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息化年终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20

整体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当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结束一段进程的时候,经常会需要写总结。在写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写总结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都会形成新的知识:有时候,只有坚持一件事不放弃,我们才有可能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写总结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整体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田凤山的讲话分三个部分:一、着眼全局,充分认识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明确目标和任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三、加强领导,积极营造信息化建设良好环境。

田凤山说,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国务院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要求政府部门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切实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广泛应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温家宝副总理在去年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强调,“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为我们做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田凤山指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准确把握国土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合理规划、高效管理、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与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对国土资源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快速反应能力,开展以获取数字化信息为目标的各项调查评价工作,建立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的管理工作模式,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田凤山说,信息化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和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可以理顺管理关系,清晰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共享信息资源,推进依法行政,大幅度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

通过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快速采集和传输,使得以往几乎无法想象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分析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从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通过国土资源动态监测,能够随时掌握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及时、有效地发现和了解各种违法违纪问题,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使我们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时效性。通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有利于建立国土资源部门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让公众迅速了解我们的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基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并通过信息反馈听取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采纳合理建议,推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促进政府工作方式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国土资源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一些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在地政、矿政管理中推广应用,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积累明显加快并开始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网络、标准等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与应用已取得很大进展,许多基层部门初步实现了电子政务和窗口式办文。如深圳市规划国土管理局根据各类业务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并全面应用了面向业务、跨部门运行的基于城域网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不仅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推进了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总体上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远远不够。信息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国土资源管理仍未摆脱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方式,大量国土资源资料仍主要以纸介质和实物方式保存,长期闲置,难以被社会利用;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田凤山说,“十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坚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面推进、突出重点,遵循客观规律、确保建设质量,开放信息服务、保证信息安全的建设的原则,从整体上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的快速发展。

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十五”目标是:建立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本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田凤山说,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五”期间我们要着力抓住一个核心,夯实两个基础,面向三个领域,强化四项措施。一个核心是要紧紧抓住实现国土资源工作主流程信息化这个核心,在国土资源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

的国土资源工作模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业务工作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要夯实两个基础:一是数据库建设。各级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是保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取得实效的关键,而数字化信息不足又是当前制约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要大力加强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及信息全社会共享提供数字化基础;二是信息网络建设。要抓紧建设先进、可靠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把各级各类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面向三个领域:一是面向政务管理领域。要针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职能,建立起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各项业务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事务管理系统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应用系统。通过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政务公开,促进政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二是面向调查评价领域。要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信息化带动调查评价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专业辅助软件的开发,加速形成以数据流为主线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体系,全面提高调查评价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三是面向社会服务领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相关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服务网站,理顺信息渠道,形成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增进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要强化四项措施:一是统一规划,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国土资源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土资源工作各个领域和环节。必须保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协调一致,按照上级规划指导下级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制定各级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二是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关键,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标准工作,制定并推行科学、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标准与规范一旦制定,全国上下必须严格遵循,确保建设质量,保证各级系统建设能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三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按照规划,根据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应用,求得实效。按照统一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先上,急需项目先行,并通过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四是积极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没有经费来源或资金不足问题。对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努力开辟经费渠道,为实现国土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自我总结


