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答谢中书书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3.24

答谢中书书教案9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制作优秀的教案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今天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介绍的是“答谢中书书教案”的相关内容,如果你发现了人们认为值得购买的东西请分享给朋友们!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1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情境也未能达到更好,学生朗读未能真正放开,那种由衷的美读未能引导到位。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让学生做到体会文章之美,美读,悟读。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2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3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4

在党员中节约用水用电倡议书

物业科党支部党员同志们::

    为增强党员主人翁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成为节约型人,建设节约型单位,倡导节约用水用电,不仅是本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位党员应有的社会责任。

    为进一步在物业科党员中大力弘**华民族崇尚节约的传统美德,向“七·一”献厚礼,倡导我支部全体党员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从而带动普通群众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的良好习惯,科党支部向全科党员、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1、树立科学使用资源的观念,强化节水、节电意识,养成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随时关闭淋浴器、关闭电脑和电器的良好习惯。

    2、做到人走灯熄,人离水断,发现漏水和浪费用电情况及时通知维修人员。

   3、识大体、顾大局,办公场所减少电脑、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打印纸要尽量重复使用、正反面使用。

    4、随手关闭无须使用的灯,及时关紧冲便阀和水龙头。

5、自觉不用公用电路为私人用电器充电,不在办公室用电热器具加工食品;自觉不用公共用水浇自养的花、洗衣服。

6、做到节水,节电宣传,做到身体力行,带动身边的职工群众共同参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及时制止浪费水电的行为。

    节约是美德,节约是责任,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节约型企业、争做党员。

                                                                                       

科党支部

22010-6-10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6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课堂效率低是我授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是打算当堂成诵和巩固练习的,但是课堂效率远不如预计的高。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这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很重要,分享给你,希望可以帮到你。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城关初中: 王丹彤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 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

教师明确:答:回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展示图片。

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

4.背诵课文。

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的情况,为接下来深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学生明确:

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

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可以体现出来。

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师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齐读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会背诵并默写。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参照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教学思路上,围绕课文中首句一个“美”字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朗读课文,品味字句,赏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

整个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太口语化。学生在齐读课文后个别字的读音没有及时纠正。文言文的学习,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多读,对于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字词的品味应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或者“删词”等方式来体会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一些。在品析作者情感这一环节上,时间留得少了,学生难以充分意会到作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给予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他们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自身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一、预

1、“书”的意思是_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生字词写在下面

二、学

1、预检

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 ,再俯瞰 ,再平视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 以感叹总括前文。

5、 问题研究。

(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们学的《三峡》中郦道元抓住了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练:

1.解释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晓雾将歇 歇

(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

(未复 有能与 奇者 奇

2、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

四、作

1、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 (

(1)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

听觉:

(2)作者描绘异水时,描绘出异水的特点是:

描绘奇山的特征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9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在《答谢中书书》的备课、试讲过程中得到了领导和各位老师的热情帮助,顺利地完成了调研课《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教完这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艺术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形象、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第一次运用了多媒体。《答谢中书书》写的是山川之美,赏析文章意境时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现风景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形成强烈的直观感受。身为山区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美景再现,马上就会激起共鸣,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就能迎刃而解。学生不仅会理解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而且会领悟文中赞美壮丽山河的激情,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除此之外,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重点词句、结构分析等都通过多媒体展示,改善了课堂结构,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结构灵活自然,新颖诱人,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以读代讲,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得熟则不说自晓其义也。《答谢中书书》短小精悍,韵味无穷。采用诵读教学,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利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例如,《答谢中书书》语言字凝句炼,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初步形成语感。然后教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要读得舒缓,节奏较慢。“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要适当柔和,感情充沛。再让学生仿读,齐读,多次练习后,学生能进一步感受课文,熟悉课文,领悟文章的语言美。在理清课文思路,分析文章情感时,又指导学生朗读,这次重在语气的把握和情感的流露,特别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直抒胸臆的两句,要读得柔和,读出喜悦得意之情。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总之,在这堂课上,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内容的熟悉,句意的理解,美景的再现,情感的把握,都在朗读中得以实现。

三、学习方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样化的教学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加感兴趣。在导入《答谢中书书》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手段,让学生在轻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山水图片,在直观上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并说说感受。有位学生说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流水,绿绿的树叶,红红的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质朴的语言,简洁的描述,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不由自主的给她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激励了学生,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如,在欣赏《答谢中书书》的意境美时,我用“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大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碧绿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这样一个句式,在分析句式的特点后让学生仿写,再将仿写句大声地读出来。通过模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揣摩,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看、说、读、写,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学习气氛还不够浓厚。例如,学生的朗读水平、情感没有充分体现;部分学生的仿写没有完成,学习目标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二、教师的课堂激情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强。如能充满激情,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近山水之美。

通过教学《答谢中书书》这一课,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备教材、备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课堂需要激情,需要艺术。作为青年教师,还需要加强多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答谢中书书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