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地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04

大地观后感1000字6篇。

电影是长久时光长河里不可缺少的艺术之一,作品中的小情节有时反而会让自己获得新的启发,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撰写观后感是为了记录观影时的所思所悟,那么作品的观后感主要由哪些内容组成呢?请你阅读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大地观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大地观后感(篇1)

提起法布尔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本大名鼎鼎的《昆虫记》。毕竟这本书在国内的校园中实在是太出名了,不管是在给小学生的推荐书单中,还是在给中学生所列的必读书目中,《昆虫记》名字的出现率都算不上低,许多人因此都读过这本书。

一本《昆虫记》使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留名于后世。他被视作是现代昆虫学的先驱,大文豪雨果甚至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或许是因为《昆虫记》太过于有名气的缘故,以至于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一位昆虫学家,却忘记了其实他是一位博物学家,在其他的一些基础科学领域研究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中国的孩子们是通过这本《昆虫记》认识法布尔的,那么欧美的中小学生除了这本书之外,又读过法布尔的什么著作呢?

在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必读书目中,有一本叫做《大地的故事》的图书,那是法布尔写给青少年们的一本地理类的科普图书,也是孩子们从地理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本入门级书籍。

说起地理这门功课,实在是一言难尽。课本中的各种地质、河流、气候等条目内容背诵起来既枯燥又无趣,单看那些单刀直入的简单文字也实在是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什么生动实际的内容。回顾曾经的学生时代,地理课是不少人求学记忆中的噩梦。

不过在法布尔这本书中,或许会让人们对于世界地理知识有一种新的认识。全书一共有二十五个篇章。法布尔从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开始讲起,从自然现象讲述到地质结构,从山脉高峰讲述到冰川河流。法布尔不仅仅告诉人们的是那些简单的地理名词解释,更把这些名词背后的实质与自然现实结合着来讲述,同时还把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科学家探险故事融入到其中,使书中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也为此书增添了几分吸引力。

他就像是一个与你面对面坐在一起交谈的朋友一般,用通俗易懂的亲切话语将自然力量的运作原理过程,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详细的阐述给大家听。虽然是在授业讲课,却让人没有任何教条的感觉。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很容易明白从地理的角度上,作文对地球变迁的历史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更加清晰明白的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原来地理知识并没有像课本中的那样枯燥而难以记忆,它也可以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动画面,将发生在地球这个星球上的那些风土人情展现给众人来看。这样的讲述不仅仅是适合身为学生的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来更有效率地了解世界地理知识,也可以当做是一本成年人阅读的地理类科普书籍。

今后若是再提起法布尔此人,不要只想起他的那本《昆虫记》,人家对于世界地理知识的研究与讲述,一点也不比昆虫知识逊色。顺便再提一句,法布尔诸多头衔中有一个是文学家,若是没有对于文字的超强驾驭能力,他又怎么能够写出如《昆虫记》那样流传于后世的著作,以及像这本《大地的故事》如此吸引人的书籍呢。

大地观后感(篇2)

昨晚才看完《大地惊雷》,很感动,因为很少看西部片,但这样血腥中带温情的西部片更是难得,片中的小女孩很是让人惊异,以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她有超过她年龄的成熟,坚强和勇敢,为了给父亲报仇雇佣了一个年老的法警去追凶,很特别的故事情节。其实看后我才了解到,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的翻拍片,跟科恩兄弟一贯的电影风格相比,确实有点不一样,少有的温情。

片中那粗犷的风景不失美丽,那飘扬的飞雪,那勇敢的牛仔,每一个画面都很有质感,令人影响深刻,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虽然是翻拍片,但我觉得已经超越了经典。

很让我惊奇的是,马特达蒙在里面演的骑警,马达这个角色真悲催,被通缉犯骑马用绳子拖着跑,还差点咬掉自己的舌头,但他确实个很关键的角色,最后是他致命的一枪救了老法警。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法警骑着马带着被毒蛇咬伤的小女孩去找医生,最后马累死了,他抱起小女孩继续走,雪花在飘着,这一幕很悲情又很温情。

对于观众来说,这乱世中大地惊雷般的勇气和西部的所有沉淀,瞬间释放在黄沙冷月下老警长的策马狂奔中,释放在委婉悠扬的片尾曲中。

大地观后感(篇3)

