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校史心得

发布时间: 2024.03.07

校史心得(汇编十三篇)。

听过见过某些事情后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想法,写一篇心得体会很有必要。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您是否想了解更多有关“校史心得”的知识下面是详细内容,在你收藏了一本好书时分享给朋友们!

校史心得 篇1

九月,我们怀着好奇与憧憬的心情走进了江南大学。优美的校园充满了江南气息,我们陶醉于江大的美丽神韵中。今天,我们走进了校史馆,回眸江大历史,重温江大记忆,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江大。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目前,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基本建成占地3200亩、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蠡湖校园。这是一座汇聚了4万师生、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校园。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

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灵秀旖旎、碧草佳树的葱茏生机。亭台楼宇的轩昂气势,更可以感受到江大人“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状态。

我们走进校史馆,首先看见的是江南大学的发展历程。江南大学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经历了多次,合并重组,在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以原无锡轻工大学为主体,合并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组建了江南大学。校史馆里展出的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记录了江大的风雨历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保存了江大的美好回忆。一路看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阵涟漪。

继续朝里走,我们看见了许多著名教授学者的简介。陈列馆里摆满了优秀学子、教授们的笔记、奖状,以及他们用过的化学仪器、计算机、书本等。一项项研究成果令我们赞叹不已。实力卓越的江大教师们培育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看到这些,我们倍感自豪。

紧接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校友们以及各大友校在江大50年校庆时赠送的礼物以及祝福卡片。一句句真挚诚恳的祝福温暖人心。江大用心浇灌着学子,学子也用心回报着母校。江大与其他高校彼此合作交流,友谊深厚长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江大的友好、努力,也预见到了江大辉煌的明天。

校史馆里还展出了许多名人大家为江大所题的字,江大校园沙盘模型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江大,了解了校史,理解了内涵。

校史馆一行使我对江大的爱更深了。我一定践行“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为江大的美好明天出分力。

参观校史馆有感;2014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校参观校史馆有感4

2014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我班同学在郝卫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图书馆一楼的西安科技大学校史馆。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发展为如今的西安科技大学,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西科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辉煌与不凡!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矿冶工程系。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陕西省委根据陕西地区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虑在西安创办一所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未实现。

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调整到当时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

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 在陕西省委、省人委、陕西省煤炭局的领导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筹备工作就绪。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院校址内隆重举行。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

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08万O,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3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百人计划”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8人。

“十一五”以来,该校承担科研项目423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4项;科研经费总额7.379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获准专利520项。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

我们科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西科大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作为传承西安科技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西科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校史心得 篇2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应技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应技大的辉煌与不凡!

在校史馆中我们追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沧桑足迹、品读应技大的62年历史。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展厅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史馆将应技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应技大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由全国示范性高工专——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校史馆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及其前身学校的发展为主线,全面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与办学成果,分为序馆、历程馆、新校馆、 专题馆四个部分,采用动态多媒体技术与静态展板 实物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六十二年来,学校不断传承创新,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学校坚持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把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长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走“特色立校”之路,坚持走“人才强校”之路,坚持走“协同发展”之路。学校要继续弘扬“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工程师文化,培育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新活力。要积极融入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升级和转型,全方位构建产学研协同应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践行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责任,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勇往直前。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我们应技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梦"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中国的百年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应技大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传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说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们明天更应该发奋努力,让应技大因为曾经有过我们而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趁我们还年轻,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在未来的日子里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颜色,只有这样。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应技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校史心得 篇3

学院:舞蹈学院专业:舞蹈表演名称:李宜璇学号:201408037

初到山艺,被山艺那蓬勃向上的朝气所吸引。以为山艺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组织我们学校历史片的时候,我还在想,山艺这么小的时候,会积累多少历史。

