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销售季度总结和计划

发布时间: 2019.08.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偶尔会需要写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每次写总结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都会形成新的知识: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那么关于总结报告我们怎么撰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发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度计划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 %,高于年度计划7.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 %,高于年度计划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 %,高于年度计划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年度计划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 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 %,比年度计划多降0.1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同口径增长19.1 %,高于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高于年度计划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高于年度计划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高于年度计划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年度计划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3,低于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低于年度计划0.9个千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1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市积极妥善应对,总体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呈现波动起伏的走势。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XX年高增长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上半年,受地震灾情冲击,经济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于我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部署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各项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2.2%。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它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时出台扩大内需12项具体举措,努力抓投资促消费,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增速较去年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长。一是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面对严峻形势,我市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试验区比较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增长25.8%,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平稳增长。在受地震灾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增幅达19.5%,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三是出口大幅增长。克服外需减弱的困难,出口增长52.5%,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全年实施5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5亿元,超过年度计划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3%,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启动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市域“三轨九路”、信息化骨干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了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成都东客站、成绵乐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支撑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开展灾后重建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 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 %;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0%和58.8%。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

(二)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灾情给我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全力抗震救灾。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坚持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群众被救生还;解救转移了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及时救治8.4万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周密支部灾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全力安置受灾群众。紧急向灾区调运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200多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全力安置受灾群众,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在全省率先实现过渡性安置,并采取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力支部损毁基础设施的修复,很快恢复重灾区水、电、气供应,紧急排险震损水库67座,应急处置堰塞湖22处,排除地质

灾害112处,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保证并率先实现中小学全面复课,认真抓好受灾群众的困难救济、就业培训及就业援助和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及时支部商场、超市及餐饮等服务业恢复正常经营,全面支部农业抢种抢收,积极支部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及时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传活动,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确定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务和“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目标,及时启动和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及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基本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客观评价地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编制完成《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36个专项实施规划,为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规划依据。

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实施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推进1808个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总投资为2973亿元,2011年开工建设358个项目,完成投资147.7亿元。其中,农村重建住房开工7.26万户,占重建的32.6%;维修加固开工15.2万户,占维修加固总数的98.3%。城镇住房重建完成3067.2万平方米,占重建计划的22.8%;维修加固完成49.5万平方米,占维修加固计划的95.2%。城乡41.3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做好受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工作,开工建设277所中小学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项目。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互动和生产对接,达成247个项目援建协议,开工建设131个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初步形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局面。

(四)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立足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先导,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三个集中”综合效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的龙头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在灾后重建中提出和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市“xxx”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试点乡镇乡村规划,完成 “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和“三轨九路”控规编制。强化城乡规划监督,规划执行力明显增强。

“三个集中”深入推进。一是工业集中集约发展不断深化。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确定各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方向,编制完善集中发展区规划。加大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推进青白江―新都区连片发展,筹划共建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工业园。全市工业集中区内685户企业竣工投产,922户企业开工建设,全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32户,区内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8.2%。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业重大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移的办法,转移农民3.9万人。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开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流转3.4万宗、金额15.3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二是创新耕地保护办法。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累计发放耕保基金4430万元。三是用统筹城乡的办法推进灾后重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重建资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推进住房重建,集成推进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同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和农村产权担保融资试点等取得明显成效。五是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削减,并联审批制度、大部门制加快推进。在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当场办结件占办结总数的80.7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纳入统计的23户市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8.2%。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一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四大

新城建设加快,南部新区累计投资114亿元,东部新区土地整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43亿元,北部新区完成北部商贸城片区总体规划、实施凤凰山片区改造,西部新城建设进展顺利。旧城改造取得成效,“两轴四片”已开工项目45个,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工程推进顺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各类建筑拆迁309万平方米。二是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步伐加快。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站)16个。建设小城市、新市镇对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洛带镇、新场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财政用于支持“三农”资金147.7亿元,增长26%。实施农村用水安全工程,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中心村及聚居点对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整治病险水库8座、水库干渠87公里、提灌站输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工程737处,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产田土14.6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9万口,建成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45座和沼气物业化服务网点91个。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503万亩。全市238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48元,增长15.8%。四是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实施扩权强县发展政策,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重点产业比重继续提升,五城区和远郊市县结对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成都与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合作扎实推进。

(五)产业实力稳步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极应对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投资956亿元,增长28.1%。一是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取得进展。制定了电子信息、汽车、光电光伏等十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等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全市重点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3.4%。二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进展。全年157个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275亿元。1000万吨炼油项目通过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英特尔封装测试、天威新能源光伏项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个项目年内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京东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产业基地等58个项目加快建设;中铝10万吨铝箔等31个项目促进开工。三是企业培育取得进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攀成钢、成飞公司等4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新增销售收入50至100亿企业1户、30至50亿企业3户。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三年千家”规模企业培育计划和信用、担保、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416户,达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年底在保余额比上年底新增39亿元。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年分别新增了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23户、29户。同时,地方产品配套工作大力推进。

