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通用7篇)

发布时间: 2023.01.25

读完作品这本书的人,都被其深深打动,撰写读后感可以很好的总结整理沟通后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吗?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最后一课的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1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的,就像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英语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让我们以小弗郎士的经历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2

这是法国名著《最后一课》,是以一个阿尔萨斯儿童的身份撰写的,十分感人。

这个孩子叫弗朗斯,本是一个逃学的坏孩子,对法语课十分厌恶,然而这一天他们上了法语的最后一课,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占领了弗朗斯的国家,并命他们只能学习德语,阿梅尔老师也要离开了,从此他再也听不到阿梅尔老师上的课了。他认真的听了完最后一课,后悔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法语。使我明白了,任何东西只有在要失去时才知道去珍惜,那怕是最平凡的东西。

就像是文中弗朗斯渴望的一节法语课一样,从前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去珍惜。只是想着如何去逃学,玩乐。而正真失去时才感到那么难过。

这也告诉了我们应当学会珍惜,珍惜生活的每一秒,每一分。要抢在失去的前面去珍惜,因为世上每一样东西,每一种关爱都是最有用的美好。

所以我们应该用行动来证明,珍惜是时间,关爱身边每个人,祝福每一个朋友,这样你才会永远地拥有幸福和快乐。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3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现在他们回来了,每个人满腹经。这时,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我给你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都坐了下来。哲学家问:"我们后面的旷野里长着什么?""长满杂草啊!"哲学家说:"对,现在我想知道你们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最后一课是这么一个问题。他们都想到了方法,这时,哲学家站起来说:"可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读后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石宇琪》。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杂草,而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坐了下来等哲学家,但哲学家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弟子们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忧,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由的念到:是啊!若想自己的灵魂永远的纯洁,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用美丽的灵魂和良好的品德去占据。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4

在你的成长路上,有一个人伴你成长、给你温暖。他像辛勤的园丁滋润着我们;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们;像导航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他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记得有一次,已经打上课铃十多分钟了,可是吴老师还没有来,这种情况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像刚出生的一窝小鸟——叽叽喳喳。这时,吴老师来了,教师也渐渐安静下来了,吴老师边打喷嚏,边用沙哑的声音说:“对不起,今天感冒来晚了,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时,吴老师不停打喷嚏,鼻涕纸在讲台上堆成了小山,差点盖住了吴老师的脸。粉笔也因为打喷嚏,掉了好几次。感动的我们热泪盈眶,这节课,没有一个捣乱的,就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同学,也坐得端端正正,所有人都积极举手发言······吴老师看到我们这样,原本苍白的脸渐渐有了红润之色,喷嚏也不打的那么厉害了,病情似乎好转了许多。我们见状也放心的笑了。

老师您好!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5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课文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无奈割地。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语法课的情形。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法国陷区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线索作用。其次,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这种写法,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文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作者却选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男孩的视角,通过他的带着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的写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染。

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到:语言是国家的标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我们要学好我们的母语——汉语,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6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本书后,我十分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是小场景表现大主题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韩麦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费郎士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是再普通不过的村民。但这些极为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小学上一堂法语课,那就不再普通了。因为这些普通的情感聚集在一起,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

虽然我没有赫赫战功,但我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国。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学校门口给井盖涂上颜料,美化道路。讲好注意事项后,老师就开始分配刷子和丙烯颜料。

我和李纹珊分配到了一组。我们先把井盖上的小石子清扫干净,然后用粉笔把地球,树木,建筑物和花朵的大概样子勾勒出来,接着再拿刷子在对应的地方刷上丙烯颜料。为了不让颜料太干,我们还往里面加了一点水。连续画了四十分钟后,我和李纹珊已经是被晒得满头大汗。喝完水后,又继续把剩下的地方画完。当我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井盖终于画完了!我们俩相视一笑,因为我们也为美化祖国环境,奉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心里真自豪。

《最后一课》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爱国之心是最美丽的!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7

呷一口香茗,捧一卷唐诗宋词。一颗赤心,一方净土。是谁羽扇纶巾,笑看名山大川,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又是谁“寻寻觅觅”,却徒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百感交集于简简单单的几个方块汉字,神奇。元曲的音律仍不绝于耳,明清小说俨然成为世界文学的舞台的凤毛麟角!文字因祖国的悠久历史而繁荣,祖国因文字的繁荣而更加兴旺发达。

可是现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些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眼里,数理化好比毛发,语言文字好比皮肤。皮之不存,毛发焉附?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走出去张口闭口“A,B,C”,埋下头一片复杂的理化公式。好聪明的中国人把好优美的中国话放在什么位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实行文化侵略,学生们被强迫学习日文。为什么日本要这么做呢?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显而易见,文字的魅力的是无穷的,文化的统治力量是高于一切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中说得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就算亡国,如果我们牢记母语,强大的凝聚力将势不可挡!

母语,母语,语言就像是母亲,汉字浇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填补了中华儿女精神中的空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陈毅元帅疾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鼓舞士气。思想的战场上,老舍用一个大茶馆,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鲁迅以书为药,呐喊出对明天的无限希望。

浩瀚宇宙,“神七”自由穿梭;华夏大地,奥林匹克精神熠熠生辉。环顾世界, “汉语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升温。我们的祖国作为一名强者屹立在民族之林,悠久的中华文化位于世界巅峰灿烂地微笑。

看,那只昂首傲立的雄鸡在嘹亮地歌唱!

gz85.COm小编推荐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8篇


我们要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人生一定要读一次作者写的作品,这会让你受益匪浅,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去研究作品的核心。以下内容是编辑特地整理的“《最后一课》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1)

想了几天依然没有结果,也许是战争的硝烟业已散尽,隆隆的枪炮声业学校要求我们撰写一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远去,竟然使我不知从何下笔。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国名篇赏析课,深深触动我写作的灵感……

今天参加外国名篇赏析课,课堂题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重点描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小孩从此以后要学习异国侵掠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课文最后,老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奋笔写下“法西斯万岁”,突出调动文中所有人的爱国情结。

历史告诉我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伟大祖国准备: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举办一场题目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此次阅兵不单单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军事上的强大,而且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在抵御外敌战场上牺牲的先辈们、纪念那些无辜的生命。此次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祖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称霸世界的豺狼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不让历史重演、悲剧重现。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行列。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2)

阳光掠过时间的长河,在记忆的贝壳上刻下道道印痕;波浪翻滚冲刷,真金慢慢刻下,阳光在长河里最终映照出一道道令人感动的瞬间。

--题记。

一瞬间的长度是很短的,但有人却能在这一时刻折射出永恒的光辉。我想,我读的这本书“最后的一课”就能够诠释这个道理。

这一本书讲述了2008年5月12号下午,四川省东汽中学高二一班里,谭千秋老师正在教室里讲课。突然,地震到来了,谭老师赶紧组织学生们出去。在最后的几秒钟,他奋力把四个逃不出去了的学生拉到了课桌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生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就在那一瞬间,教学楼轰然倒塌……当救护车的笛声响彻东汽中学时,救援人员看到了这一感人的一幕:谭老师趴在课桌上,弓下的身躯,展开的双手,摆出守护的姿势,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他身下的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谭千秋走了,走得匆忙,走得安详,他用他的生命为学生们——也为所有人上好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课”!

看完了这一本书,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被谭千秋所感动,在地震的那一刻,谭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却决然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却给了自己,这是多么大公无私的行为!

我被谭千秋所感动,在还有四个学生在教室里却逃不出去的危急关头,谭老师把他们拉到桌底,张开双手,护住了他们,这与之前谭老师关爱自己的女儿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的,他爱他的女儿,但在这种情况下,他更爱他的学生!

我被谭千秋所感动,再被石块压得疼痛不已,流血不止的情况下,谭老师却依然咬着牙安慰学生不要哭,不要害怕。为了不让学生们丧失意志力,他坚持着;为了不让学生们害怕,他坚持着;为了不让学生们感到没有希望,他依然坚持着……

我被谭千秋所感动,在谭老师气息微弱的时候,他喃喃地道出了令我感人肺腑的话语:“请把那幅画画完,并送给我的女儿,告诉她,我爱她!”这,就是一位临死前的父亲道出的心声!

谭老师,我要送给您一首诗:

“谭老师,一路走好。”

“您虽然走了,可是你用生命给我们留下一道难题——是什么,让你毅然决然地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假如你有一丝犹豫。”

“假如你有一丝顾盼。”

“假如你有一丝优柔。”

“结果又将怎样呢?”

