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生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1.08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1000字。

当我们从一部正能量影片中得出新的感悟时,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新的感悟,此时写一篇观后感是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帮助的。观后感的写作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您知道作品的观后感怎么写比较得当吗?经过收集,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献上关于人生的观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1

我们欣赏相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的“人生”,回首着各自的“人生”。

新时代有句口号是:我的人生我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身处现实的平凡生活中真的能够如此吗?我想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坎坎坷坷、起起落落都或多或少的经历着不想拥有的变数,高加林的人生经历正是我们生于农村乡下里这种普通朴实的百姓的写照,这个看似公平的社会实则永远没有公平而言,且不说高加林对未来生活的欲望和对巧珍感情的对待是否正确,就他对工作态度而言可以说是个非常努力的人,也算有才华的人,可最终却被现实状况戏虐了,我个人觉得其实也是对社会的损失,因为就此埋没了一个人才,即使不是人才也算是个工作中肯为社会服务全力以赴付出的人。

至于在感情方面我们站在巧珍的立场我们是心疼的,但如果站在高加林的角度呢?换作是我们自己会怎样选择呢?人心都是贪婪的,希望能够拥有的一切都是让自己满意的,可事无圆满,高加林的人生跌宕起伏,总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戏剧化,每每一切都是来的那么突然,一切都恍然如梦,未来高加林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从此万念俱灰,还是依旧雄心壮志,又或是平淡且从容的在这片土地上安守流年?

说到这里我仿佛突然切身经历了一句话,真正领悟了这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才能拥有的心境。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2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类似于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为什么要下地干活,他们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归结于一个字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点是为了别人,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对社会有益,是积极的功利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不惜损坏别人,对社会有害,是消极的功利行为;至于损人不利己,则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为。与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则是另一个字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话语是对义的最好解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伟大是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那份牺牲,是那份不求回报的责任和良知。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执着追求与默默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梁!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为开阔,行为更显博爱。抗战时期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手术台就是阵地,最终牺牲在中国。他的爱心跨越了国界,着眼于不幸的人类,做了天地之间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啸中的国际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国际救援同样体现了各国具有天地境界人们的爱心,彰显了他们对异国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同类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也许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份坦然,也许是人生失意后的一份旷达。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次冷静选择,认真把握的结果。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会以更高的人生境界,活出自我,活出洒脱!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3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4

语文老师的推荐,池莉,烦恼人生。当时的我看的路遥的人生很着迷,对其他的写人生的书有些嗤之以鼻,不过我还是看了看,从最开始,从第一句,书中的故事就很紧凑,一环扣一环接着,让你放不下手。看着看着,烦恼人生这样一个篇幅不是很长的小说没几次就看完了,最终忘不了的,就是那第一句:早晨是从半夜开始的。烦恼人生,文如其名,描述的是一个生存在社会底层,住的破,吃的也不好的一名老实的丈夫的故事。开头就是一个大早,丈夫遭到老婆的责难,自己的无能与忠厚的软弱让自己没法在单位抢到一座房子。这是忙碌的一天。主人公印家厚这天负责带孩子,还要去跑月票,带着孩子赶了公交车赶轮渡,中间一个和一个女子发生了争执,也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无奈:女子说印家厚摸她,骂他,他却只攥了攥拳头就放下了。在轮渡上,一起的同事们谈论着,这家的好,那家混的不错,印家厚突然升起一股说不清的自卑感。这正是主人公痛苦的地方。有的人可以毫无伤感的谈论他人的功绩,仅是谈资,而有的人,相信:同样是人,为什么别人做到的是我做不到?而现实的生活又常常给予这种人以挫败,印家厚就是如此。生活中原本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后半句他藏在了心里,为什么他的生活会如此?印家厚是一名工作条件不错的工人,这个月该轮到他领奖金了,然而他们轮流领奖金的事情暴露了,他的奖金该如何?印家厚早就和老婆算计好这笔钱的用途:给儿子买一件电动玩具,剩下的去邦可吃一顿西餐。也挥霍一次享受一次吧,他对老婆说。老婆展开了笑颜:早就想尝尝西餐是什么滋味,每月总是没有结余,不敢想。最终,他的奖金没了。而且原因还是名正言顺的迟到,他咽了咽口唾沫,什么也没说。不过他的女徒弟雅丽替他开口鸣了几声不平。雅丽是他的徒弟,而且,雅丽喜欢他。我不想出师,印师傅,我想永远跟随你。不!,我,不是不喜欢你。雅丽,你不懂吗?你去过我家的呀。他家,那是另一个世界。他,装作没听见走了。他明明知道,事情并没有结束。印家厚这前半生,他进了钢铁公司,去北京学习,和日本人一块干活,为了不被筛选掉拼命啃日语。找对象,谈恋爱,结婚。父母生病住院,天天去医院护理。兄妹吵架扯皮,开家庭会议搞平衡。物价上涨,工资调级,黑白电视换彩色的,洗衣机淘汰单缸时兴双缸所有这一切,他一一碰上了,他必须去解决。解决了,也没有什么乐趣;没解决就更烦人。少年的梦总是有着浓厚的理想色彩,一进入成年便无形中被瓦解了。印家厚随着整个社会流动,追求,关心。关心中国足球队是否能进军墨西哥;关心中越边境战况;关心生物导弹治疗癌症的效果;关心火柴几分钱一盒了?他几乎从来没有想是否该为少年的梦感叹。他只是十分明智地知道自己是个普通的男人,靠劳动拿工资而生活。今天一天,发生了好多事,让他心力交瘁。即将到手的奖金没了,被人造谣,与雅丽的事,被安排组织欢迎日本参观团,为他人和熊猫捐钱等等。他一一碰上了,他必须去解决。解决了,也没有什么乐趣;没解决就更烦人。最后,一天终要结束了,他坐着轮渡回家了,船面上一片密集的人头中间突然冒出了一个乱蓬蓬的大脑袋,这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女疯子,她每天在这个时候便出现在轮渡上。那是他老婆,你遗憾老婆为什么不鲜亮一点呢?然而这世界上就只有她一个人在送你和等你回来。烦恼人生的一天结束了,说不出的难过又有着那么一丁点的希望。生活像是一场对他不公的游戏,玩弄着他,他在其中,不得其要领。而文中还有对他朋友,其他人生活的描写,虽然情况不同,却是一样的无法捉摸的生活。然而这生活,难以放弃,而又难以割舍,生活中那一点点的希望让无数人奔涌着前进,他,只是那时无数难熬中年人的一点缩影。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5

