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藏日记

发布时间: 2024.04.17

西藏日记。

这篇精选文章将着重探讨“西藏日记”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文案写作总是与我们相伴,范文对我们写作的帮助越来越大,通过范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和实验方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士!

西藏日记【篇1】

2月4日(晴)

今天安排的工作很多。吃过几片饼干后,我们及时与村长、寺管人员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给寺庙送去中央4代领导人挂相和国旗,让广大僧尼、信教群众看到寺庙的同时也能看到迎风飘扬的国旗;二是给寺庙门道进行了三次上锁,并与寺管人员、村干部进行了“三防知识”的有关宣传;三是自筹资金600元,走访慰问了僧尼,切实让他们感受到工作队和党组织的殷切关怀;四是查看了各位僧尼证件,并做好了每位僧尼的建档工作;五是详细询知了每位僧尼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六是认真查实并详细填写了寺庙基本情况;七是给寺管人员送去了《驻寺工作组联系卡》,并在寺庙、村委会等处进行张贴,方便群众、僧尼和信教群众的联系。

今天安排的工作顺利结束后,我们便同僧尼次仁索朗聊了起来,谈到了寺庙的管理与群众对政府的希望。次仁索朗说:“现在我们村里重感冒的人很多,村里没有医生,那尔东村距乡卫生院又较远,群众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以往群众生病一般就选择在家睡一睡、拖一拖,直到病病得不行了才徒步5—6个小时到乡卫生院求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直至死亡。”

看着次仁索朗家懒弱无神的病人躺在床上,再听到次仁索朗这一席话,我鼻子一阵抖酸,泪水打湿了双眼,恨不得全县各个行政村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村级卫生室建立起来。可转眼一想,这里连最起码的通路、通水、通电等“六通”问题都尚未解决,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村级卫生室,高额的经费又从何而来?我细细问道:村民可以买点药在家里备着啊!次仁索朗回道,全县都缺医少药,更别说乡镇、村一级了,每个群众都在家里备药的话,那全县城可能就没药了,并且我们大伙都不会用药啊!听到这里,我低下了头,无言面对……

和次仁索朗聊了一会后,我们便走出房门,随机走访了几户农牧民群众。木板房、透风墙,还有不恰当的生活习惯,群众如何不病?我们共走访了5户农牧民群众,竟发现5户群众家中都有病人,而且每户群众家中病人都在2—3人之间。最让人感触的是,一个4岁小女孩被家人用破旧的棉被包裹着放在太阳能够照射到的木板上;我暗想道,太阳怎能是治疗重感冒的白衣天使?

回来的路上,我默默念道: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从病魔中解救出来,为老百姓办一件大好事。

西藏日记【篇2】

上午9点25分,自治区国资委全体机关干部为第三批驻村人员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越野车载着我们沿青藏公路奔向那曲地区比如县。途中多次看到青藏线上跑动着的火车,铁路一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点左右经过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海拔5200多米,身体明显感到不适,憋气。视野中白雪皑皑,格外壮美。

13点半到达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接下来2个小时的路程很艰难,身体感觉是进藏以来最难受的,昏昏欲睡,心脏和大脑仿佛有东西堵着,几次被憋醒。

15点20分测了血氧,低至72,创最低纪录,赶紧腹式呼吸。17点06分海拔降至4000米,感觉好起来。望着车窗外的牦牛,它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啃着草根,欣慰了许多。

18点30分汽车驶进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住宿的地方是由农家书屋改造的,一个温馨的小屋。

西藏日记【篇3】

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走进孙福聚和孙丛木的家,坐在他们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第一书记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在孙福聚家,孙大叔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孙丛木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孙丛木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

早晨起来,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下午,天气转晴,但路很泥泞。

白天,来访群众不断,几乎没有干几件事。晚上,因为要推选第五队的村民代表,我们按时赶到村支部,那里空无一人,我们静静地等待村民的到来。

等了一段时间后,才有村民赶到。突然,我们接到村支书电话,“有村民家里着火了!”我们立即赶到失火现场,大火已被扑灭,消防战士和村民们正在揭开屋顶的砖瓦清除隐藏火点。经了解,该村民家中无人,所以没有人员伤亡,但屋里生活用品、电器、家具等全部损毁。待房顶上的人员拆除完毕,我们与消防队长见面沟通了情况后,又让村干部安排好人员做好后续的防范工作,紧急赶回村支部。