“我想,促使你连顾虑和优柔挂断都来不及决定的原因是爱。”

“因为爱,让你奋不顾身地用身体保护学生,因为爱,让你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时折射出人世间最伟大的光芒。”

“谭老师,一路走好!”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3)

人们啊!爱惜自己祖国的语言吧!这是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心灵深处的感受。

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孩子,甚至觉得士兵们训练,都比上语文课有趣多了,然而,当他走进了教室,发现语文课和以往不一样了,韩麦尔老师说出了让他震惊的话,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们的国家被侵略了,德国人不让你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了。但是,请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国家的语言,因为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别人会笑话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法国人,而你们连自己国家的语言却不知道怎么说。”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写字马马虎虎的同学大有人在,作文也不好好写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大胆的孩子就直接在本子上写:“我不会写。“他们真可耻,可他们不知道,如果国家的语言没人重视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一些报告或者求职简历的时候,“的地得”都不能够正确使用,多么可悲啊。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语言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多么重要。我们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用在了英语背诵单词和大量做数学题上面了。殊不知,语文课才是唯一个,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学科。

这篇文章让我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文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不单单是一门学科那么简单,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重视语文不爱惜自己国家的语言呢?请大家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4)

读完了《最后一课》这本书后,我十分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是小场景表现大主题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韩麦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费郎士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是再普通不过的村民。但这些极为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小学上一堂法语课,那就不再普通了。因为这些普通的情感聚集在一起,发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

虽然我没有赫赫战功,但我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国。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学校门口给井盖涂上颜料,美化道路。讲好注意事项后,老师就开始分配刷子和丙烯颜料。

我和李纹珊分配到了一组。我们先把井盖上的小石子清扫干净,然后用粉笔把地球,树木,建筑物和花朵的大概样子勾勒出来,接着再拿刷子在对应的地方刷上丙烯颜料。为了不让颜料太干,我们还往里面加了一点水。连续画了四十分钟后,我和李纹珊已经是被晒得满头大汗。喝完水后,又继续把剩下的地方画完。当我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井盖终于画完了!我们俩相视一笑,因为我们也为美化祖国环境,奉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心里真自豪。

《最后一课》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爱国之心是最美丽的!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5)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课文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无奈割地。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语法课的情形。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法国陷区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线索作用。其次,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这种写法,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文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作者却选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男孩的视角,通过他的带着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的写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染。

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到:语言是国家的标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我们要学好我们的母语——汉语,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6)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的,就像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英语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让我们以小弗郎士的经历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7)

讲了一会儿,地忽然晃动起来,谭老师立刻意识到:是地震!他招呼同学们赶快逃出教室。房倒屋塌,有四名同学已经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赶紧让同学们躲到桌子底下,自己却趴在桌子上,任由墙壁和房顶砸在身上,他却没有一丝害怕。

爱护学生是他的习惯,助人为乐是他的本性,在东汽中学师生的心目中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生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像谭千秋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北川一中老师刘宁在地震时救出59名学生,而自己的女儿却无助地在废墟里丧生;绵竹遵道镇幼儿园老师瞿万容用后背紧紧顶住垮塌的水泥板,怀里抱着一名幸存的小孩自己静静离去;汶川县映秀镇小学老师张米亚跪仆在废墟上,张开雄鹰一样的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还有杜正香、周汝兰、张兰、何代英、蒲斌、向倩、袁文婷。他们用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诉说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无私奉献的大爱!

如今,虽然谭千秋和那些舍己为人的老师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那爱的羽翼和奋不顾身的行为,已深深地篆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唯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增强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全世界人民在灾害面前不再无助、不再受伤,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才能告慰英雄在天之灵!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8)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这正是法国大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

正如都德所写“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可是,你明天也这样想呢?所以,时间就会偷偷地从你身边溜走,而你也将变得一事无成。或许,你会说,我是有计划的,每次只玩几分钟。但是,你可曾想过,你总会下意识的多玩一、二分钟。就这样,你每次都会浪费一、二分钟,每天都会浪费少则五、六分钟,多则十几分钟,这样,你一个星期就按每天五分钟来算,就浪费了半个多小时,你一个月呢,你一年呢,你一辈子呢?更何况能控制成这样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有些人喜欢在网上看漫画,连载小说,通常想只看几分钟,去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看了几个小时。记得有一句话,一分钟真的很少,但千万个一分钟聚集起来,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其实,能上学是多么的幸福,很多贫困的儿童、不幸的儿童在以前还无法上学呢。他们总是对能上学的孩子十分羡慕,但我们呢,因为一些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古文而想放弃学习,视学习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文中的小弗朗斯也是如此:“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可是当他得知,以后永远都不能再上自己令头疼、烦恼的法语课时却“心里万分难过”却发现自己“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很多东西,往往只有失去才会珍惜。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还拥有它的时候珍惜它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不骗自己呢?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其实好多你不喜欢的东西才是对你最有益的东西呢?为什么?为什么……

让我们珍惜上学的机会、父母的爱、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苛刻、长辈的严厉、朋友的劝导……

最后一课读后感


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阅读作品后,我内心的感受很多,为作品所感动。 读后感说明了作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在要写作品的读后感时要做哪些准备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

《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罢了,第一印象便是一篇高大上的课文,因为它告诉我们要热爱母语热爱祖国。可细细读来,它又何尝不是在告诫我们要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呢?

小弗朗士的厌学以及贪玩,若说我从没有过是绝不可能的。从前的我厌恶学习,稍遇些挫折便想着逃避,想着放弃。5岁练习游泳,呛了一口水就称病一周,用赶不上课程的拙劣借口逃避游泳。下半年去学键盘音乐,认真练习时,偶尔听到有一个练钢琴的小伙伴说键盘声音不好听,从此我开始哭闹着不学钢琴,键盘乐器就此荒废。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许多,若真一一列举出来怕是没数千字说不完。

错过了太多的我还不自知,总想着我还年轻,未来的时间很多。我们可以放纵享乐,课堂上的心不在焉似乎已成家常便饭;心中常常埋怨着父母不近人情,一味地花钱迫使我们学这学那。读完文章,细细回想,才发现我已错过了太多太多。我开始害怕失去,畏惧时光不再。

曾经,我并没有去珍惜过去的岁月,当时的我总想着快些长大。以为长大了就不会被父母唠叨,长大了就可以去做一些平时一直向往的事,长大了就不用面对那些黑乎乎的文字,也不用面对那些凶神恶煞的老师。时光听从了我的意愿,她转瞬即逝,在我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离我而去。成长途中的我随着知识面逐渐增大,明白了从前我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如今在成长的路上,值得我为之奋斗拼搏的青春还未曾远去,后悔还来得及。不是吗?我现在拥有健康的家人,良好的教育,安宁的时代。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失去了这些的我会变得什么样子;无法想象当我碌碌无为的步入成年壮年,再回首现在,是否又会悔不当初?

小弗朗士在最后的一天明白了从前的所作所为多么可笑。可后悔却来不及了,大家都在忏悔着曾经荒唐的行为。

很庆幸,这篇文章被排在了课本中。让我在年少的时候,在迷惘的时候,在让时光白白流逝的时候,读到了它,读懂了它。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2

最近,我们学习了《最终一课》这篇课文,教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读几遍。

我翻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就这样,我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一篇课文读下来,我的心被震撼了,不知不觉中思绪万千。

啊!他们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他们是多么的悲伤、痛楚。他们在国家和平时,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当国家遭到压迫时才觉悟。晚了吗?晚了,国家已被侵略。后悔了吗?后悔了,在国家遭难时后悔了。懂了吗?懂了,在国家灭亡是懂了。为什么!难道每个人仅有在危难紧急时刻才明白努力吗?

我们此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国力强盛。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在奋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恳恳地努力着?大多数人都在不学无术,为自身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纪初的中国,遭受危机。当时是有一些卖国贼、汉奸,不以国家为重、民族为重,丧尽天良。但当时有那么多中国人进取努力、热爱祖国!虽然没有此刻的优越条件,但他们有着梅花般的骨气,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以国家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为什么!难道仅有等到失去了才明白珍惜!

再比如说我,每次周末作业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紧地补,后悔自我为什么不早一些写?可事已发生,只好熬夜加班。为什么!难道仅有等到最终一刻才明白懊悔?

难道你想和《最终一课》中的人们一样?难道你是等着中国灭亡时发奋学习?难道你是想等着危难时刻再悔过?

虽然孔子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试想在危急时刻时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但我认为我们不应当等待“岁寒”来而“不凋”,而应当时时刻刻坚持“青绿”,这样才是明智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3

《最后一课》曾经在中学教材中就有出现,如今再次阅读,是以不同的眼光再次阅读。所得到的体会感受与认知与小学时学到的截然不同。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关心《最后一课》当时所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作为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是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到中国的,它被长期的选为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它是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是都德的代名词。

。《最后一课》的背景是在普法战争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而描述的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都德选择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为主人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个小男孩他不喜欢学法语,不喜欢分词,他喜欢到外面玩耍,可是当那天他来到学校班级时他感觉到了一切与平常的不一样,班级周

围是那么的寂静,没有平常同学们的吵闹声与嬉戏声,迟到了原以为会被韩麦尔教训受罚,可是却没有,小弗朗士才注意到韩麦尔先生今天穿着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在之后听到韩麦尔先生说到这是他为我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为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在以前的学习这一篇短文时还记得老师的一些对我现在阅读这篇短文有利的分析。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以一个调皮淘气的小男孩的无知稚气的口吻及其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通过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表现出了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种带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种民族集体意识,读者也深深被其感动。

都德的这一短篇小说无疑是成功的,它成为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它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眼球并得到他们的喜爱,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歌颂,都德将这一小说创作提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小说中无不透露着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这也成为读者喜爱它的原因之一,其次它为高度精炼的范例以平易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学习意义。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4

I WAS very late for school that morning, and I was terribly afraid of being scolded, especially as Monsieur Hamel had told us that he should examine us on participles, and I did not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them. For a moment I thought of staying away from school and wandering about the fields. It was such a warm, lovely day. I could hear the blackbirds whistling on the edge of the wood, and in the Rippert field, behind the sawmill, the Prussians going through their drill. All that was much more tempting to me than the rules concerning participles; but I had the strength to resist, and I ran as fast as I could to school.

