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10.30

2020年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这一阶段的工作即将落下帷幕,此时就可以对工作做个总结看看自己的工作表现。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总结,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20年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国历来崇尚“德才兼备”,德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把德育摆在了首要位置。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然而,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德育往往成为学校提得最响的,抓得最软的一项工作。德育活动注重过场,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德育实效较差。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教育者叫苦不迭,埋怨学生轻视德育,德育活动不好搞,没法搞。另一方面学生抱怨德育活动没意思,假装正经,装摸做样。难道是德育真的没了市场,学生不再需要德育了吗?

经过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实践。学生不满意只是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德育教育,他们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二是不喜欢在教师操纵下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学生喜欢自己搞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活动。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移动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动中自己把握自己,从而得到教育。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也表现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定程度的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由此可以推论:造成德育工作实效低的主要原因不是需不需要德育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德育的问题,也就是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

一 造成德育工作实效差的主要原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个人发展需求。这两种功能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且制约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必将推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最终促进社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个人和社会统一原理在教育功能论中的体现。

传统教育实践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功能,一味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德育工作,口号提得又高又响,但和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实效差。使德育工作成为“提得最响,抓得最软”的一项工作,存在着“口号响,内容空,方法简单,效果较差”的弊端。

忽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功能的实质就是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安排教育内容和设计教育方式时未全面从教育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这定会造成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与教育主体——学生的不适应。将无法唤起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不喜欢德育,敷衍德育,拒绝德育,甚至抵触德育,最终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的结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导致教师错误地行使自己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反客为主。教师高高在上,金口玉言,学生俯首称臣,言听计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学生仍是被动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产品,这样的德育学生当然不乐意接受;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需求,以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千篇一律”地施以相同的教育,必定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 转变观念是改善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

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的首要问题不是方法问题更不是内容问题,而是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方法的变革和内容的更新。转变观念就是要以现代教育功能论为基础,全面实现教育功能的统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既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而忽视教育对的个体发展的作用;又不能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学生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化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因此,转变观念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学生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他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三 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的思考。

a . 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同。缺乏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真正了解,德育教育就会缺乏针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师既要考虑到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特征,又要考虑到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便采取措施,促使其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如小学阶段是学生幼稚阶段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期,理应加强德育。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证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首页 1 2 尾页

转贴于

b. 采取“ 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这里所说的人是社会意义的人,他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符合社会规范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不可以将这里的人片面地理解为自然意义的人,从而以人的自然需求为出发点,使德育教育出现方向性错误。

德育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作为社会意义的人,他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就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否则将会为社会所不容,被社会抛弃。发展严重的话会阻碍社会前进。德育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少年儿童如果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规定自己的行为,将来就不会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德育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基本需求,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如儿童属于幼稚期,德育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以便为其形成良好道德习惯打下基础;青少年应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学生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设计教育方式就要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如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师的教育过程不是对学生的制造和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尊重学生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学生的权利。一些学校和教师把对学生的尊重认为是对学生的恩赐,学生应该感恩戴德,言听计从。这其实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严重轻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学生应有的权利。

5、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学生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c. 加强德育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沟通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他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这是德育失误之一。学校应该让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和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动地参与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完成活动。有些学校也举办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效果不好,主要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未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活动的限制过多,活动的设计过死,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好的每一步骤。参加一次活动相当于完成一次任务,造成学生被动应付,教育效果较差。因此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设计足够的活动空间,赋予其应有的权利。这样才能激发起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和发展。有些教师因为害怕活动中出现意外,造成负面效应而畏首畏尾,更有些教师怕麻烦而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因此,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德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大事,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有探索和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和体系,唤起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其自觉地得到教育和提高,德育教育才会收到实际的效果。

首页 1 2 尾页

转贴于

b. 采取“ 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就是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制定德育内容,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这里所说的人是社会意义的人,他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符合社会规范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不可以将这里的人片面地理解为自然意义的人,从而以人的自然需求为出发点,使德育教育出现方向性错误。

德育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作为社会意义的人,他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就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否则将会为社会所不容,被社会抛弃。发展严重的话会阻碍社会前进。德育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少年儿童如果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规定自己的行为,将来就不会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德育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基本需求,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如儿童属于幼稚期,德育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以便为其形成良好道德习惯打下基础;青少年应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学生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设计教育方式就要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如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师的教育过程不是对学生的制造和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尊重学生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学生的权利。一些学校和教师把对学生的尊重认为是对学生的恩赐,学生应该感恩戴德,言听计从。这其实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严重轻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学生应有的权利。

5、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学生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c. 加强德育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沟通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他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这是德育失误之一。学校应该让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和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动地参与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完成活动。有些学校也举办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效果不好,主要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未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活动的限制过多,活动的设计过死,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好的每一步骤。参加一次活动相当于完成一次任务,造成学生被动应付,教育效果较差。因此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设计足够的活动空间,赋予其应有的权利。这样才能激发起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和发展。有些教师因为害怕活动中出现意外,造成负面效应而畏首畏尾,更有些教师怕麻烦而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因此,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德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大事,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有探索和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和体系,唤起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其自觉地得到教育和提高,德育教育才会收到实际的效果。

首页 1 2 尾页

转贴于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扩展阅读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十五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请您阅读工作总结之家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促进幼儿钻、跨等动作能力的发展。

2.探索翻滚动作,培养幼儿的协调性与灵活性。

3.感受与他人合作游戏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

进一步促进幼儿钻、跨等动作能力的发展。

难点目标

索翻滚动作

活动准备

物资准备:

音乐,香肠图片,泡沫垫,围裙若干、分散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热身)

师:小朋友,在开始今天的游戏前,我们先一起跳一段热身操。

助理老师做好上课的前期准备:

1.提前备好汗巾;

2.为小朋友们脱下或敞开外套;

3.给小朋友们的身上喷上花露水,避免蚊虫的叮咬

4.活动前将户外所需的材料放在相应的场地上。

师:小朋友们手打得直,跳得高,给你们点赞。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进行回答)

师:是的。这是一份美味的香肠。你们吃过烤香肠吗?(幼儿作答,分享经验)

既然这么多小朋友们都吃过香肠,那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烤香肠。

一、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动作练习(香肠)

1、幼儿自由探索,请小朋友们躺在垫子上,想象自己是一根香肠,自由探索烤香肠。(教师评价)

师:在你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张垫子。现在你们来做香肠,垫子来做烤架,请你们来做一做烤香肠的动作。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二)播放音乐,教师示范。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会变成什么样的香肠吗?请大家仔细看。

(教师站在垫子前,接着做出躺下—双手交叉护胸—抬起左腿—翻转—四肢撑在地上做拱桥的形状。幼儿在一旁观察。)

师:小朋友们看清楚了吗?刚刚老师变成香肠,都做了哪些动作呢?