服务业总体保持稳定。由于地震灾害给我市房地产、旅游等服务业带来重大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但总体保持了稳定。服务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旅游业明显下滑,但回暖势头良好,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05万人次,同比下降4.1%,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亿元,同比下降9.6%。房地产业深度调整,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续回升;五城区商品房成交均价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8.9%,涨幅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物流业发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成都至香港货运航班和成都至马尼拉、台北直飞航线。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发展,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业规范发展。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银行等15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成立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并更名为成都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稳步推进。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21.8亿元农信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获得全额兑付。邛崃、大邑和彭州三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筹建地方保险公司。会展业加快发展,发挥会展业宣传带动作用,全年举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和全国药品交易会等会展节庆活动260多个,直接收入超过13.5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锦里”二期、“道解都江堰”等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宽窄巷子”成功开街。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420亿元,增长40%。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农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实施“百万亩水稻丰产示范工程”、“ 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增长1.6%。二是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以生猪、茶叶、猕猴桃产业为重点,建成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212个,蔬菜、水果、花卉、茶叶、肉类、禽蛋总产量增长3.3%、7.5%、6.7%、10.4%、2.8%、4.4%。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608家,55个市级农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7家,新增35家;农村专合支部2062个,新增44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四是推进农业物流业发展。编制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规划,龙泉聚和等农业物流项目加快推进。五是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实现方式,创新和完善农业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力度。

(六)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4%,削减化学需氧量1.8万吨、二氧化硫0.71万吨、氨氮0.14万吨。一是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完善循环经济规划,目前全市国家级试点单位2个、省级试点单位20个、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9户、市级试点单位11家。二是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强化了目标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业企业限期治理任务,淘汰省7户、市39户企业落后产能,依法关闭107户“三无”工业企业,60户企业获资源综合利用认证。三是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控制尾气排放、秸秆禁烧等整治工作,三环路内工业企业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2%。四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整治,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7.7%。实施5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1.4万吨。完成22条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各出境断面水质改善。同时,加强垃圾处置能力建设,龙泉洛带垃圾焚烧发电厂试运行,九江镇垃圾焚烧发电厂动工。

自主创新有力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正式批复认定我市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市共有22个项目进入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长33.6%和54.3%,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90.6亿元,同比增长18.2%。实施285项市级科技项目,新增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运行10个平台服务工作站和成都网上技术市场,4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企业科技保险稳步推进,5家企业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80万元,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高新技术项目积极推进。重大农业科技专项成效显著。完善作品著作权管理办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启动建设,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

(七)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以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乡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乡风貌,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九路十桥”等重大城建项目加快实施,中心城区路网完善工程、中心城区与南部新区联系路网建设初见成效,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线都江堰延伸线、温郫大道等公路进展顺利,整治旧危桥12座。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公共汽车实行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和2小时内刷卡免费换乘,在蜀都大道、一环路设置公交专用道,新增及公交化线路改造47条,新增公交车1335辆、更新公交车278辆,公交分担率达到23.3%。区(市)县建成公交、乡镇客运站261个。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达4.3亿立方米。新增照明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万平方米。三是供电和通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投运了25个电网急建项目,全市500kv双环网基本形成,虹桥及虹桥后续工程加快实施。通信枢纽重大项目全面启动,公众通信保障、数据信息灾难恢复及政府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等应急工程迅速实施,移动通信“无盲点工程”和无线应急通信网加快建设。四是绿化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实施“三环一路”生态建设及银杏大道和“花树大街”营造,完成20条中心城区街道特色绿化和30个游园增绿改造。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速生林绿化17.6万亩、公益林5.83万亩。全市新增公共绿地20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9%。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数字化城管系统进一步完善。推进中心城区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向郊区(市)县及城镇拓展和延伸,实现中心城区数字城管网络全覆盖并延伸至近郊6个区县,推进城管车辆gps系统管理试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管控。二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加大扬尘整治力度,强化对建筑工地、运渣车辆的监管查处力度,环卫管理和作业、主要道路冲洗除尘作业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铺”活动,拆除违法建筑物142万平方米、违规广告牌17.1万余平方米,标准化改造和升级达标整治菜市场159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成,惠及农村人口568万人。被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续改善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作。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强就业和社保工作,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和谐成都建设。

城乡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针对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应届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搭建自主择业、创业就业平台。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6.3万人,其中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7万人;地震后消除“零就业”家庭2.8万户。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就业15万人。成都技师学院及分院建设加快,远郊市、县技师分院按期开学。启动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发放就业培训券7500万元,惠及15万人。

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人数分别比去年末净增31.8万人、34.9万人、23.1万人、20.8万人、23.7万人。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建设,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给予定额失业补贴。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60.4元和62元。完成2749户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向近35万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3493.8万元。经济适用房新建3030套,廉租房租赁补贴新增5639户。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3%。

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市级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30.9亿元,增长90.2%,农村小学和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启动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设备设施标准化满覆盖建设。优化城区及近郊部分区县中小学布局,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薄弱学校校舍改扩建,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步伐。75万农村学生

免收学杂费课本费,30万城镇学生免收学杂费、信息技术费,15.7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入学,扶助城乡低保家庭学生2447人上大学、3544名中小学生读书。实施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国际旅游职业学院等项目。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14个郊区(市)县全部建立医院管理中心,238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均由政府举办并实施规范化建设。妇幼卫生一卡通管理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服务人次增长154%,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5%。启动市第二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二医院扩建等项目抓紧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监督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惠民药店优惠让利61.37万元。59万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建成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等在内的成都经济圈流动人口计生协作网,计划生育家庭三项奖励扶助金额1.05亿元。

