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君主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9

君主论读书心得1000字。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君主论读书心得10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gz85.COM精选阅读

君主论读后感


书是阶梯,能攀登知识之峰,优秀的书籍能够充实我们的内心。读后感的内容一定要真实自然,不能说大话,不能说空话。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已经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君主论读后感”,不妨来看看或许会发现新的思路!

君主论读后感(篇1)

另一个例子是,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除了在战争中接受军事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客观的思想和职业。一个忽视军事能力的君主征服了一个国家,一个精通军事能力的人可以赢得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非常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统帅,统帅是君主。

因此,马基雅维里认为,作为一个将军,君主必须注重军事能力的培养,有了军事能力,就会有一切。但这个说法是具有局限性。众所周知,项羽的军事能力是高超的。刘邦没有什么军事能力,但他的士兵不如他的将军。

这是马基雅弗里想不到的。

此外,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生活在两条法律之下。他不会想到澳门和香港的局势。

马基雅为历认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一直是约束他人,而不是要求自己。他错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讲道德,他不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他不知道道德是为了王子自己。

他还曲解了君主有时做不道德事情的原则。说到道德,君主就不再讲道德了。那是因为生活可以说更多的道德。这样的不讲道德大家会理解会原谅是因为这个君主平时积的道德。

这并不像马基雅维利所想的那样,是因为君主对人民的欺骗和君主对人民的信任从他的伪装中被偷走。信任和原谅是窃取不来的,只要存在那便是真有资格得到的。君主不是想不讲便不讲,而是不得以才那样做的。

不是骗取而是不得以。心里基础不同即使做出同一件事人民也会瞧得很清楚。装是不会长久定会被识破,时间越久越危险。

马基雅维里认为真正热爱和平的人会悲惨地死去,所以君主应该热爱军事。事实上,真正热爱和平的人必须懂得武术。军事的意意是为了和平。“武”字的原意是停止战斗。

因为只有有强大的军队,其他国家才能停止对你动武的念头,从根本上遏制战争。军事不应该是为了侵略和扩张。无论侵略扩张的军队有多强大,都会被打败。

马基雅弗里认为残酷和仁慈是需要并存在一个君主身上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君主最好是同时被爱戴被畏惧的,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他认为更应该选择残酷也就是选择被畏惧!我想他是这么说的,因为当时有太多懦弱的君主,所以善良可以被认为是冒犯。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君主,就会有人像马基雅维里强调残酷一样,呼吁宽恕。

什么样的背景会出现什么样的需求。不是说君主是善良还是残忍,只要适合当时的背景就行。不是马基雅维利在说选择残酷是更安全的。 在残酷的时代,残酷只能强加于您的对象。

安不安全在于合不合适。不管我们选择哪一个,我们都不应该走极端。我们应该在残酷和善良之间把握一个适当的平衡,这时时合时代背景的。在慷慨与吝啬是间也是这样,马基雅弗里认为如果是自己的钱应给节约,如果是百姓的钱别人的钱应该毫不吝啬甚至不留余力的表示慷慨。

如果一味拿别人的钱慷慨谁会把你当朋友,只能那自己的钱撑起慷慨的样子。所以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该选择吝啬。即使是担着恶名也要选择吝啬。

但是一个吝啬的君主,谁会认为值得为他工作呢?总自己享有而不犒赏将士甚至饿着冻着将士,谁能保证这些将士不会来强抢你逼你慷慨?能赢得感激的慷慨不做却要等着被迫的没人领情的慷慨去作?

一味慷慨不知节约固然是不对的,但以为吝啬君主靠谁来帮自己?一个好的君主必须介于仁慈与残忍、慷慨与吝啬之间。如果只有一个君主能够实现,他就不是一个好君主。不管哪一个丢失了,都是一个缺陷和致命的。

我认为《君主论》这本书的可读性令人质疑。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作者都没有想到。总是歪曲对一件好事的理解,比如君主的力量、道德和技能。

他一边把正确的正义的事情解读成**,另一边却在鼓励着君主们那样去做。他告诉大家君主是**的才能长久,却还奢望一本说君主不能做好人的书让君主喜爱从而认可他提拔他。马基雅维里在我看来充满矛盾,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不值得提倡。

我认为《君主论》在政治学术方面的观点具有局限性,在浩瀚的学术著作中只能是一本很渺小的册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做一本行政学学者的必读书。《君主论》在哲学问题上的认识有问题,要想从中参考对国家和军事的理解应当慎读。在写作方面,我们不应该以这本书为榜样,用不负责任的话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本书的历史价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不自然的从哲学方面论述了国家改革的客观性,他说“随着统治年代的久远并且连续不断改革的记忆以及造成改革的原因也不是会被遗忘消失,因为买次改革总是会为下一次变革留下再次进行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时不能避免的。当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这个出发点,他认为作为君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在人民的大脑处于主题地位,在一个新的执政者上台的时侯首先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树立一面旗帜,其他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要在这面旗帜下去运作,这样人们曾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服从他的管理。

当然,这也应该是在新政权建立时给予人民一定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马基雅维利捍卫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利益,反对改变现状。

二战后两极对抗格局下,政治意识形态的竞争将这一思想表现淋漓尽致,竞争的两方都在向自己的人民表明自己的政治体制时最优越的,改变就意味着灭亡。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安全感也在这个政治思想下变得稳固强化。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广播电视台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政治思想斗争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影响。

在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政治体制的渗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两极格局结束后的高度警惕。

马基雅维利说: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只有善会灭亡,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狡猾。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忘恩负义的,是易发生改变的,是没信誉的,人们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

因此,作为君主,保持政权稳定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一种手段。在国际上,外交能力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外交政策的对抗,君主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洞若观火,这样才能在纷繁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不过韬光养晦的政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强硬的外交立场时必须的,对待敌人要像狮子般**。

“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

”意思是说,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

权力,会为自己培养一个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起着重要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平时比战时更引人注目;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

武力使人类社会

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是天生的**,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生死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

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统治地位才能有所保障。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

“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人格。君主不是绅士,但他一定是个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做任何事情。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质的深刻理解,连君主都害怕。

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

事情自己掌管。”

马基雅维里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

牺牲几个**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好皇帝**”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主总是对的。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

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标签,集中到君主一个人身上,以此树立君主的威信——所谓“权威”,不过如此。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君主论读后感(篇2)

读了马基雅维利所著的《君主论》,对这个所谓“恶魔的导师”有了一些更直观的了解。事实上,马基雅维利只是把一些政治原则直接摆在世界面前,没有修改。

《君主论》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前11章)论述了君主政体的类型、取得方十一及如何维护和统治。君主制要么是世袭的,要么是通过武力、运气或能力获得的。

不同的获得方法有不同的统治方法。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十四章)论述了军队存在的问题和攻防方式。阐述了军队的类型,雇佣军、增援部队、混合部队和国内部队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

君主必须建设和依靠自己能够直接掌握的强大军事力量,君主“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思考离开军事训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第15章-第25章)是关于君主在统治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本文论述了君主是残忍还是仁慈,是爱是怕,如何守信,如何避免被人轻视和憎恨,如何对待部下和选拔好官。

最后(第16章),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把意大利从野蛮人手中解放出来。这章和前言“致洛伦佐·梅迪奇殿下书”一起,前后呼应。

《君主论》给马基雅维利带来了无尽的指责和诅咒。开头我提到有人叫他“恶魔的导师”, 莎士比亚也曾评价他为“凶残的马基雅维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所谓政治无道德论的权术思想。告诉君主不要因为对某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对于残酷的恶名也不应该有所介意; “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能识别陷阱,又必须像狮子一样能惊骇豺狼”这是他在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这成为人们攻击他的一个证据。

甚至相应的产生了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即达成目的可以排除道德因素,不择手段。

记得原来看《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作者曾经说过:“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一般是当不了皇帝的。”一个君主,一个皇帝。

身为一个普通人的属性就退到第二位了,统治者的属性就排到第一位了。这是不公平,但是这是封建社会所必然会造成的悲剧。当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都交给一个人时,这个人就会被这个巨大的权力扭曲。

普通的民众关心君主什么?他们只关心君主能否使国家富强,能否过上好日子。其他的方面,也许只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像明朝的奠基人朱棣,作为皇帝和统治者,不可能不成功。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

明朝发展到顶峰。然而单纯从普通人的属性去看。朱棣就不那么成功了,甚至说很恶劣。

他与侄子争夺王位。嗜血成性,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多人。历史上,有很多好皇帝都不是好人。人们更多地看到了他的成就,他的闪光点,那些残忍和不道德的行为只是他们身上的一些灰尘。

政治总是血腥的,充满阴谋,虚伪和谎言。马基雅维利只是把政治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并用平始的语言表达出来。古代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推崇备至。

然而实际上却是“外儒内法”,而法家思想创始者韩非子却没有引来那么多非议,这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转回正题,我不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所谓“恶魔的导师”,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不怕自己不被人理解,不怕自己的名声会受到损害,把他的经验倾囊而出,只为他最爱的祖国。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正是如此。

人性中重来就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在我看来,甚至恶的方面会占据更多。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克制自己的恶,去发挥自己的善,让善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能做到这点,也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好人了。而作为一个统治者,他最大的善就是让自己的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军队善战,而为了统治者的“善”,去做普通人的“恶”,我想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正所谓大礼不辞小让。

书中作者也提到对残酷的恶名不应介意,是因为 “比起那些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和劫掠”而使整个社会和国家受损害要好得多。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简单粗暴,所以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更有用。他的观点就像一场风暴,冲走了人们无法理解的政治迷雾。也许有些人不喜欢暴风雨,但有了他的存在,雨后的阳光会更加美丽。

君主论读后感(篇3)

默认类别2009-09-01 15:24阅读788评论0

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niccolò machiavelli(尼古拉?马基亚维利),写出了《君主论》的意大利人,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的书,都是值得传世的。

马基亚维利在16世纪写了《君主论》,他希望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了,这本书的思想可以知道掌权者夺回意大利,重整意大利雄风。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自觉的把脑子里关于欧洲的印象过滤了一遍….