那天早晨,我去上学,去得非常晚,我好害怕被责骂,特别是,阿麦尔先生跟我们说过,他要考一考分词规则,而我连头一个字都不会。这时,在我的头脑里冒出了逃学、去田野跑一跑的念头。天气是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我听见乌鸦在小树林边鸣叫,普鲁士人正在锯木厂后面的里贝尔草地上操练。所有这一切都比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还是顶住了诱惑,加快脚步向学校方向跑去。

As I passed the mayor’s office, I saw that there were people gathered about the little board on which notices were posted. For two years all our bad news had come from that board—battles lost, conscriptions, orders from headquarters; and I thought without stopping:

“What can it be now?”

从村政府门前经过的时候,我看见许多人站在小布告栏前。这两年来,所有的坏消息,诸如吃败仗啦,征兵征物啦,还有普鲁士占领军司令部发布的命令啦,都是从那里来的。我边跑边想:“又有什么事吗?”

Then, as I ran across the square, Wachter the blacksmith, who stood there with his apprentice, reading the placard, called out to me:

“Don’t hurry so, my boy; you’ll get to your school soon enough!”

I thought that he was making fun of me, and I ran into Monsieur Hamel’s little yard all out of breath.

当我跑着穿过广场的时候,正在布告栏前和徒弟一起看布告的瓦克特尔铁匠朝我高喊:“小家伙,不用赶得那么急;你去得再晚也不会迟到的!”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便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阿麦尔先生的小教室。

Usu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school, there was a great uproar which could be heard in the street, desks opening and closing, lessons repeated aloud in unison, with our ears stuffed in order to learn quicker, and the teacher’s stout ruler beating on the desk:

“A little more quiet!”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片乱哄哄的嘈杂声,斜面课桌的开关声,同学们一起捂住耳朵高声背诵课文的声音,街上都听得见。先生的大戒尺敲打着课桌:“安静一点!”

I counted on all this noise to reach my bench unnoticed; but as it happened, that day everything was quiet, like a Sunday morning. Through the open window I saw my comrades already in their places, and Monsieur Hamel walking back and forth with the terrible iron ruler under his arm. I had no open the door and enter, in the midst of that perfect silence. You can imagine whether I blushed and whether I was afraid!

我打算趁这片嘈杂声,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这一天不同于往常,一切都很安静,就像是星期天的早晨。透过敞开的窗户,我看见同学们已经整整齐齐地坐在他们的座上,阿麦尔先生腋下夹着那把可怕的铁戒尺,来回地踱着步子。必须推开教室门,在这一片静谧中走进教室。你们想一想,当时我是多么尴尬,多么害怕!

But no! Monsieur Hamel looked at me with no sign of anger and said very gently:

“Go at once to your seat, my little Frantz; we were going to begin without you.”

可是,没有。阿麦尔先生看着我,没有生气,而是非常温和地对我说:“快点回到座位上,我的小弗朗茨;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

I stepped over the bench and sat down at once at my desk. Not until then, when I had partly recovered from my fright, did I notice that our teacher had on his handsome blue coat, his plaited ruff, and the black silk embroidered breeches, which he wore only on days of inspection or of distribution of prizes. Moreover, there was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something solemn about the whole class. But what surprised me most was to see at the back of the room, on the benches which were usually empty, some people from the village sitting, as silent as we were: old Hauser with his three-cornered hat, the ex-mayor, the ex-postman, and others besides. They all seemed depressed; and Hauser had brought an old spelling-book with gnawed edges, which he held wide-open on his knee, with his great spectacles askew.

我跨过凳子,马上坐到座位上。我从惊慌中稍稍定下神来,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常礼服,领口系着折迭得很精致的领结,头上戴着那顶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套装束,只有在上头派人来学校视察或学校发奖时他才穿戴的。此外,整个教室也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的气氛。但是,最使我吃惊的是,看到教室面,那些平常空着的凳子上,坐着一些跟我们一样默不作声的村里的人,有头戴三角帽的奥泽尔老人,有前任镇长,有以前的邮递员,另外还有其他人。所有这些人都显得很忧伤;奥泽尔老人还带了一本边角都已破损的旧识字课本,摊放在膝头上,课本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While I was wondering at all this, Monsieur Hamel had mounted his platform, and in the same gentle and serious voice with which he had welcomed me, he said to us:

“My children, this is the last time that I shall teach you. Orders have come from Berlin to teach nothing but German in the schools of Alsace and Lorraine. The new teacher arrives to-morrow. This is the last class in French, so I beg you to be very attentive.”

正当我对这一切感到惊诧莫名时,阿麦尔先生在椅子上坐下,用刚才对我说话的那种既温和又庄重的声音,对我们说道:“孩子们,我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我请你们一定专心听讲。”

Those few words overwhelmed me. Ah! the villains! that was what they had posted at the mayor’s office.

这几句话使我惊呆了。啊!这些坏蛋,他们贴在村政府布告栏上的就是这个消息。

My last class in French!

And I barely knew how to write! So I should never learn! I must stop short where I was! How angry I was with myself because of the time I had wasted, the lessons I had missed, running about after nests, or sliding on the Saar! My books, which only a moment before I thought so tiresome, so heavy to carry—my grammar, my sacred history—seemed to me now like old friends, from whom I should be terribly grieved to part. And it was the same about Monsieur Hamel. The thought that he was going away, that I should never see him again, made me forget the punishments, the blows with the ruler.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只是刚刚学会写字!今后永远也学不到法语!法语就到此为止了!我现在是多么悔恨自己蹉跎光阴啊!悔恨自己从前逃课去掏鸟窝,去萨尔河溜冰!我的那些书,我的语法课本,我的神圣的历史书,刚才背在身上还觉得那么讨厌,那么沉重,现在却像老朋友一样,让我难舍难分。还有阿麦尔先生。一想到他就要走了,再也见不到了,我就忘记了以前的处惩和挨打。

Poor man! It was in honour of that last lesson that he had put on his fine Sunday clothes; and I understood now why those old fellows from the village were sitting at the end of the room. It seemed to mean that they regretted not having come oftener to the school. It was also a way of thanking our teacher for his forty years of faithful service, and of paying their respects to the fatherland which was vanishing.

可怜的人!他身着漂亮的节日盛装,为的是庆贺这最后的一堂课。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村里的老人都坐在教室后面。这好像在说,他们后悔从前不常来学校。这也像是对我们的老师四十年的优秀教学,对今后不属于他们的国土表示他们的敬意的一种方式……”

I was at that point in my reflections, when I heard my name called. It was my turn to recite. What would I not have given to be able to say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at famous rule about participles, in a loud, distinct voice, without a slip! But I got mixed up at the first words, and I stood there swaying against my bench, with a full heart, afraid to raise my head. I heard Monsieur Hamel speaking to me:

我正限于沉思之中,突然我听见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分词规则了。要是我能把这条重要的分词规则大声、清晰、准确无误地从头背到尾,有什么代价我不愿付出呢?但是,我连开始的那些词都搞不清楚。我站在凳子前面,左摇右晃,心里难受极了,不敢抬头。我听见阿麦尔先生说话:

“I will not scold you, my little Frantz; you must be punished enough; that is the way it goes; every day we say to ourselves: ‘Pshaw! I have time enough. I will learn to-morrow.’ And then you see what happens. Ah! it has been the great misfortune of our Alsace always to postpone its lessons until to-morrow. Now those people are entitled to say to us: ‘What! you claim to be French, and you can neither speak nor write your language!’ In all this, my poor Frantz, you are not the guiltiest one. We all have our fair share of reproaches to address to ourselves.

“我不责备你,我的小弗朗茨,你可能受够了惩罚……事情就是如此。每天,我们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我有的是时间。我明天再学。现在,你知道出了什么事……唉!我们阿尔萨斯人的最大不幸就是把教育拖延到明天。现在,那些人有权利对我们说:‘怎么!你们声称自己是法国人,可你们即不会说也不会写你们的语言!’……我可怜的弗朗茨,造成所有这一切,责任最大的并不是你。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Your parents have not been careful enough to see that you were educated. They preferred to send you to work in the fields or in the factories, in order to have a few more sous. And have I nothing to reproach myself for? Have I not often made you water my garden instead of studying? And when I wanted to go fishing for trout, have I ever hesitated to dismiss you?”

“你们的父母没有尽心让你们好好读书。他们宁愿把你们打发到田里或纱厂里去干活,为的是多挣几个钱。我自己呢,难道我一点也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也是经常让你们到我的花园浇水以此代替学习吗?当我想钓鳟鱼的时候,我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假吗?”

Then, passing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 Monsieur Hamel began to talk to us about the French language, saying that it wa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in the world, the most clear, the most substantial; that we must always retain it among ourselves, and never forget it, because when a people falls into servitude, “so long as it clings to its language, it is as if it held the key to its prison.”Then he took the grammer and read us our lesson. I was amazed to see how readily I understood. Everything that he said seemed so easy to me, so easy. I believed, too, that I had never listened so closely, and that he, for his part, had never been so patient with his explanations. One would have said that, before going away, the poor man desired to give us all his knowledge, to force it all into our heads at a single blow.

阿麦尔先生从一件事谈到另一件事,然后开始给我们讲法语,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它,永远也不要忘记,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然后,他拿了一本语法书,我们开始朗诵课文。令我吃惊的是,我竟理解得这么透彻。他所讲的一切对我都显得很容易,很容易。我同样觉得,我还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个可怜的人,仿佛想在离开这里以前,把他全部的知识都灌输给我们,让我们一下子掌握这些知识。

When the lesson was at an end, we passed to writing. For that day Monsieur Hamel had prepared some entirely new examples, on which was written in a fine, round hand: “France, Alsace, France, Alsace.” They were like little flags, waving all about the class, hanging from the rods of our desks. You should have seen how hard we all worked and how silent it was! Nothing could be heard save the grinding of the pens over the paper. At one time some cock-chafers flew in; but no one paid any attention to them, not even the little fellows who were struggling with their straight lines, with a will and conscientious application, as if even the lines were French. On the roof of the schoolhouse, pigeons cooed in low tones, and I said to myself as I listened to them:

“I wonder if they are going to compel them to sing in German too!”

