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管理工作总结的

发布时间: 2019.08.19

面向全体,重在后进生的管理工作总结。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回想起来,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优秀的人写一份总结,是对自己的反省,突破。总结就是过去时间做的事的总检查、总评价,大家知道总结范文要怎样写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面向全体,重在后进生的管理工作总结,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目的所谓后进生,无非是指那些纪律涣散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长期在集体中处于后进,常常受到冷淡与歧视,缺少的是理解与信任。久而久之,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不仅影响了个人进步,也影响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实现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则是摆在面前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因此,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侧重后进生,研究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二、作法㈠组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因此,我们先后组织干部、教师学习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观看了素质教育的录像报告。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产生了共识:自尊、自爱之心人皆有之;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理解是人之常情;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意识,必须有教师感情的投入,尤其要多给差生一点爱。只有抓好后进生薄弱环节的管理,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㈡抓好典型,树立榜样我们先后在校内树立了中青年师德典型。请这些“以奉献加科学精神,开发弱智生且成绩卓著”的同志介绍经验,发挥榜样作用。目前,获市、区、校级师德之星、期望之星的同志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35%。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典型开始成长起来。㈢总结经验,全面推开每学期末,我们给全校教师创造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采取小组会和大会相结合的方法,召开演讲会、论文交流会。一方面,交流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另一方面,大力宣传教师队伍中“尊重、热爱与奉献”的事迹。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以教师的爱心、信心、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对后进生的管理上,我们本着求实、求细、求活的原则,破除那种“大锅熬”的做法,切实做到抓在需要上,管在关键处。我们采取的管理方法是:⒈目标管理 每学期初,各班老师对后进生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转化措施。学校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后进生工作计划,且在教学目标管理中,每年都要体现出提高后进生的幅度。由于计划目标是在全体教师讨论认可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做到了月有计划、总结,周有具体安排,所以,保证了计划目标的实现。⒉档案管理 任课教师人手一册“后进生档案”,即“学习有困难学生学习情况表”。在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及时采纳教师的建议,设计了实用、简化的新表格。表格分成几栏:⑴基本情况;⑵学习成绩;⑶知识缺陷;⑷弥补措施。后进生档案的设立,不仅对后进生进步的幅度、成绩的高低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后进生的追踪调查及老师的工作交流。⒊制度管理 学校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的《教学工作管理条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均有后进生教学工作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是领导和教师管理后进生的依据,也是检查和考核的依据。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反馈,逐步将制度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⒋活动管理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第一,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后进生知识竞赛活动,并将获奖个人与集体张榜公布,请校长给他们颁奖,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二,德育干部、大队辅导员密切配合,把后进生组织起来,开展“嘎子小分队”活动,对表现进步突出的同学,吸收他们与三好生、小干部一起参加夏令营活动,使他们大胆地抬起头来走路,进步更快。㈣科研领先,改进教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于95年开展了“全脑开发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科研实验,寓创造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带领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学习理论、教学研讨活动,并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语文学法指导研究”等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开展了研究课题活动,请有经验的教研员、教育专家来校听课、评课,给予理论指导。老师们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进行教学方法尝试。两年来,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明显高于往年同年级的学生,后进生的比例逐年缩小。三、效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教育专家具体指导下,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协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坚持面向全体和积极探索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其效果显著。干部深入班级,调查研究,对各班后五名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底,一边向青年教师传授转变后进生的经验,一边抽挤时间给学习差生辅导;党团员带头奉献,走出校门,主动家访,无报酬地给后进生补习知识漏洞。全校干部、教师齐心协力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人际环境,逐步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后进生”的氛围。八年来,老师们以爱心温暖学生之心、家长之心,千方百计开发弱智生、边缘生11人;后进生的思想、学习、纪律、体育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上的进步。全校学生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勤奋进取,乐于学习良好校风已经形成;全校各科学习成绩优良率达80%以上;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保持了连续八年无一名留级生的记录;全校学生群体质量达到了市区规定的标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获奖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我校为中学输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受到了对口中学的好评,取得了家长和群众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我们将继续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面向全体,重在后进生的管理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材料


《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材料》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后勤管理先进个人材料

后勤安全工作总结

作为从事多年后勤工作的工作人员,我清楚的知道,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保障线、生命线,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所以多年来,我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为学校发展奠下坚实基础。对于与息息相关的安全工作,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一、管理

