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8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精华。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精华,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1)

文中的两个黑色幽默让人笑着想哭。

一个是李雪莲因秦玉河的意外死亡失去了告状的前提之后,她万念俱灰,想了此残生,于是走到一片桃园要上吊,桃园的主人说,大姐我与你无冤无仇你怎么要害我呢,这桃园每年卖桃子挣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城里人来这里自行采摘挣个钱,你在这吊死了,我以后怎么挣钱啊;你要真的想死还不容易啊,你多走200米,到对面的桃园去上吊,那是老孙的桃园,他是我的生意对头……

另一个是正文中被免职的县长老史,姨娘死了去东北奔丧,回来北京转车,买火车票买不到,坐飞机坐不成,长途汽车也不成,从黄牛党那里买**票也不行,最后弄张报纸上面写下一个大大的“冤”字,结果被两个警察护送遣返回家,人不但回来了,还是如此的迅速和安全。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本**,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群众,正在经历着很多种版本的《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但愿每个人都保留着人性的美好,但愿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但愿我们多一些面对生活的微笑,而不是笑到想哭。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2)

先不要骂我不支持国产,但确实对国产电影一直没什么好印象。可能由于职业原因,了解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诉讼和上访事件后,还是走进了电影院。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比那些没有主题没有思想的电影好多了。

故事的概要是:女主人公李雪莲是一名农村妇女,为了达到生二胎的目的,她与丈夫秦玉河决定“假离婚”,在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然而离婚后,她发现秦玉河与别人结婚了。

李雪莲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双方是假离婚。经过**审判,法官认定李雪莲和秦玉河离婚是双方的真实意思,驳回了李雪莲的诉讼请求。李雪莲不服,但未提出上诉,反而走向了上访的道路,并且一走就是十几年。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必定有其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比如:故事的开始,李雪莲有没有可能以“假离婚”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离婚为假并给予撤销呢?

我国婚姻法第十条对婚姻无效和可撤销的情形做出了规定,且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但是并没有对离婚的情形做出无效或可撤销的规定。在本案中,现实中,如果以此为依据向法院提起诉讼,估计法院无法立案。

既然是艺术作品,我们对此不做挑剔。

影片中,存在基本完整的庭审过程。双方当事人、证据(离婚证明)、证人(民政局经办人员)等参与诉讼的实体和程序均合法。根据庭审发现的证据,法院最终驳回了李雪莲的诉讼请求。

单从案件本身来看确实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李雪莲却坚持认为法院判决错误,法官收**赂“把假的说成是真的”。但是,李雪莲并没有采取合法的上诉方式来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起码体现了当时社会,老百姓对法律的不信任,对司法人员的不信任。

那么老百姓对法律不信任是什么造成的呢?一方面,社会没有建立起对法律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在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以及解决矛盾的机制。当前,执行难的现状,实际上是矛盾法律解决不彻底的最直接表现。在许多案件中,原告在胜诉后不能达到诉讼目的。

长此以往,同样会对法律失去信任和尊重。

对法律不再信任后,老百姓能够仰仗的“合法”途径也就只能是**——信访。当然,信访工作也要按照信访工作的有关法律,逐级进行,不能越级、违规。但是,信访不需要人民和**之间的信任吗?

如果他们之间没有信任,信访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影片中,上访第十几年的时候,李雪莲告诉法院院长、县长、市长“今年不去上访了”,但是代表**的相关人员都没有相信她的话。从而导致李雪莲准备将上访进行到底。

通过**电影,我觉得诉讼和**都是解决矛盾的法律途径。只有在执行上不完善,矛盾的不到彻底解决,当事人的不到信服,矛盾才能逐步激化。甚至发展到像影片中一样,根本解决靠的是一个意外事件而不是合法手段。

王庆刚河北张金龙律师事务所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3)

【作者简介: 张金平,河南省舞阳县辛安镇老蔡小学数学老师,公众号:3度梦想(id:gh_2d6cf96bb249),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李雪莲蹲在地上,气急败坏的痛哭道:“你怎么就死了呢?秦玉河,你这个畜生,你这一死,我所有的事情都说不清楚了。”这是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一个桥段。我想用“气急败坏”这个词语来解释李雪莲的痛哭流涕,因为我理解的那场哭戏,可能有悲伤、有伤痛、有对死者哀吊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绝望、是气愤,是对自己坚持了十年的告状生涯却不了了之的愤怒与悲凉,是对自己坚持了十年的内心信念瞬间崩塌与瓦解的无助与无奈,“气”和“愤”或许是李雪莲痛哭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缘由。