在我的记忆中,中世纪的欧洲是这样的:高耸的城堡,长长的教堂钟声,巨大而美丽的庄园,黄色而古老的皇宫;豪华的官邸举行着一场纸醉金迷的盛宴,巨大的皇宫殿堂正在热烈地讨论国事,或是在国王面前垂涎谄媚。。

但是,一直以来对中世纪的欧洲印象最深的是——整个欧洲到处都是诸侯国,似乎,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四分五裂状态。不,确切地说,应该是这样的——似乎总是分分合合。

一个国王,把他的或许是通过阴谋夺得的,或许是通过世袭或许是通过其它方式取得的国家,分封给他的儿子们,国王还没死的时候,儿子们拥有的只是封地,整个国家还是属于国王,尽管儿子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当国王死后,太子继位的时候,事情好像就变了样,儿子们不服从不服从或不屑于新王的统治,以各自的领地为基础,各自称王,也就是说,他们自己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又有血缘关系。因此,原来的一个大国要么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要么就根本分裂开来——陆地上到处都是国家。

当分裂了一定的时间以后,又有人(大部分都是贵族或军队首领)揭竿而起,把各个国家统一起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大国……然后,一切又如以前一样周而复始。

我总觉得中世纪的欧洲有一种混乱、浑浊、玉须打磨的感觉。

大约过了一千年,资本主义从意大利萌芽并蔓延到整个欧洲大陆之后,这种情况最终会得到改善。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不断发展,文艺复兴也逐渐兴起和蔓延,延续了千年的社会制度,已经无法适应任何时候都没有任何声音的现实。结果,整个欧罗巴大地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战争更加频繁:陆上和海上的战争从未停止;君主、教皇、信徒、军事领袖、野心勃勃的平民和各种野心家都加入了领土竞争。

欧洲大陆进入了黎明前的无限黑暗当中。用“多么美丽”来形容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绝对完美和无与伦比的。

本来是很不喜欢那种狼烟滚滚,枕戈待旦,纷乱不已的时代的,可是如今通过史书回眸那一段历史,却觉得血脉喷张、心驰神往。

那该是一场多么动人心魄的角逐啊,那里的场面该是多么的惨烈啊!那里该是进行着多少的阴谋诡计,那里该是有多少的匕首毒药,那里该是有多少憧憬着成功的人的心血,那里该是浸染着多少阴谋家,野心家的鲜血啊!成王败寇,那里,该会体现的多么淋漓尽致啊!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君主论》这样的书,教一个君主该怎样通过各种手段成为真正的君主的书,无疑是那些角逐者的最爱。

《君主论》论述了君主们应该怎样对待世袭君主国、新君主国、混合君主国;该怎样对待军队:是雇佣军队——那些欺弱怕强,贪生怕死,不可信赖的人组成的队伍,还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完完全全终于君主,国家和人民的队伍;该怎样对待贵族和贫民;该怎样对待各种美德,如慷慨,仁慈等——在很多时候会给导致君主失去国家的品质;该这样对待不好的品质,如吝啬,言而无信等——很多时候却会让君主保住国家;以及该怎样挑选,对待大臣等等。

尽管君主论在社会上备受批判,马基雅维利也被人与凶险狡诈,背信弃义,残暴无情等词联系在一起,可是无可非议的是,马基雅维利以及他的著作却是确确实实地放映了君主们最本质的思想,书中的思想也确实是当时的角逐者胜利的源泉之一。

历史和现实表明,《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尽管受到很多的批判,可是他们确确实实又拥有无数的追随者——包括古往今来的无数政客!

在马基雅维利时代,当浓烟滚滚,马倚枕,血染红天,古老的城堡、美丽的庄园、巍峨的碉堡、翻云覆雨的天空会变成什么样?它应该是美丽的欧罗巴大陆重生的故事。

君主论读后感(篇4)

一直以来,《君主论》以及作者马基雅维利毁誉参半、让人惊世骇俗。它暨是第一部政治**,又是历代封建君王的床头必备;暨被人批评为一本“恶棍手册”,又被西方评论界提到了和《圣经》、《资本论》等巨著相提并论的高度。百年来,它还可以在人们的政治、宗教、学术等领域掀起一场风暴。

这种种的矛盾与争议均来自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关于政治斗争的观点。“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

”“在守信义有好处时,君王应当守信义。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难怪有西方学者称之为对政治斗争最独特、最精壁、最诚实的“验尸报告”。

确实,政治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伴君如伴虎”,“鸟尽弓藏,兔死狗蒸”,纵观历史,类似马嵬之变、韩信被杀,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例子不胜举枚。在政治的舞台,笑里藏刀、口腹蜜剑、口是心非,泯灭的人是善良、诚挚的本性。

“候门深似海”,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环境,人们不得不如履薄冰,带着面具做人。因为一旦事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历史沧桑,那些宫廷斗争、皇位争夺、为达目的不惜骨肉相残、杀父弑子的事情,我们只能从史书上一窥究竟。但即便如此,我们始终害怕那些可怕、残酷甚至血腥的政治斗争。每一个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牺牲和杀戮,真正的无辜者永远是人民。

马基雅维利是在对历史上一些国家兴亡的分析上给出对君王的一些意见。“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历史与政治的残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缺陷与不足

马基雅维利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他本人直言不讳,勇于与创新精神对抗的老派、自欺欺人的政治观点也令人钦佩。在《君主论》最后一章,马基雅维利饱含激情地写下“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的劝导”的标题。但整整过了三个半世纪,这一梦想才得以实现。

他忘了,作为一个国王,他需要的不仅是人性的运用、关系的调停、人心的揣测等手段,还有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怀。当国家崩溃时,君主需要挺身而出,统一对手,迁就政敌;当国家强大统一时,君主需要看到未来,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庆幸在《君主论》中还有一段对最优秀的君主的形容:“那些百姓完完全全可以忽视忽略的君主,百姓感觉不到君主正在影响他们,他们只是自由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最终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人民大众是历史的推动者,领袖人物是人民大众的代表”已经对此反复论证。

后记:初次翻阅《君主论》时,激动、惊异、甚至震撼、热血澎湃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但当平静下心情,仔细思索马雅可夫斯基的细想,逐字阅读,比较论证,会发现他早在几百年前提出的思想正是中国封建王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最好佐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因为意识形态、国际交往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之间有过一段时间的隔阂。但在今天的包容与自由的思考中,我们需要接触这样的西方作品。

08cga张承羽会计学院151*****(502271)

君主论读后感(篇5)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巅峰之作,主要论述了君王应该怎样进行统治。这是一部影响历史进程的巨著。作为管理系的学生,我读过这本书。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想法。

在第六章《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成为君主的新君主》中,马基雅维利写到“在一个全新的君主国里,由于君王也是新上任的,我以为统治起来的困难的大小,就取决于征服者即君主的能力的大小。那些由布衣成为君王的人,如果不是得意于自己的能力就是得意于命运所赐,很明显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助于将困难减轻,然而,那些很少依赖命运的君王,很可能就能做到长治久安。”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马基雅维利把君王的成功归于两点——能力和命运。

在历史上有很多君主都是靠好的命运登上一国之主,但也有很多君主是靠自己,像摩西、居鲁士、罗慕洛、提修斯,还有一些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的人们,大都是凭着自己的才能而并非依靠命运登上君王的宝座的。马基雅维利又写道“但通过他们的行迹和生活,我们可以断定,他们所依赖的是机遇并非命运,机遇为他们选择的形式赋予了内容。没有机遇,他们的意志力很可能就会浪费,但若没有意志力,机遇也会白白地放过。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经过几百对现代的社会也有借鉴作用。在现代的社会中,就业压力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许多许多的中国人都关注着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如何使自己升官······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能力、机遇、意志力。

这三个不是分开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人有这三样东西,他离成功就不远了。但是很少有人能三者兼具,我认为“机遇”这是最难的,它就像是中奖的彩票,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概率非常的小。没有那么多的机遇,那就提高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当你的能力和意志力都超过周围的人那你就比别人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王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马基雅维利写到“所有的国家,不管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是半新半旧的混合国,其立国的根本乃在于健全的法律和优良的军队,因为没有优良的军队,法律就无法健全;所以有一支好的军队必然有健全的法律。

”在我看来,君主必须把统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军队是这个建立这个基础的因素之一,但没有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对军队作用的突出。国王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持他的统治,但不应该用它来通过残暴和勒索来赢得胜利。

在军队的观点上,现代的学生——我很不同意马基雅维利的看法,这看法的不同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6世纪的意大利,那时候由于世界**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经济发展迟缓,政治上处于封建割据、领土**的境地;而此时欧洲的法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些强国趁机而入,使得整个意大利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中。马基雅维里写作的目的是使意大利免受包括教皇在内的北方列强的侵略。

所以在他看来,军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强大的军事支援,这个国家才能无敌。

在第十六章《慷慨与吝啬》中,马基雅维利写到“被人们称为慷慨或许是件好事。但我认为,一旦你因慷慨而出名,你就会因此受苦;即使你明智而恰当地运用这一品质,不为人所知地慷慨行事,也不会赢得人们得人可,甚至得不到相反的名声。所以,一个人为了希望在人们面前享有慷慨之名,就不得不大肆挥霍,以至于常常会将自己的财产耗尽。

到最后,为了继续想保持住慷慨之名,他讲必然会额外地加重人民的负担开始横征暴敛,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一个君王如果利用慷慨来沽名钓誉,就一定会危害自己,所以,一个明智的君王应当对此慎思,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

马基雅维利的这些观点和我们一般想的君主很不一样,一般的人们都会想一个好的君主必须是慷慨的,但是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好的君主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慷慨的君主只会危害到自己。事实上,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君王创业所费的财物,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老百姓的,还有是别人的。

如果财产是国王的,他可以非常慷慨;若财物是老百姓或者是别人的,那听他就没有权利来慷慨了。而且一个君王的慷慨都是建立在对他子民的剥削之上,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有很多慷慨的君王但他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都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因为他们的慷慨使很多百姓不能好好地生活,他们的慷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君主应该是个残忍的人还是善良的人?马基雅维利写到“君王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当太介意,只要能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他的一丁点残酷行为,比起过分的仁慈导致邪气纵横、杀人越货存出不穷而言,算是仁慈多了,因为后者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君王执行刑罚只是针对个别人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君主的残酷和仁慈应该自己把握,不能只用一个残酷或仁慈来概括。在论语中有中庸一说,其实君主在在处理大小事务中,特别是涉及到需要君主残酷或仁慈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待犯了错误的人,可以杀鸡儆猴,也可以赦免犯人让其感激君主。

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也许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不大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来思考现代社会应当如何发展。

君主论读后感(篇6)

《君主论》读书报告

01一马基雅维利简介

《君主论》作者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人类史上备受褒贬的人物。在政治学史上他被后世誉为“现代政治学之父”,被视为现代国家学说的先行者;另一方面,由他的思想被曲解而产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又使他本人臭名昭著,成为否定一切道德和宗教的权术政治的代表者。马氏有《君主论》(1513)、《论李维》(1513-1517)、《战争术》(1521)、《佛罗伦萨史》(1525)等著作传世,但是给他留下如此两极的身后名的,就是《君主论》这部政论体裁的谏书。

二 《君主论》的主要内容概括

《君主论》全文共二十六章,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到十一章,主要是根据君主国的各种类型、获得统治权的方式对君主国的特点展开分析,并针对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治理意见。第二部分,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主要论述了以雇佣军为代表的非国家军队的独立性,并主张建立国家军队的征兵制度。

第三部分是从第十五章到第二十三章,主要论述君主的品质和处世之道,认为君主要以保有统治权为要务,如有需要可不遵守道德。最后一部分是二十四章到二十六章,总结了意大利君主国的教训,呼吁强大的君主富国强兵,实现统一意大利,洗刷民族屈辱的宏伟使命。

三 “恶”是政治的核心特征

《君主论》中无论是对不同特点的君主国的治理意见,还是对雇佣军不忠诚的重笔论述,或是对君主不必坚守道德,甚至必要时必须违背道德以保全自身统治权的鼓动,《君主论》中没有前人对政治的道德附加,没有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甚至将政治简化为争权夺势的世俗斗争。这种现实主义特别突出地体现在他更加强调的是是政治现实的恶,而不是善的成分,而这种恶源自人性中无可避免的自利性。

马基雅维利如何使我们相信**是政治的核心特征?他最乐于研究的是“极端的情形”:城市国家的创立,政体的变迁,阴谋。

与亚里士多德相比,他从发端或起源的视野描述政治——通常是充满暴力和不公正的——而非从其目的的视域加以考察。他不否认,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生活可以相当平静,人们可以感觉到正义的统治。他不过是想说明,这种“正常的”道德取决于或受到“不寻常的”道德的影响。

