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君主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7

《君主论》读后感。

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每个人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内心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优秀的读后感怎么写?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君主论》读后感”的相关资讯敬请查阅。

《君主论》读后感【篇1】

在我读完《君主论》后,我有很多的启发与感受,马基雅维里在14世纪就已经提出了现在为我们所适用的学说和方法,这让我非常的震撼。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以“马基雅维里主义”这种贬义词来界定他,但他的思想的确还是有可鉴之处的,接下来,我主要谈及三点。

第一是在****与地方**的关系上,《君主论》中提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君主后裔统治下生活的世袭国里保持政权,比在新的国家里困难小得多。因为君主只要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如遇有意外事件,则随机应变,这就足够了”以及“世袭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较少,因此他自然会比较为人们所爱戴。除非他异常恶劣,惹人憎恨之外,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向着他,这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因为一次变革总是为另一次变革留下可以继续进行的条件的”,这两段话可以结合当现代,在我们谈及百姓对****和地方**的满意度的调查中,从**开始省、市、县、乡人们的满意度依次递减,这也是由于百姓的个人利益与**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下达指令后,是由各地**执行,所以百姓对****的满意度要高于其他的地区**。因此,人们对总书记的工作更加满意。

第二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失败的经历上,在《君主论》中提到,“如果一个人由于人民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因为他们只想摆脱压迫,君主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但是一个人如果同人民对立而依靠贵族的赞助成为君主的话,他头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我只是断言:

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的方法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虽然进行了了农奴制的改革,但却是不彻底的,改革中提到“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在这场改革中,沙皇想要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中是不可能的。

由于土地的产权原本属于农奴主,农奴的经营权与农奴的义务相结合。沙皇想要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显然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选择了贵族,而抛弃了最大的集团农奴,因为人民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领导者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才是治国的基本之策。

第三,在当今世界的法制建设中,不仅有成文法,还有暴力机构协助执法和打击犯罪。《君主论》中说,“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

第一种方法属于人类,第二种方法属于野生动物。但是,由于前者常常不足,我们必须诉诸后者。因此,君主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生动物和人类独特的战斗方法。

”这一点跟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法律的构成是相同的,领导者虽然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违法的人或事物总是存在的,所以需要暴力机关来辅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警察等司法部门的人员。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和有价值的存在。

以上就是我对《君主论》的初略的体会。

国关2015级

国际政治黎智

《君主论》读后感【篇2】

《君主论》的思想材料是共和国时代马基雅维利在政治、外交、军事实践中早已积累起来的,其创作则是在美第奇家族重新统治佛罗伦萨,马基雅维利经多方营救出狱后,大约从1513年六七月份开始,在年底以前写成,修改定稿在1515年以后。尽管马基雅维利想通过这部著作获得美第奇家族执政者的垂青从而谋取一官半职,但这却是他对意大利几百年来政治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总结,也是他自己从政经验的理论概括,全面而又集中地体现了马基雅维利鲜明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反映了意大利资产阶级关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强烈愿望。

马基雅维利关心的主题是:讨论君主国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或者说是国家兴衰的原因和政治家维持统治的手段。

他关注的是治国之道、兴国之术、强国之策和衰落之因。因此,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政治手段和军事措施。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直言不讳地否认一切公认的道德。他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君主应彻底抛弃道德,运用权力和技术,采取软硬兼施和奸诈手段。在他看来,一个君主,特别是一个权力尚未巩固的君主,应该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生动物和人类独特的战斗方法。君主应当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

因此,“他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与动物性的统一。他是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一个虚伪的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因此,“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

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

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任何人的聪明才智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的标签,集中在君主身上,从而树立君主的威信。

由于马基雅维利这些超越正常道德规范约束的观点,使他在16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遭到排斥,声明极为不佳,人们称之为“政治魔鬼” 、“邪恶的导师”、“吹捧暴政的无耻之徒”。但当时的意大利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阴谋、武装、联盟、行贿和背叛构成那一时期意大利的表面历史,“所有的好人不是惨遭杀害就是被放逐或受各种折磨,而那些最不道德的人却飞黄腾达”。马基雅维利不考虑道德的政治思想,具体地说是指这种不道德的现实。正是这种不道德的现实,使他看到,只有统治者采取不道德的政治手段,才能取得成功,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马基雅维利在军队建设方面的阐述是很值得赞扬的。凭着对马基雅维利长期外交生涯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他坚信军队是国家的坚实基础,肯定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统一和繁荣的前提。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和平年代比在战争时期更值得注意;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

