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七篇

发布时间: 2022.09.07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增强我们的思想底蕴,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宋诗词,它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您还记得刘禹锡有哪些古诗词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篇一】

刘禹锡:《鹤叹二首》

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

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

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篇二】

刘禹锡:《聚蚊谣》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

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

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篇三】

刘禹锡:《插田歌》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全文赏析

诗序说:“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此诗有感而发,且借用俚歌形式,其目的在于明确表示诗人作诗是为了讽谕朝政、匡正时阙,等待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采诗之说起于《诗经》,兴盛于汉魏以来的乐府,是指中央乐府机构将民间诗作采集整理,一方面可以使这些优秀的民间诗作得以流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统治者借以体察民情。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诗中前六句可以作为一小节来看,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且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一节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一节则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但由于唱的人心境之宽,整个气象是洋溢着欢乐与舒畅的。“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传神,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歌声与笑声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传达的情感感染了作为听者的诗人。农民们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毫发毕现、洋溢笔端。

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落,处理得圆融机巧,不露生硬痕迹。以水田插完后“苗漠漠”的情景直接转向墟里烟火,既表现了地点的变更,也将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时空转换得巧妙无痕。并且诗人也将村落里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不着痕迹地展现出来,此间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同时这种套用不是毫无创意的搬用,其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观察。同时,他在对村落描写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此诗的主人公——上计吏,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对上计吏的形象刻画,也是始于对其衣饰的描写,乌帽长衫的打扮同农妇农夫的白裙绿衣区分开来,不但显示出上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上计吏自我介绍的一个“自”字、谎称自己本生于帝乡,巧妙地表现了上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这些使他的登场成了与前半部分完全不和谐的音符。

诗歌自上计吏出场后,便以他与农人对话的方式将诗的主旨缓缓道来。汉乐府诗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情节、表达感情的比比皆是。刘禹锡借用这种古法与他反映时事、讽喻时政的写作目的相得益彰。然淳朴的农夫并未屈媚于他的特殊身份,对上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一言揭穿了他的底细。“君家侬定谙”可谓快人快语,说明农夫知道上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反驳了上计吏吹嘘自己的谎话。“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刻画了计吏自从当上小官、去过一趟长安后便自谓身份高贵、不认故人的作派。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仍极力炫耀自己。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然计吏的夸耀揭露出了朝廷卖官鬻爵的现象。“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一个“唯”道出了官位的不值钱。“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一个毫无见识,等同于农人的计吏凭借微薄的付出,竟然可以作朝廷官员。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朝廷不看重能力,甚至连身份也不再看重,眼中唯有铜臭二字。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农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一株奇葩。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二度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元和年间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大力提倡并创作反映现实、关乎国计民生的新题乐府诗,史称“新乐府运动”。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但是又不入乐,而以新题反映时事,因此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刘禹锡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是有所了解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使他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使他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对农民的疾苦是比较关心的。在任地方官期间,每遇灾害他便上书请求救济和蠲免。他写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诗篇,《插田歌》即其中之一。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篇四】

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武昌老人七十馀,手把庾令相问书。自言少小学吹笛,

早事曹王曾赏激。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

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古苔苍苍封老节,

石上孤生饱风雪。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

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如今老去语尤迟,

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篇五】

刘禹锡:《武陵观火诗》

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

盲风扇其威,白昼曛阳乌。操绠不暇汲,循墙还避逾。

怒如列缺光,迅与芬轮俱。联延掩四远,赫奕成洪炉。

汹疑云涛翻,飒若鬼神趋。当前迎焮赩,是物同膏腴。

金乌入梵天,赤龙游玄都。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

火山摧半空,星雨洒中衢。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

光县与琴焦,旗亭无酒濡。市人委百货,邑令遗双凫。

馀势下隈隩,长熛烘舳舻。吹焚照水府,炙浪愁天吴。

灾罢云日晚,心惊视听殊。高灰辨廪庾,黑土连闉闍.

