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地理学期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31

高中地理学习总结。

当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结束一段进程的时候,经常会需要写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以往的情况。每写一次总结,就让我们多一份思考的机会:人的力量是无求无尽的,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做到。那么我们在写总结时要考虑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中地理学习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高中地理学习心得

无论是哪一科,只要你喜欢,对它有兴趣,那么,你上这节课就会觉得特别的轻松与愉快。在这轻松与愉快中,认真去听是必要的。

地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留意身边的景物,如天气、气候,再与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会让你发现很多,了解很多。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白云是怎样形成的为何会有四季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前、现在、未来是怎样善于思考,善于联系会让你学得更好。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科目方法基本上差不多,只是内容有所不同罢了。认真去听,善于去想,把握好课堂上的40分钟,会使你事半功倍。注意平时要复习,结合实际来复习。你不必一字不漏地记着,你只要知道,明白那一句所表达的意思,理解它就行了。

记住,无论哪一科都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是最为根本的。


篇二:通向成功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不同于政治历史有那么系统的知识框架,地理知识较分散,所以不容易记忆,但有良好的学方法是有很好的帮助的!下面就是我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版块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祝你们成功!

三、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四、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历次高考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

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景观图、原理示意图、漫画图、数据图、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用图记忆就是记的时候,应该直接把文字放到图上记,当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是有文字的图片而不单是文字,你便可以象读图一样回答各种问题了,不管是文字题还是读图题都可以解决。

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篇三: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下面主要介绍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篇四: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简单有效的..只是总结

地理其实是门极其综合的学科,里面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常常跨越多种知识领域:地质学、矿物学、气象学、生态学、农艺学、经济学、民俗学、国际政治学等等,所以如果你是个兴趣广泛、充满好奇的人,那么在地理学里你会如愿以偿。

学地理当然是其乐无穷,但练就基本功确实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所幸的是即练就最基本的功夫,地理学也是妙趣横生,它对人的训练始终与图形联系在一起,非常直观,更符合人的记性特性。

我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套色记忆法”。你看过版画或者报纸的制作吗?它们画面上的色彩不是一次印上去的,而是分几次,每次涂一种顔色,直到所有顔色全部印上去。

我的“套色记忆法”套几次是没有止境的,全看你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了。我只介绍最起码的三套。第一套记忆的内容是地形地貌。先铺一张白纸,然后对照世界地图,反复描摹各大洲的海岸线,当然也包括散落在海洋里的主要岛屿,直到能完全随心所欲地画出一幅差不多的世界地图,一提到某个岛屿、半岛就能马上在脑海想起以该地点为圆心的局部地图。

这个前提达到后,马上就可以在这个单薄的轮廓里填充顔色:蔚蓝的深海,白色的平原,棕黄的高原,苍黑的山脉,赤红的火山,蜿蜒的河流。

第二套记忆的内容是国别和政区。刚刚记下了色彩缤纷地形地貌,现在要做的是把它们划到各个国家里去。当然许多特别的地形常常被作为国家的疆界,像中印的喜马拉雅山、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德法比荷之间的多瑙河等等,而且有时一些国家可以和一些特殊的地形形成极密切的关系,像恒河与印度,印度河与巴基斯坦,尼日尔河与尼日尔和尼日利亚,赞比西河与赞比亚,刚果河与刚果和扎伊尔,富士山与日本,科罗拉多峡谷与美国等等。

完成了这一步,你就会很清晰地把握每个国家大致的地形和地表情况,因为地形对大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态分布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你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地形特征,你就会推测那个国家的人的大致生活和拥有的动植物种类。例如说以色列,西临地中海,东面是高原,所以地形应该是由东向西倾斜,于是该国的河流应该大多向西流;又由于沙漠广布,所以耕地和天然植被应该很少,水源紧张,当然还不能就此断定以色列农业落后,粮食依赖进口,事实上以色列依靠先进的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做到了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当然这是后面我们要做的。