当我结束时,我以为我错了。山艺的朝气蓬勃并不能掩盖山艺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山东艺术学院56年的办学历史,既是一部几代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辛勤创业史,也是一部追求科学真理、发展先进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史。学校的源头是1958年8月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为基础组建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在它成立之初,中国有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大师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早年与徐悲鸿留学欧洲并同时回国办美术教育的李超士、戴秉心,与人民**家冼星海一起留学欧洲的李杰民,弘一大师的得意**刘质平,以及国学根底深厚、书画造诣较高的于希宁、关友声、黑伯龙、柳子谷等老先生,都曾在这里执教,并奠定了山艺发展的根基,也奠定了山东艺术教育的坚实基础。这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严谨治学、潜心艺术,为社会留下了一件件艺术珍品,也为学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以眼界开阔为闳,以艺术简洁为约,以艺术深刻为深,以德才兼备为美“闳约深美”的山艺精神。

山艺从群从、文干、艺专到艺术学校,五年一贯制,三年专修科,被前辈老师称为“鸡窝里抱鹅蛋”,那种火热的工作态度,向上的创作热情,乐观的创业精神。令自己钦佩不已,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从小孤身一人来到济南学习舞蹈,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刻苦拼搏,洒下多少汗水,这与山艺的精神不也是不谋而合吗?本以为来到大学就会轻松很多,就不用像以前那么努力练功,现在自己为刚到大学时候的想法而感到脸红。

经过56年的发展,山艺形成了含中专、普通本专科、研究生、艺术硕士(mfa)、**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涉及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4大学科门类。现有**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三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学为特色重点学科;艺术史、文化艺术管理、设计艺术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的三个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50个。

其中绘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表演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3支,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校具有艺术学门类下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和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单位。

记住哈佛大学的名言:一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建筑和数量,而在于它几代人的素质。我想这句话真正的注解一个学校的内涵,今天我们是山艺人,以我们山艺的荣誉为骄傲。

明天,我们应该让学校为我们的到来感到高兴。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己,诠释自己,展示才华,绽放青春,诠释青春活力!把每颗爱校之心聚集起。

照耀着年轻的梦想。带着青春和梦想起飞,当你多年后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这是我们梦想绽放的地方,是我们美丽的山地艺术。

校史心得 篇4

我校的校史主题班会,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重点。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班级的学生积极参加,在班主任和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班的教育与引导。

这次活动,我们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这次的班会课也很成功,我也是受益匪浅。

在这一次的班会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同时也是让我们对学生们有所了解,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们也是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次班会的成功,也是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同时让我们的学生们更加的团结,也是更加的的团结。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学到我们在课堂的学习,同时也是让他们知道,只有学好了才能去到社会的岗位上去,只有学好了才是真的有能力去为了社会奉献,所以在这次的班会活动之中,我们也是积极的参加学习,并且认真的去做好一件事情,这次班会的成功,同时也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们有一次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是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付出了,那么一定是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的,而且也是让我们在班会活动之中学到了很多的经验,知道自己的学习是有多么的不足,而且只有自己的学习好了,那么以后也是可以更加的出色。

班会的成功,不是一节成功的班会就可以说的好,同时也是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的付出,那么的收获也是会更好的。而且我们在活动之中也是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同时也是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认真的付出,同样的收获也是不多的,而且我们也是在这次的班会之中得到了收获,让我们能在以后的工作之中更好的来进行,而不是只是学习而已,而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去积极的去工作。

我的总结也是很充实,虽然这次的班会没有做的很成功,但也是让我们对之后的班会也是有了很大的期待。

校史心得 篇5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这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校史馆里汇集了许多有关学校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参观中,我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学校的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性。


进入校史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写着“百年校庆”的巨幅横幅。我惊叹于学校的历史悠久和辉煌。沿着展厅逐一观赏,我发现展示区分为不同的年代,每个年代都有照片、文物和文字介绍。这些内容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学校历史的机会。


穿过大门,我来到了学校创办的早期,展示了学校的创立者和创校时的环境。创办20年时的老照片、教学计划和学生手册,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我看到那时学校只有一幢简陋的教学楼,学生们在临时搭建的教室里学习。他们毫无怨言地学习,只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这种精神令我深受震撼。


