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课题工作总结模板

发布时间: 2019.08.17

子课题阶段工作总结范文。

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总会有写总结的时候。写总结,对我们自己的帮助很大,不仅在思想上还在行为上!每写一次总结,就是在不断进步与学习:一个人刚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可能不会,但一直不会就是态度问题了。那么我们在写总结时需要注意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子课题阶段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子课题阶段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教学设备得到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校占地面积近13亩,并于XX年兴建了一幢五层教学楼,校舍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配有阶梯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34人,教职工30人。

学校领导班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精心育人的观念,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新课改实验为核心,注重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认真抓好师德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评为庐阳区“文明单位”。学校积极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与自然、与社会、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的人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各种技能都得到发展。

二、子课题研究背景简介

我校领导深知“科研兴校”的硬道理。为了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创新教师教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XX年2月,校领导多次找区教育局相关科室领导,主动申请参加全国教育科学“xxx”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并最终“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形成”申报“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成功。 这是刘冲小学自1951年建校以来申报成功的第一个市级课题。

我校子课题注重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以“阶段性系统推进”教研模式为主要途径,通过研讨合作、专业引领提高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形成;力求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得教师实施新课程由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适应、职业态度由消极倦怠转向积极进取、专业意识由个体自主转向团队创新,努力探究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形成的有效路径和实施策略,最终在某一或几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创出本校的办学特色。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以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为中坚力量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人均年龄不到35岁,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其中刘滨副校长多次组织参与了校际间教研活动,刘莉副校长主持研究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并获得“先进个人”称号,研究成果获“全国优秀课题成果奖”。同时学校从十分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书籍、光盘等材料,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虽然我校地处偏远乡镇,属于薄弱学校,但我校有较浓厚的教研氛围,我校领导和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充分做好了打硬仗、打持久仗的思想准备,在各方面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将尽努力保证课题扎实开展、顺利结题。

三、子课题实施情况小结

1、建立健全常规工作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1)宣传发动,组织开题动员

XX年3月14日下午,刘冲小学召开“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 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形成”子课题开题报告,宣传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上,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江芳教授的《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开题报告,并听取了刘莉副校长根据我校子课题制定的研究方案与实施细则。

开题会后,为了进一步确定我校子课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校专门邀请了“有效教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组专家陈芬萍教授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进行子课题的开题论证。陈芬萍教授仔细修改了我校的课题实施方案并对下一步课题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给我们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同时,陈芬萍教授还对子课题领导小组的研究成员进行了相关的课题培训并指导老师学习建立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XX年1月,我校课题研究组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给全校教师发放了《合肥市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问卷》,共有22位教师(男教师5人,女教师17人)接受了调查。调查对象从年龄段分为老、中、青三个阶段;从职称上看,分为小学高级和初级。本次调查反映出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如下:

一是拥有较高的学历,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重视自身学历的提高。被调查者中除6名老教师为中专学历外,中青年教师18%已取得本科学历;55%取得大专学历(其中有多人正在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即将取得本科学历)。

二是热爱教师职业。虽然被调查的老师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只有7人出于内心的热爱,但对从事多年的教师职业有27%人表示非常喜欢;50%人比较喜欢;20%人无所谓喜欢不喜欢;无1人不太喜欢或非常不喜欢。当然,老师们认为收入低(占45%),工作压力大(占22%)以及身处人文环境不佳的乡镇薄弱校(占22%)等原因,使自己对职业的热情有所减退。

三是反映出我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不够,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为:1、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学参考书以及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幻灯片、磁带是我校9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辅材料和教具,“教教材”而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2、评价学生的方法60%的老师以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30%的老师以考试为主,均没有或不能坚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3、在教学方式上只有个别老师敢于采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方式;4、调查中,无一人认为自己欠缺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无一人最想学习有关学生身心发展和评价知识。根据我校实情,并不是大家这方面知识丰富,而是暴露出过分关注自身教学主导地位,忽略对学习主体——学生的研究……

