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格局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4

格局观后感必备六篇。

你知道如何撰写一篇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名观后感吗?不仅阅读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唤起我们强大的共情能力。通过读外国文学并写观后感,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在撰写观后感时,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是我精心制作的“格局观后感”,期待您的喜欢,希望您能从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

格局观后感 篇1

人生好像一盘棋,下棋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最开始学会如何布局。我们的人生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取决于把握棋局。每一场棋局的赢家都是那些具有先给予后索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以及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

有格局,就要有长远的目光,能够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利益,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分清主次矛盾,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无处不在又不可避免,有的人面对压力时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在压力下过的更有意义、有效率,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前者消极面对压力,后者将压力变为动力,对压力进行有效运用,面对困难时,能够自我控制,有条不紊。所以当我们感受到压力,不快乐时,必须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一次改造,进而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

乐观的态度是必要的,理想也是必要的,缺一不可,事实上,每个人都面临难关,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不管什么样的难关,都可以通过努力进行攻破,最终一定会成功,在绝境中乐观面对,终会成功。但是理想要结合自身情况,不能空想。

想要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乐观态度还需要区分紧急和重要的事,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设定好目标和先后顺序,不要让紧急的事影响到重要的事。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反映的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精神,也是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把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这样我们就能在工作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得心应手。

拥有什么样的格局,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要想把人生过大,首先就要有大格局。

格局观后感 篇2

格局决定结局读后感


《格局决定结局》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励志小说,它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真实的人物塑造,揭示了一个人的格局对其人生的决定性影响。作者从一个小市民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不懈努力和正确的格局调整,成功改变命运的故事。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格局的重要性,对自我的格局进行了思考,也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小说的主人公叫杨世云,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生活十分艰辛。他的家庭是典型的贫困家庭,缺乏根本的生活条件,父母从事农活,全家人靠种地勉强度日。杨世云并没有陷入自怨自艾的困境中,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他拼命读书,常常熬夜到凌晨自学,尽管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但杨世云却从不抱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格局决定结局的道理。


与此同时,杨世云还非常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他积极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联系,广泛交际。正是通过与周围人相处的经验,杨世云认识到互相合作和帮助是人际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石。他明白要想成功,不能孤军奋战,而是要靠团队合作。因此,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善于与同学一起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


通过努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杨世云成功考上了一所著名大学,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机会,杨世云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积极向上的姿态。他不再满足于只是优秀的学生,而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拓宽自己的眼界和交际圈。他通过参加辩论赛、社团活动等,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这些能力使他在毕业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杨世云的成功得益于他正确的格局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读完《格局决定结局》,我深感人生路上所遭遇的困难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取决于自己的格局和心态。正如杨世云一样,尽管他出身贫寒,但却没有因此放弃追求自己理想的梦想。他选择了正确的应对方式,通过努力学习和积极建立人际关系,成功地改变了命运。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格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困境和难题。正如《格局决定结局》所揭示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具备正确的格局。无论是从小事情上的态度,还是对待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体现一个人的格局。只有通过正确的格局调整,才能够让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


因此,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不仅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我要学会待人宽容和温和,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我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因为,我相信格局决定结局,有了正确的格局,我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格局观后感 篇3

格物与格局

——读《大学》一书有感

兴安第一小学校长王东旭

《大学》为四书之首,短短两千多字,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如何做一个内心清明以德润身的人,浮躁的社会中如何静心,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我感受最深或引发思考的有两方面:

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解读王阳明的讲座中,著名的“阳明格竹”,当时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实的意义已经失传。这次读到了它的出处——《大学》中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其内涵依然没有释义。

王阳明“格竹”,是对格物致知的一种误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绝对不是只盯着一个东西看,我个人的理解,格物或许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世间万物在认识、探索、了解的基础上,**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好比当老师,所读书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是多,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给别人知识。现如今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喜欢读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自认为这是属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其实这种没有体系的阅读,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任何的体系,反而会令人失去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开了儒家格局,开启了儒家立人的高远之路。它告诉我们,大学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点亮自身的美德,还原自身的自然本性。不仅如此,每个人不仅要恢复自己的美德,还要用这种美的德光辉来照亮别人。

