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医心得

发布时间: 2023.12.10

中医心得必备11篇。

随着内心的思考和领悟的增多,我们可以用心来总结并写下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倒叙,还可以进行议论。那么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这篇“中医心得”是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写成的,希望您能够喜欢它。如果这篇文章给您带来了启示,请将它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中医心得 篇1

十月,走在医院的小径上,随着季节的风吹草动,桂花的香味随风飘散,空气中弥漫着甜香。在这个桂花飘香的季节,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护理部的精心组织下,举行了中医护理操作培训及考核。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我科**长彭小玉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安排,利用休息时间,陪同全科**加强训练,处处把关。同事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早来晚走,主动找差距,高标准,严要求;在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下,一些同事在外面买了手术器械,下班回家后在家人身上练习。由不熟练到熟练;由手法不准,不优美到动作标准流畅。

可喜的是,由于大家的不断努力,在考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唐美云,吴琴静两位同事更是获得了双项优异的好成绩!

本次考试,拔火罐,刮痧的对象不是模型,而是各科室的职工,两人为一组,在操作中,更贴近临床,同时从对方的体会中可以发现不足。在操作考核中,不仅操作熟练,技术漂亮,更重要的还有流程熟悉、规范。因此,友好的讲解语言和轻巧的操作程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

通过这次考试,最大的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操作水平,而全科同事表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责任心,集体主义精神,让我感受到了蕴藏在大家身上的巨大潜力已经被激活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更看到了医院更加美好的明天。小编

中医心得 篇2

考了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过方知才疏”,一条弦绷得好紧,同时也觉得是一次很不错的经历,一定要说出来让大家分享(我考前最想知道的)。

首先谈谈整体的,这样考前心中有数才不会怕,才有主动权。共有三站,一站书写大病历,二站体检及基本技能操作,三站入学考试。一般半天就可以考完的,也有分上下午考的。

i站像平时在学校里考试一样坐在那里,每人抽一份题,里面有一个病人的基本资料,然后就在答题卡写一份大病历,一共50分,60分钟完成。然后去二站,两人一组各拿一卷两道题(不分中西医)a中b体手术,满分20分,10分中完成。然后去三号站,像面试一样,带个问题,然后口头回答,满分30分,20分钟完成。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伟大病历的辩证法一定不会错!!

再分站谈谈一些技巧吧。

我站只需要我们用脑主诉、中医辨证论治、病名、证型及**方药等方药(附)。记得不要在体格检查那部分花太多时间,写得再好也就3、4分,重点在:辨证依据10分、西依7分、诊断8分、治法5分、选方用药10分,当然主诉应该都会了吧?!

所以时间上就要注意了,可以先写分值多的,写错一点字也不必要换答题卡了,以防不够时间,如果换了答题卡而时间不够的话错更多。还有辨证一定要慎重!!基本上搞定!

40分应该没问题的。这样后两站你就可以轻松很多了。如果你明天就要考了那这几个病的辨证论治你一定要闭上眼睛也能说出来,其实iii站的口试也是以这些病为重点的。

感冒;咳嗽;哮证;痢疾;胁痛;黄疸;淋证;痹证;胃痛;泻泄;胸痹;消渴(较多);水肿(最多);胁痛;中风;郁证(气滞痰瘀)。注意:记住中医和西医要求的疾病名称非常有用。

ii站体格检查技巧,答题时一定要多说,想好后就先把自己会的、知道的都倒出来,说完以后开始做,这样一来可以拖时间,二来让考官知道你还是有点料的哦!基本上,他不会问你太多,而且要注意考官的提示。当你做错事时,他会的。还有同伴的提示,如:

我的同伴拿我做甲状腺触诊时忘了“嘱病人吞咽”,我就不停地吞咽以暗示他。还有就是女孩子做体检时一般不要求很仔细,(我在同伴身上只象征性地叩了两个肋间)所以你就更要多说你知道的。基本上12分可以,我得了18分。

