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课件(汇总14篇)。
这里是我整理的关于“宋词的课件”相关实用资料。作为老师,编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现在正是开始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趣,请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宋词的课件【篇1】
“约影人”——宋词中的境界与人生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高超的艺术语言和生动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个个别致的人生故事和独特的精神境界。在众多的宋词中,有一类以“约影人”为主题的词,它们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纠葛,更揭示了人与境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境深的情感内核。
约影,是指出现在对方的相片或影像上,引发了作者的怀念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通常是发生在二人之间为意中人而产生的,因而在情感上存在着一定的难以言喻的痛苦,苦则为更深的爱作贡献。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展现了作者对挚友的怀念和失落之情;姜夔的《念奴娇·过洞庭》中则既表达出了对故土洞庭湖的景色之慕,也有着对离别的思念和对亲友的牵挂。
这种情感中蕴藏着与深邃的人生境界相连的内涵。对“约影人”情感的体验,使得人意识到自己是有限的存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和生命的凋零性。同时,通过与这种情感的交织,人也感受到了更加深刻的美好,唤起了对美好生命的向往和追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即从巴渝辞家去,门外三年行客频”,这两句对时光流转和“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描绘,表达了乘兴而来、去而不舍和在美好人生中的无奈、离别的心境。
此外,“约影人”也代表了一种精神追求和对生命的深感悟。用主人公姜夔的名言来说:“不执乎物,不拘乎形,满招损,谦受益”。境深则契机深,大境界则放大人的心灵世界,厚积则薄发人的生命境界。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及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若来意何便,决起赴湘江”等,都寓示了对美好生活和境界的不懈追求,并对人的生命价值进行反思。在这种人生背景下,约影人似乎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悟解,是一种不可改变、难以预测的永恒流动。这与孟子所说的“天下莫大于秉心无愧,所行无愧”并无不同,显示了诗人对高尚情操和境界境深的共鸣。
综上所述,“约影人”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主题,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在情感上的怀念和苦痛之情,更重要的是蕴涵着人与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种更加深刻的人生境界和对生命的悟解。在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追求中,人们更能够真实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对生命的珍视,更加珍惜和追求美好的境界和幸福的人生。
宋词的课件【篇2】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思考题: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元夕气氛?
这首宋词《青玉案·元夕》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词,描写了在元夕佳节之夜,梦幻般的景象和浪漫的约会,同时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情人分离后的相思之苦。该词的主旨是表达对元夕佳节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诗中首先描述了繁华的场面。东风吹过,花香四溢,星星如雨般照耀着大地。路上走的宝马雕车,传来淡淡的香味,非常的美妙。宝马雕车也让元夕显得更加热烈,更加浓情,特别是凤箫声动和玉壶光转,更是给元夕增加了许多乐趣,也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喧嚣和热闹的气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欢唱,舞蹈等活动,将整个夜晚都过得非常开心和快乐。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光景,使得元夕的气氛变得格外神奇和理想。
诗的第二段,通过描写两情相悦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浓烈的爱情的赞美和渴求。在这个夜晚,相爱的两人一起欣赏美景,开口说笑,眉目传情,营造了十分浪漫且甜蜜的气氛。即便是黄金、雪柳和蛾儿,相比之下,都要黯然失色,不如美景和恋人的容姿更令人心驰神往。情人在百忙之中相遇并相爱,证明了在喧嚣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对的人。
最后一段表达了思念之情。换言之,对爱人的思念和相思之苦,也许从一直找“寻他千百回”,或者将眼光对向深夜的街道,听天衣有情、心语相悦,想起过去爱人寻找的时候,没有想到他就在眼前的时候,忍不住留下眼泪。《青玉案·元夕》这个五言诗反映了这样一个情感深邃的女人,以及她内心瞬间经历的几何变化,青玉案里留下了这段过往最深的痕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霓虹闪烁,虚度光阴的时代里,有多少人心里都有这份追寻。
宋词的课件【篇3】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抒发的情感意蕴深刻,语言简练、优美,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以下是关于宋词主题的一些范文,供参考。
主题一:自然景观
宋词中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数不胜数,有的表现自然景色的清新、淡雅,有的则展现出峻岭峥嵘的胸襟和浩大气魄。
例如,苏轼的《浣溪沙·丙辰中秋》就在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主题。这首词以围坐明月,同时赏景并吟咏的朦胧的清秋之夜为背景,将月光、山水与词人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崇敬与赞扬。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主题是元宵节,描绘了热闹、欢乐的元宵之夜,将元宵、花灯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此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赤壁怀古》等作品也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魅力和诗意。
主题二: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宋词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宋词中的爱情主题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凄苦、悲愁、美好、温馨等,但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具有代表性的爱情主题作品包括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秦观的《青玉案·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辛弃疾的《青玉案·曲婉婷》等。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了一位已婚妇女对已故丈夫的追思和思念之情。受到宋代女性地位和禁锢的限制,她只能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回忆的描述,表达了她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思念。
主题三:生活琐事
生活琐事是宋词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其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不同之处。宋词中的生活琐事主题包括衣食住行、社交婚嫁、家庭私事等方方面面。
例如,贾仲明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了一位道士的旅行经历,叙述了他对于陌生地方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该篇词以简洁精练、节奏明快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洞察力和睿智。
另一首例子是周邦彦的《江城子·十里杏花白鹭飞》。该谣是以一个乡村小医师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踏青赏花、美食佳肴的场景,并表达了对于生活幸福的向往和渴望。
以上三个主题展现了宋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情感内涵、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感受。
宋词的课件【篇4】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支,宋代词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运笔,恰到好处的格律表现着长久难忘的人生感悟。宋词中关于爱情,悲欢离合的主题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下面将针对这两个主题展开,分别写出相关的范文。
一、关于爱情主题的宋词
宋代诗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思想传承。爱情主题在宋词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1.《浪淘沙·北岛》唐婉
北岛为谁楼台搭,片月如钩,清风已碧。石矶西畔问渔翁,人谁扫地,雁字回时。
唐婉的这首《浪淘沙·北岛》让人们展开了对于爱情深刻的思考。女子的心境痛苦而忧伤,她的思维离不开爱情,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北岛那个男子身上。她不知道自己真心相爱的那个人是否也爱她,但这种不知道的感觉却让唐婉深深地描述了出来。女子在这里暗恋着自己的爱人,她的心往往更加浓烈,投入和深沉。
2.《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其代表作之一。她的心境很复杂,同时存在着甜蜜,爱和伤痛。这首词叙述了爱人的离开,而这个离开犹如世纪大难,深深地刺痛了主人公的心。但是李清照的主人公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她依然在说着——“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是对于和爱人旧情的回忆,她的心很坚定,才华也很出色,她可以写好一万种不好的感觉,但是这场恋爱却是她心中最温暖、最甜美的那种。
二、关于悲欢离合主题的宋词
悲欢离合一直是古典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宋词中也有着很多优美动人的作品。
1.《点绛唇·世情推物理》秦观
世情推物理,人情难自禁。天涯路远,故人离心。茫茫天涯何处是,烟花巷陌,尽是从前人。
《点绛唇·世情推物理》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可谓是完美的诠释了悲欢离合这个主题。在这首词中,秦观没有掩饰人们消沉的情绪,反倒是直接揭示了人们爱恨情仇的真实面貌。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总会有许多人来过,许多人离去。他们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回忆和思索,但他们走后,这个世界也便变得冷漠起来。秦观惋惜这个残酷的现实,却又在内心里深深地接受了它。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慷慨悲歌,它时而动情洒脱,时而风雨蕴涵,时而哀感毕露。苏轼用它记述了成千上万年的历史,用想象描写了政治,文化,哲学和历史思想等等。这首词巧妙地描写了汉末三国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在词中,苏轼把三百年传奇读到了一个前刘备时期的军官儿子的诗行中,描写了自己悲欢离合的命运。孤独是一个漂泊的人中最大的悲痛,也是每个人生命里的无奈承载。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恰恰把这种无奈和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宋词中,爱情和悲欢离合都是固有的主题,在不同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同的展现,它们无论在情感深度还是意境诗化性上,都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广泛关注。
宋词的课件【篇5】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体之一,由于其幽雅婉约的风格、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精湛的技艺而备受推崇。宋词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爱情、人生、自然、历史、游记、小品、描写、写景等。在宋词中,有许多优美的篇章,下面将就几个主题进行若干篇的尝试。
一、爱情主题
“真情岁月”——论宋词爱情主题
谈及宋词,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到其中的爱情主题。在宋代,词开花的年代里,词人们对于爱情的叙述多以历经磨难、忠诚不渝、引人入胜的情节为主,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宋词中的爱情主题,表现出了古代男女之间相互爱戴和情感的不同境界,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于婚恋、家庭的态度和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爱情题材,不少词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一种真情实感的岁月在这里有了最好的诠释。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情感的纠葛与缠绵倾注在一缕春风融化了的桃花香中,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个音节都充满着她心底的深情,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则是在翰墨笔端绽放出深情厚谊的华彩,在语言之中,尽显爱情的含蓄、深邃与沉重,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其中。
在宋词中,爱情主题的展示方式,可谓百般姿态,情感的真挚、词语的犀利,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字表述,也使得人们在诗词歌赋中寻找到一份独特的精神寄托。
二、人生主题
“明亮的人生”——论宋词人生主题
人生,是一个千姿百态的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历程。而在宋词中,词人们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也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人生主题。
宋词中的人生主题,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其表现方式也常常颇为细腻。例如晏几道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便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词,借由历史衍生出的情感,详尽地描绘了人生自然过程中的冷暖历程。又如杜甫的“将进酒”,则是一首叙述词人艰难的人生之路的名篇,词中“风吹草地现牛羊,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日,晴川历历家何有。”一句,表达了杜甫对于人生虚无、命运的追问和质疑。
宋词中的人生主题,几乎贯穿了整个词歌体系,有欣然自豪、有苦思冥想、有慨叹凄凉、有思虑渐生,人生是如此多彩,宋词也让我们在文学中寻找到对于人生的新鲜感受。
三、自然主题
“清新自然美”——论宋词自然主题
自然,是人类最早的生存和生活场所,也是人类最常思考和描绘的题材之一。宋词以清新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了宋代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在宋词中,自然主题常以季节交替为主线,如“西江月·夜行黄岗”,借由雨夜行程中对于自然风光的叙述,描写出了夏夜里的新鲜冷清。再如“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则以寂静的秋天以及落寞的人物来交织出一幅清秋的风景画。
作为自然题材的代表之一,宋词对于自然动态的描写,总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来塑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味。这种表达方式,通常具有多重含义,既表现出了宋代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又概括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四、历史主题
“传承经典”——论宋词历史主题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历史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也形成了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宋词在文学体系中,对历史主题的探讨及表现也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在历史题材的词作中,表现出的人物活动和事件,常常包含了元代文化、民俗、政治、经济、军事、人物等多重元素。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和陆游的“钗头凤·世事一场大梦”,词中皆有对于历史的叙述和解读。