一、求真务实,实现由急躁冒进到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的思想转变

经调查发现,一些同志在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上存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分析原因,主要是把跨越式发展的内涵看“偏”了,以为跨越式发展就可以超越现实,用不着扎实苦干和艰辛努力;把信息化建设看“轻”了,认为买几台微机,建立个网络,就实现了信息化;把现有的基础看“高”了,觉得机关办公有了自动化的雏形,部队训练有了模拟化的探索,政治有了网络化的尝试,稍加完善和整合就是信息化了。针对这各思想情绪,必须引导各级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双重历史任务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讲求科学、遵循规律。一是要树立辩证的思想方法。既要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又要继承传统保持优势;既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又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既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又要协调发展整体提高;既要雷厉风行紧张快干,又要把握节奏稳步推进。二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搞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切实把战斗力标准落到实处。三是要强化夯实基础的观念。完成双重历史任务,离开基础建设这个平台,跨越式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必须自觉克服浮躁情绪和思想,注重在强根固本上下功夫,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抢抓机遇,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我党历来重视我军的军事变革,他多次用中国近代史的沉痛教训警示全军,指出近代中国,由于政治统治的腐朽,丧失了一些军事变革的机遇,总是走在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的后面。这是我国近代长期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1998年江主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紧要的。这个时期,是新的世界军事变革的初始阶段,只要我们看得准,措施得当,实际工作抓得很紧,就可能使我们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许多新生科技资源尚未纳入国防储备和管理之中,国防建设总体结构的技术含量较低,以人力数量优势为主要牲和步兵分队为主体的后备力量结构,以粮、油、车等一般物资、装备和普通战备设施、技术为主的储备结构,以传统方法为主的指挥手段,难以适应未来战争高技术对抗的需要。紧随军事变革和军队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发展要求,突出科技在总体结构上实现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迫在眉睫。

一是拓展编组范围。就是编组范围要向科技含量高的军民兼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拓展;编组对象要向知识群体拓展以提高后备力量科技人才比例。二是大力开发军民通用技术、产品,建立技术成果统一储备管理制度,健全地方有关部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的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改善武器装备和动员设施。三是要搞好指挥自动化建设。建立纵向一体、横向互联的动员指挥网络,实现国家到县级国防动员机构指挥自动化联网,积极研制开发动员资源管理、动员辅助决策和动员信息报知等系统软件,提高国防动员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效能。

三、迎头赶上,实现由全面建设向有针对性有重点建设的转变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关键要处理好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先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必须明确,我们所要求的机械化,是建立在信息主导基础上的机械化,我们所建立的信息化,是最新版本”的信息化。因此,在完成我军双重历史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高端起步的观念,始终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国防建设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这样才更有利于赢得时间,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尽快进入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和高技术战争形态的变化,我国的战争威胁由全面战争转变为局部战争;防御重点由抗敌大规模入侵转变为抗敌高技术兵器对政治(经济)中心、军事目标、交通(通信)枢纽的精确打击。过去全民皆兵、城乡一致、平行建设的做法,单一、分散、低层次建设战备设施的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用于国防建设的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建设规划上由过去的全面建设转到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准备上来。

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团组织以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当地青年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共青团工作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办公厅赴广东调研组对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作的探索,从思路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

1.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1997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1589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9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万,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的生活,公务员则更希望前途顺利,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3.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是物质财富的主

要创造力量。在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经济组织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经济组织中工作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和将来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山市能够被遴选为全国30个“科技兴市”的先进城市之一,与该市有一支力量强大的青年科研队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4.职业选择注重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般把能否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看得比较重。据当地团组织调查,珠海、番禺两市分别有50.4%和37.3%的青年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前景及个人兴趣特长。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社会能够为各个层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

5.注重社会生活。在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看作是自己整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社会看作是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跨单位、跨团体、跨区域的社会行为,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社会公共场所。传统的走亲访友,闲聊度日,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该地区,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社会化运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团组织所使用的“社会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从运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面向社会设计活动。珠江三角洲团组织设计的活动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便于人们在“八小时”以外自愿参与,从而使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而团组织一般只负责活动的设计和宣传,很少进行直接组织。如,广东团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广场”,深圳团市委创立的“大家乐”舞台,都是这样。每周末在广州市著名的商业网点天河城广场开展的“青年文化市场”活动,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观者如潮。现在,青年文化广场活动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开。在深圳,以青年为主体,以“自愿、自荐、自演、同乐”为原则的“大家乐”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开办以来,仅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就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2000多场,参加表演者4万多人次,观众达450多万人次。全市有不同规模的“大家乐”舞台100多个。对“大家乐”,社会各界有口皆碑,誉之为“特区平民夜总会”、“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蓝的天”。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期间,深圳团市委设计的“营造回归纪念林”和“回归的足迹接力跑”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

