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XX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2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会有一些深刻经历了很多 ,可以说,写总结是不可避免的了,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更优秀的自己负责,对于总结范文你有什么心得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XXX市财政局工作总结,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疗试点范围工作,市级配套资金786万元,受惠人口达到197万。

加大教育投入,全年累计各类教育支出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三县教育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兑现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补贴补助,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资金1.7亿元,支持合肥市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文体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整治步伐,认真落实城市道路拆迁安置资金。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加大投入,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配租资金,逐步解决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五)积极强化效能建设这个手段,全面提高财政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2011年我局围绕创造优质、高效的财政政务环境,积极开展效能建设活动。成立了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效能建设工作责任制,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把效能工作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持办事内容、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和办事结果的五公开,实现依法规范服务。以服务对象满意为落脚点,狠抓制度建设、落实和督察。与市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为期六个月的“财政面对面”栏目,选择了与老百姓关系紧密的几项工作进行现场解答。通过电波面对面的交流,使财政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拉近了财政机关与广大群众的距离。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创新、变革,使体系与机关工作结合更加紧密,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并顺利通过第二次认证审核。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惩防体系,加大反腐败源头治理工作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多方面、多途径地强化干部培训工作,培养干部学习兴趣,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先后荣获全省第七届文明单位、全省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以及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2011年12月,我局被评为“全国财政先进集体”,受到国家人事部、财政部的联合表彰。

回顾2011年,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的财政工作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发展、大建设给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出压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中仍有一些关系没有理顺,事

2011年XXX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合肥发展全面提速、争先进位的一年,也是合肥财政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九次会议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大推进”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现将2011年合肥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市财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重点开展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这块蛋糕,为财政职能发挥提供坚强保障

2011年我市经济高歌猛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四年完成了千亿合肥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征管,多方协调,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是加强与税务部门和各县区的联系沟通,积极开展税源普查工作,加大对重点税源的研究和监控力度。二是加强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管理,全年共实现两税收入9.3亿元,其中契税收入完成8.53亿元,两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1.7%,小税种做出了大文章。三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通过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年共收缴非税收入41.49亿, 比上年增长48.8%。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167.77亿元,占预算的111.29%,增长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9.4亿元,占预算的120.14%,比上年增长37.77%。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0.5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在全省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相比,我市财政收入总量位居第五位,比第六位南昌高出17.27亿,地方收入位居第四位,分别比太原、南昌高出4.4亿和11.23亿,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增幅均居中部省会城市之首。

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规模也上了一个台阶,全年共完成支出102.89亿元,增长40.15%,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较好地保证了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立市”战略和城乡建设等重点支出的需要。

(二)紧紧围绕加 权财权划分不够清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支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等等。

1、服务“工业立市”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强化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财政扶持工业发展政策导向,参与制订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及其实施细则,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开展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工作,全年共兑现各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及多层标准化厂房补助资金5000万元,有力支持了县区工业园区建设。设立2.5亿元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年累计兑现资金2.71亿元,支持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和带动了一批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参与制定《合肥市金融担保租赁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奖励办法》,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探索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新途径,学习外地经验做法,采取选择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以“政府推介、银团贷款、规避风险、重点扶持”的办法申请银团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发挥国有控股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以工业控股公司为平台,积极争取并获得国家开行贷款额度30亿元,获核准18.6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2亿元。

二是免收工业园区涉企收费,着力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全面清理园区涉企收费项目,会同市物价局研究并报市委市政府同意,正式出台了《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合政办[2011]8号),对批准设立的开发园区(包括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聚集区)的工业投资项目免予收取“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费”等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第一批),免收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并按月进行结算。同时,建立园区代理制和一次办结制,全程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011年,我市共为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2057家企业工业投资项目累计免收费用1.57亿元,其中,市级以下免收资金1.38亿元(市本级为7338万元,县区级为648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园区工业发展。

三是坚持投资为本,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各项政策,及时兑现招商工作经费,积极支持参加徽商大会及在全国各地举办各 类招商会,支持委托中介机构组织招商,2011年市财政招商经费安排突破1000万元。在推动全市招商引资的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及时把握资本市场动态和相关产业走向,积极争取外地优质企业和资本落户合肥。一年来,通过广拓渠道,外引内联,局招商小组已顺利促成应流集团、球冠电缆以及云南园通投资等三个项目的对接和落地,落实外来资金8000万元,大幅超额完成今年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四是深化国企改革,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成功促成合钢主业重组。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积极筹措改革资金,多次召集市经贸委、马钢公司、合钢公司及有关中介机构研究重组方案,清算家底,妥善地解决了合钢新焦炉项目的所有权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马钢重组合钢主业。加强国有股权管理。积极推动美菱股份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多方协调解决股改中出现的问题。支持国通管业、国风塑业等两家已股改公司实施股改后的再融资。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产权进场交易,制定出台《合肥市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集中登记托管实施办法》和《合肥市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实施细则》两个操作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国有产(股)权进场转让操作程序,完善我市产权交易政策法规体系。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市属企业生活区移交辖区管理工作,进一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实现快速发展。

