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市经发局的2012年工作总结

【www.gz85.com - 经发局半年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机关为目标,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按照“开发、集聚、拓展”的经济工作方针,加快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股份制改革深化、市域经济技术合作,积极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9月全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7.3亿元;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96.1亿元,产销率达到99.39%。全市共引进大市外内资企业277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协议引进内资5.83亿元,实际引进内资4.3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预计实现村级经济总收入26.45亿元, 同比增长15%;全市16个社市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可用资金收入20277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1.47万元,同比增长8%。
2011年工作情况
(一)攻坚克难,保稳促调,全市工业经济工作有效开展
1、以政策扶持为导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兑现2011年度各项鼓励政策,对企业技改、信息化、新产品等项目给予专项扶持资金578.7万元。调整并出台了《海曙市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30%的奖励额度,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快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档次,在今年举行的宁波市创业创新风云榜中,gqy视讯股份公司被评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博洋纺织、太平鸟集团公司被评为模式创新示范企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鼓励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博洋、太平鸟等公司两个项目被列入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项目,预计项目竣工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13亿元,利税3150万元。
2、以拓展市场为重点,加强市域合作交流。一是搭建市场拓展平台。今年5月份,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河北唐山、辽宁沈阳等地考察市场,10月份,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四川成都、重庆等地开展经贸合作。通过考察当地市场,与当地企业开展对接,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积极组织经贸代表团参加 “南昌·宁波周”、“重庆·宁波周”活动,金达利房地产集团投资2亿元开发南昌·康城一街项目,博洋家纺公司入驻南昌宁波名品直销中心,设立100平方米品牌销售专柜;宁波新京集团意向投资7亿元在重庆设立修建综合家居卖场,投资1亿元在重庆市北部新市设立新京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大力推进国内协作。配合做好7月份市经贸代表团考察访问舟山工作,与舟山市共同举办产业合作对接签约、银企合作对接签约和社市及新农村建设合作签约等活动。扎实推进衢州资源产业合作,做好海曙企业在衢州投资项目的政策兑现及项目跟踪工作。三是推进大市外内资引进工作。认真做好大市外招商引资项目的储备、推介工作。年初,通过摸底,确定海曙科创大厦、泛亚国际等6个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作为本年度我市招商重点合作项目,进行针对性地包装、宣传和推介。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实际引进内资4.3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0%;累计引进物流、创意设计等重点机构21家,完成年度任务的117%,均提前一季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四是做好与央企战略合作项目的推进工作。落实了中国中钢集团等6家有投资或合作意向的央企,涵盖了重点装备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大型研发机构等多个领域。
3、以深化服务为基础,加强企业运行监测。一是建立联系企业制度。做到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落实联系部门和联系人,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二是建立全市规上企业信息库。为1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一企一档”建立动态档案,实时监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变化、服务反馈情况等信息。三是定期进行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每季度定期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系统分析、预测趋势、制定措施,特别是对年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40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关注,确保工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全力化解融资难题。组织银行、信用担保机构和企业参加融资担保机构特别服务日活动,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等3家信用担保机构签订了7个贷款担保合同,为7家中小企业提供近XX万元的贷款担保,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难。五是大力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作。选送企业负责人参加浙大成长型中小企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学习,组织参加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辅导培训10余次,市域内百余家企业、近200人次参加了“财务总监”、“采购经理”等专业培训。