“善”的出现和维持只有通过“恶”才能实现。马基雅维利没有消除善与恶的区别。相反,他保留了这一区分——而同时,为了让“善”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这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假设建立起来,他就不得不这样做。

马基雅维利认为**是政治生活的核心,这突出了他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深刻理解。就像皮埃尔·莫内对他的评价:“马基雅维利只是通过贬抑善的理念去说服人们将恶看作是——无论是诡计,强制力,暴力,抑或‘必要性’——政治秩序的主要渊源。

”我们不应该简单将其归结为“自私自利”或者悲观的人性恶论,性恶论本身不带有价值色彩,马基雅维利只是看透了政治生活的内在机理与本质特征。政治的**也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来处理和消除这种罪恶。

显然,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是《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础。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将性引入政治的人,

“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因为人们受到了轻微的侵害,能够进行拜访,但是对于沉重的损害,他们就无能为力进行报复了” “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的”。根据这种人性恶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向狮子和狐狸学习,运用各种力量和策略。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

人性是善还是恶一直是各种政治理论的基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许多思想也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如孟德斯鸠的分权论和萨特的存在主义。

人性到底善还是恶呢?看来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从而把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而西方**教认为人人都有“原罪”,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所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再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而再**的人心灵深处也不可能没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与恶在人类中是统一的。 善有恶,善有恶,这是无法分离的。

君主论读后感(篇7)

君主制理论一直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著作。在西方,这部书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验尸报告”。

一、马基雅维利其人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其家只有一小块地产。1498年至1512年,马基雅维利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卿。1513年佛罗伦萨共和国被摧毁时,马基雅维利被迫生活在农村,过着贫穷的生活,开始专心写书。

马基雅维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在政治、文学、历史、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人类历史上,在群星璀璨的政治哲学家中,或许没有人能比马基雅维里更富有争议了:有的时候,他是声名狼藉的魔鬼,莎士比亚称之为“阴险狡诈、口是心非、背信弃义、残暴无情的马基雅维利”;有的时候,他是备受推崇的先驱,不仅恩格斯对他赞誉有加,而且拿破仑更把《君主论》视为枕中秘籍。总的来说,这些评价毁多于誉,而且“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

二、《君主论》的写作背景

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在封建社会内部不断壮大,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经济限制和思想禁锢,严重的阻碍其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道主义。《君主论》便是这次文艺复兴运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了两对矛盾现象:一是学术专著,二是特殊时代的宣传作品。

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之际正值意大利处于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的时期。整个意大利半岛被分成五个大国。教皇的世俗权力扩大,成为意大利许多统治者之一,他本身没有力量统一意大利,却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其他统治者去做。

法国人、西班牙人和日耳曼人不断入侵又使意大利人饱受外国强权欺凌的痛苦,渴望稳定安全的生活,意大利的有识之士盼望祖国统一,马基雅维利就是其中一员。

三、《君主论》的主要内容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是马基雅维利最小但却最有名的著作。全书共有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政体应如何统治和维护,强调用权力保护国家是容易的,君主应以残酷和敲诈取胜; 第12—14章阐明了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惟一的专业。

最后12章是整本书的重点,充分展示了马基雅维利的统治。这本书是写给洛伦佐·梅迪奇殿下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他死后5年,《君主论》自1532年印行至今,广泛地引起了各种强烈的反响,从西方到东方,从宗教界、政界、学术界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书中讨论了什么是王国,王国有那些种类,讨论了君主们如何夺得王国的政权,如何维护政权,又怎样丧失了政权,阐述了一个君主要官运亨通,应具备的才能和条件,以及统治的方式、政治权术的理论。他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所谓的“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的原则。

四、我看《君主论》

“关于我的忠诚老实,应该没有疑问,因为我一直保持忠诚老实,我现在不会改变它。像我一样,一个忠诚、诚实、善良43年的人,不能改变他的本性;我的贫穷证明了我的忠诚、诚实和善良。”——马基雅维利

引用马基雅维利的一句话开始写我的感想,因为,我个人觉得我看完这本《君主论》之后并没有觉得马氏有多么的丑恶、魔鬼。相反,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敢于直言,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毫无疑问,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应该否认他在这本书中所写的是完全真实的!

但是,当他说实话时,为什么他会受到这么多的指示?那么,从《君主论》中,我想到了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有以下几点:

(一)人性的善恶

有人称马基雅维利为“**的导师”,他以人性恶为基础提出他的学说,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荀子,他们都有相似的思想。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丑恶的,应该要接受教育等各方面的教导,然后才可以去除那些人本性中的恶劣本质,变成一个所谓的好人。而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人类的本性总是忘恩负义的,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怯懦软弱、生性贪婪的。

”他深刻地分析了人性,认为人类的本性都是忘恩负义、朝三暮四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险、追逐免得的贪得无厌者。他们都是我们现在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经济人”,都具有自私自利的倾向。在《君主论》里面,关于人性的自私写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人容易忘记他父亲之死,而不容易忘记他没有拿到的遗产”。

它深刻而无情地描述了人类的冷酷无情。面对自己的利益,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否有利润而不顾他人。

“当你对他们施以恩惠时,他们是整个儿属于你的。当这种需要离现实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愿意奉献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子女,可是一旦这种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因此,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不应该完全依赖别人许下的谎言而缺乏其他的必要准备,否则它就会灭亡。

(二)行事的手段

马基雅维利提出,“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通过法律,而另外一种是通过武力。前者是人类独有的,后者是野生动物独有的。

但是,由于前者通常不足,因此有时有必要诉助后者。”因此,君主应该是半人半兽的,他应该懂得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两种本性。

对马基雅维利来说,最终目标是最重要的,但手段是无关紧要的,超出了道德规范。于是,他认为为了目的,可是不择手段,因为“君主只要能够征服并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他所采用的手段就总会被人们认为是光明正大的,并会收到每个人的认可,肤浅的人往往被事物的表象和结果所蒙蔽,而且这个世界充满肤浅的人。当大多数人都能站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却没有活动的空间。

”也不管你的手段是善或恶,不管是巧取或是豪夺,只有达到目的,手段就会被证明是光明的!

(三)依靠自己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马基雅维利也多次提到能力对君主的重要性。他说,“只有那些依靠你自己和你自己的能力来防卫,那才是可考、确定和持久的。”于是,我想到,不仅仅是君主,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要培养自己的能力,积蓄自己的力量,我们不能事事依靠他人,我们遇事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

因为别人是不可靠的和长期的,没有人可以随时在你身边,可以随时帮助你。“世界上最不确定、最不牢靠的东西莫过于没有自己的力量支撑的名声或者权力了。”“那些凭借能力而成为君主的人,得到国家统治权很难,但是得到以后要保有它则相对容易。

”因为能力是一个君主所必须具备的有力条件,它是稳定不变的,当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君主,虽然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很艰难,但是国家在他的统治下,要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转下去就相对来说简单很多。

(四)善纳忠言

中国有句古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而马基雅维利也认为,一个人特别是作为君主听取忠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作为一个是否是贤明君主的标志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唐太宗与魏征之间良好关系的典范,唐朝开创的盛世与唐太宗的听取忠言不无关系。

而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也提出“君主应该常常征求臣民意见,不过这只限于他想这么做,而不是别人想这么做。”一位贤明的君主应该是一位眼看四方、耳听八方的人,了解到臣民们的想法或更好的建议,而且根据他们的意见作出坚定的决策。“无论来自何处的良好忠言,都因君主的圣明而产生;而不是臣仆的忠言塑造出圣明的君主。

”(五)君主的道德

“仔细考虑每一件事情,我们会发现某些起初看似美德的行为,如果君主照着做可能会招致灭亡,而另外一些行为初看起来是恶行,可是君主坚持做下去,却能给自己带来安全和福祉。”他在很多章节仔细分析了君王的残暴与仁慈,慷慨和吝啬,守信与违信,他认为统治者如果恪守各种美好的品德,是不能很好的统治国家,甚至会导致灭国的。此外,如果一个君主保持他的地位,他必需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使君主更好地统治国家。

“如果遵守信义将对自己不利,或者使自己当初做出这个承诺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英明的君主就可以也不应该遵守信义。”面对自己的统治的时候,道德对于君主来说只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而已。马基雅维利将政权与道德明显区分开,因此人们把《君主论》的出现称为近代政治学的开端。

五、总结

经过非常仔细地研读了《君主论》,我真是受益匪浅。很早之前就有很多老师推荐过这本书,然而就是没有抽出时间去认真地读。还是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这个作业,让我有机会与马基雅维利的深刻君主论思想发生碰撞,产生思想的花火。

虽然我的思想还很幼稚,但经过仔细阅读,我至少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想引用《君主论》的一句话:“命运只是我们行为的半个主宰,剩下的一半或者将近一半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是的,命运至少还有一半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即使有一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能够去改变那剩下的一半。

我们应该主宰我们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人生交给别人来决定!以此自勉!

君主论读后感(篇8)

《君主论》读书报告

《君主论》是一本有趣的书,很简短,但是很精辟。马基雅维里也的确是个伟大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利,从服官到罢官,从冤狱到放逐,与妻子儿女一家七口过上了贫穷的乡村生活,后来由于迫切的需要改革的社会形势又被重新起用,直至最后贫病中死亡。

在罢官以后,马基雅维里并没有沉沦,他只是把这种不幸归因于命运,并相信不幸已成为过去。他变得更加审慎,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他依旧保持着忠诚老实和善良的美德,还创作了《君主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在《君主论》这本书的开头,马基雅维里根据内容将君主国进行划分:世袭君主国,新君主国以及混合君主国。他认为,相比较而言在世袭君主国里保持政权相对的比较不困难,只要君主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在常务的事情上工作勤勉,遇到意外的事件随机应变,就可以将统治维持下去,并且这种平稳的统治管理的时间越久,稳定性就越强。

即使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格外强大的力量篡位导致君主被夺权,当篡位者一旦发生祸患的时候,君主就能光复旧国。而新君主国,则会出现重重困难。因为一个国家新建立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隐藏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暴露出来,比如说,被管理者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或因管理者的承诺无法立刻兑现而产生的不满;支持管理者上台的人要求更多无法取得的利益,还有不可避免的开罪于心的属民等等。

至于混合君主制,他所遇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所有新君主制固有的困难。所以,一个新的君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第一,灭绝旧君血统,但不能改变他的法律和赋税;第二,征服者亲自前往占领地并驻节在那里,也可以是往占领地的要害之地派遣殖民或者驻扎军队(鉴于殖民比较不奢靡而且比较忠实可靠,触犯的人少,所以殖民比驻军要好);第三,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因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第四,考虑当下的困难,更要放眼未来,在患难可以预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第五,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才能去扩张领土,否则将会受到非难。

后来,马基雅维利谈到君主应该如何统治君主制。他说,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会给国家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是一位君主和一群忠心的臣仆来统治,那么就会稳定团结一致,是难以被占领的,但一旦被占领,则极易被分裂;如果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则存在着潜在的分裂的危机,因此极易被占领,但很难保有。