2、服务“县域突破”战略,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整合支农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全年共兑付设施栽培、畜牧养殖小区建设以及农业招商引资等各项扶持资金约6000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伊利集团、安徽徽商食品有限公司、合肥正旺畜禽有限公司等,帮助企业落地生根、做大做强,刺激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旅游,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旅游项目建设予以支持,同时吸引和带动了一批社会资本和村民自身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致富。与创新担保公司重新修订《合肥市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委托管理协议书》,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切实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资金使用模式,从市级扶贫资金中安排20万元设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解决生产发展中经营贷款难等问题。贯彻“多予、少 取、放活”方针,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近3亿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并通过资金整合,归集20多个涉农部门新农村建设资金达4.08亿元,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866.05万元,重点支持节水灌溉、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配套资金100万元支持三县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的提高。全面启动“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累计拨付资金5257万元,并制定出台《合肥市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监管。投入资金1.28亿元,进一步推动市级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按季对市区农村信用社上缴的营业税进行审核与等额补助,并及时下划市区农村信用社中央保值贴补息5.9亿元。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以市农村信用联社为基础组建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完成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国有股东选报工作。支持兴泰控股公司投资2000万参股国元农业保险股份公司,提高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能力。

四是加强农村财政研究。成立合肥市农村财政研究会,并以此为平台,深入开展农村经济及农村财政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合肥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研究”、“合肥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对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为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服务“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创新科技经费支出方式

加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创新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的造血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设立“创新型示范企业建设”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实行事前补助向事后奖励转变、无偿补助向风险投资和有偿使用转变,逐步形成包括补助、奖励、风险投资、有偿使用和贷款贴息等在内的多元化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安排1个亿资金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制定 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按照“择优扶强、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选择我市重点领域、上规模的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合肥市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年共兑现资金700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三)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个主题,探索建立财政及投融资管理新机制

1、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突破城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

2011年,我市全面实施“大拆违”,建设改造城市道路并启动滨湖新区建设,是名副其实的“建设年”。一年来,市财政积极适应“大建设”需要,一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步伐;另一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城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我市政府性融资平台进行整合,规范了投资决策机制,建立了投融资决策、管理、执行相分离的管理体系,并相应地带动了城市建设体制、招投标管理、土地供应方式等一系列改革。由于市委、市政府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实行了整体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及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明确以“财力投入+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为组合模式的城市建设资金投融资思路,全年共成功融资52.76亿元,是上年的2.8倍,有力地保证了城市大建设的资金需求。在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同时,积极推动土地出让金管理模式改革,将开发区土地出让金纳入市级财政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交易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公开拍卖制度,规范资金管理,理清资金分配渠道,努力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土地融资能力。

在不断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控制财政风险。一是摸清政府历史债务总体情况,据以制定合理的融资计划。二是分类研究起草政府信用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促使我市政府信用资金管理走上正常化轨道,有效控制财政风险。

2、以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为目标推进系统性改革,促进财政资金统筹,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一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及党政机关兴办经济实体脱钩改制工作。2011年,全市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计118户企业涉及总资产24.56亿元,在册 职工4045人,离退休人员1758人,发生安置费用3.54亿元,改革工作全省领先。脱钩改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全市46户企业和经济实体已基本完成脱钩改制任务,涉及国有资产总额4.77亿元,职工801人,离退休职工38人。通过脱钩改制,产权管理关系得以理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全面快速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要求,今年我们大力推行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面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实现收缴分离、收支脱钩(除有特定用途的非税收入或成本性支出外,非税收入由政府统一安排,不与征收部门的支出挂钩)。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新老征管系统顺利实现了对接,248家市直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征管网络,通过新系统收缴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资金9.21亿元。加大政府非税收入集中调剂力度,明确将部分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集中调剂使用范畴,提高调剂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资金调控能力。

三是开展银行账户清理撤销工作。“以撤销为常态,保留为例外”,对市直364家单位的984个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清理,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撤销账户878个,划缴资金21.96亿元。与此同时,停止单位提现业务,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

四是开展市党政机关搬迁中的资产移交接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对党政机关搬迁单位资产进行接收处置。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接收计划,保证移交一个、接收一个、看管一个,实现了搬迁单位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

