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桂林山水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5.15

桂林山水教案集锦9篇。

教师需事先规划好每堂课的教学课件,以确保教学质量,因此编写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制定好的教案可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持,但何为出色的教案课件呢?相信我们所提供的“桂林山水教案”完全能够满足您的需求,欢迎您常来本网站查阅最新资讯!

桂林山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11+214-1=2224年(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

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x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x含有二氧化碳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石灰岩?

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桂林山水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 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 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⑴ 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⑵ 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

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第二自然段学法。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⑴ 填空:

这段话先写( )的泰山和( )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 ) 、( )、( )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⑵ 思考: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⑴ 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⑵ 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6、运用:

⑴ 用像像写一句话。

⑵ 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四、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列出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五、知识拓展

1、学生自由阅读。

2、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

3、再创造: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

桂林山水教案(篇3)

教导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式。

2、通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六年度课文,这是一篇写景佳作,是学生学习写景文章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范文。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校和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间农村小学,学生全部都来自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对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如朗读能力,表达能力,一定的观察能力。班中同学们初步养成合作、交流互动学习等。

教学资源

桂林山水风光片、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一、课前启发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儿?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仔细。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丽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的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点明作者荡舟漓江的目的.)

2、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漓江的水?

3、作者对漓江的水的静、清、绿是怎样具体写的?

四、品读词句,领悟言美。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呢?请给大家读一读吧!

师: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出示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读一读,谁能想像出漓江的水的样子呢?

师:“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总体感受和乐趣。这是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是与本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的点晴之笔。)

师:采用引导方式朗读这一自然段。(括号外为教师引读,括号内学生齐读。)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引导自学,发挥想像。

1、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板书“奇、秀、险”。)

2、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座山的特点的?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依照学习第二自然的方法,读懂课文,感受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3、师:怎样理解句子中的“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1、师:看到这样的山和水,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2、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两遍。

2、练习背诵全篇课文。

八、板书设计

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清

绿

分述

山秀

人在画中游

自我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学未开始时,我便以自由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去过哪些地,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使本来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融洽。2、开展小组合作。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共同研究,相互启发,加速知识的意义构建;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又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和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成就的动机。但我觉得整节课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够很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教案点评

过去很多老师都把教科书当作“圣旨”,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已经滚瓜烂熟,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去。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能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引导把学生带到《桂林山水》情境中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总体感受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桂林山水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美。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赏读,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桂林山水景色的优美。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钻研文本。再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祖国语言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图)配乐让生欣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总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三、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漓江水的?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思考:

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女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再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我们是怎样学这段文字的?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据总结出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学完后汇报。

2、男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范读。(出示配乐风景图)。

2)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六、语言绘画,师生共醉。

学生自主探究地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七、积累语言,拓展运用。

选我们当地的一处风景,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板书设计:

总述甲天下

漓江的水:静、清、绿

1、桂林山水分述喜爱

桂林的山:奇、秀、险

总述美如画卷

桂林山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会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领略它独特的美。请伸出手和我一起板书:11、桂林山水。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老师布置了朗读课文,现在检查预习情况。找四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它同学正音。

2.课文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对,就是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秀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总领全文。

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写桂林的山水呢?(第二三自然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感受,所以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总-分-总。

三、细读感悟

1.我们先来看第二自然段,借助学习提示品读漓江的水:

圈出漓江水的特点,找找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先自学,再群学。

2.学生汇报。漓江的水静、清、绿。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用笔标记)。

3.指导朗读。A:我们来看这组排比句,把漓江水的特点展现在我们眼前。

谁先来读一读第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

看到这么静的水,作者没说很静啊,没说好静啊,而是“真静啊”,让作者感到十分赞叹!你能试着读一读吗?(指两名学生读前半句)。

静得怎么样?它没有流动吗?只是流动得缓慢,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徐缓的柔和的。(指名读)我们整体来读这一句。(自读)你也乘木船荡漾在漓江这么静的水上,感觉舒服吗?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遍(自读)(指名读)。

B:不但静,还清,谁来读这句话。

清到什么程度呢?(指名读)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连沙石都能看得见,,你不惊讶吗?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生再读,指名读)。