马基雅维利认定雇佣军是意大利一切灾难的原因,他认为那些雇佣军队是不团结的,怀有野心的,毫无纪律、不讲忠义的,在朋友当中耀武扬威,在敌人面前表现怯懦,除了一点军饷之外,他们既没有忠义之枕,也没有其他的理由使他们走上战场,而这点军饷并不足以使他们愿意为你牺牲生命。因为人们都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人属于你的。

……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君主必须有自己的国家常备军,不能由贵族和骑士组成,只能有自己的公民组成。这样一支军队,爱国心很强,愿意为国家利益而战,只要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就会无所畏惧。

在马基雅维利的不懈努力下,军队真正走上了国家体制下的职业化道路。

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去观察和分析,他的权术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他提出这种统治权制度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玩弄权力。因此,马基雅维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并不是其政治理论的最高原则和核心问题,而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一种选择和一种色彩,它只是统一意大利的一种辅助手段。

如果我们单看《君主论》的话,很可能会得出马基雅维利是坚定的君主专制的拥护者。其实,《君主论》是一部作者为了特殊目的的著作,即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的需要。而在《论李维前十书》中更全面地展示了他的政治主张,更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思想精髓——赞赏共和制,他是一个共和主义者。

他虽然尊重共和主义,但也深刻认识到,这种政府只有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中才能实行,在当时混乱腐败的意大利是行共和主宜实绝对不合适的,所以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只有实行这种制度,依靠强大的君主制,意大利才能摆脱对罗马教会的控制,与封建贵族斗争,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君主论》读后感【篇3】

另一个例子是,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除了在战争中接受军事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客观的思想和职业。一个忽视军事能力的君主征服了一个国家,一个精通军事能力的人可以赢得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非常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统帅,统帅是君主。

因此,马基雅维里认为,作为一个将军,君主必须注重军事能力的培养,有了军事能力,就会有一切。但这个说法是具有局限性。众所周知,项羽的军事能力是高超的。刘邦没有什么军事能力,但他的士兵不如他的将军。

这是马基雅弗里想不到的。

此外,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生活在两条法律之下。他不会想到澳门和香港的局势。

马基雅为历认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一直是约束他人,而不是要求自己。他错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讲道德,他不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他不知道道德是为了王子自己。

他还曲解了君主有时做不道德事情的原则。说到道德,君主就不再讲道德了。那是因为生活可以说更多的道德。这样的不讲道德大家会理解会原谅是因为这个君主平时积的道德。

这并不像马基雅维利所想的那样,是因为君主对人民的欺骗和君主对人民的信任从他的伪装中被偷走。信任和原谅是窃取不来的,只要存在那便是真有资格得到的。君主不是想不讲便不讲,而是不得以才那样做的。

不是骗取而是不得以。心里基础不同即使做出同一件事人民也会瞧得很清楚。装是不会长久定会被识破,时间越久越危险。

马基雅维里认为真正热爱和平的人会悲惨地死去,所以君主应该热爱军事。事实上,真正热爱和平的人必须懂得武术。军事的意意是为了和平。“武”字的原意是停止战斗。

因为只有有强大的军队,其他国家才能停止对你动武的念头,从根本上遏制战争。军事不应该是为了侵略和扩张。无论侵略扩张的军队有多强大,都会被打败。

马基雅弗里认为残酷和仁慈是需要并存在一个君主身上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君主最好是同时被爱戴被畏惧的,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他认为更应该选择残酷也就是选择被畏惧!我想他是这么说的,因为当时有太多懦弱的君主,所以善良可以被认为是冒犯。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君主,就会有人像马基雅维里强调残酷一样,呼吁宽恕。

什么样的背景会出现什么样的需求。不是说君主是善良还是残忍,只要适合当时的背景就行。不是马基雅维利在说选择残酷是更安全的。 在残酷的时代,残酷只能强加于您的对象。

安不安全在于合不合适。不管我们选择哪一个,我们都不应该走极端。我们应该在残酷和善良之间把握一个适当的平衡,这时时合时代背景的。在慷慨与吝啬是间也是这样,马基雅弗里认为如果是自己的钱应给节约,如果是百姓的钱别人的钱应该毫不吝啬甚至不留余力的表示慷慨。

如果一味拿别人的钱慷慨谁会把你当朋友,只能那自己的钱撑起慷慨的样子。所以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该选择吝啬。即使是担着恶名也要选择吝啬。

但是一个吝啬的君主,谁会认为值得为他工作呢?总自己享有而不犒赏将士甚至饿着冻着将士,谁能保证这些将士不会来强抢你逼你慷慨?能赢得感激的慷慨不做却要等着被迫的没人领情的慷慨去作?