从表述方式来看,历史主题的词作通常具有一个宏观和微观交织的特点,既展现出历史的大景,又洋溢着人在历史中抵御生活苦难的精神力量。这种极具历史感的情调和文化内涵,也使得宋词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宋词的课件【篇6】
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唯美、含蓄、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出了南北朝至宋代一千多年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和人性追求。下面,我们将以“爱情”、“季节”和“风景”为主题,阐述宋词中相关主题的情感表达。
一、爱情
宋词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对爱情的独特表达。这种独特,不仅仅在于宋词表现出了强烈的感性、柔情和思想性,它更是通过其丰富多彩的表达手法,让那些琐事、平常、不起眼的小事成了情感世界里最出彩的明星。
从宋词中所涵盖的爱情主题来看,大多数的爱情都是以美好、纯洁的爱情为主。在这种情感的包容下,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苏轼被情感所折磨,对远方的思念与向往,同时也包含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闵妃的形象也加深了这首词的情感内涵。
又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逆鳞儿》:“清夜叫秋坊,女儿妆成双。交奁绵金茧,远送踏青的芳心。一句话,耿耿辗转思无穷,似许多嫩江流,浪过談柔。腻腻千行泪,啼出荷花深处雨,就争如恨事,一涟裳,只为自胸中。”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思念之苦,又表现了伉俪之爱的坚贞和信任,作者的情感非常真挚。这种感情的表达,比起其他爱情的表达,可以说是最为深刻和纯粹的一种。
二、季节
季节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及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宋词中不乏以季节为题材的唯美佳作。宋词中对季节的表述,常采用以意蕴、意象和意思联想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对季节的抒发,使人感受到季节带来的岁月变迁和生命的无限延续。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椒房娘子》:“同年抱恨何曾逐?独留一片冰。风飘西北雪花踪,几度春光。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笆。猶得梅花相伴去,不愁無路歸。”
这首词以冬季为背景,将作者身陷风雪之中的感受与自己的经历紧密联系起来,烘托出冬季的寒冷与孤独,但却不失尊严和坚定。
又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故园》:“错骨铜华香满衣,雁衾裯枕冷侵肌。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百万人同泰岳,一草一木共襟期。浑不记得东京百般奇,烟水离愁,断碑残榜何时见。”
这首词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回忆,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和怀念,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描绘,让读者们感受到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与无限遥远。
三、风景
宋词中对于风景的抒发常常是以意境为主,将内心世界与外在风景相融合,达到文心的和谐统一。宋词以其唯美的审美意境,真切的情感表达,自然的描写手法和隐喻技巧,塑造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比如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阴岸。川为静,岸成绵,愁思縁边,几处断肠天?难难难,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写雨天的情景,表现出作者清透的思维,深刻的观察力,从而展现出了秋天的雅致、深沉和忧伤。
又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美好和寂寥,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致与人们的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一种清新、淡雅、凄美的意象。
总之,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精神独特的审美体验,无疑让我们从中受到了足够的启发和滋养。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百态中的点滴美好和侧重于现实精神生活的文化精神。
宋词的课件【篇7】
主题一:生活与感情
宋代词人以生活与感情为两大主题,其中生活是写景、物、事,感情则是写人情、爱情、友情等情感,词人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杨万里的《临江仙·滁州送范倅席方外蜂》一词,通过描写宁静的滁河、繁荣的滁州以及范倅之友婚姻生活等来呈现世俗生活的美好与人生的局限。词人借以滁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妙来抒发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家乡的眷恋。而范倅席方之等闲之态,以及蜂蜜之香,寓意人性之醇雅,有盼好事之意。整首词表现了词人对于人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对于家国之美的追求。
主题二:思乡与家国
宋代词人无不怀念家乡,吟咏乡土风物、故园风貌,并慷慨悲凉地表达了对流落他乡的依恋和渴望,发人深省而令人伤感。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出了他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南方江城的殊异风貌。词人在梦中“得历代名士手中之笔”,写下了对于故乡的痴情长词,其后又踏雪走遍江城,感慨“江城如画、一九如霜,凝睇千载,皆非凡物。”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于江城各项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对于故乡美好传统的继承。
主题三:悠远的历史
宋词有着着眼于历史,对古代人文和文化的感觉和思考,是具有时代性和人文价值的文化现象。宋代词人谓之为悠远的历史。宋代诗文都有很强的历史感,许多词人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一个更广阔、更遥远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这些词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出了赛词做诗、夜游祠郊、飞鸟传情等民间玩乐场景,配以“不文生冷”的居士宴,惟以高情远思为趣的气氛,表现了宋代元夕佳节的欢乐与热闹。而全词最后表现出词人对于历史的深思与辛酸回忆,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沧桑的无奈感。
主题四:人生的苦短
宋词以其准确而又动人的文笔,反映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表现出对于人生的惋惜和思考。
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出的沧海桑田之雄浑与人生无能为力之悲凉,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对个人乐趣的表达和对命运的反思,达到切中人心的效果,表现出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主题五:自然和万物
宋词通过对自然和万物的细腻描摹,反映出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感受。
王安石的《桂枝香·世情薄,人情恶》通过描写花草树木、江山如画,以及官场之丑恶,尽情展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深刻体会“则自然也”之美丽与神奇。
主题六:悲怆的爱情
宋词中悲怆的爱情题材是非常流行的,他们所描写的爱情有着不同的形态,感人、苦涩、婉曲、含蓄。他们把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以歌颂爱情的魅力与价值。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写的是一场悲婉绝美的爱情,通过对景和人的描写、情感和心境的表达,吐露出词人心中的爱情苦闷和执念。全词最后一句“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则展现出词人永远在期盼想象中美好的爱情。
宋词的课件【篇8】
宋词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以它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人们。宋代文化繁荣,诗词歌赋达到了巅峰,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以下是关于宋词的主题范文:
主题一:爱情
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感情细腻、思想深邃著称,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和沉浸。例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首词描绘了因思念爱人而失眠的情况,表达了爱情的深情与无奈。这种细腻的情感流露充分地表现了女性词人在宋代词坛上的地位和魅力。
主题二:人生哲理
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以广阔的胸怀、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笔触被后人铭记。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词自然流畅,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猜测。苏轼在处理人生哲理方面有着高超的手法,把深刻的思想与优美的情感结合于词中,使其更加具有口感。
主题三:自然景观
辛弃疾是宋代最受欢迎的词人之一,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让人看到词人对山水、花鸟、季节等的深情描写和感悟。例如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此时夜半,蓝衫老叟,倚杖潮州路。怀抱琵琶,望断西风瘦。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这首词以北方戈壁沙漠为背景,抒发出词人对于大自然美丽和广阔的情感沉淀。
主题四:历史风情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词作以表现时代风貌、描写生活风景著称。例如他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词描绘了北国的景色,表现出北方的冬日的寒冷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宋代文化达到了巅峰期,这个时期的词人们以一种美丽、优雅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气息。他们以其饱含深情的词句、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
宋词的课件【篇9】
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美的艺术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宋词中,主题多样,涵盖了人生百态、爱情、自然山水、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不同主题的词作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境界和文化价值。本文将就宋词的不同主题进行讲解,分别写出相关主题范文。
一、人生百态
宋词中描绘人生百态的词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表现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以下是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宋词:
《浣溪沙·小阁藏春》
欲共东篱菊相期,
黯黯离心语,迢迢别恨声。
黄昏背照千门水,
寂寂江山远,凄凄别院情。
此词以描绘离别的心情为主题,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离开时的心情变化,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与温情。
二、爱情
宋词中许多经典之作描绘了深刻的爱情,表现出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以下是一首以“相思”为主题的宋词: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词以描绘相思之情为主题,通过描绘红豆发芽,表现了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念之情。同时,对红豆发生在南国,也为词人和爱人相聚的地方,象征了爱情。
三、自然山水
宋词中许多篇目的主题围绕自然山水展开,通过词人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其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感受。以下是一首以“山水”为主题的宋词:
《渔家傲·端午》
浓绿淡红别有情,
离离暗烟岛国城。
繁花落尽金波动,
玉佩新添紫菊香。
此词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描绘富有神韵的岛国欣欣作态的景色,表达词人对美好景象的苏醒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历史传说
宋词中许多篇目的主题围绕历史传说展开,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下是一首以“岳飞”为主题的宋词:
《满江红·怒发冲冠》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词以描绘岳飞的形象和事迹为主题,表达了词人对于这位历史名将的敬爱和对于正义与勇气的崇高评价。
总之,宋词中的不同主题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情绪,让人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和思想世界,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宋词的课件【篇10】
题目: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以其美丽的水乡风光而闻名。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卓越的文化历史、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江南水乡的诗意世界。
江南水乡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有着久经沧桑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它既有石板路上青砖砌成的古老民居,也有各种各样的江南园林。在这里,你可以沿着小桥流水,近距离地感受水乡民俗和江南文化。江南水乡的美景、历史和文化元素,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江南水乡的景色独特而美丽。在这里,你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一切都那么安静、优美。江南水乡的河道纵横,水景和人文景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你可以在水上乘船漫游,看到沿岸的民居、小桥、流水、人物、江南园林和古迹。尤其是在晴朗的天气,蓝天、白云、绿树和波光粼粼的江水把这里装扮得更加迷人。
江南水乡的文化历史悠久。这里曾是古代文化的交流之地,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城。江南水乡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点,如苏州园林、绍兴古城、南京明清复兴公园等。苏州园林被誉为“千园之城”,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这些园林建于明、清两朝,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而绍兴古城,也有着众多名胜古迹,如仙居寺、兰亭、沧浪桥等,无不表现出浓郁的江南文化特色。
江南水乡的文化氛围浓郁。这里拥有悠久的文学和艺术传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江南水乡是许多古典文学名家的故乡,如苏轼、杨万里、辛弃疾等。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在此创作过许多名篇。此外,江南还拥有许多不同风格的民间艺术,如评弹、话剧、京剧、苏州评弹等。这些艺术不仅丰富了江南文化,也为江南水乡增添了一份特殊的魅力。
江南水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有着美丽的风景、悠久的文化、深厚的历史以及多种多样的文化氛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江南水乡的历史,享受江南风情的独特体验。只有亲身走过江南水乡,你才能体会到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宋词的课件【篇11】
宋词课件主题:秋意浓
秋意浓,正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此时,天气渐渐凉爽,眼前的景色也变得更加秀丽,让人倍感舒适和惬意。在这个季节里,宋词中也有着许多表现秋意的佳作。
首先,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便蕴涵了浓浓的秋意。词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描绘的场景处在一个秋日的傍晚,一回头,就是美丽的溪亭。夕阳西斜,暮光中隐约可见水面上游弋的倒影。此时,已经沉迷在这美好的秋夜里,不舍离去,便误入了藕花深处。更让人感到秋意浓浓的是,最后的“一滩鸥鹭”,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秋天常见的水鸟——鸥鹭,看它们在水中嬉戏,便仿佛身处于一个秋天清新的水面之中。这首词不仅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还展现了醉人的秋景。
