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4年度播音主持工作总结范文

【www.gz85.com - 大一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提供的《2014年度播音主持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之家还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年终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包括党支部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财务工作总结及试用期工作总结等多种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相关推荐:年度总结|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年底总结|工作小结|党支部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



一.关于《尘封xx》节目:

1.流水账。

2011年(截止 12月5日),尘封xx节目分别制作和播出了下列成品系列节目:

61集系列节目“激荡三十年”、10集系列节目“梅兰芳”、15集系列节目“昆曲六百年”、24集系列节目“抗战”、20集系列节目“诗人*”、24集系列节目“*”、24集系列节目“百年恩来”、6集系列节目“生于50、60、70年代”、32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风云岁月”、18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重大决策密档”。(32集系列节目“*”即将推出。)

2.关于部分系列节目的背后。

“梅兰芳”系列节目:

其实在节目播出之前至少一两个月,我就在根据文稿来寻找各种声音素材。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一个特定地点,需要使用哪些类型的垫乐、配乐才能达到“情景再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度颇大的工作。为了节目中仅出现一次的两三分钟的背景音乐,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搜集、试听和筛选。通过背景音乐对老北京历史气息的还原,对当年大上海历史的还原,对梅兰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态的还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音乐素材。

在这种反映戏曲大师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节目中,不能没有梅兰芳本人的演唱选段,在交代各种场景的情节中,还需要使用大量正宗梅派的唱腔伴奏。为了不使节目在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面前贻笑大方,每一个貌似随情节出现的背景唱段中,都没有出现任何曲牌上的差错。做到这一点,听起来很轻松,但在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无法一一介绍。

“昆曲六百年”系列节目:

昆曲作为“百戏之母”,是汉族的本体灵魂音乐。后世出现的京剧、汉剧、楚剧等都源出于此,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华文化的雅乐”(连京剧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对所有爱好和学习京剧的人,昆曲都是必学项目。

当前,京剧已经现出疲态,而昆曲正在重新崛起。在文化圈和演艺圈内,昆曲在沉寂百年之后已经重新形成时尚。从XX年开始,《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里造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未消散。这股文化潮流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从北京北大到xxx大,众多的大学生、文化人都在讨论、观赏和学习着昆曲,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事实。我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利用假期自费去南京,就为了看一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而演出也绝没有令他们失望。一出长达5个小时的昆曲演唱会,能在各种现代演出方式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长达7年,让自费前往的观众趋之若鹜、场场满座,让众多从未接触中国戏剧的各地大学生泪流满面,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吗?

该系列节目,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也有现代风潮的反思;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艺术的反哺。在受众面上涵盖了所有戏曲种类的爱好者,也涵盖了高级知识分子人群。

“抗战”系列节目:

这个系列很伤脑筋。问题全部在于细节。

关于抗战的文章,网上一抓一大把,书店一买一大堆。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适用于音频表达方式?如何尽量准确的反映当时的战况?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做节目,弄点抗战文章录出来,配上点紧张的音乐,以我的制作能力来看,得到好评应该不太难。但是我不想这样草草了之。

于是我想办法找来了一部120分钟长度的《抗战十四年》纪录电影。这首先保证了对史实的交代准确无误。然后以这部电影为蓝本,一个字一个字 听写 打出文稿,以此为基础,加入各种延伸出的文字资料,形成24集、每集23分钟的系列节目解说词。这是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工作。

其次,是大量当事人的采访。系列节目中,共计271段不同阶层人士的采访,涵盖了参加抗战的国共双方和民主人士、海外抗战人士的后代、侵华日军老兵等,甚至有张学良、宋美龄等人在当年的原始录音或回忆采访。这都是很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大量的平时积累和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片、老电影、纪录片,绝非一蹴而就。

再次,是各种音效和歌曲的选择。抗战是日本对中国14年的侵略,更是中华民族儿女8年的坚决反抗。在全国各地发生了那么多的战事,在国共双方牺牲了那么多的英才,在大江南北伤亡了那么多的平民。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在缺乏录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准确还原,带人走进那一段历史?

