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项羽之死》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9.06

《项羽之死》教案汇编七篇。

谈到“《项羽之死》教案”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比较值得一读,我相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您增加销售额。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忘重要内容。

《项羽之死》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

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2、预习《阿房宫赋》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之死》教案 篇2

《项羽之死》教案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三.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例如: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名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名言)士可杀,不可辱。学生练习分组展示 例句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小结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五、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基础知识

写作训练 反思:

《项羽之死》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板书:

《项羽之死》教案 篇4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项羽之死》教案 篇5

项羽之死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重点训练学生合作探究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课文,解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司马迁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而正确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句,解读人物性格特征。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 ;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一起来鉴赏一代史学家精湛的表达技巧,评析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凸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四、教师补充

(一)场景一 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

1.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2.全体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3.教师明确要点:

A.项羽在‚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时,有哪些动作、行为?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惊—起—饮—歌—泣)

正面刻画了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垓下歌》,体味其中悲情。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可奈何‛‚奈若何‛两处运用颤音则极佳。充分利用男女性别优势,男生读前两句,读出侠骨豪情;女生读后两句,读出似水柔情。)

C.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D.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敢‛是对项羽的畏惧,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能‛可见项羽左右虑及自身的命运,不禁悲哀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从侧面烘托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4、小结:本场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末路英雄形象。

(二)场景二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1.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2.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3.教师明确要点:

A.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过度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项羽轻信别人,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而且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并非天要亡他,而是其残暴贪婪,刚愎自用的性格害了自己。鸿门宴当断不断,造成鸿沟为界,楚汉对立的局面,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收奇货美女,其贪婪无耻的行为,必然导致大失民心,与刘邦的约法三章相比,可见其政治眼光的短浅。曾经追随过他的陈平略使小计,就让他失去了智囊团队的主要人员范增。破秦后,竟对手下们说,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小人得志,终不脱沐猴而冠的笑柄,种种失误为日后的全面溃败埋下了伏笔。自古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项羽才会在逃走的时候,被一老农指路到沼泽中。终于‚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自刎而亡成全了王翳等人。一代霸王,竟被分成五块。这让我想起了李敖的那句话,凡人多不得好活,英雄多不得好死。】

B.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反复言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说明他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C.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坑秦卒,屠咸阳,火烧阿房宫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出卖曹无伤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重用项伯

D.‚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能否将‚快战‛改为‚决战‛?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不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E.欣赏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于是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渲染势不可挡的气势,凸显项羽的勇猛。‚遂斩汉一将‛ 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如囊中探物。)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态描写 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再次对比渲染项羽的勇猛无敌、骁勇善战。)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这段描写成为后世写人文学的典范《三国演义》就深受其影响比较《三国演义》中的两段描写——长坂桥张飞大喝一声,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孙策‚大喝一声,声如巨雷‛,致使‚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

4.小结:本场景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对比渲染以及侧面描写等方法,刻画了项羽骄矜自负、勇猛豪壮的性格特征。

(三)场景三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1、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2、分角色朗读。

3、教师明确要点。

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文中‚我何渡为‛,‚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不用问号,有什么深意?

(这里已经无须设疑,他已坚定了自杀的决心。)后文两个问号又包含了什么感情? 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这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和忏悔 知耻重义)把这复杂的感情读出来(学生朗读)

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项王笑曰‛中的‚笑‛,是怎样的笑?在笑字前可以加个什么词?为什么?

悲笑 此时,英雄满腔怨愤,无力回天,托身无所,是英雄失路的悲笑,与前文的‚泣‛有异曲同工之妙

狂笑 楚地多狂人项羽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自然自负,也自然无所畏惧,无视死亡。

轻蔑地笑 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是天要亡他,他无憾于自己,面对死亡,他很镇定。

‚项王笑曰‛ 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

C、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D、剖析项羽,不能不提到刘邦,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刘邦面临这样的机会,他如何选择?

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项王)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同样是面临绝境,刘邦臵父亲与儿女于不顾,而项羽却为了江东子弟举剑自刎。

4、小结: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英雄形象出现了他骁勇善战,又自负自叹,逞匹夫之勇。这正是《史记》的实录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在生死抉择的关键,英雄选择了站着死。

五、结课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铁骨柔肠的项羽死了,骁勇善战的项羽死了,义薄云天的项羽死了,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乌江为之呜咽,苍穹为之黯然。它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与审美价值。这是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六、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之死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