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的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5.26

马的课件(通用5篇)。

每位教师必备的课件当属教案课件,相信各位老师都不陌生。教师的教案和课件直接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那么如何从哪些角度来写好教案课件呢?本文是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挑选的优质“马的课件”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马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母的认读和比较,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认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生字、词语。

3.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4.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和音节的拼读,巩固汉语拼音,提高拼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汉字、词语。

2、提要求:学习练习,我们必须搞清每一道习题的要求,开动脑筋,把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复习巩固。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一比、二读。

2、自由轻声读,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字母的形状很像)。

3、用卡片出示每一组字母,让学生认读并区分每一组有什么不同。

4、复习顺口溜,帮助区分。

5、开火车认读――指名上来拿老师发音卡片。

1、读题,明确要求。

2、卡片出示偏旁,认读复习偏旁的名称,也包括本单元的小字头和目字底。

3、学生独立写,校对。

注意“力字旁”错答成“劳”,“劳”是“草字头”。

1、组字开花游戏。

花蕊内写“果”和“学”,比比哪组的花瓣多。

2、卡片出示第3题的词语,认读并想想词意。重点说说哪些是水果?

3、任意挑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4、指导在作业本上抄写词语。

5、讲清要求:看一个字再写一个,不要看一笔写一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

教学目标:

1.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2.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指名读句子,一齐读一读。

2、两个句子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再读句子,分别说说句子中有哪几个词?

4、补充练习:出示有关插图,用“什么时候,淮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

5、指导抄写句子:抄写时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要以词为单位来抄,标点符号也要抄上。抄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添字漏字。

1、看图说说图上的动物,用“这是……那是……”句式指点着进行说话训练。

随机出示动物的名称。

2、中上生指点两种以上动物,进行连贯说话,用上“有……还有……”的句式进行说话。

3、分别说一说羊、狗。鸭、公鸡。母鸡。小鸡是怎么叫的?

指名后,示范说:羊“miē miē miē”地叫或“miē miē miē”是羊在叫。依次说。

4、自己拼读旁边的音节,用线连起来。

5、听动物叫声的录音,说说是什么动物在叫。

6、把动物和它们的叫声连起来读一读。

7、你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叫的吗?

马的课件 篇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买文具》教学设计 、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

一、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今天,老师先请小朋友来欣赏世界各国的钱币。

(光盘:世界各国的.钱币)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许多国家的钱币,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人民币)

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看光盘)

二、新授:

(一)认识人民币。

1、出示所有面值的人民币图。(光盘)

师: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

请小朋友结合每组中自己带的人民币,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他们的,有什么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

2、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每一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我们将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再请同学上来介绍给全班小朋友来认识。

(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实物分类)

3、指名学生上来按自己分类的方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学生大致有两种分法:A:分成硬币和纸币两类;B:按元、角、分分类。)

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4、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呢?(看光盘)

5、看看屏幕上展示的人民币,按每种面值一张来计算,这些人民币共有几元几角几分?(让学生算一算)

6、观察硬币的另一面,你看到了什么图案?(国徽)

我们要象热爱自己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也要用带来的钱来买东西,(课件出示买文具主题图)

这些文具是同学们学习时的好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在下面的活动中,同学们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文具。

揭示课题:买文具(板书)

(一)、友情提示(课件出示)

1、每个小组推荐1名成员当售货员,其余成员当顾客;

2、每个顾客用带来的钱买文具,每人只买1件;

3、当顾客的同学要先思考打算买什么东西?注意看清所要买的东西的价钱?再思考怎样付钱;

4、当售货员的同学要注意各种东西的价钱?要注意收顾客多少钱,思考怎样找钱;

5、购物时要文明购物,做个遵守秩序的顾客。

师:我们要文明购物,应该怎么做?(排好队)

师再强调要求,活动时顾客要与售货员对话交流。

(二)、活动开始

(三)、反馈、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老师想知道你们“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师:请我们的顾客来说一说“买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是怎样付钱的?”

学生汇报

(1)、探索1角=10分

生1:我买一块橡皮擦1角,付了1张1角。

师:有谁跟他买的一样吗?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一张5角的,找回4角。

生3:我付了一张1元的,找回9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老师想用1分、2分、5分的硬币来付钱,可以怎样付钱呢?

