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色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1.13

秋色教案集锦。

欢迎阅读我们特别为您准备的关于“秋色教案”的相关资料。按照教学要求,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需在课前将教案和课件写好即可。要知道,好的教案和课件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信这些软件能够帮助您提高工作效率!

秋色教案【篇1】

一、说教材

《迷人的秋色》是湘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秋天主要是通过山洼里的瓜果来反映秋天的收获,让学生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课文将这些瓜果的色彩、质地、形状都一一作了描写,使学生能联系生活,拉近与文字的距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会写“突、灿、烂、固、遍、简、称、赞、逗、帅、串、迷”12个生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阅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②难点:了解比喻句的不同表现形式。

5、课时安排:二课时。这次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三、说学情学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本课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并在阅读中随文识字。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快乐地学习。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悟、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方法掌握本课内容。

四、说教法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在生、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秋季美景;感情朗读,在师、生、本互动中迸发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1、小朋友,一年当中有几个季节?大家按顺序一起来说。(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各有什么特点呢?(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花飘飘)

2、是呀,一年四季真是各有特色,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今天,我们就来学15课,相信你们会喜欢秋天的景色。

板书课题:迷人的秋色

(课文一开始,以学生熟悉的画面来引入课文,很自然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他们对四季的热爱,引出课文第一节,通过朗读、小结,揭示课题。学生对四季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纷纷举手发言。引出第一节和揭示课题显得比较自然、顺畅。)

二、品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也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在心里快速默读课文,点读边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评一评。

(3)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小黑板出示句子: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指名读句子)

理解:“固然、然而”的意思。

2、学习3—5自然段。

(1)作者描写秋天的什么最迷人呢?(瓜果遍地)作者写了哪些水果?大家找一找。

(2)全班交流,出示图画帮助学生理解。

(3)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水果的呢?自由读3—5自然段,用“ ”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柿子:抓住了“红得简直像一片火”的特点。

苹果:主要写了“红香蕉苹果”的“红、艳、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的“金光闪闪”。

山楂树:主要写了红玛瑙似的果子。

葡萄:主要写了“水晶”的'“晶莹透明”,“玫瑰红”的“圆润可爱”。

(5)作者描述这些水果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出示棉花图,棉花像什么?请学生说一说

(6)深入讨论:秋色多姿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瓜果遍地”的秋景来写?(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瓜果遍地是秋天最大的特点)

(7)看着这样果实累累、瓜果遍地的果园,你认为现在最高兴的人是谁?为什么?(农民伯伯。正是有了劳动,才有了这个瓜果遍地的迷人的秋色。)借此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秋天的情感!

3、有感情齐读第七自然段。

4、秋天还会有哪些迷人的景色呢?

(课文2、3小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找、读、划、说,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集体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喜欢的瓜果不相同,喜欢的理由也不尽相同,各抒己见。在讨论时根据句子出示图片,用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感受各种瓜果的独特美丽之处,也读出了那种喜爱的语气。)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我以秋收果实为中心,形象生动地将课文内容跃入眼前,看起来简洁明了,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有利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感受秋天的美。

秋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突、灿、烂、固、遍、称、赞、逗、帅、串、迷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观察、想象,在读中感悟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难点:了解比喻句的不同表达形式。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

生:观察、想象、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突、灿、烂、固、遍、称、赞、逗、帅串、迷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夏、秋、冬,你喜欢哪个季节?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随机板书:

花木灿烂春

轻松愉快夏

白雪皑皑冬

2、是呀,一年四季真是各有特色,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今天,我们就来学15课,相信你们会喜欢秋天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学生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3、老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出示词语认读。

突然灿烂固然遍地简直称赞缀满玛瑙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上述问题。

3、默读全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迷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学生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记生字。

2、师带领学生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

3、学生练习写生字。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听写生字。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

(2)、啊,秋色更浓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样?

(2)、理解:固然更的意思。

(3)、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35自然段。

(1)、瓜果遍地的秋色更加使人喜欢,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水果?自由读45自然段,用笔画出来。

(2)、分组学习,讨论:作者抓住了每种水果的哪些特点?怎样写具体的?

(3)、全班交流。

边交流边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边指导朗读。

柿子:红得简直像火一片火。与枫叶作比较。

苹果:红、艳、逗人喜爱、金光闪闪。

山楂果:红玛瑙似的。

葡萄:晶莹透明、圆润可爱。

(4)、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相关的句子,读出赞美之情。

(5)、完成课后练习3。

(6)、深入讨论:秋色多姿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瓜果遍地的秋景来写?

(7)、秋天还会有哪些迷人的景色呢?仿照课文表达方式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一、用课后的生字组词。

二、写反义词。

增加()喜爱()

透明()特色()

三、填一填。

灿烂的()紫色的()红红的()

四、我会造句。

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或树木。

秋色教案【篇3】

1.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3. 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 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 ,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1. 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 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 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1. 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 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 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4. 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1. 挫折,就是所谓 “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2.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 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人,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 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锋利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1. 挫折的作用:⑴消极作用 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 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蚌病成珠”)

2. 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3. 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

秋色教案【篇4】

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实施方案:

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

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

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的影响,以及折急救的知识。

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二)教材分析:

关于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成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鉴定的成分;的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及实验(鉴定的成分)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可以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让学生观察长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教师可围绕长的功能逐渐展开让学生认识长的各部分结构(膜、质、髓)。为了使观察目的性、针对性强,教师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及思考问题,设计观察表格让学生记录。观察后及时对学生检查反馈。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长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另外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膜的功能,可以联系折后的愈合是依靠膜的作用。又如用自行车架的空心钢管作比喻,来说明长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运动的特点。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做到观察实物或标本与挂图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鉴定成分的实验,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鱼肋,用手轻轻弯弯,看着弯曲的程度。指出有一定的硬度和弹住。这时提出: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造成的两种特性的原因是具有的两类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得出结论: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指出的物理特性是由的成分决定的。

为做好鉴定成分的实验,煅烧的可以选用块状薄片,脱钙的可以选用细长的鱼肋。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教师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课后再观察自己所做的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以防灼伤等。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秋色教案【篇5】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10个生字,会在田字格里书写和记忆5个汉字。

2.朗读课文,做到按标点停顿;背诵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3.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1.能正确认读“灿、烂、固、使、柿、简、直、帅、澄、透”10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1.小朋友,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秋风送爽,稻谷飘香,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什么景色如此迷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

1.出示第一节:

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3)学习生字:

1.小朋友,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那么多成熟的.水果,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2)还有那著名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

(3)大金帅苹果金光闪闪,一片黄澄澄的颜色。

(4)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玛瑙似的红果。

看图理解“缀满”

(5)那种叫“水晶”的葡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看图理解晶莹透明,还有什么也可以说晶莹透明的?

(6)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葡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理解“圆润可爱”

5.多么惹人喜爱的水果,作者不禁赞叹,齐读最后一节。

6.读了课文,结合自己的观察,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片,选择喜欢的一种水果,向大家介绍。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两点收获:

(1)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秋色教案【篇6】

《迷人的秋色》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两点收获:

(1)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2)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三年级#导语言实践活动。要抓住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以课文空间为“实践活动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这就为孩子大大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学生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秋色教案【篇7】

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丝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大海比以前更加蓝了些,天比以前更加高了些。回头向岭上望去,啊,秋色更浓了。

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光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古今多少诗人画家称赞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澄澄的颜色。

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葡萄呢,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玫瑰红”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秋色教案【篇8】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秋景图?(在文中找出四个字来回答)

指名读,注意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啊,秋色更浓了”这句话要读出欣喜之情。(让学生分男女生练习读)

理解第2自然段的意思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生自由读文,看看作者写了哪几种瓜果?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把这些果子的名称用横线标记出来,把描写这些瓜果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标记出来。

让学生默读,然后看看自己喜欢哪一种果子,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找出这些果子的特点,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在课文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黄草也是个水果之乡,现在正是金秋时节,你的身边也是瓜果飘香,同学们想想,除了书上介绍的这几种水果,你还能说出几种来!是的,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这遍地瓜果都是谁种出来的?(农民伯伯)是的,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那么作者赞美秋天同时也是在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有了劳动才有了这迷人丰收的秋天。