这时村民仍然没来几个,或许是路太泥泞,村支书感到后又用喇叭通知了几遍。 (范文网 )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推选会即将开始,这时来了一个的“犀利哥”,蓬头垢面,酒气熏天,话语不清,想借着酒劲向我们反映邻居数目影响车辆出行的问题,村民们见状都劝他离开。而我们处长却向前握住他的手,冷静地说:“有话您尽管说。”他毫不客气地说了一通后,处长送他时却因为给他拍了照片而误解,大发雷霆,执意要求我们将照片删除。最后,我们处长又向他道歉,众人连拖带拉将他劝走。

正当大家填写选票时,一位老大爷来到了推选现场,手里拿着《推选票》嘴里唠叨着“以前的干部喝了甜水,让老百姓吃了苦水,你们工作组可要记住了。”几位村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向前劝说,而这位老大爷恼火了,反而又骂了起来:“五队的社员还没有浇完地呢,井能借给外处用吗?”大家好不容易将其劝走。我们处长始终十分冷静坐地在那里,因为他心里明白。

推选票刚要统计完,有一村民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高声说:“请村干部或工作组带着全村的浇地电表去校校,校完后加盖公章,想办法防止有人再在电表上偷做手脚,还老百姓一个公道!”我们处长说:“今天天不早了,明后我们随时等着你,到我们驻地说说这事,咱们一块研究个好方法。”话音刚落,又有几位村民将我们处长拉到一边,待别人走后才说:“我们五队菜地的事您得帮我们解决,租用的人想霸占为宅基地,并找各种借口不拿租金,我们架线都没有钱,我们本来准备往乡里或县里去反映呢,你们来了正好。”话还没说完,那位“犀利哥”又来到了支部,真让我们出乎意料,只好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才勉强离开了村支部。

我们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百姓百姓,百人百性”,“宁带一军不领一村“。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其中内涵。然而,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三人都感到了肩上的压力!

2012年3月16日,宾川县教育局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到“四群”教育挂钩联系点拉乌乡碧鸡村委会走访农户,了解社情民意,与挂钩联系户“结亲家”。

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县教育局对开展“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联系拉乌乡碧鸡村委会哨房、碧鸡、桃园三个村组的59户群众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我联系的6户群众中有5户属哨房五组,1户属碧鸡三组。

上午8:30,我们从县城出发,乘车翻越老东山35里坡到达松平哨垭口,这里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松林繁茂,感觉格外亲切,我曾在平川镇工作三年有余,对这条路太熟悉了,也见证了从弹石路到柏油路建设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这次也意外地发现松平哨水库已完全干枯了,这是近几年来所不曾出现过的,松平哨水库是我县小I型水库,库容量123.6万立方米,是平川镇平川、石岩、盘谷、底么四个村委会12300多群众、8500多亩耕地的生产灌溉水源。松平哨水库的干涸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严重旱情,也让我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感到忧虑。

车辆沿着6.5米宽的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前行,缓缓驶出了45里箐,途径平川镇、古底村便进入了拉乌乡境内。

拉乌乡位于宾川县东南部,乡政府机关驻地碧鸡距县城78公里,全乡辖7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69个村民小组,2833户10329人,聚居着汉、彝、白、苗、傈僳5个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2%,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乡。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15.7℃,年降雨量86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92%,是“国家级生态乡”,“大理州拉乌核桃品系原生种群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大理州核桃产业发展明星乡”。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已挂果面积7.2万亩,人均有核桃14.6亩、146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10:00,我们到达了拉乌乡碧鸡村委会的哨房小组,乡村组干部早已在此等候我们的到来,经过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便分散行动。我联系的6户群众散居在这一带,在碧鸡村委会周彪副书记的引导下,我相继走访了陈仕文、陈仕业、李子育、李学清、李培德5户联系户,详细了解了各户的家庭状况、生产生活情况、饮用水源情况和家庭收入情况,鼓励他们关心教育引导好子女上学,积极想办法投入到抗旱保春耕生产中来,并为每一户送上了民情联系卡和200元慰问金,王文明户由于全家上山干活去了,没见着,我只好向周副书记简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并委托他代我慰问,等到下次走访时再详细了解情况。午饭后,我还到碧鸡完小和拉乌完小两所寄宿制学校调研,详细了解开学以来教育教学情况、学生营养餐实施情况和学校安全工作情况,实地察看了学校食堂卫生、学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个一”活动开展情况。