(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并在自己的垫子上做出自己观察到的动作)

师:刚才小朋友们学会了很多的动作,接下来我们再次跟着音乐,一起来烤一烤。(助理老师播放音乐,幼儿老师巡回指导)

(三)“厨师”烤香肠。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烤香肠的本领,老师已经闻到了香喷喷的气味。今天,还有一位神秘人会到来----厨师,有他的指导,香肠一定会更加美味。

(教师围上围裙,扮演厨师。厨师站在香肠的左侧,并脚跳三次,钻三次,最后香肠做一个可爱的动作。)

师:现在请大家说一说厨师都做了什么动作,最后香肠做了什么动作。

(个别幼儿回答,并请小朋友们学习做动作。班级两位老师巡回指导。)

(四)烤香肠大赛

1.分角色----厨师和香肠。

师:现在老师的手上有6个围裙,要请6个小朋友来做“厨师”,其它的小朋友就是香肠。

(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组,每一组各6人,分别排队在老师的两侧。两位老师将围裙分给厨师,并帮忙系上)

2.烤香肠大赛

要求:男女分开各作一组,每组3个做香肠, 3个做厨师。3根“香肠”一字排开,双手交叉环抱在胸前。

第一个厨师从3根“香肠”依次跨过,再依次钻回,拍到第二个厨师的手后,第二个厨师像前一个厨师一样跨过去,钻回来。

“香肠”翻过来滚过去,哪组的3个厨师全部完成且最先跑到起跑线的哪组就赢。

(助理老师调整垫子的位子。幼儿老师说明游戏规则和要求后,请幼儿在垫子前做好准备。在老师发出口令后,进行游戏。在活动中,两位老师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进行巡回指导。)

教师小结:我刚看到很多小朋友都遵守了游戏规则。“厨师”用钻、跨的方式,将香肠烤得美味。香肠也能够在“烤架”上摆好相应的姿势,方便“厨师”来烤。“厨师”和“香肠”两者之间配合得很默契。

(五)分散活动

助理老师提前摆好分散材料,选择重点活动上肢的材料来提供。幼儿进行分散活动,自由选择材料。幼儿老师巡回指导,助理老师根据幼儿的出汗量,提醒和帮助幼儿擦汗。

(六)整理、放松活动

(助理老师播放轻音乐,幼儿听到音乐收拾材料。整理好之后,找到幼儿老师排队。)

师:捶捶肩膀,拍拍大腿,为你前面的小朋友按按肩膀。美味的香肠已经烤好了,现在要端上桌给客人们享用啦!出发吧!

(七)结束

活动总结

从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看,幼儿对本次户育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自然轻松。孩子们很喜欢教师在引导语言中用“玩”这个字眼,听到老师说要让大家一起来“玩”,孩子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和创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也比往常高了许多,这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频率也大幅度的提高了。

本次活动中,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很明显,也体现了坚持性、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活动中,教师以示范、说明的形式让幼儿探索游戏的玩法与规则,在体育活动中用示范法的形式,幼儿直观形象地明白游戏规则。在第二次游戏中,老师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让幼儿以竞赛的形式更进一步推进幼儿兴趣及团结协作完成动作。整个活动体现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依旧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

1.在最后的比赛环节中,助理老师提前摆好垫子。两张垫子之间的距离,需要再做调整,让孩子更好地进行活动。

2.幼儿的差异性的关注。

总之,从这次体育活动中,深深的感受到在体育活动中要引导幼儿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学与练,使教、学、练三者有机结合。组织活动要注重游戏性、趣味性,以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幼儿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探索各器械的多种玩法,有一定的创造性,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2、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活动经验。

3、乐于参加体育活动,感受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快乐体验。

4、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沙包、橡皮筋、尾巴、各色绸带、纸棒、报纸、皮球等

活动流程:

热身运动自主探索运动分享交流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运动员模仿操

二、自主探索活动

1、幼儿自由选择器具探索一物多玩的方法。

2、教师观察幼儿对各种器具的玩法,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3、注意幼儿自我调节运动量、休息调整情况。

三、分享交流

1、幼儿间相互交流自己玩的方法。

2、个别幼儿表演自己的玩法,让孩子体验玩树叶的乐趣。老师小结“方法多多多”。

3、游戏:

将手中的器具铺成一条能练跳、平衡的路后,开展游戏。(以早操小组为单位开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基本学会各个乐句的动作,但是在学的过程中,一些转向并做动作的地方掌握的比较慢,因为要跳又要拍手,难度较大,练习的次数较多。个别幼儿没有学会,要在游戏时在单独教他们练习几次,也有部分幼儿不仅动作学会了,而且在配上音乐时很有感觉。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通过听觉判断方向的能力,提高前庭功能,发展平衡能力和灵敏性。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的布置。

2、了解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的过程。

3、布袋人手一只。

4、打击乐器4件,《我爱洗澡》伴奏带,轻音乐磁带一盘。

5、桑叶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播放《我爱洗澡》伴奏带)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做运动吧!

2、玩布袋(布袋分散在四周)

师:小朋友,你们看,地上有很多的布袋,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并注意观察幼儿玩袋的情况。)

3、蚕宝宝游戏

(1)、师:小朋友玩的真不赖,现在让我们钻进布袋,把自己变成一只蚕宝宝吧!

来,变--变--变!

师: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走路的吗?(幼儿集体在地上做蚕宝宝走路)

师:看,这只蚕宝宝爬的真好,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爬的?

(2)、模仿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

A师:蚕宝宝们爬了这么久,肚子一定饿了吧?看,那边有桑叶,我们爬过去吃吧!

(教师作为喂桑叶的人,不断地变动自己的位置,蚕儿也随之改变爬行的方向。)

B师:让我来摸一摸,蚕宝宝的肚子吃的可真饱啊!咦?我好象听到有蚕宝宝在吐丝了。

C师:蚕宝宝吐了这么多的丝,把自己也包在里面了。

D师:蚕宝宝在茧里面睡着了,慢慢地变成了蛹,它在茧里滚来滚去,飞蛾终于咬破茧,飞了出来,一只又一只,一只又一只,都飞出来了。

(模仿飞蛾的动作四散跑)

(3)、师:刚才小朋友都从蚕宝宝变成了飞蛾,学的可真像!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好吗?