其次,苏轼的《江城子·秋思》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词中写道:“说不尽、道不尽、天涯的旧思潮。起来,望秋月。低声咿呀,斟满玉杯中。倚楼听,风正急,夜深银汉无声。何处镇楼台?应是飘泊在天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情感的思念,也很好地描述了一个秋夜的气息。冷风渐增,秋意渐浓,而这无声的银汉,仿佛也在安静地陪伴着那些夜归的行旅。通过词中对秋夜的描绘,让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到秋的空间和情感。
最后,李煜的《浪淘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便是一首典型的秋意浓的词。词中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首词描述了寒冷的北方,却也展现了寂静和清寂的美。整首词都围绕着一个冰封的场景展开,用一种静谧渐进的方式,将这种含蓄而微妙的心情发挥到极致。而这种情绪的处理,也使这首词成为宋词中最为代表的秋意之作。
总之,秋意浓的诗词中,常常有这种恬静而美好的气息。词人们更是用一种含蓄而细致的情感表达方法,将秋天这个万物凋零的时节,赋予了它独有的诗意和美感,令人沉浸其中,过一段安静而美妙的秋天。
宋词的课件【篇12】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而且代表了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辉煌。宋词的主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如爱情、自然、社会、历史等,其中的每个主题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学习宋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精美的文学艺术,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个与宋词相关的主题范文。
1. 《浪淘沙·北岛》——自然与人的关系
《浪淘沙·北岛》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到了自然和人的关系。辛弃疾用流水、岩石、沙岸等自然图景来表现人的命运,将自然和人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此词,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2. 《蝶恋花》——爱情
《蝶恋花》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情词曲,主题是爱情。词中以蝶子、花朵为象征,表达了恋人之间深情的爱意。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细腻感情和文化修养。
3. 《青玉案·元夕》——节日
《青玉案·元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主题是节日。词中写到了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聚。通过词中的形象描写和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4. 《鹧鸪天·登高》——自然
《鹧鸪天·登高》是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主题是自然。词中写到了登高的感受和风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晏殊视野开阔、志向高远的文化情怀。
5. 《虞美人·柳》——时光流转
《虞美人·柳》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主题是时光流转。词中描写了柳树的苍老和女子的沧桑,通过此词可以感受到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无常。
以上介绍了几个与宋词相关的主题范文,每一个主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宋词,我们可以欣赏文学艺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宋词的课件【篇13】
自读要点
1.体会两首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了解《扬州慢》一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并进一步加深对豪放派词风的了解。
课时安排:一教时。
自读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是自读课文,两首词要在一节课学完,容量较大,同学们要有信心。自读时应注意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运用我们已经常握的分析方法。
二、借助注释通读两首词。
三、带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板书教师所提问题。
1.两首词各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扬州慢》感慨今昔,表达作者的“黍离之悲”。两首词的情调都较低沉哀伤,体现了婉约派风格特点。
2.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①直接抒情:上片:四、五两句
在京都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这一句可联系《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句加深理解);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六、七两句——握手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说不出(联系《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下片:一、二两句——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如何承受得了。五、六两句——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享,等同虚设。七、八两句——离别了恋人,万千深情密意却没人可诉说。(这两句可联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句)
这些主客观冲突地铺叙,形成离愁别绪的高潮。
②借景点染:
情景交融,构成了凄楚的意境。指导学生仔细理解体会。
3.《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划出借景抒情的句子,仔细理解体会。
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4.《扬州慢》化用杜牧诗,有什么好处?
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5.《永遇乐·京口化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五、完成练习:
1.《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这段文字说明了苏柳词的不同风格,试以《大江东去》与《雨霖铃》为例,作一比较。
列表比较:
2.“宋末张炎论姜词,有“骚雅”之评,所谓“雅”是指“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诗大序》)。而“骚”是“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义之辞”(见《文心雕龙·辨骚》),也同于风雅。因而“骚雅”实在是既言天下大事(区别于闺房花草),但又表现得温柔敦厚,渊深和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高教自学教材)对这段话怎么理解?
“言天下事”即吻合了词中点出的“黍离之悲”,“温柔敦厚,渊深和平。”是指借景抒情,化用前人诗句,含蓄婉曲地表情达意的艺术风格。
课文检测题
一、注音
噎()沈沈()夔()霁()怆()
蔻()
二、解释黑体词语
骤雨()暮霭()良辰()霁()
黍离()词工()难赋()自碧()
三、用“ㄧ”划出词句该停顿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四、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五、下面诗句也写离别,说明其艺术特点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杜甫《芙蓉楼送辛渐》)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人物有关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杜鹃啼血猿哀鸣。
参考答案:
一、yè;chén;kuí;jì;chuàng;kòu。
二、急;云气;时节;此处指雪后初晴:草木茂盛的样子;精巧;写;空自。
三、略。
四、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五、略。
六、1.杜牧2.霍去病宋文帝刘义隆3.
周瑜4.蜀帝杜宇
附:
1.《雨霖铃》与《扬州慢》格律。
《雨霖铃》格律:
---ㄧ(韵)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ㄧ(韵)
--ㄧㄧ--ㄧ(韵)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豆)--ㄧㄧ-ㄧ(韵)ㄧㄧㄧ(豆)-ㄧ--(句)ㄧㄧ--ㄧ(韵)
《扬州慢》格律:
-ㄧ--(句)ㄧ--ㄧ(句)ㄧ-ㄧㄧ--(韵)ㄧ--ㄧㄧ(句)ㄧㄧㄧ
--(韵)ㄧ-ㄧ(豆)--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豆)-ㄧ--(句)-ㄧ--(韵)
ㄧ-ㄧㄧ(句)ㄧ--(豆)-ㄧ--(韵)ㄧㄧㄧ--(句)--ㄧㄧ(句)-ㄧ--(韵)ㄧㄧㄧ--ㄧ(句)--ㄧ(豆)ㄧㄧ--(韵)ㄧ---ㄧ(句)---ㄧ--(韵)
宋词的课件【篇14】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赢得了广泛的欣赏和喜爱。宋词中的主题多样,不同主题的词作在词人的笔下呈现出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情和情感。
一、爱情主题
宋词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爱情主题,这一主题的词作几乎囊括了整个宋代文学的流派。这些词作以其细腻入微的描绘和深情厚意的感悟,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今宵多珍重,与君共短长”,秦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都展现出了爱情主题的深厚内涵,既表达了爱情的真挚,又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
二、自然主题
宋词中的自然主题是词人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表达中国文人的情趣和审美观念的一种体现。北宋以来,这一主题斐然成为了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欧阳修《蝶恋花·春景》中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在城”,花蕊夫人《清平乐·村居》中的“山家隔竹深,竹上谁家琵琶声?”,都表现出了自然主题的丰富内涵和美妙韵味。这些词作在描写自然情景的同时,还通过自然的变化和映照,对人的生命、命运和命运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三、人生主题
宋词又以其战胜世俗、寄托感慨的人生主题,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喜爱。这一主题的词作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劳动、生活、友情到爱情、家庭、宗教等多元素的人生画卷。如苏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定,旭日初升,远岫烟岚,散漫随朝晖”,辛弃疾《贺新郎·红娘子》中的“恨君千点泪,不似相思两点魂”,都表现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执着追求。
总之,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的主题和内涵,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宋词的意义和价值将会得到更深的挖掘和更广的传承。
gz85.COM精选阅读
故宫的课件(汇编14篇)
这份"故宫的课件"是我的辛勤付出的结果,期待您的肯定。一般上课的老师都会带好教案课件,他们总是认真制作。在设计教案上,应深入考虑多元的课程教学和反馈的实施。如果你仔细阅读这一页,你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提示!
故宫的课件 篇1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延伸拓展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故宫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设计(二)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造句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天安门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3)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学生思考,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频道小编推荐: |
故宫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4.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5. 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准备
一、导语设计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
(2)词语解释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2.提问: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2)故宫的规模有多大?
(3)故宫为什么又叫“紫禁城”?
(4)皇帝的金殿在什么大殿中?
3.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
明确:天安门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三、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记得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曾明确:说明事物首先是抓住特征,那么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答案: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第六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用意是什么?
明确: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明确: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明确: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六、课堂小结
故宫的课件 篇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
2、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欣赏一段录像,感受故宫独特的魅力。说说观看后的印象。
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文字砌成的故宫中,来一次故宫之旅。
2、整装待发——读准字音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及事物特征。
故宫之旅——俯瞰 速读课文,标记游览路线、宫殿方位及名称。
故宫建筑群给作者的突出印象是什么?
4、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故宫之旅——近赏
教师引导: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故宫建筑的艺术风格。
(1)太和殿如何体现故宫建筑群的三个特征的?浏览课文,提取信息。
(2)作者是怎样说明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3)在介绍内景中,描述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
(4)假如有一个外国旅游团正想参观太和殿,询问你参观后的印象,你将如何向他们介绍?
5、故宫之旅——细思
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还有困惑吗?没有困惑,是否证明有所收获呢?
6、清点行囊
(屏幕显示)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
学习本文后的启示:
1抓住说明对象特点:故宫—宏大壮丽,布局统一,建筑精美。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参观建筑物—空间方位顺序为主,选定立足点,交代清楚方位词。
3突出重点:一组建筑物要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如:文中重点介绍太和殿来体现特点。
7、旅行日记
按照空间顺序,向别人介绍你的学校,就如本文重点介绍太和殿一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做到重点突出,特征鲜明。
故宫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了解行踪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情导入
利用图片,将故宫博物院的特点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图文融
合。引导学生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末句。
二、默读全文,初步感知
1、生字词的掌握(随机检测)
2、快速抢答,检测学习效果
①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哪里?
②“三大殿”具体指哪三座大殿?
③皇帝在哪座大殿举行登基大典?
④雍正后,封建学子的最高级考试在哪座大殿进行?
⑤“后三宫”具体指哪三宫?
⑥在北京旅游时,假如你要由神武门到天安门与另一队同学汇合,要穿过哪些门,哪些大殿?(尽量走直线)
三、比较阅读,掌握重点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著名的说明文,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因此得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下面是词典中对“故宫”的解说。试比较阅读,说说文章强在哪里?