四是产生了一定的学习需求和意愿。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特别是欠缺课程开发的知识(54%)、教育科研知识(50%)以及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72%)、基于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50%)、教育科研能力(41%)等。亟待通过自修、反思、培训、教研等多种途径补充提高。55%的教师目前最想学习的课程内容是与任教学科相关的知识以及与教学方法、技能相关的知识;41%的教师要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知识;36%的教师想学习与教育科研有关的知识。五是专业发展认识模糊。虽然在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不满意,但根据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突显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欠缺,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很不理想。如,调查对象中50%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加工,45%认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恰当,41%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因此,准确、清楚地让广大教师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现状,找到差距,明确目标,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我校课题组当务之急。

六是自主发展意识不强。调查对象无一人认为自己有参与学校管理的自主权,只有两人能自主规划自身职业的发展。

七是有教学反思意识,但缺少这方面能力的指导,反思后不能有意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查对象100%一堂课后,都能采取后续策略,但不能系统思考并写下来。50%以上的老师由于缺乏专人指导,不知道反思,反思后又如何表述,20%的教师反思后能有意识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近80%的老师只是有时能这样做,教学反思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

八是重视同伴互助。广大教师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因素(约占70%),最主要的就是学校环境(占23%)。被调查者40%认为校内同行是对自己专业成长帮助的人,而学校领导(27%)、学生(13%)、教育名家(9%)等均列其后。因而在教学中,45%的老师能经常与同行交流经验或看法,36%的老师有时与同行交流经验或看法。接受调查的老师均希望领导能够重视,多组织培训学习,开展教研、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氛围。

九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参加教研困难较多。我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较多的是教学观摩、说课评课两种(都达到了86%),而参加别种教研活动的比例均非常少,均不足20%。参加教研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受调查者68%认为资料缺乏信息闭塞,45%认为自身缺乏教研能力,22%认为缺乏合作交流的人际氛围。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校教师专业素质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专业态度、自主发展意识有待强化;需要学会反思和研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切实提高自身和整体专业发展素质和水平。

(3)建立健全教师档案袋

教师档案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袋,其以详实生动和原生态的信息优势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凸现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根据合肥市总课题组的要求,我校自课题研究实施之日起开始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并为建立健全教师档案袋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是动员工作。课题开题伊始,课题组立刻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宣传建立教师档案袋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在整个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明确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的三大功能:记录功能、学习功能、评价功能。指出教师档案袋是教师展示成长,记录进步的载体;不仅为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交流经验,完善自我提供了依据;更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建立健全教师档案袋,以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使教师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是落实要求,具体实施工作。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对我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为了帮助教师弄清其可能涵盖的板块,每一个内容板块可以表现的主要作品,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前往共同体红星路小学聆听江芳教授作的专题讲座。并根据总课题组的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要求,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提供素材,依托教学片和共同体的共享资源帮助教师写好作品。三是专人负责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不同于资料袋,不是资料的简单收集。我校根据统一的格式要求,派专人负责收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并对其中的资料进行筛选、合并及归类。对收集整理好的档案袋交由专人保管。

四是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课题研究”专区,在上传与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和信息供老师们学习的同时,还在校园网论坛上为老师们建立了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在上传电子档案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仅练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交流的空间更加广阔了。

2、建立“阶段性系统推进”校本研修模式,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形成

我校根据薄弱学校校情,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一条促进薄弱校教师专业自主意识形成、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方法,即“阶段性系统推进”教研模式,主要是从“一点两线”入手,强调循环性、强制性。

“一点”即抓住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点。从前期对教师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和新要求,我校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提高专业技能的需求和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紧紧抓住教师需求,从以下两条线解决问题。

“两线”即理论学习和校本研修。

第一条线是理论学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知识素养,进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开展了创建“书香型校园”活动,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学校,不断更新教师观念,拓宽视野,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学校首先给每位老师赠送了一本《有效教师》一书,要求老师认真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为了将读书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工作生活之中,第一阶段读书活动首先依托教研组活动,以集体读书,集体交流的方式,推动教师读起书来,再以问卷方式让教师写出读书所得。然后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并穿插交流的时间,完成《有效教师》一书的学习和思考。通过研读本书,让每位教师了解和课题研究相关的一些知识和信息,让每位老师明白作为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需求,认识到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认识,拓宽视野,进而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其次,学校购买了一部分教学理论书籍,分阶段制定了读书计划,努力营造读书氛围,形成教师读书机制,养成教师读书习惯,让广大教师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从而提高文化底蕴和知识修养,使教师成为“有理想的教育者”。

