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初中历史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3.01

初中历史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为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的有力保障,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关于“初中历史教案”的必要知识,希望您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一起学习进步!

初中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一、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着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二、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三、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初中历史教案【篇2】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的掌握既有利于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利于同学总体把握远古居民的概括及其发展的历程。

难点: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点,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形式。

依据: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学生掌握远古居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情况有利于理解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完善自身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告别小学生活,踏入初中课堂第一次专门地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几乎没有历史学科的理论基础。但他们拥有童年时期的天真好奇,又具有强的求知欲。感性思维很强烈,而理性思维有待培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我将大力发挥他们的.感性思维,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使之在脑海中形成远古居民生活的'情景图,同时又引导其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逐渐培养其理性思维。

学法指导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自主学习和探讨合作等学习方法,提高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初步具有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存在的疑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计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老师的指导,识记基本知识点和掌握重难点。

导入:

我将紧密结合课本及现实生活,由现代社会中的人引出“人类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利用教材引言的神话传说和播放一段人类起源的搞笑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探讨人类的起源,从而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教学:

这节课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结构清晰及学生历史基础薄弱的特点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的同时,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子目的学习。

在学习第一个子目之前,我将承接导入的问题,对人类从猿到人的演变做一简单介绍,以消除同学们对“人类到底从哪来”的疑惑,使学生对人的起源有着正确的认识,由此过渡到第一子目的学习:

这一子目内容较为简单,我将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结合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遗址分布图和其他关于元谋人的图片,老师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识记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元谋人的生活地点、年代及其生活状况等基本知识点,并拓展我国境内其他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让同学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其中重要的有北京人,山顶洞人和蓝田人等,从而进入下个子目的学习。

对这一子目的学习,我同样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本,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点。着重通过学生比较北京人与古猿和现代人的头像来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以让学生更加明白,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地从猿演变到人的。此外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及火的使用,使同学们体会到远古居民艰难的生活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曲折漫长的过程。几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进入第三子目学习。

在这一子目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用比较的历史方法,以山顶洞人与北京人作比较,来强调山顶洞人的进步性,即山顶洞人的磨光钻孔技术,学会人工取火,缝制衣服和对死者的同学与同情,以及山顶洞人的氏族组织形式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与大自然抗衡的艰难困境中,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不断前进,最终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人类文明。人的力量是伟大的,人的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我将请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或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或者呈现一个故事,让学生找出不符合史实的错误,以强化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第二,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的时间,生活的地点、年代,使用的工具,社会组织形式等项,从纵向了解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

我将通过传统教具黑板设计提纲式板书,并嵌入基本知识点,使用PPT设计图片及辅助材料,以达到既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同时,又对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有着直观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七年级学生鲜明的特点,本课把教材知识和趣味学习融合为一体,以期培养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陶冶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文明的热爱之情。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初中历史教案【篇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难点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烧圆明园

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

【讲授新课】

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

师:看P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扶清灭洋”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反帝爱国运动

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师:19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

生:帝国主义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

二、经过(1900.6~8.)

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

生:法、美、德、意、日、俄、奥

法、美、德、意、日、俄、奥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

瓦德西

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

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

3、廊坊大捷

师: 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

生:瓦德西

师:瓦德西是德国陆军元帅。他特许侵略者公开抢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们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圆明园第二次被毁。看插图《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上面写着什么?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看P24导入框。

三、结果:《辛丑条约》

师:法、美、德、意、日、俄、奥、比、西、荷李鸿章(后。)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生: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师:①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经济

师:赔款本息共计污辱所有的中国人。

②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外交

师:危害是什么?

生: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师:③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政治

师:危害是什么?

生: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师:④是哪方面的规定?

生:军事

师:危害是什么?

生: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四、影响

师:《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生: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初中历史教案【篇5】

教学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洋务运动。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具: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来讲,当时外有侵略者的势力,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内外交困。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垮下来,靠的是什么力量的支撑呢?(让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引出课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导致了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出示图片)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奕訢)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衙门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朝负责外交事务的中央一级的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英美、法等国的交涉都是由沿海地区的地方官办理。对此,外国人非常不满。他们多次要求清政府设中央一级的对外办事机构,由政府要员和他们直接交涉。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曾和洋人打过交道,而且很受外国人赏识的恭亲王奕訢充任办事大臣,主持各项事务。

《洋务运动》教学反思

《 洋务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迈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1、首先,是整个课堂很有秩序。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

2、其次,就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采取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重点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动起来.