生1:2个5分。

生2:10个1分。

生3:5个2分。

生4:1个5分和5个1分。

生5:1个5分、1个2分和3个1分。

(师给合板书加法算式)

5分+5分

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

2分+2分+2分+2分+2分

5分+1分+1分+1分+1分+1分

5分+2分+1分+1分+1分

……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分,也就是1角。

师:1角=10分(板书)(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元、角、分的关系。

(2)、探索1元=10角

生1:我买了一枝钢笔1元,付了1张1元。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是买钢笔的,但付钱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2:我付了1张2元,找回1元。

生3:我付了1张5元,找回4元。

生4:10张1角。

生5:5张2角。

生6: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

生7:2张5角。

(师给合学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2角+2角+2角+2角+2角

5角+2角+2角+1角

5角+5角

……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

师:1元=10角(板书)(课件演示)

(3)、找零钱

师:有没有人买尺子?一把尺子多少钱?(8角)你是怎样付钱的?

生1:1张5角3张1角。

师:还有同学也是买尺子的?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生2:给售货员1元,应找回2角。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1元=10角,一把尺子8角,10角—8角=2角。

生3:我付了一张2元的,找回1元2角。

师:请小组售货员说说是怎样找钱的?

生4:因为2元=20角,一把尺子8角,20角—8角=12角,12角就是1元2角。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

(4)、补差价

师:有没有人用1元买1个削铅笔刀。(1元2角)

生:没有,因为钱不够,还差2角。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再拿2角,凑成1元2角就够了。

(5)1元钱还可以买什么文具?

师: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我想用1元钱给我的孩子买“1块橡皮、2支铅笔和1本练习本”大家说可以吗?(课件出示)

生:不可以,钱不够。

师:为什么?

生:买2支铅笔就要1元钱。

师:那老师就买点别的东西,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用1元钱我能买哪些学习用品?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我买了10个橡皮擦,刚好1元。

生2:我买了2本练习本,1个橡皮擦,1枝铅笔。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2:我是这样算的:2角+2角+1角+5角=10角,也就是1元。

生3:我买一把尺子和一本练习本刚好1元。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3:我是这样算的:8角+2角=10角,10角=1元。

……

四、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我们还要爱护人民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对学生品德教育)

马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马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形态变化的特点。

2.帮助学生会认“寿、秒、恍”等生字,会写“霞、紫、寿”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么描写火烧云形状、色彩变化的。

2、领悟事物动态变化的描写方式。

难点:1、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2、掌握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1. 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火烧云图片,学生欣赏。

2.火烧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红彤彤、多姿多彩.....)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积累关于颜色的词语.

a:正音:一模一样(mu)

b:结合图片理解颜色的词语:葡萄灰,梨黄茄子等等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在你的阅读中火烧云都有什么特点?(生:色彩多形态变化丰富)

b:课文主要写的是火烧云色彩和形态的什么?(生:变化)

3、 朗读课文,体会火烧云的变化

3、 精读课文,品味变化

1、 学习活动一:找到最能体现火烧云色彩变化的词语填在气泡图内。引出“动态变化”描写方法

2、 学习活动二:先默读文章4-6自然段,找出体现火烧云形态变化的词语,再填入气泡图

分析里面的关键词表达(起来、跑着跑着模糊等)

4、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延伸各种类型的“变化”

1、学习活动三:选择你喜欢的变化方式对雁荡山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

板书:

站起来、大起来、伸开、模糊、跑、跑着跑着、一转眼、找不着

形态

色彩

动态变化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马的课件 篇5

1、观察文字画,写出相应的字来。

2、根据画面内容,发挥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求说清楚时间、地点、主人公、什么事情。

1、出示文字画,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3、看了这些画,你会连想到哪些字?为什么?同桌讨论交流。

因为这些文字跟画非常相似。

5、照样子,在田字格内把相应的字写出来。

2、讲故事我们要注意哪些?

3、自己看着图静静地想三分钟,然后自己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出示要求:说清楚时间、地点、主人公、什么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

4、小组内交流自己编的故事,小组讨论评价。(老师安排好组长,并小组巡视指导)

5、小组选出代表讲故事。

6、师生共同评价。

7、自己想想清楚修改一下然后再次小组内交流。

1、读读背背。要求熟记四个尊敬长辈、虚心求教的成语和三条名言警句。

2、学写好三个以撇为主要笔画的字“衫、移、秒”。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成语和名言警句。书写好以撇为主要笔画的字。

2、美观的书写三个字“衫、移、秒”。

(一)熟记成语。

2、指名朗读成语,并请学生随机正音。

shēn shēn                                                  rú

莘  莘  学子  (注意这是念shēn不是xīn) 孺子可教(翘舌音)

开火车朗读,齐读。

3、看图读成语再理解成语。

立雪求道:是个典故,又叫做“程门立雪”,说的是一个下雪天,宋朝的杨时和游酢去拜访老师程颐,当时老师正在坐着打盹,二人毕恭毕敬地站在外面等候,等到老师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下到一尺深了。后来就用“立雪求道”来表示对师长的尊敬。

春风化雨:老师的教育像和煦的春风和淅沥的小雨一样滋润学生心田。

4、背诵成语。

自由读读背背。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二)背诵名言警句。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读通每句话。

个别读准三句话,小组朗读比赛。

3、对照图再次朗读想想你读明白了哪些?

