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17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锦集十篇)。

阅读优秀的图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眼界。到现在为止,我发现作者的作品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阅读和写读后感是学生和职场人士必不可少的能力和素养。那么,如何开始写一篇读后感呢?如果你想了解与“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相关的知识,请查阅以下资料,供你参考!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静心学习用心做事

读徐建平校长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感慨良多,最强烈的感受是人生就是一个用心学习的过程。徐建平校长的学习起点不高。1954年4月出生,71年初中毕业,79年师范毕业。但从《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参透悟到的都是他不甘平庸,用心学习而厚积薄发的智慧,从“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俗语中他感悟到的是“哪壶先开提哪壶”,要求我们在对待学生的时候要率先发现学生的优点,赢得更多的掌声的赞扬声;从以人为本到以心为本,从管好事情到管好心情;从量体裁衣到量心裁衣;从丑话说到前头到从丑话说到后头;从“忠言逆耳利于行”到“忠言顺耳利于行”,从根雕到泥塑;从“不差钱”到“不差潜”;从“竞争对手”到“竞争队友”;从“毁人不倦”到“诲人不倦”;从“用人”到“养人”;从“苦学”到“乐学”;从“心动”到“行动”等等。

一字之差,境界大改,耳目一新。从歌曲到小说,从小品到专著,从俗语到理论,从妇孺到教育家,从自然到哲学,这些教育智慧无一不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思考皆“亮点”的学习结晶。在追求徐建平校长4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们感到他在不断努力学习,努力思考。

通过认真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做一名好老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要用心爱护: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只有真诚地爱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感染和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亲近,让学生对你教的知识产生兴趣,自觉地把它投入学习。

要用心学习:

现在的学生的兴趣广泛,好胜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

要学习就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多关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书,多从简明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中寻求启示,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书本学习,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成就自我。我们应该善于向别人请教,学习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生活。除此以外,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班上己是个学生的智慧之和无人能比。只有放下架子,才能真正体现师生平等的内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意识,有利于实现师生双赢。为什么不呢?

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中学的经验,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要用心思考: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要善于总结课堂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对课堂整体状况等等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我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教学思考内容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教学机智、可记学生见解、可记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以爱作为教学的支点,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思考作为教学进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师,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们的人生,收获人生最美丽的稻穗,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谱写精彩的教育教学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

编辑时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我们才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闲暇之余,我拜读了肖川教授的力作《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完此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自己的心灵再次净化,梦想再次放飞。《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用作者所追求的意愿来说,就是“一本可以大声朗读的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没有智慧,教育只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问题,是一种认知成果的积累;如果没有真理,生活就是茫茫沙漠,教育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是作者真诚的呼唤,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文如其人,书如其名。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时,我发现,用 “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读罢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

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对晤。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真情呼唤真理。

“眺望着理想的高地”,回归教育的真谛。因此我们要挖掘《教育的精神元素》、要考量《教育的存在形态》,要彰显《教育的时代精神》,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学》,如此等等。在对教育一次次的叩问中,实现自主学***效教学,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求真务实的心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关注教师的修炼与成长以及解放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通往理想之境的现实之梯。

在如此的叩问和追思中,肖川教授为人为学的高屋建瓴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如作者一样能参透教育的这几大领域问题时,我们也会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我们努力着,我们期待着。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不仅让我们读到了教育,也让我们读懂了人生。时刻准备着,像肖川教授一样,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我们要用智慧守护理想,用真情坚守信念,追求生命的完美和教育的本质。

正如肖川的签名中写到:“我的目的远远不在于出一本书,而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表达我的梦想与渴望,记录我的精神之旅,使那些具有永恒元素的东西凝固定型,并时时使我回眸。”我们从他的书中得到的不仅是文词的优美、语句的昂然,而是他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

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人文素养,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为此, 学校组织了读书活动,我有幸读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师爱。

《释放你的教育智慧》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只描写了一些平凡善良的人和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但实际上却是真实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并在爱中教育我们。

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爱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不停的诠释着、延伸着、升华着。爱,就像空气,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是看不见的,所以常常被我们忽视。然而,我们不能没有它。事实上,她的意义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孕育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人心;爱是力量,能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充分的教育。

