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近期工作汇报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20

就业工作汇报。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我们或多或少会在某些时候有些深刻的故事,优秀的人写一份总结,是对自己的反省,突破。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更优秀的自己负责,我们该如何去写一份优秀的总结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就业工作汇报”,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全区的就业形势

截止2002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

造成我区就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密集,下岗失业职工队伍庞大;二是大连市老城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市内三区部分低收入人群陆续迁入我区,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机械增长较快;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失地、失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使就业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岗位开发与就业情况

我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今年,我们确定了76个重点项目,将创造一大批就业岗位。区政府在安排财力投资项目时,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与吸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挂钩。

截止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净增岗位6200多个,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业占46%,服务业占34%,制造业占10%,其它行业占10%;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15%,外资企业占3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52%。

截止7月底,我区就业总人数133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542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就业2515人,大龄人员就业1320人。

三、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区政府责成区劳动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汇编,下发全区,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机关开门评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每月向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汇报落实情况,在区报设专栏进行通报,并实行专项督查,确保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

截止目前,为500户企业、8462人减免税费金额达149.6万元,为吸纳28名下岗失业人员的5户服务性企业减免税金6.1万元。30余名失业人员已申报小额贷款或有贷款意向,其中8人正在担保公司和银行评估过程中。

四、社区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区13个城区街道和7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社区平台硬件建设全部达标,办公场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每个街道4万元的配比资金已全部到位,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均以区编办和区政府文件予以确定。

五、再就业资金筹集情况

目前,我区已筹集再就业资金630.8万元,并进入专户。此外,本级财政预算列支150万元(不含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00万元)。1-7月,再就业资金使用277万元,其中215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42万元用于社区平台建设配比资金。

六、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情况

为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我区建立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掌握大龄人员下岗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和安置去向等情况,增强就业帮助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实行分片包干,实行就业双向承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只要不挑不拣,可全部推荐上岗。区政府已采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加强城建综合执法巡防力量等措施,共开发

公益性岗位529个,用于安置大龄人员。1-7月,区财政安排大龄人员就业财政补贴215万元,其中205万元用于支付工资、5万元用于岗前培训、5万元用于支付服装费等其它费用。

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增强就业服务功能,2000年,区财政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51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并与市劳动力市场和辖区内的街道实现联网,形成市、区、街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劳动力市场实行“一站式”办公,并为大龄特困人员设立了专门服务窗口。每年举办就业洽谈活动10次左右,介绍就业岗位近8000个,成交量达到4000多人。

在再就业培训方面,我区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下设13个社区就业培训分校、6个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教学、实习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先后开设培训专业近30个,年培训8000多人,培训鉴定合格率达90%,就业率达75%以上。为培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区近期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两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年培训人员可达到5000人以上。

八、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有关措施

为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区重点打造六个平台,全方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打造岗位平台,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打造资金平台,发挥政府财政对就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打造培训平台,增强职业技能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四是打造援助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帮扶作用。五是打造创业平台,提高失业人员对就业的能动作用。六是打造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机制对就业的配置作用。

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大连”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全区的就业形势