词典上的“故宫”词条: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XX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教师预设:
1、顺序清晰:按照参观顺序,由南至北(找出交代行踪的词句)
2、详略合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想一想:太和殿为什么详细介绍?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3、说明语言:准确、科学
4、情感真挚:自豪、幸福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以本单元前面所学知识为铺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学生自学,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作业设计
1、到网上查找故宫博物院的,加深对故宫博物院的了解。
2、以参观顺序为序,写一篇作文《我的学校》,注意详略得当,充满真情。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顺序:参观顺序,由南至北
详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故宫的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参加这次的说课比赛。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故宫博物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解说我对这一课书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对比较枯燥。但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于理解。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文章总体结构:总—分—总。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
2、通过讨论协作梳理课文。
3、通过做小导游的片段作文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全文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游踪介绍
重点:说明顺序,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解落实重点段落
重点: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说明文按空间顺序说明时该如何寻找立足点。
第三课时:课文知识,能力及其情感培养的拓展以及对课文做小结
重点:学习写作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朗读并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五)完成课堂活动
(六)理清课文结构
(七)朗读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一)导入
以一系列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的珍品图片激起学生对故宫的好奇,从而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读音。
(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学生自主介绍通过朗读课文1—2自然段所了解到的故宫。
3、演示课件,总体
介绍故宫及简略介绍故宫四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四)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1、根据图片及课文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图表。2。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
参观顺序: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五)完成课堂活动
根据图片和课文(5—8自然段),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太和殿。
(六)理请课文结构
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与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相照应的句子。
明确: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课文首尾照应,都是对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描写,而中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博物院各大建筑的具体描绘,由此可见,课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
(七)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结
文章基本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推进,又辅以左右(东西)两旁建筑加以介绍,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九)布置作业
从以下作业中任选2题
1、试着由北向南,从神武门进入,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
2、从文中摘抄10个形容词,写一段课外练笔。
3、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
4、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建筑中的,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我们来说板书设计,很容易看出,我们朗读的部分分别是课文总说的两部分,而具体分析的则是课文分说的部分。分说部分则又是按作者的游踪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的,而且我们做活动的部分正是课文写得最详细的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通过对课文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得出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如若能够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以上设计,那就为后两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具体事务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故宫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学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详略有致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习本文简明平实的语言,体会文章运用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解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以及和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等资料。
2、导课
开展有关故宫知识的竞赛:
①故宫建成于什么时候②故宫的主要设计者是谁③故宫的规模有多大④你知道哪些与故宫有关的历史事件⑤故宫博物院的题字是谁写的⑥故宫的房屋有多少⑦历史上先后有多少位皇帝住在故宫
3、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拿一支笔,画上一张简图,把那游览路线,宫殿的方位,名称等记下来。
4、请学生在显示屏的故宫结构示意图上标出故宫建筑的位置。
5、就示意图,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作者的行踪。
6、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明故宫特点的语句:
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7、故宫的特点,在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组讨论:
(1)规模宏大壮丽:
(2)建筑精美表现在:
(3)布局统一表现在:
(4)独特风格表现在:
8、讨论:文章是怎么把故宫给我们解说清楚的学生各抒己见。
首先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文章抓住了故宫总体特点,还抓住了局部建筑的特点,如对太和殿的说明。 要明确说明的顺序,有序则不乱。介绍建筑的时候沿故宫的中轴线按空间顺序。介绍养心殿的时候,为讲述其功能的时候,又以时间为序,说明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
要准确使用方位词。介绍太和殿内景像的时候,就运用了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方位词
要突出重点,把对象的特征呈现出来。仍以太和殿为例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描绘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写建筑位置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都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
9 、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两个说话训练。
请你当导游
(1)假说你带着你的旅游观光团,已经到了太和殿门前,你将怎样向你的顾客介绍
(2)假设你带的旅游团那天是从神武门进入故宫,你该怎么向你的团员介绍
故宫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鳌、銮、蟠、磬、鎏、”等13个生字,读准“紫禁城、额枋、迥然不同、藻井”等6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3、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难点: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故宫的记忆》音频、微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故宫的记忆》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吗?(生自由回答)去过的人,都赞叹它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生齐读课题:《故宫博物院》,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根据不同的任务,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1)重点指导:紫禁城(jīn)鳌头(áo)金銮殿(luán)额枋(fāng)蟠龙(pán)攒(cuán)磬(qìng)鎏(liú)迥然不同(jiǒng)中轴线(zhóu)藻井(zǎo)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师引导: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你应该重点阅读哪几个材料呢?
学生交流: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师:阅读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1)学生边读边画出行踪词和方位词:
①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②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2)学生交流,师点拨:(课件出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加文字介绍。)
(3)小组合作:画出故宫参观的路线图,并讨论、交流。推荐优秀小组用投影仪,展示解说,其他小组可以相继补充。
师点拨,学生总结: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2、快速阅读材料一,思考: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
(1)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3)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②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③作比较: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3、仔细阅读材料一5-8自然段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思考:
(1)第6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引导学生找: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的用意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师引导学生交流:
①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②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四、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故宫博物院》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性。观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两个景点,作讲解。
温馨提示:要选好立足点,用准方位词,按照空间顺序有序的讲解说明。
3、师总结: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同学们,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吧!
五、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完善本节课画的故宫参观路线图。
2、小练笔:我的书房
要求:(1)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按照空间顺序,由外到内,来介绍书房的总体特点。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介绍我的书房。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六、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助学,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观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宫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
2、通过自读感悟到说明事物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理解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以及和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等资料。
2、“我找到了”新闻发布会:
大家好啊,早前请同学们去找找有关故宫的资料,怎么样?都找着了吧?呵,了不起,资料真是丰富。那现在请各小组把你们所收集到的认为最为得意的一条,用最简炼的语言,给咱们大家讲讲,好不好?
教师最后归结:故宫,帝王行使王权、生活之所,处处体现帝王之家的非凡气派。这是一座规模庞大繁复然而又处处讲究,集古代建筑技艺精粹于一身的建筑群。
3、今天我们咱们就来学习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它原本就是一篇广播稿,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今天呀,我们就改一改老规矩──不再是请大家打开课本,而是──请大家侧耳倾听。让我们在这悠扬的乐声中一起去神游这一方在世人眼中曾是那么神秘莫测的土地。
不过呀,请诸位听的时候,要留心哦。因为待会儿作者带你游历过故宫后,捷足先登的你可要领着咱们这些初来乍到的老师、同学去瞧瞧哩。所以呀,呆会你在听的时候,不妨手上拿一支笔,画上一张简图,把那游览路线啊,宫殿的方位啊,名称啦等记下来,当然,你也可以聘请一个助手,协同你完美的完成这一项任务。大家有信心吗?好哩,那咱们现在就开始。
听课文朗读录音,为自已做导游做准备。
4、好,录音听完了,怎么样?美吧!这才是故宫,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群。大家手上的简图画好了吗??
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展示自已所作的游览路线图及标注,同学们根据课文和刚才所听到和记录下来的内容,互相品评手绘的图样,好吗?
5、好,请各小组选出最棒的一幅图样来,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展示。
(打出收上来的图样)咱们大家一起来,总结总结这位同学的经验好不好?
每个人都来说说怎么样才能把一处建筑,一方名胜给游客们介绍清楚。
得明确说明的顺序,有序则不乱。介绍建筑的时候沿故宫的中轴线按空间顺序。介绍养心殿的时候,为讲述其功能的时候,又以时间为序,说明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
得准确使用方位词。介绍太和殿内景像的时候,就运用了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方位词
得突出重点,把对象的特征呈现出来。仍以太和殿为例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描绘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写建筑位置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都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
6、教师小结:嗯,都是很优秀的导游员哩,解说得特棒!今后我们在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学校、居家,向外地游客介绍咱们江西名胜景点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空间顺序,从南到北,从外到内……或领着他们边走边看或驻足一处细细品评,我想他们一定会像老师这样儿,非常满意于大家的解说。你的学校,你的故乡将会因为你,给客人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7、当堂作文,当堂交流。介绍自已所居住生活的城市、社区,游历过的一处明胜,也可以给大家介绍你的家,你的校园。
故宫的课件 篇9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了解故宫的位置、布局及其艺术风格。明确本文采用空间的说明顺序。本文是主要是介绍性的文字,但也有生动的描写。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散文化的描写。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采用设置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概况以及重点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古老的都城北京有一个同样古老的城池,学名紫禁城,俗名故宫(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在中华民族绵延悠长的历史中,它无异是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华夏子孙,你是否了解它呢?
故宫知识知多少?课前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故宫的资料,请同学们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请各小组把你们所收集到的认为最为得意的一条,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大家讲讲。
(二)走进故宫
1.听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读,注意字的读音、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屏幕显示)
①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②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在作者的笔下,故宫的特征是什么?请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
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故宫的?
3.全班交流。
(三)观赏故宫
这篇文章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1.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故宫?请几位学生扮演故宫导游的角色,为游客(其他学生)介绍故宫。
明确:
①介绍建筑物时,一定要按照空间顺序,交代清楚立足点、方位。
②介绍故宫时,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③介绍建筑物时,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能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吗?