适当补充:

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读,边读边想,其中的意思你就会明白。

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诗歌中的一句。意思是书读得多了,写文章的时候就能文思敏捷,笔走如飞。这就是书读得多积累的词汇语言丰富,写作能力就提高了。

③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指的是心里要想,眼到是指眼睛要看着,口到,指嘴巴要读出来。

3、同桌讨论交流每个字的撇该怎么写好?

4、交流:

衫:左边的`横撇要舒展开来,比较长。三撇一撇比一撇长,而且三撇的起笔要对齐。

移:左边的第一撇短,第二个撇要舒展,右边的“多”字撇要紧凑。

秒:左边的禾字旁同上,右边的一撇要长而且在横中线起笔。

口言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这是一项叙述、观察、体验的说写训练。

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说清楚、写明白。

一、谈话导入。

1、一年四季有许多水果,有哪些呢?

2、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

3、师:这些水果都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

二、借助拼音读题,说说题目要求。

2)它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1、说说喜欢吃什么水果?

用“我喜欢吃(     )、(    )、(    )和(    ),最喜欢吃(      )。”这一句式说。

2、指导观察桔子。

1)出示一个大桔子,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说说桔子的形状、颜色。

2)板书:

指导:小朋友由眼睛所看到的展开想象,这便是联想。指名一学生将桔子的形状、颜色连起来说一说。

3) 开桔皮,指导学生观察。

从桔囊的数量、样子方面说一说。

(数一数,一、二、三……一共八片,如同八个胖娃娃紧紧地凑在一起说悄悄话。)

5)将桔子的形状、颜色、味道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加上剥桔子的动作。最后,可以说上一句赞美桔子的话。如:我真喜欢吃桔子啊!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3、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味道。

自由说后交流说。

四、把刚刚说的内容写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后交流。

五、教师小结。

我们观察一样事物,可以用我们的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嘴巴尝……同时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将事物的特征形象、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

gz85.COM精选阅读

课件通用5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支柱。对于您的需求栏目小编尽心尽力精心编写了一篇“课件”,再次感谢您的光顾也希望您能多多留意我们的网站!

课件(篇1)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课件(篇2)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20xx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

立”“隐隐约约”造句。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

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网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

一、 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 、掩映、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详)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 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 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 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 网络浏览查寻,收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难点)

七、 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 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 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 组员补充。

4. 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5.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

长?(学生读)教师指正:哪些音要重读?(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电脑演示帮助理解)“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

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

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写作方法: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

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三)第三自然段。(万寿山)

⒈导游解说。(山上景物)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4学生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5过渡:那琉璃瓦光滑 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

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结合图片演示)

(四)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

景呢?

1学生按照: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⒉质疑品读。(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品读: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

②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

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静、绿、比

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 的美吧!(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结合视频理解)

3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

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4导游解说。

5 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四)学习第五段

⒈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⒉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结合视频理解)

(五)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物多景美)

八、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

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九、 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第三课时(略)

教学过程 :

一、 完成课后练习。二、朗读训练。三、指导背诵。四、听写。

附录:教学构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

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 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in、un、ün

3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n、yun。

3.学习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准确地拼读音节。巩固ü上两点省略规则。

教学重点:

1.学会3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式,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1.准确地区分un、ün。

2.yun的右半部分是un还是ün学生易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前鼻韵母in、un、ün。板书:in、un、ün

二、看图学习in和yin

1.学习韵母in

(1)出示in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学生借助树荫的“荫”学习in的音。

(3)发in时,先发i,然后舌尖上抬,顶住上牙床前发鼻音n,快速连读,读出in的音。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

(1)师讲:韵母in不能独立成音节,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用大y来帮忙,就可以给汉字注音了。)

(2)出示yin,请同学读一读。

(3)你能试着读读yin的四个声调吗?请同学找一找相应的汉字音。如:阴天的“阴”,银行的“银”,饮料的“饮”,脚印的“印”。

三、看图学习un

1.出示un图,这是什么呀?