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精读一本以上的经典教育著作,每位教师每天要保证半个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做好读书笔记(每位教师不少于2万字),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某些印象深刻或深受启发的语段摘录下来,并且针对有关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把有关的感受记录下来,并结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进行反思,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第二条线即“阶段性系统推进”校本研修模式。所谓“阶段性系统推进”校本研修模式,就是“集体备课——代表上课——听评课——课后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阶段性”体现在每一个学期学校都要组织两轮以上的教研课;“推进”强调强制性,即每位教师必须按学校的要求参加规定动作的系列教研活动;“系统性”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学校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集体备课阶段,各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每人都要研备同一节课并集体讨论,然后推荐出同学科两人以上同上一节课。在听课环节,我们强调老师改变听课方式,由记教学过程改为观察老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回答问题的情况等。在评课阶段,要求教师根据听课中对老师和学生的表现提出具体的分析并提供相应的佐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尽量从细节上给上课的老师以帮助和提高。在最后的反思环节,要求不仅是上课的老师反思,而是所有同教研组的老师都进行反思,反思如果是自己上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样一个循环下来之后,再组织下一轮研修。经过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老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旦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受益了,那么必然使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由学校的“强制推进”转变成“自主要求”,进而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最终达到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多轮“阶段性系统推进式”教研课之后,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在参加区级教学评比时,我校阮彦彦、陈玲两位老师获区级“教学能手”称号。

当然,在“阶段性系统推进”校本研修模式的基础上,要想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以提高,专家引领和校际联动等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强。

学校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学生考出好成绩就行,搞科研会分散精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将教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更有甚者认为,农村小学教师一没理论水平,二没时间精力,三没专家指导,根本无需搞教育科研,教科研是“阳春白雪”,是专家学者们的事,从内心深处就对教科研有抵触。

2、部分教师科研素质较低。

从前面的对教师素质的现状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大部分教师的教科研素质不高,对从事教科研必需的基本知识,例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知识掌握不够,对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不熟悉;缺乏问题意识,在撰写论文、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另外,教育科研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和为科学执着追求的献身精神,但我校的部分教师遭遇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五、下一阶段工作目标

针对前一阶段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的计划和安排,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下一阶段工作目标。

第一,开展多种形式学习,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下一步学校准备通过多渠道和多方式的学习活动,例如邀请总课题组专家和教育名师举办报告会,上示范课,观摩课,指定书目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开展主题交流、读书沙龙等形式,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更是学校办出特色、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第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包括三方面,即教育基本理论和科研基本知识,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一是通过自考、函授等学历进修的办法提高和丰富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和科研基本知识;二是通过校本培训制定本校教科研基本知识培训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地对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基本理论,教科研的基本方法、程序等基本知识进行指导。邀请总课题组专家下校指导,对教师在选题、设计课题方案、信息收集整理、教研过程监控与调节、课题成果分析与撰写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手把手地指导,培养出几个科研骨干,然后由骨干带动一批人,最后实现全校科研。

第三,培养问题意识,加强校本教研。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源于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问题源于实践,而教师的实践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教师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教学问题实质上就是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注重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敏于事,善于思,要善于探询各种问题;并以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人人参与校本教研,运用一些能真实体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的方式,例如教学设计,活动方案,个案分析,教具,录像,照片,调查问卷,教学日记分析等,客观反映校本性、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人人皆是研究者,事事皆能成课题,时时皆在搞科研”的良好科研氛围,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为学校的发展融入全体教师的力量。几项具体工作:

1、收集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结集出版《刘冲小学课题研究优秀论文集》

2、收集教师在参与读书活动过程中撰写的读书心得和教育叙事等,结集出版《刘冲小学课题研究优秀读书心得集》

3、收集教师在参与校内研究课过程中撰写的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等,结集出版《刘冲小学课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集》

4、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生态课题阶段总结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生态课题阶段总结》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工作总结之家。

生态课题阶段总结

生态体验课题阶段总结

兆麟初级中学

李丹

生态体验课题阶段总结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有让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自主、探究的方式已为广大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尝试。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教师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同时,仍不可忽视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其二: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象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烂漫的思维,想象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