第三套记忆的内容就是给划分了政区的地形图覆盖上植物、动物、矿物、城市、乡村、和交通线。

前面说过地形对生物的影响很大,但还不完整。首先起基础作用的是该地区在纬度上的分布,由赤道到两极热量递减,如果大地是平的,那么温度将和纬度成反比,但事实上往往出现个别的情况,像拉萨纬度和上海差不多,但气候要比上海寒冷得多,就是因为拉萨地势太高的缘故,这就是地形对热量的纬度分布规律的干扰。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大致推测任何地区的生态情况了,进而也就知道了每个地区的大致的农业生产方式。凡是在热带和温带有较大面积水流充足的平原分布的地方肯定是农业发达的地方,而农业发达的地方也一般是本国经济中较发达的地区。不论欧美和东方都大致如此。而经济发达的地方则较多地分布着重要的城市,而交通不论是铁路还是航海都主要是连接重要城市的。依次类推,则可以省力地完成这第三套记忆。

当然无论如何,要完成这三步套色记忆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总得磨短几支铅笔吧,不过它的乐趣是时时刻刻随着你记忆的过程发生的。每当你画出意大利那靴子形的轮廓,你马上就赋予它以崎岖的棕黄色,在中部和靴子的绒球上分别有两个赤红的火山,那是著名的维苏危火山和埃特纳火山,濒临地中海气候温暖,但由于地形崎岖,不适合种植粮食,但适合种植各种亚热带水果,等等。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大致推测,总会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有种种变异,但这也正是以后深入学习时所要探索的。把自然和人文的因素都纳入地理学的研究是很高的境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流行的文化散文亦不过如此。

当你不断地在白色的轮廓上套上一层一层的内容——由山川大海到生灵草木,由庶民生息到历史更迭。据说晋人宗炳能躺在床上神游四海,所想景色如临其境,世人谓之“卧游”。当你能完成三层以上的“套色记忆”,你何偿不可以卧游呢?


篇五:高中地理学习方法——零下两度总结

学会记忆是学好地理的前提

在大力提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今天,在强调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形势下,不善于指导和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俄国的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通过记忆才有可能保持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通过记忆,人才有可能在已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同化与异化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自己的能力,才能形成知识的积累,认识新事物,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的关键就是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思路,指导学生实践,找到最佳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水平。

记忆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途径。地理学科中有大量需要记忆支持才能牢固掌握的知识内容。因此,要学习好地理,关键就是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寻求不同的学习思路,指导学生实践,找到最佳有效的记忆方法。任何时候任何人离开了记忆就不存在学习,当然,离开记忆,也就谈不上学好地理了。学会记忆是学好地理的前提。

地理的记忆方法很多。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都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以充分强化学生的“记”,有效利用学生的“忆”。但是应该知道任何记忆方法虽然都是有效的,却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讲究教学艺术,关键之一就是要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找到最有效的记忆方法,用较短的时间记忆较多的学习内容,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摸索中走弯路。

本人从事地理教学多年,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

一、联想记忆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对于那些含有多层意义的地理事物,我就指导并教会学生去用联想记忆法。比如,在“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自然界线的教学中,我就指导学生联想:“秦岭——淮河线”是零度等温线和800m等降水量线。是暖温带和中温带,湿润气候带与半湿润气候带的分界线。这样不但联系了旧知识,还扩大了记忆内容,增强了记忆效果。

二、兴趣记忆

学生在记忆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记忆效果远远胜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老师的指导作用是如何把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变为感兴趣的事物,把不容易记忆的枯燥的记忆变成趣味记忆,将学生置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基础差,不愿学习的学生尤为重要。对于那些枯燥的、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我就运用趣味记忆法指导学生学习。比如,我在讲到我国省区轮廓时,就采用一种趣味记忆法,而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我是指着地图,这样引导学生的:黑龙江省像展开翅膀的天鹅,辽宁省像个没有点的大问号,请问同学们:“青海省和广东省像什么呢?”同学们通过观察,都争先恐后的抢答:“青海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像一只欲奔的兔子;广东像一个大鸡腿……”其他省区的区域轮廓,我也是如法炮制。于是,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连平时不愿学习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情绪高涨,课后的记忆也就非常深刻了。

