为什么还是要写?是那句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方式涌现促使着我写下去,写下这些少不更事的通透和深刻,写下这些倔强和稚嫩,留给以后慢慢咀嚼也罢。

我不愿以对错评判一个人的选择,对于1900最终没有下船的结局,理想主义者为此正词,说这是一个人活得纯粹而自由的标志,现实主义者又抨击这不过是空洞荒诞的无意义,无谓地悲叹人生的虚无,只是一种病入膏肓却不自知的悲观。

我呢?我不站任何一种说辞,人们从未真正了解彼此,基于这个事实探究选择的对错这件事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我更认同的是,这是1900自身推导出的结果年幼时短暂拥有过的亲情,黑暗之中漫长无捱的躲藏等待,以及一段惊鸿一瞥无疾而终的爱情和一段总会告别的友情。影片中最深的是那一幕漆黑的夜里1900忐忑不安地向船外面的世界打出电话,像是冲着宇宙深处光年之外的事物发出的孤独讯号。这条连接着自己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脐带,在孤独的宇宙中能够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在拨通的那一刻,还是被剪断了,一瞬间的欢欣与失落轮番着上演,1900的失落来自被宣告的孤独,不是因为无人理会,而是无人懂得。

挂断之后,宇宙陷入了更深的寂静。

他的一生总是与告别为伴,漂泊在海上无望孤独地等待,被人群围住,哗众喝彩比海潮来去还要迅猛,留下来的唯独钢琴。

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精神会崩溃的。他无奈地说。陆上对于1900来说,就像是一个他从未涉足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太多铜臭味和浓郁的香水味,是无法填满的欲望和无限膨胀的虚荣,是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和迷失自我的未知恐惧。

说到底,外面的世界像是一场过于盛大的赌局,赌上的,是他自己,那个能在有限的琴键上无限创作的自己。

乐声渐次聚集,雨水织成密而浓重的网,覆盖了整片视线。海上窜起的夺目火焰,像上帝放的一场盛大的烟花,庆祝天堂多了一位天才钢琴师。

1900最后的选择是一种超脱吧,像周国平在书中写的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实际上是一种超脱。而我想,最深的悲哀在于,有太多的人向前一步不敢,向后一步不甘,就这样遗失在这场赌局之中,像被遗弃在偌大而空旷的世界中心,看人潮涌来又散去,孤独而悲戚地渴望着融入这世界的声色犬马,却又疏离着世俗的里里外外,一边安慰自己这一切不过是沙漠活法林林总总,死法种种样样,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剩下来的唯独沙漠,真正活着的只有沙漠。又一边回望心中那面寂静无声的深潭,问自己,该不该上岸?

上了岸,又该何去何从?是摸滚打爬裹上一身风尘狼狈落逃,还是最终化为沙漠?

这个世界,有太多无形的东西绊住了我们的脚步,铺天盖地的未知是阻碍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大的牢笼。

像《只有一个人生》中那句一个朋友告诉我:我觉得我总处在两面镜子之间,那是我的两个自我。它们互相映照,无论朝哪一面看。镜像都是无限的,使我非常累。我常常问我的另一个自我:你究竟要我干什么?只有一面镜子的人是安宁的。两面镜子互不相干的人也是安宁的。而他,他自己便是自己的迷宫。

最大的迷宫,是我们自己。

(二)blue

Pre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 are blue,it's not very hard to do、

我擦干脸上流淌不止的泪,努力地聚焦视线,继续写着倔强的文字。因为人总不能长时间沉溺于悲伤不是吗。虽然我一直觉得,眼泪其实是体内汇聚成的海,乘云化雨从天而降,叩击在黑魆魆的海上,再投射进我的眼里。

可是再浓厚的云层终究是挡不住阳光的。

乐声裹挟着雨声渐次远离,阳光从云层后折射出来,像金色雾霭笼罩在海面上,洗净后洁白的云轻柔地浮在天空正中央,洁白得仿佛随手摘下一朵就能用来写字。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想是这样,世上的人总在不停地奔走,在一个又一个的遥不可及之间,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在世界与自我的迷宫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奔赴着一个又一个的未知,或许抵达,或许无意义,可从未停止探索,可人生的乐趣不也恰恰在此吗。