5、盲人听音走路游戏

(1)、师:平时我们都是把布袋套在脚上玩的,今天我们要换种玩法,把布袋套在头上玩。大家体会一下盲人走路时的感觉。

(2)、幼儿将布袋套在头上,四处走动。教师提示注意安全,互不碰撞。

(3)、师:听,有声音传来了,我们试着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走去吧!

(请四名老师在场地的四个角落,看教师的手势敲打乐器)

(4)、游戏结束,师:请小朋友把布袋拿下来吧,现在你们可以体会到盲人走路是多么的不方便,如果我们平时遇到盲人应该怎么做?(幼儿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一定能说到做到!

6放松游戏:布袋魔术

师:好,我们用布袋再来变个魔术吧!我们先把它从一个胖子变成一个瘦子(将布袋竖向对折),然后变成一个矮子(再将小布袋横向对折),然后再变得矮一点,成一个小矮人(再将布袋横向对折,此时,布袋已经被折叠好),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小矮人送回家里去吧!(拿着布袋走出场外,活动结束)

观摩意见和建议:

该活动充分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实设计新颖,能以故事情节(蚕宝宝的生长)贯穿始终,幼儿的参与性较强,兴致较高,活动中教师能皆顾幼儿的听觉、动手能力及团结互助、帮助残疾人等方面的情感。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练习跑,双腿站立跳及蹲跳的动作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机敏性和竞争性。

2、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3、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4、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在场地四周画些圆圈当作荷叶,圆圈数要比幼儿数少1个。圈与圈要拉开距离。

活动过程:

1. 全体幼儿都站在圆圈里,每人一圈。其中1个幼儿没有圆圈,站在场地中央。老师先教口令: 圆圆的荷叶,圆圆的台,小青蛙跳水,扑通扑通!

2. 游戏开始,大家齐声说,说完最后一句时,站在圈内的小朋友立刻跑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互换位置,每个幼儿必须离开自己的圈,不能站着不动。这时站在中间的幼儿趁机也去占圈,没占到圈的幼儿再站在中间去,游戏重新开始。

3. 增加游戏难度,从跑改成双腿跳,再从站立跳到双腿蹬跳。

4. 此游戏不宜人数过多。如果人数多,可将全体幼儿分两组进行。

活动反思:

大班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的极佳时期,而且多以双脚跳的动作为主。对于幼儿来说,模仿小动物是他们很喜欢的事情。小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是他们所能理解、喜欢的,赋予幼儿“小青蛙”角色来练习跳的动作,符合双脚跳动作的特点。青蛙跳活动还能满足幼儿运动、娱乐、交往、创新等多种需要,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以体能为主的身心和谐发展。

小百科:青蛙(Frog)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五)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盲人摸象》适用于大班的体育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手指触摸的方法辨认同伴,能用手指触摸的方法辨认同伴,了解班级小伙伴的外形特征,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体育游戏《盲人摸象》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班级小伙伴的外形特征。(重点)

2、能用手指触摸的方法辨认同伴。(难点)

3、体验游戏的快乐。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发展身体协调性。

活动准备:

1、自制高矮胖瘦的图片

2、眼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观看的兴趣。

师:

(1)图片中都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说出高矮胖瘦)

(2)请幼儿举例说说身边高矮胖瘦的小朋友,并进行比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每个小朋友的外形特征。)

二、准备活动。

1、游戏之前,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朋友的外形特征及衣服的特点。

2、教师进行角色分配并讲解游戏玩法。

教师指导全班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自主推选一名幼儿为盲人,站在圆圈的中心,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转圆圈,等“盲人”说停的时候,所有的幼儿不能动,盲人向前去摸人并说出其名字,若猜不出来,去摸摸别的幼儿。

3、组织幼儿边念儿歌边转圈。(在教师的引导下游戏第一次。)

三、摸人比赛

教师将选出两名幼儿在中间做盲人,两人进行比赛看谁猜的最快。

游戏循环进行。

活动延伸:

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周围朋友的外形特征及服饰的特征,以便游戏顺利进行。

小百科:盲人是指视觉有障碍的人。视障人士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失明或称全失明(即盲人),二为弱视(低于正常视力60%)。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六)

【设计意图】

本班的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户外活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具有较强的个性,缺少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在户外游戏中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感受游戏活动中的快乐因此设计了此项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下蹲走时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幼儿初步掌握下蹲走的动作要领,锻炼幼儿的腿步和腰部力量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幼儿有趣的竞赛中发挥团结协作的能力。

3、使幼儿喜欢参加游戏活动,并从游戏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重点】使幼儿学会下蹲协调走

【难点】参赛幼儿动作协调一致,活动过程中不脱节

【活动准备】呼啦圈若干、小红旗、宽敞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活动场地,随音乐《健康歌》作热身运动

师幼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呀?

情境创设:师说:森林里要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报名了,像小乌龟、小白兔、小松鼠都报名参加了赛跑。还有一位小动物也想参加,可是—————因为,这位朋友的脚太多了,光穿鞋就穿了一大早晨,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吧?对,他就是:“小蜈蚣。”

一大早蜈蚣妈妈就把小蜈蚣从床上拉了起来,叫他吃过早饭去参加比赛。说完妈妈便到屋后菜园种菜去了。可是过了好半天,忽然听见小白兔在喊:“蜈蚣,蜈蚣,比赛快开始啦!你怎么还不去呀?”蜈蚣妈妈想:“这孩子跑到哪去了?怎么还没准备好,”她推开门一看,可把她吓了一跳。原来小蜈蚣正在忙着穿鞋呢。因为他的脚太多太多了,穿了好半天都还没穿完呢!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想不想去和蜈蚣一起去参加这场比赛,体验一下蜈蚣参加比赛的过程呢?