截止2002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市援助就业5000人工作总结汇报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改善民生,援助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 5月15日至6月底,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发动、全员参与”的思路,采取“市县整体联动、市区统一运作、政府部门搭台、市场供求对接、重点托底安置”的方法,经过宣传发动、资源组织、信息发布、供求对接、托底安置五个阶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市共登记就业困难对象5790人,援助就业5181人,其中:通过组织市县联动的大型招聘洽谈会供求对接,提就业岗位22376个,帮助4949名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托底安置,帮助232名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目前尚未就业的有609人。
一、主要做法
1、高规格、严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是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市委赵鹏书记的要求,成立了“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正邦同志任组长,陈市长亲自过问活动的筹办情况,听取工作汇报。5月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门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5月中旬又召开了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分管局长、就业中心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要求各地尽快对接,主动向县(市、区)政府汇报情况,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并按照市总体方案和步骤安排,组织好这项活动。
2、大范围、高密度认真调查摸底。一是成立了全市就业困难对象调查组。全市共组织了36个专项调查小组,按照盐政发[2009]74号文件明确的10种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逐人逐户的调查登记工作。市区专门印制就业困难对象调查登记表,由市区各街道、社区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就业困难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各县(市)也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调查摸底工作。经过一周的仔细摸排,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帐,汇总上报就业困难对象5790人,其中特别困难对象(零就业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双下岗失业或单亲家庭)1955人。二是成立了全市“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岗位采集组。按照方案中明确的全市援助岗位不少于10000个,其中市区不少于3500个的要求,分50个采岗小分队,分别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援助基地和其他各用工单位采集适合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的岗位。先后采集就业岗位22376个,其中公益性岗位1298个,30家就业援助基地岗位872个,企业用工岗位20206个。市劳动保障局和市人事局还专门召开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申报工作会议,要求及时上报空缺的公益性岗位,共采集公益性岗位26个。
3、多层次、大规模合力举办活动。5月31日上午,由盐城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援助就业5000人”暨服务企业用工市县联动大型招聘洽谈会在盐城市奥体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层次高。这次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鹏到市区主会场宣布招聘洽谈会开幕,市政协主席冯永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正邦,市委常委、秘书长戴元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桂英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察看主会场。各县(市)同步设立分会场,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亲临现场,出席分会场开幕仪式。建湖县于5月31日和6月19日分别举办了专场招聘和小本创业项目推介暨成果展示会,县长苏冬、县副书记羊维达、常务副县长王旭东出席了会议。二是规模大。此次活动,市区主会场及各县(市)7个分会场共组织492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21078个,动员和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4.6万人进场求职,其中市区主会场有6000多人。三是效果好。活动中,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纷纷向报道活动的新闻媒体表示感谢党和政府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关心,为企业用工搭建平台提供载体,有效解决了一批困难对象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全市共有7229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就业困难对象2860人。
4、实名制、广覆盖全力托底安置。一是筛选发布。对招聘会后的空缺岗位及仍未就业的困难人员,逐一进行登记建立人员花名册,在社区实名张贴发布,使要求岗位援助的每户就业困难家庭都能知晓市区公益性岗位使用空缺情况。二是分类包干。根据花名册对未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按社区落实到人头,实行分类包干援助。对有劳动能力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人数较多的,由社区通过组织举办小型专场洽谈会的形式进行援助;对年龄在40周岁以上就业较为困难的,由社区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进行援助;对社区自身难以消化或难以通过岗位推荐实现就业的,由户口所属地街道在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中统筹安排,实行托底安置就业。三是动态援助。开展了周跟踪、月家访、季调查的帮扶制度,定期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收入状况,帮助其稳定就业,同时不定期地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矛盾与问题,切实做到帮助一人就业,解决一家生活,维护一方稳定。
二、成效与特色
这次全市“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对政府的信心,切实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用工和困难群众就业的问题,让企业和群众得到了实惠,先后建立健全了就业困难群体登记管理、援助岗位采集、再就业援助跟踪服务动态管理三项工作制度,实现了“五个全部”,凡是符合援助条件的,全部登记管理;凡是需要政策帮扶的,全部及时帮助落实;凡是有培训愿望的,全部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凡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全部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凡是不挑不拣工作岗位的,全部提供就业机会。与以往相比,本次活动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特色一,市场服务与托底安置相结合。在发挥市场调节就业作用的同时,注重运用帮扶手段解决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对有一定市场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对象,通过日常服务和举办劳务集市及大型招聘洽谈会的形式,解决一批困难人员就业。对市场就业能力弱的,落实专人提供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三送”服务的方式,帮扶一批困难人员就业。对提供上述两种市场化服务仍难以实现就业的,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发的公益岗位中,托底安置一批。活动期间,通过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式实现就业的分别为2860人,1857人,232人,占总数的57.8%,37.5%,4.7%。