文化体育事业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图书馆除重灾区外的区(市)县文化馆全部建成达标,1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标准化建设,新建88个基层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提前两年完成城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杜甫草堂、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一级博物馆。川剧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达17项,第三次全国文化普查工作按计划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完成880个农家书屋建设,举办第三届成都全民读书活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在蓉传递活动,成功举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路径总数达1000条。

公共安全继续加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破案绝对数上升6.6%。安全生产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火灾事故下降54.2%。质量兴市工作积极推进,诚信计量和药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家俱、鞋类等5个国家质检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成都造”乳制品未发现三聚氰胺超标情况。防灾减灾等工作继续加强。

尽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影响以及我市经济周期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较突出,经济增速下滑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房地产、旅游业等服务业形势严峻,工业重点产业实力和竞争力需要继续提高,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三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型”特征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不够。四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为扩大内需,推进灾后重建,我市将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压力增大。五是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企业减员、“农民工”回流不断增多,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同时,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城乡统筹工作还不平衡;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11年,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难有预期,国际金融动荡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预计世界经济增长2.2%左右。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基本面虽然仍呈良好态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2011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预计2011年全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从省内环境看,全省连续遭受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9%。从内部条件看,虽然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但我市同时面临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劲;城市辐射能力和产业结构具有比较优势;对外依存度较低,国际经济动荡对我市的冲击相对较小;经过近几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具有抵御风险、推进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将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在市委、市政府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振兴经济,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这些都为我市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按照市委工作会议要求,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个机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学规划,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深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总体战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超常工作,带头推进“两个加快”,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新三最”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安排如下: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11年 计划 2011年计划增长%

一、经济发展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484.6 10.0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292.1 3.5

第二产业 亿元 2107.2 1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549.1 16.0

第三产业 亿元 2085.3 10.0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650 21.1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73.3 15.5

(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01.5 12.0

二、质量效益指标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371.8 11.0(同口径)

(二)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4.25

化学需氧量削减量 万吨 1.8

二氧化硫削减量 万吨 1.0

氨氮削减量 万吨 0.14

三、民生民本指标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7.3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999.5 8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0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 104.5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 ‰ 3以内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抓好“六大工程”,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重建,发挥灾后恢复重建对投资增长、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拉动作用,努力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示范区。

以科学规划引领灾后重建。按照《成都市(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县域、镇、村规划和农村住房重建,城镇住房重建规划等规划。按照灾区重建先生活、后生产的客观需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提高规划实施成效,确保重建不是灾前简单复制,使灾区得到恢复和提升。同时,严格按国家建筑规范和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加强重建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监管。

依托六大工程重建家园。实施损毁房屋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共设施重建、生产设施重建、城镇体系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六大工程,重建家园,振兴经济,力争2011年开工586个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93.2亿元,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把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恢复重建。加快恢复电力、交通、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产业重建和发展,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抓好对口支援促进灾后重建。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沟通协调,搞好服务和相关保障,推进援建项目尽早开工,尽快达产。树立造血胜于输血的理念,充分发挥支援和受援双方的比较优势,做好与对口省市的产业互动和市场对接,从单一支援向互惠合作发展,变被动接受援助为共同发展,增强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崇州中小企业园区、彭州川闽园区项目的筹划推进工作。

(二)抓好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坚定不移地运用统筹城乡的规划、思路和办法做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各项工作,着力保持投资增长,努力扩大消费,积极筹措资金,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保持投资增长。2011年政府投资的重点是事关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以及成都长远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发挥其对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实施545个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066亿元。强化项目策划、储备工作,立足已有的各类规划,提炼策划储备一批项目。深化项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符合规划、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能够进入实施阶段的成熟项目。加快项目实施步伐,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抓紧落实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分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项目服务和监管,完善分级协调服务机制,实施全程代办服务和重点项目vip服务。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力度,从严查处项目工程建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二是大力吸引民间投资。降低非公有制投资市场门槛和进入成本,进一步开放城市建设、旅游资源、文化、教育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支持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民间投资项目融资能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使民间投资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积极扩大城乡消费。一是增加居民消费能力。落实中央提高对农补贴扶持政策,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政策,完善社保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费预期。二是努力刺激消费。认真研究实施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落实国家家电下乡、农机补贴政策。研究利用政府资金刺激居民消费的最佳方式和路径,继续探索发放消费券、就业培训券等多种刺激消费的办法和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合理安排,实行职工分批次集中带薪休假,刺激旅游和休闲、娱乐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在扩大农村消费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和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民进行危旧房改造和小额信贷消费;支持企业送货下乡、“以旧换新”。在稳定住房消费方面,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在发展服务消费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文化、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发展恢复旅游市场,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和老年服务产业。

增强开放实效。统筹政府和社会资源,分阶段、多形式向国内外系统宣传成都,宣传成都“依然美丽安全”及灾后重建和推进经济全面建设中蕴含巨大商机,树立“创造奇迹的成都”的城市形象。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优化企业经营和投资环境。抓住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及灾后重建蕴含的巨大需求,以资源和市场换投资和技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抓住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剧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我市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主动争取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企业集团。

强化资金筹措。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全力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扩大市本级财政性建设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多层次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支持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现代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发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担保体系建设。二是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扩大融资规模。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争取设立西部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保险资金债权投资及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大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力度,统筹运用多种资源,争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千方百计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技改、并购和开发新项目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扩大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投资规模。鼓励社会资金灵活投资我市项目;通过金融机构对相关项目开展理财、信托等业务,吸引社会资金。