任写一种你喜欢的水果,用比喻句的不同形式把它写出来。

[迷人的秋色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

GZ85.com延伸阅读

中秋节主题活动特色方案集锦五篇


马上中秋节就要到来了,我们要开始筹划本次中秋节的方案了。活动方案可以帮助更好的开展活动,所以在写活动方案上花的时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你们会写中秋节方案吗?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主题活动特色方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秋节主题活动特色方案【篇一】

一、目的

1、公司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对每一位员工中秋节的问候及祝福,让员工过一个愉快的中秋。

2、提高员工士气,增强员工归属感,加强各部门员工的沟通,促进员工关系的融洽。

二、时间

xx。

三、地点

xx。

四、参加人员

公司全体员工。

五、相关准备

1、行政、人事部预先联系好前期准备事宜,做好活动安排。

2、相机。

3、准备好员工通讯录,以便活动中联系,并可在现场为出差在外的员工送去祝福及问候。

4、月饼xx盒(每人xx盒提前购买,送往钱柜xx),用于抽奖的礼券(好利来礼券xx份共xx元:xx元xx张,xx元xx张,xx元xx张)。

六、行程及活动安排

中午xx员工相约前往楼下xx。xx至xx员工边吃午餐,边可相互沟通;xx至xx领导对在场及出差在外员工的中秋祝福,员工自行点唱,中间穿插抽奖活动;xx发放员工中秋福利月饼,每人一盒xx以后离场。

七、活动经费

xx

八、其余人员

不能参加活动的出差员工因失去抽奖机会,建议多发一盒月饼或以现金补贴。

本活动方案只需xx天时间,无路上时间,因该天下午很多公司都会有活动或提前放假,所以不太影响工作时间,又表达出公司对员工中秋的祝福。

中秋节主题活动特色方案【篇二】

一、活动目的:

依托假日经济,通过强有力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促进消费者购买,提升销量(不言而喻的)。

以“中秋节”为契机,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XXXX珠宝品牌形象,提高XXXX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多样化的促销活动,把利益真正回馈于消费者的同时,突出温情的品牌形象,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提升品牌忠诚度,最大限度的提高店内人流量、聚集人气、扩大专卖店的销售业绩。

二、活动主题:

“金”动全城 “爱”在XX珠宝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具体时间段自拟)

四、促销活动内容:

一重礼:进店免费礼

无需购物,进店就有礼。活动期内所有顾客凭DM单进店登记后均可免费领取精美礼品一份。促销说明:活动期间礼品发放数量限前30名进店的消费者(预计10天300个)。商家可自行选择,建议商家可用珍珠耳环(2元)代替礼物。

二重礼:回馈感恩礼(特价除外)

XXXX珠宝不做低价,而是直接返现让利消费者,根据不同价位段的产品设立不同的产品促销组合。

活动期间,黄金每克优惠10元,铂金每克优惠20元,K金、钻饰、翡翠 折优惠(折扣建议和平常的折扣一样保持不变)。

买K金、钻石、翡翠实付满XXX元减XX元,满XXX元减XX元,以此类推。

20分钻石戒指 XXX元

30分钻石戒指 XXX元

情侣对戒 XXX元

翡翠手镯 XXX元

K金吊坠+K金项链 XXX元

6围1镶嵌钻石女戒 XXX元(详细产品根据自家主营产品定夺)

五重礼:中秋红包礼(代金券)

9月1-9月10日期间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16点准点派送中秋红包礼100份,红包以现金券的形式发放100至500元不等,红包派发方式从面额500元发至100元,先到先得。

六重礼:国庆现金礼(特价除外)

抓现金百分百中奖。抓现金单据当日有效,对已抓现金客户的单据由抓奖负责人注明“已抓奖,此单作废”字样。

(1)现金的金额和数量:20元100名、50元50名、100元30名、共180张红包。(由加盟商自行决定奖项的额度是否增加150元和20xx的)

(2)抽奖细则:

a、购黄金产品单笔实付20xx元以上(含20xx元),非黄金类单笔实付满1000元以上(含1000元)的客户,凭借单笔销售凭证即可参加抽奖,以上金额标准限于每单金额,不得累计,且每一单20xx元以上的单子不论金额大小只能有一次抽奖机会。(由加盟商决定是每20xx元抽奖一次一次类推,还是满20xx元以后就仅仅抽奖一次)

b、活动期间,每天推出180个红包,当天抽奖完则重新配置180个红包,如果当天有剩余,则滚入次日,合计共180个参与抽奖。

c、中奖所得现金编码尾号与抽奖当天日期一致(如10月1日对应编码尾号01)的顾客可现场返还本单销售金额的10%。(由加盟商决定是否操作这条细则,也可以商量确定抽奖规则)

(3)中奖顾客需在顾客中奖纪录本上签字。

中秋节主题活动特色方案【篇三】

今年9月19日是中秋节,为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按照区文明办关于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工作要求,我校将在中秋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近中秋,了解和体验与中秋节相关的民风民俗,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中秋

三、活动时间:9月16-25日

四、活动内容:

(一)活动一、佳节思月

1、利用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以“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为主题进行演讲、宣传活动。(时间9月16日升旗仪式)

2、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班会。

通过主题班队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在品月饼、讲故事、唱歌谣、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团圆、和谐的幸福,增进亲子、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意。(时间9月16日班队会)

(二)活动二、佳节读月: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1、作品要求:

1)作品题材为古体诗、现代诗、散文等;

2)篇幅:诗词原则上不超过50句,赋、散文原则上不超过800字

3)内容要积极向上,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2、朗诵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参赛,以集体诵读形式为主,时间不超过4分钟。

3、时间及地点:

时间:(注:本活动将与十月份的“爱国”主题结合起来一起开展,因此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地点:另行通知

本活动将与十月份的“爱国月”主题结合起来一起开展,因此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本次诵读活动按照年级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

(三)活动三、佳节抒情

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长辈、老师、同伴、自己最亲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时间9月19日--9月21日)

(四)活动四、佳节赏月:

中秋节当晚与家人一起品月饼、赏明月,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将“品月饼赏明月”中发生的令你最难忘记的一幕拍摄并记录下来,上传班级博客分享。(时间9月19日--9月21日)

中秋节主题活动特色方案【篇四】

自古以来,中秋节都是家庭团圆的日子,从古代至今,就一直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是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的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睦,是团队精神的象征。

一、 活动背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道出了中秋节浓浓的“家和”的概念,在这个一年一次的中秋节里,举办活动可以增进公司同事之间的情感,可以让大家体会到“心曲”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二、 活动主题

“浓情中秋,情系心曲”

三、 活动目的

1、 让心曲的员工一起度过愉快的中秋,增进员工的归属感; 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促进关系的融洽;

3、 让心曲的员工了解到公司对大家的关心,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给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

四、 活动时间

9月5日下午(13:30-18:00)

五、 活动地点

会议室

六、 参与人员

心曲全体员工

七、 活动安排 (一)前期准备

1、 由人事行政部门负责购买制作月饼的模具、原材料、活动所需的奖品等; 2、 场地的准备,活动当天需使用到的投影、麦克风、准备一部摄影的设备; 3、 选定两位主持人,一男一女,控制现场的时间和气氛,9月1日上午发布征集主持人招募的通知,报名截止到当天下午为止;如果有多人报名,则由人事部选择;

4、 选定五位评委,一位计分员、详细的评分规则见附表1; 5、 准备好一副扑克牌,用于抽签分组使用; 6、 选出一位专门负责照相的同事。

(二)活动议程

(三)活动后期

1、卫生清洁,把相关的设备、仪器放回原处

八、活动规则

九、 评分规则

汇总每组的分数,为了保证公平,由五位位评委为每个参赛团队打分,总分为100分,计算分数时需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大众评分为举手投票表决,获得大众票数最高的加10分,如果出现票数并列情况,则都加上10分。

十、 经费预算

中秋节主题活动特色方案【篇五】

一、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下半年来第一个销量高峰,借此机会开展促销活动,刺激消费者,拉动销量,并加强公司外在形象。

