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7.02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集锦(8篇)。

充实自我的绝佳途径之一就是阅读,读完作品,我们仿佛在与作者交谈。你是否了解一些很好的读后感都是怎样写成的呢?经过仔细评估我们认为“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是一篇值得阅读的文章。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1

《寂静的春天》在最初的时候作者所设计的一个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这里的庄稼遍布四周,果园成林。这儿春暖花开,秋高气爽,鸟儿高歌,溪水清澈。可是,当他们来时,一切和谐、平静被打破。鸟儿气息奄奄,再也飞不起来了。钓鱼的人不再访问,鱼儿早已死亡。

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

曾经的生机,现在却只有一片寂静。

作者通过新颖、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尝试解决和其他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人类唯有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拯救自己与家园。

保护环境,这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在这几十年前却是仅仅是一些生物学家脑子里的幻想,而真正使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直接导致后来将环保列入政策法规中的却是一本大家似曾相识却又不太熟悉的书――《寂静的春天》,而这本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书。

作者瑞秋・卡森女士,在出版这本书时,曾遭到利益团队,化学药品制造商们的.打压以及抹黑。但是瑞秋・卡森女士,以其专业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悲悯,不惧流言,说出事实的真相,唤醒世人。

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瑞秋・卡森女士所经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2

《寂静的春天》这个非同寻常的书名,引领着我走入那个没有鸟没有蝴蝶没有蜜蜂的世界。一本失去花香鸟语的书能有什么趣味呢?这是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疑惑,但事实证明文章的内容的确比不上每一章的标题有趣。

每一章的标题都别有趣味或是“死神”或是“浩劫”或是“死水”都毫不遮掩的透露着压抑的黑暗。开头介绍地球上的勃勃生机,作者毫不吝啬笔水介绍世间的美好万物,细致的描绘万物生机,甚至是潭水里的鳟鱼,让人不得不深醉于作者笔下的花花世界。

作者迅速将气氛代入“寂静”的主题中,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人类与“害虫”抗争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人类并没有控制住“害虫”的危害。一百多年后,人类并没有放弃灭杀“害虫”这条错误路线,而是越走越远了,当年西方犯的这个错误现在在中国重演。“人虫大战”并没有挫伤“害虫”的锐气,“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磨练下,反而越战越勇。她同时详细描述了消灭吉卜赛蛾的计划在杀死吉卜赛蛾的同时也杀死了鱼、螃蟹和鸟类,她还详细描述了消灭火蚁的计划杀死的是牛、雉鸡,而不是火蚁,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明了运用不恰当的手段对大自然的危害性之大。

作者通过“神秘的化学物质”和具体数字,详细的向读者说明了“毒”的危害性。“中毒致死”“剧毒性”等词汇频频在文中出现,通过这些压抑词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写下这些内容时看到世间美好被农药深深污染时内心的折磨与痛苦。造成这种局面的元凶是农药DDT,但具讽刺意味的是,DDT竟然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作者向公众发出呼吁,要求停止继续使用那些不恰当的手段来进行所谓的“拯救地球“计划,这些计划将最终毁掉地球上的生命。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说明小说,更是为环境保护发起的首次呼吁。作者用《寂静的春天》揭露出了人类化学药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有着严重危害人类自身环境安全的行为,她在书中用实例提醒着人们,人类正着手编织着自己的末日,通过描写水源,昆虫等资源,的污染来说明农药等毒害品的毒害性。伴随这本书的诞生,环境保护的理念也应运而生。虽然这部著作已出版半个世纪,但因其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而从未曾被人们忘却。作者在十二章“人类付出的代价”中深刻反映了人们对DDT的认识是可笑的肤浅,同时也可以看出科学家们为了验证DDT的巨大危害性不惜以身试险,用皮肤直接接触的方式得出“向环境喷洒杀虫剂的任何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在当时,环境的污染因为《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而有所改善,而如今,更槽糕的是,农药不仅仅在农田里使用,森林、草原、荒漠、湿地也在用,就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小区里,也逃不开农药的阴影。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但《寂静的春天》仍然对世界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卡森女士写这本书的初衷,绝对不是要完全地否定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而是试图告诉人们: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发展无异于是自残。我们也看到了好的结果——这本书敲响了世界环境保护的钟声。虽然现在中国各地污染的照片依旧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知道环境保护的路在前方,却任重道远。(巫桂歆)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3