4、以全民节能为抓手,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健全考核体系。年初,市政府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2011年度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对节能减排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宣传效果,创新活动形式。编制了《海曙市2011年节能宣传月系列方案》,以“海曙节能、创新行动”为主题,积极开展节能主题系列活动。第一是开展节能型示范社市、家庭创建活动。6月13日召开全市创建节能型示范社市和家庭推进大会,向全市社市、家庭发出“树立新理念,倡导新生活,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行动”的倡议,创建一批“节能型示范社市”和百户“节能型示范家庭”。并通过家庭节能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强化家庭、社市节能宣传效果。第二是组织参加中国(宁波)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组织了舒能光电等7家节能环保企业参加,邀请了200多名专业客商参加展览会,组织社市居民800人次参与节能展。三是率先试点居民用电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试点社市内的居民用电情况,将住户划分成节电模范型、节电型、耗电比较严重型、耗电严重型四个等级,对耗电严重的家庭,由专家上门进行诊断,制定节能改造方案,实行节能改造。四是强化节能监管,推广节能产品。开展清洁生产试点,筛选有清洁生产潜力和节能空间的重点用能企业,目前已经确定宁波兴泰针织公司为市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对宁波饭店、欧尚超市等10家商业企业开展能源监察审计。做好有序用电工作。根据宁波市《关于做好2011年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有序用电工作意见》要求,制订了2011年海曙市有序用电方案,以指导电力顺利迎峰度夏。开展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工作。制订我市2011年国家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方案,将推广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争取完成今年市下达的12万支产品的推广任务。
(二)深化改革,规范管理,社市股份制经济工作扎实推进。
1、稳步探索分块资产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方面,在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完成《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深化股份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和初步效果》调研文章。同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社市股份经济合作社做好股权流转、改革重组、优化股权结构的各种前期工作,稳步探索分块资产市场化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设计并完成包括特殊人群、开发项目、工业租赁等内容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做到数据统计真实、分析全面。
2、切实加强集体资产监管力度。一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将财务考核列入街道对合作社年度目标管理范围,对出现重大财务问题的,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二是强化公开,“阳光”操作。坚持每季度一次公开制度,对合作社收支情况、合同兑现情况、重大项目投资收益情况、在建项目进度等,每月逐笔公开,并坚持每月财务小组理财例会制度,核定财务情况,完善财务审批,强化财务监督。三是强化监管,健络。安排20余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建设农经管理网络系统,目前全市股份经济合作社和相关街道、市纪委、审计局、经发局以及有关分管领导等近50个端口站点均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录入查询、实时监控。四是强化审计,督促整改。完成社市股份经济合作社2011年度收益分配专项审计,共审计资金2.59亿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督促解决。同时,开展社市股份经济合作社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财务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基层民主理财实力,强化基层廉政建设基础,确保广大股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立足实际,强化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切实提升
1、加强宣传培训。重点对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添加剂和违禁农药、兽药进行宣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余份,要求各经营单位严格按照违禁药品目录严把进货关。同时,积极对辖市内相关从业人员开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动物防疫法”等业务与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了经营单位合法守法经营意识和群众对农产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强化投入品监管。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和小农资店质量与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为契机,成立了小农资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小组,组织人员对辖市内小农资店、兽药店进行摸底建档并开展执法监管,上半年共检查10次,出动执法人员51人次,检查了18家经营单位,2个市场,未发现违法经营行为。
3、实施抽样检测。以农业部、省、市有关部门开展的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例行监测为工作导向,积极委托相关部门对辖市内的批发市场、超市、冷库及种植大户等农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及时了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实施动态监管。据统计,1-9月份,检测合格率为100%。
(四)内强防疫,外堵疫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稳步实施
1、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要求,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2011年度海曙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工作责任书》,做好防疫必需物资的贮备工作。对全市75个社市的鸽子和家犬进行强制免疫,共免疫鸽子(鸟类)13981羽,家犬1226只,免疫密度基本达到应免数量的100%。同时建立了完整的免疫档案,发放《动物免疫证》,对所有养殖禽类、宠物的免疫接种等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加强跟踪管理。
2、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今年6月份,投入2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海曙市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报验点”,利用“省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系统”网络平台,对外地调入我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备案、报验、安全风险评估、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并将活禽交易市场、超市、冷库经营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报验审核工作均纳入到该报验点,从而使安全屏障前移至产地,进一步强化了市域内的动物卫生监督,确保广大市民能够吃上“放心肉”。据统计,1-9月份,全市活禽调入销售量984.94万羽,猪、牛、羊、鸡、鸭、鹅等肉类产品调入销售量13693.99吨,蛋类产品调入量约9379吨。共检出病死家禽25500只,检出率约0.44 %;病变有害肉类3564公斤,全部按规定作了无害化处理。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市计生办2012年的工作总结