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认真总结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找出制约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向,形成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三)抓好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紧迫要求,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多,税收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等优势,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规划,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的步伐。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在招大引强和做大做强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二是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依托我市基础设施、市场空间、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发展环境和城市吸引力,重点吸纳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向成都集聚,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企业的综合性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延伸和完善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中西部总部经济发展高地。三是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做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加快成都银行上市步伐,完成市农信社统一法人工作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地方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争取在成都建立otc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区域性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吸引更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落户,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四是加快优势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复苏步伐,推进龙门山、龙泉山“两带”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突出休闲文化特色,加强宣传促销。推进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抓好铁路、公路、航空现代物流枢纽及粮食、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建设,加快青白江西部物流枢纽、新都物流园区等项目的建设。大力支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服务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交易平台、商务服务中心、产业促进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等,大力发展研发、外包、信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业网点和网络建设,加快中心城区批发市场“退二进三”,发展新型商贸业态,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推进民生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会展业“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国际高端会议目的地、会展经济集聚区、节庆活动中心,办好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等品牌展会。加快教育、文化、体育、健康等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支持和鼓励市外居民到成都购房。加快旧城改造,鼓励在拆迁中实行货币补偿安置。采用政府采购方式解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采取适度从紧的土地政策,调整供地结构,稳定土地市场价格。

提升工业竞争力。一是打造产业集群。加速工业结构升级,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补链”招商,推动产业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产业链完整的集群,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石化、光电光伏、冶金建材、生物制药、航空航天、食品、装备制造、家具和制鞋等产业集群。二是抓好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推进408个上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2011年力争完成投资85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100亿元。力争京东方4.5代tft-led生产线等131个项目投产达产,80万吨乙烯等152个项目加快建设,一汽大众成都项目等73个项目尽快开工,康佳led模组等52个储备项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核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民用航空、3g通信研发与设备制造等国家重点自主创新领域的项目和企业落户成都发展。实施86个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7亿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抓好四川丰田、吉利汽车、华为、神钢“创百亿”工程等项目,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带动作用。推进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五个国家检测中心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结合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突出抓好带动农业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100万头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和花卉、茶叶、冷水鱼、食用菌、猕猴桃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改造、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实施和改造,建设国内一流的农业基础设施。二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有效形式,坚持农民自愿,依托特色产业,与龙头企业联合发展。重点通过股份合作、土地转让、组建田间管理公司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支部、农民专合支部,提高农业集约化和农民支部化程度。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约集群发展,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紧完善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四是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农业重大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省及区域性品牌,做强农业产业。同时,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一是减轻企业负担。放水养鱼,涵养税源,让企业休养生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抓住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灾后恢复重建财税优惠的政策机遇,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地震灾后税收减免优惠各项政策,减轻企业税赋负担。扩大和延长对企业灾后恢复生产流动资金贷款、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范围和时间。二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融资体系,争取成立小额担保公司,推进新加坡淡马锡公司贷款业务向区(市)县扩展,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工投集团向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分支担保机构。

(四)抓好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试验区建设

以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总结和推广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培育和树立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做好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动已登记发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通过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转使用,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产权有序合法流动,推进农村产权资本化。在全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所有权担保融资试点。用好用活农村产权资源,发展产权明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鼓励发展微型金融服务。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完善对农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奖励扶持政策,发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的作用,多形式支持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实现“三化”联动。把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应用到全市统筹城乡的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三个集中”水平,促进“三化”联动。一是深化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市域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业集中发展,推进园区外规模以上企业的调迁,提高集约集群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一区一主业”发展定位,加快集中发展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2011年完成投资130亿元。推进部省市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工作,加快推进成都与资阳、成都与眉山、成都与阿坝共建工业园区及青白江与新都连片工业园的建设。二是深化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为重点,启动一般城镇改造。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完善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广灾后重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集体用地整理开发重建的办法,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场镇改造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强“三化”联动,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重点,统筹规划好一般乡镇的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新居工程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供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全面推广灾后重建做法,同步抓好新型集体经济支部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深化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部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支部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带、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和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品质,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建设。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进审批职能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促进审批权前移。推进与企业投资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进入政务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受理、分头审批、限时完成、集中回复”的原则,推进并完善项目并联审批。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办点规范化建设,促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清理和规范企业年检项目,取消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年检项目。建立行政处罚基准制度,规范执法流程,实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公开审案,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编制部门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并向公众公开,建立网上监督和评估机制。三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制度,对各类投资办企业项目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建立各部门的网上办事窗口、受理中心,大力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和问需服务,构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方式。

(五)抓好城乡建设管理,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集中精力规划和抓好一批事关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城乡建设重大项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区改造,推进“两轴四片”、城中村和东郊企业生活区和涉铁区域旧城改造,实施景观特色街区打造,改善中心城区城市风貌。整体推进四大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尽快展现天府新城风采,加快东部、北部、西部新区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一主、四副、六走廊、多组团”多极增长的城市经济圈。二是加大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及物流设施为重点,推进一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铁路新客站、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争取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全面开工,加快做好成都第二机场、成都至贵阳铁路、成温邛轨道交通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地铁1、2、4号线等工程以及城乡结合部骨干路网、中心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燃气管网工程。启动农村道路升级改造,打通城乡结合部和县域间“断头路”,优化“全域成都”路网结构。推进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实施成都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高速电路、国家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国家(成都)高性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通信管道及基站等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街面秩序日常监管,落实“门前五包”,规范户外广告、招牌常态管理。合理布局并加强菜市场管理,方便群众生活。深化数字化城管,全面提高发现处理问题能力。综合整治铁路环线、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市容环境和街道景观,提高场镇综合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管理,加强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和管护,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全面推广绿波联网联动控制工程,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交通标志改造,规范停车场点设置,加强占道停车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衡化步伐,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拓展公交专用通道范围,加强公交场站建设,合理规划,有序增加公交车数量,完善城乡公交体系,规范发展出租车行业。

