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4.24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以下是由编辑为您带来的“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请您静心品味本页所呈现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归纳法【教学要点分析】1.本节教材重点是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议题的辨论。人类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同样也要克服日常经验所带来的错误认识。若一开始就讲方法,介绍历史回顾,指出亚里士多德错误,虽节省时间,但对消除学生由直觉产生的类似错误不利。所以,教学一开始应先安排两个实例,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有足够时间去澄清错误认识,切实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2.学习伽利略理想实验时,宜采用思维点拨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3.惯性是重要概念,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是困难的。应该在今后教学中,结合相关材料,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平台、气垫导轨滑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实例讨论引入》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㈠用手推小车,小车前进;停止用力,小车就停止。(教师一边演示,也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焦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例1讨论应该使学生明确:小车原先静止,手推小车施了推力,迫使小车改变了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手离开了小车,推力撤去,但小车在摩擦阻力作用下,速度逐渐减小,最终停止,是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㈡让足球在兰球场上、足球草地上以同样初速前进,在哪种场地上滚得更远?为什么?如果地面绝对光滑,足球又当怎样?通过例2讨论应该使学生明确:摩擦阻力越小,足球滚得越远,滚的时间越长。假想地面绝对光滑,足球就会永远运动。即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新课教学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历史的回顾:    ①讲: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可是直到伽利略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用多媒体投影片概括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雅里斯多德 伽利略 笛卡儿  亚里斯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伽利略认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尔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③请同学们叙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师总结:伽利略在可*的实验基础上,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④学生总结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    ⑤用气垫导轨近似地验证上述结论:    把滑块放在一个水气垫导轨上,使滑块和导轨之间形成气层,物体沿这种导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1)师讲: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练习:1、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这里的实验是指:“伽利略斜面实验”,关于该实验,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荒谬可笑的。b、该实验是以可*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c、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d、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练兵2 、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现象:    (1)演示:在小车上放一方木块,使它们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然后,突然给小车一个推力,观察到木块会向后倾倒。    (2)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析:    a:施加推力前,小车和木块处于什么状态?(静止)    b:当给小车施加推力后,分析小车和木块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给小车施加推力后,木块的下部由于摩擦力作用随车前行,而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仍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倒)       3、讲解什么是惯性:    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又叫惯性定律。    (1)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a: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巩固训练:(用投影片出示)1.  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板上有一个小球,使二者从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末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板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第3秒末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

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c:惯性就是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保持静止。(3)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拓展:如果人跳起的瞬间,车厢沿水平直轨以加速度a作匀加速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人将落在何处? (4)、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 1632年,伽利略观察了一个关闭的船舱内发生的现象后,写道:“在这里(只要船的运动是匀速的),你在一切现象中观察不出丝毫的改变,你也不能够根据任何现象来判断船究竟是在运动还是停止着:当你在地板上跳跃的时候,你所通过的距离和你在一静止的船上跳跃时所通过的距离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你向船尾跳时并不比你向船头跳时--由于船的迅速运动--跳得更快些,虽然当你跳在空中时,在你下面的地板是在向着和你跳跃的相反的方向奔驰着;当你抛一东西给你的朋友时,如果你的朋友在船头而你在船尾,你所费的力并不比你们两个站在相反的位置时所费的力更大。从挂在天花板下的装着水的酒杯里滴下的水滴,将垂直地落到地板上,没有任何一滴水滴落向船尾方向,虽然当水滴尚在空中时,船在向前走。苍蝇将继续自己的飞行,在各方面都是一样,毫不发生苍蝇(好像它很疲倦地跟在疾驶着的船后)集聚在船尾方面的情形”。伽利略的这段精采的描述,给设想乘坐飘空气球周游世界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劝说。         2.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 练习   五、板书设计:    1.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理想实验研究法2.              3: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2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1.4 摩擦力 教案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过程及物理学史。

(2)知道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的理想实验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重点

1、亚里士多德和伽里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的研究方法。

2、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可靠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3、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力的概念进一步深化。

教学难点

1、对理想实验方法的认识。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案过程

(一)情景引入

情景1 观看中国冰壶运动员参加冰壶比赛的视频,体会运动员运动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师:请仔细观察冰壶的运动情景。

问题1 如果我们把冰壶看作一个质点,请描述冰壶的运动?请分析冰壶的受力情况?

问题2 冰壶的运动与它受力情况有关系吗?

问题3 通过对冰壶的运动分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问题4 冰壶在前行的过程中,总有两位运动员用刷子使劲地刷冰面,目的是什么呢?