乍看李心丽小说《寂静的世界》的开头,就能闻到某种还乡足音的味道。李心丽的叙述还是一如以往的《棉花在棉被里盛开》《悬着的愿望》《鼠妇》里的平实质感。这种小说路径,既有一以贯之的山药蛋派的正统承袭,又有新的时代条件下女性作家独特的艺术直觉力和对人物微观世界的细致掌控。所以,李心丽能够把目光放到了乡村和土地,放到了生活在乡村和土地上的小人物身上。而且,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我们在诸如赵树理、马烽等老一代山药蛋作家笔下熟悉的人物,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巨变中,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在干什么?李心丽《寂静的世界》里的俞家大哥,就堪称这种变化之后的一个典型人物了。

最早的尝试,是李心丽2010年《山西文学》头条发表的《棉花在棉被里盛开》,依然的女性温情主义里,充满了对现实乡村和土地的关注和回望。主人公们总是在城乡之间摇摆不定。李月旺老两口与五个子女之间的关系,放大到一种更深层面的文化矛盾中来表现。比如农村的人情世故,与城里的待人接物比起来,简直是两回事情了。其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展现以李月旺老两口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与住在城里的几个女儿之间在来来往往中产生的文明隔阂;一种是在这个表面的隔阂之上,仍然有着亲情,有着“棉花在棉被里盛开”的人性温暖。这后者就成为前者形而下的形而上的主要题旨了。小说之所以发在了头条,也正是肯定了李心丽敏感地注意到农村题材中人与土地之间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正是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大,由此乡土文明式微的真实写照。这一点,李心丽承接了上一代老作家对农村、农民和土地的朴实感情,并尽可能地用女性特有的优势,来细致真切地展现了乡土文明遭受到城市化冲击的尴尬处境。

然后再看《寂静的世界》,俞家大哥外出多年,退休之后,竟然为了孙子结婚,主动让出城里住房,与老伴回到老家乡村。按道理说,耳朵逐渐失聪,落叶归根,本应该回到乡村能够安静地颐养天年了。结果,俞家大哥却与外部世界发生了更大的冲突。原来早些年分给俞家大哥的三分水地却被弟弟自作主张地卖给了别人。于是,人物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至此拉开了序幕。表面的寂静和平稳被突发的事件给打破了。重新做土地主人的俞家大哥,可以说什么都不在乎了,但却最在乎的.是分给自己的土地,原本让弟弟代管,弟弟背着他偷偷卖了。耕地变成了宅基地,这个买卖是谁批准的?俞家大哥自然是怒火万丈。李心丽在对俞家大哥的心理活动的把握上既真实,又细致,也很准确。这种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呈现,再加上对乡村环境和相关人物的抒写和描画,宛若一幅动态的乡村风俗画。

比如:他的那五类地一块不少全给了弟弟,水地,一等地,猪菜地,口粮地,还有自留地,水地分了两块,一块三分,在鱼角上,一块两分,在鱼角里,两分的这块地正好与弟弟的地紧挨着,弟弟种上之后,就把两家的地塄摊平了,两块浑然成为一块。

李心丽还交代俞家大哥的弟弟一开始因为农业税和摊派,初先并不大愿意种俞家大哥的地,还是村干部做思想工作才勉强答应。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听说,修铁路占地后有高额补偿,原来的地值钱了,再加上俞家大哥老两口从城里回来之后全部心思放到种地上,自然把弟弟偷卖地的事情看得更重了。李心丽在抒写俞家大哥因为年老失聪的境遇时不动声色,却也展现了人之将老的诸多无奈和困惑。比如,俞家大哥只能用写纸条的方式与外界交流。儿子从老家回来,俞家大哥想多知道一些情况,可是儿子却回答的纸条十分简单。类似的细节,把主人公的退休境遇写得十分到位和出彩。

再比如:回村里来就得有点事做,开春了人家都去地里忙活,自己没有事做多无聊,做事就是种地。他就去找弟弟。他说他们回乡了,不准备走了,想种地。弟弟听清了他的话,弟弟的话他听不清,他示意他写纸上。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还有一枝笔,交到弟弟手里。弟弟摆手,口型对着他,难道他不会写字?他想了想,他小时候几乎没有上过学。那怎么办,弟弟到底说了什么,他不清楚。弟弟也已经老了,皮肤上布满了老年斑,他说走的时候他交给他六块地,现在六块地他都要收回来,弟弟看着他,好像反应不过来他说什么,看看,他还装,他不想自己问他,交地的时候弟弟总要给他交待吧。