游戏规则:教师发出口令后,各组幼儿齐喊“一,二,一,二”,调节全组幼儿统一协调的走,喊“一”时,出左脚。喊“二”时,出右脚。如果出现断节,走在前面的幼儿须退回与后面的幼儿接上,才能继续走。到最后一名幼儿走到终点时,拿起红旗全组即可站起。以最先拿到红旗的队为胜利。

2、分组蜈蚣竞走

玩法一:

徒手式蜈蚣竞走:

把幼儿5—8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各组一路纵队,幼儿蹲下,一个一个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听着信号各组同时由起点出发,先到终点拿到小红旗者为胜。

玩法二:

抱腰式蜈蚣竞走:把幼儿5—8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各组一路纵队,幼儿蹲下,一个一个拉着前面幼儿的腰部,然后:“一二一二”,先到终点拿到小红旗者为胜。

玩法三:

拉圈式蜈蚣竞走:把幼儿5—8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各组一路纵队,幼儿将呼啦圈套进身体蹲下,然后拉住前面幼儿套在身上的呼啦圈游戏必须由最后一名幼儿做到终点,拿起红旗者为胜。。

教师总结:提醒个别幼儿不规范动作,教师讲解并请能力较强的幼儿示范下蹲走得动作。之后幼儿分散的场地练习。教师及时辅导动作较差的幼儿。

整理运动;小蜈蚣好累啊,回教室休息吧。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蜈蚣竞走游戏。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丰富长凳游戏经验,提高力量与平衡素质。

2、感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活动准备:

长凳4条(可以坐6--8人)。

活动过程:

1、教师与幼儿共同搬运长凳入场,摆放器械并根据器械情况进行分组。

2、练本领。导入大力水手情境,幼儿在做热身练习。

(1)游泳模仿操:蛙泳、自由泳等;

(2)凳上平衡练习:正向通过、侧向通过、前脚掌行进练习等。

3、尝试练习。幼儿根据分组,面朝同一方向,分腿坐在长凳上,集体尝试将“大船”移动至指定地点。

(1)幼儿集体商议并尝试移动“大船”;

(2)教师关注幼儿的活动方式、合作情况及安全事宜。

4、交流点评。教师根据各组幼儿游戏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集体练习开船游戏。

5、分别邀请各组幼儿轮流示范游戏方法与体会,集体观摩后再次练习,练习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游戏。

6、集体竞赛。幼儿以组为单位进行开船竞速游戏。

7、放松游戏:以意念放松与动作放松形式进行。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八)

适合年级:

大中小班皆可制作方法:用长约65cm的松紧带缝牢两头成圈,圈上粘五彩绉纸做成。

单人玩法:

1、手上绕圈:幼儿将圈套在手指上,在胸前或头顶上绕。,熟练后可边跑边绕,进行单脚跳着绕或原地绕。

2、 拉弓射箭:右手食指勾住圈;左手拉直松紧带,向空中射出并接住。比比谁射得高,谁接到的次数多。

3、 打气筒:将"五彩圈"一边踩在脚下,双手用力拉另一边。嘴里可模仿打气的声音。

双人玩法:

1、 拉力器:把两个"五彩圈"摆成十字交叉,幼儿面对面站成弓射箭步,双手伸平,轮流将圈向两侧拉送。

2、踩小蛇:两个拴地一起。一幼儿弯腰拖圈学蛇游动,另一幼儿则追着踩蛇。踩到后交换进行。

集体玩法:

1、 接边跑:全班幼儿分组,多组第一位幼儿将圈拴在距起点6米处的椅子上,返回后第二位再将圈解开后把圈交给第三位,如此来回,比哪一组先结束。

2、 钻山洞:两个圈拴在一起,两幼儿拉紧,手放腰部,搭成动词。全班幼儿都搭成山洞后,排尾幼儿钻过山洞,站在排头又搭成山洞俯依次进行

活动目标

1、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发现大班的孩子虽然不会转圈,但他们非常喜欢跟圈做游戏。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以玩圈为主线,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先让孩子自由探索,再集体练习。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圈的多种玩法,孩子们互相学习、分享,大大提高了孩子玩圈的兴趣!这节活动比较成功。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九)

一、由易到难不同程度的进行跳绳活动

我们大班的老师经过研究决定跳绳可分为:连续不间断的跳绳、单脚跳、两脚行进跳、跳大绳等活动,我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体能来进行活动的安排。

二、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

1。连续不间断跳绳

我们首先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学习跳绳的.基本技能,请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早接待时间进行练习,对于个别的孩子老师应该进行个别辅导,特别是动作协调不好的幼儿教师要进行跟踪,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跳绳的技能,多练习,多锻炼,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活动,老师会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请小朋友们自己来展示跳绳活动,通过以大带小或是以强带弱来进行帮扶活动这样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跳绳兴趣。最后进行跳绳比赛。经过几周的练习孩子们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提高的,所以为了增加跳绳的兴趣我们会进行跳绳的比赛活动,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先选出小组中的佼佼者,然后进行小组的比赛,这样层层选拔,也能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2。单脚跳

在不间断的跳绳基础上,我们会增加跳绳的难度,进行改动变换花样,让孩子们来单脚跳绳,我们会根据孩子们的不同体质来进行安排,体能强的孩子我们会定的目标高一点,我们的原则是,孩子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进步就行。本次活动以2周为期限来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奖励、比赛等方法激励孩子们学习。

3。两脚行进跳

本次活动难度较大,我们以3周的时间来完成,双脚行进跳绳需要体能也需要技巧,所以老师应掌握技巧技能交给孩子们,特别提醒小朋友要注意安全,我们会利用户外活动时间在跑道生进行练习,3周结束后,我们会以级部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增加跳绳的趣味性,让小朋友能喜欢上跳绳活动。

4。双人跳小绳

通过大人跳绳活动,孩子们对跳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他们还能探索出双人跳绳的花样,在此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提醒孩子合作意识,而且掌握跳绳的节奏,这样孩子们才能顺利地进行双人跳,双人跳绳最主要的就是两个人的配合,所以我们会根据小朋友的情况来进行安排配对,在进行练习时,两个人自由练习,更掌握了技能技巧时,可以自由结对,进行双人跳绳活动。

5。跳大绳

在花样跳绳的基础上,我们让孩子们进行跳大绳活动,两个人轮绳,3个人跳绳,这应该是一项团体活动,需要孩子们的集体配合,刚开始我们会先锻炼幼儿的轮绳技巧,等学会轮绳我们再来学习跳大绳的技能方法,老师应该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多与幼儿交流沟通,针对不同孩子的问题进行指导。

跳绳运动可以丰富孩子们课间生活以及业余生活,成为幼儿终生健身的运动之一。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十)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能在平衡木上头顶沙包走和在平地上双腿夹物跳跃的能力,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

2.体验头顶物品走平衡木、双腿夹物跳跃的乐趣。

活动准备

高20-25厘米的平衡木4条、沙包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随音乐活动各关节。

2.六名幼儿为一组,幼儿头顶沙包在平衡木上行走。途中沙包掉落应捡起来放好再走。(教案出自:.教案网)行进途中不能用手扶着沙包。走下平衡木后,来到平地,用双腿夹紧沙包沿指定路线跳跃,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获胜。

3.放松运动。

活动延伸

可适当增加难度,将头顶的物品更换,换成更小的物品,如飞盘、帽子等。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探索各种方法玩梅花桩,积累多种运动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

2.尝试在梅花桩上行走、站立等活动,控制动作的协调性和身体的敏捷性。

3.积极参与“鳄鱼来了”的游戏,体验合作的重要和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

2.梅花桩(木桩)、梅花桩(旺仔牛奶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

小动物搬运工----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搬运梅花桩(旺仔牛奶罐),进行热身。

二、基本部分

1.自主探索

提问:小树林里的梅花桩可以怎么玩?