接着,我进入了学校的成长时期。展厅里陈列着学校最早建造的教学楼和实验室,还有学生的羽毛球拍和踢球用品。这些展品让我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学校精神的培养。我看到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勇于挑战。许多学生的照片上写着他们在竞赛中获得的奖项,这让我感到自豪。


随后,我来到了学校的现代化时期。学校新建的现代化教学楼、图书馆和体育场都展示在眼前。我看到学校与世界一流的大学开展合作,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幅增强。我认真阅读了学校的最新成果和各学院的介绍,了解到了学校多元化的发展和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这一切令人骄傲,也展示了学校引领教育发展的领导地位。


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不禁思考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人的艰辛努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也意识到传统和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学校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将继续影响和塑造每一位学生。


参观校史馆让我更加珍惜学校的发展历程,也让我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要传承并发扬学校的传统,为学校的荣誉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学校的引领下,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这次参观校史馆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我更加自豪地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员,并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在学校的熏陶下,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校史心得 篇6

这场雪完全掩盖不了我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我们一路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曾经用过的旗帜,每一面旗帜都显得庄严又显出了历史的沧桑感。旗帜是精神的引领,就在这四面旗帜之下,一代代哈工大人就在这几面旗帜的引领之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大厅后面是我校知名校友的合影,他们是哈工大的骄傲,也是我们新一代工大学子的榜样,也让我们明白,有朝一日,如果我们能出人头地,我们也会被母校记住,这就是“今天,我们以母校为骄傲;明日,母校将以我们为自豪”的深刻含义吧。

在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工大的前世今生,看到了前几任校长的肖像或雕塑,让我产生了一种疑惑,为什么一直到建国后,才有了第一任中国校长,这之中我看到了弱国的无奈,看到了独立国家的必要性,看到了我们的祖国必须富强,更看到了祖国给予我们的责任。

进入展厅,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前知名校友用过的笔记本和书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前辈们学习的艰苦,也让我们懂得了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前辈们用辛勤的付出给了我们新的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传统继承下来,充分发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将我们的母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完美。

再就是将军墙,军人,是报国的代名词,一代代热血青年用鲜血染红了国旗,他们是国家的后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祖国的担当,身为一代青年,也许我们不用上战场,但是,在科技,在文化,在经济等方方面面都有实实在在的竞争,维护祖国尊严和地位的第一线都有我们青年的用武之地,想到这,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为祖国效力蓄力。

最后,我们参观了工大研究出的高科技模型,见到了我最喜欢的战斗机歼11bs,一边看着,一边似乎想想想起了我设计了一款战斗机翱翔在祖国的天空,保卫者人民的安全。

博物馆的一天,让我在精神上备受教化,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会在前辈的精神指引下刻苦努力,勤奋学习,高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校史心得 篇7

在新学期开学之后,班会课上,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感悟校史,感悟人生。”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一、班会的主题:“感悟校史”—“感悟我们的校园文化”

二、班会的目标:让孩子们感受到“校史”的真谛——爱国,学会感恩,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三、班会的时间:xx月xx日下午12点30—10时20分。

四、活动主题:“感悟校史”——

“感悟我们的校园文化”——

“感悟我们的校园文化”——“感受我们的校园文化”——

五、活动内容:

通过这次班会,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校史”的真谛:校史、校史、校史、校史。

六、活动效果:

经过这次活动,使我懂得要在活动中学会感受、体验、创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我们要让学生们从小学会感恩,从小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我们组织的是“感悟校史,感悟生活”——

“感悟我们的校园文化”主题班会

我们班会的主题是:“感悟校史,感悟我们的同学”,这次班会活动是我们班级组织学生参与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同时也是一次团体活动。通过这次班会,让我感觉到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团结,互助,互进。我想这样的班会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总体来说,这次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还是要感谢我们一直以来的老师、同学们!因为我们都是好学的孩子,都是有思想、有目标的学生,都值得我们学习!

