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起跑线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1

起跑线观后感。

我们强烈推荐“起跑线观后感”它是一篇好文章。每当我们观看一部新的电影时,我们可以把心里的真实想法写下来,汇聚成一篇观后感。 从作品中得出的感受需要用观后感来表达,写观后感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采。我们该怎样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请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后续查看!

起跑线观后感【篇1】

看到了电影《起跑线》的介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这是一部印度片,说的是一个有钱人的家庭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的故事。电影我是提早订好的,平时看电影我都不买零食。这次还买了一个套餐,里面有两杯可乐和爆米花。这是孩子强烈要求的,为了满足孩子,就订下了。

每对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电影里的父母,为了报名喜欢的学校,一晚上都要排除拿表格。而且还要把孩子送去提高班,让孩子接受更专业的辅导。虽然这对父母是有钱人,可是最好的学校竟然不录取他们的孩子。最后想到了假扮穷人,要此来拿到指标。

因为这所最好的学校,有给穷人孩子读书的名额。有钱人去最低层里面生活,可是为了孩子都坚持忍下去了。可见这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呀!虽然最后得到了想要的学校,却因为良心不安,也明白到不是好学校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品德,最终又去了普通的学校。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适合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看一看。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起跑线观后感【篇2】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开始,印度电影慢慢进入我们视野,到去年的《摔跤吧爸爸》大火,还有《神秘巨星》、《小萝莉和他的猴神大叔》一部部积攒了良好的口碑,刷完这些片子我总是在想,这样一个矛盾,甚至有些落后的国度却在思考深刻的东西,有关于梦想的,有对传统世俗发起挑战的,有关于国仇家恨的,当然也有对教育现状的揭示与反思,就如我们今天看的这部影片——《起跑线》。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为了让女儿皮娅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而当他们费劲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故事从一段爱情开始,拉吉和米塔,一个是有点手艺但其貌不扬的平凡小伙,一个是貌美如花接受良好教育的美丽姑娘,两个人最后走到一起,是最美好的爱情,但现实就是现实,镜头一转,将我们带到了这个在市井的中产阶级家庭,拉吉总是在迁就着米塔,他既反感于太太总是给女儿设置过多的保护伞,但又小心照顾着太太的感受;他既不愿离开那些熟悉亲切的邻居,但又毅然去富人区买房过日;他既钟爱闹腾的民俗舞蹈,却又装模作样地喝着威士忌……可以说在这份爱情里,这个平凡小伙娶到了公主,但他同样爱的有些卑微,正是这份有些卑微的爱情让教育出现了一条不一样的起跑线。

如果说米塔没有嫁给拉吉,而是和后来故事里出现的那个同班同学在一起结婚生子,或许他们就不会在教育上出现那么多的不默契,如果拉吉娶了一个平凡的印度姑娘,那么或许他们的日子就是拉吉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也就没有了影片中那些啼笑皆非、提心吊胆的后续故事。但电影终究是电影,他将这样一段看似不可能成功的爱情层层推进,然后就有了后面的一系列故事,当我们看到拉吉和米娅为了进入上层社会开始讲起英语时,当皮娅和伙伴玩耍讲印语被大家疏远时,当他们为了占用贫困生名额而搬进穷人区时,让人看到了在印度巨大的阶层感,也正是所谓上层社会、中产阶级、贫民阶级的明显区分才让女主人公米塔有着极度的不安,才让她要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私立学校,接受上层社会的教育。但,在整个故事的背后我觉得这个中产阶级家庭还不是最令人心疼的,至少他们还有钱,而有钱的意义在于多一份选择,拉吉一家可以在“走投无路”时选择做穷人,但穷人却是即便伤痕累累但依然要选择坚强,就如电影里那个爸爸说的:“或许贫穷就没有资格大喜大悲。”这些生活在印度最低层的人民被瞧不起,被剥夺自己应有的份额,甚至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但好在生活总是怀有一点点的慈悲,它还留给了这群低层的人最大的善良与快乐,即便生活给了他们一次次的伤害,但他们依旧快乐的生活着。影片中,中产阶级在旧街可以得到一群街坊邻居的簇拥,家里还有保姆,生活挺富足,到了富人区,喝着所谓的威士忌,穿着高档西服,大家看似觥筹交错,一片其乐融融,但实则大家的内心都瞧不起彼此,而在贫民区,没有威士忌但还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披萨但自制的博饼,没有那高雅的音乐但那些属于他们的音乐却可以点燃他们的灵魂……看到米塔、拉吉、还有皮娅的笑脸那便是最好的证明,贫穷并没有让人变得不快乐,真正让人不快乐的是那些无休无止的欲求,那段时光里的一家人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或许这段时光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我想印度的影片总是有这样的魔力,总是在你觉得一片喧腾的时候突然的让人沉静,进而是思考,影片当大家都沉浸在贫民区一起欢歌笑语的时候,学校派来的考察官来了,拉吉一家的小心翼翼和另一个家庭的真实的表现其实让人一下子就看清了真正的贫穷。试问教育的起跑线在哪里?即便贫穷但还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起跑线应该就是在每一个父母的心里。

