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认真品味杨绛写的《我们仨》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那么《我们仨》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编辑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网上收录我们仨散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网上收录我们仨散文读后感 篇1
用了三个小时停不下来的节奏看完。在读完《围城》之后品读这本书,才能领悟这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感情。一开始的小船客栈和不断的噩梦是形容作者女儿和丈夫疾病缠身一程一程的送他们走,其中的悲伤无法言喻,文章大部分都是易懂的白话,每个简单的小菜谱每封寄托思念的家信和每次见面互相取乐的“小石子”。和父亲亲如哥们的钱媛女士工作认真生活中可爱,为父亲画像画的尤其是好,在病痛之中还总是形容自己丑圆,自己吃不下饭还担心爸妈。杨绛先生在至亲走之后忍着难过把他们之前点点滴滴的生活一字一句记录下来,还原了他和钱钟书老先生在国外辗转留学之后生下圆圆以及回国之后所有的经历。
可以看得出对爱女和丈夫深深地思念。从那些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和搬家的经历中,体会到文学工作者的艰辛和付出,“一寸光阴一寸金”但他们也是苦中有乐,简单的西餐,牛奶红茶,日子过得跌宕起伏却也有小资情调的一面。一家三口互相学习也互不打扰,争分夺秒读书看书积累。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子书,截取了一些我喜爱的句子和道理,看到很多评论都在回忆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动情的感人瞬间,我也泪目,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女儿做了母亲也是为了体会和回报自己的母亲,“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惜时间和光阴珍惜身边的亲人吧
网上收录我们仨散文读后感 篇2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雹”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网上收录我们仨散文读后感 篇3
前几天看完了《我们仨》,感受到一个幸福美满、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这样的一生,不管对于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是人间最美的。
整本书差不多是从他们快有女儿圆圆开始直至女儿因病去世,多数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当然也通过字里行间传递出了他们生活的态度及追求:酷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谨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团聚在一块。
现在社会及价值观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貌似脱离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无是处了。看看他们,很多专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构建、重视内心精神的安宁,其实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比,我也曾怀疑过,怀疑这种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与自我内心精神愉悦的人生态度是错误的。现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联想到毛姆的《刀锋》及其他作品关于人生意义、如何生活的问题,个人觉得:内在精神的追求确实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生活方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兴趣、优势、天赋才能身心愉悦。心灵的修炼没有必要一定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当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也是对此的一种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体也要呵护。其实心理、文化、医学、科学、健身等等都是从各个方面述说着身心的重要性。所谓的开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吧——当然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悦才是重要的。
网上收录我们仨散文读后感 篇4
杨绛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也是我读过四五遍的书,这本《我们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别是前两三年前杨绛先生去世的更是网上铺天盖地。我对杨绛先生的记忆更深的是她回复读者那句“你的问题在于想法太多而读书太少”。她这句话还被我自嘲过说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动太少”。
这个月开始想好好读几本实体书,就入手了这本书,今天放中秋节假,在这个传统的团圆节里读完这本书,甚好。
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的不是传说中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实际上,这会读下来让我对这个说话相当怀疑,甚至鄙视,感觉是文人圈里文绉绉的奉承。)我无意诋毁杨绛先生,对于她,我是尊重之情。不过,我觉得从这本书里读出来她最令人羡慕的是和钱锺书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两个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补,在是非对错上和教育女儿态度上又非常合拍,确实是非常棒的组合。在他们三个人的小家里,每个人都非常率真单纯,又各有优点,相互照顾。家庭氛围真的是轻松到让读着的都想结婚生娃。这样的家真是令人眷恋的心灵港湾。一个三口虽然每人都是学富五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家里却一点那种清高冷谈的状态都没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泼天真,像三个长不大的孩子。最后一节,那种淡而久的怀念和悲伤,让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小家庭,温暖,轻松,关心。
网上收录我们仨散文读后感 篇5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网上收录我们仨散文读后感 篇6
《我们仨》使我感到这血浓与水的亲情,这被多上文人所歌颂的孝道与爱,可以是如此的淳朴,也本来就是如此的淳朴。
杨绛在回忆,回忆丈夫的笨拙与可爱,回忆初得爱女的喜悦,回忆女儿的聪明与孝顺,回忆许多年来一家人经历的风风雨雨,三个人同甘共苦……不知道她在写下这一个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在不由自主的勾起嘴角微笑。我想肯定如此。
在第三章的刚开始,杨绛便写道钱锺书大喊:“娘!阿圆欺负我!”也说道他们夫妻俩曾合伙说女儿是学究,是傻瓜。钱媛还说:“爸爸只能当我的弟弟。”一家三人,宛若朋友一般亲密,互相关爱,互相尊重,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后一家人失散了,也应该是老天同样眷顾这样的幸福。
爱,无需歌颂,真诚即可。幸福,无需寻找,生活中满满的都是幸福。