特色二,动员组织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为组织好这次“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吸引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就业困难对象。在工作中,始终注重发挥三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凡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的市区各类企业,均可全额享受为期不超过3年的企业应缴部分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二是网络优势。结合各类用人单位的缺工情况,通过市、县(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基层就业服务网络,有针对地组织劳动力资源,开展定向培训,最大化地满足各类企业的用工需求。三是服务优势。对提供援助岗位的企业,选聘就业困难人员的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援助基地、街道社区就业实体除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外,给予人力资源市场会员服务、免费服务和绿卡服务。更重要的是党委、政府对解决就业困难对象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诚恳的态度、优质的服务和不折不扣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良好工作作风赢得了不少部门、单位的信任,改变了过去不愿接受、不愿招收就业困难对象的做法和态度。市城管局主动与劳动保障部门联系,要求从就业困难人员中招用城管执法协管员。市规划局也准备从就业困难人员中选聘一部分规划监察协管员。
特色三,两项新规与社区兜底相结合。将市政府新近出台的解决就 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盐城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使用和管理办法》(盐政发[2009]215号)和《盐城市区建立就业援助基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试行办法》(盐政发[2009]216号)这两项政策,与原由社区单一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兜底的做法结合起来,为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岗位来源,有效地解决市区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管理政策不统一、管理不一致、工作不协调的矛盾。亭湖区7个街道在这次活动中一次性提供219个社区公益性岗位专门用于托底安置就业困难对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问题分析
存在问题:尽管这次活动层次高、影响大,效果好,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招工难。盐城是纺织大市,除江苏悦达纺织外,各县(市、区)的纺织企业都是传统的生产工艺,对年轻新成长的女性劳动力需求较多,而我市的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不愿在本地工作,以亲带亲,以邻带邻,纷纷到上海和苏南打工。因此,这类企业招工难是近几年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据统计,本次招聘会需求缝纫、服装等岗位12407个,而报名人数只有823人,占6.6%。二是“一高一低”(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对象求职难。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多数是根据岗位需要,招收专业对口的技能人才,而不是传统的先招工后培训,同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节奏快,企业普遍不愿意招用年龄偏大的劳动力者。本次招聘会共提供就业岗位22376个,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的18714个,占83.6%,无年龄要求的仅有1392个,占6%。三是技能性、技术性岗位用工缺口大。这类工种实行了特殊工种操作证书制度和技能等级准入制度,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取得,此类人员在人力资源市场一直比较抢手。本次招聘会全市共提供车工、焊工、电工等技术性岗位2315个,但报名的只有428人,占18.5%;联鑫钢铁有限公司招收5名行车工,无人报名。四是部分企业工资偏低,工作环境较差,导致招工难。如江苏汽迪工艺品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招收近200名缝纫工,生产操作工,由于待遇较低,无人报名。
原因分析:这次活动仍有609名就业困难人员未能实现就业。其原因有三:一是对援助的岗位期望值较高,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工作地点上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就业难,难就业,不少人几经推荐,仍未能尽快实现就业。据统计这部分人员约占78.1%。二是已接近法定退休年龄,希望实现稳定就业,平稳过渡到退休,不愿接受托底安置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约占4.1%。三是受扶持创业优惠政策的影响,改变求职就业的初衷,打算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约占17.8%。
分析结论:一是我市有条件、有能力、有政策、有机制、有综合服务措施解决困难对象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只要不挑不拣,都能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消化本地劳动力要从外输为主迅速调整并加大力度满足本地企业用工需求。三是要创新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培训劳动力技能。劳动保障部门要动态掌握行业、企业的用工量和用工结构,有针对性地对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并进行供求对接,提高就业成功率;或者由企业先招工,劳动保障部门上门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四是本地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劳动环境,能留住人。
四、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阶段整的要求,做好这次“就业援助5000人”活动计划的跟踪落实,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广开就业渠道,加大援助力度,扩大困难群体就业。
1、强化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到位。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组织对各县(市、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各项目标。严格按照市“就业援助5000人活动方案”的要求,定期检查就业援助服务组织开展情况,实行责任到人,目标到人。
2、分类指导,确保跟踪服务到位。继续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工作,对活动期间未能实现就业的困难对象,继续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服务。对有就业愿望的特别困难的就业对象,继续做好托底安置就业工作,确保一个不漏。对有创业愿望的,帮助落实创业项目、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帮扶。对接近退休年龄的,依托街道社区做好解困帮扶工作。
3、健全台帐,确保动态援助到位。各地要及时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台帐、托底安置就业服务工作台帐及跟踪服务情况台帐,确保出现一个,登记一个,援助一个,解决到位一个

