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米厘米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2.23

米厘米课件(实用八篇)。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米厘米课件(实用八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米厘米课件 篇1

认识厘米教案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小朋友们,课桌是我们天天要用的,看,这三个小朋友在测量课桌的长边呢。(播放录音)这里的一拃就是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长度。

质疑:同一张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生:因为数学书、铅笔盒、一柞都是不一样长的。还可以说:选择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小结:看来,要想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就必须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发明了一种测量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尺)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直尺

师:(课件出示直尺)下面请你看着老师这把放大的尺或者自己的尺,观察一下,你的尺和老师的直尺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 师:请你们按顺序一起读一读

师:尺上的数是从几开始的?

师:0在数字中表示一个也没有,在直尺上就表示开始,是我们测量时的起点。师:那尺上还有什么?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叫做刻度线。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这些较长的刻度线下面,数几就表示刻度几。0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刻度0、1就是刻度1。追问:3就是?刻度5在哪里,请你在尺上找一找?

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什么? 生1:厘米(板书)生2:cm(板书)(这个学生观察的真仔细啊)

(如果没人回答,师就问:那你们的尺上有厘米两个字吗?那有什么呀?)

师:嗯,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小朋友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是厘米的英文缩写。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1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

①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想)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贴出板书)

师: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再说一遍。(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追问:刻度5到刻度6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刻度5到刻度6也是1大格,1大格就是1厘米)

② 师: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1厘米吗?

③ 小结:小朋友们真厉害,从尺子上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尺子上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做:用拇指和食指把小棒轻轻夹住,再把小棒轻轻抽出,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厘米。

② 师:把手放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师:现在不用小棒,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我们可以用小棒插进去验正一下。你们比划的准吗?

④师: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

师:是啊,1厘米确实很短。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3)生活中的1厘米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长度接近1厘米,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订书钉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实际上我们的身上也藏着1厘米呢,看,我们食指的宽大约也是1厘米。(教师手势演示一下)

师:小朋友看看自己食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

小结: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课后小朋友可以自己找一找。

3、认识几厘米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了1厘米有多长,也知道了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找2厘米

师:那你知道刻度0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吗?你怎么知道的?(回答不出可提示:里面有2大格,就是2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上找到 2厘米吗?(找2人回答,第一人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在直尺上自主寻找2厘米。)(2)找5厘米

师:你能从直尺上找到5厘米吗?

追问:为什么从刻度0到刻度5之间的长度是5厘米? 师:你还能找到5厘米吗?

(3)找10厘米

师:谁能找到10厘米?你怎么找到是10厘米?(4)比较方法

师:我们在尺上找几厘米的时候,你觉得从刻度几开始找比较方便?为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师:我们来看,刻度0到刻度2就是2厘米,刻度0到刻度5就是5厘米,刻度0到刻度10就是10厘米)

小结:看来,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课件出示)那刻度0到刻度6是几厘米?刻度0到刻度8呢?

4、学会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过渡:刻度0很重要,我们量物体的长度一般也是从刻度0开始的。(1)量一量蜡笔和线段的长度

出示情境图,师:蜡笔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授量法

师:这是三个小朋友的测量方法,请你们观察一下,哪个小朋友的量法正确的?(第二只)

师:第一个为什么不对?第三个为什么不对?

师:那你觉得在测量线段时,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时,一般要将物体或线段的一端与刻度0对齐,把尺的边沿着物体的边平放,再看另一端正对着刻度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3)练习:想想做做1 师:请小朋友们看,这两条线段,哪条线段长?(直接回答)师:长多少?拿出尺子,在作业纸上量量看。生独立完成。交流。师:长多少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第一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3厘米的?(9-6=3)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出,师:课件展示,如果老师只量这一段可以吗?)

前面这段红色的和下面的蓝色的是一样的,我们只要直接来量量多出来的部分是几厘米。

5、用厘米尺画定长线段(1)画4厘米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线段得长度了,那你会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学生试着画一画。说说画法 演示画法

师:看,老师是这样画的,先对准刻度0画一个端点,再从刻度0画到刻度4,然后在刻度上的地方画上端点,在线段上方标上长度。(2)画7厘米的线段 ①出示题目要求。

师:你能在这条线段的下面再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吗?一起来读一读 ②分析题目

师:你知道这里是要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吗?生:7厘米 ③学生画线段

师:请你画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画好后同桌间相互检查。师:你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的?

师:画线段时,一般要从刻度0开始画比较简单。

6、用断尺测量

师:小明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刚学会了用尺子量物体和线段的方法,就兴高采烈地测量了自己的一块橡皮,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测量后得到的结果得对不对?

出示断尺测量图,让学生判断结果的对错。师:说说为什么是错的? 师:那应该是几厘米呢?为什么?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在没有刻度0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刻度几开始量,数出几大格就是几厘米。练习:想想做做“6”

讲:这里有三条线段,看看它们各长几厘米?

师:(出示3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为什么是3厘米?