内容简介:人人都知道“有舍方有得”,人人都明白“舍得乃人生之大智慧”。但是,仍然有太多太多人不能够做到舍得,不能够做到心安理得地舍得,不知道要舍得什么,不知道该怎么舍得,不知道该怎样舍得其所!《舍得:人生的必修课》就来向你细细探讲,让你成为真正的舍得达人,真正地掌握舍得艺术。

舍得:人生的必修课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舍得”中见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抵达舍得境界,感悟舍得之美!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智慧;舍得,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合与得,人生的大智慧,《舍得:人生的必修课》告诉您:如何平衡舍与得,如何真正放下,如何靠舍得赚钱,如何用舍得恋爱,如何品味舍得,如何抓住舍得,如何舍得其所,如何抵达舍得境界!舍得是一种魄力,舍得是一种勇气,舍得是一种智慧,舍得是您人生之路上不得不面对的关卡。舍得艺术,您掌握了吗?懂得了吗?!

舍得:人生的必修课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往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必须舍掉鱼才有可能得到熊掌,所以这时候你必须懂得舍得。该舍的时候一定要舍得去“舍”,只有舍掉了该舍的才有可能得到的更多;只有把砖抛出去才有可能引出美玉,否则你得到的永远只是一块破砖块。舍得并不是人们所领悟的“吃小亏占大便宜”,而是一种“舍”以己为先、“得”以德为本的辩证思想。在这里,“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得”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舍得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是处世之道,是东方禅意中的超然状态。舍得是增长智慧的必备元素,更是成就人生的最佳养分。现实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永远是舍得之后的奖赏。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懂“舍”之人。不懂得舍得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舍得之后的美丽。“舍”与“得”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我们只要懂得舍得真正含义,便等于拿到了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找准人生的北斗星》的书,它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心灵。尤其是村支书郑九万的感人事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郑九万,浙南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党支部书记,深受人民的爱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老郑刚在当支书的那一年,村里是吃水贵如油,争水打破头。老郑看到这个情况就带头拿出家里仅有的500元钱,再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每人集资50元,组织群众做义工。塑胶水管装好了,清凉洁净的自来水第一次达到了这个山旮旯里的贫困村。后九埄村海拔800多米,四面环山,村里人可吃够了路不通的苦。郑九万下定决心把路做通,他全家总动员,不但带头捐款,还把外面打工的两个儿子都叫了回来。靠着村民的一镐头、一蓝筐,2003年冬,悬崖峭壁上硬是凿出了一条四五米宽的路,天堑变通途,路通了,郑九万的腰也累出了毛病。记得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歌中有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后九埄村的村民用心中的那杆秤称出老郑是自己的贴心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了我们家乡坎墩也有这样的一位郑九万式的好干部----郑成根。今年他因病去世了,无数的干部群众悲痛不己,特地来到他家去悼念他,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郑成根当村书记的时候,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他就带领着群众依靠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上了小康之路。后来他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老百姓,他给村里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金,逢年过节送上慰问品,老人们都很感动。他多次为公益事业捐款,总计已达上百万元人民币。最感人的还是他临死前还不忘关怀老人,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继续每月为老人发放养老金。郑成根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在群众心中的的分量永远是沉甸甸的。