我市援助就业5000人工作总结汇报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改善民生,援助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 5月15日至6月底,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发动、全员参与”的思路,采取“市县整体联动、市区统一运作、政府部门搭台、市场供求对接、重点托底安置”的方法,经过宣传发动、资源组织、信息发布、供求对接、托底安置五个阶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全市共登记就业困难对象5790人,援助就业5181人,其中:通过组织市县联动的大型招聘洽谈会供求对接,提就业岗位22376个,帮助4949名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托底安置,帮助232名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目前尚未就业的有609人。
一、主要做法
1、高规格、严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是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市委赵鹏书记的要求,成立了“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正邦同志任组长,陈市长亲自过问活动的筹办情况,听取工作汇报。5月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门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5月中旬又召开了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分管局长、就业中心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要求各地尽快对接,主动向县(市、区)政府汇报情况,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并按照市总体方案和步骤安排,组织好这项活动。
2、大范围、高密度认真调查摸底。一是成立了全市就业困难对象调查组。全市共组织了36个专项调查小组,按照盐政发[2009]74号文件明确的10种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逐人逐户的调查登记工作。市区专门印制就业困难对象调查登记表,由市区各街道、社区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就业困难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各县(市)也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调查摸底工作。经过一周的仔细摸排,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帐,汇总上报就业困难对象5790人,其中特别困难对象(零就业家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双下岗失业或单亲家庭)1955人。二是成立了全市“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岗位采集组。按照方案中明确的全市援助岗位不少于10000个,其中市区不少于3500个的要求,分50个采岗小分队,分别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援助基地和其他各用工单位采集适合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的岗位。先后采集就业岗位22376个,其中公益性岗位1298个,30家就业援助基地岗位872个,企业用工岗位20206个。市劳动保障局和市人事局还专门召开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申报工作会议,要求及时上报空缺的公益性岗位,共采集公益性岗位26个。
3、多层次、大规模合力举办活动。5月31日上午,由盐城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援助就业5000人”暨服务企业用工市县联动大型招聘洽谈会在盐城市奥体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层次高。这次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鹏到市区主会场宣布招聘洽谈会开幕,市政协主席冯永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正邦,市委常委、秘书长戴元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桂英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察看主会场。各县(市)同步设立分会场,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亲临现场,出席分会场开幕仪式。建湖县于5月31日和6月19日分别举办了专场招聘和小本创业项目推介暨成果展示会,县长苏冬、县副书记羊维达、常务副县长王旭东出席了会议。二是规模大。此次活动,市区主会场及各县(市)7个分会场共组织492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21078个,动员和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4.6万人进场求职,其中市区主会场有6000多人。三是效果好。活动中,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纷纷向报道活动的新闻媒体表示感谢党和政府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关心,为企业用工搭建平台提供载体,有效解决了一批困难对象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全市共有7229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就业困难对象2860人。
4、实名制、广覆盖全力托底安置。一是筛选发布。对招聘会后的空缺岗位及仍未就业的困难人员,逐一进行登记建立人员花名册,在社区实名张贴发布,使要求岗位援助的每户就业困难家庭都能知晓市区公益性岗位使用空缺情况。二是分类包干。根据花名册对未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按社区落实到人头,实行分类包干援助。对有劳动能力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且人数较多的,由社区通过组织举办小型专场洽谈会的形式进行援助;对年龄在40周岁以上就业较为困难的,由社区通过社区公益性岗位进行援助;对社区自身难以消化或难以通过岗位推荐实现就业的,由户口所属地街道在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岗位中统筹安排,实行托底安置就业。三是动态援助。开展了周跟踪、月家访、季调查的帮扶制度,定期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收入状况,帮助其稳定就业,同时不定期地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矛盾与问题,切实做到帮助一人就业,解决一家生活,维护一方稳定。
二、成效与特色
这次全市“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对政府的信心,切实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用工和困难群众就业的问题,让企业和群众得到了实惠,先后建立健全了就业困难群体登记管理、援助岗位采集、再就业援助跟踪服务动态管理三项工作制度,实现了“五个全部”,凡是符合援助条件的,全部登记管理;凡是需要政策帮扶的,全部及时帮助落实;凡是有培训愿望的,全部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凡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全部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凡是不挑不拣工作岗位的,全部提供就业机会。与以往相比,本次活动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特色一,市场服务与托底安置相结合。在发挥市场调节就业作用的同时,注重运用帮扶手段解决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对有一定市场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对象,通过日常服务和举办劳务集市及大型招聘洽谈会的形式,解决一批困难人员就业。对市场就业能力弱的,落实专人提供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三送”服务的方式,帮扶一批困难人员就业。对提供上述两种市场化服务仍难以实现就业的,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发的公益岗位中,托底安置一批。活动期间,通过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式实现就业的分别为2860人,1857人,232人,占总数的57.8%,37.5%,4.7%。