君主想要统治一个共和国,要么毁灭它,要么亲自去,要么建立一个好的寡头政府,然后让那里的人民按照自己的法律生活。如果是这个国家原来是君主国,那就稍微简单了。但总结起来,无论它原先是什么国家,新的君主都必须好好借助市民的力量。

一个君主想要获得一个国家的统治权,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他人的力量、运气或邪恶的方式。当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靠运气的人,也是保持自己地位最稳定的人。但他们毕竟是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君主,总会面临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建立并推行新的制度。

因为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强烈反对,而那些支持新制度的人会因为没有尝试而心不在焉。因此,当对手进攻时,他们只防守一些半心半意的人。为此,君主要么说服他们,要么强迫他们。前者通常效果糟糕,执行力差,后者一般利用武力、职权的控制力(革职、调任)能够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这样,以后君主的管理才会如鱼得水。至于那些单纯靠别人承认自己掌权的好意和幸运的统治者,他们会比较危险,因为他们倚仗的这两种因素都是变化无常毫不稳定的,而且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奠定好基础。第三种,也就是以邪恶之道获取君权的君主,他们往往之后还会利用残酷的手段来铲除异己以求得到长久稳定的统治。

如果这些人杀人、出卖朋友、缺乏信用、没有同情心或宗教信仰,就不能称他们有能力。他们可能赢得统治,但他们不能赢得荣誉。君主最重要的是与人民生活在一起。他有时可以使用残忍的手段,但这些手段必须能够为他的臣民的利益工作。人性使人会记住带给他的任何损害,所以损害的行为应该一下子干完,而恩惠则要像滔滔江水一样绵延不绝,一点一滴,满满赐予,而且,君主需要保证人民有需求,因为只有有需求,才会有满足,有满足,才会有忠诚。

在这里,我想到马基雅维利向君主介绍的美德。他认为,君主是不需要仁慈的。一个伟大的君主不应该介意有一个残酷的名声,特别是一个新的君主制。

毕竟,新君主制充满了危险。这是不可能避免的名称残酷。人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人性是恶劣的。而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这是不可靠的。

所以一个君主,应该让他的臣民畏惧自己。当然,君主不能让人恨自己。他不可掠夺人民的财产,也不可触摸人民的妻儿。否则,君主将悲惨地灭亡。

当然,一个明智的君主,光没有仁慈是不够的。他不能信守诺言,不能慷慨(除非他想成为一个君主)。当然,如果一位君主把这些表露出来,那是更加不行的。

他不可能有这些美德,但他必须尽力表现出来;他不应该偏离善良的道路,但他必须之道在必要时如何作恶;他还必须小心,不要从嘴里说出缺乏美德的话。他必须让他的公民和属名觉得他是非常慈悲为怀、笃信守义、讲究人道、虔诚信神的。他还必须避免被轻视和憎恨。因此,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出伟大、勇敢、庄重、毅力和智慧。他应该让他的臣民认为,没有人能指望欺骗他或躲避他。

很明显,真正的成就是君主获得人民敬畏的好办法。所以一个君主应该做出伟大的事业、卓越的范例。选贤举能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任用优秀的人才势必会增加君主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一个君主,必须能判断出身边的大臣的优劣。君主不能让大臣的光芒盖过自己,要让大臣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后盾,没有自己,就没有他们。

君主也不能让谄媚的奸佞小人影响自己的决策,他得让良好的忠言产生于自己的贤明,让谄媚消失于自己的贤明。同时,如前面所提到的,君主要生活在人民当中,所以在每年适当的时候与人民一起欢度节日和赛会是必要的。还有就是,不要同比自己强的国家结盟,除非迫不得已,也不要在两邻国发生战争时宣布保持中立。

最后还要重视地方势力,比如说行会和部族集团。

最后,谈谈捍卫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军队。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君主要想使他的国家长久,就不能只依靠雇佣军。因为雇佣军不忠不义,而且有野心、无组织、无纪律,傲慢又怯懦,在关键时刻根本不足以信任、不足以倚仗。

并且,君主也不能依靠外国援军,虽然那些援军可能是良好的有用的,但是他们更是危险的。所以,马基雅维里说,就雇佣军而言,其懒散怯懦是最危险的;而若就外国援军而言,其英勇剽悍确实最可怕的。总而言之,君主需要拥有自己的军队。

唯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安全的。一个君主若没有自己的军队,那他的政权也是不稳固的。正如书中所引用的那句话一样,“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牢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础的权力和声誉了。

有了自己的军队以后,君主要把军事制度和训练作为自己的专业。他必须不断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思考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加上阅读历史,研究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行动,以史为鉴,充实自己的军事思想。

以上算是对《君主论》这本书的总结,刚看完的时候觉得这样一本书,写的都是君主国,讨论君主国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顺便还提到了对人性的看法。这样的书,似乎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并不怎么明显。后来想想,或许现代社会中的那些企业就可以当做是一个个君主国,里面的“统治者”,也就是高层管理者。

这样的一个个“国家”,也有兼并,有联合,有阴谋,有狡诈。他们的“统治者”,也要任命“臣仆”,也要像君主一样,不具备那些美德,但要表现出那些美德,要让“臣民”敬畏自己,但不能让“臣民”憎恨蔑视自己,不能让“臣民”的光芒盖过自己,要有突出的成绩,还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总之,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具备人性和兽性,要有狮子的凶骇,也要有狐狸的智慧。

这样看来,《君主论》就像一部兵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

君主论读后感实用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当我们因为看作者写的作品,而产生新的启迪时。大多数人可以将这些细细品味作品后的感悟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言之有物的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编辑为您精心整理的“君主论读后感”相关内容,我们会不断地整理出优质的内容为您呈现!

君主论读后感(篇1)

马基雅维里提到“君主如果表现出上述那些被认为优良的品质(指乐善好施、慈悲为怀、言而有信、勇猛强悍、和蔼可亲、诚恳、纯洁自持、容易相与、稳重、虔诚之士---引者),就是值得褒扬的。但是由于人类的条件不允许这样,君主既不能全部有这些优良的品质,也不能够完全地保持它们,因此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的恶行,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贪得无厌、残忍成性、食言而肥、软弱怯懦、矜傲不逊、淫荡好色、狡猾、脾气僵硬、轻浮、无信仰之徒---引者),但是如果不能够的话,他可以毫不踌躇地听之任之。”于是,君主的权威与尊严这样得来也就一脉相承了:“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则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应当立足在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立足在他人的意志之上。他只是必须努力避免招仇惹恨…”。

论君主应当怎样守信时,我对于作者如此的直白感到吃惊:“任何人都认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诡计,而是一本正直,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信义的人们征服了。君主必须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必须知道:怎样运用人性和兽性,并且必须知道:如果只具有一种性质而缺乏另一种性质,不论哪一种性质都是不经用的。”

君主论读后感(篇2)

《君主论》的思想材料是共和国时代马基雅维利在政治、外交、军事实践中早已积累起来的,其创作则是在美第奇家族重新统治佛罗伦萨,马基雅维利经多方营救出狱后,大约从1513年六七月份开始,在年底以前写成,修改定稿在1515年以后。尽管马基雅维利想通过这部著作获得美第奇家族执政者的垂青从而谋取一官半职,但这却是他对意大利几百年来政治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总结,也是他自己从政经验的理论概括,全面而又集中地体现了马基雅维利鲜明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反映了意大利资产阶级关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强烈愿望。

马基雅维利关心的主题是:讨论君主国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或者说是国家兴衰的原因和政治家维持统治的手段。

他关注的是治国之道、兴国之术、强国之策和衰落之因。因此,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政治手段和军事措施。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直言不讳地否认一切公认的道德。他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君主应彻底抛弃道德,运用权力和技术,采取软硬兼施和奸诈手段。在他看来,一个君主,特别是一个权力尚未巩固的君主,应该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生动物和人类独特的战斗方法。君主应当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

因此,“他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与动物性的统一。他是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一个虚伪的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因此,“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

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

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任何人的聪明才智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的标签,集中在君主身上,从而树立君主的威信。

由于马基雅维利这些超越正常道德规范约束的观点,使他在16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遭到排斥,声明极为不佳,人们称之为“政治魔鬼” 、“邪恶的导师”、“吹捧暴政的无耻之徒”。但当时的意大利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阴谋、武装、联盟、行贿和背叛构成那一时期意大利的表面历史,“所有的好人不是惨遭杀害就是被放逐或受各种折磨,而那些最不道德的人却飞黄腾达”。马基雅维利不考虑道德的政治思想,具体地说是指这种不道德的现实。正是这种不道德的现实,使他看到,只有统治者采取不道德的政治手段,才能取得成功,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马基雅维利在军队建设方面的阐述是很值得赞扬的。凭着对马基雅维利长期外交生涯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他坚信军队是国家的坚实基础,肯定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统一和繁荣的前提。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和平年代比在战争时期更值得注意;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

马基雅维利认定雇佣军是意大利一切灾难的原因,他认为那些雇佣军队是不团结的,怀有野心的,毫无纪律、不讲忠义的,在朋友当中耀武扬威,在敌人面前表现怯懦,除了一点军饷之外,他们既没有忠义之枕,也没有其他的理由使他们走上战场,而这点军饷并不足以使他们愿意为你牺牲生命。因为人们都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人属于你的。

……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君主必须有自己的国家常备军,不能由贵族和骑士组成,只能有自己的公民组成。这样一支军队,爱国心很强,愿意为国家利益而战,只要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就会无所畏惧。

在马基雅维利的不懈努力下,军队真正走上了国家体制下的职业化道路。

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去观察和分析,他的权术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他提出这种统治权制度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玩弄权力。因此,马基雅维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并不是其政治理论的最高原则和核心问题,而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一种选择和一种色彩,它只是统一意大利的一种辅助手段。

如果我们单看《君主论》的话,很可能会得出马基雅维利是坚定的君主专制的拥护者。其实,《君主论》是一部作者为了特殊目的的著作,即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的需要。而在《论李维前十书》中更全面地展示了他的政治主张,更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思想精髓——赞赏共和制,他是一个共和主义者。

他虽然尊重共和主义,但也深刻认识到,这种政府只有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中才能实行,在当时混乱腐败的意大利是行共和主宜实绝对不合适的,所以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只有实行这种制度,依靠强大的君主制,意大利才能摆脱对罗马教会的控制,与封建贵族斗争,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君主论读后感(篇3)

马基雅弗里没有想到的

吴婧基础08法医

马基雅弗里没有想到的

呼和浩特010110

摘要:因为作者著书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导致《君主论》本身具有局限性。而对马基雅弗里个人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也不能苟同。因此对这本书的可读性我表示怀疑。

关键词:局限性哲学认识矛盾

一、简介

《君主论》是讨论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一部书籍。

二、感想

1、《君主论》的局限性

、因著书原因而来的局限性

马基雅维里写这本书是为了引起君主的注意。当然,我并不否认所有的文章都是为了求官而写的。许多伟大而杰出的人也写下了这方面的作品,写下了深刻而真诚的思想。

这些人无论是以什么目的写文章都是在负责的说话。而马基雅弗里不是这样,他的说法中看不到他的真诚思想,他教唆君主“要有些兽性”的话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他没有考虑到。

马基雅维里声称,他完全是为了君主,他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君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首先他没有完全为君主着想。如果他想到君主,就不能给君主写这样一篇赤裸裸的文章。他把君主可能会使的手段和伎俩都公之于众,还用最**的想法解说君主各种做法的原由,让君主再也不能使用。

用了会被看轻会被唾弃,不用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按马基雅弗里的说法不用就会亡国。他让一个君主左右为难。君主又怎么会因为一个让自己左右为难的文章而中用这个写文章的人呢?