这次走访,令我欣慰的是这6户联系户当中,哨房五组的5户群众家里面建设得比较好,主导产业为核桃、烤烟、粮食种植和畜牧业,年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些都得益于县乡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核桃产业培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得益于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的这些利农、惠农、助农、强农政策,拉乌乡都享受到了,和哨房五组一样,村村寨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培植初具规模,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群众交谈,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真好啊!”碧鸡三组的联系户情况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到他家时,他刚从碧鸡完小开完家长会回来,告诉我们她女儿读五年级,成绩还不错,我鼓励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学。他家刚翻盖了五间新瓦房,屋内还没装修,但核桃、烤烟等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还不错,相信居住环境会逐步得到改善。

这次到联系户家中走访调查,感受很深,受益匪浅。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教导全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中指出:“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话,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一不要党气,二不要团气。”还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强调:“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群众,就要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如果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不会取得成效的。”

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诲,心灵上倍感充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是锐意进取的前提,是与党步调一致的保证。只有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不断改进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西藏日记【篇4】

“放心吧,你家盖房子缺的自筹款我想办法给解决,别担心了,大爷!”7月17日,记者来到科左中旗宝龙山镇固日本套布嘎查白呼日乐套高家,恰好碰到了该旗下基层干部石斌在和老人商量盖房的事儿。老人含着眼泪说:“我家没有劳动力,日子也紧紧巴巴,盖房子的事想都不敢想,石局长帮我盖新房,我一生都忘不了啊!”

如今,科左中旗600名干部沉在基层,“下基层、促增收、办实事、转作风”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旗审计局副局长石斌就是600名干部之一。

走进嘎查,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盖房场景。在石斌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到年底,嘎查砖瓦房率将提高到85%。

“白呼日乐套高,60岁,老伴儿有病,儿子残疾,15亩地已承包出去,3间土房,新房地基没打;包金荣,54岁,老伴得糖尿病,家里非常困难……”记者翻看石斌手里拿的“民情日记”,一页页被记得满满当当。“昨天,我和村主任走了几家,了解一下危房改造进度,有的家贫困拿不出自筹款,我们正在给想办法呢。”石斌说,他想办法给白呼日乐套高家解决部分建房自筹款,下一步给他家协调无息贷款,扶持他家养牛,再帮助争取低保待遇。

“等危土房改造工程完工了,还要帮助嘎查上自来水项目、建文化活动室和广场、修村屯砂石路,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石斌信心满满地说。

西藏日记【篇5】

1.

3月27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经过工作队的积极争取,西藏商报记者和志愿者婷婷、小福,将到金达镇包含我村在内的几个村庄向困难户发放一些“石头”姐姐等爱心人士捐赠的衣服。经过向镇党委书记张斌同志请示汇报以后,张斌书记指定由我全程陪同志愿者一行向困难户发放衣服。

中午12点,我在镇里迎来了来自拉萨的西藏商报记者李晓艳、王菲、婷婷和福娃等志愿者,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经过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们召开了简短的座谈会,我首先代表金达镇欢迎她们来到我们镇为我们开展送温暖活动,并把今天将要去的几个村子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拟了一份今天将要送温暖的困难户名单,简单的会议之后,我们随即启程。

经过二十分钟车子的颠簸,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村子,色江娘村,我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小民取得了联系,由于同在一个镇里开展强基惠民工作,我对色江娘村大致的基本情况还是有些熟悉,色江娘村共有50户人家,贫困户共有8户。自然条件差,人均耕地不足1.3亩,经济收入主要靠劳务输出。目前,工作队正在联系培训机构,拟对村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以此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让生活能过得更好一点。根据安排,志愿者为贫困人家分发衣物,七十岁的五保户次宗在拿到分发给自己的衣物时,非常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太好心了,谢谢你们。”给困难户发放玩衣服之后,色江娘驻村工作队对志愿者我们表示感谢。