师:(出示6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你怎么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是6厘米的?生:数格子。师:老师觉得这样数有点累,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师:(出示8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当线段比较长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结束的刻度减去起始的刻度。

7、认识大约几厘米

(1)师:前面我们测量和画的都是整厘米数的线段或物体,那是否所有物体或线段都是整厘米呢?

下面我们来看“想想做做3”,一起把题目读一读。生做,校对。师:谁来说说你的答案。生说答案。

师:虽然这两条线段一条比8厘米长一些,一条比8厘米短一些,但是都很接近8厘米,我们可以把这两条线段的长度说成大约8厘米。

小结:以后我们在测量线段或物体时,所测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大约几厘米。(2)测量手掌的宽度 ①出示测量手掌宽度的图片

师:这是小明测量自己手掌宽度的图片。量手掌宽度时,先要把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找到最宽处,测量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手掌的宽度是多少厘米?

师:小明的手掌的宽7厘米?对吗?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自己手掌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② 学生自主测量。

师:请你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跟同桌说一说。学生活动。③交流

师指名回答:你的手掌的宽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呢?(3)一拃长

①出示测量一拃长度的图片

师:这是小明测量自己一拃长度的图片。一拃刚才老师已经介绍过,就是张开拇指和中指之间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一拃到底有多长? ②学生测量自己的一拃长

师:你能量一量你的一拃长大约是几厘米?(学生活动)

交流:你的一拃长大约多少厘米? ③用一拃长测量物体

师:手掌的宽度或一拃的长度都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随身携带的尺子,在没有尺的时候,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和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用一拃长来估一估课桌高几拃?课桌的高就是课桌面上一条边到课桌底的距离,再来估一估椅子高几拃?

学生活动。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你能再比划一下吗?用厘米尺量物体或线段时要注意哪些地方?用厘米尺画物体或线段时又要注意哪些地方?

米厘米课件 篇2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个方法。

2、通过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课前准备  配套光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砖两块,钉子板若干、小棒,橡皮筋每人两根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   )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  )得八   三(  )十二    二(  )十二

2×(  )=8    (  )×3=12    2×(  )=10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

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平均分)10÷2=

小组讨论每位同学想想办法。

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请学生们读一读。 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

在探究商是多少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算法和经验探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1、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

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3)集体订正。

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

(4)出示右边一副图。

(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

(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请学生说说这副图的图意。

(2)学生填出算式。

12÷2= 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同时巩固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

课前准备  配套光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砖两块,钉子板若干、小棒,橡皮筋每人两根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先操作,再列式。

(1)学生列式解答。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板书:20÷4=5)

(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小结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通过对算式的比较,让学生领会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想想做做”第9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组织观察,体会同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并指导正确的书写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口诀求商的基础是乘法口诀,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背口诀。

2、 完成练习五第二题,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她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提问: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5)小结。

3、 看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4、 完成练习五第三题。

提问: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4)请学生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完成练习五第6题。

(1)指导学生先算出一边算式的商,再把商与另一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2、 完成练习五第5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8题。

(2),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2、小结。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通过应用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的对比,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熟练运用口诀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可以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巩固对除法的认识。

3、逐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一、

基本训练。

1、 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根据不同数学语言的描述说出算式,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多样的数学表达方式,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揭示课题: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

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

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可以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

5、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6、完成练习五第13题。

观察表格,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米厘米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l、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拼、搭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在折、拼、剪、搭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根,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体,你能指出哪儿是它们的边吗?摸上去什么感觉?(师板书:直的)

(先指名演示,再同桌互相指认)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条边吗?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指名说,师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四边形像我们人一样,有高有矮,或胖或瘦,但有一点不会变,它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图形,是四边形在(   )里打“√”。

(   )   (  )    (   )   (   )  (   )    (   )

小结:它们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条边围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边,并通过了解边数来认识四边形,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为图形分类,命名。另外,在后面穿插一个五边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图形与众不同之处,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铺垫,并自然无痕的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1)(师指最后一个图形)这是四边形吗?可以把你们想法告诉大家吗?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吧!(板书:五边形 )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老师这儿还有些图形,你能从中找出五边形吗?

师:可以告诉老师,哪个图形是五边形吗?剩下两个不是吗?为什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生汇报,师板书:六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师停顿,生答)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呢?(生答)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数学图形的边数来区别图形的方法,在同桌交流合作中将师给予的图形区分出来,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又建立了自我探究数学的自信。)

师:让我们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吧。你能用小棒搭出一个五边形吗?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呢?

学生活动解决。

师: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五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来自己搭一搭看看和你们想的一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搭小棒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

课堂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图形按边数分成了几类?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板书认识多边形)

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多形边你们都认识啦!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呢?  (生说)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点的延伸,可让学生就用所学知识展开联想,使所学新知得到有效提升。)

l、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聚会了,你还能分清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

生独立做题,师校对。

2、谈话:还想玩吗?让我们再来玩折纸吧。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看谁的小手最灵巧,能够照样子折得又快又好!(依次出示六幅折纸图。让学生一边照样子折,一边说一说折出来的是几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的活动,学生经历图形的交换,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

3、拓展思维(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师:刚才的折纸好玩吗?电脑老师要出个题目考考大家!想试一试吗?