2.自己试着读读。

3.为了区别于ün的写法,教师可以开一句玩笑:“千万不要让蚊子咬疱哇!”使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明白了un头上没有点。

四、看图学习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

1.出示ün图,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借“云”的音平读第一声就是ün的音。学生练习读。

3.发音时,摆好ü的口形,然后发n音,就是ün的音。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4.怎样区别un和ün呢!为了区别于un,我把ün头上的点叫做小雨点。可以编儿歌帮助记忆:反正门就是un,加上两点就是ün。

5.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n,ün是韵母,不能给汉字注音,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呢?

(需要大y来帮忙,ü的两点要去掉)

6.为了让学生明白yun的右边是ün,教师可以创设下面的情境进行教学:带着ün头饰的小孩找不到妈妈了,急得大哭起来,这时走来一位带着大y头饰的阿姨走过来说:“小朋友怎么啦!为什么哭呀!”,小朋友哭着说:“我找不到妈妈了,”这时阿姨说:“擦去你的眼泪,阿姨带你找妈妈去。”通过表演使学生明白音节yun的右半部不是un而是ün。

五、学习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

1.出示3组音节:让学生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互拼,相互纠正。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j、q、x与ün相拼时ü两点省写规则。

六、书写in、un、ün

3个字母

1.书写3个字母对学生来讲并不难,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3.展示学生作业,进行评改。

附: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通用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工作中,时常会需要资料作为参考。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关于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送东阳马生序课件通用,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篇1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4、学习第一段:

(1)这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学习第三段:

(1)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2)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7、写作特点: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

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8.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习”。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资料宝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

(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已经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3、“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学问,不可荒怠岁月。

4、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明确: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写作特征

1、阅读第二段,说说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作用: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勤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举一例赏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目标导学五: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三、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课后反思

本文感情深切,适宜朗读,本文教学也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本文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因此,并未详细解读,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导学生感悟宋濂的学习条件和勤奋求学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表达的观点,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其好好学习的热情,达到本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足之处本文生僻字词并不少,但是由于感情极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还是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需视情况做出选择。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篇4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玫取T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参考意见: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篇5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四、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篇6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文题背景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年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易错字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俟(sì)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僵劲(jìng)2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

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重点字词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读书。走:跑。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以是:因此。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快走。叩:请教。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叱咄:训斥,呵责。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2.一词多义

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弗之怠:之:指抄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

笔.录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尝趋百里趋:古——奔,快走今——趋势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5.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具体研习

(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深入思考

(一)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如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对比中无不是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篇7

1、了解作者宋濂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本课是给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

2

教具准备:U盘

1、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先看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从题目得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对是一篇序。序分为赠序和书序两部分。书序是书的序言,而赠序也就是赠言。那么是谁给谁的赠言呢?东阳是现在浙江省的一个地方。马生是姓马的一个后生。也就是宋濂给一个姓马的后生的赠言。“生”不是名字而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切的称呼。那么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kuí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3、整理字词

古今异义:

臭汤走假卒

古义:香热水跑借最终

今义:难闻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行走虚伪士兵

4、深入学习,展示自我:选择你认为能做好的一项来展示自己。

①我可以有感情的读一下我喜欢的段落并且不出错。播音员

②我可以概述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新闻记者

③我可以选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并进行批注。文学鉴赏家

⑤我选择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来考考大家。睿智的哲人

⑥我可以猜测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善解人意明事理

④我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写作高手

⑦我可以了解到宋濂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外交专家

老师相信大家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那你就大胆的展示自己吧!

你能做好其中的哪几项?你想挑战完成哪一项?不要犹豫来试一下。

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具体内容吧。

问题探究: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B、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们的作者宋濂从小刻苦学习,在他的生活中从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所以他文章写得很好,做人也非常的有君子风范。下面是我搜集的一个小故事。请大家读一下,来近距离地了解宋濂这个人。

性格特点:正直坦诚、君子之风。宋濂真是一个通过读书得到真正快乐的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⑵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就爱好读书没有办法买到常常藏有书人家抄无从:无由假借:同义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⑴。录

录计算来送还砚台里(墨汁)结成坚硬的冰弯屈伸直不停止抄书以:而,便,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毕,走⑵送之,不敢稍逾约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赶快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都把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

群书。既加冠⑷,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⑸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各种书籍已经学说担心大师交往求教跑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⑹。先达德隆望尊⑺,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向当地前辈拿着经书请教道德高声望高挤满屋子稍微缓和

辞色⑻。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⑼,俯身倾耳以请⑽;或遇其叱咄

言辞脸色站着陪伴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侧着请教有时训斥

⑾,色愈恭,礼愈至⑿,不敢出一言以复⒀;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周到说解释高兴向他