教师的爱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的爱是神圣的。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爱自己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则是一种超越、飞跃和升华。老师考虑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他们从不因为不理解而放手。教师爱的的情感是超人的,他们对芸芸众生能够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对好学生不溺爱,对差学生不操之过急、循循善诱。

教师的爱包含母爱且胜于母爱,教师的爱包含父爱且超越父爱,是一种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的神圣的爱。

教师的爱是公平的,她不分贫穷与贵贱。老师会了解每一个孩子,给予他及时的关怀,欣赏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漠和偏见,为所有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老师的爱是无私的,她不求回报,甚至把自己当成生死存亡的池子来照顾自己的学生。在教师工作中,无论遇到学生、家庭、领导的非理性、误解、歧视和压迫,都不会影响学生的教学和关心,也不会把对学生的爱与个人的目标和兴趣联系起来。

老师的爱是神奇的。她能启发孩子们的思想,使他们更聪明。一个老师的眼神、一次触摸、一次鼓励,再加上作文本上的几条波浪线,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世界。

师爱是高尚的,师爱并不完全等同于母爱。她不是一直搀着孩子“走路”,也不是把孩子抱在怀里,而是把孩子装在心里。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作是他们自己的儿女,倾注全部的心血,关注孩子的身心的健康。

老师仍然在正确的时间,在合理的情况下,及时给孩子们指路。老适的爱是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不断地倾吐出一朵美丽的爱心之花。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相信就像一首歌曲唱道的:

”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之一是要爱孩子;后者提醒我们,光靠爱教育远远不够,教育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所强调的总是那个时代所缺少或忽视的。

当对教育失去了爱,我们就强调爱;当绝大多数教师不缺乏爱和智慧时,我们就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的真理,已经成为无数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

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用心、真情实感地激励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上,在生活、家庭和学校中,虚伪和奉承只能是暂时的、真时的、真时的和自然的,它们永远都会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先给学生一颗心,因为教育需要真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5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肩上的重担,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这些关于教育的见解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

书中有广阔的世界,书中有不朽的精神。尽管沧海桑田,书籍总是新的。诚然,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与大师的对话,是与智者的交流。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也能让人收获良多。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务必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育师爱、以情促教的心。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

“爱自我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就不是为了唤起人的灵魂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要实现真正好处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之下,用形象的话来说,才是情感血液在活生生的知识体中流动。”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和优秀学生一样,都是祖国的期待。对于那些还没有开放的花朵,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倾注对个性的热爱,以个性来对待他们,从而迎来花园的春天!

其次,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对彼此严苛仁慈。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带给机会。人性中最可贵的是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生命的价值,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和成功的教育。(迷你句子网 www.jZd365.cOm)

让孩子们觉得你是一棵大树,给他们盖上绿阴。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6

孙文娟开学初,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了徐建平老师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一拿到它,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找到一个快速解决我目前问题的办法。可没曾想,徐老师开篇序言却是《享受在路上的感觉》,带着一份好奇,我开始阅读。

在自序中,字里行间洋溢这的是徐老师的积极、乐观,让人动容。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干劲,也有多年积累的人生智慧。两者的结合是完美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逐篇阅读。《教师成长篇》、《学生感受篇》、《教育教学篇》、《管理艺术篇》、《影响辐射篇》。每一辑都带给我不同的启示。

几辑下来,我开始自我反思,为什么拥有激情却总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是什么阻挡住了引导学生前进的脚步?