从电影走出来,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所接触的家庭。从社会分层来说,我们所面临的孩子或许也是出于中产阶层,但我们所面对的很多家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经常会在那些公众号的推送中看到“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啊,当上层社会的人更加注重教育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中层、底层的爸爸妈妈们依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正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并不是不一样的教育环境,而是每一个人对教育足够的重视与理解,当然金钱的堆砌纵然可以使孩子有更加优渥的教育环境,但内心的重视与全力以赴才可以让孩子在教育的路上有更远的前行。

一开始我觉得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最后十分钟,从拉吉走上舞台进行演讲考试就背离了电影本身要传达的东西,但静下心来想想,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最后的十分钟既迎合了管理阶层的需要,也表达了虽然有阶层,有不公,但生而为人,应该要善良。

看完影片,我想或许生活会有很多的不公平,从爱情开始,我们就会被有不一样的定义和选择,对孩子的教育之路更是有很多的不公平,但当我们足够虔诚的时候,总会有条路,会通向理想的那一方,就像故事里那个在拉吉服装店的店员一样。

起跑线观后感【篇3】

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读后感

听了《赢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的讲座我进一步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作为父母平时要更注意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平时难免会有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也有很强的影响。在处理身边人和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容易引起共鸣。在我们心情好高兴时,孩子也会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情况下教育孩子,以免因为缺乏理性而感情用事,对孩子发脾气。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会表现出惊慌失措、措手不及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如果家长能冷静、稳妥地处理事情,也会使孩子冷静、冷静,这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心领神会,作为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之中。例如,无声的语言、做数学、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加深孩子对正确答案的印象。

在这次家长会上,我还向语文、数学老师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教育方法,比如:如何把生活中的琐事运用到生动的教育中去,如何陪伴阅读,如何沟通,如何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总之,要自觉做好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起跑线观后感【篇4】

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苦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唾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并不意味着放纵,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其实教育全对不仅是局限在成绩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养。与其父母的全权包办,倒不如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每条路途都是荆棘满布,但每天路的终点都将会是不一样的一方天地。

起跑线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去电影院看了儿童剧《人生的起跑线》,刚听这名字我就感到一种新鲜感朝我扑来,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看那到底是个讲什么的儿童剧。

原来啊!故事讲的是一个姓苏的老师带着一位农村的名叫安小花的女孩来城里参加少年语文竞赛预备班,可是刚来到济南就遇见了一位爱捉弄人的孙皮皮同学,他给安小花搞了一场恶作剧,害的苏老师旧病复发而昏倒被送往医院,而因为苏老师生病要住院,懂事的小花悄悄地去打工给苏老师挣住院费的钱,苏老师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她是既感动又着急,感动的是小花居然会为她挣钱,着急的是因为小花已有好几天没去上课了,怕她会不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而小花却一点也不后悔为苏老师做这些事。