所以《大学》所立足之点,不仅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国安邦平天下。儒家的思想,从来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这与儒家一直倡导的入世虽然有关,但其意义更是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既有强烈的自律意识,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确实是一个高水平、大格局。

便如佛教佛法有关于“小乘”与“大乘”之别,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着重自己解脱,而大乘佛法着重利他,既自度,又度他人。其实教师便是一种度人的职业,做好这个职业,“明明德”是基础,“亲民”更是必要,这才能为社会实现“至善”,在如今社会,能做到“明明德”已是少之又少,“亲民”更是身外之事,更不用提“至善”了。但是,教师不能,教师必得有兼济天下的心志,才能教育出胸怀家国的学生。

退一万步说,任何一个普通人,我们或许做不到“亲民”,至少做到“明明德”,何尝不是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一直很喜欢一句非常有情怀的诗: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格局、稳工作、静心静、立人正是大学之道。

《中学生心理学》读后感

刚刚看完这本《中学生心理学》,巨厚,将近500页,如果不是为了探索刚刚初二的儿子,我想,我不会有如此耐心和毅力。

先说作者。林崇德,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

《中学生心理学》特点是“权威、科学、完整、详尽”,作者不仅阐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从学习,言语,思维,观察、记忆与想象,社会性,情感,意志,理想、动机、兴趣与价值观,性格,品德,网络心理,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人际关系,以及创新心理等诸多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以下是书籍的相关文摘,自认为是干货,至少看了多遍,很有心得的,列到下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悟——

****关于学习,记忆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控制识。

背诵一段时间后,最好暂停或学习其他课程,而不是长时间地在图画中背诵。由于长期背诵,脑细胞容易抑制和影响记忆功能。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安排学生复习时,最好将所有课程交叉。根据上述情况,长而复杂的材料可以分成若干部分,单独分解。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待改进。调查显示,在阅读时,有近半数的中学生会进行其他活动,如听**、看电视、吃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写读书笔记***中学生仅占9%,而91%的中学生没有这个习惯;当阅读遇到困难时,有一半的中学生能够采取查资料、请教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但仍有四成的中学生采取放弃的态度,不求甚解,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阅读完成后,有近半数的中学生只是停留在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能学以致用,把阅读中看到的一些好的句子、词语用到作文中的中学生并不多。

****关于理想,自尊

对中学生所敬佩的133个理想人物进行排序,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周恩来(17.81%)、比尔盖茨(6.7%)、毛泽东(4.

9%)、鲁迅(4.25%)、邓小平(3.27%)。

在不同的中学生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女生的自尊有消极影响,但对男生没有影响;母亲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对男生的自尊有消极影响,但对女生没有消极影响。

4岁以前,男孩和女孩都认同母亲,但4-6岁以后,男孩逐渐认同父亲,而女孩则继续认同母亲。

****关于心理健康

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细胞也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活动都会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兴奋。激发还必须伴随着细胞的物质消耗。如果消费过程占主导地位,大脑皮层变成抑制,就会出现疲劳。疲劳对大脑皮层细胞有保护作用,这是需要休息的信号。

中学生精力旺盛,往往兴奋占据优势。因此,中学生需要合理休息,补充所消耗的物质。如果负担过重,活动过量,脑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使损伤某种皮质细胞,结果就会入睡困难、失眠,早晨起不来,白天昏沉沉,学***不集中,缺乏学***,效率很低,逐步发展为神经衰。

但神经衰弱与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现代生理学提出“积极性休息”的观点。所谓

“积极性休息”,就是神经细胞的活动依次轮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重新分配的现象。生活有节奏性,不仅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充分地获得交替和更新,而且使生活“***”,在大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动态刻板印象不仅可以减少大脑皮层活动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不易疲劳,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对某些活动的兴趣。

在中学,要使学生的生活有节奏,首先要有科学的作息制度,合理组织和安排他们一天的学习、劳动、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休息。这样才能保证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于创造性人格

在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中,世界上有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1967)指出,创造性人格有八个特点:①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独立性;②有旺盛的求知欲;③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⑥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⑦有幽默感和出色的文艺才能;⑧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

斯滕伯格(r.t. 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为人格特质,由七个因素组成:

① 容忍含糊;②愿意克服障碍;③愿意让自己的想法不断发展;④内在动机驱动的活动;⑤适度的冒险精神;⑥对认可的期待;⑦愿意再次争取认可。

参考吉尔福特和斯滕伯格的内容,根据自己对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从我国实际出发,我认为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五个特点:①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强度、性质及其理智感;②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四个品质:意志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③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等需要的表现形态;④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合作、自信以及动力特征;⑤良好的习惯。

****关于逆反心理

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也有客观的原因,调查表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遇事“婆婆嘴”,说话过头,违反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等特点的时候。因此,只要**在教育青少年时注意尊重他们,讲究方法,并提倡青少年也要自觉地孝敬长者、体谅长者、理解他们的苦衷并加强修养、控制感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能够克服的。

****几点感受

一。读一本厚厚的心理杰作。你最好带着问题读,这样你就可以读了。

这本书虽然非常系统全面,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摆脱思想,逃离上帝。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使我能在一周内读完它,我对睡眠问题和叛逆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时期,不仅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理想信念建设的关键时期。家有初二的娃的,特别要注意咯!至于如何塑造意志,锤炼品质,就在书中找吧!

3.当孩子出现某些状况时,不要想当然地去处理,最好是先把脉,尝试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破解,拒绝说教,走进孩子的心灵,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读《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宋太祖赵匡胤(1927年3月21日至1976年11月14日)出生于涿县。从五代到北宋初年,军事家和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

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对于这类书,我原本是拒绝的,我跟朋友讲,我拒绝是因为,我想读第一手的史料,不愿接触这类前人咀嚼而再吐出来的东西。我不想读了这类书,duang,自己好好像就成了专家,批评人家两个不对——”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朋友执意推荐,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翻阅了一遍。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当我读过之后,duang,深为前辈的学识所折服,特别是他们认真的态度,让我辈后生汗颜。

也为曾经的坐井观天而自愧,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一带着问题意识读历史

邓小南教授以“问题意识为研究方向”的要求开卷。对我辈小子来说正如醍醐灌顶,道理虽然浅显,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会做。

我以前看历史,只沉浸于其中的故事权谋,对事件、人物的品评,而忽略了更多的为什么,可谓只见树叶而不见森林,这对历史的研究来讲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从历史的横向、纵向扩展研究,才有助于从历史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玄武门之变,我们不能仅看到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而应该问问为什么,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对唐中期的历史影响?作为李渊他如何才能避免儿子相残?

又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在为太祖的谋略所折服的同时,更应该问问其中的意义,他为什么会发生?对后代的影响?

这种种问题都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西方其实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如《旧制度与大革命》、《论法的精神》等著作,都是史学研究的典范,对问题的分析堪称经典。在今天,只有提出更多的问题,徜徉于浩瀚的史料之中,才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辨别

邓小南教授提到的第二个观点:某些历史信息不过是”历史想象”的表述,与真实的历史是存在差异的,而我们所获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其真实性是需要我们审慎的打个折扣。真实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可能更复杂,但我们作为后人,研究历史又只能依靠这些史料。

所以在阅读这些史料的时候,必须保持清醒,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还原历史。

格局观后感 篇4

《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的读后感提要:当前世界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更多精品源自方案

《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的读后感

前些天读了国防大学金一南将军的最新著作——《世界大格局,中国有态度》,感觉眼界开阔了不少,对自己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有不少的启迪,有必要把这些新的认识和感悟记录下来。

世界格局的概念很大,大致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力量的对比以及国家利益的划分情况,包括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多种主体以不同方式和规则组成的世界力量结构,它是由世界各国、各组织的综合力量对比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世界格局的解体,是因为这种稳定的力量平衡已经被打破,无法再维持下去。

世界格局几经变迁,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主,但多极化的世界新格局也初露端倪。

清朝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华民族血泪的历史,同时也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清朝封闭、自大,对外部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大趋势置若罔闻,完全没有认清当时的世界大格局,于是就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撬开国门,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总体上说,尽管中国在汉唐元明清时期都有与世界的交往,但都是局部的和相当有限的,基本上是在关起门来过日子,还没有那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在经济上、文化上如此广泛、全面地融入这个世界。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未来将达到第一位。中华民族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了解世界,了解当今世界格局。