三、思维记忆

在地理教学中,我也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一些提问,以激发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南极洲》这章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科学考察队到南极考察为什么应选择在冬季,冬季去南极洲考察不是雪上加霜吗?”对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同学们都乐于思考,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我国与南极洲分别位于南北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即我国是冬季,南极洲便是夏季,同时南极洲在夏季有极昼(24小时是白天)现象,便于考察。这样经过学生饶有猎奇兴趣的思考,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便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事万物各有特征,人们抓住它们的特征就易于识别,也记得牢固。教学中,为使学生对一些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了解得更清楚,记得更牢固,我还运用“特征记忆法”指导学生记忆。比如,我在讲《从世界看中国》这章中的中国地理位置这项内容时,我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让那些基础好,喜欢学习的学生在图上找出我国的纬度的范围,从图上看出我国的纬度大部分位于中纬,属于北温带。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海陆位置,学生很快便发现,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于是我国地理位置的“背陆向海”,“海陆兼备”的特点,学生便一目了然地从图上识记下来了。这样,学生不用伤脑筋地去死记硬背,老师也教得轻松,尤其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记忆便大大加强了。

四、特征记忆

对某些地区的地形地貌的教学,我也是灵活运用板画,以“特征记忆法”指导学生学习的。例如,在讲新疆的地形特点时,我在黑板上先画出新疆的轮廓图,再用粗线条表示东北部的阿尔泰山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和南部的昆仑山山脉,用色笔画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并用斜线表示这两个盆地的范围。这样边讲边画,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活地图(如图),学生从板画上便很直观地体会出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了记忆,还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这里实际上也运用了直观记忆法,利用地图或板画的直观性。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直观形象的兴趣性,也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抓住事物特征,也就便于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总之,记忆的方法很多,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从课本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讲究教学艺术,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记忆方法,这才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

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学习时注意方法是“桥和船”,只要有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则可做到事半功倍。

一、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

二、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寓文于图,则十分简单得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三、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事实,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忆,记,翻,做,究①忆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②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③;翻;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④做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⑤究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新闻,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地理学习时使用方位词的几类原则总结


1、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如:南面东侧。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180°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2、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如北部。宁绍平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平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3、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4、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如内外、南北,以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5、表示确切的地理位置如北陲、东端。西藏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6、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变化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7、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如左岸、右岸。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8、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顶、地平高度。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计量出恒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中纬度35°N附近,仰望九月苍穹,在天顶附近有天琴、天鹰等星座。结合地平方向,地平高度和近距,我们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N)仰望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约40°。

当然,方位词的用法不止这几种。方位词看似容易,实际上欲经常性地表“地”达意,也非轻而易举。平时正确辨析词义,相比较而用词自然错误可以少一些,由用词不当引起的土地纠纷、方位差异也可随之避免。面对语文基础较差的中小学生尤其要注意。

wps,高中地理人教版总结学习文档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地月系

其他恒星系 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 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 ★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 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夏至日: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相同,太阳高度角相同。 冬至日影子最长;夏至日影子最短。

9、★地球的圈层结构

1)纵波:快;通过固、液、气;横波:慢;通过固体。

2)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3)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热量来源、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高 上升低

低 下沉高3、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间成一夹角。

4、★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5、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6、★北半球冬、夏季高、低压中心的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快,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

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在近洋面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

海洋冷却慢,空气上升,在近洋面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

大陆东岸形成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8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

例如:长江中下游,初夏,梅雨天气。

9101)原因:CO2浓度增加,“温室效应”。 2)问题:海平面上升等。

3)对策: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第三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

1、 ★水循环的过程: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地下)径流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主要对地表径流等环节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主要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3、★ 洋流的分类、成因:

寒流:低温→高温 = 高纬→低纬 暖流:高温→低温 = 低纬→高纬

成因:盛行风、陆地形状限制、地转偏向力

4、★ 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海区: 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中高纬海区: 南顺北逆;西寒东暖

5、★ 洋流的影响

1)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

3)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有利于污染区)扩大污染范围(不利于其他海区) 4)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促进高、低纬热量的交换 5)航行:①顺流快、逆流慢;

②海雾;③洋流携带冰山

N

6、★水资源的问题

1)人口、耕地、工业→需要大量水资源

2)浪费、污染→水资源减少

3)解决:开源(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流(节水意识、滴灌、循环利用S

7、★我国的水资源分布

1)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跨流域调水

2)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修建水库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2A——重溶再生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知识总结-A4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普遍性)