众烬合星罗,游氛铄人肤。厚地藏宿热,遥林呈骤枯。

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御之失其道,敲石弥天隅。

晋库走龙剑,吴宫伤燕雏。五行有沴气,先哲垂訏谟。

宋郑同日起,时当贤大夫。无苛自可乐,弭患非所图。

贤守恤人瘼,临烟驻骊驹。吊场色惨忸,颜失词劬愉。

下令蠲里布,指期轻市租。閈垣适未立,苫盖自相娱。

山木行剪伐,江泥宜墐途。邑臣不必曾,何用征越巫。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篇六】

刘禹锡:《淮阴行五首》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唐代可称为一绝的诗词经典作品【篇七】

刘禹锡:《堤上行二首》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全文赏析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Gz85.com编辑推荐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经典古诗词五篇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增强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赏析解读杜牧的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诗人杜牧古诗词吗?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的“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经典古诗词”,希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经典古诗词(篇一)

杜牧《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原文

捧诏汀洲去,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

且免材为累,何妨拙有机。宋株聊自守,鲁酒怕旁围。

清尚宁无素,光阴亦未晞。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平生江海志,佩得左鱼归。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经典古诗词(篇二)

杜牧《鹭鸶》原文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着一个雪白的绒衣,衬托着青玉般的长嘴,漂亮极了。 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溪中捕食鱼虾,洁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荡漾。

一但惊动了它们就会远走高飞的离去,在青山映存下,姿态是那么的优美,正像那满树的梨花在晚风中飞荡!

全文赏析

这首诗分别从个体、群体、近景、远景等不同的角度来刻画鹭鸶的形象,描绘出鹭鸶的优美姿态。三、四两句,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尤为开阔。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经典古诗词(篇三)

杜牧《清明》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文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写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经典古诗词(篇四)

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原文

昔子来陵阳,时当苦炎热。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

奉披尘意惊,立语平生豁。寺楼最鶱轩,坐送飞鸟没。

一樽中夜酒,半破前峰月。烟院松飘萧,风廊竹交戛。

时步郭西南,缭径苔圆折。好鸟响丁丁,小溪光汃汃。

篱落见娉婷,机丝弄哑轧。烟湿树姿娇,雨馀山态活。

仲秋往历阳,同上牛矶歇。大江吞天去,一练横坤抹。

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

鞔鼓画麒麟,看君击狂节。离袖飐应劳,恨粉啼还咽。

明年忝谏官,绿树秦川阔。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

九衢林马挝,千门织车辙。秦台破心胆,黥阵惊毛发。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慵忧长者来,病怯长街喝。

僧炉风雪夜,相对眠一褐。暖灰重拥瓶,晓粥还分钵。

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秦岭望樊川,只得回头别。

商山四皓祠,心与樗蒲说。大泽蒹葭风,孤城狐兔窟。

且复考诗书,无因见簪笏。古训屹如山,古风冷刮骨。

周鼎列瓶罂,荆璧横抛摋。力尽不可取,忽忽狂歌发。

三年未为苦,两郡非不达。秋浦倚吴江,去楫飞青鹘。

溪山好画图,洞壑深闺闼。竹冈森羽林,花坞团宫缬。

景物非不佳,独坐如鞲绁。丹鹊东飞来,喃喃送君札。

呼儿旋供衫,走门空踏袜。手把一枝物,桂花香带雪。

喜极至无言,笑馀翻不悦。人生直作百岁翁,

亦是万古一瞬中。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月于何处去,

日于何处来?跳丸相趁走不住,

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为灰。酌此一杯酒,与君狂且歌。

离别岂足更关意,衰老相随可奈何。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的经典古诗词(篇五)

杜牧《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原文

陶潜官罢酒瓶空,门掩杨花一夜风。 ——杜牧

古调诗吟山色里,无弦琴在月明中。 ——赵嘏

远檐高树宜幽鸟,出岫孤云逐晚虹。 ——杜牧

别后东篱数枝菊,不知闲醉与谁同。 ——赵嘏

唐代杰出诗人韩愈最经典的诗词五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为了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韩愈的古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髓。让您无法忘怀的诗人韩愈古诗词有哪些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细心准备的《唐代杰出诗人韩愈最经典的诗词》,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唐代杰出诗人韩愈最经典的诗词【篇一】