丧失个性。提倡答案的多样化,虽然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机械单一。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生命的原生态严重失落了!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色调”。如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延长课时”、“加班加点”等做法,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它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师的看法高于一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多的是“起立式”而不是“启发式”,忽视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生为主人”的教育原则,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异者,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对同一课堂环境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么讽刺、挖苦,要么置之不理,打击受教育者的自尊,毁灭了他们独立的人格,摧残着受教育者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方法,颠倒了教育主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尊严,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这是比体罚还严重的“心罚”。它使教育成为“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学生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人本,人际,人境是人和谐发展的三元素。为此,要营造和谐生态的绿色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 “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体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接受教育是人生命的重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生命应是丰富多彩的;生命应是有尊严、是自由的;生命属于个人,应是富有个性、有活力的,应散发着成长的气息。为生命的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必须促进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地成长。

(一)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的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二)研究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1)改“教案设计”为“学案设计”,由传统的重’教”转变到重“学”上来。强化集体备课。每周给每个学科组设立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所制定的学案设计要交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审核后方可供全年级使用。

(2)改变传统的学习单元模式,建立学习小组。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实施“四动十步”教学法(见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课前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节。

(4)强调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就是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5)强调探究问题 :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页

生态课题阶段总结

(6)强调训练检测,注重能力 培养: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重视实验操作,重视课后的学生学习反思和教师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来自: 工作总结之家)

(四)研究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定和实施《清泉中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五)研究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和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多元评价。制定和实施《清泉中学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上页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生态课题阶段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涉及到学生、课堂、课堂教学、学习、教师、生命、评价、教育等方面,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我们低年级数学教研组在XX年年10月申请了郑州市课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近两年来,在专家指引、领导重视、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计划。

一、专家指导

两年来,学校曾先后几次请到刘良华教授、肖川教授、胡远明教授等为我们进行讲学,让我们从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课题和教学;而省数学教研室刘富森主任、市数学教研室连珂老师更是就计算教学的本质为我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领导重视

我们的课题与20xx年学校制定的数学工作计划重点不谋而合,借助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许多便利条件。在 领导重视的“东风”下,许多研究就变得容易了很多。

三、研究过程

1、在课题实施之前,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和课题组成员利用集体备课、教研的时间,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希望通过学习,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融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于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之中,使得课题研究获得质的跃升。同时,我们还有所分工,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为课题框架构建完整、充分、饱满的躯体,保证课题的质的完美和量的统一。

2、经过学习研究、展开讨论,结合本组实验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情况,我们实验教师确定“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从三个方面研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计算方法研究,家校的有效联合研究。

3、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

4、结合学校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同课异构”、“青年教师教学展示”以及“说课展示”等活动,课题组老师抓住每一个有利机会,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活动为契机,以实验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实验教师贺红晓老师执教《倍的认识》,郑青老师执教《捆小棒》;李圆圆老师执教《三位数乘两位数》,王芳老师说课《5的乘法计算》,葛盛菱老师说课《分房子》,郝雅琪老师说课《9加几》等。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活动方案合理可行,情境创设实用新颖,素材选取翔实可靠;着眼于探讨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活动中教师合作探究、交流借鉴,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5、每次教研活动后,教师带着反思听同仁点评,及时进行反思撰写,以领会课堂教学的真谛,每次互动交流教师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实验教师带着问题、质疑,听同行点评,明确学习新课标,不仅是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彻;要灵活使用教材,不仅是抓住课本的关键,更重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场;要突出学科的特点,不仅要有专业化教学,更重要是创造性地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在一系列的研究课活动中,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得到很好的培训和锻炼,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绩。

6、学生的教育仅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行教材中习题量偏小,练习量不够,导致计算速度慢,计算方法单一,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每天的40分钟数学课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校合作,让孩子能够每天进行适当的口算练习(如每天20道听算题目),适时进行精神鼓励(评选口算之星、颁发计算小能手奖状)和物质奖励(铅笔、橡皮之类的小文具)。

四、 成果形成

1、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课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每月每位实验教师最少撰写两篇)。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2、经历一年多课题研究后,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参与课题研究的年青教师,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有三位先后参加河南省和郑州市的观摩课、优质课活动,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五、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实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以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

1、要进一步引领实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不能因为班额大、不便于操作而放弃改变。

