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拉贝日记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3

拉贝日记观后感推荐。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精选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题目为“拉贝日记观后感”。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名观后感呢?当我们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别具一格的思考。观后感就是对作品中艺术描写和意象象征的领悟和解读,撰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建议您收藏本网页的链接,以备日后访问之需!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1】

国防与经济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他们的坦克践踏中国的领土,用他们的枪炮轰炸中国的人民,用他们的谎言欺骗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位以拉贝为首的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身份,凭借着他们对中国人民怜悯的心,在南京大**期间一手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难民,拉贝毅然放弃了和妻子一起回家的机会。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他的头放在刀尖上,和中国人民一起生死。需要多少勇气。我相信这种勇气来自于拉比内心的善良。

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

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一个被遗忘和贫穷的环境中,拉贝于1950年在柏林去世。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

但我相信拉贝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报答中国人民。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在释放自己嗜血的天性和内心的渴望。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是的,也许有些日本人在战争初期就有良知,但随着刀锋上的鲜血越来越多,他们的心脏变得麻木,嗜血的因素也变得活跃起来。时至今日,一些日本军国主义仍在滚动,等待着泡沫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觊觎土地资源丰富的中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只被屠宰在砧板上的羔羊,呼救而无法抵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并屹立于世界森林之中,就必须有一支足以自卫的国防力量。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方面用来自卫,另一方面用来吓唬别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

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是决定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部分战争,无论大小,都是由争夺资源引起的。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世纪,或者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脆弱的国家,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国。即使后面有一堆金子,也于事无补。它不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他们放你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你抢劫他们,财富是你自己的,你不需要贿赂。

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一个国家很难正常生存和发展,很难建设和改革,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内外环境中。

只有这样,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生才能得到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只能失去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被历史抛弃。

但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障必须依靠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

因此,保障国防力量,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和经济都必须加强,经济为国防提供基础,国防不提供经济支持。尽管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局部范围内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也时有发生,中国也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未来将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目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好准备。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2】

勇气星期五晚上,学院组织了一次红色活动。我很高兴能代表我的班,应教机电工程131班,来看完16404**部电影。在我去404教室之前,我不知道今晚要看的电影的名字。我暗自揣测,但没有成功。当我最后来到教室后,看到了黑板上写着的《拉贝日记》四个大字时,脑子里仍然没有对今晚的电影很好的一个定义。

6点半的时候,有位负责组织的同学上去简单介绍影片。当我听到从他嘴里说出的五个字——南京大**,那个瞬间,觉得冬日的凉意瞬间侵入了我的五脏六腑,即使我的后背还留着刚刚奔跑而来时的热汗,我突然后悔,好想逃离这个教室。无奈教室的出入口都有负责的同学把守,我只得继续坐在位子上,面对即将而来的“影片”。

为什么我会这样呢?不是我不想看。我愿意接受它的教育意义。只是,我从小就很难接受看到日军侵华时犯罪的那个场面,小时候看过为数不多的抗日影片至今都在我脑海里盘旋不散。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日军残忍的把刚出生时的婴儿放在磨盘上……每次想到就心酸。因此,个人是个在这方面及其敏感的人。

当时我都想好了,万一电影放到这些场面,我就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好了,我也确实这么做了,在第一次一千多名中国士兵俘虏站成一排被卡车上的冲锋枪射杀时,在日军开着“铁鸟”乱下蛋,数千南京人民家破人亡哭天抢地时,在那个会说德文的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无情砍头时,等等的情节里,我都这么做了,懦弱的闭上眼睛捂住耳朵,自以为是的欺骗自己一切都好。但是,电影里,那些善良并勇敢的外国人们,他们是无法躲避的,他们也勇敢的面对了,并且凭借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畏,拼命建立、守护了安全区,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性命。这不是虚构的电影情节。在历史上,这场伟大的救援有其历史可循。太棒了。那些无私的外国人。