(六)抓好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设步伐。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财政支持稳定增长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加大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软件、生物、民用航空、信息产业四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实施一批自主创新科技重点项目。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成都数字载体、软件及外包、生物医药、模具、集成电路设计5个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太赫兹技术应用、西南生物能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研究平台等项目尽快开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等项目加快实施。三是加大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技术市场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等创新功能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食品产业服务平台,积极扩大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与北京、上海等地公共技术平台联网合作。完善成都网上技术市场,鼓励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设,促进我市区域技术交易活动向专业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争创国家出版创意区(中心)。四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款试点,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4.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一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完善奖惩措施和相关支持政策,促进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完成治理任务,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的地区和企业限期整改。二是加快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对标”活动,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狠抓汽车、锅炉、电机系统、空调、照明等耗油耗电量大、应用面广的设备(产品)的节油节电工作。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资源补偿机制。三是健全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深入推进结构性减排,建立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扩大环保在线监测范围,加大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处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水、节地、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鼓励采用节能型新材料、新技术,加强清洁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完善远郊市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倡导绿色消费等循环生活方式,推广节能型产品。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前期工作。实施三环路内全面禁煤,扩大高污染车辆限时限行区域,强化各类尘源监管,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加快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带和城区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心城区“香化、彩化”工程,建成并开放金牛、苏坡、双桂3个城市公园,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推进岷江、沱江及重点地区河流堤防工程,继续实施中小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及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饮用水源在线监测系统,推进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快四川成都危废中心建设,推进长安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生态园区建设,完善郊区(市)县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抓好成都东北部生态建设,加快东部丘区生态植被恢复,实施低质低林地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天然林的有效管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和土壤污染治理。

(七)抓好民生工程,推进民生改善

强化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责任,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向城乡薄弱环节倾斜力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保障和改

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行统筹城乡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完善就业实名制和就业工作责任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服务体系,提高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灾区群众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鼓励城乡居民尤其是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继续加大就业援助的力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众尤其是“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工程,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纠纷处理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加强社保资金统筹,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城乡低收入人群抵押贷款参保办法,推进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实行城乡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转移对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边缘贫困专项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决城乡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困难。

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化步伐。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师住房建设,推进教师县管校用和推动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体系统一。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师工资、教师居住、校舍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新校区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


XX年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桥东为主线,继续大力推进华北商埠核心区、社区建设示范区、人居环境先进区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紧土地信贷闸门的形势下,努力克服辖区发展空间狭小的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XX年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13%,年均增长12.75%,超过预期目标0.75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4.6亿元,同比增长2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25%,年均分别增长20%和24.5%,超过预期目标10个和14.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16%,年均增长23.22%,超过预期目标8.22个百分点。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预计6.1%,年均下降5.36%,超过预期目标1.3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4147.34元,同比增长15%,年均增长15.99%,超过预期目标7.99个百分点。

一、立足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华北商埠核心区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继续实施抓中心、带两翼,南拓、北扩战略,大力推进商贸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中部,滨江国际广场、乐模大厦等完工,燕赵财富中心c区完交付使用,d区完成主体,天滋花苑东区、休门e区、远洋城完成拆迁或大部分拆迁。南北两端,华夏灯饰城、金世界城市广场等9个大型商贸设施投入使用。两年来,全区共建成商业面积46万平方米。

二是南三条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新源发二期、中心广场改造、大经北街市场道路改造投入使用,南三条信息中心建成。深入开展市场经营环境综合整治、品牌产品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市场形象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南三条市场XX年年税收预计突破55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市场、全国工业品综合市场第二名等称号。XX年年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9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区市场成交额360亿元,同比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场成交额年均分别增长17.1%和11.4%,超过规划预期目标1.1个和3.4个百分点。

二、立足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按照经济多元化发展要求,多措并举促进全区工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三环集团、双环集团、中润制药、华荣制药等15家优势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永通化工、太行模板、晓进机械等15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XX年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9418万元,同比增长16%。利税预计完成23500万元,同比增长45%,年均分别增长20%和5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0%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汽车、冶金装备、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先后完成双环公司小贵族系列车的研发生产、三环集团水道蝶阀、中润制药青霉素g酰化霉产业化、华荣制药发酵法制备饲料添加剂丙酸盐等14个工业技术改造项目,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双环汽车进入国家汽车工业目录,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实施了《桥东区十一五期间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五条意见》和《桥东区损害发展环境责任追究办法》,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XX年年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49820万元,同比增长25.9%,税收完成32040万元,同比增长23.6%。两年年均分别增长30.4%和27.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的目标。

三、立足夯实经济发展后劲,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两年来,我区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休门c块、华润万家超市、23中综合实验楼等一批项目相继投入使用,XX年,全区建设项目完工26个,完成建筑面积92.8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30%。XX年年预计全区建设项目完工15个,完成建筑面积91.27万平方米,完成区属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13.2%,年均增长21.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的目标。