课文讲解完了,我们开始练习写字。这一天,阿麦尔先生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崭新的字卡样,上面用美丽的圆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卡片悬挂在我们课桌的金属杆上,就像许多小旗在教室里飘扬。该知道每个人都是那样聚精会神,教室里是那样寂静无声!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的沙沙声。有一回,几只金龟子跑进了教室,但是谁也不去注意它们,连年龄最小的也不例外,他们正专心致志地练直杠笔划,仿佛这些笔划也是法语……学校的屋顶上,鸽子低声地咕咕地叫着,我一边听,一边寻思:“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吧?”

From time to time, when I raised my eyes from my paper. I saw Monsieur Hamel sitting motionless in his chair and staring at the objects about him as if he wished to carry away in his glance the whole of his little schoolhouse. Think of it! For forty years he had been there in the same place, with his yard in front of him and his class just as it was! But the benches and desks were polished and rubbed by use; the walnuts in the yard had grown, and the hop-vine which he himself had planted now festooned the windows even to the roof. What a heart-rending thing it must have been for that poor man to leave all those things, and to hear his sister walking back and forth in the room overhead, packing their trunks! For they were to go away the next day—to leave the province forever.

我时不时地从书本上抬起眼睛,看见阿麦尔先生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注视着周围的一切东西,仿佛要把这个小小教室里的一切都装进目光里带走……可想而知!四十年来,他一直呆在这个地方,守着对面的院子和一直没有变样的教室。唯独教室里的凳子、课桌被学生磨光滑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自己亲手种下的那棵啤酒花如今爬满了窗户,爬上了屋顶。这个可怜的人听到他妹妹在楼上的卧室里来来回回地收拾行李,想到自己就要告别眼前的一切,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难过的事啊!因为,他们明天就要动身了,永远离开自己的家乡。

However, he had the courage to keep the class to the end. After the writing, we had the lesson in history; then the little ones sang all together the ba, be, bi, bo, bu. Yonder, at the back of the room, old Hauser had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holding his spelling-book in both hands, he spelled out the letters with them. I could see that he too was applying himself. His voice shook with emotion, and it was so funny to hear him, that we all longed to laugh and to cry. Ah! I shall remember that last class.

他竟然还有勇气把我们的课上完。习字过后,我们上了历史课;接着小家伙们一起唱起了Ba Be Bi Bo Bu。教室后头,奥泽尔老人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跟我们一起拼读。我发现他也一样专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很滑稽,叫我们又想笑又想哭。噢!我将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最后的一课……

Suddenly the church clock struck twelve, then the Angelus rang. At the same moment, the bugles of the Prussians returning from drill blared under our windows. Monsieur Hamel rose, pale as death, from his chair. Never had he seemed to me so tall.

突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而后是祈祷的钟声。与此同时,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完回营的号声在我们的窗户下回响……阿麦尔先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面色十分苍白。他在我的心目中,从来也没有显得这么高大。

“My friends,” he said, “my friends, I—I—”

“我的朋友们,”他说道,“我的朋友们,我……我……”

But something suffocated him. He could not finish the sentence.

Thereupon he turned to the blackboard, took a piece of chalk, and, bearing on with all his might, he wrote in the largest letters he could:

但是,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他的喉咙。他没能说完这句话。这时,他转过身子,拿起一截粉笔,使尽了全身力气,在黑板上尽可能大地写下几个字:

“VIVE LA FRANCE!”

Then he stood there, with his head resting against the wall, and without speaking, he motioned to us with his hand:

“That is all; go.”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向我们示意:

“课完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5

大家应该都知道,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主权,那么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又意味着什么呢?被他国所奴役,在他国的强权统治之下用他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噩梦般的生活,渐渐地把母语遗忘,渐渐地沦为强盗中的一分子……不会的,绝对不会沦丧到如此地步!有血有肉的国人哪会这么轻易被打倒,他们的灵魂定会在某个时刻高耸屹立起来……我读这《最后一课》,曾深深地为法国人民的悲惨际遇而伤怀,但是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法国人民在都德的笔下如英雄一般,那么勇敢,那么自豪地用他们的法语向世人倾诉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文章通过描写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还有争取祖国解放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文中韩麦尔先生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每个人都喜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说不好,学不了,那么这个人将会多么可悲啊!他下意识里觉得时间很充足,学习机会多的是,反正我天天都在自己的国土上踩踏,反正我天天都在我的同胞交流……他们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国家会战败。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珍惜,难道不是吗?小弗郎士,包括韩麦尔先生,他们都在懊悔曾经没有好好对待自己的校园学习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我们总是懊悔童年时代没有好好享

用还觉得那段时光太过短暂……

最终他们是醒悟了,骨子里的爱国情愫蹦出体外感染了大多数整天飘渺度日的人们。他们的灵魂在被剥离身体的那一刻奋起反抗,没有眼泪的哭诉,没有半点哀怨的呻吟,默默地向我预示着,法语将要带领它的人民掀起新的斗争,而且是胜利的。

语言是唤醒大脑意识的最有效的工具,它能传递出人类最为大众化的情感,在民族危难之际,我们的语言奔走相告:不想当亡国奴的,要紧随其后!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6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写。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很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是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够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够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7

小时候,当失去一件可贵的东西,母亲总是哄着我,把我从绝望中带出来。当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后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心痛,真正的离别……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讲了阿尔萨斯被敌人侵占后,师生们又气愤又沉痛地上了最后一课……读第一遍时,我读不出什么门路,可当我读第二遍时,师生们的沉痛我可以理解,人民们的愤怒我可以明白。敌军们简直如虎如狼!多么可爱的家园被他们的一声号令搞得心灰意冷……我很敌人,恨爱搞破坏的人,更恨那些厚脸皮的“狼狈”!

当我读到韩麦尔先生自我批评时,我就感受到了:老师是爱学生的,小弗郎士也是爱学习的,同时也是爱老师的!

“法兰西万岁!”没错,侵军就是法西斯。幸福的人被敌人赶走,美好的村庄被侵占,这都不是人做出来的!韩麦尔先生的话是对的,只要心中不灭,就算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仇依然可以报的!

韩麦尔先生,加油!我支持你!永远支持你!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通用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爱书是你我共同的修养,阅读作品后,心中被触动,从心底鼓起了勇气,这一刻,好像不会被任何事打倒。要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写好读后感才行。现在,有请阅读我们推荐的《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看了[美国]欧。亨利写的《最后一片藤叶》。 文章写了一个叫珍妮的小姑娘得了重病。她失去了康复的信心,看着窗外在深秋的寒风中发抖的唯一一片藤叶说:“这片叶子落了,我就要去天堂了。”这件事让贝尔曼先生知道了,当天夜里,他顶着暴风雨,在藤上画了一片叶子。

就这样珍妮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而贝尔曼却得病去世了。文中“摇晃”一词可以看出这片叶子很快就会掉下来的,也暗示了珍妮脆弱的信心。“风雨交加”一词可以看出那一夜风雨非常大。“凝视”一词可以看出珍妮眼睛一动也不动,看着窗外的藤叶,把自己生的希望寄托在那片藤叶上。“流泪不止”一词可以看出珍妮对贝尔曼先生的感激。文中“‘别说了!’母亲喊道,‘那叶子怎么会是你的生命呢!别说傻话了!”可以看出文中的母亲非常爱珍妮;“‘怎么办呢,怎么办才好呢……。’

贝尔曼先生望着珍妮苍白的脸的低声嘟囔着。”可以看出贝尔曼先生对珍妮的关心。 我觉得:虽然我们无缘见到贝尔曼先生的画作,但是有谁能否认他是一个最伟大的画家这一件事实呢?不是吗?

他用他的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藤叶,让患病的珍妮重新获得了生命的希望。谁能说,那幅图不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呢?谁又能不在这幅生命的杰作前肃然起敬呢?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最后一片藤叶》,让我深有感触。

有两个艺术家名叫苏和琼曦,琼曦得了肺炎,医生告诉她被治愈的可能性只有十分之一。苏很伤心,可她依然笑着告诉琼曦她能被治愈,医生有九成把握。琼曦说:“没事,看到窗外的青藤吗?树叶正在枯死,当最后的树叶掉下来时,我也该随之而去了。”苏听完后失望地离开了房间。后来,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楼下的艺术家贝尔蒂,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贝尔蒂没有说什么。过了很多天,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还在,琼曦康复了,贝尔蒂却死于肺炎。这时,琼曦发现那叶子早就不在了,是贝尔蒂为了她画上去的。

看到这里,让我非常感动。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自己得了肺炎,不但没有张扬,还想着怎么鼓励那个女孩,让她有活下来信念。老人画了一片树叶,给了这个女孩信念,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却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支撑的勇气。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在写一个小游戏的程序,三个多小时后,我的程序终于完成了。忽然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犹如晴天霹雳,正当我要保存时电脑没电了,程序丢失。我绝望至极,难道我这三个小时都做了无用功吗?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句温暖又带着鼓励的话,“程序没了,重新编,这一次一定比上次快!”妈妈的话给了我信念,果然我集中注意力,比上一次快了许多,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信念,它是失落时的勇气,难过时的指向。有了它,遇到困难我们一定能克服,并且走向希望和成功。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3