我忘不了救死扶伤刀子嘴豆腐心的内科医生,也忘不了那个为了金陵女子大学女大学生拼命争取权利的女老师,也忘不了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的妻子,最无法忘记那个不顾自己糖尿病危险仍然为了中国人而斗争的拉贝先生。

这部电影,对我的教育意义一般是不同的,它给了我面对生死的勇气。

应教机电131班王珍妮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3】

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认可的电影。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就应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一样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以前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正是这种坚决彻底的态度,史的国有权反省战争和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以前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处理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面对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应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在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彩,在黑暗中尤为珍贵,因此更值得追寻。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认为黑暗中的微弱光芒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面对巨大的国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群众噩梦,因为没有释放,没有消散,总是在巨大的寂静中沉淀。xx年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积攒在巨大沉默背后的怨恨。

为了回应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勇敢者会感叹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懦夫会感叹生明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光总是存在的,只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它。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光的推移对“群众梦魇、***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涉及“南京大**”题材的中国电影来说,从已经拍摄过的那几部来看,都没有做到“正常的表达”,因此也就谈不上升华和质询。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故事。

虽然它很好地完成了人性的故事,但它没有潜力和资格去升华和质疑中国人民的群众痛苦。这不是电影技术上的错误,也不是电影位置上的错误,而是因为如此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虽然与人性有一些共同点,但这些悲痛欲绝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4】

读《拉贝日记》有感


《拉贝日记》是德国籍商人拉贝在中国南京任职期间所写的日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的见闻和所做的救助工作。通过阅读这本日记,我深受触动,领悟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以及个体能在困境中显现出的力量。在我的多年工作经验中,我也遇到过一些类似的困境,我能够感受到拉贝的坚定和善良所带给他的勇气和智慧。


在阅读《拉贝日记》时,我被拉贝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良和正义感所打动。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不仅没有放弃斗争,反而积极地寻求帮助,争取国际社会对南京的了解和支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日记,是个慈悲之书...”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身使命的认同和坚定。这种善良和正义感在工作中同样重要。作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我时常面临着处理纠纷、保护员工权益等等责任。读《拉贝日记》让我意识到,对待每一位员工时要态度诚恳善良,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去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的员工才能建立对组织的信任感,他们在工作中也会更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拉贝作为一个个体,他在困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逆境,但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救助受难者。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将背负这巨大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责任,直至最后一刻。”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使他得以迎接任何困境的挑战,让我深受启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不能因此懈怠或退缩。只有坚守初心,秉持正义和公平,才能显现出的价值和智慧。无论遭遇怎样的逆境,都要像拉贝一样,坚持到底,为自己的职责和信仰而战。


在《拉贝日记》中,我看到了与人为善的力量。在《拉贝日记》中,拉贝不仅救助了大量的难民,在很多情况下他甚至为他人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砍断自己的尾巴,也要复活中国。”他的无私奉献和对人性的坚持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在工作中,也应该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需求和福祉。只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们克服困境,才能让团队更和谐,共同追求组织的价值和目标。当将关注他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将得到增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阅读《拉贝日记》,我学到了善良正直、坚守信仰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这些品质也是所应该追求的。作为一个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我要始终保持正直和诚信,以公正的原则去对待每一位员工。同时,我也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支持。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我能够做出积极的贡献,为组织和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拉贝日记》给予了我深刻的触动和启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在困境中,仍然能够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无论是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下,还是在我所遇到的职业困境中,只要坚持善良正直、坚守信仰和关心他人,就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智慧,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和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5】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所作的真实记录。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

他们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临时住所。

在他自己的房子和小花园里,600多名中国难民也被挤进来并受到保护。

他还在日记等文字中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

1938年4月返回德国后,他连续召开报告会,并向德国当局提交书面报告,继续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罪行。

经过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审问和警告,他仍然小心翼翼地秘密整理日记和相关资料,并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代。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学,我的第一个记忆是,在初中三年级,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上面记录着。

对于这段历史,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感受。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了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

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作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会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拉贝日记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