Gz85.Com小编推荐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一】
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会问: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别着急,汪老这位文坛美食家向来喜爱吃喝、玩乐。咱今天就在这玩乐尝人间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东名城----菏泽。说来惭愧,我作为一名山东汉子,竟对荷泽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带你游历荷泽。一进城,初日将进,杨柳春风,迎接远道而来客人的是一个千许亩牡丹,仿佛走进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阅着甜香气息, 忧惚之间,有如梦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浅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这素净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赏完这菏泽牡丹,再当一回绿林好汉上梁山,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实则低矮而不雄伟,山势也不险恶,就连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气山顶而不觉有什么。汪老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一座山,能做出那样大的一番事业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再深究,因为眼前的这一尾鳜鱼对汪老更具研究价值,在菏泽的两天多时间,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鱼,梁山人对鱼文化的研究,连江老都不禁赞叹其赞极精妙。说到鱼,汪老又来劲了。关于鳜鱼的种种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数家珍,最出名的不过松鼠鳜鱼、臭鳜鱼、清蒸、糖醋等 他还诚心推荐了清汤鳜鱼。汪老把自己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间中显露无遗,直言不讳。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与汪老起身。欲离开,破晓时分,一场倾盆大雨开始了独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焕发,眼里开始闪烁着一些东西,
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他说道。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二】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中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蜘蛛网上一只苍蝇。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花园》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三】
内容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43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杂志上发表小说。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短篇小说《受戒)和
汪曾祺经典作品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汪曾祺身上有一股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而且还相当浓郁。读汪曾祺的作品,浮躁的心会安静下来,然后会产生一种向往,向往着穿越时空,到他把描绘的世界里去。我熟悉汪曾祺,是通过读他的小说《受戒》,然后就是他的散文。?的小说构建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世界,同时,也是人的心灵世界。在他的小说中,充满对人的命运的同情,充满对朴素人性的赞美。他的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有着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你,是他,是我,是我们。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是最为本色的,在平实的叙述中,体现了他的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痴迷的情怀。读汪曾祺的作品,每读一次,就“更中国”一回。
汪曾祺经典作品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很喜欢书封皮的这种感觉,很古朴,质量还好吧,书页有些软,汪的作?给人的感觉很好,适合用娴静的心态看。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四】
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五】
五大本,共20xx多页的电子书《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读完,共花了大概3个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说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经历以及所遇到的人,当然,还有很大篇幅是描写“天下美食”的,由此观之,汪曾祺必是吃货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实易懂,几乎与“华丽”二字没有交集,但却有一种让人能静心读下去的吸引力,有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达到这种水平,作者心态和写作功底都必须达到“双馨”才可。
我喜欢书中关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说及他谈到的一些关于写作的文章。虽说我现在脑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讲出书中他具体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获的,最起码心态是变得平和了些。要说到具体得到了什么,一时还真是无法言说。
很遗憾,汪曾祺并未发表过长篇小说(不知是否写过)。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字太过随意,不习惯做去精巧的设计吧。总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读。
这是我读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东西。对于没有的东西,我就不强拉硬扯了,这一点也是受汪曾祺的影响吧——平实真诚,不刻意卖巧。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六】
我曾错过一次见到汪曾祺先生的机会,至今都很遗憾。十多年前求学北大,我和几个同学负责张罗学术讲座,曾经邀请过汪老为我们做文学漫谈。当时他住城东南的蒲黄榆,距离北大相当之远,我本来该与另一位同学一起去接请汪老。但已记不清是什么缘故,我却未能去成,当晚的讲座也未听成。后来我请同学向我描绘汪老的形象,他只是说了这么一句一个老头子,眼睛特别亮。就是这样简单的描绘,却让我对汪老愈加神往并想象至今,其憾其悔,也每见其深。但是,陆建华著《汪曾祺的春夏秋冬》(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于汪曾祺创作历程和人生道路的书写及对其形象真切生动的刻画,却让我在另外的意义上走近了汪老。更为重要的是,阅读陆著,我还更加深入地领略了汪曾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作为其精神世界之核心的生的执著与热情。