2、要在研究的低年级学习阶段,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因对成绩的重视而忽视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3、对班级内缺少家庭教育的个别孩子,要想法设法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避免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

4、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不让学生把计算教学归为“枯燥无味”的范畴。

5、要尽量完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有效评价。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开发建设,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我们的课程开发应具有鲜明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特点,结合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校本特色突出;课程具有原创性特色,不是原有课程的改编,而是经典教学案例与多学科的综合。以项目为载体,多学科交叉,知识整合度高,操作实践性强;课程开发与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网络平台与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建设。

二、研究进展情况

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课题组的成员有针对性进行企业调研、方案研讨、技术培训等活动,通过开设公开课、专项比赛活动及撰写论文等方法增强教科研能力,从而有效地开展课程开发建设。立项以来我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有:

1.制定好本学期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

2.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完成了调查分析报告;进行企业调研、到平面广告公司实地考察,了解广告公司各职能的操作流程;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开展以学校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促进课题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3.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建设会议,学习课程开发的建设思想;组织课题成员会议进行研讨,明确课程建设思路、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

4.课题组成员活动对课程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研讨,对课程开发建设的任务进行分工,完成项目教材、实训项目书、ppT等样张设计。

5.参加过课程开发的老师进行经验交流,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形式围绕本课题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共同促进的课题研究之路。

6.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与课程开发有关的理论知识、参加课程信息化改革专题培训以及lectera软件等信息化建设软件的操作培训,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7.以岗位培养为出发点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开发,是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全过程由老师监督指导,利用仿真环境、模拟训练,达到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自课题研究以来,在专业实训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参与课题研究的专业教师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当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了合适的项目开展教学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也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8.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上好研究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机专业迎接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视导中,课题成员崔婉萍老师开设的一节pS研究课《移花接木》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课题组长刘莉老师参加常州市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活动,通过充分准备及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协助,先后经过了教案评审、现场说课和答辩评比等诸多环节,获得了信息技术组的三等奖;王永红老师面向全市专业教师开设溧阳市级讲座《平面广告设计》 ;杨柳老师开设课题研究课图形创意《同构重生》内容设置精彩课堂气氛浓厚受到学生的欢迎;徐玲琳开设photoshop研究课《蒙版》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扎扎实实地上好课题实践课,以突出研究工作的重点,有效地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9.鼓励课题组成员运用论文的形式将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总结出来,徐青老师的德育论文反映出中职生职业能力的表象;刘莉老师的《浅谈在平面设计学生三创基地建设中的探索》与《浅谈中职生网上创业的可行性》、崔婉萍老师的《项目教学法在Fireworks教学中的应用》、徐玲琳老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初探》等,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不但能激发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而且能充实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而增强研究者的自信心。

10.有效地开展课程开发建设,将研究的成果及时发布在课程开发的网站上;在本课题的专题网站上完成课题各类活动资料的上传。

三、已取得的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已初具成效。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应该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Adobe illustrator CS5平面设计案例教程》与《纺织品图案设计案例教程》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材已完成开发阶段,在平面设计专业班级进行实践教学,我们将课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获取、设计与实施,至完成各种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案例中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通过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来论证课程开发内容的合理性。

《平面广告综合实践课》与《pHOTOSHOp应用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开发正处于开发阶段,现已完成多个项目任务的开发任务,包含项目教材、实训项目书、相关课件等为一体的课程资源平台,充分利用最先进的软硬件资源、网络资源平台等完成课程开发建设;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择点试验,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线在平面设计专业班级全面展开。要求有成果展示,要能体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特征、使学生熟悉平面广告公司各职能的工作任务,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求。

在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能力培养进行融合,引入企业的职能项目,使得课程教学真正地让学生体现了学是为了用,让每个学生能真正地认识学习的目的,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技能的人才。现阶段我们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撰写了本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相关资料,进行课题中期工作自查。

第二篇: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一、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进入实施阶段以来,我们全组教师按计划全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在学科教学模式中,已初具规模。各位教师能结合学科模式,自身教学风格,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课题组教师坚持每学期每人讲一节研讨课,一节示范课。组内教师随时推门听课,及时交流、共同研究。通过广泛的听评课,吸取他人之长,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们认真准备,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例如每学期的教师论坛,大家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受益匪浅。通过学校业务理论培训,自学新课改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我们课堂教学即生动又有实效,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我们制定了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评价方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极大调动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精神,使学生能以此为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并且在实施中,我们能不断修改其中不完善的评价细则,并制成册。