五是全面清理党政机关编外聘用人员经费支出。对党政机关聘用人员经费进行清理,进一步明确了财政供养人员范围,对未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的临时聘用人员支出,财政今后将一律不予安排经费。

六是研究规范机关津补贴发放工作。按照公开透明、规范管理、阳光操作的原则,配合工资改革,以“同地区、同级别同待遇”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财政实力、社会公平等多项因素,研究规范市直机关津补贴发放方案,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促进公务员合理流动,促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3、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公共财政新体制

一是继续深化和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顺利实 现预算外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分两批将全市145家市直单位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规范了市级资金支付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和支付方式的统一。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申报审核工作。

二是大力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出台《合肥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实施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及分阶段工作任务。组织召开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动员大会,并对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开展培训。采用新的收支科目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将更加清楚地说明政府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等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更加有利于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

三是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选择农业设施栽培、科技三项费用等7个项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由财政与项目单位共同商定考评指标,通过社会中介机构第三方对项目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客观、真实,为今后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奠定了基础。

四是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严格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全年采购预算安排16.1亿元(不含大建设招投标,下同),实际采购金额14.5亿元,节约采购资金1.6亿元。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扩大协议供货范围,在提高采购效率的同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积极适应全市招投标管理改革形势,研究制定了《合肥市市属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市级政府采购财政局内部管理程序》,进一步明确市属各单位以及财政局内部各处室的职责,强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以“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为中心,紧紧围绕建立农村基层管理工作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一是调整区划,大规模撤并乡镇,全力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二是整合各类事业站所,大力推进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着力提高乡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三是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体制,清理规范乡村财务,强化资金管理。此外,还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开展 农业税代垫清查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2011年,继肥西县之后,长丰、肥东两县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我市已在全省率先以市为单位全面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市和长丰县还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联系点。通过改革,乡镇政府职能明显转变,乡村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得以释放,乡镇运行成本大幅减少,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5、开展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财政财务监督

积极推动全市公安系统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系统内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促使公安部门加强基层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出台《合肥市财政局内审监督检查实施办法》,将内部监督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基建资金管理,出台《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审价中介机构业务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提高基建资金投资效益。充分发挥财务总监作用,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提高国有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各类会计人才,继续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验收,督促各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财务管理,积极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四)始终坚持服务民生这个根本,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2011年,市财政持续加大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投入,加快我市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强社保资金管理,全年累计拨付社保基金22.07亿元。拟定并报政府出台《合肥市市级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保障制度,防范财政风险,有效缓解财政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压力。深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研究完善并妥善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年累计调拨资金1.25亿元,积极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及时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积极调度资金1.65亿元,保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提标发放。做好城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认真研究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惠民医疗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管理。积极做好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XXX市城市管理局工作总结