“游客”(其余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并就说明的方法与技巧与“导游”交流,并对“导游”的服务做出评价。
(四)回望故宫
1.游览完故宫,想一想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2.我们一起游览完故宫,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3.读完本文,总结在写作说明文上有哪些启示。
(五)感悟体验
1.现在,请你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抓住立足点口头介绍我们的学校或教室。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2.学生准备2分钟,开始发言。
故宫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重点字词;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说明古建筑的一般顺序,同时了解故宫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地位。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同时树立一种大文化观,珍视自己的身边文化载体,同时学会保护鉴赏一切人类的文化成果。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二分钟演讲;教师念优秀文章
二、导语:学生讲解自己游览故宫的所见所闻导入
三、识记重点字词
四、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按照说明的顺序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本文的说明顺序具有以下特点: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建筑物。
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根据课下查阅的关于故宫的各种资料,与全班同学更加详实地了解故宫的特点。
五、揣摩品味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的顺序,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的自豪感。
快速朗读全文,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中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六、教师总结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布置作业: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更详细的了解故宫的建筑以及布局,然后采用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第二课时
1、学生分组交流所查的资料
2、上台交流
3、学生评价
4、教师总结
课后记:本课需要图文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被动接受永远不及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力求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达到更好学习课内知识的教学效果。
故宫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建筑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矗、湛、缭、阁、恒”,会写“玲、珑、凤、雕、矗、缭、恒”;理解“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准备:
收集故宫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谈谈观后感,通过资料感受到故宫的美。
放视频,导入: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并将宫殿名称板书。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3、正音:学习生字词。
齐读: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
4、练读:个人读;小组读;
5、学生自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矗立:矗,直立,高耸。高而直地耸立。
湛蓝: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亭阁:亭,亭子,盖在路旁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阁,风景区或庭园里的一种建筑物,四方形、六面形或八角形,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筑在高处,可以凭高远眺。
永恒:永远不变。
矫健:强壮有力。
烟雾缭绕:缭绕,回环旋转。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奇特。(小巧玲珑)
雄伟壮丽:有气魄,十分壮观而美丽。
奇珍异宝:奇异难得的珍宝。(无价之宝)
6、学生谈自己对故宫的印象。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2、学生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明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序来介绍。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
四、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3、组词。
风()雕()
凤()碉()
玲()矫()
岭()娇()
潦()珑()
缭()胧()
故宫的课件 篇12
一、学习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体会、学习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详略得当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课前自学
1、本文选自《》,原题为“”,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当代作家。
2、读准字音。
黄传惕()金銮()殿矗()立鳌()头湛()蓝
蟠()龙击磬()攒()鎏()金嫔()妃
3、阅读1-2段,了解故宫概况与全貌。(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作答)
整体印象:
整体布局:
故宫特点:
4、本文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根据全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的“故宫示意图”。
(直接在书上批注)
由此得知:本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故宫总体上分为哪两部分?每一部分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太和殿的?结合语句说说文章如何介绍写太和殿?(可从说明方法或用词的准确性角度)
方面:
①
②
四、自测自评
1、正确书写。
áo()头chù()立liú()璃zhàn()蓝zǎo()井击qìnɡ()金luán()殿pán()龙中zhóu()线
重yán()屋顶
2、依课文填空。
(1)故宫博物院,坐落在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____________年历史了。这是________两代的皇宫,当时叫__________。(2)本文可看作一篇____________,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是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中轴线。
3、理清说明顺序
请从文中找出这样标志性的词语,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行踪路线的。
故宫的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查找故宫博物院的资料,下载故宫资料或图片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下载的故宫图片。
看得出,同学们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四、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画出有关方位词,并理清游览路线。
学生听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完成练习一的图。
全班讨论明确:
文章的顺序,也就是参观的路线,故宫的建筑顺序。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的参观路线正是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前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
的特点与联系,有比较清晰明白的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导入并要求学生出示图片
出示
检查并正音
出示并交流
齐读
读写
听读并画出有关方位词
完成练习一3分钟
2分钟
25分钟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对象的特点。《故宫博物院》的顺序安排,和故宫的建筑顺序是一致的。也就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
五、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的位置,历史和总的建筑特点(1、2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3—15段)
第三部分: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
六、学生质疑
七、小结:
北京故宫是驰名中外的古代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房间9000多间,绝不可能都一一详细介绍,而必须详写重点部分,略写一般才行。这篇说明文正是相略得当的选择了材料,用不长的篇幅,鲜明的介绍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
八、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音3遍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
小结
讨论交流
12分钟
3分钟
故宫的课件 篇14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后,这里是举行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风、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据说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故宫博物院》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鳌、銮、蟠、磬、鎏、”等13个生字,读准“紫禁城、额枋、迥然不同、藻井”等6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3.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能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难点: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能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故宫的记忆》音频、微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故宫的记忆》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吗?(生自由回答)去过的人,都赞叹它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生齐读课题:《故宫博物院》,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根据不同的任务,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1)重点指导:紫禁城(jīn)鳌头(áo)金銮殿(luán)额枋(fāng)蟠龙(pán)攒(cuán)磬(qìng)鎏(liú)迥然不同(jiǒng)中轴线(zhóu)藻井(zǎo)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师引导: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你应该重点阅读哪几个材料呢?
学生交流: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师:阅读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
(1)学生边读边画出行踪词和方位词:
①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②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2)学生交流,师点拨:(课件出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加文字介绍。)
(3)小组合作:画出故宫参观的路线图,并讨论、交流。推荐优秀小组用投影仪,展示解说,其他小组可以相继补充。
师点拨,学生总结: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2.快速阅读材料一,思考: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
(1)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3)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②打比方: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③作比较: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3.仔细阅读材料一5-8自然段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思考:
(1)第6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引导学生找: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的用意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师引导学生交流:
①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②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四、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故宫博物院》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性。观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选择一两个景点,作讲解。
温馨提示:要选好立足点,用准方位词,按照空间顺序有序的讲解说明。
3.师总结: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同学们,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吧!
五、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完善本节课画的故宫参观路线图。
2.小练笔:我的书房
要求:
(1)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按照空间顺序,由外到内,来介绍书房的总体特点。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介绍我的书房。
(3)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
(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
(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平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
(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条理清晰,学习循序渐进。学习过程从情境导入到自主学习到重点研读到课堂小结再到拓展延伸。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清明课件(汇编14篇)
每一位老师为了保证授课效果都需要精心准备教案课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知识点的设计。毫无疑问,卓越的教案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核心所在。您是否一直在寻找那些最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在认真思考之后,我为您搜集整理了这篇选自精华内容的“清明课件”。感谢您的阅读!
清明课件 篇1
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重耳。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后来,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展示的是介子推割肉奉君,重耳深受感动的场景;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本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讨论、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感悟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血书的含意。体会介子推的崇高精神、思想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清明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清明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说教材内容:《清明上河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主要是描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以及它的地位。使我们认识到这幅画的宏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模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查《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相关内容,课堂中,我让学生自读、齐读、默读通过自读自悟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重点: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清明上河图》本身,而是要一它为例子多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的一些艺术典型。根据这一要求,我可以告诉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国画是我国的三大经典之一,其他两个是京剧和中医,这三者并称中国三大国粹。我还可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如唐朝“画圣”的吴道子、清朝时期的郑板桥、现代画家齐白石;外国画家有达芬奇、凡.高、毕加索
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我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和方法,独立阅读思考,与同学合作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为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解决一些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老师再点平。
四、说教学方法
1、对话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据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以读代讲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本课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读,深情引读等方式,反复品读玩味,结合读中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文本。通过朗读,因声悟情,以声传情,熏陶感染内化,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五、说学习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积累运用的学习方法!
清明课件 篇4
【设计思路】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教学反思。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4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教师讲述清明节的一些习俗供幼儿了解。
清明课件 篇5
清明节教案
活动目标
1、组织幼儿去扫墓,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
2、培养幼儿了解我国的烈士,尊重烈士的情感。
3、教育幼儿爱国爱家,珍惜今天的和平且富裕的幸福生活。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5、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白纸
2、线
3、彩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道4月4日是什么节日。
教师介绍:4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同时还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回去扫墓,缅怀先烈,祭奠祖先。
2、引导幼儿知道为何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
教师介绍:清明节天气变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里是非常那个适合出门踏青郊游的。因此这一天也很适合去陵园墓地扫墓,也很适合组织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以及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
3、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手工制作清明节花圈。
(1)教师扎一个小型的竹圈,然后写上挽联
(2)幼儿用白色的纸做小花,然后将这些白色的花粘贴在老师制作好的竹圈上面,然后再贴上挽联。
4、教师组织幼儿去扫墓。
(1)在扫墓之前,教师先给幼儿讲解注意事项
(2)扫墓的过程中要严肃不要讲话不要打闹,要表示自己对先烈的尊重
清明课件 篇6
认知目标:通过班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实的了解。
情感目标:通讲故事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行为目标:通过活动能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会好好学习、热爱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教学准备:清明节的资料
班会过程:
(一)了解清明节
1、清明节由来,清明节习俗,清明节食品,清明节纪念方式及国外清明节。
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日期;清明节的别名;随着网络发展,清明节有了不同的.纪念方式;我们家乡清明节的食品和习俗。
(二)学会去爱
1、老师讲故事《刘邦祭祖》
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谁?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想的?HB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祖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总结:只有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2录象片段:解放战争
为新中国献身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如果是你,你敢吗?
体会: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道路是先辈用鲜血铺成的。是他们为我们民族的解放,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东方红,太阳升”,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掀开了我们祖国崭新的历史篇章!他们把生存的权利留给了后代,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认识到刘邦是小我,是小爱,他们才是大我,是大爱。
3、诗朗诵《站在烈士纪念碑前》
学生明理:我们会完成你们未完的遗愿,努力学习,将来使我们祖国更富强。
附:
(1)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2)祭扫烈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清明节时春暖花开,气候宜人,农民们开始播种、春耕,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也是人们踏青、春游的好时机。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了。
(三)班会效果:
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对清明节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了要努力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清明课件 篇7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个生字。
2.读背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像画面。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像,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朗读录音磁带、投影片。
一、激趣导入
1.投影出示插图,并配以古典音乐,尽可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2.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清明》这首诗的资料拿出来,互相交流。
二、走进古诗
1.学生各自试着读读《清明》,注意准确地读认“魂”“借”“牧”“遥”。
2.听录音,学生划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根据刚才听的录音朗诵,学生进行反复自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4.同桌之间相互示范读,互相指正。
三、走进诗中
1.自读自述
学生结合工具书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的画面和情境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同桌或小组间相互讲、相互说自主品味诗句的收获。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3.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找一些关于清明的诗句。
清明课件 篇8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清明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一些习俗。
2、通过教育,让学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准备:
1、清明节来历和风俗等资料的介绍
2、《清明》
3、歌曲欣赏
3、诗歌朗诵
活动过程:
1、出示《清明》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4月4日是什么节日吗?那天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说起清明节的来历,我们就会想起一个人——介子推。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介子推的故事吧。
2、清明节习俗的介绍
(1)到了清明节,最主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祖扫墓了。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2)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个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是他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下面,再让我们聆听一个关于夏明翰的故事。
4、诗歌朗诵《英雄赞歌》
先烈们的故事,我们记在心里,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先烈的爱国精神让我们动容,更应在我们身上延续。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今天,在《清明时节忆先烈》的主题班会中,我们同学既了解了清明节的一些知识,又知道了一些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的事迹。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先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你们能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清明课件 篇10
活动主题:
清明节扫墓活动
活动时间:
4月4、5日
活动地点:
中山公园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及扫墓的意义。
2、通过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幼儿对革命先烈的尊敬与缅怀之情。
参加人员:
4月4日——小小班、小班幼儿
4月5日——中、大班以上幼儿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活动前的谈话(活动介绍及注说意事项);
2、准备代表全园的手工纸花圈,各班设计活动形式(建议幼儿人手一朵纸花);
3、音响准备(石龙文化站提供,园长联系);
4、联络电视台(园长联系)
5、活动音响监督、音乐准备(李旋老师)
二、活动程序:
1、整理队伍,清理物品,出发去中山公园;
2、到达目的地,整理队伍;
3、清明节扫墓程序(活动主持人:许亚菲)
第一项:唱国歌
第二项:向革命烈士默哀
第三项:敬献花圈
第四项:请园长讲话
第五项:奏国际歌
第六项:瞻仰周恩来纪纪念铜像,献花
三、注意事项
1、外出活动,做好幼儿的管理工作及常规教育。
2、教育好幼儿扫墓是件严肃的事,进行当中不得嬉笑打闹,要保持安静和秩序。默哀时也要肃立,低头,不讲话。观察天气情况,调整实际组织时间。
四、活动所需材料:(略)
清明课件 篇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把这幅名画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难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幅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画到底画些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呢?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己试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⑴、这幅画画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和河面的拱桥上的一派繁忙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⑵、这幅画的特点: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四、精读重点段落,想象大意
1、从描述图画内容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读懂。
2、讨论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3、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时尽量加上自己的想象。
同位互相交流、练说。
4、师:谁愿意扮演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喜欢的那个场景?