俞家大哥种地的目的其实十分简单,并不是为了生活,纯粹是为了找个乐子。李心丽出生在农村,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农村人的生活。她富有原生态的抒写,大概得益于此。她还在农村的时候,感受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某种压抑和沉重感。后来,李心丽去城里上学,并且留在了城里工作。李心丽最早的小说文本受到她学生时代时期诗歌文本的影响。她的文字世界里总是充满了明朗的色彩和温和的主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心丽记忆深处的矿藏得到了更深入的开采。她的小说增加了某种生活的厚实感,甚或也对城镇化带来乡村文明的衰落,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李心丽另一个短篇《悬着的愿望》展现刘翠花一家搬迁的故事,来反映如今农村的现实,也与动迁和选举有关。小说的视角始终关注着刘翠花搬迁的事情上,先是对村长王栓马寄予希望,后来换选了,又感觉张根旺能够当选,于是又有了心猿意马的想法。她考虑的是自己危房搬迁之后的一系列遗留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是,结果是选举结束了,刘翠花一家的房租问题依然如故。小说从侧面真切地抒写了农村竞选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王栓马给每家发一袋面,张根旺就一家发一吨煤等。这类小说一反李心丽过去文字里曾有的那种诗化表达,只是更加贴近了艰难的现实,字里行间竟然有了几许苦涩的味道。

而在《寂静的世界》后面部分,李心丽又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把主人公的性格更加深化了。李心丽写道:

他的火气不由得就又冒上来了,他觉得弟弟之所以这样对他,是看他聋了,对他不以为然。他一下子就蹦到弟弟面前,他的拳头雨点一样落在弟弟的胸脯上,弟弟也不躲闪,也不还手,任由他打。谁也不上来拉他,他只感觉到自己的拳头在挥动,只能看到弟弟的眉头一皱一皱的,他还不解气,又用脚踢他的腿。他嘴里不停的说,你这样做不是欺侮我吗,你不是欺侮我吗,你怎么这样对我啊。

兄弟之间失和,而且后来还发展到开打,全都是因为土地和土地的利益惹得祸吗?其实又不尽然,俞家大哥在退休之后的落寞之中更加需要的是身边人乃至家人对他的更多尊重和关爱。他不想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李心丽发现了人性中的这一点,并加以发掘和确认。这在李心丽的抒写中,更加简约,惜墨如金。用不着太多的渲染,作家只是把生活画面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小说的结尾则是主人公俞家大哥在弥留之际,在快要得到永恒寂静的时刻,才找到灵魂的归宿。小说的悲剧至此推向了一个极点。

他被送到了医院抢救,意识朦胧中,他感到有人抓着他的手,他感到有滚烫的泪珠跌落在他的手上,他仿佛听到他弟弟呼喊他的声音,那么急切,就像他小时候那样呼喊他一样,这久违的声音让他沉浸在一种幸福中,让他在弥留之际,找到了他一直寻找的东西。

这个结尾最后的这一抒写,也是俞家大哥的最后的人生定格,迟来的亲情,让读者读出了更多的悲悯。或许,戛然而止的不仅仅是俞家大哥的生命,还有可能是人生中那些美好动人的呼唤。李心丽的结尾让这篇作品有了更大的张力。

李心丽的小说文本和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是水乳交融和密不可分的。李心丽的小说更重视某种感觉和氛围的营造。这是必要的。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4

那春天里美妙的歌声,如今哪儿去了?那些歌手们,又哪儿去了?

在《寂静的春天》里,作者说明了鸟儿们离我们而去是由于人类过度地使用化学药物,从而导致的各种物质受污染,其中就包括了鸟儿们本身,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与食物,而在食物链的物质流动中,鸟儿自然受到了很大伤害。文中举了许多的实例,也让人着实觉得鸟儿似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而如今的人们却少有为鸟儿的离去感到担忧,而仅仅是沉浸于当今的生活——这样的以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美好生活”。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甚至连鸟儿的返回也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鸟儿们就如这所说的那样永远回不来了么?我们把鸟儿们伤害得太深了!仅是因为这人类的“小康”生活,我们便毫无顾忌地开发土地,砍伐森林,挖掘石油,又采取各种方式让这些可爱的朋友们都离我们远去,让这个原本属于大家的世界已经在苟延残喘,仅剩一片片的荒地罢了。

我们绝不能让春天失去了歌声,失去了它原有的那一份美。我们该行动了!该为鸟儿们做出些什么了,该为这个世界做出些什么了!