其次,他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不明白人民根本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把百姓当作了傻瓜。

他说,只要一个人作弊,总能找到愿意被骗的人。他说只要君主看起来有道德。君主应该伪装好自己。

他不知道人们的眼睛是明亮的。即使把戏不错,很多人都会上当受骗,但一个人的觉醒可以燎原!即使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能被君主欺骗,君主怎么能依靠这群傻瓜来对付那些能看穿他的聪明人呢?

如何能保证这些被你欺骗的臣民不会被伎俩更高的人骗去成为别人的臣民别人的力量?相信人容易欺骗是一种自我欺骗。他不了解人民,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谈

、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性

因为《君主论》是为了当时的君主出谋划策的的小册子当然不会面面俱到,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当时当地的君主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书中用来证明他的观点的例子也是当时欧洲发生的事情。

例如,他认为世袭君主制比新建立的君主制更好,因为他生活的时期。马基雅弗里想不到当一个君主国世袭统治到将近三百个念头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比一个新建的君主国要多得多。马基雅维利没有想到当时君主制面临的问题:

全国因安逸而懈怠,到处都是急需要改进却依旧按照着习惯办,因为所有人都懒于改变,松散而不景气,荒淫而无危机感,以危为安。一个发展到及至的君主国,一个看似繁荣却不堪一击的君主国,一个世袭到疲倦的君主国是那时的欧洲的马基雅弗里想不到的。

另一个例子是,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除了在战争中接受军事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客观的思想和职业。一个忽视军事能力的君主征服了一个国家,一个精通军事能力的人可以赢得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非常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统帅,统帅是君主。

因此,马基雅维里认为,作为一个将军,君主必须注重军事能力的培养,有了军事能力,就会有一切。但这个说法是具有局限性。众所周知,项羽的军事能力是高超的。刘邦没有什么军事能力,但他的士兵不如他的将军。

这是马基雅弗里想不到的。

此外,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生活在两条法律之下。他不会想到澳门和香港的局势。

2。马基雅维里的哲学思想值得商榷

①、对道德的认识。

马基雅为历认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一直是约束他人,而不是要求自己。他错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讲道德,他不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他不知道道德是为了王子自己。

他还曲解了君主有时做不道德事情的原则。说到道德,君主就不再讲道德了。那是因为生活可以说更多的道德。这样的不讲道德大家会理解会原谅是因为这个君主平时积的道德。

这并不像马基雅维利所想的那样,是因为君主对人民的欺骗和君主对人民的信任从他的伪装中被偷走。信任和原谅是窃取不来的,只要存在那便是真有资格得到的。君主不是想不讲便不讲,而是不得以才那样做的。

不是骗取而是不得以。心里基础不同即使做出同一件事人民也会瞧得很清楚。装是不会长久定会被识破,时间越久越危险。

②、对武的认识。

马基雅维里认为真正热爱和平的人会悲惨地死去,所以君主应该热爱军事。事实上,真正热爱和平的人必须懂得武术。军事的意意是为了和平。“武”字的原意是停止战斗。

因为只有有强大的军队,其他国家才能停止对你动武的念头,从根本上遏制战争。军事不应该是为了侵略和扩张。无论侵略扩张的军队有多强大,都会被打败。

③、对分寸的认识。

马基雅弗里认为残酷和仁慈是需要并存在一个君主身上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君主最好是同时被爱戴被畏惧的,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他认为更应该选择残酷也就是选择被畏惧!我想他是这么说的,因为当时有太多懦弱的君主,所以善良可以被认为是冒犯。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君主,就会有人像马基雅维里强调残酷一样,呼吁宽恕。

什么样的背景会出现什么样的需求。不是说君主是善良还是残忍,只要适合当时的背景就行。不是马基雅维利在说选择残酷是更安全的。 在残酷的时代,残酷只能强加于您的对象。

安不安全在于合不合适。不管我们选择哪一个,我们都不应该走极端。我们应该在残酷和善良之间把握一个适当的平衡,这时时合时代背景的。在慷慨与吝啬是间也是这样,马基雅弗里认为如果是自己的钱应给节约,如果是百姓的钱别人的钱应该毫不吝啬甚至不留余力的表示慷慨。

如果一味拿别人的钱慷慨谁会把你当朋友,只能那自己的钱撑起慷慨的样子。所以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该选择吝啬。即使是担着恶名也要选择吝啬。

但是一个吝啬的君主,谁会认为值得为他工作呢?总自己享有而不犒赏将士甚至饿着冻着将士,谁能保证这些将士不会来强抢你逼你慷慨?能赢得感激的慷慨不做却要等着被迫的没人领情的慷慨去作?

一味慷慨不知节约固然是不对的,但以为吝啬君主靠谁来帮自己?一个好的君主必须介于仁慈与残忍、慷慨与吝啬之间。如果只有一个君主能够实现,他就不是一个好君主。不管哪一个丢失了,都是一个缺陷和致命的。

3、《君主论》为什么出名

因为他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人们会景仰冒死进谏的忠勇之士,但却会唾弃颠倒黑白为恶人辩护的律师虽然他维护了那个恶人的申辩权。而在西方,即使是这样的反道德书籍也会因为其激烈的评论而流传至今。

就是不涉及道德的部分里,他的“国家以人民为基础才可以坚固”的理论在有“以人民为基础比如在泥沙上筑窝”这样谚语的国家里才会引起轰动,而一直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国度里当然击不起思维浪潮。他的好多论断的依据都是人的本性是**的,人会比忘记父亲的死更难忘记财产的丢失。而这些论断在“士可杀不可辱”并且最大的侮辱就是父亲被辱的国度里当然是不成立的。

三、评论

我认为《君主论》这本书的可读性令人质疑。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作者都没有想到。总是歪曲对一件好事的理解,比如君主的力量、道德和技能。

他一边把正确的正义的事情解读成**,另一边却在鼓励着君主们那样去做。他告诉大家君主是**的才能长久,却还奢望一本说君主不能做好人的书让君主喜爱从而认可他提拔他。马基雅维里在我看来充满矛盾,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不值得提倡。

结束语我认为《君主论》在政治学术方面的观点具有局限性,在浩瀚的学术著作中只能是一本很渺小的册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做一本行政学学者的必读书。《君主论》在哲学问题上的认识有问题,要想从中参考对国家和军事的理解应当慎读。在写作方面,我们不应该以这本书为榜样,用不负责任的话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行政学之研究》

《汉书》

《公共行政学》

《领导力》

《行政规范》

君主论读后感(篇4)

《君主论》曾经是“臭名昭著”的“极权统治说明书”,但后来,该书客观存在的价值慢慢被发掘,《君主论》读后感[专题]。在阅读和学习本书时,请采取扬弃虚实的态度。

下面是《君主论》读后感范文四篇,请参考:

范文一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

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当有人阻碍甚至威胁到君主的统治时,就应该狠下心来抓住时机将对手铲除,最好能短时间内一次性消灭干净,而不是长时间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消灭,不然社会长时间被白色恐怖所笼罩,无法正常生产生活,阻碍国家发展不说,群众也很可能造反。而短时间残酷,在人们心目中一时间会产生巨大的震撼甚至恐惧,但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其他不太相关的少数人的生命财产的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淡忘。

所以很长痛不如短痛。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别忘了李世民的仁政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军队上的,李家的天下是军队打下来的,唐朝之所以灭亡离不开对军队控制权的丧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是无比强大的,甚至强大的军队也无法与之抗衡,但君主不能像控制军队一样管制人民,但他能通过军队,法律,刑法等使人们产生敬畏,但又不至于引起人们的憎恨,产生反抗的情绪,从而维持统治。

马云说,被爱是建立在他人意志的基础上,而被尊敬是建立在君主本人的意志志上,这是关键。

范文二《君主论》的内容立论基础至少有两点:一是人性本恶,二是为达目的可以牺牲手段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作者**了君主的主要特征以及在选择臣民和管理国家时应考虑的因素。

基于这样的前提和作者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书籍当中一些与目前和谐社会以及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相违背的论据是从何而来,对于君主和国家本身也会有另一个角度的量度。整本书读完后我的感受如下:

1.原文有一个论点是: “当我们的力量没有作好准备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就显出它的威力,它知道**还没有修筑水渠或堤坝用来控制它,它就在那里作威作福。

如果你考虑意大利——它是这些变动的所在地,并且推动了这些变动——你就会看到它是一个既没有水渠也没有任何堤坝的平原。”这句话尽管是针对君主统治的,但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愿意相信命运,因为我们没有准备,也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从君主的角度来说,即使其统治地位是通过世袭得到的,如果要成为受人景仰、名垂青史的明君,仍然需要做好与命运抗争的准备。在每个人都准备只相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你的结局必须被外力改变。

君主身上发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是巨大的。

君主论读后感(篇5)

14.15.凭心而论,马基雅维利不过是这些主张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研究和总结者,这些主张的原创和践行者是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统治者们,政治活动中的尔虞我诈和残酷无情与之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历史上,即使是最伟大和最受欢迎的统治者也有着极其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一切爱民爱民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每一个君主心中都有一套御术,这是他们的秘密武器。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马基雅维利是泄露天机者,他将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不加掩饰的曝于阳光之下,尽管他是集大成者,也注定了他不容于世的悲剧性结局。然而,马基雅维利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使“政治的理论”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由此揭开了政治思想上新的一页,他实现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神学的彻底分裂,自此政治学研究开始以政治的典型形象——权力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用马克思对其的评价来说,他对政治理论的研究和观察已经脱离了道德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而不是像前人一样只从神学中得出国家的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利与古代、中世纪的政治观念划清了界限,成为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君主论读后感(篇6)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巅峰之作,主要论述了君王应该怎样进行统治。这是一部影响历史进程的巨著。作为管理系的学生,我读过这本书。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想法。

在第六章《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成为君主的新君主》中,马基雅维利写到“在一个全新的君主国里,由于君王也是新上任的,我以为统治起来的困难的大小,就取决于征服者即君主的能力的大小。那些由布衣成为君王的人,如果不是得意于自己的能力就是得意于命运所赐,很明显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助于将困难减轻,然而,那些很少依赖命运的君王,很可能就能做到长治久安。”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马基雅维利把君王的成功归于两点——能力和命运。

在历史上有很多君主都是靠好的命运登上一国之主,但也有很多君主是靠自己,像摩西、居鲁士、罗慕洛、提修斯,还有一些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的人们,大都是凭着自己的才能而并非依靠命运登上君王的宝座的。马基雅维利又写道“但通过他们的行迹和生活,我们可以断定,他们所依赖的是机遇并非命运,机遇为他们选择的形式赋予了内容。没有机遇,他们的意志力很可能就会浪费,但若没有意志力,机遇也会白白地放过。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经过几百对现代的社会也有借鉴作用。在现代的社会中,就业压力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许多许多的中国人都关注着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如何使自己升官······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能力、机遇、意志力。