1、我们不断加大对宿舍的管理力度,完善和修订了宿舍的管理制度,对部分宿舍管理员进行了调整和更换,大力加强学生在宿舍的安全管理,实行学生就寝期间不离老师的值班制度,督促提醒学生按时就寝,按时起床,正常的作息时间。严禁学生在宿舍打闹,串舍等行为而引发的打架事件,并在宿舍走廊设有监控,杜绝学生就寝期间私自外出。

2、定期检查维修宿舍的床、壁橱等设施存在的问题,上铺的学生全部都保证配备安全带,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食堂安全管理

1、针对食堂,坚持了定期进行食堂卫生大整治,认真做好督促每天的打扫、保洁、消毒杀菌工作,强化了食堂工作人员着装佩证和规范操作,保证了食堂食品卫生。

2、为了避免学生吃饭因为拥挤而产生摩擦现象,我们针对自身学

校特点,安排各年级分批就餐制度,并安排专门人员跟班组织学生就餐,杜绝在食堂打闹,吵架等行为的发生。

3、为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注重加强小卖部的卫生监管,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立即落实整改,杜绝了过期变质及三无食品进入校园,严把病从口入关,有力的保障了师生身心健康。

三、用电安全管理

经常深入宿舍、教室进行检查摸底,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教室按时开灯关灯,保证了正常供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寝室杜绝学生使用电源,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维修工作

1、我们还定期对茶炉进行维修,除垢工作,及时更换水龙头,保证教职工学生的热水供应。

2、及时做好寒冷季节对于供暖设备的维修工作。

3、及时对教室损坏的墙面、黑板、桌子、凳子、玻璃组织力量进行维护,保证学生正常教学秩序。

总之,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保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牢固树立“后勤不后,用心服务”的思想,把师生的合理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本着“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的原则把好经费开支关,加强校物、校产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做到物尽其用;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建设“平安校园”,要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建立学校安全防范机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保证全校师生在一个安全祥和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工作、学生、安全、保证、宿舍、学校、后勤、进行等方面,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