考到的:肋脊点肋腰点上输尿管中输尿管位置挟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望头面、按脘腹、触甲状腺(嘱吞咽)、肺下界叩诊(要知道三条线上叩,正常的下界就够了)、寸口脉诊(举、按、寻、循、总按、单诊要知道)、脊柱的压痛和叩击痛的检查方法、肾脏的叩诊、望咽喉、莫菲氏征、胸外按压、肝肿大的触诊。不会很难的啦!

iii站和ii站一样都不用太急着进去,越往后考官就越快的,问题越少。有三题,给个主诉让你问诊(这个也有个公式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医德规范(好像才4分,只要你开口说都会有的)。考过的:

1.浮肿问诊、风湿热痹的主症治法方药(药也要说出)、医德规范适用那些人;2。询问上腹部疼痛史。肾虚腰痛有几种,其症状有不痛的方药**。

(病史采集注意要五史都要采)

哮喘持续状态、胁痛肝气郁结和肝胆湿热的辨证治法方药、惊悸与怔忡、左心衰、小儿补液、正常心电图、消渴的变证(要答5个)。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及发作性左胸痛一年会诊内容。我一时记不起来了。这两天我会继续关注的。

终于倒出来了,虽然有点乱,但都是钥匙哦!而且希望对往后的师弟师妹也是个复习的指导。当然,我很期待我在丁香园的第一场比赛。谢谢你

同时也再次感觉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自己肩负的重担,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我们从这次简单的考试中学到的远远对不起我们的“生命”!

中医心得 篇3

想来还是去年6月的事吧。一个偶然的原因,我浏览了中医吧,并坚持了近10天的签到。就在这些天里,我感受到了中医吧里的血雨腥风。激烈异常。

我不知道是谁,什么人把持着吧务。只要一有不慎,便会被撤销吧贴,被关闭禁言。感觉吧内怨声载道。简直是一言堂的天下。中医吧内,感觉还是不乏中医高手如云。奇怪的.事,仍有好些患者求医问药,没人搭理。遇到有搭理的,仍叫患者去当地医院就医。其实,较多的患者是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时,才求救于中医吧。办吧的目的和宗旨,感觉是不尽人意。

一天,我在浏览时,发现一个患者跪求的吧贴,无人问津。我立即把患者叫到一边,让他加我。里我了解到,该患者是一个读高中的男生,17岁。患的是眼病。已经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花了700多元钱。眼睛充血,还有黄色脓液流出。

后来,我和他每天在里联系。我告诉他,信我呢,就按照我说的去做。他一口就答应了。我告诉他了治疗方法和每个细节。要他去买一个罗汉果,再买半斤陈艾。他都招办了。不到一周,他眼睛就好了。对我充满感激。这是我在网上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我是否对吧内章程有所违背,没去考虑。能对这患者有帮助,还是欣慰的。我本想着中医吧当是快捷的网络治病救人的场所。看来,我天真了。面对患者的求救,而不与理踩,我做不到 。那是一个远隔千里的孩子,既然相遇了,也该是缘吧。

我好希望,中医吧多些健康。

中医心得 篇4

1:绪论篇:

以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中基,没有现在学习的唯物辩证观,反而是在整体观念的中对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联系有较大篇幅的论述。当时的学习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太讲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次跟随老师重新学习,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师提出了中医学第三个基本特点取类比象。也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好多东西不会用中医基础的理论里啊理解,可能就是思维的局限。我感觉取类比象这个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2:阴阳五行篇:

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确实就是说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之类的,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这么来理解的,以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觉没有那么简单。后来慢慢看一些各家学说的书在理解阴阳上五行也只是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好多书中的理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阴阳就是一团气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转换,五行除了五种元素外可能就是五脏的气机的运转,但是六腑的气机又怎么运转的,模糊的对不上号。这次学习后才知道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这就是取类比象吧,也终于把理论上升到了道德层次。关于五行理论在知道临床治疗这一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课也终于能够对上号,心中有数了。