二、活动主题

“用心连成全家福”,有心就幸福。强调对家庭的重视。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形式

1、赠送2、有奖销售

五、活动内容

1、凡是在活动期间购买本店288元以上珠宝,即可获得全家福金饰系列其中的父亲金戒。

2、凡是在活动期间集齐全家福金饰系列五款产品,即可获得中秋大礼,全家福翡翠牌。

3、凡是在活动期间在本店消费金额达到1500元起的`,即可获得会员金卡,享受折上折的待遇。

4、凡是在活动期间在本店购买珠宝或是集有以往本店1500元以上消费***即可参加中秋大抽奖。

六、活动宣传

1、提前造势,做好宣传。

2、报纸、电视台、书店、宣传彩页组合宣传。

3、店面布置要符合主题气氛。

七、活动预算

珠宝中秋节促销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准备,并做好事后总结工作,以备再战。

【活动内容一】购物百元大摸奖,团圆大礼喜无限

9月9日—9月18日活动期间,顾客累计购物满100元即可现场参加摸奖活动,100元一次,200元两次,依此类推。奖项设置:亲戚团圆礼――送长辈、送兄弟、送姐妹、送亲戚、送孩子;朋友团圆礼――送好友、送同学、送同事;

老师团圆礼――送恩师;兴隆中秋礼――纪念礼品若干。

【活动内容二】9月9日会员日,111个大奖送给你

9月9日会员日,积分双倍送;幸运大摇奖,大奖送不停,111个大奖送给你;会员日会员独享会员价。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奖价值11988元多功能洗衣机;二等奖10名,奖价值1030元诺基亚3120手机;三等奖100名,奖价值346元美的电脑版电饭煲。

【活动内容三】感恩教师节,免费成会员

免费成会员:9月9日-9月10日,教师持教师证和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到兴隆大厦即可免费办理会员卡一张,成为兴隆大厦正式会员,享受会员尊贵待遇。

盘锦市首届兴隆杯“老师我爱你”有奖征文朗诵大赛:9月10日上午9:30,兴隆大厦在楼外举办盘锦市首届兴隆杯“老师我爱你”有奖征文朗诵大赛,盘锦市所有在校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感谢老师感谢礼:送老师送健康:主推滋补保舰健身器材、精品皮鞋;送老师送时尚:主推数码相机、数码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送老师送品位:主推纹胸内衣、名表、名牌首饰;送老师送美丽:主推丝巾、化妆品。活动期间,品类营销活动丰富多彩,特别买送精彩纷呈。

【活动内容四】喜迎乔迁一周年,家电全场好礼献

买家电,可能不花钱:凡在家电商场购买家电产品单张信誉卡满200元,顾客凭借信誉卡可以抽取奖券一张,单张信誉卡满1000元抽两张,单张信誉卡满1000元以上每张信誉卡最多抽取三张。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奖礼券XX元; 二等奖2名,奖礼券1000元;三等奖5名,奖礼券500元;四等奖10名,奖礼券200元;五等奖50名,奖礼券100元;纪念奖500名,奖礼券10元。礼券仅限家电商场使用。

庆乔迁,送回报:凡在一年前(XX年9月15日——20日期间)购买家电的顾客,凭户口本此次再购买家电产品,累计购买金额达1000——3000元每人将得到饮料一箱;累计购买金额达3001——5000元每人将得到饮料两箱;累计购买金额达5001—8000元每人将得到饮料三箱;累计购买金额达8001——10000元每人将得到电磁炉一个;累计购买金额达10000元以上每人将得到饮料三箱+mp3一个。

手机中秋传情义,喜庆乔迁送好礼:XX年9月9日----9月18日顾客在家电商场电讯部购买手机即可凭信誉卡参加现场抽奖活动,一张信誉卡可抽奖一次(特价手机除外)。一等奖2名,奖洗衣机1台;二等奖5名,奖微波炉1台;三等奖8名,奖电磁炉1台;四等奖50名,奖精美月饼1盒;五等奖100名,奖非常可乐1箱。

中秋节期间,各楼层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促销活动

一、围绕中秋送礼概念,充分引导节日礼品,创造销售。重点引导销售的礼品:“名烟名酒 保真销售”、“好月饼 在兴隆”、“好螃蟹在兴隆”、滋补保健品、金银珠宝、钟表、化妆品礼盒、箱包、棉毛内衣等;

二、围绕季节特点,重点引导穿类商品新款上市;

三、围绕婚庆、旅游旺季,重点引导金银珠宝、钟表、旅游用品、床品、内衣、休闲食品、数码产品等

秋天的颜色课件锦集五篇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秋天的颜色课件锦集五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1

《秋天的颜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诗。它从多角度引导儿童感受秋天的变化,以及颜色的绚丽多彩。本次活动是省编教材中班语言课程“秋天的颜色”这个主题的一个部分。

在秋色迷人的季节,孩子们用自己的感观去发现秋天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重复的句型使孩子更容易记忆和理解。同时,通过仿编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儿童与同伴交流的能力,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根据中产阶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4至5岁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本活动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中班儿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能观察到秋天的各种变化,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基本讲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变化。

《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秋天的色彩美,对四季的变化产生兴趣。

能力目标:根据散文诗的内容临摹句子。

认知目标: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到了中班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语言发展比较好了,但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习根据散文诗的内容临摹句子,不仅是这项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另外,我们班的儿童大部分对文字符号有一定的认识,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

的经验,因此将**结合记录仿编的句子也将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

(1)精神准备:儿童在**的帮助下观察秋天,寻找秋天的颜色并做记录,便于幼师了解儿童的知识储备,做好课前的准备。

(2)物质准备:每人2张句型卡、油画棒,是供儿童记录所用的。

本活动采用了会话法、讲解演示法、记录法等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儿童所熟悉的且优美的散文诗来引起儿童的兴趣,再用谈话的方式来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愿望,最后让儿童大胆地将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展示给同伴,让他们相互交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学习。

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儿童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儿童对秋天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他们学习的正是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

在这样的前提下,儿童有谈话的内容,想说的愿望,幼师再及时地将他们仿编的内容记录下来,儿童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因此,结合儿童已有的经验来进行仿编,能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儿童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状态。

1欣赏散文诗,理解内容。

孩子们上课前和父母一起观秋,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开始时,幼师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十分重要。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所看所听的表达出来,然后再请他们欣赏散文,将他们的以往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整理,使他们初步理解散文的内容。

2、欣赏第二遍,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第二次欣赏时,幼儿园老师结合挂图,让孩子们把脑海中零散的画面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样更方便孩子们的学习和理解。纲要中提出:“鼓励儿童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

维能力。”儿童在有了前面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幼师再引导儿童大胆地讨论,他们就能很快清楚地说出秋天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进而来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阅读散文诗,加深记忆。

3、仿编散文诗。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儿童学习了散文后,对散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记忆,幼师再用句型卡的方式,**结合,引导儿童先学习句型,让儿童能完整地学

说“我问,告诉我说:秋天是。为儿童用散文的方式进行仿编做一定的铺垫,然后再让儿童将空白处加入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更容易让初学的儿童学会仿编。

这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每个孩子尝试模仿的欲望。

然而在一节活动中难以让每位儿童来展现自己的想法,纲要中提出:“为儿童创设展现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及满足他们交流成果的愿望。”因此,我请儿童在自己的卡片上进行仿编记录,然后提供一面墙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课后可以让他们能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有益的经验,让每一位儿童得到提高。

教材内容分析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有颜色。颜色不仅是物质的内在特征,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含义。以色彩及其相关事物为对象,可以导致儿童与它们的互动,这对儿童的认知建构具有积极作用。

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们感知隐藏在**中的美丽和丰富的色彩。这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要知道秋天是美丽多材的。

幼儿情况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的,因为稻子成熟了,叶子黄了,还有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从而知道秋天的颜色多种多样。

活动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根据散文诗的内容抄写句子。

活动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生产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和红、黄、白、绿、色小**。

2、 提供散文诗磁带。

3、 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教法

幼儿获得知识总是从已有经验进行转移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这首散文诗时,主要采用讨论法、联系法和博弈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

1、 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不能缺少语言,更不能缺少散文诗,这是语言的范畴。为了调动儿童的参与和经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

2、 联系法:

**联系实际,让幼儿把已有经验与事物**进行联系,这是对幼儿已有经验更好的体现。

3、 游戏法:

游戏方法是第一,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让对象**和颜色**想匹配,以达到孩子理解和巩固的目的。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口语学习法始终以儿童为主体,调动每个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孩子们利用他们的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嘴和大脑的积极参与,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学习。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理解——感受——体验”三大块,由浅入深,从理解到感受,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幼儿感知事物都

是从具体到形象的,光靠枯燥无味的欣赏和讲解,幼儿可能会知道秋天的颜色,但都是机械的,无法理解的,更谈不上去仿编了,样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学会仿编,我将活动设计成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儿通通过直观的看、听、教师的启发式运用来理解散文式的内容。第二部分:给孩子一些参考,让他们学会模仿句子。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秋天是什么颜色?让幼儿进讨论。目的是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知道的颜色和事情,并进行必要的接触。

第二个环节:欣赏散文诗,目的是让孩子对文章有一个了解。

第三个环节:根据散文内容提问,目的是让孩子了解散文的内容。

第四个环节:教师在阅读散文的同时演示教具,让孩子在视觉上接触散文的内容。第五个环节:欣赏录音,感受秋天的缤纷。

--设计问题:草、枫叶、菊花、松树和泥土说什么?