一味慷慨不知节约固然是不对的,但以为吝啬君主靠谁来帮自己?一个好的君主必须介于仁慈与残忍、慷慨与吝啬之间。如果只有一个君主能够实现,他就不是一个好君主。不管哪一个丢失了,都是一个缺陷和致命的。

我认为《君主论》这本书的可读性令人质疑。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作者都没有想到。总是歪曲对一件好事的理解,比如君主的力量、道德和技能。

他一边把正确的正义的事情解读成**,另一边却在鼓励着君主们那样去做。他告诉大家君主是**的才能长久,却还奢望一本说君主不能做好人的书让君主喜爱从而认可他提拔他。马基雅维里在我看来充满矛盾,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不值得提倡。

我认为《君主论》在政治学术方面的观点具有局限性,在浩瀚的学术著作中只能是一本很渺小的册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做一本行政学学者的必读书。《君主论》在哲学问题上的认识有问题,要想从中参考对国家和军事的理解应当慎读。在写作方面,我们不应该以这本书为榜样,用不负责任的话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本书的历史价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不自然的从哲学方面论述了国家改革的客观性,他说“随着统治年代的久远并且连续不断改革的记忆以及造成改革的原因也不是会被遗忘消失,因为买次改革总是会为下一次变革留下再次进行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时不能避免的。当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这个出发点,他认为作为君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在人民的大脑处于主题地位,在一个新的执政者上台的时侯首先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树立一面旗帜,其他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要在这面旗帜下去运作,这样人们曾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服从他的管理。

当然,这也应该是在新政权建立时给予人民一定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马基雅维利捍卫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利益,反对改变现状。

二战后两极对抗格局下,政治意识形态的竞争将这一思想表现淋漓尽致,竞争的两方都在向自己的人民表明自己的政治体制时最优越的,改变就意味着灭亡。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安全感也在这个政治思想下变得稳固强化。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广播电视台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政治思想斗争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影响。

在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政治体制的渗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两极格局结束后的高度警惕。

马基雅维利说: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只有善会灭亡,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狡猾。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忘恩负义的,是易发生改变的,是没信誉的,人们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

因此,作为君主,保持政权稳定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一种手段。在国际上,外交能力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外交政策的对抗,君主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洞若观火,这样才能在纷繁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不过韬光养晦的政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强硬的外交立场时必须的,对待敌人要像狮子般**。

“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

”意思是说,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

权力,会为自己培养一个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起着重要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平时比战时更引人注目;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

武力使人类社会

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是天生的**,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生死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

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统治地位才能有所保障。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

“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人格。君主不是绅士,但他一定是个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做任何事情。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质的深刻理解,连君主都害怕。

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

事情自己掌管。”

马基雅维里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

牺牲几个**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好皇帝**”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主总是对的。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

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标签,集中到君主一个人身上,以此树立君主的威信——所谓“权威”,不过如此。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君主论》读后感【篇4】

《君主论》是尼古拉·马基雅弗利写的一本论述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政治学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马基雅弗利对于政治的本质和君主的职责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发了后世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读完《君主论》,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君主论》强调了君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在马基雅弗利的理论中,君主是国家的核心,是整个国家的代表和领袖,负责管理和指挥国家内外事务。只有当君主具备足够的权威和领导能力,才能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君主的权威不仅建立在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段上,更建立在他的道德和品德之上。只有一个具备道德并行善事的君主,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敬重和信任,从而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合法性。

其次,《君主论》对于如何维护统治和消除叛乱做出了很多深入的探讨。马基雅弗利认为,君主应该借助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消除内部和外部的敌对势力,同时也要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利益。他强调了讲究时机和应变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寻找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此外,马基雅弗利提出了很多政治策略和手段,如瓦解敌国联盟、宣扬“人民本位”等,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再次,《君主论》提醒我们要具备足够的历史和时代意识。它凸显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强调君主要恰当地把握历史和时代的潮流和趋势,才能更好地制定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同时,马基雅弗利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规律和特点,揭示了权力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总之,《君主论》是一部有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的经典著作。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更加深刻了,对于如何实现民主和权力分配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一个君主的职责和作用,他的权威和品德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做出人生选择,还是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我们都应该学习和借鉴马基雅弗利的经验和教训,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君主论》读后感【篇5】