特色二,动员组织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为组织好这次“援助就业5000人”活动,吸引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就业困难对象。在工作中,始终注重发挥三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凡吸纳就业困难对象的市区各类企业,均可全额享受为期不超过3年的企业应缴部分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二是网络优势。结合各类用人单位的缺工情况,通过市、县(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基层就业服务网络,有针对地组织劳动力资源,开展定向培训,最大化地满足各类企业的用工需求。三是服务优势。对提供援助岗位的企业,选聘就业困难人员的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援助基地、街道社区就业实体除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外,给予人力资源市场会员服务、免费服务和绿卡服务。更重要的是党委、政府对解决就业困难对象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诚恳的态度、优质的服务和不折不扣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良好工作作风赢得了不少部门、单位的信任,改变了过去不愿接受、不愿招收就业困难对象的做法和态度。市城管局主动与劳动保障部门联系,要求从就业困难人员中招用城管执法协管员。市规划局也准备从就业困难人员中选聘一部分规划监察协管员。
特色三,两项新规与社区兜底相结合。将市政府新近出台的解决就 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盐城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使用和管理办法》(盐政发[2008]215号)和《盐城市区建立就业援助基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试行办法》(盐政发[2008]216号)这两项政策,与原由社区单一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兜底的做法结合起来,为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岗位来源,有效地解决市区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管理政策不统一、管理不一致、工作不协调的矛盾。亭湖区7个街道在这次活动中一次性提供219个社区公益性岗位专门用于托底安置就业困难对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问题分析
存在问题:尽管这次活动层次高、影响大,效果好,但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招工难。盐城是纺织大市,除江苏悦达纺织外,各县(市、区)的纺织企业都是传统的生产工艺,对年轻新成长的女性劳动力需求较多,而我市的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不愿在本地工作,以亲带亲,以邻带邻,纷纷到上海和苏南打工。因此,这类企业招工难是近几年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据统计,本次招聘会需求缝纫、服装等岗位12407个,而报名人数只有823人,占6.6%。二是“一高一低”(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对象求职难。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多数是根据岗位需要,招收专业对口的技能人才,而不是传统的先招工后培训,同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节奏快,企业普遍不愿意招用年龄偏大的劳动力者。本次招聘会共提供就业岗位22376个,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的18714个,占83.6%,无年龄要求的仅有1392个,占6%。三是技能性、技术性岗位用工缺口大。这类工种实行了特殊工种操作证书制度和技能等级准入制度,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取得,此类人员在人力资源市场一直比较抢手。本次招聘会全市共提供车工、焊工、电工等技术性岗位2315个,但报名的只有428人,占18.5%;联鑫钢铁有限公司招收5名行车工,无人报名。四是部分企业工资偏低,工作环境较差,导致招工难。如江苏汽迪工艺品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招收近200名缝纫工,生产操作工,由于待遇较低,无人报名。
原因分析:这次活动仍有609名就业困难人员未能实现就业。其原因有三:一是对援助的岗位期望值较高,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工作地点上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导致就业难,难就业,不少人几经推荐,仍未能尽快实现就业。据统计这部分人员约占78.1%。二是已接近法定退休年龄,希望实现稳定就业,平稳过渡到退休,不愿接受托底安置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约占4.1%。三是受扶持创业优惠政策的影响,改变求职就业的初衷,打算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约占17.8%。
分析结论:一是我市有条件、有能力、有政策、有机制、有综合服务措施解决困难对象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只要不挑不拣,都能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消化本地劳动力要从外输为主迅速调整并加大力度满足本地企业用工需求。三是要创新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培训劳动力技能。劳动保障部门要动态掌握行业、企业的用工量和用工结构,有针对性地对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并进行供求对接,提高就业成功率;或者由企业先招工,劳动保障部门上门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四是本地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劳动环境,能留住人。
四、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阶段整的要求,做好这次“就业援助5000人”活动计划的跟踪落实,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广开就业渠道,加大援助力度,扩大困难群体就业。
1、强化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到位。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组织对各县(市、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各项目标。严格按照市“就业援助5000人活动方案”的要求,定期检查就业援助服务组织开展情况,实行责任到人,目标到人。
2、分类指导,确保跟踪服务到位。继续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工作,对活动期间未能实现就业的困难对象,继续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服务。对有就业愿望的特别困难的就业对象,继续做好托底安置就业工作,确保一个不漏。对有创业愿望的,帮助落实创业项目、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帮扶。对接近退休年龄的,依托街道社区做好解困帮扶工作。
3、健全台帐,确保动态援助到位。各地要及时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台帐、托底安置就业服务工作台帐及跟踪服务情况台帐,确保出现一个,登记一个,援助一个,解决到位一个
[]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创建社区汇报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