2012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按照“扎实强基础,全面促发展,综合上水平”的思路,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不断建立和完善以“诚信计生”为重点的“八大计生”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严格组织保障,加强部门配合,抓重点、克难点、显亮点,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2011年10月至2011年9月,全市出生婴儿4923人,人口出生率为11.9‰,其中政策内出生4248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29%,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55。在今年全市计生工作半年考核中,我市排名第三。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组织领导,增强保障力度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领导保障方面,2011年10月至今,专题召开3次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着力研究和解决人口计生工作的实际困难;先后6次召开高规格全市性会议,安排部署阶段性计划生育工作;2011年10月,市委、市政府分别明确由专职副书记、一名市委常委和一名副市长分管计生工作。工作保障方面,一是强化经费保障。按照省里建立稳定增长的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要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了公共财政管理,确保了法定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报酬、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等各项计生工作经费及时拨付到位。在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国家8.61元的标准,年度计生经费496万元全部列入市财政预算。并新增投入51万元,用于开展利益导向、建设乡镇计生中心服务所国债项目、“两非”整治和流动人口全省“一盘棋”等工作。二是强化队伍建设。2011年10月,公开招录了13名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其中充实到乡镇11人,基层人口计生队伍力量得到增强。今年6月,市委常委会议专题讨论通过了选拔任用优秀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有力保障了人口计生系统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年初,市委、市政府与17个乡镇、16个综治部门、81个机关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各单位的具体责任,有效地增强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参与计生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效果。通过建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层级动态管理和横向联动管理责任制,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服务优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形成。例如,在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方面,通过对1个市直单位和1个乡镇实施“重点管理”,有效遏制了弄虚作假、作风不实的不良风气。市级领导计生联点责任制和市直单位计生联点责任制继续实施,41位市级领导、85个市直单位分别挂联到17个乡镇,市四大家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基层调研、指导、督促工作,联系乡镇的后盾单位共计为乡镇解决计生工作经费10余万元,帮助乡镇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
二、抓基层基础,实现重心下移
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领导责任,不断完善和健全责任机制,有力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重心向农村下移。一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通过对乡、村、组计生队伍的调整、培训以及村级换届,三级工作网络得到完善,工作力量不断增强。村专干工资待遇和村协会专职副会长的年报酬全面落实。4个乡镇中心服务所列入国债项目建设,128个村实现婚育新风宣传阵地外移,村级阵地建设明显改善。二是大力开展集中宣传服务活动。通过采取“经常性督查”、“定期调度”、“打假治水”等措施,扎实开展冬、春集中宣传服务活动。冬季活动完成“四术”1373例,占任务的109%,在全市结帐评比中排名第二;春季集中服务完成“四术”2154例,占任务的108.1%。三是扎实开展“七项清理”活动。认真开展了对育龄妇女、人口出生、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方面的清理工作,切实澄清工作底子。针对清查出来的问题,市乡两级及时进行了整改,补录、补报和更正各种数据,规范执法程序和档案资料。四是加强工作督导和重点帮扶。针对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我们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对店门、永和等乡镇的后进村组进行了重点解剖和调查,推动后进发展。
三、抓综合治理,增强工作合力
一是大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建档造册,将流入人口纳入本地常住人口范围,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依法向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基本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如建设局对8个工地的流入人口、商务局对开云市场内的流动商户、房产局对下属房产和门面的流入人口都进行了全面清理。流出人口管理方面,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及时向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信息,定期与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联系,确保全程掌握情况,共同解决问题。二是加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工作。一方面,卫生、公安、计生、医疗等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开展住院分娩登记管理和妊娠十四周以上b超检查身份登记试点工作。各试点医疗机构均按要求查验登记身份证明,及时报送各项数据信息。根据反馈的信息,计生部门及时落实了16名政策外怀孕对象的相关措施,及时将11名不属本辖区管理的孕妇和出生人口信息告知其户籍所在地市级计生部门。同时,对政策内怀孕对象的孕情管理和服务进一步跟进,有效防止了“两非”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两非”集中整治行动。各乡镇认真落实孕情跟踪监测制度,积极提供“两非”线索,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重点调查和集中突击,共破获4例典型案例,3例一般案例。