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干劲,但一个意外的原因,却改变了眼前所有道路的方向,让我们措手不及,甚至让我们之前所有的坚持都处于一个看似可笑的状态。

朋友梦梦是一名中学教师,任教十几年,依旧是中学二级的职称,虽然她家底殷实,家庭美满、儿女双全且聪明伶俐。但在工作上,因为一直没有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她总觉得是一种遗憾,用她的话来说:“每年在职务晋升的那一个月里,我都不敢遇到我那些同学们,总觉得自己矮人一等。”

又一年的职务晋升,她用连续三年的成绩第一和档案袋中那沓厚厚的、货真价实的证书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当然期间还有同事们的窃窃私语、暗地里的拉票互助和相互打压,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之后,她以为自己稳操胜券,只等那一个指标的宣布、一张表格填写。可是世事难料,当梦梦再次给人事科打电话的时候,人事科领导语气很犹豫、很担心的劝解梦梦:“谁也没有想到今年是这样一个情况,一个中学一级的指标都没有,你心里看开点儿,好事多磨,明年在努力吧。”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的梦梦大病了一场,感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命运好像给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多年教室内外的拼搏、早出晚归的付出、学生成绩的一往无前、还包括人际关系的辛苦经营,都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笑话。梦梦想:同事们应该在心里笑话死我了,特别是和我竞争的那几个对手一定更是乐不可支吧。

领导觉察出梦梦的心力憔悴和梦想破灭之后的心如死灰,在一个晚上约梦梦在咖啡屋里聊天谈心,那个已经不太年轻、饱经风霜的校领导对梦梦说:“遇到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心里难受,可是你能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已经代表你是最优秀的,这已经足够了。职称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工作的全部。”

一语点醒梦中人,看着领导担忧的眼神和强颜的欢笑,梦梦觉得自己的抗压能力太弱了,事出之后自己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痛苦中,丝毫不顾及周边人的担心,也太自私了。领导说的对,职称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工作的全部,抛开这些利益纷争,自己还是要好好工作、好好与学生与同事相处、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虽然在自己圆梦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但梦梦感谢这意外的出现,让自己明白了工作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人生,如同一场博弈,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容不得我们后悔和懊恼。我们在坚持圆梦的过程中,会走弯路、会很艰难、甚至因为意外的提前到来,会让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可是除却我们的功利心之外,还有追梦过程中的芳草兮兮、还有辛苦却不心苦的精神满足、还有看到曙光时怀揣希翼的那份感动,这些坚持着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心历路程中弥足珍贵的、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财富终会照亮我们的人生方向。

正如《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中,张嘉译扮演的马市长说的那样:“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画上了句号,事情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个意外。”

事情虽然得到了解决,众人都大松一口气,但我想马市长还是有遗憾的。面对一个无理取闹的上访者,官方用尽千方百计去劝说、去堵截、最后甚至用上了美男计,可是结果却靠意外画上句号,它不以官方的努力而结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于官方而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一场滑稽的笑话,可是正是因为这场官场的闹剧,马市长才得出:“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的结论。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4)

—论“不了了之”

前不久在影院**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李雪莲以十多年的青春为代价,四处求情,要求无罪。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不了了之”现在常被用作贬义词,有这样一句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意思是:人们生活处事达到脱俗境界,就可知世间的法则没有一成不变的,然后才会体会到,其实没有固定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终结时期,但都有影响后续的各类不可磨灭的因素,那么,不去强硬地完成了却终结那些本来就有延续因素的各类事情,本身就是最好的一种了却问题的良好方法。

当适用于我们法院的工作,特别是调解争端时,我的理解是:

“不了了之”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故事的主人公李雪莲是一个“认真”的人,但这“真”认错了地方。这类“假离婚”案,由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注定是告到**也翻不过来的。这时,她本可以将这段公案当作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甚至可以与一直暗恋着自己的人结婚,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

但她认为:“假的怎么成了真的呢?”一定要弄个说法。

她的本意是不能让那个负心之人舒服了,最初告状的主角是那背信弃义的丈夫。可最终的结果,在这前前后后的十多年里,真正不舒服的是她自己,当然还有各级**。最初的主角也退至最后,那个负心人反而与新爱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事情就此发展背离了初衷。