告别这两个村子后,我们又来到了达金村,在这里,农牧民群众正好在举行歌舞活动,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欢迎。听完驻村工作队队长王铁的基本情况简单介绍之后,我们向达金村12户困难群众发放了衣服,并在工作人员索朗卓玛的带领下,走访了五保户朋琼,她今年八十四岁了,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平时都是工作组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当志愿者把一些衣物送到她手上时,朋琼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她说:“我年龄大了,用不了多少东西,把这些东西送给更需要的人吧!”周围的人听到这些,都陷入了沉默。志愿者婷婷在看过这些之后说:“这和我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我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我的感受。我只能说,以后这样的活动我要多参加,并号召我周围的人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谢谢你,婷婷,感谢你为这儿的人所做的事情,我在心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达金村向困难户发放完衣服之后,随后我带领她来到了我所驻的村庄——拉荣村。经过工作队前些日子与西藏商报的记者李晓艳姐姐协调联系,志愿者到此行到我们村里目的除了向困难户发放一些衣物之外,还将走访我们村内患有中耳炎而导致失聪巴桑和次仁曲宗家庭,看看能否联系上有关医院及慈善人士帮助这两个小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让这两个孩子听听大自然的声音,能让他们听听美妙的歌声。步行5分钟以后,我们见到了巴桑的母亲,她正在编织着帐篷,房子里堆着一些很简单的家具。经过李晓艳姐姐她们的询问,她哭泣着告诉了我们,她的儿子巴桑小时候由于感染,引起了中耳炎,因为家里穷,一直没有治疗,现在耳朵已经听不见了。随后,我们又见到了次仁曲宗,她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在她清秀的脸上,我们看到她羞涩的笑容,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她的耳朵也听不见了。因为几乎听不到声音,她甚至连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唱出美妙的歌曲了。

志愿者之行很快就完成了,感谢您们,来自西藏商报的志愿者李姐姐、王菲及放弃优厚待遇来做义工的婷婷、福娃,是您们奉献一片真心,赠人玫瑰,让世界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衷心地谢谢你们!

2.

2月4日(晴)

今天安排的工作很多。吃过几片饼干后,我们及时与村长、寺管人员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给寺庙送去中央4代领导人挂相和国旗,让广大僧尼、信教群众看到寺庙的同时也能看到迎风飘扬的国旗;二是给寺庙门道进行了三次上锁,并与寺管人员、村干部进行了“三防知识”的有关宣传;三是自筹资金600元,走访慰问了僧尼,切实让他们感受到工作队和党组织的殷切关怀;四是查看了各位僧尼证件,并做好了每位僧尼的建档工作;五是详细询知了每位僧尼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六是认真查实并详细填写了寺庙基本情况;七是给寺管人员送去了《驻寺工作组联系卡》,并在寺庙、村委会等处进行张贴,方便群众、僧尼和信教群众的联系。

今天安排的工作顺利结束后,我们便同僧尼次仁索朗聊了起来,谈到了寺庙的管理与群众对政府的希望。次仁索朗说:“现在我们村里重感冒的人很多,村里没有医生,那尔东村距乡卫生院又较远,群众生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以往群众生病一般就选择在家睡一睡、拖一拖,直到病得不行了才徒步5—6个小时到乡卫生院求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直至死亡。”

看着次仁索朗家懒弱无神的病人躺在床上,再听到次仁索朗这一席话,我鼻子一阵抖酸,泪水打湿了双眼,恨不得全县各个行政村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村级卫生室建立起来。可转眼一想,这里连最起码的通路、通水、通电等“六通”问题都尚未解决,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村级卫生室,高额的经费又从何而来?我细细问道:村民可以买点药在家里备着啊!次仁索朗回道,全县都缺医少药,更别说乡镇、村一级了,每个群众都在家里备药的话,那全县城可能就没药了,并且我们大伙都不会用药啊!听到这里,我低下了头,无言面对……

和次仁索朗聊了一会后,我们便走出房门,随机走访了几户农牧民群众。木板房、透风墙,还有不恰当的生活习惯,群众如何不病?我们共走访了5户农牧民群众,竟发现5户群众家中都有病人,而且每户群众家中病人都在2—3人之间。最让人感触的是,一个4岁小女孩被家人用破旧的棉被包裹着放在太阳能够照射到的木板上;我暗想道,太阳怎能是治疗重感冒的白衣天使?