对于汪曾祺来说,沈从文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人生导师。陆著用了很多篇幅记述了汪曾祺和沈从文的交往,读来令人动容。1948年春,当汪曾祺在北平因为谋职无着而悲观苦闷的时候,沈从文曾经对他有过这样的劝慰:曾祺,不要这样,千万不要这样。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执著,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要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一个人总该用自己的创作,使这个世界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的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下,也不能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1958年,在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期间,沈从文又常写信,抚慰和鼓励他说:时代大,个人渺小如浮沤,应当好好的活,适应习惯各种不同的生活,才像是个现代人热忱的、素朴的去生活中接受一切,会使生命真正充实坚强起来的。因此,对于生的执著与热情,一直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也是其抵抗时生乖蹇的人生命运的精神资源。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里,汪曾祺博览群书,潜心阅读,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流寓上海任教中学期间,他独处陋室(铁皮小棚),也能自得其乐,读书写作;即使是在身为右派的四年中,也不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挚爱之情,满怀热情地去劳动,去接触中国的土地与农民,甚至是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地完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而这样的精神,与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写作,又是何其相似。身处逆境时况且如此,在较为顺遂的新时期以后,他的人生与创作,更是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一般以为,汪曾祺最为复杂的经历,便是他在文-革时期曾经担任《沙家浜》的主要编剧并且受到江-青的赏识。陆著不为尊者讳,在很忠实地记述汪曾祺文-革经历的同时,又很详细和令人信服地揭示出,特殊处境中的汪曾祺并没有发生精神的畸变,他只是以相当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知遇。他对江-青既心存感激,又诚惶诚恐,有时还流露出知识分子的一点傲气和几分自得,但绝不奴颜婢膝,更不阿谀奉承。所以他在《沙家浜》的智斗一场中不顾江-青江湖口太多的指责,瞒天过海地保留了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那一段后来被广泛传唱的著名唱词。1970年5月,当他获得登上天-安-门的政治殊荣时,也没有激动得热血沸腾,而是看着铺在桌子上的一大摊改了又改的文章草稿,居然向军代表建议:能不能另换老杨去?这些记述都使我们认识到,汪曾祺所执著与热爱的,无疑是一种健康、纯洁与明净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有着自己的尊严与底线。汪曾祺的精神人格,没有丝毫的心机与杂质,更是没有令人不齿的政治趋附。实际上,汪曾祺被陆著以祸福相倚所精当概括的文-革经历,也在另外的意义上透露和诠释了他的生的执著与热情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拷炼汪曾祺的精神与人格的宝贵机缘。这样一来,陆建华的著述,倒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每一个个体生命如何对待载浮载沉的自身命运。在运交华盖的时候,能够保持生的执著与热情自属不易,而在被权力恩宠和有幸选中的时候,能够不骄矜、不忘形,从而保持清醒,坚守底线,执著于一种健康、明净和葆有尊严的生,则更加困难。我想这样的启示对于思考知识分子的当前命运,应该具有突出的意义。
对于汪曾祺包括《受戒》《异秉》《大淖记事》和《岁寒三友》甚至其早期小说《老鲁》和《羊舍一夕》等在内的几乎大部分重要作品,陆建华都很细致地叙述了它们的生产过程,诸如作品的生活来源、人物原型、创作缘起、写作历程和发表的经过,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全面的了解。而作者对于作品的研究和阐发,则更使我们认识到,生的执著与热情,同样也是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最为根本的精神特征。对于这点,还是陆建华的概括最为精当。他说,汪曾祺在表现旧社会生活时,总是让一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始终弥漫在作品之中。这就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的基调,引人向上,增加人们对于生活的信心。阅读陆著,正是对于汪曾祺的世界的深深沉醉。一个老头子,眼睛特别亮。我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走近了汪老,弥补了自己十多年前的遗憾感谢陆建华。
网上收录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七】
在汪曾祺的这几篇文中从字里行间都透出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和喜爱。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没有这么多的习俗。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规规格格中长大的,在一个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长大的。
真羡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羡慕他们即使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怀念和细心品味回味的东西。
汪曾祺的'文中总给别人舒适、亲切、淳朴、自然的感觉,不仅使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还是没经历过如此多习俗的我有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她的语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轻轻的给小孩讲着睡前故事。有一点好奇,有一点兴奋,有一点轻松。
回想着读过的每一句话,虽不是最华丽的语言,不是字字推敲写出来的语言,但这种猫不可言的东西却让我乐在其中。
总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读来非常喜欢。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集锦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在读后了《我们仨》,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有关《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1】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杨绛写的《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意义深刻。