--讨论:草为什么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的?松树说秋天是绿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第六个环节:孩子们带着情感朗诵散文诗。目的,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第七环节:仿编诗歌。目的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在实践中运用生活经验。可设计问题:还有谁会告诉我们?它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

可将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散文诗中,让幼儿朗诵,使散文内容升华!

活动延伸: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2

幼教课堂设计

教师:***

日期:***

xx幼儿园

中班语言《秋天的颜色 》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学习词语“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绿油油”。

2尝试用已有经验代替诗歌中的事物,开展诗歌模仿活动;

3. 感受诗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秋天的背景**,各种水果,四个小篮子

3、水彩笔或油画棒一盒。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今天;老师邀请了多彩的秋天到我们的教室。 你想看吗?(展示背景**)红苹果,黄叶,绿色卷心菜,原来秋天有那么多美丽的颜色。有一个小诗人也去寻找了秋天,还编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叫做“秋天的颜色”,大家想不想听?

好吧,让我们竖起小耳朵,听听诗。谁在那儿?

二、欣赏散文诗

1、第一遍欣赏,感受秋天的五颜六色

提问:谁来说说你听到诗歌里都有谁呀?

2享受第二次,学习单词:红,黄,金,绿

问:听听诗中是谁,他们说了什么?等会儿用诗歌里面的话来告诉大家。

枫叶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红彤彤的?除了枫叶是红色的,什么是秋天的红色,它们还可以说秋天是红色的?

香蕉说了什么呀?它为什么说秋天是黄澄澄的?秋天还有什么是黄色的?

稻谷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金灿灿的? 松树又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绿油油的?

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3、小朋友说的真好,秋天的颜色可真美呀,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学学小诗人写的这首诗歌,和幼儿有感情的朗读散文诗,(分组,分角色朗读)

3、 本文试图用经验来代替诗歌中的事物,对诗歌进行复制和编辑

1、刚才诗歌里的小朋友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那除了诗歌里说的“黄橙橙”、“红彤彤”、“金灿灿”、“绿油油”、你看到的秋天还有些什么颜色

2、根据幼儿的讲述在纸上用彩色的油画棒或水彩笔记录(刚才小朋友说的话,老师把它编成了一首诗歌,我们一起来听听)

?(苹果说:“秋天是红红的。”小白菜说:“秋天是绿绿的。”菊花说:“秋天是黄黄的。”棉花说:“秋天是白白的。”)

3.带领孩子们以情感朗诵模仿的诗歌

原来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好听的词语、好听的句子、编成好听的诗歌,小朋友真是太棒了, 小朋友回家以后也可以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看看秋天,看看秋天里还有那些景物,然后小朋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把秋天记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看谁写的最好。

4,游戏

老师准备四个小篮子。他们的颜色分别是红色,黄色,金色,绿色,一组的小朋友是枫叶队,二组的小朋友是香蕉队,三组的小朋友是向日葵队,四组的小朋友是松树队,老师说开始后,各队就把自己的小物品运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面。看看最县交通队,老师有奖励哦,好吧,让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附:散文诗:秋天的颜色

秋天来了,秋天是什么颜色呢?

枫叶说:“秋天是红彤彤的。”

香蕉说:“秋天是黄澄澄的。”

向日葵说:“秋天是金灿灿的。”

松树说:“秋天是绿油油的。”

小朋友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哇,秋天可真美呀!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明白诗歌中植物和秋天颜色的对应关系,理解“轻轻地”、“沙沙的”、“悄悄的”等形容词。

2.技能目标:能够独立复述诗歌并结合自身经验对诗歌尝试续编。

3.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秋天的颜色美,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体验语言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并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活动难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续编,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儿歌《秋天多么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出活动主题。

师:我们在上次活动中学了一首儿歌《秋天多么美》,小朋友们还记得吗?请大家用自己最好听的声音和老师一起来唱一下这首儿歌吧!

歌词:“秋风秋风轻轻吹

棉桃姐姐咧呀咧开嘴

你看它露出小呀小白牙

张张脸蛋笑微微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

秋天多么美

秋天多么美

来来来来来

多呀多么美”

小结:哇!小朋友们的声音就像百灵鸟一样动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的这首诗歌也和秋天有关,叫做《秋天的颜色》,请小朋友们欣赏一下。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有感情的完整朗诵诗歌。

师:小草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黄色的”

枫叶沙沙地告诉我“秋天是黄色的”

白菊花悄悄地告诉我“秋天是白色的”

松树大声地告诉我“秋天是绿色的”

大地骄傲地告诉我“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2.教师根据教学挂图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幼儿说出诗歌中植物与秋天颜色的对应关系,并帮助幼儿理解形容词的含义。

(1)教师介个教学挂图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发现诗歌的的韵律。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在诗歌中听到了哪些植物?请结合图片看一看这些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在诗歌中说了什么话?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小草在秋天是黄色的,所以它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在秋天是红色的,所以它说秋天是红色的;白菊花在秋天是白色的,所以它说秋天是白色的;松树在秋天是绿色的,所以它说秋天是绿色的;大地在秋天是多彩的,所以它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2)教师再次播放教学视频,并请幼儿仔细聆听诗歌中出现的形容词并完整的复述诗歌内容,。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些植物宝宝们说了什么话,谁再来说一说这些植物在说话的时候是怎样说的?这首诗歌应该怎样完整的表达?让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吧!

小结:这些植物宝宝在说每句话的时候不仅说了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而且在说每句话的时候都是有不同感情的,请小朋友们就像植物宝宝一样,有感情的来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吧!

3.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对诗歌内容进行仿编。

师: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完整的朗诵这首诗歌了,可是秋妈妈觉得诗歌中的颜色太少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她再想想,在生活中她还有什么颜色?并把这些颜色按照诗歌的格式说出来吧!

小结:桔子高兴地告诉我,秋天是绿色的;

柿子偷偷的告诉我,秋天是橘色的;

大海哗哗的告诉我,秋天是蓝色的;

茄子快乐的告诉我,秋天是紫色的。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引导幼儿对诗歌内容进行动作创编,并播放轻音乐边佩戴头饰说诗歌边做动作。

师:小朋友们对这首诗歌已经很熟悉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植物宝宝在说话的时候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带着头饰想象我们是大自然的植物宝宝们边说着诗歌边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表现出来吧!

小结:在大自然中不止有美丽的秋天,还有其它的季节也很漂亮,小朋友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这样子我们才能在一年四季看到不同的颜色,小朋友的家也能更安静、漂亮。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4

设计意图:

与孩子们相处,就要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孩子对颜色相当敏感,不至有一位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秋天一来,叶子就变黄了呢?

