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培根随笔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2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例5篇。

文章写作是学生发现自己优点和劣点的一种方式,也是挖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途径。文章的连贯与否,取决于作者的知识和经验。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培根随笔读后感”的必要知识,相信这些经验能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1】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外表固然重要,可以向外人体现自己,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

美丽,是一个永远讲不完,也无法讲完的话题……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2】

培根随笔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范文篇一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他(她)的内在。

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不要抱怨你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比美丽更重要。只有把美的外表和美德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闪耀。

本文有一句话:形式美胜于色彩美,优雅的行为美胜于形式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丽就像夏天的水果,容易腐烂,难以保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可以对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培根随笔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范文篇二

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里,我有幸读了他的文章。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永不放弃,以及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我对这本书也有很多感觉。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仔细阅读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

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

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不过,我又有一种感觉,他也是慢慢被我品尝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害怕死亡,虽然这句话会让我们的恐惧自发产生,但是如果你的生命已经很充实和美好,死亡是什么?

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

与我们这样的正常人相比,这样的残疾人当然占了上风。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

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是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领略到它的浩瀚;生命就像一首美丽的歌,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写出美丽的旋律。

所以,我们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流汗,不断耕耘,才能画出你生命的圆满句号。

培根随笔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范文篇三

培根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作家。他1561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官僚家庭。培根一生追求知识,把哲学家、作家、法官和政治家融为一体。语言简洁又十分富有哲理,让我不得不从这本薄薄的《随笔集》中,读出种种味道,

从真理、死亡和人性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君主制》和《野心》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熟悉官场运作的培根。从爱情、友情、婚姻和独身的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根充满生活情趣的培根。

从逆境、幸运和残疾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我完善的培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修剪移栽。由此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篇,就是《论友谊》和《论美》。他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会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悲伤倾诉给一个朋友,你会被分成半个悲伤。

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并且时刻告诫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交谈、依赖和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个角色,也是一个导师。

对,真正的朋友总能原谅你的错误,还会支持那个原汁原味的你;他会帮助你,并在需要的时候把真话告诉你。如果你转身走开,真正的朋友会紧紧相随

在《论美》中,培根先生的文章告诉我: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比美丽更重要。只有把美的外表和美德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闪耀。

本文有一句话:形式美胜于色彩美,优雅的行为美胜于形式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

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语言简洁,内涵深刻,且充满哲理。

仔细想想,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十分华贵却表面轻浮而没有美德没有教养的人是令人厌烦和看不起的。

因此,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范文篇四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

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

《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

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

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

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

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

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现在回眸这件事,心中还为有些遗憾和委屈。但豁达些看待这件事,纵观历史,谁无遇到过点小挫折呢?本书的主人公培根不就是吗?

只要我们在犯错中得到进步,不也是好事,也就应了那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3】

“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培根

第一次读培根的文章,就被他简洁的文体,高深的哲思吸引。每篇文章寥寥数千字,却能把一个深奥的问题剖析的异常清楚,并且伴随各种精彩的类比,读后犹如品尝了一道内容丰富的快餐,而这道快餐又不同于一般的快餐,它的价值和营养要远远要超过那些宫廷盛宴。

对照培根关于写作、关于生活、关于工作、关于道德几个方面的观点,仔细梳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一些启示。

关于写作,培根主张:“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浮浅的花饰。”他在《谈快捷》一文章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

其实,我也早有这样的顾虑。写长文,就一定能体现写作功底吗?有时因为写的太长,写出来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尾,整篇文章词不达意,有时还有脱题的硬伤。只是为了用字数证明写作的速度和效率。

有时写着写着,犹如陷入无人之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犹如孤魂野鬼一样,一个人在沼泽地里苦苦挣扎。自己写的辛苦,读者看的更辛苦,有时不知道是想为读者讲明白一个故事和道理,还是想带读者进入一个大迷宫,绕来绕去,浪费不少时间。

现在看来,一篇好的文章,都是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一个复杂的道理或者故事讲清楚,这才是写作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讲情怀,耍浪漫,或者炫文采。