XX社区,坚持以就业服务站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网络用工信息,帮助下岗失业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入本地的农村劳动力和本地的个体工商户雇佣的员工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社区就业工作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区和谐,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概况

辖区面积XXXX平方公里,目前社区户籍人口XXXX人、流动人口XXXX人,总劳动力XX人,其中城镇劳动力XX人;农村劳动力XX人;4050人员XX人。居民已就业XX人;非经济人口XX人;未就业XX人;无劳动能力X人。就业率达XX已完成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指标,实现了社区充分就业。

二、促进社区充分就业的主要措施

在XXX街道劳动保障所的指导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安置一户,稳定一方,”的指导思想和“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取得明显效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工作人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委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深入走访、建立台帐、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夯实基础。

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经过相关人员协商,创建充分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了具体职责,分工和完成的时间段。对如何上门登记?采取哪些有效方法?谈了一些实际技巧,骨干们心中都有了底。我们坚持每月深入居民区、楼院走访了解社区内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下岗失业时间、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居住场所、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调查走访的基础上逐一建立再就业援助登记、失业人员台帐等基础资料,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了“四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类台帐、表册,并将收集的资料录入微机,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夯实了基础。

(三)、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失业人员就业。

1、坚持就业宣传与创建活动并进。社区共制作宣传横幅XX幅;新增固定宣传栏板块XX张;开展大型就业活动。特别是利用X月X日社区活动日,在XXXX开展就业促进活动。共成功推荐就业人数XX个,包括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

2、开展就业优惠政策专题宣讲会。

3、大力挖掘岗位信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完善措施、组织帮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1、积极开展对困难就业对象的援助。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的主要原因,一是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偏低;三是劳教释放人员单位不敢要。我们把这些失业人员例为“一对一”帮扶范围,在正确引导他们参加社区和街道组织的现场招聘会外,积极通过多方关系为其帮助就业和自主创业。

2、就业指导与现场招工相结合,实现再就业。

(五)阐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目的和意义。

1、学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2、如何以良好的心态去应聘工作。从就业的“三要素”谈到“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直到树立自谋职业思路,用自己所长去做力所能及之事。

3、开发社区就业服务项目,解决就业岗位。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最大的亮点是:吸收辖区用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本辖区招聘员工,积极组织本辖区未就业人员参加招聘,并发布用工需求的信息。

三、今后工作思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源”不断开拓新思路是我们为辖区居民实现充分就业的重大责任。

1、加强队伍建设。我站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培训,提高素质,认真学习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保证充分就业社区的长期稳定性。

2、全方位收集岗位。为了社区居民生活更加稳定富裕,我站将继续为居民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加强与街道就业保障所、周边社区、辖区单位紧密联系,同时尽量寻求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层次的岗位供居民选择。

3、提高培训档次。依托街道社保所和周边职校对社区居民进行长期培训,尤其是计算机、营销、管理等,让居民向高级人才转变。

4、把就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如: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社保、医保、用工纠纷等工作,解决好就业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重点放在就业困难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上,特别要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家庭和睦,做到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

由于充分就业工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动态工程,我们开展的时间有限,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克服不足,开拓进取,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努力为辖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

以上就是《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的范文全部内容,涉及到就业、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失业、创建、再就业等方面,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销售工作汇报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