好“创先争优”活动,我局于6月初正式开办城管局业余党校,通过周末讲坛的有效形式,不断推进团队协作、个人修养、领导艺术等方方面面能力的培训和锻炼,取得较好成效。目前我局已开设了十七期周末讲坛,参加人数达到1300余人次。对于我局这一特色工作,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简报》均作了重点报道。
为进一步落实问责机制,我局制定了《XXX市城市管理局局属单位科级领导干部专项考核计分办法》,对局属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实行驾照式记分制管理模式,为充分发挥科级干部的中坚作用,优化城市管理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证,使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迈入良性化、规范化轨道。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年初我局即通过重新设置岗位和“双向选择”的方式完成了环卫监察大队的体制改革。今年5月份,在综合执法支队又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试点,中层干部的产生通过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方式在全体队员中铺开,全体队员通过“双向选择”竞岗、落选待岗的形式选定工作岗位,通过改革,城管队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普遍增强,逐步形成了奋发向上、勇创一流的工作态势。在此基础上,我局又全面落实城管综合执法人员“五定”工作方案,实施工作作风和纪律督查、记分制管理模式,使城管综合执法工作逐步迈入良性化、规范化轨道。
6、共克时坚,全力抗灾
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对我市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为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局实施了严格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度,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并做到了“三个提前”,即通过提前掌握天气情况,提前备好防汛用料、提前启动排涝设备。
在洪灾发生后,我局迅速反应,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不断加大抗洪防汛物资和资金的投入,力争使洪涝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在做好本职排泄城市内涝工作的基础上,始终做到与市委、市政府共克时坚,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集全局之力做好防汛救灾的各项工作。在今年洪灾中,我局共投入人力200余人、财力70余万元,调配抢险车、挖掘机、装载机共计20余辆,支援上清、童家救灾40余人次,实现了汛期的平稳过渡和各类支援的及时有效。灾后我局又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全系统为灾区人民捐款25.8万元,捐献棉被和毛巾毯85件,捐赠衣服1300余件。
7、服务大局,喜迎省运
力行“不谈条件、不提要求”的城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XXX市城市管理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为我局三年规划中的精细管理年,我局紧紧围绕年初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以“迎省运会、创文明城”为契机,以“精细管理”为目标,着力抓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工作
1、精细管理,提升水平
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实现主次干道保洁到位、小街小巷干净整洁、市区街道秩序井然、园林绿化全面到位、市政设施齐整完好。为实现这一目标,年初结合XXX实情,我局确定胜利路为精细管理示范路,通过统一量化细化作业标准、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反馈督导、统一考核考评,明确了局属各单位及月湖区相关街道、社区的相应职责和任务,逐步形成了各相关单位相互协作、互助共进、争先创优的良性运行机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局又将精细化管理逐步推开,先后在站江路、交通路实施,下一步将在全市主次干道全面铺开,通过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方式,实现我局精细管理的全年目标。
2、优化资源,创新模式
为推进精细化作业,我局不断创新作业模式,打造XXX特色。在城市管理总体规划方面,我局根据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编制修编城市专项规划的通知》(鹰府办字[2009]97号)文件要求,积极组织专门力量做好了《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XXX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编制及城区绿地卫星遥感测定工作。在城管指挥调度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在原有对讲平台、“12319”城管热线、便民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信息采集,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指挥调度模式,同时积极搭建了社会监督服务平台,成立了社会监督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城市管理社会监督体系。在环卫作业方面,积极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采取区域承包、考核绩效的方式加强管理,将全部环卫作业任务以责任制形式进行发包,实现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推进垃圾定时上门收集和袋装化试点,通过运行模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城市品味;推行垃圾清运封闭运行模式,有效防止了垃圾运输过程的二次污染。在园林、市政作业方面,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以网格为单元的巡查、维护、修整工作机制。在市场管理方面,积极推进内外一体作业模式,将市场内、外部环境、秩序、卫生融为一体,统一作业、统一管理。在综合执法方面,积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管作风,倾全局之力全力做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在今年“创园林城”、“创文明城”、“创卫生城市”等迎检工作中,尤其是第十三届省运会在我市召开之际,为加大XXX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我市整体形象和品位,营造浓厚的省运氛围。我局对市区主次干道破损灯箱广告进行了拆除和改造,重新设计安装了灯箱广告牌共576块,清理小广告70000余份,清洗、同色覆盖墙面40000余平方米,设置大型公益宣传广告牌74块,计6090平方米,安插各类彩旗1600余面,展旗400余面,升空气球2个,彩虹门2个;对龙虎山大道、火车站广场、时代广场、体育馆、东湖公园、府前路以及进出XXX的各主要节点,采用“组团式花坛”、“花柱”、“花墙”、“运动塑型”等园艺造型摆放鲜花120余万盆,喜迎四海宾朋,充分体现“激情省运、龙虎XXX”的城市魅力。
为确保省运会的圆满成功,我局及时启动省运工作方案,今年我局安排支队全体队员分批到部队进行全封闭训练,并且每周五支队还组织未当班的队员开展军训,大大提高了城管队员服务省运、保障省运的能力和水平。在实施全员上岗,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局在省运会期间,共出动人员1000余人次,协助交警部门开展省运会开幕式彩排及演出体育馆周边的安保工作,抽调60余名环卫人员加入省运现场保洁工作。
同时为服务省运,我局积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等困难,全面完成了鹰西大道、龙虎山大道、景鹰连接线、鹰雄大道、胜西延伸段等处的路灯新设和维护工作。省运期间,全体城管人以饱满的热情,一流的服务,高超的水准赢得广大市民和外来宾朋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极推进“驾照式”记分管理模式,将综合执法对象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量化,采取上门宣传、现场教育、行政处罚三步走管理模式,实施严格考核奖惩,同时组建了综合执法直属大队和女子执法中队,不断增强综合执法的机动性,推进柔性执法、文明执法进程。通过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全局的快速反应、服务市民的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2011年,城管“12319”服务热线受理投诉热线达2771起,目前已办结了2649起,办结率达95.6%。
3、增加投入,提升品味
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方筹资等方式,增加投入,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相关设施档次,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新添置了3台作业车辆,市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50%,在市区主次干道上设置了838只新果壳箱,新建了一座400余平米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2座旅游公厕,组织实施新建绿地3200平方米,改造绿地32581平方米,新增补植行道树2202株,完成了市区13条主次干道和8个重要节点绿化新建和改造工程,新增、改建道路面积43102平方米,完成路面维修11179平方米,新设路灯956盏,新增视频监控设备23套,基本完成了白露洞口排水改造、西内湖排水二期改造和小街小巷路灯安装等一系列市政改造及新建工程。
4、加大力度,严格执法
结合城管综合执法实际,加大执法力度,以徒步巡查为主,强化问题发现、处置、反馈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截止目前,共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印发温馨提示卡8000份,制止和劝导违规装修占道经营600余起,登记督促主干道两侧1000余户店铺招牌开展亮化工作,协助交通部门整治客运市场,规范查处各类违规行为120起,努力践行“违法建筑发现一起拆除一起”之承诺,今年以来共查处制止市区居民新建各类违法建设行为90余起,拆除81处违章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同时,积极配合月湖区有关部门,对规划区内村民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清理,共拆除违法建设72余起,面积15200平方米。
5、提素强能,深化改革
好的机制需要人的支撑,为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管理工作,我局把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开展遵纪守法集中教育活动与“创业服务年”活动紧密结合,在严格落实问责制的同时,狠抓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次,选派参与各类锻炼10余人次。为在全局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切实开展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XXX市科技局工作总结