关于真理,培根说:“弄虚作假犹如金币和银币中的合金,它可以扩大金银的流通,但却贬损了他们的价值。”

按现在人的说法,诚信就是一个人的品牌,是无形资产。无论是做朋友,还是做生意,如果个人的品牌倒了,基本已经前功尽弃。你可以骗别人一次,但第二次基本不大可能。所以诚信的人路越走越宽,而弄虚作假的人,路越走越窄,甚至到最后穷途末路。

所以无论何时,为了诚信,为了长远利益,宁可舍弃眼前的利益,也要努力做个诚信的人。这个社会没有太笨的人,也没有太蠢的人,很多人讲诚信,只是为了做人或者合作能更长久一点。

正如培根说:“说人撒谎就等于说他藐视上帝,惧怕凡人。因为谎言是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的。”这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说的:“离地三尺有神明”。你做的任何事情,也许别人看不见,但你自己总会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坚信,除自己之外,有一双眼睛,一直注视着你。所谓日的良心不安,就是感觉到了那双眼睛注视着自己。

专栏作家李笑来说过同样的话:“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样对待你。”这也是心理学家提出的“自证预言”。人生像一面镜子,真理就是镜子的支架。

关于死亡,培根如是说:“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夜;儿童天生的恐惧随着故事同步增长。成人的情况亦然。静观死亡,将他视为去另一个世界的必经之路。”

死亡是一个永恒恐惧的话题,死亡代表虚无和消失,从一个真实的有形的世界,成为一堆没有生命的物质。宗教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宗教给人们一种关于死亡的合理解释。所有苦难的生命,死后都会进入天堂。这从某些方面淡化了死亡带来的恐惧,从而为死亡披上了一件华丽精美的外衣,让人对死亡有了一个精神上的依托。

就死亡本身来带的痛苦,比一个指头受的疼痛要轻的多。所以“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为恐怖。”哭啼、或者永远的消失、身体的销蚀、恐惧、分离的痛苦,当然所有这些情景,死者是感受不到的,只有活着的人才认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可又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呢?宇宙有开始,必定也有结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和整个宇宙比起来,无比渺小和卑微。就像一滴落在地上的雨水,就像一片凋落枝头的花瓣,就像一粒消失风中的沙粒,就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行。极其的短暂,又极其匆忙,但人们常常无能为力。

总有那么一类人,他们不惧怕死亡,并且向死而生。那些为复仇而死的人,那些为爱情藐视死亡的人,那些为荣誉而战的人,那些悲壮赴死的人。这样的死,往往会让灵魂得到一种升华。

人固有一死,有人轻于鸿毛,有人重于泰山。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为了某种伟大的事业而死、死得其所,那面对死亡就不会可怕,反而是一种荣耀。

文章提到:“一个人尽管既不勇敢也不痛苦,但反反复复做同样一件事情的腻烦也足以令他萌生死念。”真的,我就曾见过那种活的腻烦的老人。他们许多人其实并不怕死,反倒渴望快快死去。

试想一个只知道每天吃三顿饭,除了睡觉,就是打盹的人,或者一个整天疾病缠身的人,他们的生命已经不产生任何价值。他们每一天只不过重复前一天同样的生活,没有惊喜,没有体验,没有向往,即使活着,也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站在这个角度,有时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然的恩赐。

关于报复,培根如是说:“一个人如果采取报复行为,就等于跟他的仇人扯平拉齐;然而要放他一马,他则高出仇人一筹,因为宽恕乃王者风范。”

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些最终能了断的仇恨,往往在大度的一方。心怀仇恨的人,总是用别人的错误不断的伤害自己。心怀仇恨的人,大多已经被仇恨淹没,眼睛被仇恨蒙蔽。他们因此而冷酷、无情、决绝,看不到世界善意,也看不见美丽的风景,更感受不到人间真爱。

我记得有一句词:“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方为君子。”这里的退和让,不是退缩,不是失败,不是害怕,更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大的格局和境界。放他一马,虽然自己并没有罪,但可以把自己身上痛苦卸下来,让生命得到一种重生。

那些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就去改变,无法改变时,自己默默的承受,因此让生命变的更加坚毅。别人的不好,就让他存在。而那种装在心中的恶,本身就是上帝对恶人的惩罚,身边的人因此会疏离他,他无法感受善意带来福报。

而更大的境界在于,“为作恶而作恶的人是绝对没有的,人作恶无非沽名钓誉、寻欢作乐。因此我何苦要为一个人爱己胜过爱我而愤愤不平?”

