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明节风俗小学作文

发布时间: 2024.03.01

清明节风俗小学作文集锦4篇。

作文是记录人生轨迹的历程以文字传递最真挚的情感铭记,写作文能够加强我们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怎么写作文写得更好?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供您参考。

清明节风俗小学作文 篇1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风俗小学作文 篇2

清明节到了,早晨的天阴沉沉的,我和家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去扫墓。祭奠亲人,寄托哀思。

我和家人带上供品和纸钱来到木港墓地。我走到墓碑前,把碑上的灰尘擦去,然后磕了三个头,家人也都忧伤的磕了。我把供品摆上,点燃纸钱,我大声呼喊着太爷爷,爸爸放起了爆竹,打破了四周曼延的寂静。爷爷将酒洒在了太爷爷的墓前,向他敬酒。爷爷常常向我提起太爷爷,我的眼前浮现出种.种画面。

太爷爷是一个勤劳的人,一生精明能干,肯吃苦,还热心帮助他人,不图回报。想到这里,我的仰慕之情倍增,又深深的鞠了一躬,眼眶里满是激动的泪水。

如今,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灿烂得一片金黄,菜地里散发着醉人的香气,附近的景色美如画境,虽无青山绿水,却也不失春的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的太爷爷安详的睡着,永远的睡着。我们默默的祝福和深深的思念之情似乎化作了这无边无际的油菜花,似乎融进了尚未成熟的春意中,似乎伴着菜花香升向天空,也飘进我们的心中。我情不自禁的吟起了杜牧写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忧愁一直伴随着我和家人结束扫墓。

清明节风俗小学作文 篇3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节日。节前,常州人有“上坟”的礼俗。添土修墓的时间多利用在清明节前夕,先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还要用油漆描写,使其清晰。以白钱纸放在墓顶,用泥块或瓦片压住,叫做“飘纸钱”。修葺完开始祭拜,点燃香烛,摆上酒菜、糕团,按长幼辈份依次跪拜,同时焚化锭箔。清明节“吃祠堂酒”,也是常武地区人过节的一项活动。扫完墓要到祠堂去,在族长带领下行礼,中午喝祠堂酒,睦族敦宗,祈求祖宗保佑,合家平安。

清明期间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绿草如茵,城里人也纷纷外出郊游踏青。特别是孩童将柳条做成帽子戴在头上,三五成群在野外放“断线鹞”(即风筝)。民间将清明节视作春季放风筝的最后一天,故称“断线鹞”。因为田里的小麦已经拔节,不能再踏,往往在放鹞子时将线剪断,任其飞去,寓意这年的晦气也同断线的鹞子一起飞走,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回来的。下午,小孩子们还会在树上挂两根绳子“荡荡秋”玩耍。“寒食清明荡秋千,酷似飞鸟益身体”。记得小时候还有的人家以柳条穿上小麻糕挂于屋内高处,至“立夏”日取下来给小孩吃,以取“高高在上预防疰夏”,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只是一种美好象征。清明节踏青要天气晴朗,农谚有“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晒得柳柳枯,又有干面又有麸”,“龙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在眼前。寒食桃柳千树开,清明日出万家烟”。

在常武地区,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节的起源,据说是与春秋的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介子推护驾有功,当重耳返回故国即位,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上位。重耳以放火烧山企图逼出介子推,不料山火却将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民间便有时日禁火之举。在古代寒食禁火,只能吃冷食,家家户户在节前就纷纷制作甜干饼、锅摊饼、冷粥以便下咽充饥,寒食节里街上卖干饼的小贩特别多。有诗云:“草色引开盘马地,萧声催暖卖饧饼。”今天,寒食禁火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了。因为连续几天吃冷食毕竟对身体有害,它的消泯应是社会生活形态的进步。但介子推淡泊名利,激流勇退的精神,值得纪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的“寒食帖”,就是对寒食节最好的写照和诠释。

常州人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为什么要插柳枝?《齐民要术》称:“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门。”清明是鬼节,借柳枝避邪驱鬼也在情理中。还有一说是纪念词人柳永,他死后每年清明节,人们在路边插柳作为悼念,这种习俗也延续下来了。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平安报春,藉以辟邪,带来福祉。

除了这些,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常州人还有在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习俗,做青团子要到田头路边去采一种叫“绿茱头”的野生植物叶子,回来后洗净,揉出绿汁液来,经过滤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团子。

[关于常州清明节风俗]

清明节风俗小学作文 篇4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1、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2、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3、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4、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风俗小学作文"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