从政治层面来看,是我们的**选拔任用体制造成了**只唯诺上司领导好恶而无视平民百姓诉求。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人们过分追求面子的心理。**为维护面子视百姓上访为洪水猛兽,草木皆兵。

就这样,芝麻纠纷成了西瓜大案,甚至变成了悬而未决的冤案。

退一步打开天空,忍受一段风平浪静的时光,和谐社会终于托起了美丽的中国梦。

“不了了之”是以更好的方法去了之。

面对无理取闹,公权力怎么接招?就是在这里,双方产生了错位:法院没法接,你不接,李雪莲就认为你贪赃枉法,于是去找法院院长;院长也接不了,于是去找县长。

结果,一级找不到解决办法,青春痘越积越多,直到李雪莲去北京上访,李雪莲成为上访者,由于高层领导的愤怒,她撤走了一系列领导。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推波助澜,引发如此多的积怨与误解?我觉得社会两极分化后上下通道都被堵住了,所以李雪莲一定要去北京区呼吁关注。我想说的是**们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不懂道理,只是他们长期使用简单、直接的办法能够奏效,久了就***,等遇到李雪莲这样的主儿,就有些手足无措了,个人觉得即使李雪莲要寻求认可,也应该是在民间的**中寻求,而不是通过法律来认可,更没有理由去告状,去上访。

“不了了之”是有所作为的不了了之。

联想到近几年发生的案件,当面对权益受到侵害时,百姓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处事不公、权钱交易,其中的隔阂可见一斑。如果百姓是可恶的,如果**是"**"。从无权无势而又缺乏理性的百姓的角度,申诉的受挫极易演变成为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才有现实中的百姓。

故事中对各级上访的恐惧,使得一些利用上访威挟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不良分子和徇私枉法的腐败分子更加肆无忌惮。长此以往,官民互不信任、互相猜忌,鸿沟越来越深。我也不可否认百姓在某些申诉原因上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但是当弱势群体与强大的**碰撞时,天平应当是有所考虑的。

更何况我们的天平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参照国外的陪审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法律并不是完全客观的。

李雪莲的假离婚本身就是她有“错”在先,她意外怀孕要生下孩子却又想逃避计生政策,于是跟丈夫商量假离婚并办理了离婚手续。在我看来,不管她离婚的初衷是真是假,但既然她已经办理了法律承认的离婚手续,她的离婚在法律上就是真正的离婚。在这点上,“官”给他们*****的行为我并不认为存在过失或瑕疵,既然不存在过失或瑕疵,又怎么可能要求“官”推翻被法律认可的程序,而承认你们是假离婚?

离婚的初衷是假的,但经过法律程序,才算是真正的离婚。我觉得要求“官”忽视没有过失的法律程序,而只是根据离婚的初衷来承认是假离婚,李雪莲的逻辑有问题。

人民**是宪法允许的。只要是在法律框架内行动,不以正常心态来访,引导全社会就上访达成共识、静坐是为,是任何社会改革进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你坐着别动,我就开我的会;即使你朝我扔鸡蛋或皮鞋,我也会幽默地自嘲以解决尴尬。这样的胸襟气度所取得社会效应远比动用那么多的警力和社会资源围追堵截百姓上访要好得多。

当然,这样的胸襟首先来自自信。我相信,当我国努力改善民主法制环境的时候,这种自信终将到来。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5)

11月30日,机关组织委厅干部职工观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片讲述的是农村妇女李雪莲在经历“假离婚”变“真离婚”的变故及丈夫污蔑其为“潘金莲”之后,为讨回公道,十几年如一日不断上访的故事。

电影以荒诞幽默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讽刺性及现实意义的故事,在令人发笑之余引人深思。一个小小的离婚案为什么会愈演愈烈,从一个民事案件经过十几年发酵变成让各级官员头疼的公共事件,其实这也是当前信访现状的一个缩影,有的群众信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信条,认为正常途径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一级级上访,闹大了才能得到重视,除去群众可能存在的狭隘、利己观念外,有些领导干部是否也有把群众“逼上梁山”的责任呢?