站在人性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是本我的,自私的。基因很早就为我们设计了这种特性,如果别人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让你的利益蒙受损失,本身就是符合生物的利己规律。

把那些不正常的事情正常化,因此就会释然。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要用利益去考验一个人的立场。”利己本来就是一切生物的特性。而如果一个人念念不忘报复,就等于让自己的伤口开裂。所谓的疗愈,就是放下心中的仇恨,理解别人,也是化解自己的病灶。

关于厄运,培根如是说:“集人的脆弱与神的旷达于一身,才是真正的伟大。”

其实每当我们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最先看到这个人身上的长处和优点,以此来给这个人画像,而往往忽略人最本真的一面。任何伟大的人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到他被光环环绕的一面,还要知道他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知道生命的真相,依然热爱生命,才是真正的强大。看一个人是否伟大,并不是看他如何幸运,而是遇到厄运时,或者被不幸击垮时,依然能顽强的爬起来。

如果你不经痛苦,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你陷入泥泞,你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坦途;如果你不遇到狂风暴雨,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风平浪静。有人说,痛苦和灾难就是为了弥补我们的贫乏和简单。痛苦和灾难是另一种更为激情的成长模式,它可以淬炼生命,增加生命的韧度。

关于花销,培根如是说:“如果一个人想收支平衡,一般花销应当只是收入的一半;如果他想致富,花销就应当是收入的三分之一。清点自己的财产,不见得就会低人一等。”

经济上有个统计数据,在美国有50%的家庭,竟然拿不出1000美元的救命钱。而如果你有10000美元,你就可以进入全球1%富人的行列。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根据北大经济学教授香帅2020年财富报告,中国70%的财富来自劳动所得。所以想要过上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维持必要的收支平衡,是规避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即使投资也不能allin,要在手头上留够足够生活的钱。

巴菲特说过,“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就是通过分散资金,降低生活和资金的风险。知道自己的现状和资金的多少,有助于对生活和花销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所谓的理财,就是要学会开源节流,明白自己有多少积蓄,把钱用在该用的事情上,集中精力办大事。

当然在金钱的使用上,有人把赚钱当成生活唯一的目的,而忘了生活的乐趣。甚至有人最终成为金钱的奴隶,对自己很苛刻,一辈子过的很辛苦。而有人却把金钱当成一种工具,有时摆脱对金钱的依赖,从而追求一种精神上富足和崇高,让自己更自由。

读《培根随笔》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精炼,然后是实用。他所讲的很多道理和观念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有它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一本书,经历风雨沧桑,经历时代巨变,依然能被人们接受和推崇,才是真正的好书。

希望读完它,能丰富我的精神世界,使我在为人处世,个人生活、成长、学习等方面,能较为理性的突破和改变,从而更好的生活。(康卫军)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4】

一本真正的好书总是值得阅读和重读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值得人们不断反思和探讨。《培根随笔》正是这么一本书。

此书有许多的短篇构成,内容涉及了人性,国家,宗教等诸多方面,并且都展现了培根对于这一切所阐发的独具魅力的哲理,同时也体现了他超人的智慧与绝妙的思维。而在这么多篇短文中,我更加对《谈厄运》颇有感触。

人们常常避免厄运。他们担心它的到来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事实上,这也事实实。很少有人能在不幸的生活中感受到所谓的幸福与安宁。人们能意识到的可能是困境中无尽的绝望和黑暗中无法忍受的悲伤。