《君主论》是尼可洛·马基雅弗利所著的政治理论著作,书中针对君主治理的方法、策略和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它不仅深刻地剖析了政治运作的精髓,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第一部分:了解《君主论》

《君主论》是尼可洛·马基雅弗利于1513年创作的一部政治著作。通过对古代罗马的历史和当时君主制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研究,马基雅弗利对于君主制政治制度以及如何有效的治理国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全书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政治思想中的“实用主义”观点,强调了政治实践中的实用、利益、权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或统治者必须具备许多特点,例如机智、勇气、果断、残忍和革新等能力。

第二部分:书籍的精髓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很多以后成为治理国家经典的理论和观点。其中,最闻名最具有争议性的推论就是“为了统治国家对道德和信仰没有约束力”这一结论。

尽管这一结论引起了争议,但是马基雅弗利在书中更深刻的论述了日常政治中的实用性和权利的重要性。在比较早期的行政学中,马基雅弗利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他认为统治者需要精通兵法和宝剑之术,以便对付敌人。

第三部分:对书籍的反思与感悟

阅读《君主论》给人很深的印象就是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融入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治理国家的经验。作者善于从具体的人事事件中得出普适的行政原则,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在现实中,政治家或管理人员的决策通常受到种种制约。但是,《君主论》想表达的意思是,权力是必然的,而制约因素也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低成本地实现正面的效果便是《君主论》所想告诉我们的。在我们日常行政和实践中,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君主论》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政治著作,它深刻阐述了政治运作中的法则、策略和成功之道。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运作,也可以为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人物提供援助。

《君主论》读后感【篇6】

马基雅维利在这本书中主要讨论君主制。他把君主制分为两类:世袭君主制和混合君主制。对于世袭的君主国,他并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世袭的君主往往基于传统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除非异常恶劣,是不会遭遇到人民的反抗的。但是对于新的君主国,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之所以领土扩大,一定是占领了以前是别的君主国的地盘,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民众的反抗,其次就是语言习惯文化上的差异。

民众的反抗往往是基于对与新旧君主的对比,如果新君主没有他们预想的那样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的繁荣,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从而发生动乱,如果这股反抗势力和旧君主的势力结合,就会产生复辟,发生复辟之后再想夺回统治权就会难上加难——毕竟,不管是民众还是君主都会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大大增加了占领的难度。为此,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解决办法:首先就是将旧君主的势力斩草除根——这点在中国历代的政治斗争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株连九族这一刑罚是这个思想在另一层面上的应用;另外,就是要保证前后政权的衔接,这样民众的反抗势力就会少很多,我认为在我国建国初期,1949年到1956年之间的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极大的缓和了资产阶级的反抗势力。

基于语言和习惯上差异的新君主国,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统治对策是移民,就是将本国的国民移民到该地,把本国的语言文化带到新的国土,从而同化当地的人民,另一方面要注意周边没有强大的国家可以插手本国的事情,在这里,马基雅维利特别强调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也就是要预防周边国家形成强大的势力。

在第四章中,马基雅维利分析了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大流士国王没有背叛他的继任者的原因。从我的角度理解,这里马基雅维利分析的是在封建集权之下,高度的**集权和具有一定分散性**集权的各自优缺点。高度的**集权,意味着人民有较高的忠诚度和向心力,因而往往难以攻下,但是攻下之后,对君主的忠诚可能会有一种的惯性,也就使得新的君主一旦站稳了脚,就很难被重新取代;一定分散性的**集权,即诸侯们各自为政的若干统治区域,也许基于内部矛盾纷杂很容易被各个击破,但是这些被攻下的地方有着各自的中心,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忠诚度。

亚历山大所占领的大流士属于第一种情况,所以他死后可以保持他的权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相信自由和民主,我们如何保证他们在被征服后不会崛起?马基雅维利认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消灭。在马基雅维利眼里,民主和自由是统治的天然的毒瘤,这是马基雅维利书中的一个实用但是却不仁的措施,和后面君主统治内政的许多观点一致,马基雅维利的措施被认为是不择手段。

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一直都是法家和儒家共存,但是正统的思想都是儒家的仁治,讲求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支持人民以稳定统治,不仅是不道德的政治手段,也是不人道、反人性的。

当然,即便是在马基雅维利看来,这种做恶的手段也需要节制,在《论以**之道获得军权的人们》一章中,马基雅维利是这样写的“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的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在使用。”残暴的手段使用太多了,最终会遭致不能自保。

从第十五章开始,《君主论》主要讨论的内容是君主的品行问题。这一部分似乎教导君主不要相信传统的道德教条,而是说他的行为必须与实际的政治利益相关。前些年中国有本书很流行,叫《厚黑学》,李宗吾写的,在这本书中,李宗吾是以一种讽刺的口气在写中国社会现状,想要成功吗?