这个儿童剧让我看见了有钱人的奢侈,只知道好吃懒做,依赖他人,整天像个“少爷”一样的等着人家来伺候,根本就不会体谅他人。而贫穷人呢?不像有钱人那样,他们虽然穷,但他们的心底十分的善良,知道如何关心、体谅他人。

我们应该向安小花学习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是像孙皮皮那样只知道当“小少爷”那样的人。我们只要人人都有一颗平常的心,用平常的方式对待生活;我们也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爱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我们更应该有一颗拥有好品德的心,在这里我想对孙皮皮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赐予人们的都是公平的,不能应为他哪里不好就嫌弃他、小看他,更不能去骂他,说粗话,知道了吗?”

亲爱的伙伴们,让我们心存感恩,携起手来,走向美好的明天吧!

起跑线观后感【篇6】

看完起跑线上的较量后我心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短片讲了“我”和学生们一起去日本参观他们的学校。饭菜很清淡但是日本学生都吃得很干净。桌子上还摆着他们自己做的礼物。低年级的学生还帮助老师、学生盛饭。在看完视频后我深深地反省了一下。

明明一模一样的饭菜,为什么日本学生可以吃得干干净净读后感 ,而我们中国的学生就会剩下很多?明明是一样的学生为什么日本的学生会帮其他人拆牛奶,而中国学生却只能傻愣愣的等着别人给他拆牛奶?明明是一样的垃圾,日本学生懂得分类扔,而中国学生却只是随便一扔?

想到这些我开始反思自己,自己有做到这些基本的礼仪礼貌和文明吗?想了许久我终于有了答案——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中国的学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计划生育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就会过多的溺爱自己的孩子。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这些孩子当然丧失了这些自理的能力啦!

在日本,孩子帮家长干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日本要用12个包上学每个包里都放着不同的东西,A包套B包,B包套C包这样依次排序。这样做增强了分类摆放的习惯,在扔垃圾时也不会乱扔了!而且在日本孩子都自己背着那12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没有一个帮忙的。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的独立,也可以让孩子不依靠家长。

我觉得我们也得这样,做一个不依靠家长、独立、自信的自己!当然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哦!

起跑线观后感【篇7】

这部片子在电脑里存了好久,终于在一个不忙的下午看掉了。

电影里的父母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德里top,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又心酸又搞笑。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写实的,我相信大部分假期,就在各种课外班和去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度过。从小到大,我上过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篮球、写作、画画、英语。。。能学的基本上都学了,很遗憾我妈并没有送我去学相声。我爸开玩笑说我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大北京城的各个角落留下了我自己的足迹。现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迹,跟随在后面的,还有我父母的身影。

这个世间是不公的,我的良知仍在,只是我选择顺从。

男主在结尾的演讲里说:“如果一个法国人或者德国人英语说错了,我们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印度人说错了,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废物,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废物。”

至此,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熔炉里讲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多么难能可贵。

起跑线观后感【篇8】

我们能不能不去窃取穷人的权利!

我们能不能把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

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拉他们一把!

让每个孩子都平等地站在起跑线上!这是拉吉的肺腑之言,也是来自我心底的呐喊!

以为搬离了月光集市,就能很快的跻身上流社会的米塔,没想到,女儿刚进幼儿园就被小朋友们孤立,而被孤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她说印度语。当问及孩子的母亲,为什么在本地却不让孩子说本地语时,她也不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说这是学校的规定,在这里只能说英语。当米塔说现在没在学校,不会被人发现时,那位家长撇了撇嘴,你们本来就不属于这里,既然不能适应这里的规定,还是搬回你们的月光集市去吧!

这种由内而外的羞辱,让米塔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到当地的一流学校RTE去上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拉吉在天还摸黑的时候就去排队领取报名表;为了通过考核,他们一家老小全体出动,报名参加各种培训,还拜了各路神仙求保佑,最终依然是榜上无名……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学校不想录取一个门市老板的孩子,拉吉解释说,我是时尚工作室的大老板,老师摆摆手,他们不收你这样的大老板,我也没办法!