3:藏象篇:

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3)对于六腑的功能这一次是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三焦的功能,以前甚至认为三焦是个可有可无的提法。

再有对于好多知识错误的认为一切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在心里过度的把内经神话,原来中医一直在发展,而且后时医家的贡献这么大,也错误的认为看病只有伤寒,对于后时各派的理论少有触及。我感觉这学习完藏象最最深刻的认识,对于我以后的中医之路有着颠覆性的帮助。其他各条的学习也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只是还写不出来。

4:气血津液篇:

在我大学学习期间的课本中对于精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专门的论述,这一点老师也是专门强调重要性,对于气血津液,主要是认识到了内经原文的重要性,因为老师画出了好多需要掌握理解跟气血津液有关的内经条文,这是以前从没有关心和认识到的。

5:病因与发病篇:

为什么得病?因为五行不平,关于老师把五行和人体质的分类也是第一次接触,感觉很新鲜,而且非常的形象和使用,对于指导治病也是立竿见影的。以前认为人得病就是外感六淫、七情六欲、饮食内伤、过劳这么几个方面。根本没有体会到体质对于治病的重要性。

(1)风善入孔窍,比如痔疮这个病,现在真的是理解的透透的,真的想不到孔窍和风这么大的关系。感触风邪的人还能吃,这也是新学到的,不会正确的中医思维真的就联系不到一块去。

(2)在濕邪里边最新的认识就是对于脉诊濡脉的形象理解。以前老师把这个弱脉和濡脉分不清。再就是终于想通了人体内可以同时存在湿热和寒湿两种。

(3)七情内伤里边是对这个肝郁理解的更加扩大化了,不是只有生气了才是肝郁这么简单。尤其是老师关于抑郁症和肝郁的区别的论述和治疗起来的不同。

(4)痰饮,早先就认为痰和饮就是一个东西,现在来看不是,不仅表现出来的脉象不一样而且得病的症状也是大不同。怪病不只是多痰,淤血也是多怪病。主要是对我的死板的思维有了转动。

(5)对于病机和防治原则主要的认识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好多条文是真的很重要,需要熟悉的,以前没认识到,也没结合起来看理解这些东西。

通过这一次的新学习,纠正了好多过去的一些错误理解,最主要的是体会到了老师经常说的要打开你们的思维这句话,要学会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解释一些症状和疾病。最近整理的病案确实是这样子的。

中医心得 篇5

中医学心得体会

作为中医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我从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中获得了许多启迪和体会。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中医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强调身心的整体平衡。通过观察自然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中药、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中医学致力于调整人体的气机平衡,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首先,中医学教会了我观察和倾听患者的重要性。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需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现来进行推断和判断。这种观察方法强调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和互动,更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情况的综合分析。

其次,中医学教会了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预防和调理。中医强调的是治未病,即在人体健康时,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和情绪等多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倡导的养生之道,以保持人体的平衡为核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另外,中医学还教会了我尊重自然规律和注重长期效果。中医强调身体的自愈能力,倡导“治疗要从根源,滋阴清热,以大处为主”的治疗理念。中医治疗的速度并不追求立竿见影,而是更注重调理整体,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

同时,中医学也告诉了我不同病症需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治疗策略。中医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即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法。这与西医的“一疗法论”相比,更加个性化和针对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最后,中医学还给了我追求终身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信念。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有终点,一辈子都可以不断学习和提升。在我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但又倍感荣幸。我会不断努力,继续学习、研究中医知识,为更多人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和其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关注。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心得 篇6

在老师辛勤带领下我们与本学期步入了中药炮制学神圣而庄严的殿堂,一路上可谓是充满了神秘和丰收,令我们为中医药炮制学而动容。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是中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必修课之一,是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的选修课之一。为培养具有传承与创新双重能力的高素质中药炮制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坚持“以人为本”,即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我院为切实提高《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条件,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要。