我想,多抬头看看我们的天空吧,多关注我们的世界吧。我们要去保护每一个生灵,受伤害的可也不仅仅是鸟儿们呀!也许,我们就少用点儿化学药物吧,就多种点儿树吧,让这大地有喘息的机会吧,让这世界再多几片森林吧,鸟儿们,需要一个家呀,这世界,需要一片绿呀!我们就少去捕杀、残害这些朋友了吧,就让他们还能够与我们共同生活下去吧。也把垃圾都归集好来吧,这片土地,并非每一处都是垃圾场呀。就将废气都处理好来吧,我们的世界,可也不能再只是灰霾弥漫呀!

我想,当某一天,这世界上不再有一张张捕鸟网,森林多起来的时候,大地绿起来的时候,空气清新起来的时候,那——就是鸟儿归来的时刻了吧,就是歌声回返的时刻了吧,那个属于我们与鸟儿共同的美丽春天就会回来了吧。

我明白,人类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鸟儿们的存在,需要一个美丽的春天!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5

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确实,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在四十余年后,书中所提,滥用药物的情形,不仅没有改善,更变本加厉。将人类带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被隐瞒和蒙蔽。许多人因为无知,陷人类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不知。

因此,我们必须停用这种非自然的方法,以保存最后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间。瑞。秋。卡森女士如此告诉我们。透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人类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环境保护,这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这在几十年前却是仅仅是一些生物学家脑子里的想象,而真正使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直接导致后来将环保列入政策法规中的却是一本大家似曾相识又不太熟悉的书——《寂静的春天》,而这本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书。

1992年,该书被推选为近50年来最有影响的书。这些年来,各国也开始了重视环境保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关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工业界的事情,更是我们每个公民自己的分内之事。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6

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是第一部对人类征服自然的质疑的书。为什么要这样说?是因为书中提到许多杀虫剂如DDT,安德萘,烷基等一类有害的杀虫剂,这些杀虫剂可以存留在土壤中,水中。

书中开头先列举了一个镇子普通的春天是多么的美丽,下文又写了又一天这个小镇春天变得寂静与死亡,又介绍了自然界是长久的岁月中一点一丝产生的,而人类却想要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人类为了消灭害虫,提高粮食生产量,便开始研究各种杀虫剂。他们研制出来了DDT来对付害虫,但是长期使用杀虫剂让害虫产生抗药性。这些杀虫剂在土壤,水源中也有残留,植物生长出来就含有毒素,人吃了这些含有毒素的植物,毒素便慢慢积累,这大大增加了致癌的风险。

喷洒过DDT后造成了食物链混乱,把益虫杀死,害虫却大大增加到之前几倍。过多喷洒DDT不仅没有使农作物增产,还使他们他们产量大大下降。书的最后作者呼吁我们应利用科学无污染的方式控制害虫,而不是以为的用DDT一类的有害杀虫剂。

读完这本书,我对当时为了控制害虫不择手段喷洒有毒杀虫剂,让人和动物死去,让农作物大幅下降而震惊。这些杀虫剂,破坏了食物链,让害虫有了抗药性,所以害虫才会大幅增加。书中提到了人类这是在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所以自然界才会反击,我们只有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才能对自己有益。当时作者搜寻关于DDT资料时,遭到很多生产家的反对,但她还是在为保护环境而搜寻资料,最后写成这本书,并呼吁更多人保护环境。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7

环境保护,这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这在几十年前却是仅仅是一些生物学家脑子里的想象,而真正使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直接导致后来将环保列入政策法规中的却是一本大家似曾相识又不太熟悉的书——《寂静的春天》,而这本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书。