一方面是担当精神不足,怕事。影片刚开始,李雪莲满心期望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但法官只顾按程序办案,判决结果未能被当事人接受却不管不顾,认为只要完成本职工作便问心无愧,法院院长也以“不满判决结果就向上级法院起诉”的说辞搪塞李雪莲,甚至没有认真倾听李雪莲的诉求,了解她的难处,这种遇事推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为官之道”不免让群众心寒,进而质疑判决的公正性,影响整个司法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这也是如今很多群众“信访不信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是宗旨意识淡薄,防人。片中,各级领导在“”敏感期去看望李雪莲,李雪莲说:“你们每逢人大就扎堆来我家,但是人大结束我的事情你们又丢到一边!”可见,各级领导虽然重视李雪莲上访事件,但是却不是真正想为她解决问题,而是怕她的上访会影响他们的“官帽”,影响他们的政绩。从心里他们没有把群众当成家人,甚至把群众当成“刁民”,当成随时会影响自己仕途的“威胁”,抱着怕群众、防群众的心态,自然无法用真心与群众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更无法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又何谈为人民服务。

当李雪莲抱着期望向法官、法院院长、县长甚至市长申诉时,但凡有一个领导干部为她的处境和难处多考虑一分,对她的申诉多管一下,她也不至于思想走入死胡同,连着十几年赴京上访,使得各级领导岌岌可危。很多领导干部害怕做群众工作,觉得无法与群众沟通,实质是没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里,总书记曾说过:“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换句话说,就是要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思考,做决策,只有这样政府做的决策、领导干部说的话在群众心中才有分量,群众才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我们,从而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6)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篇7)

2003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3月16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京举办的主题为“十二年,一个圆”的首场发布会,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活动。

冯小刚表态,《我不是潘金莲》依然是他最拿手的喜剧,但又不单纯是一部喜剧,这里还有对中国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思考,对全新电影表现手段的尝试。

冯导最后总结说,《我不是潘金莲》将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次全新开始。

依然喜剧——“这次是道理很幽默”

乍看起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喜剧,但发布会现场冯小刚明确表示,《我不是潘金莲》确实是一部喜剧。

冯小刚总结,幽默分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就是第三种。”

《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为了纠正这一句话,李雪莲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刘震云介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一句顶一万句》讲‘想说一句话很难’,《我不是潘金莲》讲‘想纠正一句话也很难’”他引用《纽约时报》对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评价,“过去中国的文学很沉重,人也沉重,而这次《我不是潘金莲》是用幽默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范冰冰补充,观众看过该片之后不会觉得搞笑,但会会心一笑。

三年一剑——“会是一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冯小刚上一部导演作品还是20XX年上映的《私人订制》,在过去几年里,他只导演了《我不是潘金莲》这一部作品。冯小刚解释,“我这个年龄不是追求拍更多,是拍值得拍的电影。”

在冯小刚看来,《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拍的电影,他还引用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表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深入生活,拍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我相信《我不是潘金莲》是可以对市场形成引导的作品,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刘震云同意冯小刚的观点,他表示,“一部电影的目标如果只是娱乐,那胡扯、胡闹、、胸大无脑就够了,但一个民族的优秀电影必须有思想。”

片中角色经历与自身生活反差极大的范冰冰也强调,“每个演员都希望拍一部能留得下的作品,我运气刚刚好,遇到了这部戏。”

圆形画面——“我对冒犯观众特别感兴趣”

此前《我不是潘金莲》发布的先导预告中,画面以圆形呈现,引起各方猜测,冯小刚在发布会上正式回应:圆形遮罩画面是配合剧情表达的需要特意为之,上映时也将采用此种格式。

冯小刚解释,《秋菊打官司》中运用了偷拍、肩扛拍摄等当时还比较“先锋”的拍摄方式,而这些手法现在早已烂大街了。在筹备《我不是潘金莲》时,冯小刚想尝试点新东西,最后想到了圆形画面。“当时很多人反对,说会冒犯观众,但我就是对冒犯观众感兴趣。”

在冯小刚眼中,这种怪异的圆形画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圆有旁观者观察的意思。”“电影是现实的也有荒诞的,圆形能表现出荒诞的感觉,”“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而把任何一点点中国元素放到圆形画面里都会特别中国。”

冯小刚透露,《我不是潘金莲》拍摄过程中只用了50mm、35mm、25mm三支镜头,他和摄影师罗攀甚至想过尝试不换镜头拍摄整部影片。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