指名交流。
师引导评议:介绍时是否展开了想象,是否比较形象地描绘出了图画上的场面。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自读最后一段,想想读了以后有什么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六、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欣赏名画
七、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画面内容。
清明课件 篇12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缅怀革命怀念先烈,并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我把这个社会活动的目标预设为:1、让幼儿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初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 2、引导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气氛,激发幼儿对民间节日的兴趣;活动通过谈话、讨论、观看课件等手段,使幼儿了解传统风俗,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首先用古诗《清明》导入活动内容,然后通过提问与幼儿交流清明节的习俗。例如做青团、吃青团、踏青、放风筝等,而后老师又补充了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幼儿通过故事初步了解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晋文公执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十分怀念介子推,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接着我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告诉幼儿,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 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孩子们通过观看课件,感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幼儿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当我们观看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视频时,孩子们都起立,向英雄们默哀,表示怀念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教案反思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教案反思。
活动的效果较好,也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活动后我给大家一个任务,清明假期后交流自己在清明节的见闻和感受,作为这个活动的延伸。
清明课件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绿色;
2、让幼儿学会踏青的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绿色皱纸,固体胶
教学过程:
1、感受春天的景色,引发对小草和小花的关注
教师:春天到了,你们看天里的花和地理的小草都怎么样了?你们喜欢小草吗?
2、体验感受
教师:现在我们就用自己的小手。小脚或鼻子亲亲小草和小花,摸摸小草,和小花做游戏号码?
(幼儿是怎么与小草小花做游戏的?教师进行观察)
3、分享交流
幼儿一起讨厌:玩玩小草的特征和感受
4、爱护草地和花草,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师:我们在草地上玩,快乐又安全,还能让身体健康。你们说草地是不是我们家的朋友,草地也是小动物们的好朋友。
清明课件 篇14
说学情:
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律性不强,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运用到教学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习中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本课教学的特点,把“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寄意”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根据文中相应句子的深层意思不明确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引导学生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为本课时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组织学生根据课文需要去查寻、搜集有关资料,拓展阅读范围。
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五个环节来具体实施教学。
交流感知→研读共品→相互释疑→巩固拓展→总结提高。
一、交流感知
认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共品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君臣对话的部分可分角色朗读,认真体会介子推和重耳对话时的语气。
【设计意图】朗读的训练在三年级尤为重要,分角色朗读是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读中将情融于人物,与人物同欢共喜,读的到位,对于更好的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指名读课文的4、5自然段。体会介子推回绝了重耳的重用和感谢,可以从中看出介子推的高贵品质。(不图回报、不被利益所动,关心国家兴盛,理解百姓疾苦)。
【设计意图】本文的内容暗含的东西较多,课文的难点也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将难点分化,化难为易。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正是将难点化解,取众人之长。教学中始终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相互释疑
说说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如果没有介子推用生命来激励他,晋文公就没有后来的功绩,所以介子推是晋文公成为明君的重要因素。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的训练尤为重要,说好说不好都要说,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表达的训练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角落。”
四、巩固拓展
连一连
春节农历正月十五七夕阳历一月一日元宵阳历四月五日元旦农历七月初七清明农历正月初一中秋农历九月初九端午农历五月初五重阳农历八月十五在这些节日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后讨论、查阅相关资料达到做题的目的,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能使我国的传统节日得到充分地弘扬和发展
五、总结提高
在上一节课对课文生字词学习和简单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同时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清明”的内涵。
【整体设计意图】
整篇课文的教学,紧紧围绕“清明节怎么来的”展开,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紧紧围绕着课后习题来展开思索,由疑入手。人们常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本课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其次,教学中,让读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将课后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理解清明节为何而来,进一步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对晋文公和重耳的高尚品格有所了解。让学生在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说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学习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和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还有,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
词汇教学课件
为了本篇文章的主题,笔者整理了“教案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请您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在老师进行新授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然而在教案和课件中,知识点的设计尤为重要。相对而言,编写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也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词汇教学课件 篇1
restaurant饭店 bank银行 another另一个 Queen皇后
market市场 dormitory宿舍 playground运动场 lucky幸运的
in the middle of在---的中间 police station警察局 next to在---的旁边
sports stadium运动场 in front of在---的前面 in the front row在前排
1) 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post office?
打扰了。怎样可以到邮局 ?
2)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train station, please?
请问你能告诉我去火车站的路吗?
3) Is there a No.25 bus-stop near here? 这里附近有25路车的车站吗?
4) Walk along this street./ Go straight down this street.
沿着这条街一直走。
5) Go past the department store. 走过百货商店。
6) Turn left into Park Road. Take the second road on the right.
向左转入公园路。走右边的第二条路。
7) It’s five kilometers away. It’s a long way from here.
离这大约5公里。离这有一段很长的路。
8) It’s 100 metres along on the left. 沿这一直走,在左边大约100米处。
词汇教学课件 篇2
1, entry n.登录, 条目, 进入, 入口(act of coming or going in)
Japan’s entry into the NU日本加入联合国
This dictionary has sixty thousand entries.这个字典有六万字。
Make an entry of把……记入make one’s entry into进入……
2, mental adj.精神的, 智力的(of the mind) physical物质的身体的
mental labour /child labour/mental illness/mental age
physician n.医生 physics n. 物理 physicist n. 物理学家
3, depression n.沮丧, 消沉, 低气压(low spirits /being depressed)
she is in a state of deep depression。他处于深深的沮丧之中。
4, Suffering n.苦楚, 受难adj.受苦的, 患病的
suffer v. Suffer from-----
eg. My mother suffers from headaches
He suffered for his carelessness.他因粗心而吃了亏。
He suffered a big loss.
He suffered from his illness.
5, greedy adj. greed n.
eg. He eats because of greed, not hunger
he is greedy for fame/knowledge /money.
trade with 与……交换trade in 做...生意, 经营
trade away卖掉trade off轮流, 交替 交替使用 卖掉, 换掉
7,unemployment n. (opposite) employment
employ v. employee 受雇者 employer 老板
employment agency 职业介绍所unemployment problem失业问题
A lamb was offered in sacrifice. 一只小羊用作祭祀。
His parents made sacrifices to pay for his education. 他的父母为供他上学而作出了牺牲。
He gave his life as a sacrifice for his country. 他为国牺牲了。
at [by] the sacrifice of靠牺牲...; 以...为代价
make sacrifices [a sacrifice] to为...作出牺牲
sacrifice...for [to]为...而牺牲, 牺牲...而换得.
9, former adj.从前的, 以前的n.形成者, 创造者
10, vain adj. 徒劳的 in vain = without success
Eg .We tried in vain to make him change his mindThe police tried in vain to break up the protest crowds.
警察企图驱散抗议的人群,但没有成功。
All our work was in vain.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
11, dawn n.黎明, 拂晓, 破晓vi.破晓, 开始现生, 变得(为人所)明白v.破晓
It has just dawned on me that ....我刚刚才明白...。
Eg; It suddenly dawned on me that I had taken the wrong train.
overcome vt.战胜, 克服, 胜过, 征服vi.得胜(to fight successfully defeat)
be overcome by/with受不了……
we were overcome with joy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I insist on your being there. 我坚持要你在那里。
We all insist that we not rest until we finish the work.大家都坚决要求不完工就不休息。
I insist that you (should) be present.请您务必到场。
They insisted that she (should) be invited.他们坚持要邀请她。
The old man insisted that he he should be treated fairly
The old man insisted that he he was treated fairly
She could hardly resist laughing。 她真忍不住要笑。
I can't resistthe temptation我顶不住诱惑。
15, chief n.首领, 领袖, 酋长, 主要部分, 最有价值的部分
The school -lies books for the children.学校供应孩子们书籍。
Trees supply shade in summer.夏季树木提供荫凉处。
Cows supply us with milk.奶牛给我们提供牛奶。
supply and demand供求in short supply供应不足
be willing to do sth.
I’m willing to lend you some money
more willing //most willing//unwilling19, in turn
we found that Helen had told Tom,and he in turn had told me.
go away and leave me alone.
1, entry n.登录, 条目, 进入, 入口 ‘No Entry’ _________
This dictionary has sixty thousand entries.
Entry-level_______entry word_________
Make an entry of___________make one’s entry into______________
2, mental adj.精神的, 智力的 physical物质的身体的
mental labour /child labour/mental illness/mental 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entally_______ mentality__________
physician _________ physics ________ physicist __________manual手的; 手工的spiritual adj.精神上的
she is in a state of deep depression。
Economic depression__________________
4, Suffering n.苦楚, 受难adj.受苦的, 患病的
suffer v. Suffer from-----
My mother suffers from headaches
He suffered for his carelessness.他因粗心而吃了亏。
He ________ a big loss.
He _______________ his illness.
5, greedy adj. greed n.
He eats because of greed, not hunger
he is greedy for fame/knowledge /money.
trade with ______trade in _________
trade away_________trade off_______________
trade on/upon_________trade out____________
unemployment n. (opposite) employment
employment agency unemployment problem 9, former adj.从前的, 以前的n.形成者, 创造者
in former times 从前the former________/ the latter_________
Eg .We tried in vain to make him change his mindThe police tried in vain to break up the protest crowds.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
11, dawn n.黎明, 拂晓, 破晓vi.破晓, 开始现生, 变得(为人所)明白v.破晓
from dawn till dark/dusk______________
It has just dawned on me that ....我刚刚才明白...。
Eg; It suddenly dawned on me that I had taken the wrong train.
overcome difficulties_______overcome one's shortcomings_____________
be overcome by/with受不了……
we were overcome with joy________________
I insist on your being there.。
We all insist that we not rest until we finish the work.
I insist that you (should) be present.请您务必到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坚持要邀请她。
The old man insisted that he he should be treated fairly______________
The old man insisted that he he was treated fairly________________
resistable _____resistance _________
She could hardly resist laughing。 她真忍不住要笑。
I can't resist the temptation______________
。
15, chief n.首领, 领袖, 酋长, 主要部分, 最有价值的部分
supply a need [demand]______________
The school -lies books for the children.学校供应孩子们书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树木提供荫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奶牛给我们提供牛奶。
supply and demand_________in short supply______________
be willing to do sth.__________________
I’m willing to lend you some money
more willing //most willing//unwilling
we found that Helen had told Tom,and he in turn had told me.
go away and leave me alone.
词汇教学课件 篇3
January一月 February二月 March三月 April四月
September九月 November十一月 December十二月
T-shirt圆领衫 together一起 Party党 letter信件
2、短语: Teachers’ Day教师节 May Day劳动节
full moon满月 moon cake月饼 Children’s Day儿童节
1) 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 一年有十二个月。
2) What’s the date? --- It’s October 1, our National Day.
今天几号?--- 十月一号,我们的国庆节。
3) What day is it ? --- It’s Monday. 今天星期几?--- 星期一。
4) We’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我们将举行一个生日晚会。
5) I’m sorry. ---Never mind! It’s all right. 对不起。--- 不要紧!没关系。
6) I’ll give a card to Mary on her Birthday. --- That’s a great/good idea.