这三个不是分开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人有这三样东西,他离成功就不远了。但是很少有人能三者兼具,我认为“机遇”这是最难的,它就像是中奖的彩票,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概率非常的小。没有那么多的机遇,那就提高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当你的能力和意志力都超过周围的人那你就比别人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王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马基雅维利写到“所有的国家,不管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是半新半旧的混合国,其立国的根本乃在于健全的法律和优良的军队,因为没有优良的军队,法律就无法健全;所以有一支好的军队必然有健全的法律。

”在我看来,君主必须把统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军队是这个建立这个基础的因素之一,但没有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对军队作用的突出。国王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持他的统治,但不应该用它来通过残暴和勒索来赢得胜利。

在军队的观点上,现代的学生——我很不同意马基雅维利的看法,这看法的不同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6世纪的意大利,那时候由于世界**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经济发展迟缓,政治上处于封建割据、领土**的境地;而此时欧洲的法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些强国趁机而入,使得整个意大利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中。马基雅维里写作的目的是使意大利免受包括教皇在内的北方列强的侵略。

所以在他看来,军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强大的军事支援,这个国家才能无敌。

在第十六章《慷慨与吝啬》中,马基雅维利写到“被人们称为慷慨或许是件好事。但我认为,一旦你因慷慨而出名,你就会因此受苦;即使你明智而恰当地运用这一品质,不为人所知地慷慨行事,也不会赢得人们得人可,甚至得不到相反的名声。所以,一个人为了希望在人们面前享有慷慨之名,就不得不大肆挥霍,以至于常常会将自己的财产耗尽。

到最后,为了继续想保持住慷慨之名,他讲必然会额外地加重人民的负担开始横征暴敛,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一个君王如果利用慷慨来沽名钓誉,就一定会危害自己,所以,一个明智的君王应当对此慎思,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

马基雅维利的这些观点和我们一般想的君主很不一样,一般的人们都会想一个好的君主必须是慷慨的,但是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好的君主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慷慨的君主只会危害到自己。事实上,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君王创业所费的财物,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老百姓的,还有是别人的。

如果财产是国王的,他可以非常慷慨;若财物是老百姓或者是别人的,那听他就没有权利来慷慨了。而且一个君王的慷慨都是建立在对他子民的剥削之上,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有很多慷慨的君王但他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都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因为他们的慷慨使很多百姓不能好好地生活,他们的慷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君主应该是个残忍的人还是善良的人?马基雅维利写到“君王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当太介意,只要能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他的一丁点残酷行为,比起过分的仁慈导致邪气纵横、杀人越货存出不穷而言,算是仁慈多了,因为后者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君王执行刑罚只是针对个别人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君主的残酷和仁慈应该自己把握,不能只用一个残酷或仁慈来概括。在论语中有中庸一说,其实君主在在处理大小事务中,特别是涉及到需要君主残酷或仁慈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待犯了错误的人,可以杀鸡儆猴,也可以赦免犯人让其感激君主。

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也许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不大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来思考现代社会应当如何发展。

君主论读后感(篇7)

读书笔记2

许多读过《君主论》的读者,一定都认为作者尼科洛的大胆和决绝近乎残忍的“治国”手段不近人情,与我国过往历史上强调的“以仁治国”有极大出入。但是,纯粹的仁义用来治国却只是理想国度的治国手段,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被称为暴君的不少,被称为仁君的确实不多,但能以暴治国却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却少之又少,我想秦始皇算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如果马基雅维里知道秦始皇,我想他也一定会把秦始皇这一君主列入他的“头号君主人物”,加以分析。

马基雅维里这一本《君主论》最能说服人的不是他精辟甚至偏激的语句,而是他充分利用了他所能了解和熟知的君主们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崛起和执政,他们的事例成为马基雅维里证明他“独特”理论的有力例子,难怪所有君主都争相模仿学习。

一、以伪善来治理国家

“目的,为手段服务”这句话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这是马基雅维利的名言,也是《君主论》的结论,这句话引起学多人的诟骂,有的认为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是恶魔,将所有善良的人印象**,因为在书中第十八章中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提到

“人们总是认为,君主严守信义,正直坦率,不用诡计,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呀!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功勋卓著的君主不注意信守诺言,却懂得用诡计让人目眩,最终战胜那些盲目守信的君主。

那些知道狐狸策略的人是成功的,但是君主必须知道如何隐藏野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伪君子。人们是那样的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为眼前的利益所支配,因此想要进行欺骗的人总可以找到受骗者。

因此,一位君主事实上根本不必具有我前文所列举的那些优秀品质,但是却有必要显得具备这一切,我甚至敢于断言,如果具备这些品质并身体力行,那将深受其害,而如果总是显得具备这些品质,那将受益匪浅。

因此,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虽是顺应变化,当然,如我所说,如果可能,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一旦需要,他又必须懂得如何作恶。”

我想看到这段话君主们私底下都倒吸一口冷气了吧,这样直插君主心底的评论揭露了所有统治君王的谎言,让所有君王的假面具在世人面前揭开。看到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话,我想所有曾经盲目相信国王的人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甚至不敢相信。

二、权力高度把握治理国家与民众

马基雅维利崇尚于对民族**集权的国家,《君主论》提到:对人们应该要么爱抚,要么铲除,因为人们会对所受的轻微侵犯进行报复,而对所受的重创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人们对他人的侵害应该是那种不用担心受到报复的侵害。”他的思想表明,避免担心受到报复的侵害,就要断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复仇情况。

马基雅维利还说“征服自由之邦而不彻底毁灭,固大谬也,以其积怨可毁身耳。”也表明了,君主根本不该选择仁慈,因为就算能保持仁慈的美誉,总有一天还是会被其他人的残忍所伤,君主只能选择残忍,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军事权力来治国,而不是用一种“以善治国,普度众生”的态度来治理民众。因为马基雅维利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认为人总是自私和寻求自身利益的,是忘恩负义、不知回报、忘记自己被剥夺的财产和妻女比忘记杀父之仇要困难很多。

所以他说“一个合格的君主总应该秉承善道,但是到了必要的时候他也应该懂得如何做恶。”

所以,一个君主应该懂得掌握手中强大的权力,要懂得认识陷阱,设下陷阱,将国家和民众玩弄于自己的手中。

三、崇尚武力,利用战争是首要治国手段

在当今时代大家都高举“和平”。用和平作为号召力能吸引许多人的爱戴和支持,近期的美国**选举“拉拢活动”上,和平绝对是各候选人的主题。几乎所有伟大的爱国者都会说“i love peace”,但是武力,战争却仍是当今世界政局上看似隐藏却又确实存在的“**”。

从《君主论》中不难看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中并不排斥战争,但他却强调必须“师出有名”,这倒和我国历来的战争思想不谋而合,他的书中写道:“正义之战三要素:王权的威信,正义的理由和正当的意图。

”所以得以看出,马基雅维利是不会放纵一些非正义的战争,他也认为对于民众还是要以善征服,但是他却同时强调,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利有些时候 “当人们不再相信的时候,就诉诸武力逼其就范”。

其实纵观今日的时局,尤其是美国小布什,任内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一到选举就急忙提醒国民世上还有****存在。其实小布什最应感谢拉丹他们一伙,要不是这长胡子老头闹出个“9。11”,小布什还要伤脑筋为战争找借口呢。

大家要知道,当初将小布什捧上**宝座的,是军火商和石油企业。小布什为了感恩,哪能不“意思意思”,就打几场仗呗。正为借口发愁,正巧拉丹发动了“9。

11”。布什高兴得直拍大腿,马上打阿富汗。打完了,军火商高兴了,可石油企业还没油水呢,还瞪着小布什。

没办法,小布什只有故技重施,硬说伊拉克与基地有关联,又打了伊拉克。这下子,后台们可皆大欢喜了。而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包括他国的,本国的;还有那些无家可归,家园被毁的无助的人们,小布什和后台商人们是不大考虑的。

布什试图做的不是操纵战争,而是找到发动战争的合理理由。即使他成为一些人批评的对象,每个人都会害怕他,因为他有权力。这跟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是一致的。

四、君主的 “素质”

在他看来,君主的职业只能是战争和军事。除此之外,其他内容也可以忽略不计。见他的书第14章

“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的专业。”

他认为,这一项专业是所有为王者必须学习也必须精通的,他甚至给各位想成为君王的人指出一条“明路”:学习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让你的脑袋里只有这些内容,并且精通,你一定能成从普通老百姓一跃而高踞王位。此外,他认为君主的思想必须随时关注军事,特别是在和平时期。熟悉军事知识和国家地理知识可以帮注军主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领土和如何布署军队。

同时,他也认为,就算是用武力来征服他人,军队的士兵也不是自己的盟友,就看他在书中第十二章中提及的:

“依我说,君主用来保卫本国的军队,或者是他自己的军队,或者是雇佣军、援军,或者是混合的军队。而雇佣军和援军是无益的,并且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以这种雇佣军队作为基础来确保他的国家,那么他既不会稳固亦不会安全,因为这些雇佣军队是不团结的,怀有野心的,毫无纪律,不讲忠义,在朋友当中则耀武扬威,在敌人面前则表现怯懦。他们既不敬畏上帝,待人亦不讲信义;毁灭之所以迟迟出现只是由于敌人的进攻推迟罢了。

所以你在和平时期被这些雇佣兵掠夺,在战争中被你的敌人掠夺。这是因为,除了一点军饷,他们既没有忠诚,也没有任何其他理由把他们送上战场,这不足以让他们愿意为你牺牲生命。当你不打仗的时候,他们愿意为你打仗,但是如果有战争,他们会逃跑或离开。

”君主需要具备的最大素质便是“军事能力手段”,除此之外,其他都是不重要的。而对于别人的信任也是不必要的,信任一个人将让你不断对他仁慈,最后可能将自己的性命也奉上了。他在书中第七章中提及“公爵例子”有一句话表明了他的思想“如果任何人相信给以新的恩惠就会使一个大人物忘却旧日的损害,他就是欺骗自己。

”他并不认为需要相信别人,而是用恩惠来引诱并控制别人。他不应该用恩惠来安抚曾经受伤的人心,而应该断绝对方一切报复的手段,其实简而言之,便是让所有他曾经伤害的人消失。这也跟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最残酷,最不近人情的刑罚“诛九族”有相同之处。

君主所具有的不是信任人的素质,而是一些令人依附他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君主论》书中也提及:

“占领者在夺取一个国家的时候,应该审度自己必须从事的一切损害行为,并且要立即毕其功于一役,使自己以后不需要每时每日搞下去。这样一来,由于不需要一再从事侵害行为,他就能够重新使人们感到安全,并且通过施恩布惠的方法把他们争取过来;反之,如果一个人由于怯懦或者听从坏的建议不这样做,他的手里就必需时时刻刻拿着钢剑,而且他永远不能够信赖他的老百姓,而由于他的新的继续损害,人民不可能感到安全。因为损害行为应该一下干完,以便人民少受一些损害,他们的积怨就少些;而恩惠应该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赐予,以便人民能够更好地品尝恩惠的滋味。

”对于损害只能一次性,如果要长期侵害不如一次性赶尽杀绝,而恩惠却不能一次过大,譬如能赏赐黄金万两改为千两,下次继续赏赐,恩惠一点一点地赐予能让民众时时刻刻惦记君主的好。这应该能算是一种抓住人心的手段吧?