我的做法仍然是大量搜集音效。要做好专业节目,就得先成为半个专家。做抗战节目,除了了解当时敌我双方的各种战事和政事,更需要了解和熟悉当时使用的大致武器所发出的声音。有了这些声音素材之后,就能够准确的大致反映出当年的各种战况。这一点,听过节目的话应该会有印象,但可能不会去注意它运用的真实程度。我的抗战题材节目里绝不可能出现国内各种影视剧里头的穿帮丑态----例如铁道游击队队员竟然人手一把德国进口毛瑟驳壳枪、或者八路军大量使用捷克轻机枪、或者日军飞机俯冲攻击时出现喷气式飞机一掠而过等(二战时期的确有喷气式战机,但仅限于试验阶段。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要知道,当年我国若有这等装备,那就轮到我们去富士山饮马了,还打什么抗日战争啊?

抗战期间,东北军使用的枪械大部分是汉阳造和仿德国毛瑟(俗称驳壳枪、盒子炮)等,中央军使用的德械轻武器、捷克产zb29机枪和火炮等,八路军、新四军使用的主要是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边区土造手榴弹、克虏伯山炮等,日寇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南部半自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大正11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等。另外还得再加上美军的m系列步枪的声音、参战各方使用的各型号空军战机声音等。这些声音都各不相同、不可混淆,更不是为了做节目而能在短时间内知晓和明白的知识,而是需要平时的大量积累。

有了这些音效,在诉说各种战事的时候,就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在抗战中,是中国歌曲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延安鲁艺学校的演奏会结束后,当年外电评论说:“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由此可见歌曲在当年的重要程度。

为了做这个系列的节目,我想方设法找到了四十余首原版抗战歌曲,在节目中随着剧情而逐渐使用,对烘托气氛起了很大的帮助。这些歌曲中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传唱不休。

有一首歌曲,在当年曾经由国共两党军队 在上阵杀日寇的冲锋前高唱,从延安唱到到重庆、从云南唱到滇缅。甚至到了抗战之后的国共内战时刻,仍被上阵双方的士兵所高唱。这首歌,最后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而另一些歌曲,在当年令人热血沸腾,后来则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在某些不方便交谈的时刻,在海外传递心声的代言,那就是黄河大合唱......
有了这些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的抗战歌曲,节目的灵魂才能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听众面前。其实,为了这些歌曲,可以再做一个系列节目,等待充分搜集完毕歌声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之后,再予以推出。


二.关于其他工作。

1.流水账。

2011年度,在节目之外,我制作了全频道的ppt多媒体幻灯片“xxxx台推介”(36页)、参加了年初的“感动xx”现场活动和每一场“三农xx”节目下乡活动、 7月9日“直播大xx”大型直播、“60年xx记事”(作为参与撰稿、制作、播音的主持人,负责1965年越王勾践剑出土的相关报道)、参加了广电影视“十佳节目”评选(我、旋、美)并获奖及获得xx广电影视节目奖三等奖。

根据本频道安排,分别制作了“主持人、记者2011年拜年宣传片、节目头”、“春节特别节目(我、旋、菊)的节目头及6集春节系列节目(每集23分钟)”、每一场“三农xx”户外活动的宣传带、“05-12周年之祭走汶川”宣传带、“创建xx卫生城市专题报道”节目头、xx台09版“台标”(两版)、09版“间隔”(两版)、09版“结束曲”(两版)、新闻大视野“国内外新闻”片头、新闻大视野“今日关注”片头、新闻大视野“欢迎提供线索”宣传带、午间新闻网“资讯xxx”片头、午间新闻网“新闻xxx”片头、2011“六十年xx记事”片头、向祖国六十华诞献礼“风云六十年”片头(三版)、2011“国庆总片头”、“科学发展观”专题报道片头、xx台“创卫宣传”(四版)、“直播大xx”特别节目的所有片头及宣传带……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计制作和播出完毕各种宣传带195条,总时长6小时21分钟。


2.关于节目和工作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通过全年各种系列专题节目的构思、素材收集、播音、制作,有了不同的收获和思考。

广播节目的优质化生产和播出,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落到实处。

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在先天上就缺乏叙事优势,无法通过历留存的照片和无声电影来交代、还原当时的情景。但我的节目在诉说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的时候,却必须给听众以“那个年代”的感觉,否则就将影响到节目的品质。这就是节目在创作和制作之前必须要考虑到的实际问题和矛盾。

那么,如何“无中生有”?其实功夫在节目之外。

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必须去搜集各种正规出版发行的文字材料,力求准确、真实的去诉说,而不是戏说。在各方面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去设想哪一个方面的素材足以支撑起一个系列节目的稿件量。然后针对某一个特定系列,去寻找历史原声(若没有足够的声音素材,则暂时搁置,如“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战争”就大致完成了文稿,仍在声音资源收集中)。