听到学徒的孩子因为填了贫困家庭的报名表,顺利通过考核的消息时,两人又打起了贫困户的主意,并在中介的安排下搬到了贫民窟,在一群贫民的帮助下,拉吉的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RTE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拉吉并不开心,反而良心上备受煎熬,在贫民窟的那段时间,希亚姆一家对他们悉心照顾,甚至为了他的女儿能有钱上学,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被车撞到,通过碰瓷的方式来帮助他,而他却抢了本该属于希亚姆儿子的那个名额。

当希亚姆准备去学校告发拉吉的时候,皮娅的一声“希亚姆叔叔”,让他最终放下了告发的念头,“知道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像你那样的人吗?因为我永远也学不会像你们那样为了窃取他人的权利,可以不择手段!”

为了归还本该属于希亚姆儿子的那个名额,拉吉找到了RTE校长,本来以为会大祸临头的他,却从校长嘴里听到了和电视采访上截然相反的答案,“即使你把名额还回来了,我也不会给他,不然,我怎么从中获利,从前我上学的时候被人压迫,现在那些同学为了孩子都来求我,愿意为我做任何事……”

拉吉没有去告发校长,因为他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并不能改变什么,他选择了在一流学校的舞台上,给穷人的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台下的富人知道他们并不比自己的孩子差,如果他们在这里上学,你们说的天际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限制,并告诉他们教育的本质是如何保持真我。

最终拉吉给女儿办了退学手续,和希亚姆的孩子在一个学校上学,“知道为什么公立学校越来越差吗,就是因为有这样扭曲功利的私立学校的存在,因为一流就没有人敢去质疑,因为一流大家就一窝蜂地前去追捧,教育不再是教育,而变成了一门生意。”

最终,拉吉虽然失去了女儿进入一流学校的机会,却赢得了妻子、女儿和我,乃至更多人的爱和尊重!

起跑线观后感【篇9】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拉吉和米图这对中产阶级印度夫妇为了把自己的女儿皮娅送入更好的学校,受到更好的教育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镜头切在拉吉的服装店,看着店里华丽的印度服饰,不难看出拉吉是个有钱人,并且,还是个很会做生意的有钱人,他懂得满足顾客的需求,灵活多变,与店员的死板守规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在帮客人展示礼服,一接到妻子的电话,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他说,顾客是神没错,但老婆是至高无上的。

接下来,他们便开始参观《指南》上面推荐的最顶级的五所学校,最后一一面试,只锁定了一所有机会去的学校,由于名额有限,写推荐信,做好事提高父亲影响力 ,这些方法根本无法帮助皮娅获得入学资格,最后,拉吉选择了造假贫困证明,用25%的贫困机会,不幸的是,新闻开始报道这件事情,为了避免坐牢,他们选择将自己伪装成穷人,搬到了充满病毒的穷人区,我想,影响这整件事情发展的就是他有幸遇见了那个善良的邻居,他教会拉吉怎么去过穷人的生活,在拉吉工作一天,工资扣的比挣得还多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钱分了一半给拉吉,他说,作为父亲绝不能空着手回家,而在米图和政府的人吵起来而领不到配比的时候,他的妻子分了一半给米图。这对邻居夫妇的善良让我深受感动。最让我动容的就是为了帮拉吉筹到皮娅的学费,他的邻居选择跑到车前被撞,换来的医药费,全都给了拉吉……

故事很长,拉吉的女儿成功地入学了,而他邻居的儿子因为名额受限,没能录取,最后得知拉吉的真实富人身份之后,终究还是没能忍心去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而正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善良,让拉吉大彻大悟,一次演讲,一次忏悔,最后,把女儿送入了自己资助的那所公立学校。