君主论读后感(篇8)

11. 《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第一部政治**而为世人瞩目。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有人说它像一本“恶棍手册”,因为它触及了道德信念在政治思考中的位置,在很长时期内受到了猛烈的攻击。马基雅维利大胆地点出人类许多劣根性,正好作为统治者利用之处。

他对人性的假设无法容于**教文化下的社会。然而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所提到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的。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在西方,《君主论》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剖析。作者本人也被称为第一位将政治与伦理分开的政治思想家。

12.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打破了旧的、自欺式的政治家观点的同时,创立了新的政治学观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君主论读后感(篇9)

——对君主保持权力的重新解读

韦朋飞s3*******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一部非常出名的著作,其中这本书的思想抛弃了以前政治思考中对于道德的思考,着重思考的是君主如何获得与保持权力,首次把权力作为政治学研究与思考的重点。这本书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对文艺复兴历史的理解以及他对政治权力分类的看法。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

君主制包括世袭制、混合制、公民制和教会制。获得君主政体的途径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依靠他人的军队和运气,以及通过犯罪。

对于君主来说,在维护权力时,君主应该依靠两种手段,一种是法律,另一种是军队。君主在驾驭臣民时要抛弃仁义道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是君主要避免受到臣民的轻视与憎恨。

其中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所谓的把君主比喻为狐狸和狮子的理论了。“君主既然必须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办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和狮子。因为狮子无法阻止自己落入陷阱,狐狸无法抵抗豺狼。

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能理解这点。”狮子象征着权势,而狐狸代表奸诈。

君主不仅要依靠自己的权力,而且要抛弃道德。如果遵守信仰对他不好,他可以随时放弃信仰。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把道德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如果对他有利,他可以用道德来行动,否则他可以抛弃道德。

1、 政治的三个维度

对领导人而言,政治情势可以被分解为三种人群: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和致胜联盟。名义选择人集团包含了所有在选择领导人时至少具有某些法定发言权的人。

第二个政治阶级由实际的选人组成。真正选择领导者的是这个群体。最重要的群体是第三个群体,它是实际选择群体的一个子集,形成一个获胜的联盟。他们的支持对于一个领导人的政治生存至关重要。

从根本上讲,名义选择人就是领导人的潜在支持者;实际选择人则指那些领大人的支持确实有重要影响的人;而致胜联盟只包括那些领导人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持者。这三类人可以简单概括为:可替代的、有影响力的、不可或缺的。

在《君主制》一书中,作者强调了君主获得和维持权力的手段之一——军队。看来,君主一方面要随时准备侵略别国,防止外敌入侵;另一方面要随时准备侵略别国,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君主都应该得到军队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国家的治理,只靠君主一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需要建立官僚阶层,并保持官僚阶层对自己的支持。

因此,军队和官僚阶级是君主的致胜同盟,是君主不可或缺的群体。

2、 不同的君主国家

对于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制的分类,我曾经把君主制分为两类。一个是官僚君主政体,君主主要依靠官僚治理;另一个是贵族君主政体,君主主要依靠贵族治理。事实上,这两类国家都有军事和官僚阶级。在贵族君主制国家,君主作为君主的竞争对手,需要与贵族的野心作斗争。

在这样一个国家,官僚阶级也是君主的臣民。事实上,它与官僚制君主政体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当时的官僚制是君主地方治理的代理人,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可以说,军队是这两个君主政体中不可或缺的致胜同盟。在官僚君主制的国家中,官僚是君主的致胜联盟。而在贵族君主制国家中,君主主要不是依靠的官僚,而是依靠的贵族所组成的“议会”,君主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但有时君主也需要与贵族抗争,所以会引入一些其他的力量来赢得联盟,而这些人将取代贵族。例如,在路易十四时期,被命令取代贵族的官僚被任命集中君主的权力。

3、君主保持权力的政治逻辑

在君主制里,“遴选集团”的规模小而“执政同盟”的规模也小,“执政同盟”的小规模使得执政者很容易通过“私人品”来换取政治忠诚;但是,挑战者对执政者的政治威胁度较高,因为“遴选集团”的成员进入“执政同盟”的比例较大。

在君主政体中,为了保持长期稳定,君主必须依靠自己的致胜联盟,即统治联盟。为了维护统治联盟的忠诚,君主必须根据其相应的利益,用私人物品购买其政治忠诚。

在“论应该避免受到蔑视与憎恨”这一章节中,“这种作法是势有不得不然的,因为君主不可能不受到某些人的憎恨,他首先必须避免受到广大人民的怨恨;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必须尽最大努力避免受到最有权势的人们的怨恨。”在“论君主的大臣”的章节中,“另一方面,为了使大臣保持忠贞不渝,君主必须常常想着大臣,尊敬他,使他富贵,使他感恩戴德,让他分享荣誉,分担职责;使得他知道如果没有自己,他就站不住,而且他已有许多荣誉使他更无所求,他们有许多财富使他不想更有所得,而且他已负重任使他害怕更迭。”在这些论述中,都充满了作者认为君主要保持权力,一定要避免最有权势的人的怨恨,并给予重要人物实际的利益,这实际上是符合这一逻辑的。

事实上,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个真理,但是从“政治生存的逻辑”来看,这事是天真的愿望。事实上,君主只有依靠有权势的人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的权力。在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中,他也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人民的利益,避免人民的仇恨,但我认为他可能太天真了。

为了获得获胜联盟的支持,君主需要获得必要的资源。当然,除了通过战争掠夺,税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掠夺也是人们的一种选择。当然,也有人认为它会激起人们的反抗,动摇统治的基础。但是你想,如果君主真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源的话,人民普遍是贫穷的,他们用什么手段与资源来推翻自己,尤其是在有权势的人对自己的支持的情况下。

所以我认为君主的权力不能在国内维持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不能保持胜利同盟对自己的忠诚。

3、小结

从“政治生存的逻辑”来看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君主如何保持权力也不失为一种解读,我认为从作者的论述中充满了这一逻辑,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看清楚这一逻辑的存在。

《论语》读书心得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论语》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时间无限,自然永恒。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呢?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老师们体会到一是做好人生的加减法。什么是人生的'加减法?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三、四十岁之前,加法生活,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四十岁之后,减法生活,就是舍弃那些不是我们心灵深处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真正的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就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当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积极争取、努力获得;当我们真正拥有时,我们就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激,懂得包容。有些事情、有些得失,我们就不用那么计较,那么在意,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许,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安宁,就会感到快乐。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提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喜剧演员只有在舞台上表演才是快乐的,而当他从舞台上下来,到了现实生活中,他却感到不适应、沮丧、忧郁。很明显,他只扮演好了一种角色,那就是工作角色。作为喜剧演员,他是成功的,大家认可了他的工作成绩。可我们看来,他分不清戏里戏外是两重人生,这就是失败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要扮演很多角色,如工作角色、家庭角色、亲戚朋友等,我们要学会随时换档,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如果不顾及他人、不顾一切地任由自己的性子做人处世,那肯定会处处碰壁,天天不快乐,最终受伤害的人还是自己。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拿出勇气、毅力和恒心,努力学习,勤加修炼,也许,我们会早一些,到达幸福快乐的彼岸。

《论语》读书心得 篇2

孔子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操的缔造者,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播者,孔子开创的儒学、经学、易学、几千年来终究成为了中华思想的文化主流,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出事后由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伟大巨著。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汇集。《论语》中的许多名言已成为千年名言,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建树产生了不朽的影响。难怪前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正是:“一句名言一锤音,撞响寰宇铿锵听;哲人虽己乘鹤去,千古不朽震古今。”

当翻开《论语》,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名言便吸引了我,这么熟悉!于是我兴致勃勃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原先对读古书的一些担心随之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亲切感,这一句我读过,那一句我初中的时候曾经背过,原来我们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出自《论语》。

合上书,静静地回味,一句话始终不能让我忘怀,这一句话始终激励着我。那就是曾子说的一句名言。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温习了吗?看了这几条,似乎自己做的还不错。但是我作为企业的一员,而且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我是不是该每天问自己,我今天学习了吗?我今天的工作认真的完成了吗?“反思”是现今较为时髦的一个词语,学生时代要反思,步入社会要反思,进入工作岗位更加需要反思,每行每业都强调反思,原来这么时髦的词语也出自《论语》。

“我今天读书了吗?我今天学习了吗?”这句话让我汗颜,作为烟草的一员,我们每天都强调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但问问自己,我自己每天读书了吗?我没有做到,我发现自己现在读书很功利,需要什么了,赶紧找书,翻看电脑。《论语》不是教育我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吗?自己为什么不能保持每天学习的良好习惯呢?原先总是有很多理由,工作忙,事情多啊,总喊着:怎一个累字了得!“总是说:“不是我 不想学习,是自己没有时间学习,是自己读不进去!”读着《论语》,细细反思,真实感悟颇多,人都到了永远忙碌的地步,怎么还有回首来路的心情和处世不惊的心态,怎么可能细细欣赏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采摘教育之树结出的一个个果实呢?所以,我告诉自己,每天都要有阅读的时间,要有思考的时间,阅读,会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会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锻炼敏锐的智慧。

静静的读着,静静的思考着,也静静的收获着。20xx年,我给自己定下了读书的目标,我一定要好好的为自己充电,为了使自己将将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我为自己制定了读书的“四不要”: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学习,见缝插针,想读就读;不要等到要用了,要检查了才去学习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学习;不要盲目的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新年的读书行动,就让我从认真读《论语》开始吧!“吾日三省乎吾身!”牢记计划,牢记读书,付诸行动!

《论语》读书心得 篇3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700字精选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700字精选,欢迎阅读与收藏。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书心得 篇4

在寒假,我读了《论语》一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在阅读《论语》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仁"字出现次数共达105次,尤其是《论语》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别突出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说"君子"即是"仁者",欲为"君子"必自修养自己内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后来在在《论语·颜渊》中,就有一句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人都会称你有仁德。实行仁德是由自己,难道是靠别人?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从自身做起。凡事约束自己,使行为和言语都合乎礼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时,我们自觉排队;在公共场合下,不大声喧哗;在游玩时,保持卫生……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谦谦君子。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吧。

《论语》读书心得 篇5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xxx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几句论语,我也是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xxx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xxx员贾起面对xxx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读书心得 篇6

学期初单位要求我们每人要读一本好书并在书上写下读后感。真的是很汗颜,一学期下来真的是一页书都没看过,倒是忙里偷闲的在手机的读书网站里拜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可是因为是网络读书我又何以在书上写下读后感呢?没办法,只有敲击键盘凭记忆而写,我想能够记下的也肯定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培根说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你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莫洛亚说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对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是的,这也许就是我喜读《论语》的原因之一,从它美妙的文字理我读出了对人生深邃的积淀,对人性深刻的挖掘。并能使我在阅读时能够掩卷思考论语所告知我们的那些朴素与温暖,那些永远不会逝去的脚下朴素的起点。   在《论语》里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字的《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那君子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按照孔子的言语,界定,描述君子第一要做到是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能够时时的反躬自省,无所愧疚。他还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人有了仁义的大胸怀,她的内心无比仁厚才能做到不计较得失 ,才能真正的做到守望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一个内心无比平静的人也是内心无比强大的人,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才能游刃有余于世事浮沉之中,在人生的俯仰间,安之若素。   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当今的繁荣时代给现代人所带来的迷惑,只有当我们的内心无比平静时,我们才能冷静的思考如何让取舍,得与失是矛盾的统一体, 在于和熊掌不可兼得时,你必须有取有舍,取就必须舍,舍了才能取,正所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一个人只有内心宽阔了,你才能够具备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无所畏惧。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求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只有内心平静了,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少了对外界的抱怨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   幸福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而是你的内心满足了多少。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君子就会时时感觉到幸福无处不在。让我们做君子吧,让我们都能成为那个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如何?