回来的路上,我默默念道:一定要想办法把他们从病魔中解救出来,为老百姓办一件大好事。

西藏日记【篇6】

上午9点25分,自治区国资委全体机关干部为第三批驻村人员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越野车载着我们沿青藏公路奔向那曲地区比如县。途中多次看到青藏线上跑动着的火车,铁路一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点左右经过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最高海拔5200多米,身体明显感到不适,憋气。视野中白雪皑皑,格外壮美。

13点半到达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接下来2个小时的路程很艰难,身体感觉是进藏以来最难受的,昏昏欲睡,心脏和大脑仿佛有东西堵着,几次被憋醒。

15点20分测了血氧,低至72,创最低纪录,赶紧腹式呼吸。17点06分海拔降至4000米,感觉好起来。望着车窗外的牦牛,它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啃着草根,欣慰了许多。

18点30分汽车驶进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住宿的地方是由农家书屋改造的,一个温馨的小屋。

驻村第一夜睡得不好,窗缝漏风严重,屋内气温较低,被冻醒几次。早晨,玻璃结冰,透过漏风处可以看见院内国旗飘扬。

比如县被称为“藏北江南”,是怒江的起始点,达勒村坐落在紧邻怒江北岸长约千米的坡地上,全村共有118户、690人。虫草收入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部分家庭已拥有现代、奇瑞、比亚迪等经济型轿车。

日记三

“驻村”――西藏自治区从2011年10月起选派机关干部驻到全自治区5400多个行政村(居),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截至目前,已选派了三批、共计6万多名机关干部,投放办实事资金20多亿元。

“五项重点任务”――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

“5+2”――第三批驻村工作队的任务是,除上述五项重点任务外,加上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参加、指导基层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驻村一周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老婆和儿子:“孔子曾穷于陈蔡之间,七日未尝粒;晓南尝驻村于比如县,七日未洗浴。”老婆回复:“一个很有味道的男人。”儿子回复:“那还是比不吃饭强!”

日记四

下午参加达勒村村民大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最基层政权组织的会议。听说村民反感照相,没留下影像,却终生难忘。

会议地点在村中央的一块缓坡地上,村支书次仁贡布、驻村干部和几位老村干部坐在紧靠墙根的一张木凳上,算是“主席台”,村民则坐在石头堆上或地上。

贡布书记用藏语发言40分钟,参会村民听得认真。传达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村民悬挂国旗的相关注意事项;二是办理年度银行贷款手续的新要求;三是寺庙管理的新规定。

晚上停水停电,估计是怒江结冰严重,今年的供水、供电到此结束了。

日记五

我是第七批央企扶持西藏干部领队,负责了解17家央企与受援地的扶持西藏资金和项目的进展情况。今天开始,我将先后到央企援助的昌都地区边坝县等地回访。

早晨7点多从达勒村出发,过比如县,翻夏啦山,穿玉湖沟,下午4点到昌都地区边坝县,简单参观中国电信援建的项目。下午5点多又翻嘎尼啦、拉孜山、巴里啦等多座大山,半夜12点抵达中远集团援建的昌都地区洛隆县。一路经历了土路、黑夜、暗冰……是最艰险的一次行程。

日记六

上午参观中远集团援建项目,包括农贸中心、文化中心、自来水厂等,还参观了距县城32公里远的安居工程示范点。

西藏日记【篇7】

一群90后学生和一个带队老师,从中原郑州到美丽却又偏远的西藏支教,一干就是三年。点点滴滴,被大家写进了支教日记。

“走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沿着九曲回转的盘山路,一路颠簸来到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转眼已是一个多月,支教生活用‘充实、快乐’两个词就可以概括。”在米林县派镇小学支教的陈丹丹写道。

她教语文,到这里后第一次给二年级孩子上课,教《北京亮起来了》,提前找了很多北京夜景的图片做课件,让孩子们见识北京的繁华,一声声“好美啊”的赞叹中,她很快爱上了这里。

同在这里支教的曹莉钦、沈雨亭,也爱上了这里的蓝天、白云,和孩子们。

“丰富多彩的体育课,讨论激烈的数学晚自习,不时有学生跟我告小状,虽然每天跟他们吼得嗓子冒烟,可跟他们在一起却是最满足最幸福的。”曹莉钦的日记里写满快乐。

在相距100多公里的中心小学,支教老师杜萌萌正忙着整理合唱团的乐谱。这所学校音乐老师紧缺,她教孩子们唱歌,还帮忙组织起了第一支合唱队,取得全县合唱比赛第一名的佳绩……

大家的支教日记丰富多彩,有一点却相同:都会写到一位“大白”式的暖男,他带大家支教,帮忙添置东西、做好吃的……他,就是郑州师范学院援藏支教团队的带队老师张景川,被大家亲切唤作“老张”、“张爸”、“小川哥”。