安大(马鞍山)研究院。紧紧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铁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战略联盟为主体,凝练并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带动性的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层次。集聚国内外研发创新资源,组织开展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

七是抓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施“育苗造林”工程,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主动选育一批孵化项目。完善创业导师建设和管理办法,扩充创业导师队伍,全面加强创业导师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入驻,完善“一站式”服务大厅功能,投入运行高新技术成果(专利)展示交易大厅,积极打造“技术转移、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文献信息平台”等三大服务品牌。挂牌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县、含山分中心,将创新创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向县区、开发区延伸。

八是抓农社领域科技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制定出台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粮油丰产与精深加工、蔬菜保鲜贮运与加工、水产品生态养殖与加工等农业科技专项,加强新品种开发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启动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工作,组织推荐当涂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申报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认定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示范(试点)村。围绕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强公益性技术研究和应用,积极发展民生科技。

九是抓科技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开通网上申报系统,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奖励大会,表彰一批创新先进个人和创新团队。紧扣科技工作重点,加大信息新闻宣传力度,积极宣传科技工作的新亮点、新举措,展示科技工作的新形象、新业绩,进一步提升信息新闻宣传的层次、范围和影响力。坚持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深入开展科技活动周和“四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组织企业参加高交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各项展示活动,充分展示我市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十是抓作风,不断加强机关自身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扎实开展局属事业单位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工作。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 开工作,倾力打造“阳光科技”。注重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鼓励干部职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争做学习型人才。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变管理为上门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事后服务为超前服务,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实现新突破。

XXX市科技局2011年工作总结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按照科技倍增计划要求,设定了“确保目标、努力目标和奋斗目标”三套目标,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全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连续第7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35亿元,增长20%以上。专利申请2449件、授权1379件,分别增长100.4%和 65%。登记技术合同38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3.3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2011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高效推进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申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指导下,我局把慈湖国家高新区申报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先后多次赴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汇报工作,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不懈努力,国家高新区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现场考核评审,进入科技部向国务院报批升级的第一批次。快速推进博望省级高新区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省政府已正式批准同意筹建,筹建期间有关政策比照省级高新区执行。目前,我市已拥有3家省级高新区。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摸排确定了50家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开展培训、上门辅导等措施,组织指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取得显著成效。市科技局被评为全省高新技术认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110个。组织成立新材料等5个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规划编制专家组,编制完成5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指南。稳步推进高企复审工作,55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复审。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6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7家。国星生化、三联泵业2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马钢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全省率先通过复核。

三是认真抓好科技项目申报和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以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重点,编制年度市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安排方案并下达市科技计划。围绕我市产业需求,加强项目顶层设计,凝练申报省级 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5项。55个项目被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争取资金7860万元。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8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3项。组织25家企业31个项目申报2011年度省科技奖励,16个项目通过评审正在公示,其中马钢“重载铁路列车用车轮钢及关键技术研究”、中钢矿院“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惊天液压“多功能液压破拆装备及应用”等3项科技成果被推荐为一等奖,这是我市历年来获得一等奖项最多的一次。

四是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和联系,与安徽师范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聘请了波兰卢布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爱华.博贾等10名国内外专家担任市政府经济顾问。顺利完成第五届市政府决策咨询委换届工作,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大局,全面完成《马鞍山城乡一体化路径问题研究》等6项软课题研究工作。同时,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选聘了85名专家教授、企业界人士、离退休专家领导及市专业招商小组成员,成立了6个专家工作小组,召开多次小组会议和组长会议,研究并提交了13份研究报告。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依托安康菌业组建“安徽省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组建工作,科达洁能与清华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岳光溪及其团队正式签约,组建了我市第三家院士工作站。成功举办上海-马鞍山数控机床专题产学研对接会、上海大学科技园区—马鞍山市企业技术交流会等产学研对接活动16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63项。