3、再者,就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都能明确,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明白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础知识。

4、本课的板书设计我认为很成功。我运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开辟近代化的道路”这一主线.对学生进行讲解。

下面,我主要想分析一下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以后的教学改进.

在本课的知识方面,虽然我把具体的知识点都设计到了,但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却做的不够好。比如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整场洋务运动,可我却讲得不清楚。另外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虽然给学生讲了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但我认为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还要在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内容基础之上才可以,,而这个我做得也不是很充分 。这些都是我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猜你喜欢:

初二历史洋务运动同步练习题

中国兴起洋务运动的原因

近代史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

洋务运动的读书笔记

洋务运动改革的简介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案【篇6】

问题预设:

1.观察《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看一看我国远古居民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2.我们做游戏:看看彼此的面部特征与北京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有何不同?

3.观察课本的插图,结合你已学过的知识,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该如何渡过?

4.观察课本《山顶洞人的生活》插图,结合文字资料,你认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说明了什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二、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懂得爱美,过氏族生活

展示内容:

(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二)阅读教材第3--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是氏族?

巩固达标:

2.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   )

4.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6.爱美之心远古就有之,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当中,懂得爱美的人是(   )

8.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年

11.根据片断联想:①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②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着猿的体质特征③使用天然火④过着群居生活,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   )

12.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居住地区不同②体质特征不同③取火方式不同④装饰品不同(   )

试着用1、2、3三个数字总结本节知识点。

二、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懂得爱美,过氏族生活

课后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初中历史教案【篇7】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范文大(秦汉时期历史教案),供大家品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地动仪涉及到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课前预习题】:

一、填 空题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土于 ,是 时期用 做的纸。 时期,宦官 总结西汉以来的 经验,用树皮、 、 、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 ”。

2.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名著是《 》,总结了 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3.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是东汉科学家 制造的 。

4.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是由汉代著名医学家 制成,此人还编制一套能强身健体的医学体操 。同朝代的另一名医学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 一书,后世尊称他为 。

5.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 ,他 的主要著作《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 :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什么?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出示: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二、合作探究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指导学生阅读81页“导入框”以及“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课文,观察82页《汉代造纸示意图》,思考回答:

1、古人用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简丝帛来记载文字,有什么不便?(龟甲兽骨的来源数量有限,金属器皿和竹简很笨重,丝帛价钱很贵,无法大量使用。)

2、阅读85页“自由阅读卡”,回答:由于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用竹木简写字和编书,所以后人把书的篇幅称作什么?又把书籍或史册称作什么?(称篇幅为“册”、“编”、“卷”,称书籍或史册为“汗青”。)

3、西汉早期用什么东西造纸?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来造纸的材料是什么?(麻;蔡伦;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4、82页《汉代造纸示意图》的上、中、下三层,分别反映了当时造纸有哪些工序?

(A、上层:把造纸的原料浸泡在草木灰水溶液里沤制,使其膨胀和柔软。然后切碎、洗净。

B、中层:蒸煮已切碎、洗净的原料,去除其中的杂质,然后用水清洗、舂捣,再将捣碎的细纤维搅拌成纸浆。

C、下层:用一种多孔的筛子将纸浆捞出,经脱水干燥后,就成了纸张。)

5、根据82页“动脑筋”: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那些方面吗?

(可以书写;绘画;用于包装;用于制造纸质生活用品,如纸杯、纸盒、纸巾等。)

过渡讲解: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不仅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而且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指导学生阅读82-83页“《九章算术》和地动仪”课文、《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等,思考回答:

1、东汉时期成书的数学名著是哪一部?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九章算术》,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2、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是什么?它的工作原理怎样?是哪个朝代、什么人发明的?(地动仪;当铜柱受到地震波惯性作用时,便会向发生地震的那个方向倾倒,触动那个龙嘴上的杠杆,使龙嘴张开,铜球掉落到铜蛤蟆嘴中,发出响声。它是东汉张衡发明的。)

3、张衡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不信鬼神;善于探索。不为官位和俸禄而奉承权贵,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

过渡讲解:除了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之外,当时的医学成就也很突出。华佗和张仲景就是汉代著名的医生。

(三)华佗和张仲景

指导阅读83页“华佗和张仲景”课文、观看《导引图》、理解张仲景的语录,思考回答:

1、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哪两位?(华佗和张仲景)