现在,我明白了。成长是一个过程,能意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改变。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向导,如灯塔、火炬。如何使我们在传统教育的管理下,迸发出新时代的火花,适应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甚至新的歌曲和新的游戏。

只有不断的全方位的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我们才能置于“灯塔”的位置,带给学生光明,指引学生前行。

人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虽不是对手,但想要他们相信我们,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他们觉得我们是“自己人”。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和他们沟通的权利。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尊重。

因此,上课时我开始使用很多的礼貌用语,如“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你刚才的回答”、“同学们没听懂,是我的问题,我很抱歉”等等。渐渐地,学生会很自觉的回答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获得了尊重,也很愿意和你配合。

当学生犯错时,我会给他们解释的机会,听清理,然后酌情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怎样去解决,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从日常管理入手,在课堂上渗透德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自觉性和自律性。

然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勤思考,善总结。

作为一门副课,没有太多课时供学生巩固。唯一能提高成绩的就是向每堂课要效率。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眼球,努力分享眼睛、手、心和脑。

要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消化,下节课稍加复习后才能掌握。同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如有相关内容及时复习。

期中考试,学生的进步显而易见。我知道,这本书功不可没。但我也知道,想要再进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今后,我要牢牢抓住每一个瞬间迸发的智慧火花,将它运用的我的教学当中,在做中学。就像徐老师说的那样,“做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位让学生感到智慧的教师,一位不断释放教育智慧的老师。”享受“在路上”的感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7

拿出搁置了许久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翻阅此书,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老师们对具体的方法更感兴趣,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们教师的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

方法和方向?一直以来,我从没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思考过。只知道努力学会各种教书的方法,这也是我所缺少的;而所谓的方向,在我认为就是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仅此而已,朝着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走下去。但是今天看来,在肖川眼中的方向,是指一些具有理想的高远的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时,都可以说是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地想做出一些成绩。可是为了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之前那些高远的理想。我们一直说要机遇,其实我总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方向?让我再一次问自己,我的方向又在何方?我想,在我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8

我们的老师每天都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特殊问题,从而干扰正常的教学过程。妥善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迅速、熟练、正确地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缺乏教育机智的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老师。”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育机智呢?最近看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使我收获很多。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机智源于浓浓的师爱

教学机智源自于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和真诚的尊重。

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爱,关爱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他们不能把一个学生当作另一个。特别是对贫困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新的教育理念提醒我:“每个学生都应该发展,但不是为了同一个发展。

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和尊严,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

因此,我非常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表扬、鼓励、引导已成为我课堂上的常用手段。我相信教师的真挚奉献一定会得到学生真情的回报。我班有一名女生名叫董丽,她是一个非常非常内向的孩子,课上从来也看不见她主动举手发言,下课时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不做声,当在路上看见我时也尽量避开。我曾试着几次和她聊聊天,结果也没什么进展。

有一次,她病了,发着烧坚持来上学。在课堂上我发现了她的不适,就走到她身边询问,才知道她病了,问她带药了吗?说到午饭,我关心她怎么吃午饭,中午给她倒水吃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坚强进取的精神,给了她一颗星星。

得到了鼓励的她一下子精神了许多,而且从那以后有时会静静地站在我边上看我批作业,这时我会微笑的询问她一下早饭吃饱了吗?昨晚几点睡的呀?下课走廊里看到我,也不再避开,她感受到,原来老师是喜欢她的,上课也专注了。

不过这件事过后,班里的同学便有了一个习惯,只要是带病来上学的,不用我发现,他们会主动告诉我,我当然也是按例行事,表扬过后发给他们一颗星。其实,我知道孩子们的心都在期待我的关心和赞美,因为这也代表着我对他们的认可和爱。专家认为,孩子在家里依恋父母,在学校依恋老师。他们需要和老师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否则他们会坐立不安,像幼苗一样枯萎缺少阳光。

其实,这不是给我付出而是收获,一颗小星星和几句话贴近了孩子纯洁无邪的心。

如果我只是冷淡地对待这个孩子,她会不会从后面进步?

二、教学机智体现“道”“术”结合

在细细体味名师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运用智慧将教学中的“道”和“术”有机地结合,教学机智表现的是如此完美。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而内涵的部分是教师自身的“道”――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如此的内外兼修,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机智。

每个班上的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他们已经知道了,经常在上课过程中要“叫”出来,怎么办?书中的各位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①有的教师请这些好学生做“评委”,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②有的教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③有的教师则顺势应接话题:

“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等等的这些应对,其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效果各有不同。第一个反应是,好学生更注重倾听其它学生的声音,因为有评委的责任。第二种反应,好学生暂时不会发出影响他人的声音,只是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但只有老师知道,似乎没有学生羡慕的眼睛有点上瘾。