可是培根却又在谈论厄运时阐发到了它所独有的魅力,与它带给人们的恩泽。或许幸运能够带给人们一时的欢欣,可厄运赠与人们的或许是面对逆境时的坚忍与在未来生活中更多的勇气。厄运固然可怕,但它也并非只有绝望与痛苦,或许在经历着厄运的同时,我们也能拥有一丝的安慰与希望。

正如培根所说,在编织和刺绣中,阴暗的底子上明快的图案比明快的底子上阴沉的图案更加喜人。而相较于幸运,厄运更能让我们发现我们的美德以及面对苦难的最大承受力。

人的生命的宽度和厚度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唯有厄运与苦难才能让我们发掘到我们未曾想象到的潜力与坚强。平顺的生活是舒适美好的,而经历过厄运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是成长、进取、精彩的生活。幸运可以成就一个人,而苦难与厄运却能造就一个强者,才能培育美德。

所以与其在厄运面前畏首畏尾,退缩不前,去祈求幸运女神的降临,倒不如勇敢地面对它,迎接他,反抗他,用自己的坚忍与抗击去迎接一个更加灿烂,更加精彩,也更加深刻的人生。

不幸带来的痛苦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它给我们的美德在时间的渗透终会更加灿烂和珍贵。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5】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对我们大有裨益。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团体里,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所以,要懂得如何善待人,所以细节尤为重要。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

因为细节更容易被注意到,利用人才的机会就像一个节日,不是每天都有。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

“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如果把礼仪的形式放在首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就会丧失。因此在交际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礼。

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贱的鼠辈,既可怜又可憎。

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

”的确,人性中仁善的倾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因此行善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当今社会的贫富差异依旧显而易见,有的人风餐露宿,有的人却高床暖枕;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却腰缠万贯。然而,一个人的需要实际上是有限的,超出这种需要的钱是多余的,也就是说,太多的财富是无用的。对一个人而言,财产达到了某种程度后,便不是他能消受得了的。

他可以储存财富、分配财富或将其送出,或以财富换取富人的名声。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这种巨大的财产只是身外之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我们更应当用正当的手段谋求财富,慎重地使用,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的时候应当潇洒地与之分手。

基于经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从现实生活消费到网络世界消费,消费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量力而为,在日常消费中应以个人的财力为制约。支出应有度,要管理得当。

如若不得已产生债务时,大可不必急于一下还清。一次还清债务可能重走借贷的老路,因为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轻易摆脱债务的负担,那么难免会旧病复发。一点一点地还债会养成节俭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灵魂和财产都是有益的。

总之,对待自己的经济开支应该始终小心翼翼。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不能用决定论来准确描述,但机会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幸运之机好比经济市场,稍一耽搁,就瞬息万变。机会老人先给了我们他的头发。如果我们抓不到他,我们只能在再次抓住他的时候碰他的秃头。

因此能够在做一件事的开端善于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智慧。在任何事情上我们要学会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在开始做事前要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抓住时机。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

运气需要的美德是节制,逆境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因为最美的刺绣是用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亮的图案,而不是用暗淡的花朵镶嵌明亮的背景。

人的美德就像珍贵的檀香。只有在烈火中才能散发出最浓烈的香气,在逆境中才能释放出最好的品质。

当我们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我们得到疏导,朋友的良言忠告能使人心灵健全,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生病。所以,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

友谊的特殊功能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朋友,你会得到两种快乐;如果你把悲伤倾诉给朋友,你会被分成一半的悲伤。友谊不但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清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思绪而进入光明与理智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朋友给予的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我们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以诚为本,无谓的猜疑不仅有损感情,更可能使人迷失自我。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乱人心智的,它会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

当今社会各种利益纷至沓来,我们尤其要警惕他人散布的猜疑,因为这很可能是一种恶意挑衅。猜疑易使君主变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猜疑者未必是由于怯懦,却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断力。

怀疑的根源来自于对事物的不了解,所以多了解情况是消除怀疑的有效途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无论我们认识事物时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现实的知识才是真理。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现而华丽。

真理犹如珍珠,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不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颜六色的浮光。一个人若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却等于步入了天堂。

"培根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