问题5 如果冰道足够长,冰壶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

导入新课,回顾规律

师:初中时同学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请回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和定律结论。

问题2 定律得出的实验基础是什么呢?

实验1 回顾初中的探究实验及结论

实验结论:水平表面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

实验2 用气垫导轨近一步研究以验证上述结论(用气垫导轨的作用目的就是减小滑块的摩擦力,使实验接近理想情况。同时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实验手段DIS系统处理物理问题。)

把滑块放在一个气垫导轨上,使滑块和导轨之间形成气层,物体沿这个导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利用气垫导轨和DIS系统,位移传感器,演示滑块在水平导轨上的运动过程,通过对s-t图像的分析,得出物体在无阻力的情况下保持了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回忆起初中所学运动和力间关系——即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3 模拟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物器材,但有一定的.摩擦)

(1)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但不能到达同样的高度。

(2)假想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3)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将会到达原来的高度,但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5)学生总结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

【伽利略的观点】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再次分析冰壶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判断。

师: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知识,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1)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且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

(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惯性(实验)

【演示动画5】 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

生:钥匙将落在手中,因为抛出前钥匙随车一起运动,抛出后钥匙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向前的匀速直线状态,所以会落入手中。

【演示实验6】(用实物投影仪)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木块,将纸条迅速抽出,木块不倒。(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木块为什么不倒?

生:木块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木块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木块不倒。

【演示实验7】 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1)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向后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小车突然启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启动前木块和小车一起保持静止。启动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开始运动,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静止,所以木块向后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向后倒这一普遍现象。

(2)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向前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启示】 汽车司机不能超速、超载防止汽车由于惯性而带来的事故。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略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4

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4.1牛顿第一定律 学科 物理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在全章导入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教学的。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本节课从力和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通过随堂实验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伽利略理想实验,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惯性概念,同时讨论了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这节课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

教育技术标准: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 本节课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⑴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⑵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⑴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⑵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4.1-1 理解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4.1-2 掌握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 4.1-3 掌握 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及理解其内在涵义 4.1-4 掌握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 主要通过动手实验和教师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 通过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视屏,动手实验让学生逐步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及其观点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4.1-1 理解 课件 历史的回顾 B,D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错误的 5分钟 自制 4.1-2 掌握 课件,模型,演示 理想伽利略实验 D B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15分钟 网上下载 4.1-3 掌握 课件,视频 牛顿第一定律 D,J F 是实验定律,有两个方面的深层涵义 10分钟 自制 4.1-4 掌握 课件,图片, 惯性与质量 G, K D 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10分钟 网上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4.1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伽利略的观点

3.笛卡儿的观点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说明: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3.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三、惯性与质量

1、定义: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四、课堂练习

五、小节

? ?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1)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理想性,并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在运动中只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惯性: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劳动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高空滑雪,对惯性的利害了解,以及认识到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教学中采用实例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等。学具:生和熟的鸡蛋,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等。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

新课 (展示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生熟两个鸡蛋在光滑桌面上转动,并迅速按住鸡蛋再放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果。

2.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木块感受:轻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就停止运动;

教师提问: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

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并思考两种鸡蛋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动手实验:用力推木块,木块才运动,撤去力,木块就会停止运动思考原因。

(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

1.同意。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说明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2.不同意。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本节课先从学生的生活和身边事例的实际情景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理现象,从生活体验和现象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到底谁的观点更准确。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实验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对问题进行表达的能力。 新课

教学 一、?历史的回顾

介绍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观点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别研究,验证自己的观点。考虑从两方面入手: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播放冰壶视频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先做完的组可先讨论你的实验结果,也可参观其他组

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并说明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

激发矛盾:两个实验,两种现象

引导学生:抓住矛盾,进行对比分析,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指出学生原有错误认识也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力才有运动,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出

结论:

木块或小车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

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问: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摩擦很小,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设计方案、选择器材、动手做实验

方案一:

(1)轻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就停止运动

(2)用力猛推木块,撤去推力后,木块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3)在木块下面垫上

几根铅笔(或者玻璃棒),用力推木块,当推力撤去后,木块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而且比(2)中的滑得更远;

方案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⑶、用小球代替小车,让它从同一高度滑下斜面,分别在毛巾、木板,玻璃三个水平接触面上运动

积极主动地做实验,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表:

学生代表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毛巾

粗布条

光滑木版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抓住矛盾、对比前后实验,明白摩擦力是关键,纠正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

结合方案一、二中的第(2)步和第(3)步,对比发现,摩擦越小,滚动距离越远。

学生思考并发言。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5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6