二、本阶段研究的目标、具体内容。

在前期研究准备的基础上,在本阶段我们重点做好以下研究工作。

1、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主质疑的习惯。

2、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完善自主阅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继续研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把他与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统一起来。

三、本阶段实验做法、解决的问题、取得的成果。

在本阶段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本阶段研究工作的任务,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培训,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经验交流等,及时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个别调整了实验计划,提高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

1、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相关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

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对教师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课题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培训。由课题组负责人为参与课题的老师举办了专题讲座。明确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实验研究以来这段时间内撰写了多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发表在地市两级刊物上。

2、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及时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点面结合的形式,先后举行了6场研讨活动。还组织了常规性的研讨课近20多节,进行多次的不定期的研讨交流活动。在研讨会上,上课的老师说构思与感想,听课的老师谈看法与建议,总结成功之点,找出不足之处。有时,一堂课试上几次,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倾全力。值得可喜的是,非课题组的教师,也纷纷要求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全校掀起了一股积极投身教科研的热潮。

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吸收有关的教学人员参与研究实验工作。在行动研究中,除采用传统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外,还大力提倡进行叙事研究,加强研究者的课题意识,以提高实验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阅读课堂中,我们常常会感叹我们的学生只会读书,不会思考。课堂上常常是沉闷无比,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没有具备必须的阅读能力。在借鉴了有关专家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的尝试的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是:引、读、议。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在课题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课题进展中遇到的问题:

1、时间调控难度较大,有时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进度。

2、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教学实施者。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有效进行阅读指导,还有待提高。

3、怎样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与参与小组合作的方式之间的联系点。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研究我们力求做到: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其问题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功能。问题设计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

2、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3、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每个学生都要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着想;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

4、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要做到三个结合。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读书、操作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的答案,教师要进行概括和升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发展,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本阶段课题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一定会坚定信心、团结协作,使今后的课题研究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调动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教研课题研究逐步深化。我们也诚恳地希望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争取能够取得较大的成果,顺利完成这项研究工作。

第三篇:美术生活化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确立课题,进行课题前期的调查工作。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创设美术生活化是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创设美术生活化是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体现出了美术的情感性这一最重要的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采用很多教学方法,如绘画演示法,评价激励策略等,为了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更贴近生活,更能让生活艺术美走进学生的世界,开设本课题的研究能让美术教师更好的使用生活情境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学生美术表现能力上有所提高。在我国北方地区美术教育的媒介很少,学生有是只能通过课本学习美术知识,所以美术教师要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开拓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针对调查的结果,美术教师要利用和学生最贴近的生活为教学资源,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发现美、体验美。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使课题组成员领会生活化情境的内容,明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切实更新观念。首先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和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活化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美术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我们并不是要中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入美术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学期在在本课程试验中我主要进行了用生活化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中。在教学中教师深刻的感受到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及教师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师采用生活化语言的运用实验。从孩子的心理世界出发,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引领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寻找知识、感受知识、创新知识。为了把孩子好奇、求知的童心引进知识的殿堂。

用生活化的语言引领学生,让生活化的情境走进新课程,本学期学校美术学科针对此课题主要设计了两堂美术课,分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快乐的回忆》、三年级上册《今天我值日》。在这两篇设计中教师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从孩子的心理世界出发,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引领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寻找知识、感受知识、创新知识。为了把孩子好奇、求知的童心引进知识的殿堂,作课教师注重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化的情境、走进新课程。

在本学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应引导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画面。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由此,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通过美术教师实践研究总结发现,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分别是:

(一)引导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孩子眼中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比较主观。教师不能把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教师应该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体验,读懂孩子的创造,与他们产生共鸣。

(二)注重实践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美的存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接触社会,初步探索有关美术的知识,进而深化为获得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应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我们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到深化,才能在繁杂中理清事物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三)启发表现生活─在创造中美化生活。