三是全力推进政策兼容。各综治部门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打造共同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如水利局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中,对254户计生家庭给予了优先照顾,受惠人口达1200多人;农业局在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中,对7户计生家庭给予了优先解决;农机局为157户计生家庭优惠农机具购机补贴,总金额达4.7万多元;林业局在实施林权改革和发证过程中,规定对计划生育家庭减免工本费;能源生态局制定了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帮扶救助方案,为39户计生家庭给予优先解决沼气池建设补助、太阳能热水器建设补助,金额达4.18万元;民政部门为295户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户家庭优先解决了“低保”;教育部门在落实农村寄宿生住宿补助时,对557名属贫困独生子女或两女户家庭的学龄儿童给予了优先解决,金额达17万元。
四、抓利益导向,完善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了“生育关怀基金”。我市“生育关怀基金”于2011年5月建立,专项用于5种符合条件的计生困难家庭的救济和扶助,资金来源于市财政投入和社会募集。第一期市财政安排了启动资金5万元,之后每年按照全市社会抚养费征收总额的2%的提取比率予以充实。二是扎实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去年年底,调剂近20万元社会抚养费开展“送保险,送温暖”活动,为6700户计划生育家庭免费赠送一份意外伤害保险;从“生育关怀基金”中支出1.4万元资金,对62户困难计生家庭进行扶助和慰问。今年“5.29”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了“生育关怀进社区”系列活动,对105户城区困难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的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了慰问和帮扶。三是积极抓好为民办实事工作。一方面,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截至9月1日,市计生服务站已对49个对象进行了出生缺陷干预检测。另一方面,加强计生“两扶”工作。经过市乡村三级层层把关,2011年全市确认新增奖扶对象323人,特扶对象5人。待上级资金到位后,即可发放到位。
五、抓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计生服务阵地建设。萱洲、东湖两个乡镇计生中心服务所国债建设项目按时推进,萱洲所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东湖所已基本完工。二是积极开展妇科病免费普查活动。今年,对全市育龄妇女进行了一次免费妇科病普查,对家庭困难的育龄妇女予以免费治疗。目前,已完成20743人次的查治工作,普查率24%,免费查治人数778人,免费查治率6%。三是着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严格实行技术资格准入制度,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力度,规范了服务程序和服务行为,有效提高了计生服务水平。
六、狠抓当前,强力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
一是认真宣传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组织宣传、广电、司法、计生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宣传规划。分管副市长发表了电视讲话,计生部门和各乡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学习宣传《条例》的氛围浓厚。二是扎实开展全员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第一是领导重视,市乡两级召开了动员会议,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本次信息采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第二是保障有力,市财政安排了2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乡镇配置电脑。第三是全员参与,所有乡镇工作人员和村干部都投入到信息采集工作。第四是奖惩严明,各乡镇投入了一定资金,对工作任务进行绩效考核。第五是指导有力,市人口计生局在现场指导的同时,还明确专人用电话和网络对乡镇临时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确保信息采集的规范、统一。
我们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市人口计生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群众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影响,婚育观念仍然较为落后;二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难度仍然很大,违法生育案例较多,特别是企业下岗职工违法生育现象有所增多且难以查处;三是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薄弱,计生村(居)民自治质量不高,乡镇、村组之间发展不均衡,个别乡镇、个别村计生工作时好时坏,极不稳定,波动很大;四是出生性别比相对偏高,打击“两非”行为任务比较艰巨;等等。
下一阶段,我市将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的中心任务,再鼓干劲,再上措施,不断巩固计生工作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工作成果。一是进一步加强计生政策宣传教育,做大做强利益导向,切实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二是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从严打假治水,杜绝虚报、瞒报、挪报、错报行为,加强平时工作督导和经常性工作,切实帮助后进乡镇和村组改进工作方法,提升面上工作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强化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计生队伍工作形象和工作效率。四是切实抓好“一盘棋”信息采集复核和录入工作,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省内“一盘棋”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六是进一步加强计生协会工作,推进计生村(居)民自治,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提高村(居)民自治工作水平,不断推动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经发局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2014年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持续下滑,我区传统经济受冲击最大的一年。一年来,我局上下团结一心,克服经济下滑的不利因素,积极谋划发展项目,抢抓发展机遇,坚持调优经济结构,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