第三种处理方式是暂时冷淡处理,正确转移话题。一个好学生可能有点迷路。虽然很难确定哪个效果好,但并不是简单的叫停,而是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效果的不同折**教师“道”的不同――对于学生观的理解。

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很赞赏书中的一句话:“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徐芳老师的话也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

三.教学机智需要行且思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指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只有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智慧迸发的前提,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厚积的结果,是行思结合,且行且思的消化,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

一要广泛阅读。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才能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思,因此要广泛阅读。要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要读所教学段,还要读其他学段的。

我们的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课本,而且要在有机会的时候读初中和高中课本。这样才能居高临下。要阅读数学史,因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并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做到“润物细无声”。

要阅读杂书,教数学的,不妨读点文学、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杂家”。这样,在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智慧、自由和自由。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

要阅读同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二要积极实践。要结合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方法,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要关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名师们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更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境界,你对细节关注的程度能决定你的教学高度。

三要不断反思。这是我做得比较弱的一点,所以是我特别需要加强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

一个老师写一辈子的教案,很难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的反思,他可能成为名师。名师们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有令人敬佩的教学机智与他们的勤反思,善反思分不开。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高水平的必由之路。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看名师的课堂,就像与名师面对面。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至少比昨天又进了一步。

品味经典课堂,感受教学魅力,反思自身不足,加快进步步伐,也许有一天,我也能拥有名师的教学智慧。

通讯地址:江西省德兴市花桥中学

联系电话:137p>

邮编:334213

工作单位:江西省德兴市花桥中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9

用情感目光搅动学生

2016年12月,我校第十一届育英教育发展与改革论坛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我们有幸聆听了徐校长的演讲,受益匪浅。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人文素养,建设学***师队伍,学校组织了读书活动,我有幸读了《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

一年过去了,有一个故事经常留在我的脑海里,这就是书中提到的酒店服务员给他留了一张便条的故事。把自己经历的小故事写进教育的文章里,这是徐校长整个写作的风格——从身边的事说起,从与教育有关的事说教育。你感到真实,感到亲切,也感到真诚。

所以,《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不是一本理论的书籍,而是一位有心教育的人关于教育的思考与对话。你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得到教育的智慧和心灵的启迪。

在这本书中最能吸引我的是“搅动”二字,搅动就是要打破沉静;搅动会让人处于一种不满意、不满足的状态;搅动有时也会让人非常痛苦;搅动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搅动能让教师更富有激情。而我想用情感的目光去搅动学生,因为教师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教师与学生交往时,双眼应以祥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仪,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您为人正直,这种温和而有效的方式,会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很幸运。我遇到了几十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们给了我六双善良、温柔、信任的眼睛,从此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我变得乐观、开朗、积极、自强,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教师队伍。

如今,我自己也身为人师,将记得这种眼神无私地传递,从教十年,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理想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你的年龄多大,相貌如何,你面对学生时大眼神中所迸发大神采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教师的目光应该是朝气蓬勃的。不管自己当天遇到什么,当时心境如何,一旦走上讲台,你就应当具有神采飞扬的气质,你的目光中就应饱含激情与希望,你青春荡漾的情绪就能感染所有的学生,因为这个是生命对生命最直接的交流,如果再配之以幽默风趣、简洁易懂的语言,我想我们的课堂一定充满活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填鸭式的教学一定很苍白,缺乏生命。

2、教师应当具有公正平等的目光。在此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杜鲁门母亲的故事。当杜鲁门第一次参加选举并成功当选时,这个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了他的家乡。

乡亲向他母亲祝贺:“太好了,您真应该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他母亲微笑的目光中透着平和:

“我还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儿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呢!”试问,你不觉得这位母亲的心态是那样的难能可贵吗?在一个单纯的母亲眼里,一个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能像一个被选进美国**的孩子那样生活!