我们中国现在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好领导,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说: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啊!

读了这一本书,我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美好的理想:我长大后要当一位企业家,办一家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企业,让村里找不到工作和生活困难的群众,都到我的公司里上班,我也会像郑九万一样,拿出资金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7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中国现在处于资本积累和起步上升阶段,叔本华那个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现在处于高度发达即将甚至可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现在很难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现在可以做到内心幸福安然,中国人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8

内容简介:你在为你的人生烦恼吗?你总是在思索活着的意义吗?你的梦想被现实摧毁了吗?你的财富人生开始了吗?激烈的竞争社会,快一秒与慢一秒的距离就是生存与死亡。成就卓越的法则就是,你要么成为横行无碍的“霸王鲨”,创立自己的人生帝国;要么成为鲨鱼口中的猎物,被残忍地吞噬掉。这本2010年瞬间横扫日本的超级畅销书,拥有改变人生命运的力量,12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大师亲自授课,帮你从残酷的竞争丛林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10年的顶尖社会精英。

改变人生的哲学教室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读完此书像是经历了几番时空穿越一般,和我面对面交流了老师除了作者小川仁志以外都是已作古的伟大哲学家,和我同班的几位日本同学有与我同龄的上班族,也有十几色的高中生和40多岁的家庭妇女,我们上的课内容相同,这也就是哲学的魅力——没有年龄、性别、国界和时空的限制,只要你愿意去思考,那么你就已经在靠近哲学。这本书在台湾早两个月上市,台湾版的书名叫《哲学的教室 改变人生的14堂课》,更加直白地尝试了这本书的意义。的确,人生的价值、梦想、恋爱、工作、幸福等这些词汇是每个人都必经的过程,和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书中那种互动式的交流更让这些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变得慢慢简单和清晰,下课铃声一响,也许有些人会突然顿悟,也许有些人还在慢慢体味,但你的思想已经经历了一成非比寻常的探寻之旅,而这一次外的旅行一定会让你在漫漫人生路上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份惊喜也许会立刻兑现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年出其不意地降临。

改变人生的哲学教室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言归正传,初读这本书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之前接触过的哲学类读本,多是直接拿过来的哲学家译著,不说晦涩难懂也让人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能理清脉络。就是因为市面上这类书太多,才使得大家都对哲学敬而远之。而这类书也是只适合哲学类研究者和学生们阅读。相比之下,哲学教室这本书就轻松很多,且不说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单一个时下最流行的穿越类题材——让哲学家们直接来进行授课——这种表达手法就带来十足的新鲜感。全书十几节课程,分别阐述了各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重点不在于如何高深的研究,而是一次普及性的介绍,让我全面地接触到哲学世界的美妙。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哲学所崇尚的也并非一味地赞同与附和,历史上真正的思想家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出疑问,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与阅读大部头的哲学巨著相比,我更喜欢这种轻松风格的哲学小品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就当是给自己的脑细胞做一次趣味满点的运动。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思考,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你最佳的选择。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9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在每一次痛苦中顿悟出人生意义,都被后来的经历推翻;每一次狠下决心的挣脱和逃离,也多少带着作茧自缚的意味。认识自己的过程将永无终止,他只能不断地反省和探索,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最终定论”。在小说的结尾,凯里终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比起《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人生的枷锁》把那一点残存的理想主义温情都剥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枷锁跳到另一个枷锁,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只是活着。“他想获得的东西,生活就是不给。”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了。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10

折一株落梅,品一口好茶。美好的景色尽封存在我的内心深处。蜜甜的情愫也将油然滋生,如春后的青草一般,系着生机与气息。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一样可以活出无限的精彩。