三、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①成分:氢、氦;②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③能量来源: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提供光、热资源;

②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提供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 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特点 及地理意义

二、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6′N ° °26′S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的夹角,23°26′。

→①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②决定回归线的纬度。(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②直射1次:回归线上;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3、二分二至点的判断:(只看左、右两球,即图中②、④)

(1)日心与地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①连线在赤道以北,夏至; ②连线在赤道以南,冬至。 (2)地轴倾向: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夏至;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点)相切(交),经过圆心 (2)晨昏线的判读:自西向东越过该线,如果进入昼半球,

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且平分→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切且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2、地方时、区时、时区、时差、日界线

(1)地方时:全球任一地点,每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为12:00,为自然时间。 ①同一纬线,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越大,越靠近东方。 ②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1°差4分钟。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0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00;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00 ④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时数=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2)区时、时差。 各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区时,为人为时间。 ①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跨7.5°; 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②时差:(﹢8)-(﹣5)=﹢13 → 北京比纽约多13个小时。

(﹣5)-0=﹣ 5 → 纽约比伦敦少 5 个小时。

例:当北京6月1日20:00,纽约?解:20-13=7。→ 纽约6月1日07:00。 (3)日界线。

180°为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开始。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①南半球(左手):向左; ②北半球(右手):向右; ③赤道:无偏转 (掌心向上)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本p18~19)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同一纬线: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②冬至日,影子最长;夏至日,影子最短。 ③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分二至日北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①距离直射点越近(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3、四季更替和五带 北温带的四季划分

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地球内部的知识,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2、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地下80~400km处),是岩浆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过程: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增温)→③地面辐射→④大气吸收(增温)→⑤大气辐射和逆辐射

2、地球大气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4、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 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阴天白昼气温较低。

二、热力环流

1、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气上升,冷气下沉)

高 上升

①气温——→ ②气流——→③气压——→④风

低 下沉高

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热岛效应)

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夏季)陆地吸热快,气温较高??夜晚(冬季)陆地散热快,气温较低?? 海洋比热容大,白天(夏季)海洋吸热慢,气温较低??夜晚(冬季)海洋散热慢,气温较高??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高气压→低气压)。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力 与 风向: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状态) ②地转偏向力

③摩擦力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

1、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见课本p34) 2、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季风

1、夏季:①大陆吸热快,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②海洋吸热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在近洋面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2、冬季:①大陆散热快,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②海洋散热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洋面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 3、季风:①夏季:东南风(东亚)、西南风(南亚)

②冬季:西北风(东亚)、东北风(南亚)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的形成因素(纬度、海拔、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

(1)气温的(部分)决定因素: 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降水的(部分)决定因素:

①气压带与降水:高气压(下沉气流)→降水少;低气压(上升气流)→降水多。 ②风带与降水: 冷风(高纬向低纬)→降水少;热风(低纬向高纬)→降水多。 ③季风与降水: 冬季风(陆地风) →降水少;夏季风(海洋风) →降水多。 2、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自然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变化

1、 ①锋面:冷暖气团交界面,在空中; 锋面附近,暖气团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雨。

2、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 例如:长江中下游,初夏,梅雨天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①原因:CO2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问题:海平面上升 等。

③对策: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

2、气候异常,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篇三: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

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

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三、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

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

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

典型地区:-

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

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4、畜牧业-

典型地区:-

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

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乳畜业-

典型地区:-

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高中地理方法总结


知识分类复习打破传统按章节或考试条目复习的方法,是将必修内容中的知识条目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考试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⑨地壳中硅的含量(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12)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势)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考试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地理事物大空间一盘棋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集中在同一课时复习,似下棋逐一定位。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首先师导生填——定位,然后教师批改,错误的地方下一课时予以纠正。世界地理事物分布也同法。这样,能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2、同类地理事物分布一线连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将同类地物以江河、沿海、铁路线、特殊线等线索加以串联。如用长江干流由上而下将钢铁基地、特大城市、大型水电站等各自连起来;长江流域由下而下的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等各自连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物空间排序判辨能力。

3、地理事物小区域分割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将一个或几个省区轮廓图分割出来,要求学生判读图。

"高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