很多的父母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他们愿意吃任何苦,做任何改变,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是人生的经历,而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无论何时,都要记得时刻保持善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是讲好了英语就代表能成为一个顶端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类人,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但他们会用善良教会你什么是爱。

电影的插曲很好听,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人生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现在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我会将它们一一实现。

起跑线观后感【篇10】

最近一家三口去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电影反映的择校热问题,相信会引起不少中国家长的共鸣。对于普通家庭是否有必要送孩子上名校,名校是否华而不实满足虚荣,怎样培养健康、快乐、善良的孩子,这些问题也许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

影片讲了印度德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拼尽全力送孩子上名校的故事。主人公拉吉是一个时装店老板,在妻子的怂恿下,为了让年幼的女儿上一所名校,不惜举家搬迁到名校旁的富人区,尽力融入富人圈子未果。拉吉高价报了帮助上名校的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拉吉一家因为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无法融入富人社会,又因为难以适应艰苦条件等原因难以融入底层社会,闹出了不少笑话。

影片既展现了富裕群体的攀比、虚荣和虚伪,还生动展现了穷苦人民的勤劳朴实、聪明善良。拉吉一家假扮穷人,认识了善良、勤劳的希亚姆一家,受到他们无私的帮助。电影观众是知道拉吉家不缺钱,施助者希亚姆家世代穷苦,却教拉吉挤公交,带着他在工厂干活,把自己的工资分给他,甚至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去“碰瓷”,将得到的赔偿送给拉吉交孩子学费,结果阴差阳错,穷人希亚姆的孩子却没上名校,拉吉的孩子入选了,希亚姆还掏钱为他们庆祝……,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书《我在底层的生活》,写的就是作者扮演成穷人体验底层劳动者的辛苦奔波和生活的无助,对照着这部电影看,对穷苦阶层的辛酸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后面也展现了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包括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

家长们,如果要给孩子选择名校时,一定要考虑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攀比,为虚荣心所累。

看了电影,一直对教育孩子充满自信的我开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最近读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卢梭的《爱弥儿》,体会到不过多干预、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要多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帮助他分析事情的长短利弊,让他少走弯路,早明事理,其实几岁的孩子哪里懂得那些,往往会误解或者很快忘了。家长教育起来挺起劲,觉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都传给孩子了,孩子应该比自己强,这只是一厢情愿。卢梭在《爱弥儿》里说的,他在爱弥儿12岁前什么都不想教,更不会灌输什么大道理。也许有些家长一味的施压培养了当前看来学习优异,习惯好、有特长的孩子,但这个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几乎都被扼杀了,长大能否成才难说,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就更难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应该学学“无为而治”,要适当地放手。我在以前的博文里也写到过,教育孩子有点像炒股和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们如果没有技巧不妨练练耐性,练练忍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不能乱折腾。电影《起跑线》中也传达了这一观点。拉吉的女儿被特别精细化地管理着,但成长受到很大限制,也难以和同龄小孩交往,但到了穷人区,和一群野孩子奔来跑去,反而学会了什么是分享和关爱,什么是善良和友情。

正如卢梭和尹建莉强调的,家庭教育宁可过宽,也不要过严,孩子的未来是广阔世界,不是父母温暖的手掌,早晚孩子要自己去历练,去成长。

起跑线观后感【篇11】

当生命的号角吹响时,谁的孩子将率先在父母精心画出的起跑线上?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他们年幼的孩子进入高等教育。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最后,皮娅以贫困学生的名义获得了入学的机会。但他的父亲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应属于贫困学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冷酷无情、自私,似乎迷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激情澎湃,鼓舞人心,但最后只有妻子给了他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局,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家长总是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众所周知,外面有人,外面有日子,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对的就是最好的。

人生的起跑线永远不在父母和学校的手中。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

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是把青春的遗憾留给孩子去填补。又是何必呢?大多数父母还没有度过半生,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像孩子一样无畏地开始追逐梦想呢?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赠的一所普通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的辉煌起跑线。皮娅的父母携手开始了另一段奋斗之旅。

"起跑线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