中药炮制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加工学科的古老体现,在于起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用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加工学科青年的重要任务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挖掘其深科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用药经验。

近年来,由于炮制界各位老专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人们对炮制学科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也逐步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国家“九五”和“十五”攻关期间,国家投入了一定资金对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和质量标准进行了示范研究。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对规范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稳定中药材临床疗效具有良好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探索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并改进了一些传统的加工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例如:利用远红外线及微波具有穿透能力强、加热速度快且灭菌效果良好的特点,改用远红外线烤箱或微波炉用于鸡内金的炮制,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省时、卫生方便、无须大小分档的特点。

乳香传统的加工方法是炒后喷醋,杂质没有完全去除,而且容易粘成团,所以配方不方便。工艺改良后,取乳香敲碎置锅内,加适量水加热,不断翻搅至全部熔化沸腾,刺激性浓烟随水蒸气逸出,待浓烟淡化倒入一定量的米醋稍搅拌,倒出冷却,敲碎即可使用。这种方法的加工温度不会太高,去除杂质不会影响疗效,当温度升高时,就不再有粘性和团聚。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及学科相互交叉,中药炮制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专家学者从工艺、化学、药理、临床等多方位加以研究,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药炮制进行阐述,为中药炮制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依据。。中药炮制研究涉及化学成分、药理学、毒理学、中药不良反应、功能主治、禁忌症、临床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但作为一个研究者,必须从一个方面找到突破,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炮制化学这一名称,专门研究中药炮制后活性成分的变化,并对汉方医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ⅲ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宏观调控与微观认识欠缺,但按照我国中药炮制学的学科发展趋势,吸收国外经验,可以将其分化成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特殊l临床炮制学等。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技术、规范和标准、历史沿革和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上述概念可在a型和x型问题中找到。

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人的炮制方法归纳: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加工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要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的提纯、切割、加热、炮制等都会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加工的重要手段,其中煎炸和煅烧应用广泛。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如明矾干湿煅烧,收敛性增强。

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乌、草乌加热后毒性明显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包括对性味、起起落落、经络取向、毒性等的影响。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一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garden子姜汁制,可减轻苦寒之性,以免造成伤害;

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如胆系黄连,可增强黄连寒性,所谓寒益寒;高羊茅酒系,具有增强高羊茅温肾阳的作用,所谓热益;

三是通过加工,改变药物性质,扩大药物使用。如南星辛温学,擅长祛湿化痰,祛风解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性味变苦凉,具有清热化痰、清风安神的作用。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药物加工后,其作用趋势可以改变。例如,酿酒药会上升,盐炙药会下降到肾经。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常用的排毒加工方法包括净化,起泡漂白,飞水,加热,添加辅助材料处理,除油和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第三节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其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加工有毒中药可降低毒性

如川乌、半夏、马钱子等;除降低毒性外,一些有毒药物还可以减轻药物的耐药性,如甘遂,芫花醋,巴豆霜可减轻腹泻作用。

2。对含有**的药物的加工可以取消或减弱***

如柏子仁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生品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致泻的***;瓜蒌仁乳膏和马兜铃蜂蜜能消除呕吐;用生姜加工厚朴,蒸黄精,可消除咽喉刺激。

3. 改变药性

生品、制品药性不同,临床应用各异。例如,蒲黄使用平稳,活血化瘀,炒炭后性涩,止血;生甘草清凉、清热解毒,蜂蜜烤后温热,滋补中气;生地黄寒,清热凉血,熟地黄温,滋阴养血;何首乌生用。

4.药性峻烈的药物经炮制可缓和药性

比如麻黄生与辛散有很强的止汗作用。蜂蜜制备后,辛散作用温和,出汗少,镇咳平喘作用强;苍术、枳壳麸炒缓和燥性;槐花炒黄、黄连酒炙、大黄酒炙缓和苦寒之性;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等。