很多所谓的遥不可及,只是因为没能去够够,很多所谓的无意义,只是因为没能坚持到底,而存在与否又有何重要,重在创造不是吗。

说得这么轻松,可是每个人站在与这个世界的连接点上,免不了常常产生迷茫无措之感,害怕很多事情无意义,害怕入世深了便丢失了自我,其实我们都和1900一样,渴望去看世界尽头的那片海,听海告诉自己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可是从窗口窥探,看到的却只是海底幽蓝的漩涡。于是那份少年意气便在一次次踌躇等待和迷茫失落中渐渐磨灭。

可有另一个声音告诉我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

与其揣度人生的虚无,怅惘于很多的无意义,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很多事情,只要不害怕失望,就会容易许多,事情想得简单,就会通透许多,只要走出自己心中的迷宫,或许就真的能够懂得那句世界不分内外的啊,这世界只有一个。

最后的最后,我们终将释怀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6

1900与小号手聊天,当他们看见小偷时,钢琴的音乐也变得断断续续,模仿着小偷的形态;当他们猜想老妇女是一个谋害亲夫而得到万贯家财的人时,钢琴的音乐是一种怪怪的音响,充满着阴险,他的音乐总是能生动的表现各式各样人的心理特征。无论是在上层人士聚会的头等舱还是下等人聚会的末等舱,1900弹奏的钢琴音乐总能使各种各样的人得到快乐,而且音乐大多为即兴成分,都是有感而发得到的。

每次的演奏,都能体现出1900独特的性格:无拘无束的抛开乐队的个人演奏,与爵士乐鼻祖JellyRollMorton的飙琴时说出“自取其辱”的自信,对于女孩弹奏的痴情,以至于最后炸船时依然不愿离开的固执。每一次弹琴都融入到剧情发展之中,表现出1900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不能给他安全感。即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试图上岸去寻找她,陌生而又复杂的大陆还是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即使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心甘情愿的陪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永远沉入海底。

面对死亡的他能够如此从容镇定,微笑着离开人世。我最喜欢1900最后说的一段话:“我看不见,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是的,错不了,这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也应付得来。而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7

我尤记得,1900留给他朋友最后的话语时,是那么孤独、坚决,而又悲伤。我也曾想象自己站在高楼之上,眺望大地、天空时的快感。但也只是个幻想罢了,我终究不是他,也不同于1900对世界的看法。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的思想与品质是和我们不同的,他虽性格孤僻,但他在钢琴上成功了。虽然他一生都未曾下过船,但他的创作是充满灵感的,他弹的钢琴,堪称“天籁之音”。或许他的音乐不该存在凡间,应该留于天堂,或许是1900创作的曲子,使他一时名声远扬,因此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1900挑战,这无疑是世俗之音向天堂之音的挑战,也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斗争,1900最终胜利,始祖只得在嘲讽声中逃离。但1900并不傲娇,这次斗争使他的名声在坦克尼亚号上流传,可他却不接受金钱、名利的诱惑。也许,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品质,与良好的充满对未来生活向往的精神。这宛如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的水晶。也正是如此,1900向我们展现了他纯净的本性,他那美好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生活中也正是如此,美国科学实验研究所的瓦特·列尔斯泰在做糖果实验的时候曾发出过一个语汇:“我们距离成功其实很近,可是那短暂的一步却须要按耐住孤独的考验,在这场考验中,发自内心的坚决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决,我们才会成功,才能成功。”不退缩,不张狂,才是我们所要经历的漫长之路!而孤独,也是我们的一个历练,它不象征什么,也不会有所顾忌,也许我们只有亲自体验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其实我们也是一样,每个生命都会有一条必经之路,每条路都不一样,但是其中都不会缺少残酷的考验。最后,糖果实验成功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有瓦特·列尔斯泰一个人坚持了下来。他经历了许许多多次失败。但他都没有放弃,他是坚决的,他有着不放弃,不退缩的精神。或许他与1900有着一样的品性,而这种品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应该明白的道理。

船炸了,1900也一同离去。他虽然一生孤独,但他成功了,他掌控了自己的命运……

也许,这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精神,孤独中的坚决,这宛如纯净而洁白的水钻,虽身处阴冷,但却面对着阳光!

"海尔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