五是加快推进农社领域科技进步。加强农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管理,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16项,其中9个项目获批立项;10个省级以上项目通过验收。当涂县、雨山区顺利通过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区)验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培育“金城米业”等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8家、认定和县善厚镇早林村等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10个、批准“新临农贸”等市星火学校4家,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110期,开展订单或定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近6000人次。培育农村科技服务能力显成效,神农种业被评为“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石小平等7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成功举办科技活动周,组织开展280多项形式多样的科技科普活动,吸引了近20万 名群众参与,有力提升了全民科学素质。快速推进“三馆”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亿元,主体工程结束,展教工程监理招标、布展招标以及展品招标全面完成,展品及布展的深化设计正在进行之中。

六是持续加强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市科创中心与马鞍山师专等高校联合建立3家大学生创业工作站,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创业导师团队;新引进入孵企业22家,其中留学生、大学生企业10家,毕业企业8家,在孵企业9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荣获“第五届金桥奖先进集体”称号,“一站式”科技服务大厅投入使用,新引进5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科技路路通”马鞍山分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高新技术成果(专利)展览展示大厅建设基本完成。生产力促进中心博望分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望分中心挂牌成立,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向县区延伸。合工大(马鞍山)高新技术研究院建设稳步推进,与我市1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项;研究院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硕士班已经开班,将为我市培养工程硕士40余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快,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0家;科达洁能等4家企业获批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星生化 “杂环化学省级实验室”、马钢“高性能结构钢材料及安全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

七是圆满完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挂牌了县区知识产权局,在全省率先成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制定出台我市知识产权实施意见。积极开展企业试点示范,培育认定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5家,华菱汽车、三联泵业等5家企业列入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国外专利申请、国家专利奖申报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申请pCT5件,3项发明专利获国家专利优秀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创建各项任务全面完成,顺利通过考评验收,得到考评组高度评价。强化知识产权培育和宣传,将知识产权纳入全市领导干部、公务员及科技人员培训计划;与安工大联合建立知识产权与创新方法培训基地;组织知识产权专家、专利代理人、律师等相关人员成立讲师团,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服务指导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双打”行动,市知识产权局被评为全省专项行动先进集体。

八是扎实推进机关自身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扎实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 题教育活动,全面完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正式启动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完成职权清理、流程图制作和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三民一促”、书记带头大走访和“组织部长三走进三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十二五”规划、中共党史,组队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演唱会。继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落实机关效能禁令,把“四要四不”作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工作,市科技信息网每周更新信息确保20条以上,进入市直门户网站信息更新先进行列。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全面完成《市科技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五年规划》、《市科技局“六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做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办理工作,2件人大议案、4件政协提案如期办复。此外,新闻宣传、工青妇、老干部、保密、统计、人才、民族宗教、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科技工作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谋篇布局,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总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大科技、大开放”的理念,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区域抓科技,跳出部门抓科技,全面夯实基础、局部谋求突破,加快产业升级、打造创新品牌。

总的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优化两个布局,增强三大能力,提升四个比重。

围绕一条主线,也就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这一主线,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优化两个布局,也就是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空间布局、优化各类创新资源配置布局,逐步形成“一核(科技创新集中区)三园(慈湖高新区、市高新区、博望高新区)多基地”的发展格局。

增强三大能力,也就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

提升四个比重,也就是提升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潜力不大的问题;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着力解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的问题;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中新兴产业的比重,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提升农业科技投入占研发投入 的比重,着力解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预期目标初步安排为: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确保达1.7%,争取达1.71%,力争达1.7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确保完成530亿元,争取550亿元,力争580亿元;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5%。

——高新技术企业确保新增25家,争取30家以上,力争4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新增100个,争取110个,力争150个。

——专利申请确保2300件,争取2400件,力争3000件;当年专利授权增长30%,发明专利授权增长40%;每万人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达到2件以上。

——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确保80项,争取90项,力争100项。

——技术合同交易额确保2亿元以上,争取3亿元以上,力争4亿元以上。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组建10家,争取11家,力争12家;推荐申报省级3家,争取4家,力争5家。

——市级重点实验室新组建3家,争取4家,力争5家;推荐申报省级1家。

——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认定10家,争取12家,力争15家;民营科技企业培育认定10家,争取15家,力争20家;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认定12家,争取14家,力争16家。

——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确保认定5家,争取8家,力争10家;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10个,争取12个,力争15个。