3596年5月12日,我早早的起了床,戴上防毒面具,通过时空穿梭机来到了集市,准备买一个星期用的氧气。

“老板,给我来份一个星期的氧气。”我强忍着浑浊的空气道说。“对不起,小伙子,氧气这几天供货实在不足少买点吧!每个人都需要呢!”忽然,时空穿梭机关闭了,旁边许多地方的灯也全灭了。“唉!电力资源又不够用了。”旁边一位买防毒面具的老人向天长叹道。我向上一看,眼前只有一种颜色——黑。而且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我不禁也长叹道“这日子没法过了!水没有,植物没有,空气没有,什么都没有,人们的科技是发达,但是……”我话音还没落,忽然下起了酸雨,我按了一下背后的防酸雨开关,将自己裹起来,这样就不怕酸雨了。

那位老板打开保护罩后说:“小伙子,反正今天也没人来了,我就给你一个星期的氧气吧!”我一听,十分兴奋,高兴地说:“我替我们一家子谢谢您。”而在一旁买3000000伏电池的阿姨说:“这日子真没法子过了!月球、火星、金星和木星上的资源也用的差不多了!因人们无止境的开发。四大洲在500年前就变四大沙漠了!”

唉,地球上的日子不多了!

大地观后感(篇4)

苇岸,原名马建国,汉族,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昌平县北小营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地上的诗人”,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39岁。《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从1988年开始写作直到临终时才完成的75节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让我们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审美疲劳的大自然景观: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日出日落的时间和速度;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彩色蜘蛛的危险罗网;季节的生命力;迁徙的鸟群;原野上逆风而行的火首;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的麦田;赋予大地神性的雪;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难见其影的布谷;富于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野兔……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了苇岸开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后,我深深地觉得,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如果没有苇岸先生温暖、干净、朴素、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满腔挚爱与眷恋的深情。他的文字简朴凝练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鲜而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颇有感染力。

苇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发现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诗人型作家。说他是诗人型作家,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的。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的细致入微。他很敏感,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他用敏感的心灵触摸着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他甚至已经和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可以从物候、气候的微妙变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惊蛰)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便可以让人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苇岸先生是有爱的作家,他热爱世界的万物。爱,培养了他的美感;爱,引领他走入大自然;爱,带他领略生命的神圣。在他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季节,阳光,甚至绿色……他已经与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写作的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阳光。从他笔下记叙的小小事件,我们却能窥见偌大乾坤,品读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先生多次提到了鸟类,特别是麻雀和喜鹊。

我特别喜欢他那有关麻雀和喜鹊的文字。或许因为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苇岸先生对两者的喜爱让我有种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的亲切感。对于大自然,对于许许多多的小生命,苇岸先生总是充满关怀与热爱之情。他对大自然中那些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动植物们的生存状态,如苇莺、鹞子、野兔……“雀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鹊为了它们的生存而显现出的勇气;同时,也意味着被电视等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乡下孩子,对田野的疏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表明了他对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导致麻雀被迫选择低处造巢的事实,也传达了他对现代科技的不满与担忧。乡下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在田野里度过的,而今却被现代科技电子产品束缚在封闭的楼房里了,这将让孩子们的童年失去多少难得的童趣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苇岸先生走了。他不能再继续把《二十四节气》给写完,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的思想与文学的创造几乎是刚刚开始便被迫宣告结束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呀!但幸运的是,他的品质和精神留了下来。苇岸先生《大地上的事情》是他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他将与大自然同在,他这二十世纪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将永远与大地同在。

大地观后感(篇5)

我读了金波著的这本《影子人》,我觉得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是一本童话剧,但这本书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讲吧!

这本书是一本童话剧,讲得是许许多多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非常有意义,我以为老人都没有丰富的想象,现在我才知道我错了,因为金波爷爷的想象力太令人惊叹了,那每一篇文章都像活的一样,充满了生机,还有着美丽的感情,仿佛我也在这童话里一样。

令我最难忘的一篇叫《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于是,周围的人都叫它盲孩子。盲孩子十岁了,可他的眼睛里仍然是一片黑暗,他去找别人玩,可其他人却不理他,有一天,有一个小孩在对盲孩子说话,盲孩子很好奇,问:“你是谁?”,“我是你的影子呀!”,“你长什么样”,“我长得跟你一样啊!”