四、立足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

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识和探索,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推行了工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区卫生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原区卫生防疫站按职能改制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共清理77项,保留149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管

理,使预算更加透明、公开、细化,便于执行者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使用效益;规范了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降低了财政成本。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在招商引资方面,先后5次组团参加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XX年年预计引进市外资金11.4亿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20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0%,年均分别增长16.12%和53.3%,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引进内资年均增长15%以上,引进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XX年年预计外贸出口额实现2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6%,年均增长20.02%,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18%以上的目标。

五、立足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城区环境得到新改善

坚持将城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建设宜居宜看城市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争营创活动,八个一工程和构建和谐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一是城区面貌得到明显改观。持续开展争做文明市民,营造优美环境,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大力实施八个一工程,集中全区力量打了一场环境建设攻坚战,全区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两年来,拆除违章建筑12.4万平方米,清理积存垃圾34万立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060平方米,创建省、市级园林或居住区(单位)4个,绿色社区21个,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完成了北国商城、燕春饭店、国宾大酒店等32栋楼体的夜景建设任务,中山东路女子清扫班被全国妇联等27个国家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完成了元村改造,东三教、休门、任栗村、义堂等村改造正在抓紧实施,二环路以外11个村不同程度地建成一批新的住宅小区,基本完成太平河综合整治,两岸初步建成水、堤、路、桥、岛、绿、景的滨水景观带,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开工,我区北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三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已具雏形。目前,我区生产资料回收企业已发展到10家,年回收、利用废旧金属1XX吨、其他类生产资料1000吨,创造社会价值近亿元。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工作,每年实现价值1000余万元。在建筑行业,采用了中水处理系统流离生化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新型自调温相变保温技术等建筑节能新技术。大力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推动了我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逐步形成。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目标分解和优质低硫煤推广等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检查整改力度,两年来,全区共拆除燃煤锅炉58台,推广优质低硫煤XX0余吨,企业烟尘,污水达标排放率均达到100%。

四是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两年来共投入3150万元,新建休门、东风街道办事处办公楼,汇通、阜康街道办事处相继迁入新址,全面修缮了桃园镇办公楼,40%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和谐社区示范区。数字化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被列入河北省城市信息化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社区大排档建设进展顺利,所建6家通过验收并正式营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到10家,开展了彩色周末、文艺比赛、票友大赛、时装表演、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644场(次),新增居委会图书阅览室11个,我区率先在市内五区建成区级图书阅览中心,建成全省首家综合性专业健康中心桥东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到7500平方米。

六、立足科教事业优先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科技工作。两年来,全区累计科技投入1.45亿元,专利申请307件,开发新产品12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2项,实施专利项目11项。启动与石家庄铁道学院科技合作计划,拓宽了我区与高等院校科技合作领域。

教育工作。两年来,教育投入达到28251万元,建成二十中艺术楼、二十三中综合实验楼、石纺路小学教学楼。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系列主题年活动,深入实施三个一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高中教育、职中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二十三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七中被评为省级职业高中示范学校。全面保障外来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做法得到国家、省、市肯定。全区中小学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验收,我区被评为全国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优秀实验区和省普九工作先进区。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成XX平方米的区劳动力市场,两年来,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10176人,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5%,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年均增长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截止目前,全区参保人员22591人,养老保险金收缴率达到98%。2.75万人加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低保标准,为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1478万元,为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71.62万元。更加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

人口和卫生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为辖区24.83万居民建立了家庭档案,使1.34万名慢性病患者享受到贴身服务。率先在全省推行中医药特色社区、社区责任医生制和双向转诊车进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区社区责任医生做法。我区荣获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卫生监督先进集体称号,被列入全国中医药社区示范区并经过检查验收。低生育水平持续巩固,我区流动人口管理、

温馨计生、计生信息化服务等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600平方米的计生服务大厅。两年来,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均低于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控制目标。

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稳定工作经验被中央稳定办转发全国推广。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桥东活动,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我区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

民主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拓宽了与人民群众沟通渠道,两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36件,按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我区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经验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体上看,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桥东两大任务,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加强城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改善,确保十一五规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全面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实施三点一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商贸服务业新一轮发展。依托新火车站建设,积极谋划南部商业中心。充分利用滹沱河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契机,加快滨水景观带、北部生态园区建设。抓好铁路穿城入地机遇,谋划建设铁路沿线商贸长廊。全力抓好以南三条为龙头的各专业市场管理,努力提高市场专业化水平。

着力促进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支持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逐步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大力抓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双向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着力抓好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大力推进未开工项目,促其尽快开工;加快前期项目审批手续,使其早日具备开工条件;认真谋划新火车站商业中心、华北印刷包装产业园等一批立区项目,为全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区投资。

二是着力抓好城区管理,深入推进社区建设

全面加强城区管理。进一步加大八个一工作力度,继续推行无缝隙管理,完善区、街(镇)、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坚决遏制占道经营、乱贴乱画、露天烧烤等现象反弹,积极抓好城区绿化、楼宇亮化工程,确保城区环境美化整洁。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着力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继续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提高服务社区水平,着力推广社区服务覆盖面,建设一批社区便民快捷大排档,方便居民生活。