韩愈《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原文

南山有高树,花叶何衰衰。上有凤凰巢,凤凰乳且栖。

四旁多长枝,群鸟所托依。黄鹄据其高,众鸟接其卑。

不知何山鸟,羽毛有光辉。飞飞择所处,正得众所希。

上承凤凰恩,自期永不衰。中与黄鹄群,不自隐其私。

下视众鸟群,汝徒竟何为。不知挟丸子,心默有所规。

弹汝枝叶间,汝翅不觉摧。或言由黄鹄,黄鹄岂有之。

慎勿猜众鸟,众鸟不足猜。无人语凤凰,汝屈安得知。

黄鹄得汝去,婆娑弄毛衣。前汝下视鸟,各议汝瑕疵。

汝岂无朋匹,有口莫肯开。汝落蒿艾间,几时复能飞。

哀哀故山友,中夜思汝悲。路远翅翎短,不得持汝归。

唐代杰出诗人韩愈最经典的诗词【篇二】

韩愈《斗鸡联句》原文

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 ——韩愈

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 ——孟郊

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 ——韩愈

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 ——孟郊

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 ——韩愈

磔毛各噤z9,怒瘿争碨磊。俄膺忽尔低,植立瞥而改。 ——孟郊

腷膊战声喧,缤翻落羽皠。中休事未决,小挫势益倍。 ——韩愈

妒肠务生敌,贼性专相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 ——孟郊

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毒手饱李阳,神槌因朱亥。 ——韩愈

恻心我以仁,碎首尔何罪。独胜事有然,旁惊汗流浼。 ——孟郊

知雄欣动颜,怯负愁看贿。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 ——韩愈

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孟郊

头垂碎丹砂,翼拓拖锦彩。连轩尚贾馀,清厉比归凯。 ——韩愈

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英心甘斗死,义肉耻庖宰。 ——孟郊

君看斗鸡篇,短韵有可采。 ——孟郊

唐代杰出诗人韩愈最经典的诗词【篇三】

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阁老张十八助教》原文

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大明宫中给事归,

走马来看立不正。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骊目。

我今官闲得婆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

脚敲两舷叫吴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

玉山前却不复来,曲江汀滢水平杯。我时相思不觉一回首,

天门九扇相当开。上界真人足官府,

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

唐代杰出诗人韩愈最经典的诗词【篇四】

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侯继时从王谔辟)》原文

忆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称。君颐始生须,我齿清如冰。

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

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

幸同学省官,末路再得朋。东司绝教授,游宴以为恒。

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雪径抵樵叟,风廊折谈僧。

陆浑桃花间,有汤沸如烝.三月崧少步,踯躅红千层。

洲沙厌晚坐,岭壁穷晨升。沈冥不计日,为乐不可胜。

迁满一已异,乖离坐难凭。行行事结束,人马何蹻腾。

感激生胆勇,从军岂尝曾。洸洸司徒公,天子爪与肱。

提师十万馀,四海钦风棱。河北兵未进,蔡州帅新薨。

曷不请扫除,活彼黎与烝.鄙夫诚怯弱,受恩愧徒弘。

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诏征。

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惟当待责免,耕劚归沟塍。

今君得所附,势若脱鞲鹰。檄笔无与让,幕谋识其膺。

收绩开史牒,翰飞逐溟鹏。男儿贵立事,流景不可乘。

岁老阴沴作,云颓雪翻崩。别袖拂洛水,征车转崤陵。

勤勤酒不进,勉勉恨已仍。送君出门归,愁肠若牵绳。

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策马谁可适,晤言谁为应。

席尘惜不扫,残尊对空凝。信知后会时,日月屡环縆.

生期理行役,欢绪绝难承。寄书惟在频,无吝简与缯。

唐代杰出诗人韩愈最经典的诗词【篇五】

韩愈《春雪》原文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洒篁留密节,著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七篇


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代诗歌,它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王昌龄有哪些优秀的古诗词让您无法忘怀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篇一】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篇二】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白话译文】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篇三】

王昌龄《送欧阳会稽之任》原文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须枉车歇,为我访荷裳。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篇四】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

qnshmngyuhnshguān

秦时明月汉时关,

wnlǐchngzhēngrnwihun

万里长征人未还。

dnshǐlngchngfēijingzi

但使龙城飞将在,

bjiohmǎdyīnshān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篇五】

王昌龄《相和歌辞。放歌行》原文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臣献谋猷。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父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毋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篇六】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唐代诗集选录的王昌龄经典诗歌【篇七】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全文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读者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刘禹锡诗词选录"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