孩子们好奇多问是我最喜欢看到的,这证明孩子们在了解这个世界,在适应这个世界,在不断地求知和学习。于是,我就给大班的孩子们准备了这堂课程——秋天的颜色。

教学目标:

1、通过幻灯片展示秋天的景色,主要让孩子们了解落叶,枯草以及丰收的喜庆。

2、让孩子们畅聊自己对秋天是怎样的印象。

3、带孩子们到外面去捡掉落的树叶。

4、让孩子们照着树叶的形状画一幅图画。

5、让孩子们彼此合作手工撕树叶粘成一幅漂亮的画。

教学过程:

1、给孩子放带有舒缓音乐的秋季风景图片,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下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孩子对美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2、在各种图片出现时,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图片可以多选一些不同种类的,例如,收割的场面,一片树海的场面,大海的场面,动物备秋食的场面等等。

3、阳光明媚的十点或者是下午两三点的时候,让孩子们排好队,然后到幼儿园的户外小树下,捡掉下来的叶子,在捡叶子前,告诉孩子们要捡完整的,漂亮的叶子。

4、等孩子们收集完叶子后,带孩子们返回到教室,让孩子们拿出画笔,开始照着叶子的形状画简单的图画。

5、让孩子们休息一下,再让孩子们开始三人三人一组组合起来,用手撕叶子,可以组建成他心中的图画样子。

6、让孩子们在画画,以及手撕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不断地交流,也可以有问题的时候向老师请教。

互动过程:

1、让小朋友们坐成一个圆圈,老师把孩子们画的画或者是撕的画一张一张地展示给孩子们看。

2、让孩子们讲出看到画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是不是很漂亮,是不是很用心等等。

3、让孩子们主动选出绘画里以及撕的画里最漂亮的几张,老师以口头表扬他们。

总结:

秋天的颜色,其实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秋天的颜色,而是让孩子们真正了解这个季节,包括了丰收,快乐,以及硕果等。而实际上,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课程,也会更加对四季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了解。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秋、色、黄”等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重点:

1、会认“秋、色、黄”等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秋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上课问好,点名。

2、 课前操《拍拍手》。

二、 导入新课

1、 播放儿歌《秋天》。

2、 我们大家刚听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秋天)

3、 那谁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大家回答的很对,现 在是秋天,秋天来了,秋风轻轻地吹,给我们吹来了很多很多的颜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秋天的颜色》。

三、 学习新知

1、认识颜色。

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认识 红、黄、绿三种颜色。

2、词语矫正。

师教读黄色、红色、绿色三个词语,纠正学生的 发音及口型,让学生练习说清楚三个词语。

3、认识实物。

出示苹果、香蕉、桔子、萝卜等实物,并说出 实物的颜色。

4、句式练习。

(1)练习“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句式。(师板 书:香蕉是黄色的;苹果是红色的;桔子是绿色的。)

(2)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品黄色的、哪 些是红色的、哪些是绿色的,并说出完整的句子。

5、认识秋天的颜色。

出示菊花、枫叶、松树的图片(白板显示),并进一步巩固句式练习, 认识菊花是黄色的; 枫叶是红色的; 松树是绿色的。(板书:菊花是黄色的; 枫叶是红色的; 松树是绿色的。

6、情趣培养。

欣赏儿歌《秋天的颜色》,培养学生的情趣。

四、巩固练习

认图涂色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花草树木变化的季节,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稻子熟了,树叶黄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从而知道秋天的颜色多种多样。

活动目标

1看图学习诗歌,感知诗歌所表达的秋天色彩美。

2尝试根据诗歌的句式结构仿编诗歌。

3乐意在集体面前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看图学习诗歌,感知诗歌所表达秋天的色彩美。

活动难点: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实物水稻、玉米、萝卜等。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你从哪可以看出是秋天了?

幼儿:天气变凉了、人们穿上了厚的衣服、树叶变黄了。

2、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幼儿:喜欢

3、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老师知道有很多很多的水果和农

作物也都熟了,你知道吗?

幼儿;苹果、鸭梨、葡萄、、、、、、、

师:小朋友用你明亮的大眼睛发现了秋天这么多的秘密,可真了不起!那在你的

眼睛里,你看到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

二、学习诗歌:

老师这也有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咱们一起来听听诗歌里的秋天是什么颜色

的!(欣赏散文诗)

教师朗诵诗歌一遍。提问:你听到诗歌里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是谁告诉我们的?

学习诗歌: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音乐:秋日私语)

幼儿;黄色的是菊花告诉我们的,红色的是枫叶告诉我们的,绿色的是松树告

诉我们的。

教师提问;

1、枫叶为什么说秋天是红色的?

(秋天到了,枫叶被秋风吹的红红。)

2、菊花为什么说秋天是黄色的?

(菊花是在秋天开放的,它的花瓣是黄黄。)

3、松树为什么说秋天是绿色的?

(松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师小结:

小朋友,真聪明,原来,它们都是根据自己身上的颜色来说秋天的,这些颜

色都是生长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的,秋天多美啊,我们一起用很美的声音把

诗歌朗诵一遍。

三、仿编诗歌:

小朋友朗诵的可真好听,刚才诗歌里告诉了我们许多秋天的颜色,可是我知

道还有很多的水果、蔬菜、农作物它们也想告诉我们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现

在请你来想一想它们会告诉我们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咱们也把它们说的颜色

加到诗歌好吗?(幼儿自由发挥想象仿编诗歌)

活动延伸:

提供幼儿更多的实物图片与颜色标记,让幼儿进行实物配对,并运用卡片进行

仿编练习。帮助幼儿寻找秋天的颜色。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千世界中的生灵万物,都有颜色。颜色既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又富有浓郁的情感含义。

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们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

(二)幼儿情况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稻子熟了,树叶黄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活动目标

(四)活动准备

(五)活动教法

幼儿获得知识总是从已有经验进行转移的。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

1、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散文诗这是语言的范畴。

2、联系法:

3、游戏法:

游戏法是万法之首,游戏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六)说学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

(七)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和听,教师启发式的运用图片,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提问导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进讨论。

第四环节:教师一边朗读散文,一边演示教具,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地接触到散文内容。

——设计提问: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是怎样说的?

——讨论:为什么小草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的?松树说秋天是绿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第六环节:幼儿跟录音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第七环节:仿编诗歌。

可将幼儿的回答用简笔画记录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散文诗中,让幼儿朗诵,使散文内容升华!

(八)活动延伸: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大千世界中的生灵万物,都有颜色。颜色既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又富有浓郁的情感含义。以色彩及其相关的事物为对象,引发与它们之间发生互动,这对在认知建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他们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二)情况分析

在人们的印象中,秋天应该是金黄色的,因为稻子熟了,树叶黄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正是由于丰收了,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从而知道秋天的颜色多种多样。

(三)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四)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红、黄、白、绿、彩色的小图片。

活动名称:诗歌《伞》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图片、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启发提问: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出来玩了,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要淋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快快想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二、感受、理解诗歌

1、我把好办法编成了诗歌,你们听听,听到些什么?

2、它们找到的是什么伞?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并认识汉字"伞"、"红色"、"绿色"、"紫色"、"黄色"

三、幼儿为小动物贴画伞

1、教师启发:出示小熊,问"什么可以让小熊作伞?"

2、还有许多小动物在淋雨,我们帮它们寻找合适的伞,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给它们画伞。(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做好的幼儿进行仿编)

3、诗歌(将幼儿的作品放入投影机进行)

四、匹配汉字卡片

这里有许多字宝宝,请你为你做的伞找出它的字宝宝。

五、幼儿将自己学会、认识的汉字找出并贴在自己相应的图片上。

评课

一、从教师预设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发幼儿来猜测森林里会来的小动物。突然下起了雨,引发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在学儿歌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并很好地达到自然习得汉字的目标。如:在认识颜色汉字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汉字引发幼儿去寻找,运用跳跃式的字飞入给孩子。

再次,教师又能根据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幼儿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挖掘幼儿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材料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动物,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二、从目标的定位来看

比较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够感悟的经验。如:第一条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红色花朵,黄色的是树叶在幼儿已有的生活中会经常遇见,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提炼,进而提升了幼儿对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体来作为小动物合适的"伞"。又如:第二条目标: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对汉字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诗歌与汉字的有机整合。

三、从幼儿对整个活动的表现来看

因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中自然习得了相关汉字,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如幼儿在创编狗熊的伞时,孩子会仿编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伞,绿色的大树是狗熊的伞,橙色的大树......五彩缤纷的树......。

四、建议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内容,字可以有颜色。因本次活动是初次。

2、教师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对活动中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应。

秋天的颜色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可以领略散文诗的美,体会秋天的乐趣。

2、学习词语“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绿油油”的词语

3. 能自己阐述和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1营造秋季的环境背景,多种水果,四个小篮子

3、水彩笔或油画棒一盒。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今天;一位秋老师来到我们教室,给了我一件礼物。你想看看吗?(展示背景**)红苹果,黄叶,绿色卷心菜,原来秋天有那么多美丽的颜色。秋姑娘还说小朋友,闭上你们的眼睛我给你带来另一个惊喜,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叫做“秋天的颜色”,大家想不想听?

好吧,让我们竖起小耳朵,听听诗。谁在那儿?

二、散文诗欣赏

1、第一遍欣赏,感受秋天的五颜六色的美。

老师问:谁来告诉我你的小耳朵是谁在诗里?(幼儿自由发言)

2享受第二次,学习单词:红,黄,金,绿

问:听听他们在诗里说什么?。

枫叶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红彤彤的?除了枫叶是红色的,秋天还有什么是红色的?它们还可以说秋天是红色的吗?