2、华佗主要成就是什么?(制成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3、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是什么?他怎样写成这部名著?他的历史地位怎样?(《伤寒杂病论》。他勤奋钻研中医学问,收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此书。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三、实践创新

【跟我学】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范文大二

时间:2012年 月 日 总课时序: 备课人:贺华琳

课题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条块结合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考情分析 造纸术;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重点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理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往来频繁,以及当时有了中外交流,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尤其是在造纸术、医学、数学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秦汉时期的科学殿堂,来领略一下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吧!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自主预习

学生速读课文,完成《金榜学案》“速填速记”及“判断抢答”的相关题目。

四、新授

小故事: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看得那个累啊,自是不言而喻了。

师:同学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略。

想一想:我国在汉代以前用什么材料书写?

生: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简、丝、帛等。

师: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

生:略。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甘肃天水)——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

师: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步取代竹木简和帛,为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课件展示图片)造纸工序:洗切—蒸煮—捣碎—抄成纸张—晒干—整理

师:因为蔡伦受封龙亭侯,所以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想一想:是蔡伦最先发明纸的吗?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3、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出去的。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4、造纸术的积极作用。

生:略。

师:便利人们的书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5、造纸术的消极影响。

生:略。

(课件展示)过量砍伐树木、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排放废气,污染大气、纸厂排污,污染河流。

数学成就——《九章算术》

1、师:《九章算术》讲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叫“九章”?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范文大三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示意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教学难点】地动仪涉及到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动态的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动仪有什么价值。

探索实践:由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板),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背景。调动学生收集民华佗、张仲景有关的故事。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或出一期简报,在班级交流、展示。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什么?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出示: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二、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东方朔上奏图》

教师:这幅图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同学们,你看到这一情景,有什么认识?

学生:汉武帝时,奏本是写在竹简上的。

学生:用竹简写奏本太费事。

学生:竹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学生:成本太高。没有节约观念。

学生:读起来吃力。

教师:为什么不用帛等制品,这样更轻便?

学生:帛的价钱太昂贵,不能大量推广使用。

教师:为什么不用纸?

学生:当时我国还没有普及纸。

教师出示:《甘肃天水出土的纸》图。

教师: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请问,它出现在什么朝代?

学生:西汉早期。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汉代的纸是怎样做的?

学生:想。

教师:多媒体演示汉代造纸工序。

(学生观摩)

教师:我国纸张的普及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学生: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这种纸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制作简单方便,造出的纸又耐用,所以很快普及。

教师:据我所知,先于蔡伦3000年,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就地取材,用当地丰茂的纸莎草造出纸莎草纸,成为宫廷专用纸,俗称“法老纸”。为什么这种纸没有普及呢?

教师:演示纸莎草纸的制作工序。

学生:老师说的这种纸莎草纸产于尼罗河三角洲,它是利用该地独有的植物作原料,制作工艺复杂,所以这种纸很难普及,当时作为宫廷专用纸。

教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和传播,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中国的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也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教师:除了造纸术外,两汉时期,还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东汉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学生:还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的仪器。

教师:下面让我们看看地动仪是如何测定地震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学生观摩)

教师:地动仪之所以能够预测地震,是因为它利用了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如果不够清楚,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请教物理老师。

教师:在医学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学生:东汉华佗制成的“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制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学生: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他为医圣。

三、实践创新

【跟我学】

教师:《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禽为鸟兽之总称”由此得名的“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套运功保健疗法,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强身防病的目的。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疾病的防治,而且对人体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大家愿不愿意跟我学?

学生:愿意。

教师出示:五禽戏的相关图片。?教师:演示“五禽戏”体操,学生跟着学。

【史海揭谜】

教师:史书记载,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后高兴地说:“这真是救人的书啊!可208年,华佗还是被曹操杀害了。想一想,华佗说过这句话没有,为什么?

学生:华佗没有说过这句话。因为,张仲景在205年才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而且,写此书用了较长时间,而华佗208年就被曹操杀害了。

学生:加之当时纸张使用并不普遍,更没有印刷术,所以,华佗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书。

【鉴宝】

教师:两位同学非常聪明,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而且帮助大家解开了历史之谜。老师这里有两幅收藏的绘画作品,也想同学们辨辨真伪。大家有没有兴趣?