在马丽的生日那天,我将给她送一张卡片。--- 那是个好主意。
7) Mid- Autumn Festival and Spring Festival are special festivals in China. 中秋节和春节是中国特别的节日。
词汇教学课件 篇4
幼儿英语词汇教学教案
引言:
幼儿期是孩子最敏感、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机。幼儿英语词汇教学是培养孩子英语基础能力的重要部分。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词汇。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英语词汇的基本能力。
2. 增加幼儿的英语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幼儿英语词汇教材、教具、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教师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Warm-up)
1. 使用音乐、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进入英语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兴趣。
2. 通过简单的问答、日常对话等方式复习已学过的英语词汇,巩固孩子们的记忆。
二、新词教学(Presentation)
1.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新词,引发幼儿的兴趣。
2.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手势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引导幼儿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表达,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音规律。
三、词汇巩固(Practice)
1. 使用游戏、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巩固新词的记忆。
2. 设置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展示已学过的新词,增强互动和合作能力。
3.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新词进行简单的对话或表演,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综合运用(Application)
1. 将新词融入日常教学中,鼓励幼儿用英语进行各类活动,如数数、唱歌、玩游戏等。
2. 制作英语词汇卡片,让幼儿通过配对、分类等方式进行词汇练习。
3. 创设英语角、认知游戏等环境,鼓励幼儿主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五、评估(Assessment)
1. 通过观察、听说等方式评估幼儿的英语词汇掌握情况。
2. 设置简单的测验、考试,测试幼儿的词汇量和运用能力。
3. 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六、拓展活动(Extension)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故事书等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英语词汇的拓展学习。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英语角、英语角、英语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
结语:
幼儿英语词汇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和创造性思维,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英语基本能力。本教案提供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希望可以为教师们在幼儿英语词汇教学中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学习英语词汇。
词汇教学课件 篇5
[举例]
It will take you half an hour to ge to the station, allowing for traffic delays.
把路上的耽搁算进去,你要用半小时才能到车站。
We must start early, to allow for finding their house.
我们必须早点动身,考虑到我们还要寻找他们的家。
We should allow for every possible delay.我们必须考虑到任何可能的延误。
Inventors often rephrase a problem to allow for creative solutions and also try “impossible” or “crazy“ solutions.
发明家常常重新定义一个问题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做准备,同时也偿试“不可能的”或“疯狂的”解决方式。
[联想]
allow sb. to do sth允许某人做某事 allow (doing) sth允许(做)某事 allow that承认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stay out late. 我父母不允许我在外呆的太晚。
We don't allow smoking here.我们不允许在这儿吸烟。
I allow that he is a able man.我承认他是一个能干的人。
[举例]
He rejected my suggestion.他拒绝了我们建议。
If people are unkind to a person, then the person will feel rejected.
如果人们对一个人不支好,这个人就会有一种被排斥感。
Choose the good apples and reject the bad ones.拣出好苹果,丢掉烂苹果。
I have had so many rejections I've stopped offering to help her.
被拒绝了很多次,我现在已不再主动提出帮助她了。
[举例]
He got stuck in the mud.他陷进泥里了。
His finger got stuck in the hole.他的手指卡在洞里了。
We were stuck in a traffic jam for an hour.我们因交通阻塞而受阻了一个小时。
I got stuck on the second question.我在第二个问题上卡住了。
If the bank won't lend us the money, we'll really be stuck.
如果银行不借钱给我们,我们就真的麻烦了。
[拓展] get stuck on 非常喜欢 get stuck with 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 get stuck in(to) 开始积极地做 某事
[举例]
The students are really stuck on their new teacher.
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们的新老师。
I am stuck with the naughty boy for the whole day.我一整天都让那个淘气的小男孩缠住了。
He got completely stuck into that book you gave him; we could hardly get him to say a word!
他完全被你给他的那本书迷住了,一句话也不话。
[举例]
The pickpocket broke away from the policeman who had been holding his arm.
那个小偷从警察手里挣脱逃跑了。
He broke away from the organization in .他在与那个组织脱离了关系。
[拓展]
break away 断开;剪掉(树枝等) broke down 捣毁,镇压,(机械等)出故障,(计划等)受挫 break into 强行进入,破门而入 break off 折断,断绝关系,中断 break out (战争,火灾等)突然发生,爆发 break up 粉碎,结束,与某人分手
5. otherwise (adv)不同地,另外地: (conj.)否则,要不然; (adj.)不同的,别样的
[举例]
He seems to thinks otherwise.
他似乎有其它的想法。
You must work hard, otherwise you will fail the exam.
你必须努力学习,否则你将考试失败。
Some are creative, some are otherwise.
有些人有创造力,有些人则不然。
I don’t care whether he is rich or otherwise.
我不在意他富不富。
[知识归纳]
He wasn't aware of the danger.他没有意识到危险。
He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acutely aware of the problem.
他说政府非常清楚这个问题。
They are well aware that this is a risky investment. (=They are well aware how risky it is.)
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有风险的投资。
[举例]
I am so sorry. I can't come after all.对不起,我终究还是不能来。
It's not surprising you've got stomachacher. After all, you've eaten too much.
你的胃疼并不令人惊讶,别忘了,你吃的太多了。
[拓展]after all 作介词短语时,意为“虽然......,但仍然.....”
After all his efforts, he also failed this time.虽然他很努力,便这次还是失败了。
[举例]
It's difficult to keep track of all the new ideas and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
要与教育上的最新思想和发展保持同步是很困难的。
He keeps track of all his old school friends.他与中学时所有的老校友都保持着联系。
词汇教学课件 篇6
1.aid 1) n.帮助,援助,资助 常见结构: first aid急救
in aid of…为了帮助…… with the aid of 借助于 ,在……帮助(救助)下
give/offer aid 援助 come to sb.'s aid 帮助某人 medical aid 医疗救护
cut off aid (突然)终止援助 a hearing aid 助听器 teaching aids 教具
他只有靠呼吸器呼吸。He was breathing only with the aid of a ventilator.
2) vt;&vi. 帮助,援助 常见结构: aid sb. to do sth.帮助某人做某事
aid sb. in (doing)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aid sb. with sth在某事上帮助某人
① 我帮助这个可怜的女孩继续她的学业。I aided the poor girl in continuing her study.
② 我帮助她搞研究。I aided her to do her research.
2. fall ill【课文原句】
fall ill是“病倒”的意思,其中fall是连系动词,意为“成为,变成”,不能与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连用。
她病倒不久便去世了。She fell ill and died soon after.
知识链接:fall asleep 睡着 fall silent 沉默 fall down 摔倒
fall in love with爱上……
3.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课文原句】
1)prevent/stop... (from) doing 妨碍/阻止…做某事
keep... from doing 阻止….做某事
在be prevented/stopped from doing 结构中,介词from 能省略吗?
不能 如:We are prevented/stopped from going there.
2)protect sb./sth. against/from sth. 保护…..免受…..
他带着太阳镜以挡强烈的阳光。He is wearing sunglasses to protect his eyes from the strong sunlight.
4. sense of touch 触觉 sense of sight 视觉 sense of hearing 听觉
sense of taste 味觉 sense of smell 嗅觉 sense of humour 幽默感
sense of beauty 美感 sense of direction 方向感 sense of urgency 紧迫感
5.a variety of 【课文原句】
a variety of各种各样的,多种多样的
这家商店出售各种各样的商品。This shop sells a variety of toys.
6. squeeze& over and over again【课文原句】
1)squeeze v. 压榨,挤压,塞进
squeeze out 榨出,挤出 squeeze into 挤进 squeeze…from/ out of从……榨取
① 她把一个柠檬的汁挤了出来。She squeezed the juice from /out of a lemon.
② 他挤进了拥挤的公共汽车。He squeezed himself into a crowded bus.
2) over and over again
2)over and over again = again and again, 一再,再三,许多次
我再三告诫你不要那样做.I’ve told you over and over again not to do that.
7. in place【课文原句】
in place: 在适当的位置;适宜的
你把你的东西各就各位,不然很难找。
You’d better put things back in place. Otherwis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find things.
知识拓展: in place 在适当的位置,适当 out of place不在适当的位置,不适当
in place of 代替 take the place of 代替
短语翻译 1.阻止(某人)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触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挤出;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适当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5.反复,多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开展,执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7.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许多,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砍掉,砍伐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句子
1. He suddenly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昨晚他突然病了)。
2. Sunglasses can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the sun' s rays (保护我们的眼睛免受…… )。
3. You may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烫伤) by hot liquids.
4. These burns are not serious and they should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一天之内就会好许多)。
5. First degree burns __________ ___________when they are pressed(变成白色)。
参考答案:.
短语翻译
1. 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 2. sense of touch 3. squeeze out 4. in place
5. over and over again 6. carry out 7. put one‘s hands on
8. a number of 9. be proud of 10. cut off
完成句子
1. fell ill last night 2. protect our eyes from 3. get burnt
4. feel better within a day or two 5. turn white
Unit 5 First aid-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Ellipsis
为了使语言简洁或避免重复,省略句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成分,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省略。省略句的使用是为了使句子简洁明快,重点突出。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1. 省略主语
1)(I) Beg your pardon.
2)(I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2. 省略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
1)(Is) Anybody here?
2)(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3. 省略宾语
A: Where has Mr. Smith gone?
B: Sorry, I don’t know (where he has gone.)
4.省略主语和谓语
1)(Are you) Hungry?
2)(I want) Orange juice, please.5.省略不定式后省略动词
A: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B: I’d love to (come the party.)
Now it’s your turn to find out what have been left out.
1.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
2. Some more tea? →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tea?
3.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That / I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4. Doesn’t matter. →It doesn’t matter.
5. Sorry to hear that. →I’m sorry to hear that.
6. Pity you couldn’t come. →It’s/ What a pity you couldn’t come.
7. This way, please. →Come this way, please.
8. Terrible weather! →What terrible weather it is!
9. Joining us for a drink? → Are you joining us for a drink?
10.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Are you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二.状语从句中的省略
当状语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时,可以省略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和系动词be, 这时从句中可出现如下结构:
①连词(as, as if, once+名词)
Once (he was) a teacher, he now works in a government office.
②连词(though, whether, when)+形容词
Work hard when (you are) young ,or you’ll regret.
③连词(when, while, though)+现在分词
While (I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I heard my name called.
④连词(when, if ,even if, unless, once, until, than, as)+过去分词
⑤连词(as if, as though)+不定式
He opened his mouth as if (he were) to speak.
三.不定式省略,单独使用不定式符号to
①在 expect, forget, hope, intend, like, love, mean, prefer, refuse, seem, try, want, wish等后面。如:
I asked him to see the film,but he didn’t want to.
②在have, need, ought, be going, used等后面。
③在某些形容词pleased, glad, happy 等后面。
--Will you join the game?
--I’d be glad to.
④否定形式的省略用not to。
如果不定式中含有be, have, have been,通常保留be, have,和have been 。如:
--He hasn’t finished yet.