《最后一片叶子》它描写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讲述完室友琼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从此患上肺炎,去世了。

文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老画家贝尔曼先生,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躺在那里等待死亡,而是用了整个灵魂,成就了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为了让那个年轻的女孩不对生命感到绝望,他把那片叶子画的那么好,尽管叶子边缘已经枯黄,可茎部仍然是深绿色,那么有生命力的深绿,那么苍翠的常青藤。

相信那最后一片叶子会永远挂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绝对不会摇一摇,动一动,它会那么坚强的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告诉琼西,告诉所有人,生命总是有希望的,所有的人都要对生命充满信心!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4

“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当你不珍惜它的时候,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句话说得多么确切呀!《最后一片藤叶》这个故事正是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道理。这个故事发生一个名叫琼西的女孩身上。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炎,是威胁到生命的那种严重。对于医生的治疗,她已经不抱一点希望,一心只想着早点结束痛苦,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她也舍不得放下全心关爱她的亲人们。所以当她见到窗外的藤叶一片一片落下,就感到自己的日子也像这些藤叶一样,一点一点流失到了,就认为,当最后一片藤叶掉落的时候,自己的日子,也就到了尽头了。

老贝尔门为了让她明白生命的重要性,就画了一片藤叶,在暴风雨之夜把它挂到了树上。当珍妮看到那一片藤叶经历了风雨还没落下时,她突然明白最自己等死的做法是多么的可笑。于是,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积极接受了医生的治疗。故事中的琼西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因为她把生命看得太没有意义了。就算她得了那么严重的肺炎,那也不能如此自暴自弃,糟蹋生命!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并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还属于每一个关爱我们的人,特别是亲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就算我们身处逆境,我们也没有理由用糟蹋自己生命的行为来让他们伤心。相反,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抗逆境,去创造逆境中的春天。读了这个故事,我被老贝尔门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这张只画了一片枯黄的藤叶的画,在我看来,应该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幅画了。因为,它不仅救活了珍妮的生命,也告诉了每一个读者生命的意义。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5

内容简介:描写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休易讲述完室友琼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从此患上肺炎,去世了

《最后一片藤叶》读后感,来自文轩网上书店网友:在刚刚阅读文章的时候,我并不觉的贝尔门是个伟大的人,可是继续读下去,我却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十分傲慢的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可是在我的眼中看来他虽然傲慢,虽然不成功,但是他却完成了他的最后一件杰作,那就是最后一片藤叶,虽然它很平凡,可是在平凡中却透露着一份爱,无私的爱。是这片藤叶,让琼西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了信念,有了希望。老贝尔门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另一条年轻的生命。如果我是老贝尔门,我或许没有这样的勇气,牺牲自己,换得别人的信念和生命。所以我敬佩他,敬佩他有如此高尚的品质,如此不平反的勇气,如此不平凡的爱。

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网友: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老贝尔门那善良、慈祥的心,他画的那一片枯黄的藤叶,才是真正的杰作。因为,这张美丽的画,救活了一个人的生命,告诉了每一个读者生命的意义。 《最后的藤叶》告诉我的不只是生命的意义,它还告诉了我,爱的意义!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6

《最后一片叶子》这部短篇小说里就有一片永不凋零的树叶。

这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看到外面墙上的常青藤叶子不断飘落,失去了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着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平凡的画家,听到了琼西的故事后,他决定尽力帮助琼西,让她重生出与病魔斗争的信心。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夜里,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之际,他用爱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子,使琼西有了活下去的信心,然而自己却淋雨患上肺炎,在琼西脱离危险的早上,他安详地逝去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眼前一直浮现着老贝尔曼冒着大雨,弓着腰,提着小灯,在墙上认真绘画的场景。他给了琼西活下去的信心,而自己却在那个暴风雨夜染上了肺炎。没有谁要求他必须这样做,但是为了让这个年轻的生命继续绽放,他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灯。

贝尔曼虽然离去,但他就像他留下的那片常青藤叶子一样在琼西和我的心中永不凋零。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和他一样的人,比如蚌埠好人李玉兰奶奶和最美司机吴斌,他们虽然平凡,却在平凡的生命里绽放出了一朵美丽的花朵。他们就像那片永不凋零的树叶一样亮丽着这个世界。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7

今天,我看了欧·亨利写的《最后一片藤叶》这篇文章。

《最后一片腾叶》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小姐——琼西看见了窗外的藤叶一片一片落下,感到自己的日子就像这些藤叶一样,一点一点流失到了,就认为,当最后一片藤叶掉落的时候,自己的日子,也就到了尽头了。但是,老贝尔门画了一片藤叶在琼西窗前,她便再也不认为藤叶掉下来得的时候,她会死了。

老贝尔门也许并不清楚他的画会带给琼西什么,可能他只是觉得这样会让琼西不至于太悲观。所以他把那幅他想了二十五年的杰作画在了墙上,涂上了黄绿色。他没有把叶子涂成枯黄色,因为他觉得这片小小的藤叶还有一丝生命,即使是最后一片,它也应该蓄藏着整株长春藤几万分之一的活力。在没有飘落之前,它就有权力展现这丝生命的气息。老贝尔门把他的希望画在了藤叶上,那些黄绿色的色彩里,并无声息地传给了琼西一种生命的暗示。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老贝尔门那善良、慈祥的心,他画的那一片枯黄的藤叶,才是真正的杰作。因为,这张美丽的画,救活了一个人的生命,告诉了每一个读者生命的意义。

《最后的藤叶》告诉我的不只是生命的意义,它还告诉了我,爱的意义。

那是一群住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的,追求艺术的人们。这个曲折的,狭窄并布满青苔的胡同不仅会让那收帐的商人转晕了头,也让那个叫“肺炎”的先生放慢了肆虐的.脚步。但尽管如此,他还是让琼珊病倒在了荷兰式的小玻璃窗前。而医生告诉苏艾的就是,琼珊必须得找个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正如他所说的,“要是我的病人开始数她的送殡行列里有多少辆马车,我就要将医药的治愈率减掉一半。”但可悲的是,琼珊竟把她的生命寄系于窗前的哪株已经枯萎的长春藤上。那株长春藤爬到半墙,寒冷的秋风几乎剥光了藤叶,现在只剩下了五片,展现着仅留的一点气息,琼珊的生命就像一片叶片那样脆弱,当她对这世界不再留恋时,她就会像枯叶那样随风飘去。当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人会很坦然,坦然地不去想任何希望做的事情,譬如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而那时,人便会很现实,她不去用一切美好的东西维系生命,而是寻找与她最为匹配的:“叶子,长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得走了。”这样的人很多,但如琼珊般幸运的却是寥寥无几。欧·亨利为她找了一个救世主,一个总是喝酒过量,还不断地唠唠叨叨谈他未来的杰作的小老头——贝尔曼。

贝尔曼似乎是个很矛盾的人。他不算和蔼可亲,有时甚至很凶狠。而且,往往喝酒的老头没什么好脾气,但她却专门保护楼上的两位年轻女画家。他也许原本就很善良,只是过量的酒精和不得意的生活让他显得有些暴躁和不知如何表现他的善良。以至于他听到琼珊的怪念头后,眼里竟淌下了泪水,可嘴上对这个白痴般的想法依然是大加讥讽。其实他知道现在他该做些什么,但他不愿,也不会把这种想法用他那张充满了酒精气味的嘴巴说出来,而是一个人在暴风雨夜里把最后一片藤叶画在了墙上。当琼珊连续几天都吃惊地发现最后一片藤叶一直未落时,苏艾和贝尔曼两人成功地将她从死神的手里救了回来。只是,死神永远都不会失败,他带走了可怜的贝尔曼作为交换。

老贝尔曼也许并不清楚他的画会带给琼珊什么,可能他只是觉得这样会让琼珊不至于太悲观。所以他把那幅他嚷了二十五年的杰作画在了墙上,涂上了黄绿色。他没有把叶子涂成枯黄色,因为他觉得这片小小的藤叶还有一丝生命,即使是最后一片,它也应该蓄藏着整株长春藤几万分之一的活力。在没有飘落之前,它就有权力展现这丝生命的气息。老贝尔曼把他的希望画在了藤叶上,那些黄绿色的色彩里,并无声息地传给了琼珊——一种生命的暗示。而当琼珊接到了这种暗示并为之充满生存的欲望时,她这片脆弱的叶片也就又流动着生命的养料,又开始复苏了。

老贝尔曼让最后一片藤叶的绿色延续了下去,他也同样延续了琼珊绿色的生命,还有他二十五年的梦想。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8

《最后一片藤叶》讲述了在19世纪的某个秋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因肺病不支,终于躺倒在床上。她把窗外唯一的景致——一片攀墙而升的藤叶视为自己生命的象征,她认为她的生命将随着藤叶的落下而逝去。清晨的太阳升了起来,那片藤叶历经风雨仍然顽强地攀附在墙上。她受了这片藤叶的'鼓舞,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过来,过了不久,她康复了。她急忙趋墙而视,却发现那是一副画在墙上的画。她哪里知道,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老画家得知女艺术家的心思后,趁着闪电,带上画笔、颜料,画出了一生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副画。没有人看见这一幕,因为他在天亮前赶回小屋后,就因淋雨而高烧不止,不久就带着这个秘密离开了人世。

那位老画家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女艺术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但是更让我感慨的是女艺术家永不放弃的精神。书中藤叶“永不凋谢”的顽强生命力,给了女艺术家生活的勇气,使她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与鼓励下,她顽强地与病魔斗争,终于战胜了病魔,奇迹般地康复了。正是这种坚韧的信念,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化为可能。从这件事来看,信念是多么重要啊!只要心中有坚强的信念,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9

生命的奇迹——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最后一片藤叶》有感

“你不必买什么酒了,又掉下一片。我不想喝什么汤,只剩四片了。我要等在天黑以前看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到那时,我也要走了。”

——题记

读完上面这段文字,或许你会感到有些荒唐可笑:竟然有人会把藤叶的枯荣当作自己生命的象征;亦或许你会同情这位叫琼珊的姑娘:她已经完全失去了坚持生活下去的信念,这该病的多严重啊!当我看到这一段话时,我的心底泛起一股酸楚:医生说琼珊存活的希望只有十分之一,于是这位可怜的姑娘开始数窗外的长春藤上的叶子,并且认为,当叶子落尽的那一刻,她就该离开这个世界了。可是,在风吹雨打中,叶子又怎能不掉落?