只有两个办法,脸厚心黑。《君主论》的对象不是普通大众,而是君主,可谓是君主的“厚黑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兵不厌诈。军事上的欺诈,讲“礼”的周朝之后,军事上的欺诈已经成为一种惯用的战术。但在与人民打交道时,要想建立一个既有权力又有权威的政权,就要相信人民。

在《君主论》最有争议的一章《论君主应该怎样守信》一文里,马基雅维利彻底践踏了所谓的道德仁义,以回归兽性的方式讲述了君主该如何学习像狮子和老虎一样,只要是有利的,就不用去守信,“要做好准备,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首先,君主应该像狮子一样,能够抵抗豺狼,像狐狸一样,能够理解陷阱。大部分君主都能做到狮子,但是很难做到狐狸,因为周围的人都是狡诈的,所以,要想像狐狸一样识破陷阱,君主就不能够讲信义。

“但君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关于君主的品行方面,马基雅维利在后面讨论了君主“应该避免受到蔑视和憎恨” ,“恨”的对立面应该是“不恨”,如果民众对不恨君主,那么他们就不会揭竿而起反抗君主的统治,但这样不会培养出太多的忠诚度,故在后面一章马基雅维利讨论了“君主为了受人尊敬应当怎样去为人”。

在《论应该避免受到憎恨与蔑视》这一章里,马基雅维利首先提到了,1.君主应当避免贪婪,霸占臣民的财产和妇女,也就是保证民众的财产和体面。2.

君主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如此君主就能获获得敬重而免于大家的攻击。三。君主反对一切国内阴谋的主要有效途径是不被人民憎恨。

因而“当人民对君主心悦诚服的时候,君主对于那些阴谋无需忧心忡忡;如果人民对他抱有敌意,怀着怨恨的话,他就需要提心吊胆”。4.其他国家的君主只需要同贵族和人们斗争,罗马的皇帝必须要容忍军队的残暴与贪婪,但这是一个平衡木,军队好战争,人民好和平,因而需要保持这种平衡不至于偏向哪一头而导致政权的灭亡。

在《君主为了受人尊敬应当怎样为人》这一章里,马基雅维利讨论了君主的行为规范,例如,要依靠他的行动去赢得伟大人物与才智非凡的声誉;要表明自己珍爱才能,给人们荣誉;要参加一些社会的集会,在保证自己威严的同时做出谦虚有礼和宽厚博济的典范等等。此外,在这一章里,马基雅维利还讨论了一国在同别国结盟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当两个比较强大的邻国交战,一定要放弃中立的位置,支持其中一国,以避免在日后被两国同时针锋相对,另外,在结盟的时候避免同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这样会使得自己成为强国的俘虏。我本人并不研究国际政治,但我认为这些原则在国际政治博弈下仍然是切实可行的。

《君主论》中其它的一些章节中也有许多引人深思和给人启发的内容。比方说,类似于中国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要避开谄媚者;如何遴选大臣;君主的军事责任等等。因为我的能力有限,我不能一个一个地深入。

《君主论》一书尽管受到后人的谴责,但是500年后它仍然传承了下来。许多历史上有名的统治者都非常推崇本书,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中失势,人们清扫战场上时在他车上发现了《君主论》,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在遭暗杀时,随身都带着一部《君主论》,也是因为此《君主论》被称为“**者手册”。至今,《君主论》仍然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书。

从本书的写作角度来看,马基雅维利在撰写《君主论》的时候,欧洲大陆上战争频发,君主之间的纷争不断,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基雅维利能够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发现和总结君主强大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君主论》所处的历史背景,也是其伟大的历史条件。与此类似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核心国,诸侯国之间的战乱不断,谋士们不断根据当时的现状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研究和探索,诸如法家、《孙子兵法》等思想也是在彼时产生。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些古老的学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光辉,却成为了后来思想的源泉。正如我今天读到的《君主论》,也许和当时马基雅维利写书时的意思不尽相同,但我确实从中获益匪浅。

"《君主论》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