校史心得 篇8

校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子,我们应该时常回望我们所在的学校的校史,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学校的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地发扬学校的传统优势。通过这样的一次校史学习,我深感受益匪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了解校史能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学校作为一个集体,有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而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前辈们的辛勤付出和学校的坚持发展。通过了解校史,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学校的成长历程,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通过前人的努力打造出来的。这样的认知不仅会让我们对学校更加有归属感,更会激发我们对学校的热爱和责任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学校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这将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了解校史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师生,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学术的卓越,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通过了解校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在不同时期所提倡的精神文化,了解到曾经走过的先辈们的人生轨迹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这样的了解使我们能够更加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取向,明白什么是我们需要追求的价值观和人生底线。不仅要追求经济和物质上的成功,更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了解校史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上面留存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通过了解校史,我们能够接触到各个时期的名人典故、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这将加深我们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体验,丰富我们的学识和思想。同时,了解校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感受学校的艺术氛围和人文底蕴。


通过这次校史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的发展变迁,更加明白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这不仅使我更加珍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机遇,更激发了我要为学校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我相信,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才。


了解校史给我的心得体会,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思想,提高了我对学校的认同感,更让我明白了收益于社会的同时,也要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做一名有道德情操、有才干能力、有担当精神的综合性人才。

校史心得 篇9

今天,我们兴奋地参观了江南大学历史博物馆。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江南大学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一种成为江人的自豪感和喜悦感油然而生。

然而,在参观学校历史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对某一时期的句子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句子文化是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江南大学的历史,反映了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教育的破坏和中国爱国者的反抗与探索。

1902--1905

江大创建于1902年,即清末新政时期。它叫三江师范学校。它是由张之洞、刘坤等地主阶级改革家创立的。江大创立,充分体现了清末随着帝国主义清华的深入,清朝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国内先进爱国人士积极寻求挽救民族危机的方式,维护清朝统治秩序。为了培养救国人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江大应运而生。

并以“嚼得菜根,做的大事”为口号。

1905--1920

这所学校曾因辛亥革命爆发而关闭,1920年再次崛起。它分为国立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

1923--1950

江南大学经历了多次地址转移和更名。其中,由于抗日战争西迁四川,南京解放建立了国立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南京大学。

江南大学的发展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它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

1950--1966

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建设和扩大,江大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1966--1977

由于*****,这个掀起上山下乡,扩大工农兵的浪潮,江大一度停止招生,1977年高考恢复,学校回归正常。

1979--现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教育也面向世界。江南大学开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江南大学的专业发展也是时代的产物。

例如,20世纪末,自然科学在中国兴起,学校专门研究自然科学,如历史和地理;例如,1958年提出了总路线,中国掀起了钢铁冶炼的浪潮。江大建筑机械动力专业应运而生。

江南大学的前身和现在,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反映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江大,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爱江大!

校史心得 篇10

今天,我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公益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展区面积为760平方米,分为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江南大学的前身是,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1947年10月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合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南大学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新建高校。

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其数理系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苏南师范学院,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52年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学科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故在该领域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

”的美誉。1985年,江苏省人民**批准在无锡大学的基础上新建江南大学。1996年和1997年夏,顺利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论证。

1997年9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学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近百所高校之一。至此,江南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现在的江南大学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1个博士专业点,59个硕士专业点,8个工程硕士点。该校18个院系中有15个具备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现阶段学校的目标是: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轻工业人才的基地;已成为轻工业科技领域若干重大课题的科研、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中心;成为轻工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在江南大学是**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具有免试接收台湾学生资格的大陆123所顶级高校之一,全国统招一本生源高校,且为全国具有自主招生选拔资格高校之一。

在江南大学近代这么长的发展阶段里诞生了众多的杰出校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邓鸿勋是工业工程管理系52岁的毕业生。他是一名工程师和研究员。曾任无锡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海南省委书记兼省人大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正部级),曾被选为中共十三届**候补委员,并当选为中共十四届**委员。