——引进孵化企业确保16家以上,争取17家,力争18家,其中大学生、留学生企业确保6家,争取7家,力争8家;毕业企业确保6家, 争取7家,力争8家。

——加强安徽省“科技路路通”马鞍山分中心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0家创新服务站。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管理,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和水平。强化与县区政府、高新区的协调联动,加强高新区、各类创新园区的管理工作,引导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创新主体作用。建立高校研究院管理办法,引导研究院围绕产业创新链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催生 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工作。全面完成“三馆”工程建设任务,争取6月份开馆运行;探索“三馆”运行管理模式,确保“三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二是抓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政策宣传和组织推荐力度,全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工作,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认定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一批拥有知识产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继续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抓载体,增强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全力做好国家高新区后期评审认定工作,争取年内申报成功。推进博望新区国家级产业化基地申报工作,力争年内通过认定。帮助花山区申报国家级专业孵化器,指导雨山区加快申报省级原创游戏动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实现新突破。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筹备建设创新研发大楼,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启动建设科技创新集中区。

四是抓知识产权创造,全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制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方案,从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研发、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等方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与水平,全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出台《马鞍山市科技工作促进专利发展若干意见》,加快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设立企业专利及维权联络员,加大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申报力度,大幅提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预警、维权援助服务机制。

五是抓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作用,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需求,加强项目顶层设计,建立新兴产业项目库,凝练、储备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大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力度,重点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实现新的突破。

六是抓产学研合作,加速先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取与安徽大学签订共建协议,挂牌运行

XXX市招商局工作总结


招商小组、驻外联络处以及全市各单位开展招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合肥投资指南网站的日常更新和维护,境内外客商的点击率不断提高。对2011年度组织的全市性大型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总,并及时报送市领导。本年新建立客商名录906个,从而使我局境内外客商资源库总量达到5954名。

(七)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我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调研。年初走访市经开区、建委、环保、税务、消防等12个部门以及召开外来投资者座谈会,开展对招商引资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的调研,为我市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围绕如何推进招商小组工作和更好地发挥招商小组作用,对肥东县选派招商小组入驻龙岗开发区工作开展调研,并通过简报将他们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会同市国土局对各单位招商引资工业大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清理出一批占地未开工项目;对全市新引进大企业开工情况和县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现状开展调研,通过专题简报报送市领导和全市各有关单位;调研四城区招商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为及时了解和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提前谋划2008年招商引资工作作准备。

(八)密切联系与“长三角”以及中部六省会等城市的联系,加强信息交流,积极开展招商工作。

积极贯彻落实我市“东向发展”和打造省会经济圈战略,围绕“以商招商”,利用“长三角”、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合作组织以及驻肥机构等渠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安排专人与中部六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国内城市的联系,进行招商等经济信息的收集与交流,并及时报送市领导。先后两次对我市与深圳、东莞、上海、萧山、太仓、常熟等相关城市投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及时了解我市投资和招商引资的优势和劣势。

(九)完成了一系列文字材料任务。

每月按时向市委常委会报送招商引资汇报材料,为市委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及时指导提供了依据;积极配合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和我市“十一五”规划调整,对前五年和“十一五”以来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出2008年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思路及主要工作;完成了党史办《走进滨湖大时代——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实录》大招商篇编写任务;

2011年XXX市招商局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市招商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工业立市”、“三大推进”发展战略,紧扣“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主题,始终坚持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将大招商与招大商并举,不断解放思想,拓宽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狠抓招商队伍建设,夯实招商基础,坚持有效招商,2011年全市实际招商引资总量达571.54亿元,为我市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现将市招商局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对目标责任单位的工作指导。

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年招商引资跨越500亿目标的指示精神,我局提前谋划和拟定了2011年度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指导性意见,根据各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自报数,确定了年度全市招商引资目标;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和召开招商局长会,进一步加强对县区、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坚持逐月对各目标责任单位招商引资上报项目进行审核、统计和通报,跟踪、抽查大项目引进和新项目开工情况,狠抓招商引资序时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年引资目标的实现。 整理编辑《全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大事记》,以及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我局的其他各类文字材料,其完成质量及时间均得到好评。

(十)机关内部建设再上新台阶。

过去一年里,市招商局党组和局领导班子狠抓机关人员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机关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局工作的开展。结合“查摆找补创”活动,果断进行了机关内设机构的调整和中层干部的轮岗,充实投资促进处和企业处的力量,加大开展招商和外来投资企业服务的力度。同时,一批年轻同志挑起了重担。通过“查摆找补创”四个阶段工作的开展,全局同志认真找出差距与不足,精神面貌进一步振奋,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持续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和党建工作,组织纪念“七一”活动,开展与民营企业党组织和困难群众“结对子”、读书演讲比赛、市直机关广播操比赛等活动,寓思想教育与活动之中,进一步陶冶了党员和干部的情操,丰富了局机关的文化生活。完善了会议制度,坚持每周召开局工作例会,总结和点评上周工作,布置下周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十一)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招商思路;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整合招商资源的力度。当前,特别要防止由于我市2011年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跨越,因而产生松劲的思想。