这不禁让我接触到了自己的行业,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说不到10年,20多年。而我们教师每天面对几十名学生,甚至上百名,您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修养做到“一碗水端平”,这对一个孩子对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对健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老师喜欢勤奋、聪明、懂事的孩子。给他们一双善良的眼睛并不难。

而难的是真正做到从内心深处接受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高尚的人格。清华大学校训中有一条就是“厚德载物”。教师应具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而去承载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因材施教,攻心为上,让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亮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而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

我经常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自然,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更少的厌恶和蔑视。

3、教师应具有善意的、充满爱意的眼神。旧式教育提倡“严师出高徒”,我想“严”是指“严格、严谨”,却被许多人误解成了“严厉”,甚至是粗鲁的行为。老人们有一个传统的理念,那就是“宁愿给孩子一颗好心,别给他好脸”。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也说过这句话,不少人还奉之经典。我对很多人在求学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当老师充满爱心的眼神与你相遇,哪怕是一瞬间,也会让人快乐几天,甚至成为你生命中的甜蜜回忆。

因为每个人都离不开爱。它和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缺乏爱的孩子,即使身体健康,也很少有健康的头脑。你知道父母的照顾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有多重要吗?

即使即使给孤儿院的孩子喂食,他们的死亡率也比父母照顾的孩子高出即使倍。而被包裹在浓浓爱意中的宝宝,即使虚弱的身体也能成功战胜病魔茁壮成长,原因何在?是因为爱!

爱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一直都必需的养分。

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眼睛。在表扬学生时,眼里闪烁的是赞美、热情洋溢的眼神;在评批学生时,闪烁的是愤怒、恨铁不成钢的眼神。但不管它是什么,它都应该是善良和充满爱心的眼睛。

眼睛是真情的表达。用眼睛传达你真爱的信息,让我们的孩子自信地走向人生的旅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0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精选多篇)

最近,我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肖博士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很多老师和我一样读这本书,每个人在内容、思想和写作上都深受启发。

这本书虽然是一篇散文,但不缺乏学术专著的深刻性和厚重性,也不缺乏在轻与轻之间闪耀的思想火花。《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下面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我们能吗?我顿时想到,这么多年来,在测试指挥棒的指引下,我们的老师千方百计地往指挥棒指示的地方挤、挤、打,尽力让学生考出最高的分数。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过于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但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道道德教育是第一原则吗?

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为了更高的奖学金。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

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

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时,谁曾呼吁减轻同样负担过重、劳动密集的教师的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个。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高,管理过多,缺乏等待情绪。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号。教师教育素养和能力不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我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也佩服老师们长期以来心中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

因为有很多原因,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忙碌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得到解脱?抑或在书海中忘却?

面对激烈的竞争体制,何不把名利放在一边?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

有句好话:当我们不能改变社会时,我们只能改变它

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这本书对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我真的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执着和理性思考。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

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

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其中肖教授所说的完美教学。完美的教学必须具备两个必备条件:深刻性和真诚性。

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道、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像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所谓真诚,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只有充满真挚的教诲,才能给人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完美的教学应该是富有想像力的,能够唤起人们的惊奇感和惊喜感,使人们的认知能力得到解放。完美的教学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具有发端、继承、变化、结合的魅力,具有曲折、起伏、回荡的魅力

一种精神漫游,教师收放自如,学生心领神会,既有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细密精致的婉约。正如孟子所言:“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完美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学到东西,甚至有惊人的收获。当然,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的概念、定义、原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总之,完美的教学能唤醒睡眠潜能,激活封闭记忆,打开幽闭恐惧心理,释放被囚禁的情感。

完美的教学将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际关系之美、人性之美、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人心之美、博大精深之美、人类文化之灿烂与辉煌。完美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温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乐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和渴望,用新的眼光和眼光审视人生的能力

肖教授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

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这本书的意义在于: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真情呼唤真理。

以后我会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最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是啊,教育是作为人类关注自我延续和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涉及到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和为教师创造高品质的教育人生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我和很多在一线工作

的教师一样,往往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教育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是一名教育家,然后是一门课程的教师。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越来越成为大家认同,教育要基于学生的需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才可能是有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的人。自主、合作、创新,是对我们今天所处这个时代的精神最凝练的概括。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思想区别于臆见和偏见,包涵着真理性。

有思想,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做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又一种更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又思想,会使我们不人与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