2.面向社会设置组织。团的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难点。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团组织可以说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一厂一支部”的格局,通过设置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兴趣建团、员工宿舍区域建团、活动中心建团等途径,探索国有企业建团的新途径。通过依托工会建团、社区建团、行业挂靠建团等灵活形式,使新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取得了突破。在农村,形成了以村建团委为核心,以支部进厂和厂外建团为网点的以村带厂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团组织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注重调整和改革社区共青团工作体制,加强社区与行业、学校等不同战线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组织的区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是全团推动工作发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对此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操作上则更为系统。首先,他们注重向社会寻求人力资源,以发展和壮大共青团的工作队伍,形成以团干部为骨干,团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队伍。如,在深圳,团的许多具体工作是义工在做。同时,他们还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把党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来获得法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说,过去靠文件,现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四、事业化发展

据当地团干部讲,“事业化”是各级团组织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办实业”到“办事业”,团组织有过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现在他们所形成的共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以办事业为主,以办实业为辅。而且,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办实业,都要围绕青少年需求来办,都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

从珠江三角洲团组织的实践看,共青团组织兴办的事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青少年活动阵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成规模,上档次,是共

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团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60人。他们坚持从事业带实业,以实业补事业,发展事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创一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正在筹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宫,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大小教室、饭厅70多间,拟设项目80多个,娱乐项目20多个,可以同时接待5000人学习、参观和娱乐。又如,江门市现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状况良好。一座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青少年宫将很快动工修建。广州市青少年宫的占地面积也达3万多平方米。

2.文化产业。与青少年有关的文化产业,如报刊、杂志、艺术团,是事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广州、深圳两市团组织创办的青少年报刊和杂志,能够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可以辐射到临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相应各级团组织筹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跃。如,列入《广东团工作五大体系构建规划要点》中已经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基金达11项之多。广州团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依托,建立和拓展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在支持团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由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出资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专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务的非营利性辅导机构——广州市手拉手越秀辅导中心,其工作对象是情绪起伏不定、发展有困难及经常在公共场所流连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其工作内容有11项之多。中心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帮助,是一般团组织难以做到的。

从珠江三角洲共青团的实践看,事业化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解决的是依托问题。有了与青少年有关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等实实在在的依托,团的组织就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团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得扎扎实实。第二,解决的是机制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可以长期使用,长期发挥作用,推动工作持续向前发展。第三,解决的是工作覆盖面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难以替代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相比的。

五、几点启示和思考

在调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探索,给我们许多具有全局意义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的观点。小平同志所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同样适用于共青团工作。共青团事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发展。可以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没前途。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发展,应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敢试敢闯的劲头。

2.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应从共青团如何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说,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近年来,共青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很大拓展,但与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社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

3.形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的同时,应努力推动团属青年社团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

4.把社区作为新的工作生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场所,可以为团的工作提供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应当成为共青团工作一个新的重点领域。全团有必要以整体推进的态势来加大社区团工作的力度。实现团的有关重点工作和建设在社区的平衡发展,以推动新的工作领域的开拓。

5.在团的工作中加大有关青年事务的内容。青年事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适应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动地承担和参与有关青年的社会事务,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占领阵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联合国第50届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对我们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启示意义。应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做法的基础上,推动这方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6.争取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作为重要的人民团体,其工作职能、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都有必要更多地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证。以此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和政府中的青年工作职能,把团的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目标之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保证团的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努力,而且收获不小。同时,希望上级团组织在这方面予以支持的呼声也比较高。各级团组织都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7.转变机关职能。在机构改革中,共青团组织同样面临着转变职能的问题。广州团市委提出的“小机关、大事业”的思路颇具启示意义。“小机关”的作用在于加强宏观指导,“大事业”的作用在于能够更多地承担与青少年工作有关的社会事务。对各级团组织在机构改革中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确定问题,团中央有必要提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8.注重研究和探索共青团工作的区域性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团组织的工作,会有诸多共同特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更好推动共青团工作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
社会化运作 事业化发展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自我总结范文


自我总结是自己对自己自身工作和学习等的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自我总结,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自我总结栏目!