5. 增强药物疗效

经加工后,可改变药物的质地,使其质地酥脆,易破碎,有利于成分的煎煮,从而提高疗效。如种子类药物炒黄;硬质矿物药和贝壳煅烧。借助蜂蜜烤冬花、紫菀等辅料也能提高疗效,由于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羊毛脂烧淫羊藿能增强阳痿;胆汁制南星能增强其镇惊作用。

6。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地位和趋势

通过加工,药物可以导入经络,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势。如大黄酒炙能引药上行;醋制柴胡、香附等,有助于药物进入肝脏;茴香、桔子等食盐系统,有助于将药物引入肾脏。

7.便于调剂和制剂

矿物、贝壳和动物骨甲类药物必须经过煅烧、煅烧和淬火、砂烫等处理,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煮成有效成分。

8.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1)药物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2)一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

(3) 植物种子药可以通过蒸煮、油炸、加热等方法阻止种子萌发,便于贮藏而不变质,如紫苏、萝卜等种子。

(4) 热处理可杀灭黄芩、杏仁等酵素糖苷。

9.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动物类药物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药物,炮制后均能起到矫味矫臭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椿根皮,醋制乳香、没药,长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10个。提高药品纯度保证药品质量

这是药物炮制的共同目的。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等。

中医心得 篇7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科学,它独特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以下是我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包括肉体,还包括精神、情志等方面。在中医的诊疗中,我们不能仅仅将病症局限于某个部位,而是要从整体角度来分析和诊断。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讲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整体观念的运用,让中医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注重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认为人体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的一系列因素作用而导致的。因此,只有通过辨证论治,才能全面准确地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从而对病人进行精准的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都是因人而异的。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另外,中医基础理论注重预防为主。中医讲究“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中医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中医提倡养生保健,注重饮食卫生、起居有节、情志调摄等方面,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中医的预防理念,我们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健康命运,远离疾病的困扰。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尊重自然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中医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顺应自然规律而调节生活作息、饮食习惯。中医秉持“无为而治”的原则,不过度干预,尊重和发挥人体自身调节功能。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种深邃而宝贵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体会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和辨证治疗的价值。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注重预防为主,尊重自然规律。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引导,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人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心得 篇8

李花白和梅花香以美丽和智慧闻名。

感激护师彭银辉、甘利民

住院月余最累心,至今仍在候佳音。

幸喜医心如满月,甘洒银辉利万民。

感激护师林敏、林巧丽

心灵手巧人靓丽,敏捷轻柔分缓急。

一片丹心春意涌,万千病友皆感激。

赞阳小明护师

阳光靓丽语如莺,护理小心动作轻。

教新徒弟当专家,眼科从此名扬四海。

赞彭文英护师

鹏飞只闻风声,展翅翱翔苍穹和雄鹰。

笑靥医民民感戴,仁心妙手远扬名。

赞护师戴姣、严露

姣好面容曼妙身,严于律己宽待人。

德高饮露行如月,妙手仁心众感恩。

赞卢丽护师

本是卢家莫愁女,聪明靓丽入医行。

一双奇妙的手定格世界,无数柔情抚慰四方。

赞杨丹护师

娇羞巧笑真,无处不迷人。

妙手丹心永,阳光越世尘。

赞眼科“三燕”

(熊燕、邓舟燕、邹凌燕)

渔舟动苇丛,雏燕正凌空。

练翅生佳绩,除虫是首雄。

赞实***黄媛

有志健炎黄,眼科媛女忙。

悄悄候换药,细处见柔肠。

感谢周宁华大姐

处处清新又卫生,时时宁静且温馨。

风华尽展精神爽,服务周全有水平。

贺刘公出院

刘公逾古稀,频起角膜炎。

住院方三五,顽疾已愈痊。

吊针点点悄悄流,滴滴入血流。

徐徐除病去,**乐悠悠。

读了这些诗,我从中感到了从医的伟大与快乐。如今看到我院新建住院大楼,中医事业更加昌盛繁荣,我与所有同仁一样,内心充满无限喜悦与欢欣。我想:

我会和所有的同事一起努力工作,热情服务,赢得更多患者的赞誉,让宁乡医院更加出名!