1994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洪平凡,80岁的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联合国总部,现任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司司长。季克良,发酵64届毕业生。

现为中国贵州茅台酒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常务理事,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曾当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贵州省七届政协委员、贵州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王骏,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子生物学博士,发酵专业75年级学生。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教授。他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系和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超过25年。已发表国际学术**数十篇;持有10余项中国、美国专利。

吴仁祜,67届机械系毕业,解放军总后勤部少将。此外,我们学校还有许多著名的校友。虽然他们与我们并不相识,但他们成功的例子无不激励着我们向着我们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执着奋斗。

短短几十分钟的校史馆参观,虽说不能让我了解到我们学校的全部历史与光辉成就,但是,这次经历必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我们不能达到前人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继续向前人的高度攀登、进步和奋斗。为将我校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校史心得 篇11

药房1101201109157025袁国琦

2013年5月11日,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在我们医学院2011级党支部副书记的带领下,进入大学快两年的我又一次走进了校史馆去那里参观,让我再次重温历史,缅怀历史。

还记得第一次去是大一军训时参观的,当时的我跟随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校史馆大门,当时的心情是带着点新奇和好玩的,而现在的我时隔两年再一次去校史馆,我知道,心情绝对是不同了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经历多了,感受也会不同吧。走进校史馆大门,一抬头,顶部是学校的校标,右面是学校的办学历史及办学理念,左面是校歌,正对着我们的形象墙有学校的八字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及钢水和钢包,整个序厅彰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学校一脉相承的钢铁情缘。

当看到这些带着我们学校标志性东西的钢铁,我顿时感到一种巨大的使命感,虽然我是一名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但是我知道学校要发扬光大是要靠在校所有的学生为学校贡献力量而不论所学专业。

在前厅,解说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了历史厅的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诞生钢铁摇篮”。在评论员的解释下,我知道了我们学校曲折的办学方式,它变了好几次,改了好几次名字。先后有一批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中间有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筑学大师鲍鼎,**家贺绿汀。

在学生中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十八星旗的制旗者赵师梅,革命将领郑位,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家潘良儒等等。在经过了艰难的办学初期后,随着1949新中国的成立,学校也迎来了春天,进入到历史厅的第二部分,“万象更新,铸造钢铁熔炉”。伴随着国家重工业的几次调整,在1958年为解决钢铁行业技术干部的严重不足,冶金部决定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依托,筹建武汉钢铁学院,由武钢总经理李一清同志兼任武汉钢铁学院的首任院长,由此实现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华丽蜕变。

1898年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

1999年被命名为武汉科技大学。从此掀开了学校新的篇章。

进入展厅的现代厅,“继往开来,传承钢铁精魂”。学校的发展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现在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教学与研究型高校,国家一类重点院校。参观完现代厅,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展厅——未来厅,“同心协力,共奏钢铁强音”。

在以后的道路上,学校力争建成办学特色鲜明、钢铁冶金及相关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高水平大学。

今天的校史馆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内涵,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先贤的音容,师生的风姿、逝去的往事、当时的场景,将武汉科技大学创建、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展现;岁月钩沉,史韵馨香,学脉承继,大学泱泱。回顾百年校史,风雨磨砺,成绩斐然。我们温故知新,继往开来,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打好良好的专业基础,为学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校史心得 篇12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校史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宏伟的建筑,里面陈列着学校建校以来的各种历史文物和相关的资料。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收获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进入校史馆门口,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校史馆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学校的创办时间和校训。我停下脚步,仔细地品味这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字句,感受到学校的使命和精神。


走进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庄严肃穆的校训墙。校训墙上用大字精心书写着学校的校训:“求实创新 不断追求卓越 争创一流”。这几个简单而有力的字句,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深处。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强调求实创新,寓意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追求知识和技术的卓越,并以此为目标努力奋斗,争创一流。