复:回答,解释焉:于之

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⒁,行(于)深山

愚笨终于获得教益听到了一些东西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书箱拖着鞋子走在

当:在……的时候之:取独

巨谷中,穷冬⒂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⒃而不知,至舍⒄,四

大严冬刮着凛烈的寒风冰裂客店

支⒅僵劲不能动,媵人⒆持汤⒇沃灌(21),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僵硬动弹仆人热水浇洗围裹覆盖住在旅店

支通肢媵人:指古代陪嫁的人灌通盥寓:名作动

人(22),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

那里每天给两顿饭吃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享受同屋住的同学穿着华丽的衣服红缨

食:给饭吃,动词被通披,穿着绮:丝绸绣:绣花(23)宝饰之帽,腰(2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25),烨然(26)若神人;

宝石装饰腰中挂着圈子挂着香袋光彩照耀

腰:名作动,腰挂

余则袍敝衣(27)处(于)其间,略无慕艳意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因为我心中足以快乐的事吃的穿的

足乐者:指读书

奉不若人也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如(求学的)勤劳而且艰苦

奉:供之:取独

5、小结:

是啊!勤奋的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让我们的心灵更美好。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座山。很多人不愿努力在山脚下徘徊,可是有很多人努力攀登到了山坡、山腰、山顶之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虽然最后所有的人还是会会到山脚下,但是我们的人生多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其中的艰辛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努力勤奋的读书吧。为了看到山顶更美的风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丰富多彩!今天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课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B、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C、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D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E、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F、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G、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H、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I、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J、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K、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

2、课文简析:

一、嗜学、力学:

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艰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师生态度对比┐

生:色愈恭,礼愈至

├勤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生活情况对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学习条件对比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

三、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

小结:

1、本文的启示:

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求师之艰,刻苦攻读,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力学,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2、立意深远,结构谨严:

文章中心是“劝学”,通篇围绕这一重点来写,开头提出“嗜学”,接着叙述“力学”,然后说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学生“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有力表现了激励太学生学习的中心思想。

3、句子成分省略:

省略主语的原因:

A、文言文里,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炼。本文作者自叙经历,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语,不会发生歧解,所以主语“余”一般省去。(承前省和蒙后省,本文属前种)

B、文言文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要用主语“他”“他们”的地方,在文言文里就只重复用名词,或者省略主语。

如:(先达)未尝稍降辞色。

(马生)撰长书以为贽。

与之论辩,(马生)言和而色夷。

(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最新天马的课件(汇编5篇)


“天马的课件”的详细信息已经被工作总结之家搜集完毕。根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老师会编写教案和课件,其中课件的设计需要老师自主完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建议大家可以参考下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天马的课件【篇1】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天马

构思奇妙后蹄踏飞燕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

天马的课件【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但鉴于我校属私立性质的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天马的课件【篇3】

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

天马的课件【篇4】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天马的课件【篇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天马》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天马》一文生动地描绘了天马的健美、奔放,进一步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文字简短精炼,表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独具匠心,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读课文,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知识目标)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开展阅读进行学习。(能力目标)

3、理解天马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感悟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我们的目标具有可行性,切合学生实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生活在南方,而马和北方的草原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们见到马的机会很少,孩子们大多只是听过马,但是还没有见过马。课文的生动描写,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孩子们会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体会马踏飞燕的奇特的艺术想象力,欣赏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小学高段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们心理上需要获得更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

难点:理解天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以及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学生们往往会从字面上去理解,很难想到象征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意思。)。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学习方法,采用多媒体、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图片、多媒体课件。(四者可以有机的结合)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议议、想想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四、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课划分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天马图片,学生欣赏,用话语引导。2板书课题天马,学生齐读。3提起马,有什么话想说(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

二、检查预习,交流效果

1、互读课文,检查字音,课文是否读通顺了。2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3请学生自己说出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同桌小组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画批,质疑,自主学习

1、请大家默读课文,在书上写出你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2师生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提问题,检查学生会不会读书。)

三、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1、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呢?

2、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天马的样子?特别在哪里?小组讨论、交流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想象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使文字转变成图画)

3、读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语我们不敢肯定在句中的作用,(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语言的严谨)

4、小组讨论,集体归纳交流。课文介绍天马时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使人一目了然,在表达上语言不但生动的而且严谨(本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说明的顺序和文章的层次。)

五、总结拓展

1、在深入了解了这一古代杰出的艺术珍品之后,你最想说什么?

2、创设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旅游图形标志。(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旅游情境,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饿坏了那匹马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