观察:幼儿不同的玩法。(在梅花桩上做不同的动作并保持身体的平衡)

2.分享交流

指导:幼儿之间分享梅花桩的玩法。

示范:个别幼儿示范保持身体平衡的动作。

再观察:继续探索不同的动作。幼儿选择一个动作,努力保持较长的时间。

3.合作探索

(1)和同伴合作游戏,探索并示范保持平衡的不同玩法。

(2)一起探索在梅花桩上交换位置的方法。

提问:和同伴交换位置时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保持平衡,不掉下去?小结:两个人手拉手,你跨一条腿,我跨一条腿,踩到对方的梅花桩上站稳马上转身收腿。

三、集体游戏:鳄鱼来了-----在不同高度的梅花桩上保持平衡,体验合作的快乐

1.规则介绍:

(1)梅花桩作为小河边的树桩。

(2)小动物们在河边游戏:四散追跑、跳上跳下。教师模仿鳄鱼在水中来回游动。

(3)鳄鱼发动袭击(四肢着地、俯下身体为信号)时,小动物们要赶快逃到一个“树桩”上,不得掉下“树桩”,否则被鳄鱼吃掉。

2.分角色进行游戏

3.第二次游戏:引导幼儿合作,保护同伴的安全。

4.第三次游戏:尝试占据小面积,让更多同伴得救,单脚或双脚站立在一个“树桩”上保持身体平衡。小结:小动物们不仅保持平衡的本领大了,而且还能相互合作,最终战胜了大鳄鱼,胜利!

四、放松运动

1.梅花桩(旺仔牛奶罐)摆成一座独木桥。小动物们安全过独木桥。

2.每人拿一个梅花桩,把它送回“家”。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十二)

适宜形式:集体

游戏目标:

练习蹬滑跑冰车,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平衡能力;培养幼儿勇敢、助人为乐的精神。

准备:

三轮跑冰车4辆、山洞(可用篮架加橡筋制成)、变形平衡木4个、大纸箱4只;幼儿每人穿上胸前有兜的外套(或腰间扎一只塑料袋代替)。活动前与幼儿共同收集的小精灵玩具若干(为幼儿人数23倍)

玩法:

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4路纵队,站在场地一端;每队之间放置大纸箱一个;场地中间设置山洞;场地另一端的变形平衡木两侧放置小精灵玩具若干。老师发令后,各队第1名幼儿蹬滑跑冰车钻过山洞、到达浮桥。上桥救起1个小精灵,并带着小精灵蹬滑跑冰车原路返回,第2名幼儿再出发。在规定时间内比哪一队救到的小精灵数量多为胜队。

规则:

1、必须双手扶把蹬滑跑冰车至浮桥;待上桥后才能救小精灵。

2、若游戏中途发生意外情况或未带小精灵成功返回应在原地重新通过。

3、采用接力赛形式进行。

注意事项:

1、本活动宜选择在户外较大的场地进行;每队活动场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发生互相碰撞。

2、若无变形平衡木的器械,可用其他材料替代搭建。

3、提示幼儿将救回的小精灵放在纸箱内,然后排至队末。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活动中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培养锻炼。

难点:幼儿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别幼儿协调性的培养。

活动准备:四个小凳子、五张卡片、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

老师:我们现在一起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抢凳子"

2、游戏规则:

五位小朋友一组,每人张卡片,活动室中间放四个小凳子,老师说开始童幼一起打节或放音乐五位幼儿要按节开始走,再说停的时候抢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抢不到主要被淘汰出局领读手中的卡片或说一句爱老师的句子。游戏继续执行,每组玩三边

3、活动结束。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十四)

一、活动目标:

1.在合作探索中,尝试圈的不同玩法,体验玩圈的乐趣。

2.尝试快速穿过静止与滚动的大圈,提高身体的敏捷性和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1.音乐、大圈若干。

2.场地四面贴有四条红线;红色与黄色点子贴在场地中间。

3.计分牌两块。

三、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幼儿两人一组找一个圈做热身操。

(二)基本活动。

1.幼儿自由结伴合作玩圈。

(1)交代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合作玩圈,看哪组玩得最有趣,最特别。

(2)幼儿玩圈,教师个别指导。

(3)分享交流:请几组幼儿交流自己创意的玩圈方法。

2.幼儿穿过竖着的圈。

(1)请一组幼儿介绍玩钻圈游戏。

小结:拿圈幼儿两腿夹住圈,双手扶稳;钻圈幼儿身体蜷起来,从圈的中间快速钻过去。

(2)幼儿两两合作穿过一个竖着的圈。

(3)幼儿合作连续穿过多个圈。

①交代要求:男孩子拿圈,女孩子钻圈。看谁钻得又快又稳。

②女孩鱼贯式练习钻圈。

③请钻得好的幼儿示范,老师讲解要领:提前准备,蜷紧身体,快速通过。

④男孩鱼贯式练习钻圈。

(4)游戏:男孩女孩钻圈比赛(一)。

①交代要求:每队4名拿圈,4名幼儿钻圈,每组一个孩子从起点线出发,快速钻过前面的圈,先完成者获胜。

②男孩女孩钻圈比赛。

3.幼儿穿过滚动的圈。

(1)每组选一名代表,尝试练习钻过滚动的大圈。

(2)幼儿练习钻圈。

(3)游戏:男生女生钻圈比赛(二)。

①交代要求:钻圈的孩子从滚动的圈里钻过去,每人只有一次机会,钻过去一个得一颗星,最后得星多的为胜。

②幼儿比赛。

(三)结束活动。

幼儿两两合作滚圈离场。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发现大班的孩子虽然不会转圈,但他们非常喜欢跟圈做游戏。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以玩圈为主线,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先让孩子自由探索,再集体练习。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圈的多种玩法,孩子们互相学习、分享,大大提高了孩子玩圈的兴趣!这节活动比较成功。