香蕉说了什么呀?它为什么说秋天是黄澄澄的?秋天还有什么是黄色的?

稻谷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金灿灿的? 松树又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绿油油的?

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3、小朋友说的真好,秋天的颜色可真美呀,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学学秋姑娘写的这首诗歌,和幼儿有感情的朗读散文诗,(分组,分角色朗读)

3、 本文试图用经验来代替诗歌中的事物,对诗歌进行复制和编辑

1、刚才诗歌里的小朋友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那除了诗歌里说的“黄橙橙”、“红彤彤”、“金灿灿”、“绿油油”、你看到的秋天还有些什么颜色

2、根据幼儿的讲述在纸上用彩色的油画棒或水彩笔记录(刚才小朋友说的话,老师把它编成了一首诗歌,我们一起来听听)

?(苹果说:“秋天是红红的。”小白菜说:“秋天是绿绿的。”菊花说:“秋天是黄黄的。”棉花说:“秋天是白白的。”)

3.带领孩子们以情感朗诵模仿的诗歌

原来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好听的词语、好听的句子、编成好听的诗歌,小朋友真是太棒了, 小朋友回家以后也可以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看看秋天。

4,游戏

老师准备四个小篮子。他们的颜色分别是红色,黄色,金色,绿色,一组的小朋友是枫叶队,二组的小朋友是香蕉队,三组的小朋友是向日葵队,四组的小朋友是松树队,老师说开始后,各队就把自己的小物品运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面。看看最县交通队,老师有奖励哦,好吧,让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故都的秋教案锦集10篇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很多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故都的秋教案锦集10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故都的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3、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 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具体做法:

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故都的秋》赏析

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点来写秋,五幅图画,写“庭院读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写“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静”;写“秋蝉啼秋”,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闲人秋叹”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写“柿枣映秋”,让故都之秋“悲”而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在景物的着色上特别偏爱冷色,如“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都与作者寂寞的感受有关。

作者注意调动不同的感觉写秋,如视觉,天是“碧绿的”,“秋草”是“尖细且长”的,如视觉作者特别选用一些很轻很细的音响,如“西山的虫唱”、悠远的钟声、“驯鸽的飞声”、寒蝉的嘶鸣、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这些细微响动,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却留下很深的痕迹。

作者还很细腻地展示自己在观景赏景时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踩在槐树的落蕊上,“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起笔便见不凡,直接切入主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不远千里竟是为了饱尝一下北国古都的“秋”,其情的强烈溢于言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大的悬念,究竟这北方的秋,因何以这样引人?

接着作者又很简约的把文章递进开来:这古都的秋,只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到。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同时,还蛮有深意的说出了一番话:“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显然,要想领略这秋,并不在于人人都懂得的都赞美的名花和美酒之美上,秋之领略,应该在哪里呢?此时,他笔锋一转,把我们带进了北方的秋天里。从常见的几样毫无关联的景物里,并列的,散散的,曲尽其妙又极研尽致勾勒出秋“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接着设置五个总纲性问题:① 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 找出带有色彩和声音的词语说说作者描绘的秋声秋色有何特点。③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④ 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调的香山红叶,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写没有写,为什么?⑤ 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 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故都的秋教案(篇2)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清秋美景,学习以景显情。

2、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悲秋情怀。

[解读与设想]

1、   本文是郁达夫散文的传世之作,也是现代抒情散文的经典名篇。借此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同时引导学习鉴赏现代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2、   重点在于学习品味对故都清秋美景的描绘,感受作者流露的主观情感。本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出中国文人独特的“悲秋”情结。感悟此中深义是解读的难点。

3、   教学方法上突出美读的示范与指导,美文美读,以心会心,读出情味便是最好的理解。另外,揣摩语言是达成目标的主要手段。课堂上适当补充、拓展,以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寻求一种人文感受。

4、   二课时

①赏清秋美景                     ②悟悲秋情怀

5、通过学案布置预习,建立课堂链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提前预习:

1、阅读准备:     课本Ρ62  刘锡庆《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读本P95-110   梁实秋、韩少华等论散文及散文鉴赏

读本  “故都深情”系列散文

2、目标提示:

(1)、整体感知

DD“整体感知”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读者受到情感的冲击,激发起读者的理性和意志去把握文本,并使读者对文本逐渐产生情趣,达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从而最终从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欣赏层次: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初步弄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感情基调。

(2)、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入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3)、感受情致

--所谓“情致”,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和笔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所谓“散文笔调”,即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

一、导入--走进秋天

1、回顾“诗中之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

…………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梁小斌)

一路走来,我们徜徉在一个诗意的秋天中。

2、出示课题。

品 “故都的秋”(比较“北平的秋”、“北国的秋”)

--故人、故国、故乡、故园、故土……有着更多的人文内涵,有一种历史感、沧桑感、亲切感,饱含一份深情、一份眷恋。“故都的秋”,意味着一种时空的悠久,一种积淀的深厚,有一种成熟的极致之美,一种浩荡的大家之气。

3、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

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

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

郁飞介绍其父日记中记载,本文是1934年8月17日晨起应《人间世》主编王余杞的催索而逼出来的“急就章”。

二、美读--感知全文

1、读出全文基调。

2、读出全文主旨。

3、读出重点语段。

4、自由交流感受。

三、品赏--清秋美景

1、默读3-9,拟出小标题,提取意象。

2、交流、讨论,随机板书。

[板书准备]

(一) 闲坐秋晨图--境清人闲、独对秋晨。

(二) 落蕊缀秋图--踏蕊而去、落寞遥想。

(三) 寒蝉啼秋图--秋蝉衰残、抱枝啼唱。

(四) 斜桥话秋图--都市闲人、雨后微叹。

(五) 硕果品秋图--清秋佳日、硕果累累。

3、赏读语句意蕴。

如:①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这嘶叫的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微叹着互答着说:……

相关链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等闲度。

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4、比较秋味:

故都之秋------江南之秋

清 、静、悲凉       慢 、润、淡

饱尝  、十足        不饱、不透、不足、不浓、不永

白干                黄酒

馍馍                稀饭

大蟹                鲈鱼

骆驼                黄犬

四、解读--悲秋情结

1、读出文中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相统一的地方。

2、研读第10节,指出关键句。

3、解读: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4、关于“秋士悲”:

提示思考点,阅读课堂链接。

--郁达夫柔弱的心理、气质都使他更缠绵于既往。他本不是那种慨然不顾、奋身前行的战士。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得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题,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感。富于现代知识的郁达夫就是这样,一面思考着现代中国,感应着他的时代,一面沉醉于中世纪的古旧情调,旧梦一般既亲切又凄凉的美感。……在郁达夫这个东方式的文人,审美态度与人生态度本是合致的,--一种鉴赏享受的'态度。而那种人生态度,或者更确切的说,对人生的审美态度,也更加不着痕迹的显示着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渗透力。

--赵园 《郁达夫:在历史矛盾与文化冲突之间》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他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他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罗兰  《秋颂》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茂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卷  导言》

--冰心     “母爱、童心、自然 ”

--徐志摩   “爱、美、自然”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燕辞归、客尚淹留。

都道晚凉天气好,                 垂柳不萦裙带住,

有明月、怕登楼。                 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 词  《唐多令》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S,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WW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d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列。……”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 文  /《秋声赋》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朱敦儒《西江月》

--独对山水与四季,郁达夫凝然其性,放纵其心,神与物游。士大夫传统趣味与江南才子的风流笔力致令郁达夫屐痕处处,而处处皆是山水灵慧,日月亲人,性灵文字便汩汩滔滔而出。郁达夫的好散文大多作于20世纪30年代,这大约是因为苦不可抑怒气冲冲的小说岁月已随风而逝,接踵而来的便是散文化的中年心境。尽管,“酒债寻常处处有”,少不得窘迫困厄,但已然洒脱其胸襟,言笑晏晏,游记便写得温润亲切,如与人交谈,又于家常口吻中孕以诗之底蕴。

--姜飞《感性的归途    郁达夫:感伤的行旅》

--郁达夫幼小失怙,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乃至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降世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颓唐的情调。郁达夫并非是一位经营自己狭小天地的颓废者,他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命运时时以心系之……

--易前良《悠悠的态度   颓唐的情调》

5、归纳明确:

(要点)