小说的结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琼珊会在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时,安静的闭上眼睛,然后永远地沉睡过去。然而,在下了整整一夜的暴雨还刮着大风之后,紧贴着砖墙分明还有一片藤叶。在之后的几天里,那片叶子始终贴着墙壁,出现在琼珊的视野里。琼珊终于意识到,“不想活下去是个罪过”。于是,她开始有了求生的欲望。医生说,“希望有五成了”。终于,琼珊脱离了危险。原来,墙上那片刮风时也不飘不动的叶子,是画家贝尔曼在那个下暴雨的夜里画上的,却使得自己患了肺炎而死。就是这“最后一片藤叶”使琼珊重新拾起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其实,有很多人和琼珊一样,在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后,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耳不闻,甚至自暴自弃。可是,他们是否想到过自己的家人、朋友?在《最后一片藤叶》里,琼珊的好友苏艾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就替我想想吧。你走了,叫我怎么办呢?”是啊,一个人若是死了,他的好友和亲人们必定会为他伤心难过,这样的话,他便是一个无情之人。因此,不论身处何境,都应该相信生命存在奇迹,哪怕,只是为了那些时刻关心着自己的人。

好好活着便是生命的奇迹。长春藤叶的飘落也是重生的象征。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10

读了《最后一片藤叶》这个故事后,让我感受很深,这是一则很感人的故事,作者欧亨利利用细腻的手法,将老贝尔门这个舍己为人的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爱好相同而租了同一个画室,一个名字叫苏,另一个名字叫琼西,但因传染性的肺炎将琼西击倒了,琼西就认定自己的命运与长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系在一起,可是经过两个大风大雨的夜晚,叶子却没掉下来,为什么呢?文章最后,作者交待了老贝尔门在叶子落下的夜里,冒雨在墙上画了一个叶子,是老贝尔门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琼西生的希望。一个可悲可喜的结局,让人

总也忘不了老贝尔门冒雨画叶子的情景,忘不了老贝尔门死去前,因挽救了一个生命而欣慰的表情;忘不了琼西恢复时为老贝尔门流的泪水。

这篇文章我认为它传述了一个像贝尔门一样善良舍己为人的好人,教育世人要有舍己为人的思想并给人们以启示。心地善良有爱心的人在世人的心中是美好的不可毁灭的。这不仅让我想起汶川大地震,在每一个被震得粉碎的学校里,都有几个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这些舍己为人的老师不就是现实活生生的老贝尔门,他们同样是为让后生们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性格虽不相同,但他们有着一颗相同的心灵,相同的使命和相同的态度,让我们因欧亨利记住老贝尔门的行为,让我们因大地震而记住那些老师和无名的人吧!

最后一片藤叶寄托了什么?寄托了无限的爱。

它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舍己为人的心。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它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华盛顿居住着一个名叫琼西的女画家,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她的医生说,如果琼西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也无能为力。琼西认为,只要窗外的常春藤落下最后一片叶子,那她的生命也会终止。一位老画家得知这件事后,深夜冒着雨在藤蔓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琼西看到这片叶子,心中便重新点燃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她渐渐康复了。可那位老画家由于那天晚上受寒,患上了肺炎,不幸去世了。

这个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它告诉了我:人活着,要有一种信念,给自己一个目标,那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做,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到。在患病期间,那最后一片绿叶是琼西精神的支柱,因为她相信只要这片叶子不掉落,她就会有生的希望,最后她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可一旦琼西像先前那样对自己感到绝望,难道她还会痊愈吗?如果我们自暴自弃,别人作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他对我们的教育使我终生受益。

最后一片叶的读后感 篇12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美丽的彩虹?”这句话教会了我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书,是美国短片小说家欧·亨利写的,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琼珊和苏艾是好朋友,可是琼珊因为生病而失去了生存的想法,她每一天都看着常春藤叶一片又一片的凋落,坚持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的时候就是自己生命的尽头,年老的贝尔曼先生为了让琼珊鼓起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在一个倾盆大雨的夜里将一片常春藤叶画在了墙上,琼珊看到那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在苏艾的不断鼓励下,终于获得了生存的希望。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赞美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宝贵的情谊。我觉得做人不能对生活失去希望,要坚强勇敢,不能像琼珊小姐一样看到常春藤叶掉落就想到死亡,我们应该像苏艾小姐一样多多鼓励他人,让人有有活下去的自信。

我身边就有与这篇文章相似的实例,我妈妈的同事被查出得了癌症,在美国的儿子把重要的会议都推了,订了最早的航班,飞回了中国。孩子的爸爸也在医院24小时照顾她,早上买回营养餐,晚上一直在陪床,困了就在临床上小睡一会儿。因为她生存的几率很小,所以便对生活没有了希望,但经过儿子的开导和丈夫的精心照顾,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不离不弃,和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历经磨难,也经历了治疗的痛苦,但是在一家人的坚持下,她的身体终于逐渐好了起来。风雨不可怕,重要的是勇于面对,对未来抱有希望,去战胜困难。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美丽的彩虹。”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困苦和挫折,只有积极面对,笑看人生,才能活出希望。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通用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作品本身就是一部作品,它使你更好的认识作品。读后感的内容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篇1】

在我的印象中,大象高大但不笨重,强壮但不凶猛,是人们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帮手。但当我读了《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却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就是这样的一头性格温顺的大象,大自然中普普通通的一只动物,却如此的重情重义,如此的忠诚与执着!

这是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一部作品,文章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重披象鞍,来到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了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喔——喔——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得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读到这里,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头威武雄壮的大象,熠熠生辉的象鞍,炯炯有神的双眼,粗壮有力的四腿,昂然屹立在朝阳的光环中,那么耀眼,那么振奋人心!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嘎羧仍没有忘记并肩作战的战友,没有忘记挥洒热血的疆土,没有忘记心中那神圣的信念!

一个人不可以不爱自己的国家,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爱国的`情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给我的最大的教育!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篇2】

每次读这篇文章,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只因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作为人类,我无法走进它的心里,但是我却真切的感受着它的情感,心为它震撼着。当它预感到死亡,它不慌乱,而是再次披挂上当年的象鞍,它告别乡亲们,再次踏上征程。这条征程再也没有回头路,乡亲们的泪水也未能留住它远去的脚步。它走的是那么毅然决然,尽管它心里也清楚的知道那是一条不归路……

当它慢慢的走向死亡时,它没有选择自己祖先的象冢,而是选择了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安息的百象冢。读到这里,我不竟感慨万千,作为一头战象,嘎羧尚且有如此真挚的感情,更何况做万物之灵的人类呢?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贪婪、尔虞我诈,自私表现的淋漓尽致,反倒不如动物世界那样纯洁,所以,在生活中,我一定要学习嘎羧的精神,不要自私自利,要对身边的朋友、家人互帮互助。

嘎羧,嘎羧,此刻心里一万次的对你呼唤,你不要走,你不要走......你可看见我为你哭泣的心,你可听见我对你的一千个不舍,一万个不舍......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篇3】

我非常喜欢作家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最近又读了他写的《最后一头战象》一书,全书就像一块磁铁,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写到了象、猪、熊的一些生活习性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故事,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我对自然界的动物有了一次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不仅我们人类会爱子心切,就连动物也不例外。比如《给大象拔刺》一文:小象的右前腿受了伤,公象和母象因为爱子心切,便到路上劫持了个人来替小象看病。因为小象伤得很重,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疼痛,可象妈妈和象爸爸却为此非常不满意,严厉的惩罚了救助小象的人。从这章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公象和母象对小象浓烈的父爱与母爱。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浓浓的爱的包围里。可是有时却不知道珍惜,想想真是惭愧。

从《象冢》这个故事里我又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能力促进成功,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原来也是这样的。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有立足之地。

读了《愤怒的象群》,我明白了团结力量的伟大和自我群体利益的不可侵犯。从中我还懂得了动物也有感情,人类切不可自以为是而任意欺负动物,要尊重他们的生命自由,要和它们友好相处。

里面的`故事还有很多,给我的感触和认识也颇多的,相信你读了之后也会情不自禁的喜欢上那里面众多的动物朋友们的。没有读过此书的朋友们,有时间也去读一读吧!