大班参与的体育主题设计教案(篇十五)

设计意图:

追逐跑是一项深受大班小朋友喜欢的户外体育活动,它简单易行,玩法丰富,并且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故事情景和角色,让小朋友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肢体的创作并体验心理感受.这样的活动除了有基本的跑步练习外,还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当中放松自己的肢体,在有趣的学习中展现对自我肢体的操作能力。同时,老师已不是一个示范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和孩子潜能的激发者。

大班小朋友此时正处于下肢大肌肉群发育和成熟时期,多玩此类追逐游戏有利于幼儿下肢力量、躲闪能力和灵敏协调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追逐跑游戏的玩法

2、体验追逐游戏的玩法并能感受游戏的快感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长绳子捕鱼工具音乐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A、师幼问好,并向前来听课的客人老师问好。

B、热身活动,小朋友跟着老师做热身活动(头部、上肢、躯干、下肢、跳跃和全身运动)。

2、基本部分

A、老师向小朋友交代场地布置。整个场地分为开始区、逃亡区和安全区。

B、集体追逐。小朋友两人一组面对面在开始区站立成两队,一对命名为狮子战队,一对命名为恐龙战队,听老师指挥,当听到老师叫狮子战队时,狮子战队跑向安全线,恐龙战队马上去追狮子战队,反之,则玩法相反。每一次追逐结束后回到开始区重新游戏。

C、猜拳追逐。小朋友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在开始区进行猜拳游戏,谁输谁跑,谁赢谁追,当跑的小朋友被抓或成功逃到安全线游戏重新开始。

猜拳方法:

(1)石头、剪刀、布

(2)情沉糯米叉烧包(广州话版一)

(3)士多、啤梨、保护自己;左一支,右一支,睇你收埋边一支(广州话版二)

D、情境角色游戏渔夫捕鱼。老师说一个努力认真的渔夫捕鱼的故事,故事内容重点是在捕到鱼的种类:小丁香鱼、大鲨鱼、漂亮温柔的美人鱼等以此来引导小朋友进入角色并配以简单的儿歌(小朋友:捕鱼,捕鱼,捕到什么鱼?老师回答:捕到一条……..鱼)。当老师回答的时候小朋友开始四散跑。游戏可以有多种规则,老师灵活提示给小朋友。

3、结束部分:

活动结束,小朋友到老师面前找一舒服的位置站好同老师一起做放松运动。然后师幼交流一下今天游戏活动的感受。最后师幼再见并向客人老师再见。

活动示意图:xxxx

活动反思:

本次课主要是针对大班级幼儿下肢走跑能力和躲闪能力的发展而设计的,活动的内容多以游戏或动物角色的形式进行,深受幼儿的喜欢。其次,本次课构思立足于以下三点:

a、老师作为先知者对幼儿的引导与组织即老师主导作用。

b、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

c、老师与幼儿参与活动的平等性即老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体现了师幼的平等性。

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总结


我校体育教学工作从全面落实“健康第一”思想出发,牢固树立和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从观念上理解和认识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指导下,我校体育工作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期工作计划的要点,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就本期学校体育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学习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努力钻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恰当地选用新的教法和新的学法。在教学中,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并做到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根据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上好每节课

二、常抓不懈,推动“二操一活动”有序开展学校“两操一活动”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更能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一学期来,体育组继续严格规范广播操进出场的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继续实施“领操周周换”制度,不断改进广播操动作质量,树立各班领操员榜样模范作用。加强少先队体育检查小组工作,定人定班定时间,督促两操一活动的正常开展,通过组织全校广播操比赛,以比赛促质量,大大地改进了全校做操质量及组织纪律性。

三、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登记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为顺利完成学年度体育《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准》成绩,期初即特制定学校《健康标准》达标计划,要求各达标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体育组牵头,以一到六年级班主任为组织者,以任课体育教师为指导,体育教师、校医室协同配合,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适龄健康儿童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本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顺利进行,成绩优良。

四、抓好各业余训练队伍的竞训工作,为更好地统筹安排各教师资源,做到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器材四落实,体育组及早地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组建学校田径队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五人次获第一名,六人次获第二名,七人次获第三名。

五、重视场地器材建设,当好领导参谋根据教育部去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逐步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本学期,为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肺活量测试仪仪器。

六、查漏补缺,重视学校体育档案资料的整理使用和保管工作,为迎省督导检查作出贡献。

2020年班主任工作体会:网络式的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网络式的教育孩子。以赏识为主,让每个孩子都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有理想,守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家长、班干部组成了一张网络,凝结强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共同绘制出一幅美丽的蓝图,在学生的心田里撒下美的种子,让学生去欣赏,去憧憬,去追求。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让学生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如果学生达到要求.老师发给奖牌,我发出的奖牌名堂多样,如:我是小书法家,我是读书大王,我是作文大王,进步奖,各方面表现得好,总之,我每一周都有一个教育目标,根据我的教育需要来设立的.小学生都爱表扬,他们特别喜欢什么“大王”的皇冠。这一顶闪耀着美丽光环的皇冠就像一盏指路灯,把他们引向更高更远.就连的顽皮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努力地约束自己,他告诉我:”老师,我这一个星期要拿奖牌.”这就是发自内心的要求进步。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一是把权力下放给组长。如果学生表现好就给加分。学生要拿到奖牌,就得听组长的话。这样一来教育的力量扩大,由一位老师的教育力量扩大到十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调动我班科任老师的所有力量共同教育.三是我起协调,发动,鼓励的作用.这样一来一张教育网络覆盖了每一个方面,教育力量就变大变强。

当然,教育不是简单的事。学生贪玩,爱动,爱说话,有时他们控制不住。这都是学生的天性。如何教育,我听一位教育专家说,教育不是靠强硬的方法压服他们,而是让他们内心感到羞愧,要发自内心的改正. 我设立一个本子,做好登记工作, 当他们做错一次,两次,我都给机会他改,.累计次数多了.我就让他们写反思,寻思一下自己错在哪里?今后怎样做?学生把写好的反思,带回家长看,家长写出教育的方法.然后把反思带回给老师,再跟踪一个月,直到他彻底改正为止.家庭和学校又形成了一道教育的桥梁,家长理解老师的工作,支持老师的工作,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教育程辐射状态。