(1)、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自古逢秋皆寂寥”,寄寓失意之悲。

(3)、“话到秋边不言愁”,诠释生命形态。

(4)、郁达夫的个人遭际与心性。

五、作业建议:

1、美文美读,以心会心。

2、小型诗钞:秋天的诗

3、仿写练习:仿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概括本文意境。

4、推荐阅读:

郁达夫    北平的四季   住所的话   钓台的春昼

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

吴伯箫    话故都

老舍      想北平

罗兰      秋颂      写给秋天

宗璞      报秋

《读者》04-21    人坐秋天鸟鸣空

安琪

故都的秋教案(篇3)

在诗文的世界里徜徉

――我教《故都的秋》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   李修红

众所周知,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是一篇声情并茂、辞意双美的佳作,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在教学中尝试将课文的分析、理解与学生所喜欢的诗歌相结合:导语设计、引导提问、课堂小结均穿插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诗歌;课文语段分析、画面作结则引导学生自拟诗句进行有益的尝试。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将《故都的秋》授课过程摘录如下:

一、导语: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高歌;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的缠绵;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这种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二、初读课文,理清行文脉落。

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2、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描写了五幅画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3、假如你就是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

悲凉,清静……

4、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好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啊,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天净沙  秋思》这首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而本文虽没有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同样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三、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这几幅秋景的呢?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一)庭院秋景

这里,作者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二)秋槐落蕊

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一片段,这也是故都秋天的清晨之景,大家就随着女同学的声音一起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1、落蕊满地,幽人徘徊,寻寻觅觅为何事?

思考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纵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骋”,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却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寂寞!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三)秋蝉残鸣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四) 秋雨话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

(1)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2)“奇”在何处: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4)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

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

4、点拨: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气转凉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  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

五)秋果胜景

1、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

2、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胜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3、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4、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小结:《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四、拓展练习

1、我们不妨来找一下,在作家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寻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声中……

2、读至此,你说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

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

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合辙而美妙,落寞感伤却又韵味十足。

五、结束语

1、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2、一切景语皆情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呢?

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3、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对它爱不能释,沉浸其中,也“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呢?

不会的。 为什么?

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没有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依然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这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无愧于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自己优美的文字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其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多少做人与作文的营养啊!

六、布置作业: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篇4)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3.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故都的秋教案(篇5)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郁、冷清的情怀。整体而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一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难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文字带来的愉悦,走进郁达夫创造的故都的秋的意境。

2、结合文本,从具体的词语、句子来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

3、探究悲凉的文化意义。

4、“故都的秋”为何不是北平的秋、北国的秋、北方的秋,而是故都的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悲凉之美的内涵的理解。

2、“故都的秋”为何不是北平的秋、北国的秋、北方的秋,而是故都的秋

教学思路:

一、导语

这几天,夏天的暑气渐渐消去,我们也感到了秋风的凉意,秋雨时而息列索落地下一层,在校园中、城市中街道、老城院落中有没有对于秋产生特别的感触?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对于北平的秋天情有独钟,甚至愿意“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读一读,是怎样的故都,怎样的秋,引得作者如此痴情与迷恋。

二、正文

(一)老师先来范读

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想读的段落,投入地读上两遍。一会儿大家可以把自己读的段落朗诵一下,和大家分享你读后的心情和感受。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读的文字并朗诵,朗诵后可以简单谈谈自己喜欢这段文字的理由。

学生朗诵过并谈过感受后,老师总结如下:同学们刚才谈的是对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一些段落自己喜欢的理由,那么作者郁达夫喜欢的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呢?

很明确:清、静、悲凉。(板书)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找,那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范例分析(仅作为学生回答问题的参考准备,课堂上随机和学生共同赏读):

清:是清澈,清透,清凉,相较于南方的秋的混沌、半开半醉的状态,相较于南方的秋的“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多雨而少风”故都的秋是通透的,是清亮的,是清爽的,就像“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湿气较重的时节和地方是看不到的,这是视野的开阔,带给心灵的是一种清透!“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这是清朗的感觉,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一丝一丝透过,给予人整个世界都明朗起来的感觉。作者喜欢的颜色是清淡的色系,给人视觉上一种清淡雅致的感觉。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淡绿微黄,没有深绿也没有金黄,颜色也是清清淡淡,带给人惬意轻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铺的满地,恰好说明落蕊的决绝,不留恋枝头,落得个干干净净,透透彻彻,清清爽爽,丝毫不拖泥带水,这何尝不是故都的秋的清的特点呢?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息列索落”不是绵绵无绝期,带着一种爽利,没有丝毫的犹豫,而且一层雨过,天即放晴,何等爽快,这是清爽!雨过天晴,当然是清新的;“咬”、“一立”“缓慢悠闲”,画面感十足的描写,几个街头闲人随意立于桥头树底,就那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透露着皇城根下百姓的闲适、通脱。

天气凉了,凉了就是凉了,肌肤都能感觉到空气的清凉,而不是南方空气依然温润,来得不彻底。

静: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从环境来看,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是喧闹中一片清静;“碧绿的天色”“阳光”“牵牛花”营造的也是环境的清朗明静;从人的情态来看,“泡一碗浓茶”,不是“一杯”,说明没有去追求生活的精致,而是享受随意、自在、清闲。再看一些细节,什么样的人才有时间有情趣“细数着”叶缝间漏下来的阳光,什么样的人才会“静对着”牵牛花,赏玩琢磨牵牛花的颜色,应该不是奔波忙碌的人吧?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是何等的静谧的环境。北国的槐树,蕊落满地,宛若给土地铺上一层嫩黄,是不忍心脚踩的,踏也是轻轻的,感受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脚底缓缓传遍身心,愉悦是不可少的。

悲凉: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段文字,郁达夫为我们勾勒了一副典型的中国画,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陪衬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留白意味很浓,画面在疏朗中显出几分清冷来。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清扫过后,尘埃皆无,落蕊残去,细腻、清闲的扫帚纹路之后,那点繁华落尽的落寞,那点“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淡淡悲凉竟然也渐渐滋生。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仔细咂摸一下对话,却又读出对于时间流逝这种千古无奈之情。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全盛之时,也是衰落得开始,盛极而衰,自然之理。其实,人心底的悲凉也来自于此,于是喧闹热闹繁盛之际,愈发感到空洞与落寞,唯恐眼前繁华突然逝去。但唯恐也终究会成为现实。

(二)郁达夫喜欢故都的“清”和“静”,我们不难理解,但为什么会喜欢故都的“悲凉”呢?(学生可以把思考形成文字)

故都的秋中的悲凉的特点是通过景物描写体现出来的,有槐树的落蕊带来的落寞与叶落知秋的悲凉;有秋蝉衰弱的啼唱带来生命的暮年的悲叹;有秋雨带来的萧瑟与岁月层层流逝的无奈;有各种作物盛极而衰的的感叹。都带有草木摇落,万物萧索的悲伤。

环境的萧索、疏落固然带来视觉和心理的悲凉,但在时节变换中,感悟人生与生命何尝不是一种成熟呢?人的生命不仅仅有花团锦簇、郁郁葱葱,也会有叶落知秋,秋雨缠绵,人不仅仅要能享受生命的生机与张力,还应审视繁华已过之后的落寞与寂寥,更应能受得住落寞与寂寥,实现通脱与洒然。你看那独坐故都院落之人,端着大碗的浓茶,看碧绿天色,听飞鸽声、静对牵牛花,何等自在,这不正是恰恰是人生到了一种成熟,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人生之秋,走过了春日的希冀与生机,经历了夏天的热闹与繁华,享受的是秋的宁静与清雅。

郁达夫是在写秋,何尝不是在写人的生命呢?

一盏浓茶。

一坐半晌。

一阵鸟声。

一地落槐。

又是一日悲秋。

(三)由此,你对“故都的秋”之所以为故都而不是北方、北平、北国,有没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作者以“故都的秋”为题是有一定的内涵的,首先,北方、北国、北平都是侧重于地理位置,而“故都”则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其次,故都曾是数个朝代的都城,是覆亡没有多久的前清的都城,多少繁华,多少兴盛,多少王公贵族,多少文人雅士,曾经的繁华兴盛已是昨日,今天只有皇城依然,却不再有都城的气派,这与秋是何等的契合?今天的皇城人海已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经繁华,归于平淡,寻得通脱,岂不惬意?