一、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主要特点
我国是个大国,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全国现有2.6万处煤矿,10.2万处非煤矿山;有汽车2830万辆,加上摩托车、农用车辆,机动车保有量1.1亿辆; 7万多座加油站,1.44万处铁路与公路交叉道口,每天1万多架次民航起落飞机,每天150多万艘大小船只在内河和海上飘泊行驶。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每年全国因为各类事故死亡10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加上职业危害,一年就有近百万的家庭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不幸。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事故总量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事故高发期,事故死亡人数连年增加,2002年达到139393人的历史点。经过努力,与2002年相比,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从1.33降到了2007年的0.413,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从4.05降到3.0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从13.7降到了5.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4.94降到了1.485。2007年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3%和10.1%。
二是煤矿事故逐年下降。2003—2006年,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减少350起、562人,年均降幅8%。2006年发生煤矿事故2945起、死亡4746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0.9%和 20.1%。2007年煤矿事故起数下降17.8%,死亡人数下降20.2%。
三是重点行业领域取得成效。2003-2006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幅度。 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7806人、下降8.7%;铁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2595人、下降45.1%。民航飞行、危险化学品、农业机械、火灾、金属非金属矿山、水上交通、烟花爆竹等事故均有幅度不等的下降。
四是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2006年一次死亡3-9人事故比上年下降9.6%和7.6%;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30.1%和49%;没有发生涉难百人以上的事故。2007年3-9人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6%和9.4%,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4%和3.5%。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了506376起,死亡人数达101480人。当前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安全状况不稳定,重特大事故上升。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二、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当前存在八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一是生产安全准入门槛低。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看,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争相降低门槛特别是安全生产准入门槛招商引资,致使大量企业的立项、建设、准入过程把关不严,安全隐患严重。二是安全保障能力差。大量中小企业生产条件简陋,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安全设施不到位。三是非公企业安全形势严峻。非公有制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不少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尚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投入不到位,生产规模小,工艺极落后,装备水平低,技术条件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而且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严重不足。近两年非公有制小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高达74%和72%左右的比例。
(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我国每年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创造了全世界4%的GDp。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压力。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对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增大,社会生产消费活动增加,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交通运输的规模急剧扩大,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企业、交通工具、乡村道路、水上作业人员和驾驶员、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对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市场准入门槛低,低水平建设重复。多数小煤矿仍采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三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上亿劳动者从业环境存在职业危害。截至2007年底,尘肺病累计报告病例58万例,现有尘肺病患者44万人、疑似患者60万人。
(三)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我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特别是那些深层次、基础性问题突出。一是安全生产基础非常脆弱。一些行业、领域和地区安全状况比较严峻,生产装置、设备老化,加之维修和更新改造不落实,管理混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二是长期安全投入不足。特别是煤矿、重化工企业,不仅是安全投入不足,基础产业更是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3%,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占79%,不仅远远落后于先进工业化国家,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三是生产安全欠账多。一些地方公用设施严重老化;一些行业存在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一批国有厂矿历史包袱重,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生产欠账多。四是安全科技进步进展缓慢。点多面广、规模小、工艺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仍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安全科技进步进展不快。
(四)安全生产意识淡漠。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不规范,违规违章所造成的。一是领导安全给政绩让路。有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企业安全给效益让路。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把一切精力用在片面追求任务的完成、效益的化上,甚至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追逐利润。三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存在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四是全社会安全意识淡薄。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
(五)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大。200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40.5%,每年增加0.5%,到2010年达到50%。已经有1亿3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1亿农民等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城大多从事苦、伤、累、险的工作,加上文化素质不高,安全作业能力弱,易引发事故。二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非公有制企业既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的领域。以私营、个体小煤矿为例,约95%以上的小煤矿从业人员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30%左右的为小学以下甚至文盲。而且这些企业自我培训教育的能力极低,无力进行岗位培训,也不重视员工培训。三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农村、农业人口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而企业和政府的培训教育又相对滞后,导致伤亡事故多发。
(六)安全生产管理弱化。一是行业管理弱化。不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技术规程、设计规范,已不适应需要,但没有得到及时修订;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也缺失,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是由家庭工场、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安全生产方面既有不重视的问题,也存在着无人管和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三是企业安全管理松懈。不少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违规违章作业普遍存在。四是企业主体责任没落实。
(七)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一是缺乏有效性。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没有层层落实责任,造成安全生产责任悬空,责任制无法落实。二是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内容不具体,没有对责任制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没有落实责任制的具体措施和有效办法,虽然层层签订责任状,但落实不到位。三是缺乏监督性。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工作浮在面上,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县、乡、村、企业不落实不到位。
(八)安全生产执法性不够。一是安全生产立法滞后。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我国虽然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但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性法律。二是安全监管工作还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由于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调整不久,机构、队伍虽大部分组建起来,但业务还不十分熟悉,工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来。加之在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很滞后,也还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三是安监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待于提高。一些监管监察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法治观念和执法意识不强,执法工作中存在着“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的状况。四是安全生产机制不适应形势。目前对安全生产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不够,出台不多,更不配套,有的还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同时,执法犯法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思路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解决条件还不成熟的制约,也有解决措施不到位的影响,因而解决问题总是有一定难度的。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创造解决的条件,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方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规划,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同时考核,切实抓好落实。
(二)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一是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当地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确保一方平安。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要负起具体领导责任,分管其它工作的领导,也要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责。二是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都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管的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政府各有关部门也都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形成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起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三)要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一是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生产科学道理,灌输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态度,强化全社会、全民族的安全意识。二是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的作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企业自主负责上,使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把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要搞好对企业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法人和个体业主,要分期分批依法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四是严格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源头管理,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五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引导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六是在高危行业生产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企业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七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安全科技的研究,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一些安全生产技术性难题,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同时,要及时发布严重危及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淘汰目录,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八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坚持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推进安全意识形态建设,把安全第一、遵章守法、“三不伤害”等安全理念变为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适应向公共财政转型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逐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对历史遗留的重大隐患要加快整改,弥补安全欠账。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四是要在高危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险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险,强化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减轻企业事故赔付成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建设轨道。法规制度是安全生产的基础、灵魂和根本。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我国虽然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但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性法律。特别是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后,需要通过立法理顺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负责某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具体问题上因职责不清而产生的扯皮现象。要健全《安全生产法》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职工和公民的安全行为。
(六)要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一是要加强安全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手段,要全面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做到以强化执法推动专项整治,以强化执法推进行政许可,以强化执法加强安全管理,以强化执法促进隐患整改,以强化执法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主体,要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三是突出执法重点。对事故多发地区和企业、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事故分析,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防范重点灾害,整改薄弱环节。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四是加大联合执法。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的实效性,共同做好工作。
(七)要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是确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落实的关键。一是要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合理界定、划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与专项监管机构的工作定位、工作层次及职能范围,逐步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定位于行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监督的职能,并参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模式,走国家监察的路子。二是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逐步从现在国家、省、市(地)、县(市、区)四级设置的基础上,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给予有限授权,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对村居则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三是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并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法律、化工、建筑、机械、矿山方面的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四是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并管理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五是建立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可逐步推行省以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垂直管理体制,在人事调配上由省局统一任免,以保证集中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
(八)要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隐患治理机制。对排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要建立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对历年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要认真进行“回头看”,督促整改责任单位切实落实好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二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对所有事故都要及时认真组织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要从严查处,强化社会警示作用。三是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抓紧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机制,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和隐患。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逐步形成信息畅通、反应快捷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制定完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演练,提高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运行协调机制。要建立重点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协调协商制度、联合办公制度等,对关系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按各自职责抓好落实。五是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机制。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研究深化整治的对策措施,把专项整治与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与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许多地方政府对于民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导致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第一篇: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转型不到位,民生公共服务机制短缺。目前部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之所以不能尽如人意,这与考核官员主要依据GDp等经济增长指标,不太重视将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政府对于民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导致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公共政策的监督和评估不到位,民生利益表达机制缺失。监督和评价事关公共政策的价值成效,在公共性的民生政策中,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公共政策的监督不到位。以农村为例,当前各级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同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二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通过社会治理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和传统体制的影响,我们的决策机制存在弊端。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对于关乎到他们切身利益方面缺乏话语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投入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云南省惠及民生政策越出越多,财政投入惠及民生方面资金量越来越大。20xx年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286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6%;20xx年,全省财政民生投入达1570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9%。这些资金中,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种粮农民综合直补、大中专学生生活补助等直接补贴个人的资金高达241.1亿元。虽然政府投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在机制建设方面,一是民生投入不足。主要是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需要支出的速度,在有限的政府财政中,以钱养事的措施面临较大困难,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还经常有公共服务机构的经费被挪用的现象。二是在民生工程资金不宽裕的状况下,其管理也不容乐观。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民生工程建设,但由于部门各自为政,职能交叉,一些民生投入缺乏统筹性和集中性,致使资金易被分散、截留、浪费。最为突出的是,在财政民生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将财力投向市政建设、大型体育文化设施等形象工程,导致教育、公共卫生等一些基本财政投入偏低。