这学期,张景川一共带6名学生进藏,分别在米林县的中心小学、派镇小学支教。“小川哥”的微信,也因为及时分享支教一线各种事,牵动着家乡人的心。比如,他会记录天气,“阴雨连连,温暖的太阳是再奢侈不过的事情”,看到太阳升起,他会连忙招呼大家:快晒被子吧。更多的,是给支教志愿者们加油鼓劲儿。

支教就要“雪中送炭”

张景川与支教的不解之缘,要从2001年暑假说起。

郑州师范学院要派师生到中牟县一所乡村小学支教,谁带队去?“我去吧。”张景川主动请缨。

张景川的支教路越抻越长:中牟支教三个暑假;新郑支教一个学期;登封支教三个暑假……他每次都带着学生开心地出去,安好地回来。

“你带队去西藏支教吧?”2012年,郑州师范学院准备向西藏米林县派支教团队时,张景川成为第一人选,除了他很有支教带队经验,还和他是资深驴友有关。

此前,他假期时曾有过两次进藏经历。这位资深驴友,游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如他的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带多位学生赴西藏支教,可不是件轻松事儿。“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仅安全一项就是天大的事儿。”张景川最担心:万一出现高原反应怎么办?出发前,他一遍遍叮嘱大家,提前让同学们服用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

2012年10月2日,张景川带着队伍踏上了进藏的列车。到达米林县后,他把大家分头送往4所支教小学,也迎来自己第一段西藏支教生涯。

“米林县的校舍大都是援建的,很不错,最缺的是师资。”带队来支教的张景川,当然要“雪中送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这些支教科目,都是这里最需要的,他自己也发挥专长教起体育课来。在西藏支教期间,张景川还发动郑州的爱心人士为米林县的孩子们募捐,仅募捐来的图书就达1.5万余册。

援藏支教团队的付出和努力,受到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杨波的称赞,他说,河南来的支教老师素质高、能吃苦,有爱心又有耐心,“不仅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这里,也让孩子们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2012年西藏支教一个学期,2014年西藏支教两个学期。2015年,已是张景川带队进藏支教的第三个年头,“郑师情援藏行”支教活动也进入第四个学期。今年除了日常的支教工作,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米林县教育部门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准备材料、拍宣传片等,各种工作,支教团队都积极参与。

正是因为这一个团队的存在,让河南的援藏支教,在全国都响当当。

西藏日记【篇8】

11月29日

上午9点25分,自治区国资委全体机关干部为第三批驻村人员举行了简短的送行仪式。越野车载着我们沿青藏公路奔向那曲地区比如县。途中多次看到青藏线上跑动着的火车,铁路一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点左右经过念青唐古拉山,山口最高海拔5200多米,身体明显感到不适,憋气。视野中白雪皑皑,格外壮美。

13点半到达那曲地区所在地那曲县。接下来2个小时的路程很艰难,身体感觉是进藏以来最难受的,昏昏欲睡,心脏和大脑仿佛有东西堵着,几次被憋醒。

15点20分测了血氧,低至72,创最低纪录,赶紧腹式呼吸。17点06分海拔降至4000米,感觉好起来。望着车窗外的牦牛,它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啃着草根,欣慰了许多。

18点30分汽车驶进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住宿的地方是由农家书屋改造的,一个温馨的小屋。

11月30日

驻村第一夜睡得不好,窗缝漏风严重,屋内气温较低,被冻醒几次。早晨,玻璃结冰,透过漏风处可以看见院内国旗飘扬。

比如县被称为“藏北江南”,是怒江的起始点,达勒村坐落在紧邻怒江北岸长约千米的坡地上,全村共有118户、690人。虫草收入是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部分家庭已拥有现代、奇瑞、比亚迪等经济型轿车。

12月6日

“驻村”——西藏自治区从2011年10月起选派机关干部驻到全自治区5400多个行政村(居),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截至目前,已选派了三批、共计6万多名机关干部,投放办实事资金20多亿元。

“五项重点任务”——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

“5+2”——第三批驻村工作队的任务是,除上述五项重点任务外,加上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参加、指导基层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驻村一周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老婆和儿子:“孔子曾穷于陈蔡之间,七日未尝粒;晓南尝驻村于比如县,七日未洗浴。”老婆回复:“一个很有味道的男人。”儿子回复:“那还是比不吃饭强!”

"西藏日记"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