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可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等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区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再就业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活动,妥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城镇民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2-3年实行全覆盖。高度关注困难人员和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搞好帮扶救助工作,使社会保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化学校建设,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五是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新桥东

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众性信访事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2017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2017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乡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调转促升级为主抓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全乡经济社会事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我乡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加快调转促升级为主抓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全乡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经济运行稳步快进。2017年年1—10月份全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30712万元,增长10.1%。三大需求支撑较好。固定资产投资32986万元,同比增长13.7%。

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完成2075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6元。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674万元,同比增长15.6%。

(二)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规划、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等,全面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今年该乡在辖区陈桥村、后马村、徐祠村和钟黄村4个行政村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包括新打、修复机井121眼;购置移动式喷灌设备48套、牵引设备16台;疏浚沟渠28条,总长27.109KM;新建田间混凝土道路8条,砂石路4条,总长9.49KM;生产桥8座,拦水坝,陡坡各1座;土地平整264亩,农田林网10539株。总投资约1300万元。目前该进度已完成过半,项目完成后,**乡南部将实现“路相通、沟相连,电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彻底打破以往靠天吃饭的困局,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将有一万多农民直接受益。

(三)强化工业带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完成了华通天然气二期、三期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资3亿元,强化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激发传统产业企业内生活力。年度建设项目七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四个,完成投资4866万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三个本年完成投资28120万元。

(四)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敢让旧貌换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整治乡政府所在地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得到清理,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集贸市场、绿化工程、公共服务设施渐趋完备;完成2017年度省级美丽乡村陡沟村规划编制,现已全面启动。

乡政府驻地建成区建设情况。**乡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区驻地人口5800人,总投资3200余万元。具体项目包括:1、道路工程。对扁西路、老街、广场路、老街、商砼南路等多条道路进行整治,新建了小王庄道路。2、公园建设。入口角园景观工程、文化活动广场工程,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3、外立面改造工程。对S304道路两侧,老街、农贸市场、育才路两侧外立面进行了改造。4、绿化工程。包括S304道路两侧绿化、扁西路绿化,华石沟北侧绿化,广场绿化,角园绿化等。5、农贸市场建设。包括农贸市场大棚及公厕,农贸市场的建成也成为我乡的一大亮点。6、其他工程。老街、农贸市场线路改造,停车场、文化墙、波形防护栏的建设等工程,都极大地改观了镇区的容貌,为群众提供了更加舒适,更加宜居的环境。二是刘元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刘园中心村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总投资700余万元。具体项目包括:S304两侧绿化带4200平方米、沿街(S304)慢车道及排水工程、安装沿街路灯20盏、对沿街外立面进行了改造,建设村内循环道路8.5公里,建设公厕五座,建角园三个,安装波形防护栏2.2公里,建设了村民活动文化广场,微动力式的污水处理厂一座。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进一步强化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源治理,建立关闭搬迁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环境的畜禽养殖场(户)实行零容忍,从严从重进行处罚。截至目前,**乡对禁养区内17家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户)已全部关闭、搬迁。工业企业方面,全乡共清理工业企业14家,其中3家浴池,2个石料厂和9家加工业。违法违规企业7家,其中3家燃煤锅炉已整治到位,2个石料厂已停电停产,2家食品加工企业已停产整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治理黑臭水体、规范垃圾堆放点,各村居已基本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连续3年实现秸秆禁烧卫星“零火点”目标。

攻坚等社会事业成效显著。一是产业发展情况。**乡村产业项目7个。后马村项目3个:大白桃项目投入资金17.8万元,两个光伏项目投入资金96万元,合计113.8万元;陡沟村项目4个:两个大棚项目投入资金87.5万元,2个光伏投入资金96万元,合计183.5万元。到户产业项目,**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发展产业项目贫困户727户,产业到户项目1021个,覆盖率达到了99.4%,其中特色种养业548户,发放特色种养业奖补资金156.6635元,土地流转140户,贷资入股160户等其他产业发展。

二是小额扶贫贷款发放情况。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贷款评级授信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做到授信评级全覆盖,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户贷统还已授信及签订带资入股协议160户,贷资入股7个企业共800万元;发放自贷自用贷款125户77.4万元,为我乡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扶贫车间建设情况。**乡已建成扶贫车间10个,其中村级扶贫车间9个、乡级扶贫车间1个,带动贫困户38人就业。

四是就业扶贫任务完成情况。**乡已建成2个就业扶贫基地,带动周围贫困户22人就业,就业培训贫困户55人已完成培训,我乡还为贫困户提供3个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户8人就业。

五是项目建设情况。今年以来全乡申请四个扶贫项目资金200万元,陡沟村扶贫车间项目已完工并通过验收,陡沟村农田水利项目、后马村农田水利项目和陡沟村道路项目正在施工阶段。

六是危房改造情况。今年全乡贫困户申报危房改造141户,截止目前已全部改造到位,其中79户已通过验收,62户改造完成正等待待验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住房安全。

七是健康扶贫进展情况。**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452人进行免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贫困户685人集中进行慢性病鉴定,其中282人鉴定合格并发放慢性病就诊卡,切实做到贫困人口慢性病“五个所有”,所有慢性病患者都建档、所有慢性病患者都治疗、所有慢性病药物都配齐、所有慢性病费用都报销、所有慢性病药物送上门。