正如冯骥才所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面对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一样时间局限的日子,难免有人倦怠,亦有人充满激情。然而我们应持何种心情对待这索然无味的生活呢?应当朝前看,朝着希望的曙光进发,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并以这最佳的状态去面对每一天,既然这日子是流水,似青丝,会悄然离逝,我们又何不好好的珍惜它呢?我们如今卡掉了多少时间啊?我们又该如何去补救,一生漫漫长途,我们如同一辆辆沿行的大巴,满载着一腔热血出发,又在特定的站点驻足,最终,我们又得将它开往另一个归宿,唯一能使我们的旅途不再空虚乏味的便是尽可能的饱览窗外美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他人交换分享,因此这一段路才不会让你觉得越来越难行。

我们有限的人生一定要活出无限的精彩,同时也要活出独一无二的味道,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色与风格,所塑造的人生梦境也是不一样,所吐纳的芳香都是各异的,人生如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内容。我们可以固守一定化的模板,但绝不可以固守着与他人一样的思维。

海上空明月,楼阁七寸生。岁月雕琢处,年轮千尺深。日新月异,物是人非,恐是时过境迁,流连忘返处,依稀为足下生风地。明天的夕阳,也许与昨日的一般模样,也许处在同一位置同一方向,但天上的白云已经不再是那一朵了,而且你的心情也是不一般的了。

梅风吹起,撩人心扉。痛人离恨,泪干始终。

人生百态,我们应该努力的让自己的心情调整到最好。让自己每天都以最好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千难万苦,别畏惧他们卷土重来,应在有限的年华,有限的人生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关于人生的观后感 篇11

这是本带着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三本毛姆的长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正如这个世上的人,会因以与他人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语气温和,却娓娓动人。所以读毛姆好像是听一个长者正在跟你讲故事。

主人公菲利普是个一条腿残疾的孤儿,由他的伯父伯母抚养长大,但属于中产有资阶级,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性格独立而敏感,并热爱阅读思考,因而对世俗的许多事情会加以审视并有自己的看法。这就和大部分人不一样——一概接受。故事里,他的人生称不上成功: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杰出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最后饱受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可是他一直想从生活中追寻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人,经历着很多普通人的事情,生命中的大事也不过为恋爱,求学,职业选择。然而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后,却越显得高贵敏锐。这些是由他的一些内在特质所决定的。他独立不羁,努力挣脱束缚头脑的宗教和小市民着两条锁链,来追求自由。他热爱思考,生平最大的嗜好便是读书,并对开启自己的心智充满热忱。因此他早熟,与同龄人相处时会厌烦无聊,宁可独自一人,这就促使他更为独立。独立思考后,决定放弃宗教信仰和绘画艺术。他充满仁爱待人厚道,因此看到同伴的云春肤浅后,仍然善待他们。在别人向他求助时,极力给予帮助并认为理所当然,却不愿求人,对别人对自己的少许恩惠便感激涕零。因此后来把救助并了解病人看做是一件乐事。然而菲利普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应该是他的自省精神和本能般的对生活的热爱。因为这两个特质,菲利普一直向前,也在不断地去除自己的毛疵,成为心智和品格上的优秀者。好比是游戏中的人物,他喜欢关卡中的挑战,而生活中的苦与乐,就如关卡中的障碍与补血的红心。菲利普克服了障碍并从中得到经验,拿到了补血的红心,打穿了关,最后成为升到满级的英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语:人就像未盛开的花苞,在世上所做的很多事情,对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读得书,做得事情很多都不会产生影响。可实际会有偶然的书籍或者事情会敲动他的心房,对他产生影响,让那花瓣一片片剥下,自己就绽放开来。

我想菲利普是绽放开来的。

菲利普从小便会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剖析自己当时的心里情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由虚荣心引起的第一次爱情,意识到自己对会计的毫无兴趣,也撑死的面对自己在绘画上并无天赋这一尴尬,意识到自己肉欲引发的第二次爱情,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和生活。因为自省,在生活的一连串阴霾中汲取到了阳光,从黑暗中思考着前行。而他前行的动力则是那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

自然菲利普也拥有很多人会有的缺点:虚荣,嫉妒心,心胸狭窄,不够坚强,对待心灵上的弱者的冷薄,自制力薄弱......可是他能不断地自剖自新,意识到这些不好的存在,然后在前进时慢慢地蜕掉这些坏死的部分。

他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来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正真的自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孑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毛姆认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后让菲利普放弃了象征着绝对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选择了婚姻。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

"人生的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