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1.21

语文教案(必备十一篇)。

小编依照您的指引,为您精心制定了一份“语文教案”的解决方案,相信这将对您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备有相应的教案和课件,通常他们会认真负责地设计好这些教学材料。教案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案 篇1

教案示例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可逾越、斩钉截铁”等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对陌生的事物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和了解,便于他们快速走进文本。

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异地互动形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具有边读边思,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 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学生方面的准备: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世界第一高峰(抽读)

2、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正音)

3、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 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抽生填) 年 ,中国登山队决定由 、 、 和 从北路的8500米处营地突击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 成功登上了峰顶。

2、交流完成填空,质疑

三、再读课文,理解体验 学习课文的3—5节

1、抽生读3、4、5小节 思考:登山运动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反馈,并板书

3、理解句子: 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 出示第二台阶图片及补充材料:理解:不可逾越 师:面对这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如何攀登的呢?。

4、从3---5小节找出相关句子,用“ ”划出。

5、抽生交流

6、交流反馈,重点指导。

(1)他们双手扣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出示:攀爬的影像资料; 板书:抠 蹬 ) 抓住动词指导朗读句子;

师:面队此情此景,刘连满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

(2)“快,踩到我的双肩上!” 齐读(板书:蹲) (理解“斩钉截铁”;指导朗读) 说话训练:队员们犹豫了,心想: 。 如果当时你在场,除了这种办法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异地互动讨论)

(3)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接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板书:踩 攀

(4)此时的'刘连满又去了哪里呢?(出示资料,师朗读)

师:面对这肆虐的寒风、无边的黑暗、极度的疲劳,他们又将如何克服呢?

(4)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板书)

(媒体播放当时的情景) 指导朗读

7、出示最后两句话(齐读) 啊,成功了!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8、此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他们的登顶靠得是什么?板书:(勇敢、顽强、合作)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

2、布置作业 把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

板书设计设计: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登第二台阶 抠 蹬 趴 蹲 踩 攀 登顶 咬 屏 勇敢 顽强 协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读写11个生字。

教学难点: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引导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

2、学习新词:玩具、柜台、售货员。

3、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柜台前的男孩。

二、初读课文,感悟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认读生字,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生字卡片的生字。

3、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生字的?

4、开火车指名朗读生字,发准读音。

三、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读给大家听。

①朗读感悟1-7自然段。

②朗读感悟8-13自然段。

四、相互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流利地读读课文。

三、学习本课生字。

四、分析字形,识记生字。

五、默读课文,升华情感。

1、默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畅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做孝敬父母的好事。

课后小结:(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狐假虎威》写的是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但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还借着老虎的威风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狐假虎威》是一个传统的寓言,成语“狐假虎威”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吓唬欺压他人。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演结合,把文本的内容演绎成情感丰富的角色对话和情境表演,让语文课堂洋溢快乐,充满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这个故事。

3.认、写生字表中的生字。

教学准备

1.《狐假虎威》课件。

2.生字卡、词语卡。

3.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激趣,引入情境

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一饱眼福吗?师播放《狐假虎威》课件。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已经编入我们的课本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狐假虎威》。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们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多读几遍课文,读正确、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想象一下,此时老虎心里在想什么?自己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老虎的凶猛、狐狸的紧张。(生练读)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狐狸被老虎抓住了,它甘愿成为老虎口中的美餐吗?

(1)指名读第2~4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危急时刻狐狸做了些什么?体会“眼珠子一转”和“扯着嗓子说”所表达的意思后朗读狐狸的话。(“眼珠子一转”写出了狐狸的诡计多端,“扯着嗓子说”写出了狐狸装出理直气壮的样子。)

(3)听了狐狸的话,老虎有什么反应?联系上下文理解“犹豫不决”和“冷笑一声说”后朗读狐狸的话。(“犹豫不决”写了老虎似信非信,拿不定主意;“冷笑一声说”写出了狐狸装作胸有成竹、毫不在乎的样子。)

3.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狐狸和老虎表情动作的词,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各自在想些什么?

(2)指名读,引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

(3)此时森林中的动物有什么反应?是狐狸吓跑了森林中的动物吗?它们怕的到底是谁呢?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老虎?

四、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自主选题,自由说话,师生评议。

(1)狐狸,我想对你说……

(2)老虎,我想对你说……

2.课外练笔。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一年以后,受骗的老虎又遇到了狐狸……

第2课时

一、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1.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体验角色,自主演练

1.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想扮演它吗?