《论语》读书心得 篇7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论语》读书心得 篇8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读书心得 篇9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读书心得 篇10

古代就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论语》这部书,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对这本书都知道那么几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的,当然这只是《论语》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可以说全中国人都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像《论语》这样的古书,都很难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个人逛书店,看见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就翻开来看了下,

在我个人理解中,《论语》对它很熟悉,可是从来没有看完过,没想到看了第一章,发现还有人把《论语》讲解的这么简单易懂,并且非常有哲理,让我一下子有冲动要看完这本书。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把难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解释,并巧妙地把《论语》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你从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谛。 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难懂的古文,用现代的`语言很好的表示出来,并且让人看了很容易记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现代的解释结合在一起。

《论语》读书心得 篇11

本月总部要求我们共读一本书《论语》,《论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学习论语后,我除了学习了一篇课文外,我还有了许多心得体会。:一种是教怎么做人,另一种则是教我们怎样学习。

论做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真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虽然吃粗粮,喝冷水,没有太多的物质享受,但他却乐在其中。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贪求那么多的物质享受,精神与学习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事物。读完这句话,我也不由得联想到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买许多名牌衣服,却不知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到最后,仍是一事无成。这句话让我明白,不能贪求名利,要做一个安贫乐道之人。

论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学会学思结合。这句话让我感到颇为熟悉,让我想起小学老师也经常这样说。想了一会,才不由得感叹到古人的聪明才智,就算到了今天也仍然适用。这句话让我明白,要学思结合,光学不思或光思不学都是错误的学习方式。

《论语》读书心得 篇12

本月我读了《论语》一书。《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里仁》篇中写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的翻译是: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式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贫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我的理解是,贫寒不是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孔子的“义利观”即以“义”为上,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享受到安逸、自足和富贵,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得,否则宁守清贫而不要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荣华富贵。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品格高尚的君子讲究的是道德和情义,自私自利的小人眼中只有利益,而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且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以为,与朋友交时不要太自私,有来才能有往,相互照顾感情才能长久,事事总想着自己占便宜,是不可能“义”“利”兼得,并且获得真感情的。

子亦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这是原则问题。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毫无道德操守,甚至出卖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交往的!试之以利,从来都是人性的试金石,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认为,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就可以成为有完美人格的人,即为“见利见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一本《论语》里面包含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总体来讲,《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

儒、墨、道、法,先秦诸子进行了历时三百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而最后,这场大辩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渊源流传,阅读经典,受益终身。

君主论读后感合集7篇


阅读有助于让人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具备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训练思维,拓宽境界。完成一篇作品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下自己的感受。那么,你是否已经学会了写读后感的技巧呢?本文的主题是深入探讨与“君主论读后感”有关联的话题。

君主论读后感 篇1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 篇2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君主论读后感 篇3

只要结果是自己的目的,过程则视情况而定。

“当机运发生变化,而人们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方式时,如果它们协调一致,他们就会成功;如果它们不协调,他们就会失败。事实上,我这样认为:大胆果敢胜于小心谨慎,因为机运之神是一个女人,想要制服她,就必须打击她、压倒她。我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大胆果敢的人而不是冷漠行事的人赢得。因此,同女人一样,机运始终是年轻人的朋友,因为他们不那么小心谨慎,却更加勇猛,能够更加大胆地支配她。”

机运的拟人化有待商榷。“只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人类事务是如何进展的,常常就会发现,一些事情的产生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上天绝对不希望对它们进行预防的。

如果我说在罗马(在这里有如此大的德能、如此虔诚的信仰以及如此良好的秩序)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它们会更频繁地发生在缺乏上述事物的城邦或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好惊奇了。因为这一插曲对于说明上天在人类事务中的力量非常有用,所以提图斯·李维以非常有力的字句详尽地阐述了它……当提图斯·李维说了上述所有这些混乱之后,得出结论说:“当机运女神不希望其强大的力量受阻时,她会蒙蔽人的心智到这样一种程度”。

没有什么比这个结论更真确了。因此,通常处于大不幸或大幸运境况下的人们不值得过多的赞扬或指责。因为大多数时候会看到,那些人之所以走向毁灭或者变得伟大,是因为上天赐予他们的某种巨大便利给予或者剥夺了他们成功地〔富有德能地〕采取行动的机会。

机运女神非常善于此道,当她希望完成伟大的事业时,她所选择的那个人将具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如此大的德能,以便他可以认识到她带给他的那些机会。因此,以同样的方式,当她希望实现重大的毁灭时,她就挑选那些会助成这种毁灭的人。如果有人可能抗拒这种毁灭,她就要么杀死他,要么剥夺他顺利行动的一切手段。

这是极其真实的:人类能够顺从机运女神,却不能对抗她;能够编织她的纱线,却不能折断它们。但是,他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因为,既然他们不知道机运女神的意图,而她走的道路迂回曲折且不为人所知,那么,他们应该始终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无论他们处于何种运道,无论他们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人应当尝试一切事情,无所畏惧;上帝也喜欢强者,因为我们看到,他总是借强者之手来惩罚弱者。”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历史由各种势力的博弈塑造,而最后获取胜利的人可以书写历史,掩盖最初的博弈。当然,争斗、博弈一直在持续,演化不会停止。

当大胆果敢没有超越限度(近似废话,因为限度有时事后才能确定)时,显然比小心谨慎之人获得更多。就考察现实来说,大多数人太小心谨慎了,这往往错失良机,或许这该责怪演化环境赋予他的心性。在观察太过狂妄而不判断时机的人时,作文可以看到接下来可能的灭亡。

然而,就总体而言,小心谨慎或者说胆小怯懦的人太多了,这往往不利于满足非常规的目的,这或许有助于基因的延续(演化论可以提供解释)。

君主论读后感 篇4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君主论读后感 篇5

在什么立场上我们在谈政治道德?

在第8页他谈罗马人洞察先机,不给安条克人任何机会。“兵者,诡道也。”这位西方的韩非子,完全是在谈军事学。也就是爱德蒙嗯.伯克说的邪恶的马基亚维利政策准则。或者弗朗西斯.培根说的,他不记应该做什么。

分析法王路易十二犯了6个错误,既壮大了教会,又丧失了自己的盟邦,但是最终他自不量力去挑战威尼斯。最重要的情况是,路易十二没有审时度势,所以失去了入侵意大利的机会。

不管是借鉴历史,还是创造新说,马基亚维利已经打破了古代欧洲政治的道德理想范型啊,一个哲学家王的出现。宋襄公不擒二毛的做法,被彻底扬弃了。为了接地气,为了能在复杂的欧洲中国环境中生存,虚伪和愚笨的政治道德必须放弃。

这也是先秦诸子谈的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问题。

所以在36页也毫不忌讳的在谈论防范人民的问题。因为“贵族要的是压迫平民。”但是君主要善于团结平民,因为当时的谚语说,以人民为基础是在泥巴上盖房屋。翻译者吕建忠选择了一种食古不化的翻译方法。把英语当中十分简单有力的表达翻译成了诘屈聱牙。比如:第一章君主国的种类及其建国的方法。

古往今来统治过人类的国家和政权,不外共和国和君主国两种。君主国可能是世袭的,即同一个统治家族代代相传,不然就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君主国可能是全新的,如法兰切斯科·斯福尔扎统治的米兰公国,不然就是世袭君主国征服的领地,如西班牙国王征服那不勒斯王国。像这样被并吞的领地,可能早已习惯接受君主的统治,不然就是向来为自由之邦;并吞则可能通过自己的或别人的武力,不然就是凭机运或才能。

其翻译就向其献辞一样辞费但是却不明所以。牺牲了清晰性而获得词语的装饰,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有益于读者呢?

君主论读后感 篇6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论读后感 篇7

《君主论》读完了,照例要集中写一点什么。

在我的书架上,跟《君主论》放在一起的还有之前已经读完的《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都是不缺乏非难的。最极端的非难来自那些通常被称为道德家或者自认为是道德君子的人们,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而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被大多数的道德家们公认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在道德家们看来,这就是这三部书及其作者的原罪。

道德家们说人性本善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属于善的范畴的具体概念:对国家的善叫做忠,对长亲的善叫做孝,对朋友的善叫做义……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并且任何人也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道德是很有市场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这叫趋利避害之心;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这叫爱美之心。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也皆有爱美之心。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形成市场,市场和需求刺激生产,或者换个说法: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刺激生产,需求和生产交互作用形成市场……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不难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本身不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道德家是要投人性之所好的,道德市场的产生是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的:一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使得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这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才能够依靠他们有关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养活自己的甚至因此成名成家进而受人尊敬的人。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是不会公开进行阐述、解释、传播和评价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代表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不侍奉人间任何的权威,他们只信善,他们因信而处于道德金字塔的顶点,他们是道德的化身,他们有权呼吁、引导和领导这个世界向善。对他们来说,谈论人的原始欲望是可耻的,分析社会经济分工则是堕落的。他们的口中称颂的是道德王国,他们书中描绘的是通往完美世界的道德路径,整个世界都应该停下来聆听他们的教诲。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善,是不允许讨论和质疑的,不准问,问就是不懂、不信和不善。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被道德家们定为有罪的前面三部书及其作者确是十恶不赦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从人皆有之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开始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自甘侍奉人间的政治强权,他们相信即便是不信善的人也有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他们以这样的人之本性驱使人们实现正当目的,作文为此他们不在乎失去一些美名,同时他们也承认如能不失去所有的美名则更佳,他们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法能够让一个政治强权变得既能够维持国内的秩序,也能够抵御外来的入侵,而它治下的民众则都可能借由将个人的力量汇聚到这件事上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乃至政治特权。他们称颂的是懂得利用人的本性的明智强权,是通过为强权服务获得经济奖赏和政治特权的统一的社会规则,他们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有序结构,社会都应当沿着这个路径前进。

道德家们是不侍奉政治强权的,政治强权则需要和他们一同侍奉那个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而道德家们又是善的化身,可见,道德家真正想说的是“被侍奉不应当是政治强权,而是我们”。再看三部书及其作者,他们不讳言自己是侍奉政治强权的,同时他们言明了政治强权应该怎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明智),可见,三部书及其作者旨在建立健全一个符合他们理想的明智政治强权,如此他们才甘于处于其治下(这样的强权也才有资格保有对包括他们在内的民众的统治),在他们的逻辑当中,自己就是世俗大众的一员,世俗大众平等地处于政治强权的治下。综上,在逻辑上,道德家们口头上主张平等而他们的逻辑却将自己优先于他人;被道德家定了罪的三部书及其作者则是将自己作为世俗大众的一员置于自己主张的明智强权治下,因为他们同时也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这个同一的政治强权,迟早会败光自己,并且他们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值得惋惜。

从言行一致这个标准上看,道德家们——而不是被他们定了罪的人——才是比较不实诚的那一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上一篇:深奥难懂的句子精选

下一篇:唱歌周记

"君主论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