前苏联解体后,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被打破。尽管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已经形成了多极的世界政治格局,但美国仍然是世界政治的核心。许多国家已逐渐从反对转向与美国合作。有些属于中间势力,有些属于**势力,只有少数属于反美势力。

目前,美国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它不顾联合国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美国对外军事行动可以看到,例如美国无耻地策划了海地等国家的内战使之**,先后发动战争,以冠冕堂皇的借口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还如法炮制地借口核问题把矛头指向朝鲜和伊朗,至今仍然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这一系列事实说明,尽管美国对待各国的方式不同,但其实质不会改变,那就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要和强权政治,以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哪个国家反抗,就要对那个国家进行制裁;哪个国家顺从,就要对那个国家进行控制。

长期以来,美国仍将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将成为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

格局观后感 篇5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首先学到了一些关于世界模式的概念。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从自身利益和相互制约、力量对比趋势等方面形成的稳定的结构状态,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世界格局的解体,是因为这种稳定的力量平衡已经被打破,无法再维持下去。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和我认为更重要的内容的简要总结。

首先是“兔子定律”。第一章第一节提出了首都兔的发展规律,并阐述了世界形势的发展。简而概之,资本就好像一只不知饱足的兔子,吃光了窝边草就吃远处的草,并且膨胀能力及繁殖能力都超强,永远没有饱足。

这只首都兔的意志深刻地影响了国家意志,从而决定和改变了世界局势。在第二章中,美国的兴起是这只兔子的产物。在这只疯狂兔子的意志下,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扩张。一旦国内资本扩张得不到满足,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为满足资己的需要而争夺殖民地。

待到殖民地的草也被吃光了,对外扩张解决不了发展的矛盾时,再生产无以为继时,这种膨胀的激情就通过两种方式来自我消耗——世界大战或者经济危机。或者还有第三种方法,列宁***革命中亲自实践过——掐死兔子。这一企图引起了兔子的恐慌,然后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1990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垮台,发出了红色的悲叹。兔子又一次疯狂和激进,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了他的草原。

然后是美国的崛起。美国的崛起绝不是单靠运气的,“决策与意志”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书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这点:

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前者“避免了国家**”,而且“解决了经济二元化的问题,为工商业发展扫清了道路”,后者“让资本家们的贪婪有所收敛,分出部分利益使中产阶级得以壮大,优化了财富的分配结构,大大缓解了资本主义周期律的影响”。这两次调整,一次是通过内战,另一次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都是通过武力进行的,与现在美国人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精神完全不同。Gz85.COM

这是美国崛起最根本的因素。

最后,我最感兴趣的是苏联(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博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美国支持战败国日本,以确保美国在东亚拥有军事基地。当时,中国东北三省刚刚解放,局势不稳。美国准备发动朝鲜战争,以接近苏联和中国的边缘。后来,它说韩国将成为一个工业大国,日本将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苏联也想趁机占领东部三省。它没有听说朝鲜在美国的战争。中国表示,如果美国越过三八线,将向朝鲜派遣军队。美国仍坚持,所以就有了抗美援朝,将美国打败。如此,美苏皆未如愿。

三国鼎立格局初见。就我个人观点来看,自尼克松来北京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以来,中美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时发生这那的问题,但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中美之间的“冷”,中俄之间本来就存在的“热”却似继续升温。

俄罗斯未来的走势现在还难以料定,但不管如何,中国对俄罗斯的政策是正确的,无论未来俄罗斯发生什么情况,已经强大起来的中国都会得到自己最大利益的。纵然是为了给美国人看,中俄双方都是表面上要继续“热”下去的,尽管这不可能消除双方实质上的“冷”。从目前情况看,西方对俄罗斯的未来战略仍然是继续使其**,压缩其战略空间。

尽管奥巴马上台之后,俄美的关系有所改善,但和与中国g2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子。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战略进攻的目标可能仍然是俄罗斯。中国应继续抓住这一机遇,加强自身建设,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以恢复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