水这么清,说明什么?干净、无杂质、没有污染,在惊讶同时又令人感到欣喜,请你再读表达出这么惊喜。(生再读,指名读))

C: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水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晶莹剔透,说明漓江的水又纯又绿,让作者感到非常赞叹。请你再读一读。

5.读到这里,漓江的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美、迷人。刚才我们根据特点进行朗读,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自读这个排比句)

每句读时的感受都不同,写水静时感觉欣慰;水清是惊喜;水绿时赞叹。找一名同学配音乐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谁来试试?好美啊!想不想都来试试?增加难度了,背诵读,背不下来的同学可以看书。(配乐背诵读)

6.我们再来看这一段的开头:明明是写漓江的水,却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为什么呢?

各种景物都有它独特的美。运用这种对比写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同学们在旁边标记,对比)

7.我们一起回顾刚才品漓江水美的方法:先概括特点,找修辞手法,读出感情。

8.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和第二自然段相同,我们学以致用来品桂林的山。

圈出漓江水的特点,找找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9.学生汇报: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修辞手法:对比、排比、比喻。

指导朗读:(哪句读得不好读哪句)

9.这样美的山,这样美的水,山水相依,缺一不可,所以……(指名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山与水交相辉映,作者借景抒情,处处充满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读到这里,我们也会发出一声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前后都引用诗句,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同学们在旁边标记:引用。

四、拓展

1.在写景文章中,这篇课文堪称典范,我们回顾一下,它的写作结构是:总分总,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排比、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

我们也可以仿照这种方法学写身边的美景。我们金恒基的校园环境就很独特,说说我们的校园有哪些特点呢?(宽敞、美丽、干净)围绕校园特点写一段话,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表达你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2.我们请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它写的校园有哪些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课后同学们把这一段再写丰富一些,开头概括,后面结尾总结感受,把这篇文章写完好吗?

桂林山水教案(篇6)

【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启发情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 。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有兴趣吗?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有信心吗?(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类似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摘录课内外优美语句,也可尝试写读书笔记。

板书:桂林山水

泰山

桂林的山:奇、秀、险

香山

桂林山水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些课文,许多人都会提到这一篇。它的几个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1、首先,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篇幅简短,内容充实:

全文仅500字,是高年级教材中的短篇。别看文章短,内容却很充实,中间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片断,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在内容好的基础上,本篇中心表达得鲜明有力: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有口皆碑的。教材中歌颂中华大好河山主题的篇章很多。桂林一地,中外知名。读了这篇课文,江山如此多骄的自豪感,深入心底。

3、语言流畅、生动,这是本课又一特点:

四个段落,十几个句子,说句句精彩,都不过分。学生读这篇,不用督促,课上课下书声琅琅,人人可以背诵。

总之,这是一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难得的范文。

【教学要求】

怎样教一篇课文,一方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一直跟上来的。学生对我的教法是熟悉了的。课内各种动笔的练习,学生都接触过。这是确定要求、安排教学过程的前提: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江山的秀丽,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2、学习翡 (fěi)翠、嶙 (lín)峋 (xún)等生字新词;复习修辞方法;读背全文。

3、结合片断学习,指导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样的片断。

2、3两项要求,各有侧重。第2项,词语的掌握,修辞方法的复习,课文的读背,都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功,教学时一定要搞扎实。第3项,指导学生写片断,难度较大,教学过程应安排得细一些。

【教学过程】

讲授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于全文篇幅不长,第一课时除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外,要拿出10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和背诵。是的,许多该讲的东西还没讲,就采取先背下来再说的办法吧。

2、作业内容,安排三项:

书写词语;读背课文;思考问题你喜欢这课吗?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齐背一遍课文。

2、听写重要词语,指定二人(优等生、后进生各一名)到黑板前写。其他同学同时在本上练习:

观赏 仿佛 无瑕 翡翠 扩散

攀登 峰峦 罗列 屏障 竹笋

倒映 迷蒙 围绕 画卷 碧波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那名优等生都写对了,另一人峦字不会写,览字写得不规范。全班同学同桌互相校对一下。

教师提问:

谁发现自己有错别字?几个人举了手。请一人说说应该重视词语的书写。

二、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同学们,本课属于最为简明的一类课文吧?全文只有四个小段,条理十分清楚。

1、先默读,再议论。

2、接着,自己在本上拟提纲。

3、最后,集中讨论、归纳。

⑴ 开头:

我们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⑵ 中间部分:

① 漓江的水,静、清、绿。

② 桂林的山,奇、秀、险。

⑶ 结尾:

船行江上,如在画中游。

对照提纲,齐读一遍课文。

三、欣赏精彩片断

本课中间部分写山、水那两个片断,相当精彩吧?两个片断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课内只重点分析、欣赏前一个吧。

先指名(二人)背诵这个片断:

漓江的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欣赏的重点:

1、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这是个独立性很强的片断,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美景。从结构看,三个句子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句是高高抬起,说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还美。但到底美在哪里,没具体写出。

第二句是具体描写,从静、清、绿三个方面,生动地表达了漓江风光。

第三句是动态观察,小船推波前行,才更能感受到漓江的美。

2、三个特点,排比得当:

这个片断写得这么好,与第二句三个特点的排比大有关系。描写一个事物,抓住它的三个特点写,既全面又具体。这里写漓江的美,连用真静、真清、真绿并列表达,收到很好效果。三个特点抓得这么准,作者是动了脑筋的。

3、语句生动,琅琅上口:

学生那么喜爱本课,与语言好这一条大有关系。漓江的水这个片断,三个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产生了相当好的语言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四、课内练习

1、摘录句子,注意写法: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引用的写法。)

2、拟出本课提纲。

3、抄写片断漓江的水。

五、布置作业

1、读、背全文,组长检查汇报。

2、默写漓江的水,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桂林山水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

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学后记:

对于这类写景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多读有关句子。

资料提供者:丘艾

桂林山水教案(篇9)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我的说课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是学生品诵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

1.举一反三,自主合作。2.以读为本,读中赏美。

三、说学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了这样六个环节)

(一)声像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现桂林的美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桂林也像一首长长的歌,悦耳动听,回味绵长;桂林更像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文本,到桂林去看看,孩子们可要静静的听,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用心感悟作者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桂林如诗的画卷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美。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静心听课文录音,注意哪些字音和你以往读的不同,拿出笔标出,并画出文中概括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三)潜心品读——让学生感受美、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

(3)用“——”画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划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4)理解“瑕”、“翡翠”的意思,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读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呢?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和漓江水相媲美,这种写法叫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使所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指名说出这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因为排比、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孩子们可能还会说出恰当的排比、比喻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有韵味。对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品味。课文中把漓江水比喻成无瑕的翡翠就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没有任何斑点的纯粹的碧玉。

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应该怎样把这种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谁愿意试试?指名读,有的同学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可能没听出“啊”的变调,我提示孩子们注意“啊”的变调再试试,会读的更美。自由练习朗读。再次指名读,因为个性化的朗读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教师用心去倾听,去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我会适时评价说:读的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如诗如画的漓江水;我听出来了你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老师要向你学习,老师和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好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的诵、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课标中写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刚才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找——品——诵”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美、

新课程语文标准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运用刚刚学到的“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选出小组汇报交流。

相机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的意思。

(五)总结积累——升华美、

这一环节我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相连的景象。有了二、三自然段的深入学习,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山水是画的主体,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则是点缀。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相呼应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出那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总领全文,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用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美仑美奂的桂林风光。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这么美的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想背诵下来。再次利用课件渲染情境。留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会背的以背诵的方式,不会背的以朗读的方式再次回味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创造美、

学习桂林山水一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展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图片),请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标志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水险山雄、涛飞浪卷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风韵幽绝的台湾日月潭;秀美、雄浑,独具神韵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这十大风景名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排在第二位,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

桂林山水一课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美。我设计的课下小练笔是选一处最喜欢的名胜,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以节假日实地旅游观察,仿照这一课写法,写一则介绍它的导游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一设计勾通了课堂内外,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学生走向了生活,把学习语文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一节课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生活中延续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走近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桂林山水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