从民生工程建设看,在具体层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各个阶层、各种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相互交织,使得政府在选择民生项目、制定民生政策等方面难以取舍,稍不注意,就会相互攀比,反而引发新的矛盾。同时,已经实施的民生工程,在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方面,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及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方面,存在覆盖面较窄、缴费门槛偏高、省级调剂能力弱、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分布不均衡等;医疗保障方面,保障水平低、统筹层次低、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等;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廉租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由于需求多、要求高、投入大,与地方各级政府有限的筹资能力形成矛盾;收入分配同样存在着不公的现象,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偏低,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构架尚未完成等。

民生建设的基本选项

规范政府职能、优化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政府职能和权力配置。要进一步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改革研究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得到强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从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手段与依法行政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效能,改进公共服务质量。三是健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健全应急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环境治理和公共安全的目标、责任、程序、范围、监督考核办法等,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在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健全均等化的基本标准和保障措施。

推进制度和法律建设,完善民生建设的保障机制。制度带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和全局性。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有法律制度作保障。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立了法的,因而推行起来就比较顺利。有了法律制度,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就不会被轻易改变,不会因为政府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民众所感受到的受教育机会、健康机会、迁徙机会、进入市场的机会等机会不公平,均与现有的法律规设、制度安排不健全不完善有直接关系。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拥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着强烈期待,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难以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健全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尤其要出台各种政策保护好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采取措施减小各类差距,并力争使之法律化,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健全民生政绩的考核机制,树立民生政绩观。从本质上来说,民生政绩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的体现。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政绩观,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民生政策,把改善民生当作第一要义和最大政绩。在具体操作上,要进一步加强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估制度的建设,将民生工程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明确第一责任人,切实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级级对人民负责。建立全面而正确的绩效评估指标,注重公民的满意指标。要扩大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多采取政府内部评估,上级评价下级,很少采取外部评估、社会评估。因此,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应扩大评估主体,引进社会评估,公民参与评估,使绩效评估成为政府和公众交流的方式。