这本书有3部,第一部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这是对这本书对美妙的评价。那么,我们仨是哪三个人呢?原来,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绛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相信同学们总会有失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经历过这些不想经历的事情了。杨绛就是这样,女儿没有了,女儿的爸爸也没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当真的失去了亲人,回忆起来,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小时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泪水会流个不停!不管失去了亲人,还是和最好的朋友离别,都是值得怀念的事,我们一生中要经历很多这样的事,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可能会不太留念,因为那时我们还小,不懂事,但还是拿着同学录,忙着记录好朋友的电话:“喂,你家的电话是多少啊?你帮我写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慢慢说的。不能像现在一样把话说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学,大家都明事理了,毕业典礼也就有很多同学留下了第一次离别的泪水。至于中学和大学,我们还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3】
《我们仨》,此书是杨绛女士在2003年发表,那时杨绛女士的先生钱钟书先生离开已五年时间,爱女离开六年时间。杨绛女士将他们三人的平淡生活通过这本书,以快进方式的形式再次走了一遍。字里行间里表达了杨绛女士对于丈夫于女儿的思念,对于他们仨平凡而又不平淡生活的怀念。另一方面,通过写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生活唯有简简单单才是真,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是幸福。
对于杨绛女士与钱钟书先生的崇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当时的乱世时代,他们博学多才,为我国文学界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对于我个人一直以来,我的文学功底特别不好。本就是个理科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文学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进步。所以,对于他们文学的写作我是不能从根本上面理解。但是,阅读了《我们仨》,我深深的被他们平凡而不平淡的生活深深打动。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两老爱女圆圆的博学多才,对父母的关心与体贴照顾。让我觉得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女子能够拥有这样的才华,不愧是钱杨二老的爱女。此书值得多次阅读,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文学功底的人来说,阅读一遍,根本体会不到杨绛她老人家要勾勒出的真正含义。
对于阅读后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只是通过书中内容知道,他们一家在面对生活痛苦的平静淡然,面对荣誉的低调。为人处世是那么的真诚,只求问心无愧,事实将就跟着自己的内心去走,在那个乱世中,他们的思想不被现实生活的残酷所左右。
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平凡的生活,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高贵。这种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羡慕的生活吧。对于一个文学作家,文学研究家用这样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写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进一步的说明杨绛他老的用心。既而,我们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她老人家本要表达的本意。那让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吧。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4】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杨绛先生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时让我泪流满面。第二部我几乎是留着泪看完的,亲人的相继离去让先生内心装满了太多太多痛苦吧。人生是如此的不易,如此的孤独,假如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牵挂,生活苍白无力的快要失去活力。感动于先生和钱先生的伉俪情深,感动于钱媛和父母的骨肉亲情,正是有了这些纯粹的情感,生活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苦难中有快乐,挣扎中有甜蜜,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借用刘墉先生的话“孤独使人成熟,孤独使人面对天地,孤独使人面对心灵,孤独使人面对生命。我们由孤独来,往孤独去。又总是被这世界、人群环抱着,稍稍往远处想一想,就不再孤独”。
回忆大抵是最无用的东西,可偏偏只有回忆才能让我感受到你曾到我生命中路过…
想来,这些年蹉跎了多少时光,现在体会到读书带来的踏实宁静,现在读也不算晚。多读书 读好书 定下自己的读书目标。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5】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6】
读杨绛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细细读来,好像与她老人家促膝谈心,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她的散文《我们仨》用冷静的笔调,高超的文艺技巧和超乎寻常的文字驾驭能力,行文如潺潺流水,娓娓动听,竟让我的思絮一发而不可收拾,眼前不断涌现出钱钟书、钱媛、杨绛一家生活、学习、游戏、工作、读书的温馨情景,除了转载收藏以外,总感到自己有种意犹未尽不吐不快之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地教育着我,杨绛对家人深厚的情感更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们仨》是女儿钱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杨绛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写完出版的回忆录,也是完成了女儿一份未尽的夙愿...《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得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 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而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蒋介石,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变革,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7】