学生:有。

教师:多媒体出示两幅《孔子圣迹图》。

教师:各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活动。

教师:请各组代表发言,首先第一组。

学生(第一组代表):我们认为第一幅是假的。孔子和他的弟子读的书不对,因为那时还没有纸。

学生(第二组代表):我们赞成第一组的观点。孔子也不应该坐在椅子上,这种家具是明代的,不是孔子时代的。

学生(第三组代表):我们认为第二幅也是假的。孔子的发髻不对。

学生(第四组代表):我们赞同他们的观点。要补充的是,第二幅图中的树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鲁国人,所以是假的。

教师:同学们,由于你们充分准备,细致观察,具备丰富知识,合情合理地分析,你们鉴定的结论正确。这两幅《孔子圣迹图》都是假的。

【小结内容】教师出示:

?人物成就影响

科技

数学

天文

医学

【临摹作品】

要求: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布(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板),用毛笔在上面每人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纸写同一句唐诗。

【交流感受】学生活动。

【评定】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走进历史,感知现实,倾听交流,互动合作,认知构建,张扬个性,紧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或探究,或辩论,或鉴别,或临摹,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整个课堂做到了喻理寓论于史,孕德激情于史,奋进萌志于史,从而赋予了历史教学全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导学

阅读有关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张衡制造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华佗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刮骨疗伤》。

教学策略和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列表、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使学生学会通过列表,总结、归纳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资源

《新编中国史话(上)》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预 期 效 果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处在上升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中外交。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文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有许多用途,不知同学们认为纸的最大用途是什么?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发言,得出结论:

是作文字的载体,书写的材料。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与探究:

“蔡伦造纸“的故事,在中国原是家喻户晓的。然而,这千古流传的故事,在今天有人却提出了疑问:纸是蔡伦发明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还得先追述一下纸的历史。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到的我国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殷商:甲骨文

西周:铭文

春秋:竹简

西汉:帛书

东汉:蔡侯纸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探讨的平台,充分理解论从史出。 通过以上史料的展示,可以得出:蔡伦善于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并加以改进,使古代的造纸术臻于完善,这一历史功绩是值得称道的,他是位出色的改革家。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历代史家都把纸的首创和发明归于蔡伦一人,这是不确切的。旧史中这种事例不少,往往把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形成的重大成就,记在一位“英雄”的名下。这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反映。 蔡伦不是中国造纸术的首创者和发明者,然而他确实在造纸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这就是上述有关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 学生议论 ,自由发言。

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以皇帝的身份发言,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互动参与:

这是根据汉代造纸过程绘制的示意图,这幅图的内容反映了汉代造纸的复杂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媒体显示: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

几位同学分别讲述:

①上一排分别为洗涤原料、切割、浸渍沤制和焚烧草木灰。

②中间一排分别为蒸煮、舂捣。

③最后一排为捞取纸浆、晾晒、码放,砑光,使纸张表面平滑。

互动参与可以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思考:我国发明和改进造纸术的伟大意义。

教师补充:伴随造纸术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在日本有蔡伦宫;在法国,有蔡伦博物馆;在美国,造纸博物馆里陈列着蔡伦的画像。公元105年,蔡伦上奏造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 学生归纳总结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阅读理解:

同学们,请你们阅读课文后回答,为什么说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呢?

多媒体显示:造纸术的传播。 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可能内容较多,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与归纳。

训练学生的空间能力和识图能力。 历史与现实: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提倡用“再生纸”又有何重要意义?

②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对纸张用途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分组讨论:

①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略。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历史与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每天都与数学打交道, 那么你知道1 000多年前的数学教材是什么样的吗?有哪些世界之最?

多媒体显示:《九章算术》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书中的分数解算方法、联立一次方程解法、负数等,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东汉以后的1 000多年里,它一直被当作教材使用, 隋唐时期传到朝鲜和日本,长期被当作数学教科书使用,后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大家经历过地震吗?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经历,请你给同学们谈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造成的危害。

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开放课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使学生的兴奋点保持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上。

我们请一名学生介绍张衡的生平和他发明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以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多媒体显示:张衡和地动仪。

学生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

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通过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学以致用:

讨论:通过以上分析, 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导向哪个方位?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 西方。

② 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讲练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不讲,能自己做出的结论尽量由学生去发现,尽量给出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思维拓展:

不知同学们是否想过:“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真的就能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吗?

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从2004年7月,河南博物院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了以冯锐研究员为主的地动仪复原研究课题小组,开始从事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多方面工作。?

"初中历史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