现就2014年我局目标管理考核的各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前三季度,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1.1亿元,可比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37元,同比增长9.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3194元,同比增长10.8%;万元GDp能耗下降4.81%以上。

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60.5亿元(含下划),同比下降2.5%;实现增加值43.94亿元(含下划),同比增长8%;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6亿元,同比下降29.8%。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同比增长17.5%,占年计划的77.8%;其中工业投资52.37亿元,同比增长6.1%,占年度计划的74.8%;

预计我区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75亿元,可比增长10%。

全部财政收入9.62亿元(不含海关),同比增长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可实现70亿元,同比增长15%。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18%(同口径)。

招商引资内资60亿元;外资5000万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实现28200元,同比增长1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可达到16000元,同比增长10.5%。

2、重点项目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以全市项目提质提效年为契机,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我区主要领导深入项目现场,协调项目问题,强化了重点项目的调度工作,形成重点工程通报8期,有力推动了重点项目的进展。我局更是把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做好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调度。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企业和项目调研,及时掌握经济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对全区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监测,实时掌控经济运行状况。

2014年我区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61.1亿元,目前,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8.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5.01%,较去年同期增加6.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完成投资31.25亿元;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6.8亿元。铜山深部开拓、澜溪山庄改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较快;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全年任务15个,1-11月份,已有奔驰4S店、天奇蓝天年拆解20万吨废旧金属、朗腾建材、华鑫标准化厂房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占年度计划的100%,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年竣工项目任务9个, 1-11月份,已有富鑫钢铁能源管理中心及资源综合利用、年产4万吨过硫酸铵、2万吨过硫酸钠扩建、年产10万根高清晰电子制版、福茂拆解等13个项目基本建成,占年计划的144.44%,超年度计划4个。

预计今年年底市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1.1亿元,占年计划的100%;亿元(含)以上项目开工数15个,占年计划的100%;亿元(含)以上项目竣工数13个,占年计划的144.44%。

3、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严把项目审批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我局先后立项36个,同比增长20%;总投资32.3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区级立项27个,同比增长23%;总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30%;转报市级立项6个,同比增长50%;总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22%;杜绝高能耗项目6个。正在谋划的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160.7亿元。

认真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今年以来上报争取资金项目98个,涉及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改造、节能技术改造、现代农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15个方面,截止目前,共为顺通建材、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金诚集团、六国化工、福来缘等企业争取到资金1.36亿元;赢得了基层单位和群众的赞许,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4、狠抓产业结构调整。

一年来,我局积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及相关部署,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整合矿山生产企业,坚决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了能耗。先后关闭了安铜团矿、天山矿业、金盛矿业等8家高耗能企业,淘汰产能70万吨。此外,还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选矿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区30家选矿单位按照三个一批的标准进行划类,对23家依法取缔类选矿点业进行关停,淘汰产能160万吨,减少污水排放2480万吨。

5、推进暖企工作

一是加强帮扶力度。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服务工作,我局结合实际,制定了《郊区铜陵市郊区暖企行动工作方案》及《郊区机关工作人员联系服务企业制度》。从机关各部门抽调工作人员联系辖区21家重点企业,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企业的协调、沟通,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截止至今,我局已走访了铜陵市富鑫钢铁有限公司、铜陵汇鑫商贸有限公司、铜陵金泰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57家,经走访,发现我区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集中在体现在征迁难、融资难、人才短缺、市场不景气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局利用自身工作优势积极开展帮扶工作,目前,共帮助企业解决问题9个;对资金短缺、企业扩建规划受限等20余条问题,我局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对接,争取早日帮助企业解决。二是加强调研力度。为贯彻落实暖企行动活动精神,局领导多次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了解企业在严峻经济形势下企业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面倾听企业的心声,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及时收集了解企业需求信息,帮助企业破解制约发展的难点和问题。同时,鼓励企业需树立信心、了解国家政策走向,进行必要的内在调整,抓技改、降成本、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渡过经济低谷。三是加强金融扶持。积极指导和帮助郊区企业互助协会日常运转,在银行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帮助企业互助发展,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改善我区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服务全区经济建设。目前已有47家企业入会,37家企业缴纳了互助认购金。入会企业涉及电子、科技、建筑、建材等多个经济领域。

6、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宣传,经常性深入矿山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强监管和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对标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对标生产,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7、其他工作

做好提案、议案办理。今年我局共受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件,市政协委员提案4件,主办区人大代表建议2件,区政协委员提案2件。代表、委员答复满意率达到100%。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我局按照全市节能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富鑫钢铁公司、海螺公司、发电厂等重点能耗企业,开展节能宣传和调控,倡导企业电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重点做好对标检查工作,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1%以上。

做好宣传工作。截止11月份,我局共计公开政府信息120条,有重点工程项目信息、经济发展政策信息、本部门工作动态、领导视察动态等。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将继续影响我区支柱工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产品价格的低位运行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势必影响企业对市场预期信心,进而影响到企业尤其是支柱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二是项目推进难度大,有部分业主出现资金链断裂和投资意愿不强的情况,如青铜时代彩铜雕塑艺术中心、怡景花园等项目;有项目因核准、环评等要件制约影响开工,如永和花苑等项目;也有受国家投资政策限制的因素不能开工建设,如富鑫三期项目。三是支撑性投资项目较少,虽然今年以来我区项目开竣工数量进展较好,但随着有色公司两个矿山深部开拓、铜化大合成氨、盈德气体、富鑫120吨转炉等大项目的陆续建成,目前这些企业在我区没有新的大项目跟进,完成全年投资计划任务越往后越发艰难,压力巨大。四是区级宏观调控工业经济的能力十分有限,关键是难以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重大实际性困难和问题,比如融资等。