科学的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成一张教育的网络,把教育的力量扩强,把教育的范围扩大,把教育的效果提高。

转贴于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实验的探索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实验的探索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实验的探索
 提起实验,无论是中学生还中大学生都会本能地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说数学实验,他们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那么,什么是数学实验,为什么要开设(做)数学实验呢?
数学实验是当前高等院校数学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新兴课程。对其内容、方法等的研究,国内外已经并正在进行着大量的工作,可谓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数学实验是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产物。而在中学,数学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同在大学的情形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主要差异表现为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浓度较浅。这样,中学开设数学实验在实验课题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大学,开设数学实验已成为共识,而把数学实验及时引入到中学来,对中学教育改革必将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数学的应用范围急剧扩展:华罗庚形象地描绘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数学的应用正在向一切领域深入和渗透。在当前各国都极为重视的高技术领域里,由于高技术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功能来实现的,因而人们说:“技术本质上就是数学技术”。马克思也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无怪乎许多科学家认为对科学的分类应改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哲学,即把数学从自然科学中剥离出来,认为数学和哲学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些都预示着数学的地位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科院院士吴文俊在《数学教育不能培养数学家的要求出发》一文中指出:任何数学都要讲逻辑推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学校给的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清楚的,题目也一定是做得出的,但是将来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都是预选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总是的方法。”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与知识性,与实际脱节。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注重学生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教师怕教,学生怕学。数学无用论抬头,甚至认为只要会算术会四则运算则一生足矣。学生和教师不会用计算机来探索研究数学问题,计算机成了一种高级摆设。
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数学教学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应在教学内容上,而且也包括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一般科学思想方法和数学中特有的思想方法,其中一般科学思想方法是基础。我们可以把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有关的教学实验都构建为数学实验,由于初中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就界定了其使用之素材与实验工具的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思考的第四条“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初中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地位,这决定了数学在素质教育里如果要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必须从一般科学思想方法的猜想和实验出发逐步建立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实验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才能准确地得以体现,它既是建立在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实际发展的基础上,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与客观性的统一。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实验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一、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界定
当前,不同层次的数学教学(包括高等数学的教学,高中数学的教学等)专家和学者对数学实验有不同的界定。在经过我们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验,我们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实验工具上,不能排除计算器、计算尺等,在实验目的上不应只是辅助教学,应把数学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才能符合它本来的面目。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实验是一种知识素材形成、发展和应用为任务,利用算具(或空间模型实物)作为实验工具来推演(或模拟)的,并且以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实验原理的一种实验形式;它必须以某一层面的数学知识素材作为实验对象,在一般意义下的某种运算程序里,以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或图形演示等作为实验内容的操作(或心智活动);达到验证数学命题,广泛开展猜想创新的目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不应该局限于计算机实验,更应该等于计算机实验。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实验的探索第2页