《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三章运动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知道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

【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尤其是关于惯性的学习和用其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解释等。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按照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亚里斯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会识别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2)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漫长、艰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当学生再次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学习时,使他们保持新鲜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自学、讲授、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解释生活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

2、新课教学:

此过程分为两部分:

(1)历史的回顾。

本部分通过学生预习两个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生平故事,利用生活现象,分析得出每个人的观点。

(2)惯性。

同学们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得出惯性的概念。通过视频及学生举例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设计典型的练习题。

每一知识点讲完后设计典型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会成功。

4、小结。

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5、布置作业。

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定性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

1.自由落体演示仪及附件,计算器。

2.硬币(一元)两枚,薄纸袋(恰好可装下硬币),抽气机,牛顿管。

3.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伽利略理想实验;

(2)惯性概念;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

2、伽利略理想实验:

(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9

该老师的这节课是在物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是探究电流的有关知识并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使用常识,从课型看属于概念学习课。该节课经过该老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诠释,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概念的建立这一教学板块中.该老师没有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而采用类比的方法,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板块中,该老师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单位换算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而是使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体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教师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只有有了勇于创新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老师对教学设计的大胆创新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实验,构思新颖,是本节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部分,使学生在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中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效果之非常明显!教师的创新意识,带给学生的是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是他们也可以做到的。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地带。要努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4、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该老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家用电器的电流值,不仅落实了电流单位的教学,更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电器说明书上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挖掘德育素材,实现情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该老师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安培”的事迹,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物理的激情与创造的动机。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2、分析应当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寻求更佳的教学方式,例如列表分析、动画演示等。

由于执教者是在外校借班上课,而班级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新颖的`方式并不是太适应,因此小组成员的参与面有所欠缺,很多时候往往是某几个固定的学生在参与双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率。

综上分析,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代表着我校物理教学的较高水平,但就象一句广告词中说的那样,我们的追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0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高一物理上册第四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知识点,一起来学习吧!

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原始表述是: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该表述在人教版、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被引用。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

为合力,

v

t

鲁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表述是: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当合外力为零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则将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为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相互抵消,合外力为零;另一种是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种表述方式并不严谨,所以通常采用原始表述。

2019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4、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5、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

运动状态

1、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速度是是矢量,速度不变则运动状态不变,速度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改变了,所以运动状态不断改变的物体总有加速度。

2、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1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又称惯性定律,小编准备了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2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惯性定律的资料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难点:

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播放视频剪辑《汽车事故实验》,在视频剪辑中,我们看到撞车后假人和车子的运动状况.我们要讨论的是,

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务必明白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1、历史的回顾.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但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向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教师对亚里士多德做简单的介绍,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们的热爱。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设计最高时速430公里/小时.

结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持续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体物体动起来,不推物体就不动,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了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对伽利略进行简单的介绍。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先的方向.

讲解: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2.1我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物体不受力的状况是没有的.物体受平衡力时,或者说合力为零时的状况跟不受力的状况是相同的.

2.2.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体都有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物体的这种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情景介绍并回映本课开头的视频:

当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后面倾斜.当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前面倾斜.

提问:在视频《汽车事故实验》实验的剪辑中,当车撞到墙时,假人为什么会从车子中往前飞出。并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2.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3.2.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如:课件演示惯性炮实验,从而让学生明白质量小的物体惯性也小,用很小的力就能把静止的空气变成运动的空气。

1.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

2.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教会对伽利略的迫害.

3.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含义.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先的方向.

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2.1物体不受外力时,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2.2.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体都有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物体的这种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2.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3.2.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3.2.3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教学资源:

随大哲学家柏拉图一向学习了。

的,然而在当时,能够摆脱神的意志,个性是构成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这是很不简单的。

式。我是一位开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我期望读者诸君能够承认我已成就的,原谅我所未能成就的。”

、气象、数学和物理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学说对后世的西方思想和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古希腊思想家能够相比。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王朝被希腊人推翻。亚里士多德也遭到不幸,失去了他苦心搜集的各种标本和资料,失去了他的全部书稿。第二年,在极度失望的状况下,这位科学的始祖饮毒而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敬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当今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

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

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

伽利略,著名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科学上的成就与他首创的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不开。他对物理规律的论证十分严格,这个论证过程可概括为:

观察-假说-数学分析、推论-实验验证……

他不但亲自设计和演示过许多实验,而且亲自研制出不少技术精湛的实验仪器,例如浮力天平、温度计、望远镜、显微镜等。他倡导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把实验事实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用实验检验理论推导,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理论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爱因斯坦为之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使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