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收藏8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范文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给你提供了以下的《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1)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迫不得已,他们只能出桃花源采购物资。看他们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没有出过桃花源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呢?
其次,一个小村庄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所以就难免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如此,后代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最后他们将无法再此繁衍生息。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2)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3)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世界。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5)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赖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这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现在这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现在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6)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7)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xyz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观后感作文(篇8)
这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国。这个梦想世界是经过水路到达的,水总是给人以神秘的感觉。那么梦想国的外围是怎样的,先是桃花、芳草,而落英缤纷给人以很美很静的感觉,很有画的意境。渔人的好奇心帮忙他找到了梦想国,好奇未必能害死猫,有时也许能找到桃花源。
作者对通往桃花源的过程描述十分科幻,“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都很写实。那么最终见到的梦想国是怎样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都是物,从今日来看,土地代表空间,屋舍也许就是高楼大厦,良田是农业,美池能够垂钓,能够洗浴,能够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东西,而鸡与犬,都是家中必备的东西,就像是此刻的电脑和汽车。梦想国里的人,都忙着种作,显然都不是闲人,衣着吗,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欢乐。
然后就是相遇了。乃大惊,外星人见到地球人也会惊恐的,可是十分有礼貌,十分豪爽,杀鸡作食。很温暖的是“村中闻有此人,感来问讯”说明大家都很相识。然后大家竟然都不明白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争着邀请到家中来,招待他。但最终还是有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他们也是很满足于此刻的生活。
那么离开的时候,渔人还是不舍这个地方,期望能回来。所以“处处志之”最终他很功利地叫太守来,可是迷路了,梦想不适宜于功利。
刘子骥,高尚士也,这一段只是为了增加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像电影的最终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后怎样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