,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代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好得多,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由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数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维量大是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根据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1、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
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常适用于与几何图形相关的知识、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验证。
2、思维性数学实验教学
思维实验是按真实实验方式展开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性数学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对数学对象的不同变化形态的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
3、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
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图文资料,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模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当前我们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教学资源配置和学生学习水平)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应以上述第1、2两种为主。
二、数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数学实验的载体是问题,做实验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索研究的,故选准选好实验课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我们近一年来初步的探索,我们得出初步的体会是数学实验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自主性原则,在数学实验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角色。
协调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认知、情意两个领域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探究性原则,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量力性原则,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特注意年龄特征。
趣味性原则,数学实验形式要富于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反应。
实用性原则,数学实验应简便、易行、有效,要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和意义。
选择这种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能体现计算机的作用:实验课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和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和模拟功能。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数学实验的分类
中学数学教学里,数学实验的分类主要取决于划分的标准;一般地讲,数学实验的分类可以有以下四种分类标准。第一类按照知识素质来划分中学数学实验,可以有代数实验、几何实验、解析实验、三角实验及概率统计实验等。
第二类依据数学实验的任务来作为标准。可以有准备实验、计算实验、体验实验和应用实验等。
第三类依据数学实验的使用实验工具来区分,可以有计算机实验、折纸实验、算法实验和骰子实验等等。例如中学数学教学里。用几何画板上的图形实验与折纸实验两种方法来完成三角形内心、外心和重心的存在性“证明”前者计算机实验用的是二维几何实验最便利地操作工具——几何画板;后者是用半透明绘图纸上的三角形折叠而来,经验丰富的教师肯定尝试做过。
第四类实验是可以按照需要来划分,要按照用实验中所用数学原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分为,逻辑确定性与随机模拟性等。
我们认为现代数学是有高度形式化的材料组成,它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思想实验,而其中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被认为是数学实验虚拟的实验工具。
四、数学实验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根据两年来的数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通过有关的案例分析,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谈我们的如下看法:
1、数学实验一般是以问题为载体来实施的
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给出一些小课题让学生独立实验,通过这些数学实验的实际操作,学生可逐步掌握数学验的方法,由于我们是以问题为载体来开展数学实验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做数学实验的兴趣,克服了为了数学实验而实验的问题,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2、数学实验应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呈现了相当的开放性,有些学生(或组)同时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劣,体现了学生所具有的极大创新思维的潜力。这种情况由于和长期以考试为中心而使学生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同,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的研究实验领域内自由的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这种开放的、自由地进行数学实验操作,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3、数学实验应当更能体现学生的“做”数学
“多做数学习题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这是部分数学老师指导学生更好应试的“经验之谈”,多少有点应试教育的味道,而数学实验中的“做”,则主要是要求学生多动手、多上机,在老师指导下探索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失败和成功中获得真知。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和概念是可以由“做”数学实验来帮助加深理解的。
4、开展数学实验应当重视结果,但更应注重数学实验的过程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验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验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验的主要目的。
五、关于数学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基本流程
数学实验对初中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的特点,采用外显性的认知活动,应势利导地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向内化的认知活动过渡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的开展一般需要有设计、准备、实验、小结四个环节。
(1)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目标,根据情意调节的需要,明确需要有何种行为变化,从而设计或选择适宜的数学实验。
(2)准备。教师在做好相应的教具、学具的基础上,对学生阐明活动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实施。师生共同开展的数学实验,完成知识的发生过程或思维的暴露过程。教师要及时而比较深入地了解数学实验中认知和情意方面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帮助、启发和激励。
(4)小结。教师对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所取得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或进行小组交流,形成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教学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并包含体现科学实验的一些要素:
1、数学实验环境应能清晰地表达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这种表达要符合数学的有关的约定。
2、数学实验环境应能迅速地提供大量有关数学概念和规则的正例,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则。
3、实验条件或原始参数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设定,以探究、发现它们对结果的影响,探究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实验过程的中间数据和最终数据是可以测量的,在实验的动态过程中,测量数据的变化能即时得到反应,即具有实时反馈或同步互动的功能。
4、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时添加某些可操控的数学元素,以帮助解决问题的探究。
5、实验通常是由学生直接操作的,而不是“眼看手勿动”只能观看的。
6、数学实验教学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法。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起引导、辅导和帮助学习学习的作用。
7、与其它学科实验一样,学生实验前需要预习,实验后要完成实验报告。
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严格的推量和证明。而实验和测量总存在误差,因而实验决不能代替逻辑证明,但是逻辑证明的方法可以由实验发现。数学实验只能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设,演绎能力的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证明程序和方法的学习,还需通过实验以外的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决不要以实验教学代替演绎、推理、证明和练习的教学。
六、数学实验的作用
我们认为数学实验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激发兴趣的功能
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你能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
两个三角形,使它们恰好相似吗?
教师就可通过实验——剪纸活动,
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引发学生两点思考:一是能不能剪;二是若能的话,则如何剪。学生一般会先从特殊三角形入手,能迅速给出解决,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能分割(如图1)。
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形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七年级(上)《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教师设计实验步骤,学生开展活动
:①先设计估算步骤,再根据步骤操作;②动手实验时,合理分工协作;③填写估算报告,并作好汇报准备;
④合理评价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器材:米粒、天平、量筒、计算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
“13亿粒米有多大”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可供10位灾民吃多久
实验工具米粒、天平、计算器
实验步骤及过程1、
数出200粒米2、称出它的质量是4克3、算出平均每粒米的质量:4÷200=0.02克4、13亿粒米的总质量:0.02×1.3×
=2.6×克=26000千克5、一般地,若1位灾民每天吃0.5千克,则10位灾民每天吃5千克,26000÷5=5800天,约16年
估算结果这么多米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操作后,学生发现“这么多米可供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4、更加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
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不同的圆纸片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5、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实验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眼前现实结合起来,将以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在要求学生解决“不过河测河宽”的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课本知识提出了不下五种的解决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梯形中位线定理;③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④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数。通过这一问题解决,使学生对“不过河测河宽”所运用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做然后知不足”,在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的同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也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教学应用的实际训练。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
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如何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运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这样,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意识。
七、数学实验一般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地可分为六个阶段:
1、课前预习——实验前派发实验报告表,要求学生事前了解实验的目标和预习实验所需的必备知识;
2、实验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并实施一定的实验步骤,清晰地表达问题、体验问题和理解问题;
3、观察、分析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的结论;
4、发现或猜想——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提出假设、猜想;
5、适当性检验——在新的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或猜想的适当性和普遍性;
6、完成实验报告——填写好实验报告和完成后附的练习题。
“课前预习”宜于前一节课布置,可以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完成。“完成实验报告”可以在课内或课后完成。中间四个阶段是在实验课上完成,这四个阶段不是一种线性流程,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可以相互交错,反复进行。例如可以设计几个实验步骤,然后进行观察、分析与思考,再设计下一个实验步骤,再观察、分析与思考,得到一些归纳或猜想之后,有了新的发现,现设计新的实验步骤,再观察、分析与思考,又获得新的发现。这样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进行下去。
数学实验教学采取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始终都只是向学生提问,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分析与思考。“归纳或猜想”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得到,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学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实验,再次观察和分析,直到获得成功。如果到下课时间,学生还未获得预期的发现,教师可以指出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课后或在家里继续进行实验(作为作业),直到获得发现为止。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决
不要代替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未能获得发现,只意味着实验尚未完成,而教师代替学生回答问题,则表示了实验失败。在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上,教师始终都是起主导作用,而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这是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与传统数学过程最大的分别。
八、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的困难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对数学实验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缺乏指导、实施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认识上的不足
在教育理论上传统的数学讲解式课堂模式,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训练模式在绝大多数数学教师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表现在担心数学实验花时较多,怕影响其教学的进度与质量,而数学实验教学与此则迥然有异,事实上,适当的数学实验不仅能提高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什么是学生最重要的,什么是学生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且将来具有可迁移性的能力。
2、教学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指导
长期以来,数学实验一直被教育所忽视(教材中有关数学实验的内容很少,各种数学报刊有关数学实验的文章也不多),有时教师即使想做一点数学实验,也因没有必要的经验和指导而流于形式,其数学实验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重视。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培训,在理解数学实验本质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对数学实验指导的技巧和策略,如怎样设计数学实验,怎样去激发问题的控制实验,怎样进行归纳和总结等。
3、学生数学实验的能力较差
由于数学实验是个“年轻”的课题,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此类问题,现在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数学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第一是学生难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实验的过程中也提不出问题,完成不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第二是学生基本技能不足或遭遇挫折后夭折等一系列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些可能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首先是积极倡导数学实验,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都尽可能给予学生设计、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突出数学实验在能力培养中的载体功能;其次对数学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内容、实验的演示操作过程、实验的归纳和总结都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与的程度;再次是将课堂问题“问→答”变换为问题的“设计→解决→应用→再设计→再解决→再应用的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数学实验遵从了认知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鼓励及时,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将会很快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4、现行中考高考模式对数学实验活动的制约
数学实验的学习并不排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它们是相辅相在的有机整体,数学实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得更多,想得更多,而这些又同时会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学生会获得更多。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在数学课堂上注意数学实验意识的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对学生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学生明天的高考也必将受益(中考改革和高考命题已向国人发出了信号)。
数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应用,数学有自身的价值,它的价值是能否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工具;数学有内在的规律,它自身需要完善系化,但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提供工具,因为这是它之所以有必要存在的原因,数学离开为科学技术服务,就成了符号游戏;将成为无源之水。中学数学教学里开展数学实验,不在乎这种所谓的“实验”是否完全符合一般科学实验的形式的标准,重要的是两者间内在本质的相通,创新思维来自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源于创新的实践,实践的创新需要实践空间的拓广;数学实验正是数学实践空间拓广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们的数学实验教学,尚在起步阶段,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在探索过程之中。希望得到同行指导和帮助。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