课件出示: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2)全班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出示图片)多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请欣赏老师带来的这组照片。

图片一:蜜蜂的蜂巢(六边形)。师解说:这种结构强度很高,重量又轻,这种形状的构造还益于隔音和隔热。所以许多宇航设施的设计也来源于它。

图片二:富有中国特色的窗子(多边形),体现古老中国人民的智慧。

图片四:欧洲园林。各种多边形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之美。

图片五:“水立方”远景。奥运会时的主游泳馆。它的建成凝聚了国内外许多设计家的心血,它的造型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家的游泳健儿在这里打破了许多世界纪录。

多边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擦亮我们的双眼,我们一定会发现并感受图形带来的艺术之美!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学习数学也要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出示让学生对多边形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学会观察和欣赏这些图形,感受图形之美。

米厘米课件 篇4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米厘米课件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方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厘米和米”,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3、揭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二、自主探索

1、自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图片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

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3、自学效果检测

(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

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生的进行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

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C、1米=100厘米

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

四、当堂检测

1、基础训练

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

(1)黄瓜的长15米()15厘米()

(2)房门的高2米()2厘米()

(3)钥匙的长5米()5厘米()

(4)旗杆的高8米()8厘米()

C、3米=()厘米 1米-40厘米=()厘米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2、运用拓展

小马身高约1()

蜜蜂身长约2()

铅笔长约20()

字典厚约5()

3、学生自编题

预设:门高约2()

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48厘米-8厘米=()厘米 40厘米+60厘米=()米

米厘米课件 篇6

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整理了小学数学厘米的ppt课件,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从刻度“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询问学生身体高度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厘米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米厘米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直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

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1、量一量,课桌有多长?这三人为什么数的不同?

2、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小组活动。

3、揭示:统一量的标准。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指出这些线在尺子上叫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引导学生看一看长刻度线之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

看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怎样用来表示刻度的。最小的是几?刻度0,表示起点,接着是刻度几?顺次往下说一说。

2.认识厘米。

讲述: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单位。

(1)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在米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数一数。

让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比一比。

谈话:拿起红色的小方块(边长1厘米),

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谈话:该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机灵,请它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多媒体演示测量的方法。

(2)展示课本第51页的例题。

提问:铅笔刀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讨论:用直尺量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发给学生几张纸条(长度都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一起量纸条的长度,汇报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的量法错在哪里。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量一量。完成51页第2、3题

2.看第52页第4题,跟老师一起量手掌的宽度,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游戏:比一比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52页第5题)交流自己是怎么估计出来的。

四、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米厘米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学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1.提问: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尺呢?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请学生介绍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

在认识尺的活动中,目标主要是两个: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

1.选择工具。

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

3. 测量长方形的折痕。

4.讨论。

想一想: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5.小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这很重要。

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独立用学生尺量长方形的各条边,并填在书上。

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要强调选择工具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

1.选择。

提问:要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要用什么工具呢?

2.测量。

4.说明。

小结:我们测量出来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可千万不要小看。有的时候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活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分组合作测量,汇报结果。

活动:用手去测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估计的差不多。

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学生量出长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当身边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我们的手脚来进行估测。

1.选择。

讨论: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活动。

走10步,量量大约有几米?从篮球场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走了多少步,再量量大约有多少米。

同桌合作完成。

3.你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长度?

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

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

先要组织学生充分地考虑好方案。学生的方案可能很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交流。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今天我们通过“量一量”这节活动课,知道了很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下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进行。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1)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2)引导理解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刻度尺上的结构,自然地揭示出“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通过比划并“寻找1厘米长”的物品,进一步体会“1厘米有多长”,认识到当我们表示很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100(   ),宽40(   )。

2. 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通过复习,为认识长度单位“米”作铺垫,渗透“米”和“厘米”的联系。

1.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等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就比较麻烦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①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3)量一量。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长度单位?

谈话:请同学们将一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再请同桌先估一估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然后用这1米长的绳子一起去比一比,互相说一说比的感受。

a.完成“试一试”。

先估计一下,再去量一量。小组合作,做好记录。

b.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同桌合作完成,认真测量,做好记录。

C.举例说明。

在新授中,让学生先进行1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初步形成对米的长度表象。

在量不同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表象。

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课桌长1(   ),宽40(   );

学校的大楼高约20(    );

2.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 一段红绳长26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

4.独立完成书上的其他习题。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建立把新知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机联系,加深对“米”的认识。

今天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有多长?

用双手比划一下。

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2、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3.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认识线段。再通过举例证明,教师的归纳总结,明晰线段的特征。

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1)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2)引导理解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在拓展巩固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出发,结合线段的特征加以整合。

"厘米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