2011/8/8

中医心得 篇9

学习中医,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医理。医理不明,纵然知道很多中医学的知识,但使用起来可能会不得要领,甚至动手便错。

中医的医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来如此的、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千万年来都没更变过的那些生命规律。比如人总是要吃喝拉撒睡,这吃喝拉撒睡的规律或机制,也就是最基本的医理。失眠、便秘、厌食、胃肠疾病等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问题,各种对治的药品或保健品经常在各式的广告中出现,似乎也能够说明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和对治的乏效。我们如果不清楚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机制,就不知道如何调节以帮助身体回归到常态,也就无法断绝出现问题的原因。原因没有解决,只在业已出现的结果上大做文章,怎么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呢?就像一边在治理污染,一边无视污染源的继续活动一样,其治理当然是乏效的。

并且这种无视根本的治理过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种污染方式,这样的话,这种所谓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罢了,对于被治理的对象而言,其实是在承受着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在医疗领域内可以说是时有发生,我们所能见到的辗转求医、久治乏效或病情反复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治疗”名誉的“污染”。

就像美国的一项研究所显示的一样:每年由于医生误诊、用药错误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和手术失误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25400人。临床医疗差错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死亡原因,仅仅排在癌症和心脏病之后。其中最重大的一类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于“药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发生在用药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尽管所使用的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物,用药的程序也是严格无误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万多患者死于这种药物意外反应。这篇报告总结分析了39项研究工作后,发现大约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经历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

在此类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医嘱用药的。上述数字并不包括那些给药或用药方式错误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属于不良药物反应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达到预期疗效的用药患者。换句话说,“每15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经历过不良药物反应”还属于非常保守的估计数字。

很显然,临床医生进行的是“完全正确”的治疗,但却导致了至少每15个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经历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住院,延长住院时间,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而且这种事情发生在被普遍认为医疗科技最为先进、现代医学最为发达的美国。这说明了什么呢?如此的治疗当然是在其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那么,这样的事实是不是足以提醒我们反思作为指导医疗的理论的重要性呢?

在当代,这样的事实并不是只发生在美国,如果指导医疗的理论、观念出现了偏差,类似的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式的医疗活动中。所以中国有一句古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有病时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着自身的调整与修复机能,自己会康复过来,不过可能会康复得慢一点或辛苦一些,但也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在给治疗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个中等以下的医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见我们学医,最起码要当个“中等”以上的医生。

很显然,中等以上的医生至少应当知道人体自身的功能及其机制,从而保护、帮助它而不是破坏、扰乱它。中等以下的医生往往是那些骄傲无知地干扰破坏人体的人,就像《灵枢》所说的“下工绝气危生”,等而下之的医生更是时常会做出灭绝人体正气,危害病人生机的事情。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很坏,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明医理。我们学习和运用中医的人应该时刻谨慎地观察自己是不是沦为下工之列,观察的标准就是中医的医理。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在于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于他明了多少医理。那么,中医的医理是什么呢?就是中医对人体及人体生命规律的认识。我们学习中医也就是要如实地了解一直以来能够经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传统中医学对这些认识的描述,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学习与理解是否正确。

中医心得 篇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连医术也不例外,有时候一些中药偏方对于治疗糖尿病也有着神奇的效果。

从柳枝条第一个叶数起,至第七个叶处剪下,洗净入砂锅煮水,开锅后用文火煮15分钟,取汁,每天早晨空腹喝下,连服7天,能把叶子吃掉最好。服后躺下休息15分钟。

茶叶内含茶多酚和酶,可增强人的胰岛素功能和帮助肾对糖的吸收,但这些好东西在加热到50度时就会被氧化,故要用冷开水浸泡它,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鲜牛胆1个,荞麦面20克,胆汁入面,拌湿为度,然后用纱布包住,敷于神阙穴上,外用胶布粘牢,一帖3天,连敷3个月。重度患者可同时服用菟丝子,方法是:取菟丝子500克,拣净,水淘,控干,趁润捣之,焙干,再研为细末。每日服2-3次,每次5克。