三、2015年工作安排

在综合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基础上,建议我区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GDp)可比增长9%左右。

全部财政收入与2014年同期持平。

自主招商引资完成亿元以上项目资金5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增长8%。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好项目谋划、立项工作,加大资金争取力度

围绕投资导向,超前谋划,做好项目的包装、申报工作,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可研及用地、环评等建设条件的落实。谋划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广、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大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不断完善项目储备库。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动态管理,加强与国家、省上项目规划衔接和对接,力争更多重大项目挤入国、省盘子,实现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序接替。进一步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抓好重点项目例会和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做好项目管理和调度方面,加大重点项目调度和督查,做好点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及时了解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动向,加大资金争取工作力度,为郊区发展争取必要的支持。

2、努力推动产业转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技术改造,调高调优传统工业。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监管区、天奇蓝天废旧金属拆解等项目建成;争取皖能铜陵电厂六期改扩建第二台机组、皖中南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铜再生产业园、有色金翔年拆解40万吨废铜拆解等项目进度。大力发展节能循环经济,做好重点能耗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做好基础工作,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认真做好上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各项基础工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申报力度。

3、扩大投资力度,狠抓项目建设

把投资的着力点放到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用地节约集约、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上。推进项目投资,努力形成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准备开工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一是以市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实施重点项目全程跟踪督查、全程协调服务,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抓项目开工。争取新开工一大批投资量大、增长带动明显的项目。对列入开工计划的投资项目,增加前期投入,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完善开工要件,推动项目早开工、多开工、快推进、早见效。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加强对国债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督促、审计、稽察,提高项目监管水平,促进项目建设进度。

4、加强经济分析,引导企业发展

完善对经济监测、分析,加强政策引导,帮助企业提高应对能力,避免生产、销售有大的波动,保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积极扶持我区企业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5、推进资源整合,搞好节能降耗

做好矿山整合和治理,推进资源整合、企业整合,加大重点企业节能监察工作,狠抓节能降耗,推进节能改造,以富鑫钢铁、海螺公司、发电厂等高能耗企业为重点,深入企业,仔细疏理企业在节能减排和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清洁生产,确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

6、加强监督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将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开展工业行业、特种设备行业打非治违专项活动,加强非煤矿山、重点安全隐患企业的实地安全检查,对事故易发的重点场所、要害部位、关键环节要重点进行隐患排查治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确保不留安全工作死角。

7、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增强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项目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风气、创新风气、实干风气,不断提高我局工作效率。

市教育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成都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十大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成都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教育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有序推进,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完善“公平均等”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

健全政府教育职责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平均等的城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的公共服务效能。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市近10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近7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零费用”入学。全市的19公办民助类改制学校“回归”公办体制办学,执行同类公办学校招生政策和收费标准。

二是健全特殊群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全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9.4万人次;全市近10万名一,二年级中职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劳动者子女18.6万人(其中在中心城区就读的12.9万人);落实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全市共有21所(占全省总量的1/4)中等职业学校接收“9+3”学生2594人,占全省总数的42%。

三是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系,根据不同阶段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指导各区(市)县、学校开展防控工作,在第一时间与卫生部门和学校共同、及时处理疫情,防制疫情扩散,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四是统筹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全市899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顺利实施,全市新增财政支出20.35亿元,近7万名义务教育学校在职教职工工资平均增加1.9万元/人.年,4万余名退休教职工退休费平均增加1.6万元/人.年。通过集中建设、政府补贴等方式,建成农村教师住房6293套,全市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

五是统筹改善灾区办学条件,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市政府筹集资金48.8亿,通过自建、援建和捐建等方式,全部重建的169所中小学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如期交付使用,18万灾区中小学生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校舍,灾后重建学校的基础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如期完成,校园绿化工作将逐步完成,校园特色文化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