2.读一读。画出描写你最感兴趣的角色的句子,反复朗读。

3.说一说。说说你对“狐狸”或“老虎”的认识。

4.演一演。你认为该怎样表演好这个角色呢?自己演练演练吧。

5.学生自主选择角色,选择合作伙伴进行排练。

6.指名戴动物头饰表演,评选最佳演员。(自我推荐,同学评选,说明推荐评选理由,在推荐评选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狐狸和老虎的认识)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检查、巩固认读生字(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可再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词语卡。)

2.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特点。“狐”右边的“瓜”不能写成“爪”。“冷”的部首是两点水,第2笔是提,起笔重,收笔轻;右边偏旁是“令”而不是“今”。“信”字注意“言”字三横的长短变化。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3)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在《写字》中练写。

3.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自选词语货车上。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

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语文教案 篇7

一.看图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江南的一个小村子去游览一下,(出示图)这个小村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跟老师一起写。

2、读题。湾是生字,读准前鼻音 an 指名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左边一个水,右边一个弯。) “水”“弯”曲处的地方就是湾。三个字连起来读课题,注意正音“亮”(轻声) 齐读课题。

3、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月亮湾这个村子的?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翻到24页读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交流,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3)

指名分自然段读,注意正音,师声评议。

第一段:

指名男读。不光读准字音,还读得很流利。还有那个同学来?女读男生齐读 强调“亮”(轻声)

第二段:

1、第二段比较长,先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指名回答由6句话。(回答要完整)

3、自由读一读,找出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逐句检查朗读。

第一句:

1、你来读 其他同学拿好书本仔细听。你不光读准了字音,还读得很连贯。还有谁也会这样读。真流利呀!

第二句:

1、指名读 你真了不起,这句中两个难读的字音都读准了。

2、看 绕rao是翘舌音指名读字、词 绕着 从绕的部首看,绕与什么有关?(用丝线缠绕)这个字还可以组哪些词?(围绕、绕道、绕口令、绕弯子)

3、缓 读这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三拼音节前鼻音)指名读 缓 缓字就像一位友人在用手轻轻地慢慢地梳理着丝线。所以左边是绞丝旁。(板书缓)看到这个字,你还想到了哪个字?(暖)暖与什么有关?(日)你能选词填一填吗?

出示选词填空

再把这个词读一读 缓缓地 (又轻又慢)

4、谁来加上停顿连起来读句子。指名读 左右分组读

第三句:

1、第三句谁想读。

2、看这个字 映 这是一个(后鼻音)开火车读字词你怎样记住这个字?(熟字换偏旁 英)

3、放进句子再读读。 大家听出来了,你在这里加了停顿,听起来有节奏感。还有谁来读。越读越流利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写写读后感

板书:

南极天气变化无常

用冰取火一筹莫展陷入绝境意志顽强

探险队员做成冰透镜用冰取火聪明

欢呼、跳跃

教学后记:

《用冰取火》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本文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因此,我努力创设情境,用多媒体收集关于南极的视频让孩子看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生看一些有关南极的图片资料,说说你看完这些图片的感觉是什么。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语文教案 篇9

预习提示: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艾青诗歌一贯的特点,即采用鲜活的口语入诗,看起来平易朴实,读起来顺畅和谐,是读者驰骋想像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这些特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通过对这个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预习时注意: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了什么?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慢慢地、静静地读,体会这首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欣赏大诗人艾青的诗歌(板书课题“下雪的早晨”)

2.课前,大家预习了诗歌,我们还进行了“走近艾青”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你对这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谈对艾青的了解。(艾青的简单生平;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等)

二、初读感悟

1.你们愿意听老师来读一遍吗?听完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觉。

(出示画面配音乐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读同一首诗,每个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请大家再自由朗读一遍,说说你又什么感悟?(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以恰当的即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收获)

3.承接学生的自由发言简单概括、板书。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指名读)你们喜欢这个早晨吗?(播放画面和音乐)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交流: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 (学生发散思维,想像雪景。通过画面和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早晨的美好寂静。)

3.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训练朗读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陶冶情操。)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像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2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指名读句子。

3.(出示画面)看,这个孩子从晨光里向我们走来了。

大家再来自由读读描写孩子的诗句,请你静静地读,慢慢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想像到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描写孩子的句子,想像。通过对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

4.(小结情景),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情景展现出来?(指名读)(引导评价朗读)

5.(出示四句话,师读)你觉得诗人还有哪些话没写出来?(启发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怎么捉?捉到了?眼睛?耳朵?神态?动作?)