这本书围绕着杀虫剂、除草剂和其它一些杀害人们不中意的化学药品,包括介绍了DDT、氯丹、狄氏剂、艾氏剂、安德萘、烷基和有机磷酸盐等巨毒化学药物。通过一段段既专业又通俗的解释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事例来说明化学药品对杀害有害生物虽在开始阶段有一定效果,但由于那些有害动植物的天敌也被毒死了,而那些有害动植物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终归会适得其反。而在全书中,尤其是最后一章告诉用“生物杀虫法”才是消灭有害东西的最好办法。

现在虽然以经过了许多年了,但书中所提,滥用药物的情形,不仅没有改善,更变本加厉。除原有杀虫剂、除草剂外,更多的农药、清洁剂、化学药剂——纷纷被发明利用。将人类带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也被隐瞒和蒙蔽。生活里,清洁剂、芳香剂、洗洁精等,更是变成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物质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有方便和效果,被商业化的宣传和推销。

如此严重的事实,却很多人不知道,凶手就是我们自己!除了化学剂,空气的污染,幅射线的污染,垃圾塑料制品的污染,都是造成人类生病的主因,也是破坏环境,地球的大杀手。

“因此,我们必须停用这种非自然的方法,以保存最后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间。”“通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她在文章中说,“人类对环境的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通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生物的根本性质。”“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从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在这里作者给我描给出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1948年美国“多谎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

我们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在进一步走入深渊:地下水面临枯竭,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南极洲的冰层有溶化的趋势,大气层中的臭氧洞渐渐扩大,甚至太空也难逃厄运,“太空垃圾”四处游荡。

环境保护在现代社会中从人类蔑视到注意再到重视的过程中,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人类从蒸气机时代开始就来大面积破坏环境,尤其是工业革命、两战时期及近几十年的工业社会更为严重。而直到近几十年来环境保护才逐渐被大家所关注。毕竟环境保护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恰恰就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保。所以这种着重于长远利益的方法,是很难被大多数只看中眼前利益的人们所接受。即使直到现在,我们明智杀虫剂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生态平衡,但却还在大量使用杀虫剂;我们明智空调、冰箱等电器对臭氧层的破坏十分严重,却还在大量使用;有些企业明智许多废弃物不经处理会对河流土壤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还是在随意排放这些废弃物……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与污染影形相随。人们必须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片干净的家园。而最要紧的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环境的保护者。

而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报复也是十分严重的。比如说全球气温变暖的事件和臭氧空洞,都是大自然因为人类滥用大自然资源和随意破坏的自然的“报复”。现在回想起来像“我们为什么要滥吃野生动物”、“我们为什么要因为一时贪图舒服而随意看空调”等问题时也有些后悔莫及。

环境保护可以说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十分严重的问题,而保护环境也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十分难彻底做到的问题。有许多人因为钱而忽视甚至放弃了环保,还有许多人表面上口口声声地要进行环保,却很难落实到生活当中;但环境保护做起来其实也十分简单:不乱扔垃圾;不滥砍滥伐树木,滥杀野生动物;做事谈话时不要发出噪音等等,这样看似平凡的事却的确是在保护环境。

假如想让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见我们今天可以看见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和清澈的河流的话,我们就不应贪图眼前利益,因为这往往会引起许多的环境问题。毕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失去了就不会再拥有,就算你有再多的金钱,有再大的势力,也无法买到另外一个地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

关于寂静春天的读后感 篇8

很久以前,当我还在看科普连环画时,就看到了《寂静的春天》这个名字。自此,我就一直想看到这本书。如今,我从学校借了一本读完了,感想很多很多。

如今,在中国,滥用化学物质并把它加入食品中的事屡见不鲜。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了中国人最担心的问题。而环境保护也令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人忧心忡忡。为此,人们不惜发生“群体性事件”。

后来,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片中讨论了吴哥窟以及整个帝国衰落的原因。其中主要支持一种观点:他们太依赖于费了大力气修筑的灌渠了,以至于那些逐渐形成但难以很快被解决的淤积很快使得全国的水利系统崩溃。文末一句话让人感慨尤多:如果我们只能靠某一种技术生存,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虽说我不希望这事发生,但试想如果我们失去电能,恐怕生存情况会比以前糟糕,尤其在城市中。

总之,科学总是任人摆布,无所谓对错,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让我们充满地球每一角落的是它,让我们之中某些人没落的是它,让我们更脆弱的还是它。

希望地球上多一份清水绿草,少一点为追求利益而丧失的理性。

"寂静春天的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