二、构建“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体系,深入推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坚持“全域成都”的理念,构建起了既并行发展又互相补充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体系,有效提升了全域成都的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一是推进名校城乡共享。组建名校集团,推动名校进工业园区、进灾区、进山区,提升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水平,全市组建名校教育集团115个,其中学前教育26个,小学39个,初中26个,高中24个。中心城区组建学前教育名园集团6个,小学名校集团12个,初中名校集团6个,高中名校集团3个,涵盖39所幼儿园和114所普通中小学。通过领办支持、指导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四、七、九三校教育集团,覆盖了所有20个区(市)县,触角延伸至43所城乡学校,涉及学生8万余人。
二是建立城乡互动联盟。制定并实施《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城乡学校 “互动发展联盟”,集成推进教育资源的城乡间流动共享。五个中心城区、高新区与三圈层的8个区(市)县和青白江区签订了互动交流协议,全面启动了互动发展工作。通过城乡教育互动发展,在城乡教育间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开展城乡百校结对。在城乡互动发展联盟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137所较好的学校与143所较弱的学校深度结对,中心城区的名校与郊区边缘学校全部结对。结对学校共同制订结对计划,采取“一对一”支援形式或共同体发展模式,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辐射优质教育。

四是支部城乡师徒牵手。在全市支部和选拔1932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包括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与4869名农村教师和一般教师结成师徒,采取师徒“一对一”、一师多徒、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有效方式,切实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温江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等成立了32个“名师工作室”,高新区建立了名师与区内薄弱学校教研组结对帮扶制度,63位名师“满覆盖”区内7所薄弱学校的78个教研组或年级组。

五是教育网络全域覆盖。以教育的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用共享。力争通过3年努力,让所有独立建制学校拥有校园网,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4:1,学校教师计算机师机比达到3.7:1,教室多媒体系统达到4个班拥有一套,实现 “校校网、班班通、人人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目前,全市生机比为19.6: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例达到4:1,校园网建设完成比例达到48%,全市接入光纤建设进度约70%。市、区、校三级资源共建共享交换平台已完成开发任务。

三、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一是农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扩大。今年计划修建的51所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将完成56所。全市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总计完成68所。并将以此为骨干,实现农村幼教服务网络满覆盖,促进全市城乡幼儿教育优质发展。

二是“两基”成

果进不断巩固提高。2011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升学率为104.3%;全市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为93.54%;小学生辍学率为0.07%,初中生辍学率为0.35%;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93%。

三是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普通高中校均规模由去年的1475人增至1830人,公办学校校均规模首次突破XX人;三类示范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去年的80.4%增加至85.68%;高考本科硬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10.09%,上线率达42.7%(含艺体),占同龄人口的24.39%,专科上线率达85.2%,占同龄人口的48.65%,600分以上的特优学生占全省近一半。

四是职教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我市区域内中职招生10.65万人,在校生26.1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8.96%,对口就业率为79.3%,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0%以上;全市职教攻坚经费总投入13.54亿元,其中,争取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支持经费近3000万元;34名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全国一等奖3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6个的历史成绩,奖牌数量占全省83%。
五是社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成立社区大学,初步形成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教育学院为支撑,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社区教学点为延伸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青羊区、武侯区的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辐射,社区教育西部协作会议在我市首次召开,西部社区教育高地的地位初步显现。

六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今年,全市义务教育段193所薄弱学校硬件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进入软件提升阶段。通过实施初中学校提升行动计划,已经提升83所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全市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由过去(XX年)的587元提高到现在的808元,初中由过去的710元提高到现在的1228元;高中由过去的986元提高到现在的1429元。

七是内涵发展的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聚焦课堂推动减负提质。从“五个禁止”入手,彻底封杀“疯狂奥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成都市中小学‘内涵发展聚焦课堂’系列展示活动,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状况的随机视导。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建立素质教育监测公布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体系。启动市级专项学能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科学的评价制度。

四、建立“全球视野”的教育合作机制,统筹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化水平

以开放的视野,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抓住灾后教育重建契机,推进灾区教育与援建省市教育合作,积极推进成都教育与先进地区教育、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都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是建立与援建省市的合作机制。灾区与援建省市建立了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援建省市为灾区制定了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计划”、资培训协议和支教计划,分期为灾区培训教师和开展支教活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灾区教育;上海市与19个区(县)的32所知名学校与都江堰市19个乡镇的51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对口帮扶协议,福建省教育厅与彭州市教育局、福建17所知名学校与彭州市16所学校签订了“手拉手”对口帮扶协议;都江堰市教育局与上海市教委教究室签定了教研合作协议和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共同教研科研机制。