我们将苦瓜的籽和瓤都去了,然后切成片状,放在通风的地方风干,每天喝茶的时候,放四五片和茶一起泡了喝。

中医心得 篇11

作者:迟显苏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者艺也,惟精诚者是也。做医者难,做大医者更难,做苍生大医者难乎其难。趟过历史的横流,携一身沧桑一路走来,道不明走过了多少朝代,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雨雪。

寒窗苦读,研前人之著作;秉心执笔,创现世之妙方;心系患者,救黎民之百姓,“大医精诚”是铸就铁杆中医的灵魂。

书非悟,无以集医学之大成。岳美中说:“读书宁涩勿滑。

”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欲有所收获,就要对主要著作扎扎实实地下功夫,熟读、领悟。许多著名的中医家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皆是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如任应秋每晚就寝前30分钟编一味药的诗决,姜春华读《内经》时作图表帮助理解,金寿山一边读《伤寒》一边写按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大家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

求医治学要苦学,苦学养成习惯,则不以为苦,而以为乐。苦学也要做到三个勤:口勤、手勤、笔勤。

读必读之书,反复诵读必将熟能生巧,勤加朗读必能熟读成诵。苦学之后也定要多问,学问学问,不耻下问,有问才有悟。有悟就下笔,写的有骨有肉、不蔓不枝才能算得上学有所得。

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一针一药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如果不认真学习,不多学多悟,也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术非练,无以济百姓之大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李聪甫所说:

四诊之中,切脉尤难掌握。微与濡,弱与细,涩与滑,紧与数,弦与革等等脉象都只有几微之辨,往往心中了然,指下茫然,必须从长期诊察病人过程中边摸索、边认识、边掌握这种规律。医学书上所列的疾病只是沧海一粟。临床疾病往往是多种并发症。一个处方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疗效。

走过的路多了,便知道路要怎么走。同理,治得病多了,便知道病要怎么治。见习时对久病成医一词深有感悟,病的次数多了,也就知道怎样医治了。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书固然要多读,若不临床,不能学以致用,也算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了。要知道,真正的好医生,绝不会是“理论一大套,看病汗直冒”的医生,也绝不是经典出口成章却治病无从下手的医生。高视力和低手不是一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正如张磊所说,临床经验是实践的,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经验就不会丰富。因此,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就是要踏实、扎实,在校时勤跟师抄方诊脉,从医时多临床辨病。学医之路是长征。一步一步,就能收获更多。

心非诚,无以施仁爱于人。看过曽琼的这样一段话:“医道渊源起于炎黄,精诚之心来于圣才。

舍己为人,故神农尝百草,以解天下之苦痛;爱家之心,故仲景从政坐堂,著伤寒以慰往昔之沦丧;爱己之心,故李杲疗治脾病,亲实践以创学术之先河”。从《名老中医之路》第1辑到第3辑,国医大师、医学名家、专家等无不都强调医德二字。言至于此,不免想起当初一字一句背诵的《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之“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般感同身受的心,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医需心系千家忧与乐,临证应胸怀众生疾和苦。《医说》中这样说,医者自当念云:

“人身疾病,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本。”

信中医,捍卫中医人永远姓“中”。中医大家走上中医之路,或因中医救治过自身疾病,或亲眼看见中医之疗效,或心怀救助百姓之心,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个“信”字。信则有,不信则无。

中医姓“中”,“中”是中华的“中”。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问曰:“中华其基石何?

其支柱何?其后盾何?”曰:

“一国学也,二国医也,三国药也”。

习岐黄之术,卫中华之魂,当勤而行之,自强不息。

"中医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