创造力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是民族兴旺的条件,创造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每节课中,都应力求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美术课程是对创造力培养的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摒弃传统的满堂灌、依葫芦画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四)参与评价生活─在生活中综合各种知识。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在教学评价时,应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再创的活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在评价中,应让学生体验到美术学科各学习领域、美术与其他学科并不是机械拼盘,要求学生去找到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法,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多种不同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起来,促进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知识掌握的综合化。同时,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你问题:

1.教师深化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资料、投放精力不够、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生活教学的策略研究的不清楚。

3.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目的只是为了导入新课。

4.教师创设的生活化,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努力的方向:

1.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系统的研究生活化教学有什么样的特点。

2.更详细的研究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3.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教学的环节更加广泛。

4.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第四篇:区域活动与环境创设对幼儿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一、课题基本情况

在20xx年10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参加了课题《区域活动与环境创设对幼儿创造力影响的研究》。从课题立项到实施已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为了真正探索出通过区域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模式,在实施中我们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用课改理念指导实践。实践中坚持遵循课题研究原则,公开教学研究,用课改理念反思教学。我们对课题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各成员积极开展研究,到目前,已初见成效,现将阶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考察及网上研讨结合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考察等理论学习,获得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理论培训、网上研讨等形式沟通认识,分析提高。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实施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法或步骤。

3、资源归纳法:在实验中详细纪录,做好对照实验,详细收集撰写论文时所要引用的数据等,如原始资料和照片等,有什么发现,最好在当时就进行初步分析、归纳、整理。课题负责人有意识地收集和保存好这些原始记录和资料。

4、经验总结法:坚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正、边引导等过程性研究,及时形成阶段性小结。

5、整合法:课题组全体成员,分工协作,集体汇总。 

三、立项以来所做的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

学习国内外创新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坚持记读书笔记,写读后反思,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中得到充实。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创造力培养的相关理论,加强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开展工作。

一年来,课题组共召开2次会议,即于20xx年10月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按照开题报告中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12月召开第二次课题组会议,此次是由课题组负责人下到实验班,分别与实验班承担课题任务教师碰头,了解课题进展情况。

3、在实验班进行实验过程观摩及分析。

4、确定子课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课题组确定子课题安排下一阶段的行动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确定以下课题为本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①区域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②区域活动规则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③区域活动的指导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④区域活动的评价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四、初步取得的成绩:

1、区域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和前提。

区域环境的创设意义不仅因为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在探索型区域活动中,幼儿有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互相讨论,热烈提出各种问题,并为创设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再与教师一起收集材料,进行再创造。通过本阶段的课题实验的开展,我们体会到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让孩子们创造性的发挥出来,使区域环境创设真正起到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作用。

2、实施有效的观察指导启发引导是通过区域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重视观察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探索情况,如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还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水平的幼儿,材料的量是否充足等,在观察过程中,我们注意通过实施有效的观察指导发展儿的创造力。

3、挖掘区域活动中适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的内容,开展课题研究。

区域活动中,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区域活动中适合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课题有目的的开展。为此,我们课题组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边学习研究边实验边总结,采取小步子式的探索实验。

4、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加,自主创造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效的而丰富的区域活动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性合作的活动之中。

5、教师的区域活动指导能力大大提高。课题组教师撰写了一些感悟、体会以及论文等。如郑青、杨霞、周蕾等老师的阶段性论文或感悟现已上交课题组,作为资料保留。

6、本阶段形成的研究成果:

活动方案12篇、活动反思12篇、论文10篇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借助于专家培训、专题教研、自学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我们的研究作出适时评价,为我们研究指明方向。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更为突出问题:

1、研究的面过大,不容易形成规律性、可推广的有价值的成果。一年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老师感觉研究的面过于宽泛,不利于形成规律性有推广价值的实验成果。

2、课题研究的进展不是很顺利。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任务重,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对本课题研究研究不够深入。致使课题研究只是蜻蜓点水式,有动静,无涟漪。

六、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措施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针对以上课题研究的一些现状,提出了今后课题研究的大致设想:

1、积极发挥教师的优势,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观摩交流,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实验时不妨可以把自己所带平行班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一师两法的同课异构式教学,然后进行及时的测评,用此方法进行多次反复后,再进行阶段性考评;平时做到多思考、多听课,多积累、多交流、多总结。促进教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使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更加明朗,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各年龄组课题研究管理力度。下一阶段研究中实行各子课题小组负责制,建立课题组成员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教师个人课题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