(学生精彩总结)

自是景能唤人情,方有千载书卷万篇文。正如此文,须得为都,非都城,不足以纳我落寞悲凉,更须得为故,非故都,无以和我感伤。

昔日繁华已过,京畿王城,也不过故都而已。又恰逢秋季,逢文者心落寞,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此文才会让人读来有这般兴味。

文章,绝非是文字的排列,而是水到渠成的,极致情感。

昔日衣冠繁华地,而今余荒厅旧院而已。

故都的秋教案(篇7)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这时候,我就说: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医学专用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对于【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说。

讨论完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再用3分钟布置拓展学习内容和安排结束语。

下面进入教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课外的研究性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在完成上面第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课。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后我简要说说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但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故都的秋教案(篇8)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感受

重视诵读、美读。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美好的感情来。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设疑讨论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1)表现手法

阅读指导

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

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辨证地阐述了教材、教师、教学三者的关系,“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故都的秋教案(篇9)

【设计意图】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课前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最大困惑在于不知道它美在何处,甚至有的学生直接说“不喜欢这篇课文”。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试图通过朗读法与鉴赏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故都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情感,以期深入领会郁达夫散文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圆融之境。同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改写四首诗歌启发学生跳出课本,学以致用,并引导他们关注自然,欣赏自然,以一颗敏感深情的心与大自然碰撞交流,充分感受万物的生命与情怀,而文学正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段落,领会作者情感,掌握写景技巧。如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以声衬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种感官写景等。

2.鉴赏故都秋景图与写作校园秋景图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诗意的眼光欣赏自然,以敏感深情的心灵感受自然,以生动的文笔描绘自然。

【教学过程】

一、元曲导入

马致远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勾画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图景,读来顿生一种悲凉,但又暗含无限美感,这就是秋天的味道。今天,让我们跟随现代散文家郁达夫一起再来品尝品尝这种味道,请看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作者对故都的秋总印象是什么?具体描绘了哪五幅秋景图?

导向预设: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总印象是清,静,悲凉。围绕这个总印象,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观。(借助多媒体依次展示)

三、合作探究

小组以第一幅或第二幅图为例赏析,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抒发了怎样的主观感受?运用了哪些写景技巧?(展示要求:组内1人朗读;1人板书;1人解析;其他小组成员评议补充)

导向预设:找出破屋,驯鸽,日光,蓝朵,青天,秋草,落蕊等自然景物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而准确理解自然景物背后包孕的主观感受却并不容易。于是,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体会作者情感,掌握写景技巧。

例如,在写景的顺序上,第一幅图画采用了由高到低的手法,先写“很高很高”的天空之色,次写半空中的飞鸽之声,再写于地上细数“槐树叶底”的日光以及在“破壁腰中”看到的牵牛花朵,最后联想“牵牛花底”的秋草。除此之外,“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以声衬静,体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静”印象;“青天”和“蓝朵”都属于有意选取的冷色调词汇,除了有视觉上的绘画美之外,也正好符合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印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又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将作者与大自然的深情交流状态作了细腻的描写,且将作者对故都之秋独有的情感体验表现得丝丝入扣,我们细细品来可知郁达夫在此写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普遍孤独感,展现了一种自觉而深沉的生命“悲凉”意识。可见,文章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无不与作者对生命的微妙感悟密切关联,而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把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融合,为读者营造出了无限的审美空间。因此,也可以说课文最核心的写景技巧就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四、出乎其外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准确揭示出了诗画圆融的艺术境界在王维作品中的体现。其实,《故都的秋》虽是一篇现代散文,但文中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文章主体部分既能看作一幅幅图画,也能视为一首首诗歌,教师因此便可借助画面尝试原创诗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老师点拨古诗,学生齐读新诗)

《故都秋兴》(其一)

故都小院秋晨凉,破壁租屋漏日光。

蓝朵牵牛花色冷,细长疏落草枯黄。

(注:首句第五字“秋”应仄,在此不论)

《故都秋兴》(其二)

北国八月朔风来,落蕊平铺满地槐。

树下庭前一阵扫,空留灰土遣余哀。

(注:“朔风”,在这里取寒风之意)

《故都秋兴》(其三)

北平处处树成林,虫唱无须山上寻。

衰弱蝉鸣为特产,家家户户奏秋音。

三首小诗分别概括了三幅故都秋景画面(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接着再用一首新诗融合五幅图画,题名为《秋在何处》:

秋在何处?秋在何处?

在北国的山野荒郊,在故都的一椽破屋,

你若要寻秋,你只需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望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将一丝丝日光细数。

秋在何处?秋在何处?

在北国的皇城人海,在街头的一颗槐树,

你若要赏秋,你只需得一点空闲,踩一地落蕊

听声音没有,闻气味也无,偏生出些岁暮将来的感触。

秋在何处?秋在何处?

请听衰弱的蝉鸣,如泣如诉;请看满树的秋果,八九分成熟。

忽一阵凉风,卷起了尘沙灰土;又一层雨过,引来了悲凉几许?

总的来看,无论是描绘五幅秋景图的一首新诗,还是逐一展示三幅秋景图的旧体诗,其中的诗歌意象都直接来源于课文,诗歌情感也依托于课文,诗歌意境更未超出课文,也就是说课文中本就贮满了浓浓诗意,而上述几首诗歌只不过是对课文的一种形式改写和内蕴还原,是“故都”有画也有诗的一种有效证明和直接呈现。以此观之,这便是郁达夫在散文创造中所达到的一种诗画圆融的至高境界,也是《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体现出来的一个艺术特色。

五、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借鉴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诗歌或散文片段的形式描绘一幅恩施高中校园秋景图。(要求:1.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带着感情写出特点;2.注意写景的顺序和层次,并自觉运用一些课上学到的写景技巧)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自然景物        秋蝉残鸣        主观感受

秋雨话凉

秋果奇观

【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设计上有两个突出亮点。

一是穿插四首原创诗歌将教师的写作特长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文学和教学两两齐美,且教师的下水作品给学生以大胆的示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是合作探究赏秋与学以致用写秋相结合,启发学生对课文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将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他们关注自然、欣赏自然的文学观察意识,体现了价值观的引导。

同时,不足之处也有两点。一是课堂环节略有瑕疵,五幅秋景图的命名可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来进行,以期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而不是由教师一次性全部抛出来取代学生的思考。二是省略了文章的议论文字和南北之秋的对比部分,课本解读利用略显浅薄,缺乏厚重感。

故都的秋教案(篇10)

《故都的秋》的说课稿范文

我说课的题目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二、学情介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三、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德育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四、媒体设计教学思路: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规律和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五、教学过程及多媒体应用分析(一)教学准备: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2、配以相应的图片,增强感性认识,加深记忆。如人名与图片的关系。3、文字介绍,开阔视野,增进了解。4、总评: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关于秋的景色图片和诗文展示几幅关于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感受。1、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2、学生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3、图片画面优美,形象直观,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教师展示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才有明确的方向。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1、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学生可以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2、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好的诵读、美读能将学生带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3、来自网上下载,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控制,使用方便。另一个设计思路是制成FLASH朗读课件,声音配以不断变换的画面,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吸引学生,直观感受也更加强烈,但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因此我只使用了声音文件。4、显示思考题,节省时间,使学生在听读时有更强的针对性。设疑讨论,鉴赏品味讲解新课:重点赏析第一幅画:秋晨院落。提供图片。让学生从色彩、声音的角度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谈画面给人的感受。设疑: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静吗?如果改换一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设计意图:1、形象直观,视觉感更强。易于展开联想,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征。2、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层层设疑。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析鉴赏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以情驭景。学会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入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下一阶段的阅读实践中去。口语训练:6、其余四幅画面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揣摩语言,自选角度,可以从色彩、声音的角度、可以从触觉的角度,也可以从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1、形象直观,视觉感更强。易于展开联想,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3、通过欣赏语言,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作家的独特心境、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设疑: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为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设计意图:(1)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2)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亮点探究: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展示几幅北京的名胜图片1、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展开讨论。2、完成教学能力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3、因为学生事先对作家已经有所了解,也可上网查找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拓展,感受人文精神: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于你心有戚戚焉吗?1、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发扬教学民主。意见基本一致。1、《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2、郁达夫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任选其一。1、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2、从课程论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程,也不能忽略隐性课程,只有在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潜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发展个性。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实际上是开设了一门隐性课程。3、从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精神核心,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郁达夫先生是革命烈士,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勤俭品质、率真个性、文学特征等特征在当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素质教育的特色。板书设计:故都的秋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秋色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