一、求真务实,实现由急躁冒进到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的思想转变

经调查发现,一些同志在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上存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分析原因,主要是把跨越式发展的内涵看“偏”了,以为跨越式发展就可以超越现实,用不着扎实苦干和艰辛努力;把信息化建设看“轻”了,认为买几台微机,建立个网络,就实现了信息化;把现有的基础看“高”了,觉得机关办公有了自动化的雏形,部队训练有了模拟化的探索,政治有了网络化的尝试,稍加完善和整合就是信息化了。针对这各思想情绪,必须引导各级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双重历史任务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讲求科学、遵循规律。一是要树立辩证的思想方法。既要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又要继承传统保持优势;既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又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既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又要协调发展整体提高;既要雷厉风行紧张快干,又要把握节奏稳步推进。二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一切从实效出发,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搞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切实把战斗力标准落到实处。三是要强化夯实基础的观念。完成双重历史任务,离开基础建设这个平台,跨越式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必须自觉克服浮躁情绪和思想,注重在强根固本上下功夫,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抢抓机遇,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我党历来重视我军的军事变革,他多次用中国近代史的沉痛教训警示全军,指出近代中国,由于政治统治的腐朽,丧失了一些军事变革的机遇,总是走在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的后面。这是我国近代长期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1998年江主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紧要的。这个时期,是新的世界军事变革的初始阶段,只要我们看得准,措施得当,实际工作抓得很紧,就可能使我们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许多新生科技资源尚未纳入国防储备和管理之中,国防建设总体结构的技术含量较低,以人力数量优势为主要牲和步兵分队为主体的后备力量结构,以粮、油、车等一般物资、装备和普通战备设施、技术为主的储备结构,以传统方法为主的指挥手段,难以适应未来战争高技术对抗的需要。紧随军事变革和军队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发展要求,突出科技在总体结构上实现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迫在眉睫。

一是拓展编组范围。就是编组范围要向科技含量高的军民兼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拓展;编组对象要向知识群体拓展以提高后备力量科技人才比例。二是大力开发军民通用技术、产品,建立技术成果统一储备管理制度,健全地方有关部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的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改善武器装备和动员设施。三是要搞好指挥自动化建设。建立纵向一体、横向互联的动员指挥网络,实现国家到县级国防动员机构指挥自动化联网,积极研制开发动员资源管理、动员辅助决策和动员信息报知等系统软件,提高国防动员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效能。

三、迎头赶上,实现由全面建设向有针对性有重点建设的转变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关键要处理好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先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必须明确,我们所要求的机械化,是建立在信息主导基础上的机械化,我们所建立的信息化,是最新版本”的信息化。因此,在完成我军双重历史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高端起步的观念,始终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国防建设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这样才更有利于赢得时间,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尽快进入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和高技术战争形态的变化,我国的战争威胁由全面战争转变为局部战争;防御重点由抗敌大规模入侵转变为抗敌高技术兵器对政治(经济)中心、军事目标、交通(通信)枢纽的精确打击。过去全民皆兵、城乡一致、平行建设的做法,单一、分散、低层次建设战备设施的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用于国防建设的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建设规划上由过去的全面建设转到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准备上来。

一是根据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和主要作战对手的作战特点,应突出加强边(海)防地区、大中城市、交通沿线地区的国防建设。二是根据战争形态和战时主要任务的变化,重点加强参战力量、后方防卫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支前保障力量的建设。三是着眼于高技术战争毁伤率高、消耗量大的特点,重点抓好战备体系建设。主要应建立藏得了、抗得住的城市防空设施体系,建立水、陆、空相衔接的立体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建立大容量、多途径、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体系,建立生产能力强、布局合理、平战转换快的军工生产体系,以提高平战转换的能力。

"信息化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