通过各种题材的系列节目,我自身的制作能力、编辑思想得到了一步步验证和提高。对各种长度的稿件如何拼合、取舍、改写、缩写、扩充,各种音效资源如何整合、修饰,有了一点点体会和认识。的认识是,没有做不好的节目,但要得到好节目,就要付出大代价。

做节目,个人观点是,不能仅仅将它当做节目来做,也不能拘泥于为了每次的评分等级而做;不为了做出一系列节目去临时抱佛脚,也不因认为自己做不好这些题材而放弃。

做节目期间,得到了来自于领导、老师、同事、听众各方面的指导、建议和批评,这都对我起到了莫大的帮助。主持人、编辑人、制作人、撰稿人......首先是个人,是人就会有状态的起伏,为了做节目,有过困惑、有过烦恼、有过思考、有过迷茫,忙得一天到晚主动加班还忘记打卡。但看看周围的同事们都是一样的劳苦,一样的加班,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动力,不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把这个节目尽我所能的做到。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比任何进修更难,但更有收获。
在节目上我想达到的目的是,等到数年之后再拿出这些系列节目进行播出,仍然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除了接受和主动完成各种本职、非本职工作任务之外,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经常练笔写新闻评论、增加本行业内的文稿阅读量、勤于分析的新闻报道案例与叙事手法。另外,今年我通过了编辑中级职称的各项考试。通过不断的积累、修改,通过各位领导、老师、同事的不断指正,尘封xx节目全年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评,先后在本台各频道和外台的xx台、xx台、xx台等处进行播出,也得到了全年各次的周评、月评、季评的好名次。

一年来,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是在xx台这个大集体中,也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快乐,这是和以x总为轴心的管理团队为大家创造的“累,并傻乐着”的良好气氛分不开的。即将到来的2011年中,我将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的投入到无限的为淫民服务之中去,争取弥补今年以来的各种不足和遗憾,为部门、为、为同事、更为自己多做贡献。

尘封的历史还有很多,以后的故事会更精彩。更多精彩系列节目,且听我一一道来。


GZ85.cOm更多总结延伸阅读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这篇关于播音主持工作总结,是工作总结之家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远去的日子都将成为尘封的历史,随时间的远去而模糊。然而过去的一年的时间对于我而言却历历在目,还记得我第一次踏进江源广电的大门时,没有想到我能做新闻节目的主播,因为之前一直做娱乐休闲类的节目。我不仅从领导的教诲中和同事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以前做专题没有得到的经验。也是这段时间才知道做民生类的主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在这一年中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1、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2、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为一个主持人,想驾御好一档“说”新闻的节目,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对老百姓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在节目中做到市场化同时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另外,在表达中,也需要加强理解和深入,以及基本功的练习,多实践,多深入,多思考,多学习。
一年来,我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带动学习”,一年来,在各位同事帮助下,我也自己不断揣摩,思索,钻研。但是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
总的来说在江源广电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明白了新闻和专题的区别。我热爱新闻,我崇尚激情,我也渴望着奉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尽快更多更广地结交朋友,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丰富自己,融汇贯通,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本职工作的要求,全方位的学习,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方法。
在2013年里,每一天都在收获,每一天都很快乐。这快乐源自刻苦学习后收获的愉悦,源自用心工作后观众的反馈,源自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源自当好口舌,服务群众。
在2013年,我不仅仅要快乐的工作,更要兴奋的工作,让播音成为我的细胞,让吐字做为我的血液,调整好每一次状态,完成好每一次播出,“每一天,美一点”。相信明年我们节目会更加好看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播音主持工作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播音主持工作个人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一.关于《尘封xx》节目:

1.流水账。

xx年(截止 12月5日),尘封xx节目分别制作和播出了下列成品系列节目:

61集系列节目“激荡三十年”、10集系列节目“梅兰芳”、15集系列节目“昆曲六百年”、24集系列节目“抗战”、20集系列节目“诗人*”、24集系列节目“*”、24集系列节目“百年恩来”、6集系列节目“生于50、60、70年代”、32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风云岁月”、18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重大决策密档”。(32集系列节目“*”即将推出。)

2.关于部分系列节目的背后。

“梅兰芳”系列节目:

其实在节目播出之前至少一两个月,我就在根据文稿来寻找各种声音素材。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一个特定地点,需要使用哪些类型的垫乐、配乐才能达到“情景再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度颇大的工作。为了节目中仅出现一次的两三分钟的背景音乐,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搜集、试听和筛选。通过背景音乐对老北京历史气息的还原,对当年大上海历史的还原,对梅兰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态的还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音乐素材。

在这种反映戏曲大师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节目中,不能没有梅兰芳本人的演唱选段,在交代各种场景的情节中,还需要使用大量正宗梅派的唱腔伴奏。为了不使节目在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面前贻笑大方,每一个貌似随情节出现的背景唱段中,都没有出现任何曲牌上的差错。做到这一点,听起来很轻松,但在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无法一一介绍。

“昆曲六百年”系列节目:

昆曲作为“百戏之母”,是汉族的本体灵魂音乐。后世出现的京剧、汉剧、楚剧等都源出于此,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华文化的雅乐”(连京剧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对所有爱好和学习京剧的人,昆曲都是必学项目。

当前,京剧已经现出疲态,而昆曲正在重新崛起。在文化圈和演艺圈内,昆曲在沉寂百年之后已经重新形成时尚。从XX年开始,《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里造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未消散。这股文化潮流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从北京北大到xxx大,众多的大学生、文化人都在讨论、观赏和学习着昆曲,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事实。我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利用假期自费去南京,就为了看一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而演出也绝没有令他们失望。一出长达5个小时的昆曲演唱会,能在各种现代演出方式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长达7年,让自费前往的观众趋之若鹜、场场满座,让众多从未接触中国戏剧的各地大学生泪流满面,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吗?

该系列节目,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也有现代风潮的反思;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艺术的反哺。在受众面上涵盖了所有戏曲种类的爱好者,也涵盖了高级知识分子人群。

“抗战”系列节目:

这个系列很伤脑筋。问题全部在于细节。

关于抗战的文章,网上一抓一大把,书店一买一大堆。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适用于音频表达方式?如何尽量准确的反映当时的战况?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做节目,弄点抗战文章录出来,配上点紧张的音乐,以我的制作能力来看,得到好评应该不太难。但是我不想这样草草了之。

于是我想办法找来了一部120分钟长度的《抗战十四年》纪录电影。这首先保证了对史实的交代准确无误。然后以这部电影为蓝本,一个字一个字 听写 打出文稿,以此为基础,加入各种延伸出的文字资料,形成24集、每集23分钟的系列节目解说词。这是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工作。

其次,是大量当事人的采访。系列节目中,共计271段不同阶层人士的采访,涵盖了参加抗战的国共双方和民主人士、海外抗战人士的后代、侵华日军老兵等,甚至有张学良、宋美龄等人在当年的原始录音或回忆采访。这都是很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大量的平时积累和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片、老电影、纪录片,绝非一蹴而就。

再次,是各种音效和歌曲的选择。抗战是日本对中国14年的侵略,更是中华民族儿女8年的坚决反抗。在全国各地发生了那么多的战事,在国共双方牺牲了那么多的英才,在大江南北伤亡了那么多的平民。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在缺乏录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准确还原,带人走进那一段历史?

我的做法仍然是大量搜集音效。要做好专业节目,就得先成为半个专家。做抗战节目,除了了解当时敌我双方的各种战事和政事,更需要了解和熟悉当时使用的大致武器所发出的声音。有了这些声音素材之后,就能够准确的大致反映出当年的各种战况。这一点,听过节目的话应该会有印象,但可能不会去注意它运用的真实程度。我的抗战题材节目里绝不可能出现国内各种影视剧里头的穿帮丑态----例如铁道游击队队员竟然人手一把德国进口毛瑟驳壳枪、或者八路军大量使用捷克轻机枪、或者日军飞机俯冲攻击时出现喷气式飞机一掠而过等(二战时期的确有喷气式战机,但仅限于试验阶段。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要知道,当年我国若有这等装备,那就轮到我们去富士山饮马了,还打什么抗日战争啊?抗战期间,东北军使用的枪械大部分是汉阳造和仿德国毛瑟(俗称驳壳枪、盒子炮)等,中央军使用的德械轻武器、捷克产zb29机枪和火炮等,八路军、新四军使用的主要是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边区土造手榴弹、克虏伯山炮等,日寇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南部半自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大正11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等。另外还得再加上美军的m系列步枪的声音、参战各方使用的各型号空军战机声音等。这些声音都各不相同、不可混淆,更不是为了做节目而能在短时间内知晓和明白的知识,而是需要平时的大量积累。