最后一头战象的读后感【篇4】

看完《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我唏嘘不已,我边看边笑,也边笑边哭。谁说动物和人不一样,为什么人们看见动物就像看一个玩具,看一顿盘中餐?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着高尚而美丽的品质和情感。它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亲情恩仇,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给我们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在《最后一头战象》中的嘎羧,曾经是一头战象,在与日寇的战斗中侥幸生还。身体残疾的嘎羧,被寨子的人照顾休养了二十多年。在预感声明行将结束之际,它披戴上当年作战的鞍马,风尘仆仆的赶路。而它并不是去祖传的象冢,而是奔赴当年和它并肩作战的牺牲的伙伴的墓前,掘墓自葬,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思想感情!

二十多年来,它从来没忘记硝烟弥漫的战场,从未忘记浴血奋战的几十个同伴,从未忘记自己虽是一头大象,但却是一头战斗的大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直到死,它依旧认为自己没死在战场上,也应该死在长眠在此的同伴身边。这是英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军人,在弥留之际,他穿戴整齐、军装肃整,然后安卧于苍松翠柏之中,给人无比的震撼。

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


常见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当我们在看了作者写的作品时,可能会积累了不少感想。 读完书后,我们应该好好地梳理和总结我们的思路和感悟,经过反复思考编辑精心挑选了题目为“最后一课读后感”的文章。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1】

叶落归根

初二(14)班蔡俊仪

叶子凋零了,会落在树根旁,因为那儿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

——题记

语言。languagee有着特别的含义,像一条纽带,从出生就将我们和民族和祖国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纽带即将断裂时,一个无奈的爱国者真实情感的艺术写照。

《最后一课》内容简单,一目了然,但却让人读了忍不住再读一遍。字字触目,句句惊心。内容大致就是法国沦陷后,学校禁止再教法语前的最后一堂课所演绎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禁止只教四个字的法语,但目的是要**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情感。这是要从精神上使人们屈服的一种标志。好比用一把剪刀剪断了纽带。

用法术吸去了灵魂,一个国家的灵魂!语言是一种艺术,一种形式,一种寄托,一种灵魂的寄托。语言使我们站在社会中,是这棵生命之树的根,是这棵民族之树的根,是这棵国家之树的根!

没有人可以阻止根的生长。

中国的过去和法国一样令人同情和心碎。现在,中国已经在血泊中重新站起来。她用鲜血教训深深地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国耻”。是的,别忘了失去语言的悲伤。

于是,我开始更刻苦地学***,学***母语,留住我的根。

但真正让我失望的并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吗?如今,太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外语而忽视母语。似乎“a,b,c,d”总是高于“1,2,3,4”。它们真的更华丽,更醇厚,更外国吗?

汉语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英语会将我们的母语替代?我很迷茫。

迷茫时干什么?放眼过去,放眼过去就是拨开乌云;放眼未来,放眼未来就是坚定信念!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深深地爱着它,我将永远爱着它,爱到最后。

为什么?因为它从我出生起就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它把我和脚下的土地联接起来。

如果国家是一颗大树,那我就是一片叶子。倘若有一天,我将落下,那么我定会落到我的根——汉语身旁。因为在我身体的左边,有一个热的,跳动的东西告诉我,我将永远属于这里。

——叶落归根,爱到永恒。

盛夕武老师点评:

母语是民族的根,也是一个人的根。小作者的这一理解深刻而感人。他不仅很有说服力的阐述了自己的这一看法,而且把自己对汉语母语的真挚的爱毫无掩饰的表达了出来,令人鼓舞。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2】

乍一读文中,压根沒有兴趣爱好,没有意义。自身很舒适安逸,很无聊,感觉自身沒有那类很有可能,不容易被他国入侵。运势不容易那麼凄惨。却觉得大家的学习是这般的辛勤,无可奈何,遥遥无期,茫然,疑惑,失落。仿佛人生道路沒有快乐,沒有奇特。

再次读,逐渐理解课文。原文中写到,最终一堂法文课的缘故,是法国入侵荷兰。她们为了更好地做到不为人知的目地,为了更好地永久性地攻占这种地域,在被她们侵吞的地区一声令下一定务必说起德国语言,学习法语!对于此事,韩麦尔老先生得话要我印像犹为深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表达―最搞清楚,最精神实质;又说,大家务必把它铭记于心里,始终别忘记它,亡了国当上奴仆的人民,只需紧紧记牢她们的语言表达,就仿佛拿着一把开启牢房大门口的锁匙。”

是的,分别中华民族的语言表达不全是最珍贵的吗?它是大家性命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但是,在大家的心中中,许多情况下,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针对中华民族的语言表达,好像是不必要的物品,是多一些压力而已!乃至学习好像是不必要的。因而,大家看待学习的心态是随意的,不以为意的,消沉地。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不值大家深层次的思考吗?我们自己是不是在放弃了自身学习的权利?是不是代表着有一天她们的不幸很有可能在大家的的身上重蹈覆辙呢?是不是大家是不是太狭小,太愚昧,太愚昧呢?学习应是那样的乏味,令人厌倦么?学习的能量呢?快乐呢?聪慧呢?

大家该多一点保持清醒,多一点醒悟,多一点聪明,多多的体会学习的开心,中华民族语言表达的唯美,栩栩如生,美不胜收。要把学习作为自身的事,要用心严肃认真看待,独立主动学习。但是,大家太不应该把院校作为混日子的地区;把课堂教学作为爱出风头的地区。不应该缺乏活力,心情低落,浑浑噩噩,苦闷无趣,更不应该得寸进尺,搞小动作,嘀嘀咕咕,大吵大闹喧闹。要来一场战事,来一场自我革命。深层次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赏析从古至今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

《最后一课》使我们保持清醒吧!我们要做一个文明行为的人,有义务的人;要做一个更有意义,有使用价值的人,更要做一个擅于学习,善于思索得学员!使我们从如今开始做起,从眼下开始做起,从我做起,争得一点一滴的发展。那样,大家才沒有忘光这篇课文,大家才算是发展了的小弗郎士,还需要超出他!我们要无愧华夏儿女的头衔,大家未来才有期待,才有为人处事的自尊和使用价值!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3】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觉得这位老师很棒。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尽一切努力保护学生。他忘了他有妻子和女儿。如果我们抛开一切地去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个学生,那会是怎样的感动。灾难来临时,老师不假思索,本能地倒在讲台上受苦。

多么伟大无私的行为,多么令人震惊的本能!

在学生犯错时,你积极面对,相信学生,那时,我给(动词用得不恰当)感动了;在灾难发生时,你奋不顾生地扑在讲台上,那时,我感动了;在一次又一次的余震当中,你忍住痛苦,安慰学生,保护学生,那时,我感动了;在你说“哪有老师不疼爱学生?”时,我感动了;在最后的那一刻,你的后脑被房顶的石块砸中而死,学生哭着喊着“谭老师”,那时,我感动了。

到最后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片名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他用行动把最后一课教给四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用他伟大的人性之光照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伸出双臂保护学生的姿态,诠释爱和责任。这是我们心中的好老师,这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

我昨天没听说过你的名字。今天你是我心中最可敬的人。你仍然很平静。你把生命的希望留给别人。你渴望用你的身体作为支撑。伟大的爱造就不朽的灵魂!(后面三段的其实写得还可以)

情节是空的。有时候,你的语言使用是否得当,决定了你文章的生命力。因为这是你的即兴表演,也是对你语言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测试。想想为什么电影和电视的语言会让你如此感动,因为他们的表情,他们表现出的最真视的情感。特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一部电影能靠特效取胜。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影片《最后一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512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时,湖南大学校友、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手臂和身体保护了4名学生。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从死亡之手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但他却被杀害了。

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感动川湘,感动中国。

虽然整部影片的情节反映了大地震中的一个事件,但却发人深省。通过穿插一个个感人故事,具体而细腻的刻画了谭老师的无疆大爱、恪尽职守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孩子们,有我在你们不要怕,要保持体力,会有人来救我们的。”为了护住四名学生的生命,谭千秋老师毅然的俯下身去,趴在桌子上,任由坍塌的墙壁和房顶砸在身上,扯断的钢筋刺进肉里。他毫无惧色,依然深情的鼓励学生“不放弃”“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然而他俯下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当我看到这个情节时,浓重的色彩、浓缩的画面和庄严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看到谭千秋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宽容包含,循循善诱教导学生时,让我倍感亲切与感动。在看到地震那一刻地动山摇的画面,让我尤为揪心。

尽管如此,影片还是发扬了谭千秋同志乐于救人、爱岗敬业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同时也对我们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

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为了救学生,我们把生死放在一边。在这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伟大的爱,不仅让我们感动,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爱的教育,一种责任的教育。老师,除了在课堂上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平时更多的会关心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我们付出的实在很多。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老师。

谭千秋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就是《人生的价值》,并且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在影片中,谭千秋先生向同志们展示了他的真诚,对亲人的爱,对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爱,对平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这种精神对于激发人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战胜灾害的战斗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完了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5】

师爱无价

黄山市实验小学五(3)班詹博雅

这是英雄的老师。当救援人员找到他时,他张开双臂躺在平台上,保护着4名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但他永远离开了。他就是谭千秋。

当我坐在影院里流着眼泪看完《最后一课》时,“谭千秋”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已让我深深铭记在心。谭先生生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悉心地教育学生,给予他们父爱。为了防止学生们在跑步时摔跤,他自己捡起操场上的每一块大石头;为了教育那些叛逆的孩子,他吞下了自己的心,用无私的爱感动着他们。

当地震到来之时,他沉着地指挥学生逃离教室,并在楼房倒塌的最后一刹那,张开双臂护住讲台桌下的四名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起沉重的房梁……在他身后,黑板上他写的“人生的价值”五个大字格外醒目,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谭老师走了,但他不顾一切地保护学生的那一刻,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当老师的最高道德标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谭老师的无私形象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缩影吗?父母给予我们身体,老师塑造我们的灵魂。

为了学生的成长,多少教师坚守贫困,在三尺讲台上耗尽青春。在朦胧的泪水中,我想起了身边的老师。他们勤勉尽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上人生道路。我不记得有多少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当我走过学校时,老师的办公室依然明亮。

我不记得我缺课多少次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我详细讲解。

我记得去年夏天,我们的数学老师程老师病得很重,做了头部手术。手术后,医生让程先生耕种三个月。但程老师担心我们的学习,刚休息了一个月,就坚持要给我们上课。当看到程老师拖着虚弱的身子,在炎炎夏日里讲课的身影,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程老师对我们无私的爱没有谭老师那么无私伟大?