一会儿,就到了晚上,影子对我说:“你看你看,那儿有萤火虫”,“萤火虫长什么样”盲孩子情不自禁的问道。影子回答道:“它长着一对小翅膀,一身子都是光……”没过多久,盲孩子发现周围有许多光亮,盲孩子渐渐的睁开了眼睛,影子替盲孩子感到高兴,从此,他俩谁也不离开谁了。

总之,这本书很有意义,而且非常的有趣,真是一本意间优美,感人至深的书,这本经典名著润泽了我的心。

大地观后感(篇6)

一个浑身泥土的小女孩从泥地上慢慢醒来,咳嗽,睁眼,爬起。镜头跟着这个衣衫褴褛、神情黯然的孩子渐渐铺开,我看到震后的唐山一群群搬尸体的人和垮塌的楼房。一个军人蹲下身子询问,并用雨衣裹住孩子、将她抱走这是《大地震》预告片里的场景,预告片戛然结束在军人抱走女孩的背影,于是这个女孩的命运,给我留下悬念。

7月25日下午4点,我独自一人去大地数字影院揭秘。

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一家四口因地震倾刻间家破人亡、骨肉分离。

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忍不住流的泪,好像是地震开始,元妮要冲到家门口救儿女,大强把她推开的那时起,然后一直断断续续流泪,直到影片结束那一刻,我还呆呆坐在椅子上,沉在一种氛围不想抽身,完完全全把自己融入到影片中去了。

自诩是个冷血的女人,在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人生大悲恸后,世上好像没有什么故事能让我大面积流泪。《大地震》使我的泪水如决堤的江水,流速之快,时间之长,令人惊诧。我相信,那是真实、人性、感人的影片碰触了我柔软的灵魂,给予了我很多人生及生命的思考。

拍过地震影片的导演有很多,但冯小刚拍出了让世界集体失声的真实人性,这部影片,让我领略了冯小刚天才般的导演才华和人性魅力。

人性表现在哪里?亲情的取舍、彰显、升华和沉淀。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元妮在两选一中,不得不痛苦选择了弟弟方达,而方登当时恰好听到了母亲的抉择,这对她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啊,这样的伤害,在她心里一留就是32年

然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活下来。奶奶从济南赶来看望元妮,并提出要把孙子接回老家,元妮演出了一个女人所能有的全部隐忍情怀。当车子缓缓开走,元妮站在路口无望地挥手,终于感动婆婆,把命根子留在了她身边,那一刻,我想她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然后,元妮活在1976年7月27日那一天,再也没有向前。丈夫把她推开救她的场景永远定格在她的生命中,于是她发出哪个男人愿意拿命来换你的感慨?她心甘情愿为丈夫守寡,她把活在对女儿的负疚感当作一种职责。

影片最感人的,莫过于母女相认这出戏。方登在地震现场作为志愿者加入救援队伍,亲眼目睹的一幕幕亲情故事让她开始体会当年母亲的心情,特别从弟弟口中听到母亲对她的负罪感时,方登的心被深深震憾了:32年,她隐瞒了母亲32年,可是她需要这样的时间让心灵摆渡,否则,当年不堪承受的伤害,又该从哪里得到渲泻?也正因为伤害,方登才会有勇气,独立一人抚养女儿这就是人性的力量。还有,当元妮跪倒在女儿面前的那一刻,元妮自己心中的委屈又该向谁倾诉?这是另一种人性的力量。

在整部影片中,徐帆饰演的元妮是最慈悲、勇敢、坚强,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人,几乎地震所有的劫后余难都压在她嬴弱的双肩上,她没有逃避,而是挑起重担,以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忠于亲情,平静知足地安度人生。她和饰演王德清的陈道明的演技简直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交相辉映,他们为整部影片外延和内涵的双重增色立下大功。多年前好像看过他们演的《一地鸡毛》,那时他们饰演的是一对夫妻,在《大地震》里他们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可是同样劲道、老练、沉稳、成熟的演技和影片的总体基调融入一体。那个儒雅明理的王德清,对人生有着非比常人的悟性和宽容度,他对养女王登的爱是朴素、温暖、理性而真切的,当王登带着女儿来见姥爷时,那场面太感人,是那种失声的感人,除了稀里哗啦流泪,你什么也不能做。

《大地震》对方登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带来的后遗症心理的阴影问题,伴随了她很多年。好在影片的结局很圆满,三代母女同堂,充满了温情。

【1】
"大地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