有了这些音效,在诉说各种战事的时候,就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在抗战中,是中国歌曲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延安鲁艺学校的演奏会结束后,当年外电评论说:“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由此可见歌曲在当年的重要程度。

为了做这个系列的节目,我想方设法找到了四十余首原版抗战歌曲,在节目中随着剧情而逐渐使用,对烘托气氛起了很大的帮助。这些歌曲中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传唱不休。

有一首歌曲,在当年曾经由国共两党军队 在上阵杀日寇的冲锋前高唱,从延安唱到到重庆、从云南唱到滇缅。甚至到了抗战之后的国共内战时刻,仍被上阵双方的士兵所高唱。这首歌,最后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而另一些歌曲,在当年令人热血沸腾,后来则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在某些不方便交谈的时刻,在海外传递心声的代言,那就是黄河大合唱......

有了这些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的抗战歌曲,节目的灵魂才能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听众面前。其实,为了这些歌曲,可以再做一个系列节目,等待充分搜集完毕歌声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之后,再予以推出。

二.关于其他工作。

1.流水账。

xx年度,在节目之外,我制作了全频道的ppt多媒体幻灯片“xxxx台推介”(36页)、参加了年初的“感动xx”现场活动和每一场“三农xx”节目下乡活动、 7月9日“直播大xx”大型直播、“60年xx记事”(作为参与撰稿、制作、播音的主持人,负责1965年越王勾践剑出土的相关报道)、参加了广电影视“十佳节目”评选(我、旋、美)并获奖及获得xx广电影视节目奖三等奖。

根据本频道安排,分别制作了“主持人、记者2011年拜年宣传片、节目头”、“春节特别节目(我、旋、菊)的节目头及6集春节系列节目(每集23分钟)”、每一场“三农xx”户外活动的宣传带、“05-12周年之祭走汶川”宣传带、“创建xx卫生城市专题报道”节目头、xx台09版“台标”(两版)、09版“间隔”(两版)、09版“结束曲”(两版)、新闻大视野“国内外新闻”片头、新闻大视野“今日关注”片头、新闻大视野“欢迎提供线索”宣传带、午间新闻网“资讯xxx”片头、午间新闻网“新闻xxx”片头、2011“六十年xx记事”片头、向祖国六十华诞献礼“风云六十年”片头(三版)、2011“国庆总片头”、“科学发展观”专题报道片头、xx台“创卫宣传”(四版)、“直播大xx”特别节目的所有片头及宣传带……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计制作和播出完毕各种宣传带195条,总时长6小时21分钟。

2.关于节目和工作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通过全年各种系列专题节目的构思、素材收集、播音、制作,有了不同的收获和思考。

广播节目的优质化生产和播出,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落到实处。

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在先天上就缺乏叙事优势,无法通过历留存的照片和无声电影来交代、还原当时的情景。但我的节目在诉说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的时候,却必须给听众以“那个年代”的感觉,否则就将影响到节目的品质。这就是节目在创作和制作之前必须要考虑到的实际问题和矛盾。

那么,如何“无中生有”?其实功夫在节目之外。

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必须去搜集各种正规出版发行的文字材料,力求准确、真实的去诉说,而不是戏说。在各方面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去设想哪一个方面的素材足以支撑起一个系列节目的稿件量。然后针对某一个特定系列,去寻找历史原声(若没有足够的声音素材,则暂时搁置,如“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战争”就大致完成了文稿,仍在声音资源收集中)。

通过各种题材的系列节目,我自身的制作能力、编辑思想得到了一步步验证和提高。对各种长度的稿件如何拼合、取舍、改写、缩写、扩充,各种音效资源如何整合、修饰,有了一点点体会和认识。的认识是,没有做不好的节目,但要得到好节目,就要付出大代价。

做节目,个人观点是,不能仅仅将它当做节目来做,也不能拘泥于为了每次的评分等级而做;不为了做出一系列节目去临时抱佛脚,也不因认为自己做不好这些题材而放弃。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比任何进修更难,但更有收获。