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民生协调机制。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政府既要从整体民生利益出发,通过发展追求整体民生利益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强调多数人利益、整体利益至上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兼顾少数人的利益。由局部利益推动整体利益,合理兼顾农民与市民这两大部类的利益,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城乡民生工作布局,在继续为城市居民多办实事的同时,更多地在民生领域造福广大农村农民,加快推进城乡保障的全面接轨。

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民生工程的联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财政具体协调、部门牵头落实、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在实施民生工程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作为组织实施单位,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民主性,广泛收集和听取社会各种力量的意见,做到立足民情,决策结果要反映民心、符合民意。要全面推进民生工作的公开透明,实现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运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民生工程更透明、更公正、更高效。要以为民、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落实、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多方协同、逐级落实、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在实施民生工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不搞高标准、高要求,不吊高群众胃口,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使民生工程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一方面,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利,尤其要重视困难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事关人民群众基本民生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决策听证制度,保障公众的参与权。通过公开政务信息,让老百姓及时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平等机会。

大力培育公民社会,鼓励和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公众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培育公民社会,说穿了就是是要把社会还给社会。而要把社会还给社会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现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增大了,随之而来要做的就是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因为社会组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民间,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当前,政府要逐步从主要依靠政府管理转向政府治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除了重大事项,政府应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府着重发挥好监管者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篇: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从20xx年起,淮南市组织实施了12项民生工程。审计结果表明,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民生工程的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细则,进展顺利。凡涉及个人的补贴、补助和救助,相关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的标准,已发放到群众的手中,切实保障了其基本生活权益。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全市30万义务阶段在校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但从当前制度建设和运行过程来看,民生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资金下拨不及时。在民生工程资金投入方面,省财政对县及县改区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对市和市辖区的支持较小。20xx年省财政安排重大传染病病人救治和艾滋病病人救助资金114.1万元,其中69.9万元于当年12月底才拨付到县区财政,只能结转下年使用。

2、发展不平衡,惠及面偏窄。一是受资金和保障人数的限制,加之行政村基本没有社会救助组织,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尚在建设之中,20xx年我市农村低保覆盖面仅为3.7%,虽超过省厅3.1%的要求,但还没有做到应保尽保,扩面提标难度较大。二是新农合因实行县级统筹,补偿标准由县区自定,农民受益程度存在区域差异。以20xx年4个试点县区大病补偿封顶线为例,凤台县是3万元、潘集区和毛集实验区是2万元、大通区是1.5万元。三是20xx年全市结核、艾滋病人总数为1708人,实际救治、救助人数为257例,仅占病人总数的15%,比例较低。四是目前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对事实收养的子女未实行奖励扶助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相对较低。

3、部分资金和项目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区在农饮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将市级以上资金400万元在区农林局设户管理,违反了《安徽省农饮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建设资金需在各级财政进行专户专款核算的规定。另外,部分农饮项目未建立后期管理维护机制,农饮工程项目完工后,没有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制定相应的管护办法,农民只好看着到户的水管没水吃,工程效益难以发挥。

建议今后应强化民本意识,不断推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将公共财政更多地向民生倾斜,把着眼点放到 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18项民生工程上,足额筹集和落实配套资金,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的长效机制,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阳光操作办法。强化基层和基础工作,加快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做到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既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世界的瞩目。

第一,更加重视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在党和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下,城镇居民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xx-20xx年四年间,新增城镇就业35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80万人,超出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年度目标。20xx年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2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计划的70%。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xx-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基本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20xx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20xx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高出同期GDp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此外,各地还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城镇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下大力气降低今年以来由于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就业形势好转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热点不断持续和巩固。20xx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7.6%和8.6%,分别是2000年和198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

第二,更加重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20xx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

城乡基本医疗体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xx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与此同时,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制度,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铺开。

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之后,从20xx年起,农村低保制度由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农村,从而为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安全网。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2068万人。

第三,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从20xx年开始,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这些重大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农业基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从20xx年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00多亿元。20xx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

第四,更加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xx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6.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9.7平方米,分别比20xx年增长14.5%和12.1%。五年来大多数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针对近年来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旨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已经全面铺开。截至20xx年6月底,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20xx年计划安排廉租住房资金达到79.4亿元,超过20xx年之前廉租住房资金总额。

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9.1标台,分别比20xx年增长39.2%和35.8%,极大地便利了出行。城乡居民的信息通信更加畅通,城市居民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达到较高的水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增加。

当然,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安全管理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