你能替诗人接着这句话把他捉知了的情景往下说吗?(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

6.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天真 活泼)

7.(播放课件音乐)谁来把第2小节连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形象?

8.你认为这个小孩是谁呢?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呢?

(猜测这个孩子是谁,揣摩诗人情感。诗人很渴望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也希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介绍背景:这首诗写于1956年,当时艾青在事业上遭受挫折,婚姻和家庭也很不顺利,以至于他的心情非常压抑。他多渴望拥有自由自在,纯真美好的'生活啊。所以看到眼前飘飞的雪花,他想到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那么地期盼美好纯真、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理解不能深入之时,以简练的语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三小节

1.语言描述:雪还下着,诗人还沉思着――虽然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虽然这孩子并不知道我正在想着他,但我一直都记得他那鲜花一样的小脸和很轻很轻的歌声,想着他此刻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我多么盼望像他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

2.齐读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再次与诗人的心灵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体验充满感情地朗读、背诵,对外抒发。)

四、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1.(放音乐指导美读全文)指名读。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诗人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诗人的情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诗。(学生自主选择)

2.这么美的语言,你愿意牢记下来吗?请把你最喜欢的小节背下来,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画面和音乐)

3.指名背诵

五、创设情境,即兴创编

1.大家背诵得多投入啊。(示意看课件)在这个冬日的早晨,看着雪花飘落着,你想到了什么?(出示句子)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模仿诗人,把你想到的事情创编成诗歌,抒发你的感情吧!(发散思维,即兴创编。激发创作欲望,唤起美好情感)

2.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哪位小诗人愿意朗诵自己的作品?(展示)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课堂检测

1、你认为诗歌中的小男孩写的是谁?

2、 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小时候的自己,请你写写小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

课外作业

1、 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童年时的玩伴,请你写写两个好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2、 如果你还有别的想法,大胆地写下你的想法。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感悟“好奇心”、“议论”、“探索”、“珍藏”、“胸有成竹”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表达独特的感受。

4、培养同学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达尔文的言行中去感悟他的好奇心、自信心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师生一起查阅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或阅读有关的故事。

2、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或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达尔文画像)师:小朋友们,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看他是谁?(达尔文。)

板书:达尔文。

师:请一位小朋友上台大声读画像下的文字,我们一起了解他。

师板书课题:达尔文浇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标出段落序号。

4、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学习生字词语,练习说话

1、课文中的生字认读情况和同桌的小伙伴相互检查。

2、各种形式认读(或在游戏中认读)。

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

(1)试读—抽读—开火车读。

(2)读词语“改变”、“失败”、“探索”、“世界”,并选其中的一个练习说话。

(3)读成语“七嘴八舌”、“胸有成竹”。

(4)在课文中给下面的生字找朋友。

完()肯()败()

玩()便()报()

(5)选其中的词语练习说话。

3、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观察怎样记住这些字。

(3)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4)老师特别示范:世、报、玩、便。

(5)同学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四、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方法一:

1、读第一段,考虑: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喜欢动植物,喜爱大自然,有爱心,有好奇心。)

2、理解“好奇心”。

3、 自主读2~3段,考虑:达尔文对什么发生了好奇心?他是怎么做的?

方法二:

1、 朗读小伙伴七嘴八舌议论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句子带着小问号表达好奇。)

2、 引导用“七嘴八舌”说话。

方法三:

1、朗读写达尔文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

试读—同桌相互练习读—考虑感悟。(从达尔文的动作、神情中你知道了什么?从说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做法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达尔文好奇—观察—考虑—自信自身能改变花的颜色—实践探索很快乐。)

2、分组练习读(感悟达尔文的自信)。

3、练习用“胸有成竹”说话。

4、想象补充达尔文的话“瞧我的,我给它浇上红水,就会开红花;浇上蓝水,就会开蓝花……”

方法四:

1、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

2、理解“珍藏”、“探索”。

3、一起探究解决大家不明白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达尔文浇花》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2、 小组交流自身知道的达尔文的其他故事或成绩。

3、谈谈自身对周围的什么有好奇心,能提出什么问题。

六、带着生成性问题,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1、请小朋友们带着提出的问题去探索。

2、带着好奇心,再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11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7、作业:

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语文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