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最具借鉴意义的还是该书最后所提到的“国家意志”。笔者认为,如果把现代国家视为一个生命体,其自我意志应该有两种类型:资本意志和国家意志。所谓资本意志,即做事情所考虑的是如何赚钱,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工具和手段;而所谓国家意志,即做事情所考虑的是如何维系现政权的稳定,有一点理想的则会考虑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开疆扩土,搞经济赚钱只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一。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国家意识。苏联的发展,无论是斯大林的黄金时代,还是末次强盛时期的戈尔巴乔夫时代,几乎都是建立在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上的。而经济建设,则从来都是屈服于政治统治。这样的纯粹国家意识,导致国家经济的衰落以及国家的解体。

相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决策体系里则多数是资本意志占主导,但也存在国家意志的“成分”,最终的决策往往是两种意志“中和”后的产物。对美国来说,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美国,经历了次贷危机,资本意志的深化将统治世界。在经济空前增长的时代,它将以民族意识为中心,从而保持霸权地位与微妙的平衡。中国要做的是实现资本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和平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大致了解了世界格局的起源和未来走向,发现了一些隐藏的规律。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为中国在未来开创属于中国的新格局找到一些启示。

格局观后感 篇6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二十岁的人没有不迷茫的,三十岁的人没有不焦虑的,四十岁的人也没有不患得患失的。人生就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的人都会有属于各自的烦恼。本人从心中有规划、满怀正能量、从容不盲从等三个层面,谈点阅读《格局》这本书的感想。

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是各种目标计划的总集。有人调侃说:“有规划的人生,叫旅行;没有目标的人生,只能叫流浪。”一个人心中若没有目标规划,那么就像没有罗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会迷失掉方向;有长远目标和人生规划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突破环境的限制,甚至创造有利自己的环境来实现目标。被动接受的只能是苟且的生活,遵循心中的规划,主动地去行动和创造、悄悄绽放的才是人生。日本著名企业家井上富雄,年轻时曾在IBM公司工作。进入公司不久,由于他体质衰弱,积劳成疾,病倒了。3年后战胜病魔,重回公司工作。那时,他25岁,觉得病愈后再回到公司,一些比自己晚入司的后辈职位都超过了他,要想在短时间内拉近三年的差距着实不易。于是他立下了往后25年的生涯计划,并严格督促自己按计划实践,也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追加新的努力目标。他总是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学习应具有的各种能力,然后再进一步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以便能随时胜任更高的职位。30岁时,他成为经理;40岁时,当上了总经理;47岁时,他离开IBM,自己开始经营公司。能取得这些成就,得益于他能拟定适合自己生涯的计划,并且能去实践。

今年年初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中,有一名受伤最严重的医生陶勇,最近他登上了《脱口秀反跨年》的舞台,左手上好像还带着复健支具。节目上,陶勇分享了当时受伤的事情,诙谐幽默地说“那个患者因为恢复得不顺利就把我砍伤了,但是他能在茫茫人海当中精准地把我砍伤,这怎么能说是恢复得不好呢?难道是想在茫茫人海当中用飞镖扎住我么?”虽然是玩笑,但表达了他乐观的态度,对自己医术的自信和对患者的包容。他想利用现在的影响力,号召大家关注盲童,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传递着满满正能量。医院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我们公司也是。医患之间偶尔会发生冲突,我们和服务对象之间偶尔也会,但我们服务的初心不能忘,只要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传递的是正能量,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对任何人而言,都没有人喜欢在怨声载道的环境里工作生活,我们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而应该互相传导积极向上的工作激情,鼓励大家一起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闯过生活中的难关,让正能量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积蓄得越来越多,这样工作才会越来越有干劲,生活才会越来越有滋味。

在杰克・韦尔奇的“GE模式”风靡全球时,盲目采用“GE模式”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却没有盲目从众,他邀请国内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教授到青岛坐而论道,以批判的眼光评价“GE模式”。张瑞敏倔强地保留了自身的个性,也成功造就了海尔的辉煌。所以,在“从众效应”面前,我们应当坚守自身的准则,理智看待问题,做到从容不跟风。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是缺乏自制力与自主思考能力的表现,我们不能被虚假传言、小道消息击垮。没有人喜欢被当成傻子,被一些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论坛帖子糊弄,不实的消息只能带来负面的情绪,对解决现实问题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遇到问题或抉择时,要恪守心中的准则,保持泰然处之的定力,懂得三思而后行,不盲目听从,不盲目跟风,不让他人的言论或行为影响你的判断。只有恪守心中的准则,才能在信息多元的当下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格局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