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论语心得感悟

发布时间: 2023.12.29

最新论语心得感悟(通用5篇)。

有些人喜欢在我们因为一些特别的事情而感到震撼的时候写下他们的感想和心得。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写一篇感言来记录下我们的感受和思考。感言可以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温暖和积极。你已经收集了多少经典的感言模板呢?小编为您挑选的“论语心得感悟”一定能够帮助您找到您需要的模板。我相信你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论语心得感悟 篇1

这个世界上,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来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在于对每个心灵的内在唤醒。在现代唯物主义社会,人们只为生计而忙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援引《孟子·告子下》里的一段经典文字,这段话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口渴时的一股清泉,困倦时的一张床铺。这是古人的大智慧。今天,孟子的话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总时激励我,不怕吃苦,总是前进。

孟夫子肯定料不到以后朝代的历史的变迁,但是他一定知道自己的思想会流传千古,被后人所敬仰。

孟子的思想是属于儒家的,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早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其思想更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意识。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非常火的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让人们的视线又回到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上,她的讲解生动写实,浅显易懂,让人跳脱开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很容易就把其中的深刻的道理记在脑袋里,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翻开这本书,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书签标记出来的那页,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是在讲君子之道,君子是一种做人标准,但是对于其具体的界定,我总感觉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界定,在于“不忧”、“不惑”、“不惧”,于丹教授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内心才能真正平静。

仅仅是泛读,我便在阅读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也许他的观点并不是与我们现在的社会完全吻合,但是他所推崇的精神,却将永远引领着华夏子孙,向更高的境界,攀登!

论语心得感悟 篇2

三一文库(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论语心得感悟 篇3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

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是每件事都有一个程度,超过这个程度,事物的本质就会改变。

“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遗憾和失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

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非常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想在这些人面前走过,他会走一小段路,这表明他对这些人的尊重。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

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到处乱丢垃圾,在公共场所喧哗、吸烟、吐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里根说,他在中国的经历是他一生中受教育最多的事情。

里根访问西安,当然是私人访问。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对卖甘蔗的人来说,10元是一大笔钱。

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

使他以前的施舍成为一种不尊重和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地赞美他人,真诚地对待他人,接受他人的好意。

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论语心得感悟 篇4

《论语》,是孔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曾被誉为治国之本,而《论语心得》说的则是于丹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论语心得》详细的解析了《论语》,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论语》里的人生哲学,对它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

《论语心得》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分别是: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而这就是天地人之道的精髓,也是《论语》的思想精髓,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人对自然界万物都有一种敬畏、一种适应和一种默契。

心灵之道里,于丹举例苏东坡与佛表现出二人的心灵,以生动、好笑的故事向人诠释论语中的道理,告诉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虽然机关单位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看似轻松,但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其他任何一个职业更加重要,不能贪图安逸,好逸恶劳,要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论语心得》理想之道中她说了这样一句话“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这正是心灵之道和理想之道的完美结合。

于丹在交友和生活中,用《论语》中的句子来叙述自己的理解。如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是说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见识深广的人交朋友,应证了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朋友在我们身边很重要。我们应该与对自己有良好影响的人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也要注意谨慎。正如书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我们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

自然又引出了处世之道,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对个性的一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当中,也应该保持最美的状态。

”我觉得自己在处世之道与交友之道方面做得不太好。如交友之道,我不会察言观色,而于丹讲到子曰:“走见颜色而言调之瞽。gz85.cOm

”这个“瞽”也就老百姓说的没眼色,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眼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并不是鼓励见风使舵,并不是要跟风,而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不要轻易触摸朋友的钝痛,这需要您的眼睛。论语心得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重大的洗礼。

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

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样才能让自己、单位、社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真正的实现“天人合一”,让三者都能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我读完《论语心得》的最大感触。

论语心得感悟 篇5

合肥市启明星幼儿园华琳琳

近一年来,我每晚坚持约一小时的时间带着刚七岁的孩子读《论语》,与孩子一起沐浴书香,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我不知道这样的坚持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究竟意义有多大,但我坚信厚积薄发,持续下去必有收获。这个假期我又用闲散的时间读了北师大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

读罢,便有豁然开朗之感,使我对《论语》,对自己的教学又有了深刻的感悟。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这是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的话。但越是简单的东西,做起来却似乎并不容易。

感受一:爱、尊重、关注每一个学生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就是这样影响他的**的。因此,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尊重的,人应该尊重自己。”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作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及人生的引路人,以学生的需要和教育的需要来开展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服务。

处于成长期和变化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能够模仿教师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然而,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智慧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因此,教师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格培养人格,用灵魂塑造灵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作风、人格、灵魂等。

感悟二: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差异化教育。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想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君子和而不同”。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它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

今天,我们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把每个人的不同声音融入集体的声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在发展中。他们都是独特而独立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都能积极成长,但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创造力迟早会来,先来后来,人越是个体,创造力就会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在工作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特别是以下学生:智障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作为教师,还要学会慷慨地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个学生的努力和友善;欣赏每个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成就和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感想3:管好自己的“口”,远离“语言暴力”。

读《论语》我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不仅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我们见到—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如此从容的态度,如此谦虚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于丹的这段“论语心得”描述的就是如何做一个有“境界”的老师: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至此,我反思我的教学行为确实是思想思潮,百感交集。

这样的一种温和,这样的一种“境界”我的确还需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

我也深知“语言暴力”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但在工作中每遇到顽劣的学生总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后,每想到那些被我用“语言暴力”伤害过的孩子也会深深自责、后悔不迭。今后,我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教师的语言符合语言规范,成为语言规范的传播者。

避免讽刺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惩罚或虐待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羞辱和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我与之产生很多的共鸣,也使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今,许多圣人的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扎根在我的心中,并成为我血液的精髓。感谢于丹教授和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

"论语心得感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