二是作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业务素质、工作水平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要进一步巩固好“查摆找补创”活动成果,在抓好工作细节上做文章。


(二)成功组织了一系列重点会展和重大招商活动。

围绕境内外重点区域和我市重点产业,我局全年在境内外共组织开展了14次重要招商和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家来我市投资考察,推动并引进了一批重点项目,有力的促进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目标的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境内,先后组织了在北京举办的日本企业家新春恳谈会和中美商会招商活动、在上海的赴沪招商会和荷比卢招商会以及深圳招商会、杭州浙江企业家恳谈会、东莞和泉州、厦门招商推介会、福建国际招商月等活动。参与组织了徽商大会、中博会、家博会、第七届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厦门98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点会展招商活动,同时还先后组团赴杭州、深圳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拜访企业的上门招商活动。在境外,精心组织和积极参与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团赴法国、西班牙、瑞士、日本、香港等地开展的专题招商活动,以及其他市领导率招商小组赴德国、瑞士、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的招商推介,促成了一些外资大项目的签约和已在我市外资企业的增资扩股。

据初步统计,2011年由我局直接牵头和组织的赴沪招商推介会、国际徽商大会、香港推介会、广东专题招商四次大的招商活动,共签约工业、商贸项目57个,总投资99亿元人民币和1.74亿美元,其中工业项目41个。全年接待了发展中国家经贸考察团、韩国贸易协会、意大利都灵工商会、深圳国际商会、浙江企业家圆桌会等一大批境内外投资考察团,其中重要团组150多批(次),客商1600多人(次)。

(三)创新招商推介会办会方式。

为适应我市招商活动新形势,我局创新了“由市领导带队,市招商局统筹安排并与县区、开发区联合主办”及“与商会、行会组织联办”等新型办会模式。如去年底由市招商局和瑶海区联合主办的泉州招商推介会,得到了市领导和与会者的一致肯定,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办会形式不仅为我市整合招商资源,优化办会流程,提升办会档次积累了成功经验,同时吸引了以七匹狼为代表的6家服装加工类企业对瑶海区服装产业园的高度关注,促成了总投资6.2亿元的4项在谈项目,促进了该区的产业集聚,提高了招商成效。

(四)加强招商小组建设,整合招商资源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又新组建了第四批3 28个招商小组,发展招商成员946名。为探索招商小组工作新形式和有效做法,本批招商小组具有以下新的点:一是工作时间由一年改为两年;二是第一组长由单位一把手担任;三是派遣第四批招商小组中的12个小组进驻我市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完成了第二批招商小组目标任务统计工作,共收集有效信息1800多条,涉及投资金额454.88亿元,实际落地项目608个,到位资金54.8亿元(其中美元3675万)。全市完成任务的招商小组有135个,占47.5%,其中市直招商小组16个完成任务,占34.8%,驻点招商代表处5个完成任务,占71.43%,县区、开发区招商小组完成任务的有114个,占54.02%。还有针对性地新组建了驻厦门、东莞、昆山、威海、杭州、西安、大连、长沙8个驻外联络处,现已全部到位并开展工作。

(五)围绕招商引资工作,多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

围绕重要会展和重点招商推介活动,多举措加大宣传力度,开创了全局外宣工作新局面。全年共向省市信息部门及各级新闻媒体提供信息和新闻稿计170条。其中,国家级新闻媒体及海外媒体采用6条,完成市下达外宣任务的150%;省级新媒体采用29条,完成市下达外宣任务的362.5%;市级新闻媒体、网站采用 135条;在海外重要媒体做了2个宣传专版,在省级新闻媒体做了1个宣传专版。据不完全统计,市委办公厅全年共采用我局信息35条,市政府办公厅采用30条,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全年编印《外资工作简报》84期、《招商小组动态》13期。

(六)以统计和培训为重点的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我局在做好对各目标责任单位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情况进行逐月统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新建亿元以上大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的统计及分析,及时了解全市引进大项目及落地情况,积极配合了全市“项目推进年”活动的开展。我局与市委组织部等单位联合,分别在合肥、桂林和香港组织举办了四期招商引资工作培训班,培训人数近600名,帮助了全市招商小组成员和招商干部及时了解我市“三大推进”、滨湖新区建设取得的最新成果,开拓招商工作视野,更好地推介合肥和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组织了对外宣传品的编辑制作,先后编印《中国合肥.投资指南》、《中国合肥.家电产业投资指南》,制作了ppT宣传资料片,有力地配合了全市重大招商推介活动的开展,满足了

"财政局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