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的清新亮丽,吹散走燥热,带来无私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个美好的暑期。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原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突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噩梦,她向老伴钱钟书描述整个梦的经过,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我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我们都老了。”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
我们仨温情小学读后感400字【篇8】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必读书目我们仨大学读后感600字推荐5篇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了《我们仨》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怎么才能防止将《我们仨》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必读书目我们仨大学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读书目我们仨大学读后感600字 篇1
感动、艳羡又心疼。
原本应该只是家庭琐事的流水细账,却在先生平实简朴的记述中,完全不见琐碎,只感一家三口间相互的爱意、理解和体贴。即使历经苦难,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乐。对于苦难风雨,都是一笔带过云淡风轻,倒是别人的帮助和善意、我们仨的小趣事记录详细。这份达观淡然,实在是大修为。
先生和钱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坛佳话。一段感情也许始于一眼之缘,而历久弥新最重要的基础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赏,而后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两老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教科书般的榜样。先生对钱老去蓝田任教一事的态度,无疑彰显了大智慧。钱老生活中的憨气与呆气,先生也不强求改变,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钱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乡交代阿瑗照看妈妈的种种细节之中,对妻子的爱意体贴,也看得心里温暖。及至后期动荡之中,两老淡泊离群索居,逛动物园、探险,也是自得其乐。
一边看书一边心疼先生。从我们仨,到阿瑗病逝,钱老离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忆记录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写下爱女和丈夫离去的细节,浅浅数语,却无异于重揭伤口。同时也心疼阿瑗。那么聪慧那么懂事那么乖巧,病入骨髓到无法坐起,书信之中依然幽默风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儿不吃草”,潸然泪下。
真好,他们仨又团聚了。
必读书目我们仨大学读后感600字 篇2
我还不大能理解归途意味着什么,就像我从来都没想过我的来处一样。
人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很少会有人想这么没有烟火气息的哲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决定你会不会懂。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看似为了自己的整个山寨在努力,其实心里挂念的泉眼如若干涸,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泉眼既已堵塞,山寨不再是自己的山寨。
我们时常处在我是谁?在哪儿?要干什么?去往何方?的荒诞感里。其实更让人无所适从的并不是这些,是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这些事情就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有答案或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就像还在懵懂的梦幻里想象自己来自爱和光时,突然魔鬼拎着你的领口告诉你只剩归途。我们从书本上学了很多知识,高考前还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写会算善说。可是谁告诉过我真正的真理是什么,也许没有真理,马克思让我们在绝对和相对面前独自徘徊,踟蹰久了就感觉自己像个傻X。
也许,最该是“生命就是一场虚妄”和“无奈的坚守”。这不是消极更不是悲观,可是没人愿意相信或者让自己敢于相信。太赤裸的东西哪是随便一双眼睛就能直视的?
少年离家时在日记本上写过哪里是家的问句?做了好多个答案,不知是幼婴出生的那间房屋还是孩提玩耍的那座村庄亦或户口本上的那行文字。想来那时真是幼稚的美好,杨绛说那些答案都是客栈。家是来处。家是归途。作者:李星星
必读书目我们仨大学读后感600字 篇3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必读书目我们仨大学读后感600字 篇4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我在想,可能是初是兴趣爱好,后来成为离不开的习惯,一做就是一辈子,又哪里说得清呢。
读杨老笔下的女儿,母亲的怜爱和心疼溢于言表,虽大都是琐碎小事,却看得出三个有趣的灵魂间相互依偎的乐趣,有些东西大概是真的有一脉相承,可能用词不够准确,只是这样感觉。很有趣,和现在我们所指的有趣还不一样,这个有趣不是指表面的有趣,而是骨子里的那种有趣。
附录部分无论文字,信件,画作的那些对于杨老来说实实在在的回忆,总能联想到一位老奶奶于灯下反复读反复看,偶尔对着纸张与他们对话,想念孩子和丈夫的画面,但绝不是以泪洗面的那种场景,因为她的豁达和通透。
每一个年代都有不一样的烟火气,有时候很羡慕老一辈人总说的那个时候。
必读书目我们仨大学读后感600字 篇5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读着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们的学识。或者说,感到羞愧。不论是出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变化,我们对于自我知识的要求好像变得很低。读个研读个博仿佛就成为了天之骄子,但是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又有几个。说实话并不觉得一些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的老师值得佩服。这也提醒了我自己还欠缺很多很多。
同时佩服他们淡然的人生态度。最近接触的毕业生很多很多,有钱的没钱的,找到工作的没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没考上研的,都有。也听到过很多次“毕业了好难啊”这样的话。其实,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个人背后都有他不为人知或鲜有人知的枷锁,但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处世不惊。我觉得淡然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它并不代表着不进取,而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是怎样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后的一种豁达。欣赏这对夫妻的名利观。
感受还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不会像童话故事:此次她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会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说不幸,也会有很多的离别。相守是一种幸福,我们要学会珍存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