八是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措施。**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448人,各类教育补助发放金额88.255万元,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一个因贫失学辍学。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样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宏观经济下行接近底部,但企业市场预期较弱,投资意愿仍然不足;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乡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相对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资金、劳动力、土地、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贫困、项目、完成、建设、扶贫、发展、改造、工程,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实习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范文


时光飞逝,转眼间1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作为工作前的适应性上岗实习,在这期间,我对公司的了解,对以后工作的业务范围,工作的专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更增加了我与陌生人沟通的勇气与能力,真正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次实习对我来说是一种真正的锻炼。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实习的认识。我们都清楚审计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依赖于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实践。通过实习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多查阅相关资料或向前辈请教,以解决问题。从而,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做铺垫。作为新毕业的一名学生,从象牙塔步入社会,这其中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能够以进入公司实习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自己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对今后工作的认识也更加充分,得到的效果也相应更好。

其次,我介绍一下我实习所做的工作。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监督和评价。比较重要的工作是针对企业各部门的制度检查工作,发现各部门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上的疏忽和漏洞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审计整改建议,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实现企业目标。在一个月左右的实习期内,我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对合同项目中立项、品牌询价和审核审批人等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统计2012-2013工程项目造价结算报告书中材料费及其组成种类和审减金额情况的相关数据,统计工程设备部的预算情况及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并做成EXCEL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反映。并且还撰写了两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在完成数据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拿到原始资料后怎样处理,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比如对工程项目结算报告书的数据统计,从材料费入手,分析其中的通用材料和定制材料,可以看出施工单位对材料的采购是否合理。因为公司自身设有采购部

门,而通用材料可以通过采购部门进行采购,这样能对材料费用进行更好地控制。如果施工单位和公司采购部门购买的同一种通用材料价格相差太大,说明在材料费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而在撰写会议纪要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一些关于公文写作的知识,比如会议纪要的格式,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会议要点提炼的精确性等等。

再次,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1、自主学习

工作后不再像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公司内部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像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实习工作并不像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基本礼仪

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4、为人处事

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

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还是同事,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最后,我至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学习不能找到重点,

随着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学习态度仍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做到自主学习。

3、基础知识不够全面

内部审计是综合性运用知识的一项工作,它需要有财务会计学知

识的基础,有对审计项目的相关工作流程和公司制度的把握,有对审

计工作流程的掌握,有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对文字功底的需求等等。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发现了自己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而从今年七

月份开始我就要正式进入公司工作,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快速地融入新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为此,我制定了个人工作、学习计划,促使自己加快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工作。

一、目标

1、近期目标(试用期内)

作为新入职场的新人,最开始主要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

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目标是做到转变角色,明确职责。

转变角色:作为进入职场的新人,由原来的学生身份到职场人员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学生时代,只需要学好知识,考出好成绩。而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事更多,处理的关系更复杂,承担的责任更重大。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学生时代的思维模式,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对工作角色的认知,加快转变角色。

明确职责:按照部门对自己工作的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

职责,一是熟悉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部门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岗位职责,明确工作任务;三是熟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和要求,明确工作方法;四是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指导,善于学习和思考,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五是认真总结前期工作,

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2、中期目标(试用期结束到工作一年)

经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完成了近期目标,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锻炼,提升自己。这一阶段有两个目标。一是提升工作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

3、远期目标(工作一年到工作三年)

加强学习,确保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服从企业和领导的安排,善于思考。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独立且出色的完成工作。

二、工作措施

1、熟悉审计专员岗位职责。通过企业下达文件和平时工作过程逐步熟悉审计专员的工作目标、工作范围和工作任务。

2、了解国家制定的关于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准则和规范。查阅《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3、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进入企业后应先熟悉本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其有整体上的把握,确保自己的工作行为在企业规章制度范围之内,不越矩。同时,这样也能更好地熟悉企业情况,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查看企业内部发行的杂志或参加企业入职培训等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4、熟悉内部审计流程及本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做内审工作首先要掌握本工作开展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再次要掌握本企业开展内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学习,听取前辈指导和查看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和报告,增进对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地掌握。

实习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5、增加知识广度,提高专业技能。本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不同部门的审计项目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要做到了解被审计对象,了解其基本制度,业务流程及制度执行过程。只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需要通过和部门人员交流或者查看部门相关资料来增进对企业各部门的了解。同时,这也需要自身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才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改善管理。平时多和企业各部门员工,尤其是老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在平时的聊天中逐步了解其部门情况,同时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把控。

6、转变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在学校学习只需要学好老师教授和书本上的知识,关心的也只是考试成绩。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一个审计项目可能需要很多准备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考虑全面,准备充分,不能顾此失彼,做到事前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和规划。要树立主动学习观念,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提前了解被审计对象,分析其可能出现问题的部分及重点审计的部分,收集全面充分的资料。审计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逐步适应工作节奏,在不断工作中积累经验,改变思维。

7、增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进入新环境总会有不适应之处,增强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快融入企业过程,对企业也能更快地产生归属感,有些工作也更易开展。遇到同事主动打招呼问好,休息时,与同事多聊天拉近关系。

8、提高文学水平,增强文字功底。审计专员的岗位职责包括协助审计经理草拟审计报告和向审计委员会提交的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在审计报告中需要注意语句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用词的准确性以及报告的易读性,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平时加强写作锻炼,从撰写会议纪要或总结报告做起,逐步提高文字表达力。

"卫浴销售总结和计划"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