校史馆中的第一个展厅是学校的建校历程。通过展示照片、资料等,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创办背景和过程。我了解到,学校是在几十年前的艰难环境下建校的,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创办者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不懈,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建成了如今我们优美宜人的校园。这让我懂得了付出和坚持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除了学校的建校历程外,校史馆还陈列了一些校园的重要事件和沿革。例如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合并、重大教学改革和科研突破等。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学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证明了学校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地方。通过这些展示,我意识到学校的发展需要集体的努力,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因此,作为学校的一员,我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学校的荣誉证书和奖杯。这些荣誉是学校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学校的认可和肯定。在这些荣誉证书和奖杯的背后,蕴含着学校师生的辛勤付出和无数个奋斗的日夜。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有义务将学校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不仅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还要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为学校争光。


最后一个展厅是学校师生的优秀事迹展示。这里陈列了一些学校师生的荣誉和表彰,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是教师因在教学中有卓越的表现而获得的奖励,有的是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领域有突出表现而受到嘉奖。看着这些表彰证书和照片,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这些优秀的师生们不仅是学校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奋斗,不懈追求,就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通过这次参观校史馆,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师生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的一员,我要不断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也被校史馆中展示的师生们的奋斗事迹所鼓舞,我决心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奋发向前。


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也教会了我坚持和追求卓越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在不断努力和付出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史心得 篇13

关于校史心得体会

五月繁花,川大锦城的校园里洋溢着一片春意盎然。今天我们参观了校史展馆。心驰神往,思绪万千。巍巍锦城,屹立在西南这块广褒的土地上。十年建校,我们一直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周院长及各领导团队的带领和领导下不断的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构建起今天这所具有综合型应用型的大学。挺立在四川地区的丛林中,赫然生辉。回顾我校的历史,是一部艰苦拼搏的奋斗史。校史馆从大的方向可以分为复办与发展、迈向现代化大学、大学时期、莘莘学子英才辈出。每个部分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校史展馆以照片、图表、文字描述、书籍展示、橱柜等方式陈列和展示着学校的发展史,记载着每一点一滴。

从创业型大学的道路上,十年求索,十年拼搏,十年发展,十年创新,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回首十年路,数万锦城儿女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以超世之才,不拔之志,书写下灿烂的诗篇。回望这段光辉的筑梦历程,“锦城”三阶段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邹广严校长带领第一批创业者,三年筹备学校肇建。

前五年打下坚实的基础,筚路蓝缕创新业,凝练特色求共识,励精图治谋发展,初步实现了“西部第一独立学院”的目标,建成了一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万人应用型大学。后五年办学上水平,继往开来话改革,蓝图绘就宏图展,追求卓越建名校,锦城人锐意进取,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举措接踵而出,扎实推进,激发了我校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深层动力。“三大教学改革”开创教育新局面,奠定了创新创造的活跃校园氛围;“从严治校、三不放水”、“让大数据成为个性化教育的突破口”、“长板原理”等重要思想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保驾护航。专业调整到“一本”批次录取,“锦城教育”再上新高度。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数万名锦城人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去书写在应用型、创业型大学发展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十年辉煌领先路,而今迈步从头越,锦城人将继续落下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如既往地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服务社会民众;承先贤之言将文明精神的圣火代代传递。

校史展馆让大家从不同层次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感受到学校从创办以来的发展和变化,增进了对母校深深的敬意。通过此次参观,加深了我们对自己学校的进一步了解,一些以前含糊的概念也一下子变得清晰了。同时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感受到学校在新时期里所发生着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知校、爱校的思想意识。通过此次参不但丰富着我们对学校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得的进一步的充斥和改善,并下决心好好珍惜在锦城的学习时光,努力提升自己,希望以自己绵薄之力为学校的明天增砖添瓦。我们锦城的每一个脚印无不凝聚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学子所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谨记和发扬学校的这种优良传统,努力改善自己。今天我们为锦城骄傲,明天锦城为我们骄傲!让我们一起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共创锦城美好的明天。

"校史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