有一首歌,他的名字是红烛;有一首歌,他的名字是园丁;有一首歌,他的名字是老师。我要永远为人民教师而高歌!

事迹的读后感(通用7篇)


阅读是人们增进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当我们因为看作者写的作品,而产生新的启迪时,最好将其读后感写下来,作为你的积累和感悟。如何让自己有能力写出高水平的作品读后感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特地编辑了“事迹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事迹的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其中,我被文章的主人公——李大钊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见了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共产党,他把一些重要文件烧掉了。局势越来越严重,一群宪兵、侦探、警察把李大钊抓走了,而作者、作者的妈妈和妹妹也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法庭上,李大钊临危不惧,安定、沉着地和敌人作斗争,直至被绞刑牺牲。

读完文章,我对李大钊这位伟大人物敬佩不已。他那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了了两,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钱财,背叛了党,与敌人勾结,把一些党的秘密和重要的资料传给了敌人,造成了党的巨大损失。他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顾集体的行为是人们最痛恨的,是最可耻的。他们与李大钊相比,是多么渺小、丑陋啊。

江姐和李大钊都是伟大的人,他们那种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离我们中国这个地方,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对于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职责,我们又是否高度负责、竭尽全力去完成呢?我们要为别人照相,为集体着想,但我们绝不能为自己的方便,为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集体遭受更大的损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江姐、李大钊多么的伟大,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只有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的死才是轻于鸿毛的。而我们呢?我相信,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任务、职责高度负责,尽心尽力却完成,虽然不及泰山重,但也决不会比鸿毛轻,而是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着别人前进。

事迹的读后感(篇2)

这个假期我读了名人传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主要讲了音乐家贝多芬,米开朗基罗还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的音乐之路十分坎坷,从小他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不但是一个酒鬼还经常逼着他练琴,他好不容易成名了,却又受到了很大的打击,28岁的他听力开始减弱,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打击呀!可是他并没有对外公布,反而还创作了许多名曲,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贝多芬的精神很让我感动。

米开朗基罗是大名鼎鼎的雕刻家,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知道他受到的辱骂,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雕成了不少名作如大卫、创世纪等名作。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很有声望的作家,他虽出身在富贵家庭,却不肯享受,而是通过造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很敬重他。

这本书给我了很多启发,也让我知道了不管有多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一定不能虚度自己的一生。

伟人的事迹读后感7

《名人传》是一本激励人前进的书。

这本书里讲了三位名人成功路上的努力和艰辛,其中,这本书的作者罗兰取得伟大成就的秘诀,是他追求伟大成就的意志。

这本传记里的三个人,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雕塑家,一位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着伟大的天才。他们可能因为病痛的折磨,可能因为遭遇的悲惨,但是他们都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在读完贝多芬传之后,我非常喜爱第二课童年时代,凄苦悲凉。里面讲的是贝多芬的母亲很早就死了,贝多芬的爸爸娶了个寡妇,一个第一次嫁给男仆,男仆死后才给嫁给贝多芬的爸爸。贝多芬很不自由被经常酗酒的爸爸管。

每天在扬琴和小提琴前,几乎被工作压死,八岁又进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提琴手,母亲死后十七岁做了一家之主,管和教育俩个弟弟,贝多芬童年如此悲惨,但是那个时代和消磨那个时代的地方,靠音乐保持着对生活的温柔执着。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像这本书上写的贝多芬一样,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其实,每个人都会成功,那就要看他的目标坚不坚定,有没有恒心,坚持就是胜利!

事迹的读后感(篇3)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迁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在位初期因为-,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等。但他中期眼见女真的强势,又为了集权中央、强化皇权,因此采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着有《翰墨志》。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高宗赵构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

事迹的读后感(篇4)

在这暖暖的午后,泡上一壶香茗,在那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我轻轻地翻开一本《中外名人故事》,犹如走进了名人殿堂。我看到了一位位平凡而又胸怀大志的名人,听到了他们那铿锵有力的豪言。领略了那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高尔基的认真,钱学森的爱国,诺贝尔的奉献,达芬奇的勤奋……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高尔基是一位着名的苏联作家,他辛苦创作的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正在上演。导演却没经过高尔基的同意就把结尾改成布雷乔夫死了,观众们的反应很激动,但高尔基却硬要把结尾改回去,原因是布雷乔夫根本没有死。导演没办法,只好顺着高尔基的意思改回去,但这样一来,观众的反应差多了,而高尔基却很满意,因为他尊重了事实。

我不禁要感叹:如果人人都为了索取种种利益和效果,不分黑白,颠倒是非,那么世界将会是虚伪的。至精,至善,至诚,乃认真的最高境界。

轻轻合上书本,华罗庚的聪慧,让我钦佩,孙敬的刻苦,教我勤奋,安徒生的经历使我赞叹不已……

这本书,不仅是名人的史诗,还是一首首催人奋进的壮歌,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一步一步的走得更加稳定。

伟人的事迹读后感4

俗话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今天,我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齐白石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代着名的画家;李白通过毕生的苦读,成为了一代“诗仙”;伽利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代科学巨人;匡衡通过几十年的寒窗苦读,成为了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个着名的经学专家……

孔子是世界杰出的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至圣”。他从小家境贫寒,没钱上学。但尽管如此,他仍发奋读书,不耻下问,老人小孩都是他询问的对象。他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别人便送给他“百事问”的雅号。

成年之后,他的求知欲更强了。一次,他得到了一部《易经》,就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高兴地把它抱回家,逐字逐句地读起来。他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读第二遍不懂,就读第三遍……这样读来翻去,连穿在竹木简上的牛皮带都断了。就这样,他换了三次带子,这就是“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来历。

读完《名人故事》这本书,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

事迹的读后感(篇5)

雷锋的故事虽然流传了50多年,但是一点儿也不老,不俗,因为从小到大的雷锋,他的每个故事都能与现实的我们相连接,都能给我们以深深地启迪和影响。

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快乐。让世界充满关怀,世界才会更美好。就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些平常的小事,也是一种帮助。赶紧行动起来吧!去尽力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吧!

愿雷锋精神永放光彩!这是我看了《雷锋的故事》这本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雷锋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表现出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

雷锋同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在人生富有意义的转折中,雷锋毅然选择了正义,选择了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雷锋热子党、热子祖国、热子社会主义,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我觉得他一生最突出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毫无损人利己之心、自觉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事迹的读后感(篇6)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夏明翰同志了。

夏明翰同志是毛主席早期在湖南培养和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他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英勇无畏的战士。牺牲时才28岁。他短暂的一生,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他同封建家庭决裂的故事让我非常佩服。

夏明翰的爷爷叫夏时济,曾经做过旧政府的大官,因此,他也想让孙子当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但夏明翰一心想为国效力,所以参加了革命。他的爷爷知道后大发雷霆,把他关入了自家建造的大牢里,不让他出来。后来,夏明翰托弟弟带来了一把斧头,破窗跳了出来,走到了院子里,砍掉了桂树。他的爷爷认为桂树是官运享通、兴旺发达的象征。他住到哪里,都要栽种桂树。平时连枝叶也不准攀折。夏明翰砍掉了桂树,就是在向顽固的祖父宣战。他为了革命,宁愿与祖父为敌,这令我我非常钦佩。

革命烈士们的故事,我们应该铭记在心。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永远会爱他们!

但眼睛却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顺手就拿起书桌上的“苹果”啃起来,妈妈突然在旁边笑的前伏后仰,原来我送进嘴里的不是削好的苹果,而是刚好放在书桌上的橡皮胶。其实这书,我早就能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但我还是很喜欢。你说我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迷?

事迹的读后感(篇7)

江姐名叫江竹筠,童工出身,1939年加入党组织,在白区工作。1947年江姐奉命来到奉节县与丈夫彭咏悟接头,哪知她丈夫和好几位同志都被敌人杀害了。江姐接受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后找到了党组织,向党组织汇报时,并没有哭而是请求留在奉节县工作。几个月后,由于叛徒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在集中营里,她又多次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但江姐没有说出一个对党不利的字来。江姐的意志多么坚强呀!江姐回到牢房后接到了许多难友的秘信,江姐深受感动,她的回信中写道:“……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这句话说得多好呀,党的意志像泰山一样不可动摇,而我们这代呢?从小就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是在妈妈的亲吻,爸爸的怀抱,老师的爱抚中长大的。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旧社会人民的痛苦,我们没有亲身体验过吃皮带和吃野菜的滋味,我们更没有亲身体验过竹签子的痛苦。有多少战士为了解放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有一次,妈妈给我改了一条裤子,我一见是旧的就扔在床上,妈妈只好给我换一条。今天我感到十分惭愧内疚,与那些坚强的烈士相比,我是多么渺小,多么可笑呀!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珍惜生活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