在节目上我想达到的目的是,等到数年之后再拿出这些系列节目进行播出,仍然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除了接受和主动完成各种本职、非本职工作任务之外,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经常练笔写新闻评论、增加本行业内的文稿阅读量、勤于分析的新闻报道案例与叙事手法。另外,今年我通过了编辑中级职称的各项考试。通过不断的积累、修改,通过各位领导、老师、同事的不断指正,尘封xx节目全年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评,先后在本台各频道和外台的xx台、xx台、xx台等处进行播出,也得到了全年各次的周评、月评、季评的好名次。

一年来,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是在xx台这个大集体中,也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快乐,这是和以x总为轴心的管理团队为大家创造的“累,并傻乐着”的良好气氛分不开的。即将到来的2011年中,我将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的投入到无限的为淫民服务之中去,争取弥补今年以来的各种不足和遗憾,为部门、为、为同事、更为自己多做贡献。

尘封的历史还有很多,以后的故事会更精彩。更多精彩系列节目,且听我一一道来。(坏人帅三少)

做节目期间,得到了来自于领导、老师、同事、听众各方面的指导、建议和批评,这都对我起到了莫大的帮助。主持人、编辑人、制作人、撰稿人......首先是个人,是人就会有状态的起伏,为了做节目,有过困惑、有过烦恼、有过思考、有过迷茫,忙得一天到晚主动加班还忘记打卡。但看看周围的同事们都是一样的劳苦,一样的加班,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动力,不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把这个节目尽我所能的做到。

2014年电台播音主持实习总结


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电台播音主持实习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在大一一年我初步学习了如何发声,如何领会把握稿件等,但是都只是基础课程,虽然在学校电视台也有一些锻炼,但是和真正的电视台工作相比那些远远不够。

暑假实习我来到的是河南电视台,被安排在八频道《税法与民生》节目组,刚到办公室节目主编让我填写个人简历,特别是在大学的一些实战经历,可能是因为在校台有一定的采访主持经验所以被派到外采记者一组,学习如何采访以及做出镜主持。因为这档节目和“税”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专业性较强,假如你不懂国家基本税收政策,没有及时了解税务工作最新方针就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刚开始的几天每天晚上我都会上网查询和税收有关的知识,了解什么叫个人所得税,什么叫进出口退税。。。与此同时经常和台里老师询问学习出镜采访的要领和方法。

1电视台不是港湾,是战场

几天之后主编让我跟随台里记者在郑州二七广场对过路行人进行随机采访,老师示范之后就交给了我,说真的以前采访对象都是学校认识的同学,现在突然变成采访陌生人虽然表面镇定可是心里还是一个劲的打鼓,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路人不愿意接受采访,那就继续找下一个目标,有些路人面对镜头结结巴巴说不出我们想要的内容,有些是长篇大论的说却不点题需要你引导他,那天天气很热,再加上第一次采访心里有点紧张,简单的街头采访耗费了我们不少的时间,采访完了后背全是汗水。回到台里交到后期去剪辑,牛老师剪完之后才发现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能用的只有短短几分钟而已。晚上下班之后钱老师(记者)和我聊天他说:当你拿起话筒和你的受访人谈话时,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实习生而是把你当成真正的记者,这个时候你的自信就显的更加重要,电视台不是港湾,是战场。仔细想想假如自己在学校没有把专业知识学好学扎实,那么真正到了电视台再让别人教你是不可能的,到时候不仅会让别人看不起你还会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2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在学校的日子真的很幸福,老师手把手的交给你专业方面的知识,如果你有地方做的不好老师会耐心的告诉你教你,但是来到电视台就不同,虽然你是一个实习生不是真正的主持人,可台里的老师不会主动告诉你要做什么,事前要注意什么问题。只有靠自己去留心观察认真学习,在电视台如果自己不主动汲取知识,谁都不会告诉你。“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可能是我这次实习感触最深的了。