二是建立城市间战略合作机制。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友好城市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以共同构建区域性教育高地为目标,在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教育政策、课题研究及教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与宁波市、雅安市等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整体谋划,战略项目和具体项目合作与交流,积极创新合作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提升区域内教育的竞争力。

三是建立局校(所)间战略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素质教育、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将有效整合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势和高校的智力优势,促进高师院校为地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与成都大学共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不断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统筹城乡教育的决策咨询研究。青羊区依托中央教科所的优势和力量,整体谋划和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四是积极引进境内外优质资源落户。由市政府投资1.8亿元建设,占地260亩,美国梅里塔斯国际教育集团全权办学的乐盟国际学校(成都)今年秋季顺利开学;争取国家汉办支持,特批20名城乡学校骨干教师纳入对外汉语教师资源库。高新区采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法,引进台湾大地幼儿园、新加坡阿波罗爱儿坊幼儿园等,在区内开办了连锁幼儿园;成华区通过内引外联发展战略,引进北大附小、北大附中等名优资源,成立北大附小英语特色学校和北大附中外语学校,引进美国加州阳光幼儿园入驻龙潭同乐社区,加盟标准化幼儿园。

五、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城乡教育交流互动的活力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障碍。我我们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根本,大胆探索创新,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一是实施“校区校点”村小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通过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或完全小学、与乡镇中心校合并、设立为乡镇中心校校区等方式,彻底消除原有的294所村小。保留的校区与中心校统一排课,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办学情况纳入对各区(市)县考核评估范围,其师资由中心校重新调配,并分两年完成轮换、轮训;村小设立为独立建制小学的,力争用两年时间,完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配置,使学校达到《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必备标准》的要求,保证三年内有50%以上教师交流轮换、培训提高和充实补充,学校校长由所属区(市)县的窗口小学派出,其考核评估纳入县域内小学的统一考评。

二是深化“城乡联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生产性实习等多种方式,在实训基地形成办学、生产一体的实体。组建8大专业职教集团,依托专业和资源优势,完成

旅游、汽车、电子、服装等4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人才培养的集团优势,加入8个集团职教的企业145家,其中产值上亿的企业达31家,并开展了多个项目培养和订单培养。集团实施“1+1+n”组建方式和“1+1+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改革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方式,实现公办、民办等职业教育平等共同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券制度,对具有本市户籍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学生按每人每学年1200元的标准发放中等职业教育券,全市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学生共8.9万人。

三是建立“交流共享”的干部教师管理和使用机制,统筹人才资源的城乡合理流动。统筹建立干部教师流动机制,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1%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建立起了干部教师流动的激励导向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培训机制等长效机制;统筹实施 “成都市特岗教师计划”,招募名额从去年的600人扩大到今年的30个学科1938人,实施范围从农村中小学校扩大到了城区(镇)中小学(幼儿园);统筹城乡干部教师的培训培养,为期一年的1081名校长参与的“千名校长大练兵”活动圆满结束,启动169所灾后重建中小学校校长专题培训,选派45名城乡学校骨干校长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参加“影子培训”,启动“十万教师大比武”活动,三年一轮的65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顺利进行,成立200人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团队,启动建设80所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建设工作,启动成都大学每年招收培养100名定向免费师范生工作,启动全市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精品资源库建设。
七、大力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不断加强行风建设

高度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制定下发《成都市2011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的各项教育收费政策,严格禁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高收费问题,对义务教育段择校生实行“两控”,限制高收费。

加强监督检查和舆论监督,严查乱收费行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与听众交流,宣传教育收费政策,解答和处理群众的投诉。安排部署了全市中小学校服务性收费专项清理检查工作,与市物价局、纠风办、财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开展全市教育收费专项检查。1至11月,共受理群众关于乱收费电话、网络和信访投诉101件,全部进行了认真处理,对情况属实的按照《成都市教育局治理教育乱收费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予以责任追究。

2011年,我市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受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11月6日,我市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并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三次深入试验区调研,近日,袁贵仁部长又莅临我市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简报》、《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简报》等已七次专题刊发成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教育部官方网站刊发十一条试验区建设阶段性成果。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一体化,全覆盖――成都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跨越》为题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了专题报道;12月19日,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调查》以《成都:叫停奥数的背后》为题,对成都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深度报道。重庆、云南、广西、吉林等省市也先后到我市考察学习。

"市应急办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