我所在的节目属于日播节目,节目不仅要求质量,而且要求速度。在我来的第二个星期节目主持人因为一些原因不能主持,通过出镜记者的推荐,加之我学的就是播音主持专业,主编看过我的采访后决定让我试试,当时听过之后很兴奋,因为机会真的来了,可是也有一些担心,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大一的学生,但是想到台里既然愿意让我试试的机会就代表别人还是相信我,还是看好我的。于是拿到主持稿子的当天晚上我就积极准备,虽然台里演播室有提字器但我还是把串词背下来。第二天下午化妆师给我化好妆后因为自己的充分准备还是信心十足的开始了。过程中毛病也不少,有些语言不够口语话,语气不够亲切等等,在录制的过程中电视台老师在一旁耐心的指导我,短短的几百字因为自己的小小紧张还是浪费了不少时间,最后还是圆满完成,至少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通过剪辑交给主编看过之后,他给我提了一些专业上的意见,也得到了他的肯定,最开心的是他说,你们学校的学生上手很快啊!那个时候再想想在学校韩老师每天早上要求我们练声,心里特别的感激她。
周一下午六点十五我主持的《税法与民生》在八套播出,节目的老师们坐在办公室一起看,边看边说,真看不出来是一个大一的学生。看着电视里的自己开始那种激动的心情反而没有了,只是很平静的想作为一个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做的是在学校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当自己达到了一定水平机会来了就能充分把握,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脑袋,就算给你个大帽子你也带不好”通过这件事我理解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二)专业上的目标

1力求掌握采,编,播技能

除了专业上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之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主持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采,编,播技能.有一次我们采访回来要写关于“三新”大讨论的新闻稿,我费了很大劲把稿件写好后,编导老师看了一眼就扔给我让我重写, 他什么意见也没提就是让我重写,回到电脑前我仔细询问其他老师上网又查了一些资料,重新写好交给他,他看了看说:“不行,连个新闻都写不好干什么电视!” 边说边把我的稿件删删改改,最后剩了不到几句话,他又添了些内容这才算完成.下班了之后,他闲下来跟我说:小郭,我也知道你的专业是播音主持而且是个大一的学生,但是在战场上别人不会因为你是个军校的学生而放你生路,在电视台也一样,你不是个说话的机器,你要做的是个多面手,只有这样别人才敬佩你.

2要做一专多能的电视人

在我这几次的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采访河南社科院院长刘道新老师,在去的路上编导老师告诉我,去年《鲁豫有约》就专访过刘院长,本来还不紧张的我有点害怕. 还好刘院长平易近人又特别健谈,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一些问题总是让我觉得很老套没什么新意,可我又不敢随意设置别的问题.在采访到最后时我稍稍和刘院长提到了"税"这个字在古代作为象形字的含义,于是他很有兴趣的跟我分析了"税"作为小篆时的解释,就这样一问一答聊了很多编导都没有涉及的话题,这次采访主编看完之后很高兴.假如我在学校只是学习而不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次的采访可能只是一次平淡的交谈,但是现在不仅仅是采访更能体现记者的知识面.平时多多积累,多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关键时刻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做人与做事的启示

1做事要谨慎,做人要谦虚

虽然我是一个实习生还没有踏入社会但是待人接物如何谦虚谨慎还是要注意的,这次在台里实习,不仅仅学习专业知识在做人做事上也学到了许多,刚到电视台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个人修养素质不同,有些人热情有些人冷淡,这个时候假如你以一种孤傲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仅学不到东西很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让整个实习一无所获甚至无法拓宽自己的交际圈.从一开始我就抱着学习的态度主动向老师请教,写采访词时和编导老师积极沟通如何设置问题,如何写自己的出镜采访词,在外采的时候,与摄像老师配合.在电视台期间我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向后期制作的老师学习了简单的剪辑方法,可以说谦虚主动的向他们学习不仅仅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更给别人留下了好的印象.
(四)实习收获

通过这二十多天的实习,我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提高,的收获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记者,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主持人,如何谦虚谨慎利用团队精神做好工作.如果在实习之前我还是个清涩的学生,那么二十多天的实习生活让我突然成长,想好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也就是在这二十多天改变了我许多的想法,以后做为一个主持人,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学扎实,二是要广泛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内涵.三是做个一专多能的人.

"高三年度工作总结"延伸阅读
高三年度工作总结 初三年度工作总结 大三年度工作总结 三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初三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初三年度化学工作总结 高三年终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组总结 三年级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英语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主任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体育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干事工作总结 高三教师度个人工作总结 高一年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年度工作总结 三年级英语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个人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组工作总结 高二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学期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工作总结汇报 高三年级创新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德育主任工作总结 初一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老师年度工作总结 第二年年度工作总结 门诊上一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副组长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副主任的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组下工作总结 高三数学老师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党务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度干部年度工作总结 度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数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度记者年度工作总结 三的三年工作总结 高三数学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英语教师的年度工作总结 三年级语文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三年级班主任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三年工作总结 幼儿园教师17年度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备课组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