--Well, he ought to have.
2、-Does your brother intend to study German?
-Yes, he intends______.
A / B to C so D that
答案:B
解析 intend to 后省略了study German。
3、-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Grand Theatre with me tonight?
-_______.
A Yes, I’d like to go to the Grand Theatre
B I’d like to, but I have an exam tomorrow
C No, I won’t
D That’s right
答案:B
解析 I’d like to 后省略了go to the Grand Theatre。
4、-You should have thanked her before you left.
-I meant_____, but when I was leaving, I couldn’t find her
anywhere. (2000北京春)
A to do B to C doing D doing to
答案: B
四.so或not的替代现象
so或not代替上文内容,与动词believe,do,expect,fear,guess,hope,speak,suppose,think及 I’m afraid 等连用。
注意;hope只用I hope not不能用I don’t hope so。
高考回顾
1、-After living in a village for so long, Kathy won’t want to move to a big city.
-I don’t imagine_____. (07.武汉质检)
A. so B. too C. it D. that
答案:A
2、Much of the power of the trade unions has been lost._____,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should be very great. (2006广东)
A. As a result B.As usual C. Even so D. So far
答案:C
解析 Even so, 即使这样。
3、-You haven’t lost the ticket, have you?
— ___. I know it’s not easy to get another one the moment. (2004江苏)
A I hope not B Yes, I have C I hope so D Yes, I’m afraid so
答案: A
解析: 根据it’s not easy to get another one at the moment 可知说话者很珍惜。
4、-The boys are not doing a good job at all, are they?
-_____.(2003北京春)
A I guess not so B I don’t guess C I don’t guess so D I guess not
答案:C
解析: I don’t guess so.相当于I don’t think so.。
考点4在than或as…as引导的从句
在than或as…as引导的从句中,常含有一些成分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被省略。
He has made greater progress than (he did) before/ever.
He came home earlier than (he was) expected.
She works as hard as young people.
高考回顾
1. George offered a better suggestion to me than_____. (06.中山第一学期期末)
A Henry did to Smith B. that of Smith’s
C. Michael’s D. what Charlie offered to me
答案:D
解析: 在than 后完整的句子为Henry offered a suggestion to Smith
词汇教学课件 篇7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材料,学好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一个难题。为帮助教师搞好词汇教学,下面介绍几种词汇教学方法。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拼读和拼写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规则。拼读规则是学习英语的拐杖,是学生认读词汇的金钥匙。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拼读练习,发现和掌握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律,常见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使学生按有关规律和规则推断单词的读音。反之,从单词的读音可判断其拼写形式,养成见到单词会读音、听到语音会写词的能力。
词语要放在语境中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任何词汇将变得没有意义。语境包括句子、语篇和上下文。如:教water这个词,呈现以下的句子。I’m very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2、The flowers are dry.I must water them everyday. 从语境中使学生知道第1句中的water是名词“水”,第2句中的是动词“浇水”的意思,从而掌握water 不同的词性和用法。
英语主要有三种构词法:
转化,即由一个词类转化为另一个词类。例如:
派生,即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另一个词。例如:
(2) possible—— impossiblelike____ dislike
3、合成,即由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例如:
(1) suit+case= suitcase(2)good +looking= good-looking
(3)out+side= outsidein+side= inside
联想法是指从新单词与学过的单词之间的联系入手,将词汇按一定的关系放在一起,同时记忆。
where——wearthere——theirsee——seaour——hour
head, bread, ready, weather, health, sweater;light, night, bright, high
colour: red, green, biue, purple, blue, black, orange, yellow
clothes: coat, dress, shirt, sweater, jacket, pants, shorts
profession: doctor, nurse, clerk, driver, businessman, waiter
害怕:be afraid, be scared, be frightened
好看的: beautiful, handsome, pretty, good-looking, nice,
dear—cheaphigh __lowhappy __sadhot __coldfat__thinlaugh__ cryturn on __ turn offput on __ take off
用英语来解释单词、词组、句子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方法。英语释义法是用学生们已学过的简单的、熟悉的词汇来解释新的单词,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英语知识掌握新单词的方法。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而且对于旧的单词能得到反复呈现,也使学生找到了同义词。
1、explain: give the meaning of something;make something clear
词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是因人而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师应按课程标准要求,遵循英语教学原则,认真分析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英语词汇教与学的规律和策略,引导学生改变单一、被动、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式,掌握词汇记忆的规律,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词汇记忆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语言之一,词汇教学是当今外语教学中令人头痛的一大难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更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新目标”英语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和运用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没有足够量的词汇,学习者就无法进行听说读写,也就谈不上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了。而实际上,一个学生词汇量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英语的关键。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对词汇教学不予以重视,学生也将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对整个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
1.教材方面:“新目标”英语和人教版英语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就词汇方面而言,“新目标”英语词汇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人教版英语有系统的语音教学内容,而“新目标”英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却对学生语音能力的要求很高,其起点是建立在小学阶段600~700词汇的基础之上。
2.学生方面: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英语基础不一,差别很大。有的小学开设英语,而有的小学未开设;即使是开设的,也因师资等原因,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在小学英语词汇掌握不够好,有的学生连字母也不能熟练地读写,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许多不是生词的词也成了生词,这就意味着词汇教学的量无形中在加大,自然就增加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难度。面对生词连篇的教材,学生无所适从,觉得学习任务重负担不小,那些连字母都不会熟练读写的学生的学习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多数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只采取零星的、孤立的死记硬背,这种记忆很难让单词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词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模糊、淡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低效的记忆方法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积极性。
3.教法方面:“新目标”英语特别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确有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相互交谈。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并且片面地将英语交际能力仅仅理解为口头对话,忽略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对生词只是一扫而过,顶多只是领读几遍;在教学中偏重于粗放式的获取信息,对语言知识的.训练力度不够,学生对许多常用词汇处于模糊的领会状态。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大多能开口,显得气氛活跃,看起来似乎达到了语言交际的目标。可要求学生动手写作时,就会错误百出,语篇语法错误且不提,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搭配不正确,单词拼写的错误比比皆是,学生缺乏单词的基本功。课后教师把学习单词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还是孤立地死记硬背,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大大影响了整个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词汇单调枯燥;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单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运用于词汇教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为词汇教学提供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背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良好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栩栩如生的图片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极为集中,学生学习词汇的速度快,记忆深。
2.利用语音和词形的结合教单词。虽然英语词汇量极为庞大,但无论就音形而言,还是就意义而言,各个单词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置词汇教学于系统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总结,将一些音、形相近的单词归纳总结,并利用读音规则来学习词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触类旁通。例如,cake-face-gate-date-bake-hate-lake-make,beach-peach-teach-reach。
3.利用构词法教单词。构词法是创造新词的重要方法,英语正是通过不同的构词法创造出许多单词。这些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词性不同,词义相同;词义不变,词性各异。例如,Luck-lucky-luckily-unluckily-unluckily,Care-careful-carefully-careless。用构词法教单词,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记忆单词的负担,也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相关的构词法知识,扩充了学生的词汇量。
4.利用英语释义法教单词。由于条件所限,学生学习英语时,英语的输入量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课堂。实践证明,只有大量的、足够的语言输入与积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融会贯通,形成语言规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用英语,用浅显的英语语言解释新的词汇,设置情景来启发学生用英语思维。例如,semester: term ,different: not the same,holiday: time off from work,several: some ,a few but not many。这种教法通过听说向学生大脑输入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不但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而且对旧词汇或是通过情景描绘,或是通过同义词、反义词的释义巩固复习,增强了学生的语感,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提高了学生学习词汇的能力。
5.利用语境教单词。语境不仅指文章或话语的上下文,也包括文章或话语所涉及的社会环境。离开一定的语境,任何词汇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新的词汇一定要放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来学习,这样可使学生通过语境更为深刻地理解单词的用法及多种意义,如在教water这个单词时,可以借助于一些教具或动作,呈现以下句子:I am very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I have to water these flowers every day.从语境中。学生能够猜测出:①句中water意思为水,为不可数名词,词性为名词;②句中water意思为浇水,词性为动词。将生词放在句子中教,学生不但掌握了所教单词,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猜谜语或通过游戏教单词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增强记忆效率,把单词牢记在心,达到教学的效果。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词汇教学中更要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减轻学生对单词的厌烦和焦虑心理。教师只有帮他们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词汇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词性转换法、同义近义辨析法、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按有关教学大纲要求,遵循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循,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词汇教学课件 篇8
词汇教学的大敌是死记硬背,而理解、记忆和运用是词汇学习的三个基本环节,也是词汇学习的主要任务。为了使学生能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牢牢记住所学的单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了解词汇的构成规律并分类联想英语单词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构成单词的元素——词根、前缀和后缀等却是有限的,因此,利用构词法、音形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同时,对于那些搭配方式较多、用法复杂却是考试常考的词汇,可以通过归纳举例,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比较,多样化的联系等形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其用法。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单词的基本构成,并对这些单词进行分析和记忆,学生的思维负担就会减轻,学习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2. 创设英语词汇的情景教学法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又叫情景或情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在平时的英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单词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分层次对单词进行记忆。首先,当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不是太多时,应该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同时猜测词义,然后再集中记忆单词。但是,如果课文中出现过多的生词,教师可以在上阅读课之前对单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掌握了基本词义的基础上,再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根据词语的搭配以及结合上下文来猜测词义,进而识记单词。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可以创设生活中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特别是与学生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如果可以把他们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此方法非常符合高中生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我、获取成功的心理特点。这种方法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当然,这个方法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投入,积极参与。因此,我运用此方法时,适当地作了一些策略性的倾斜,表现得有些“ 偏心”,对于那些本身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我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每天白天给他们布置少量的任务,晚上对他们进行检查,然后评选出默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此方法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有时应用“激将法”)、正确引导和评价、反馈结果、分析原因。
4. 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记忆单词的策略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和词汇记忆能力的强弱往往与其学习策略相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循序渐进地记忆单词。因为词汇的理解和记忆都需要过程,多数单词的记忆都需要几个阶段。比如,学习了一个单词,你首先要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应用才能够牢固地加以记忆。因此单词的记忆要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监控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自主的词汇学习方法,首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意识,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词汇学习以及对学习任务和方法的意识。教师除了应向学生讲明这个策略的具体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制定目标和计划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其学习的盲目性,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学习英语词汇,并能协助学生自我监控和评估,以使其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展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随时发现和解决词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 培养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学习渠道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通过有意识记获得的,而是通过无意识的学习习得的。无意识的学习既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又要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通过感知词汇进而应用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真实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扩大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机会,如通过图片、实物、动画片、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新的英语词汇和英语语言环境。同时鼓励学生将英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并且通过一些可能的学习渠道来学习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英语词汇,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总之,词汇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应当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师不能单纯地把单词记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而是要研究词汇教与学的规律和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词汇记忆的规律,让学生在识记单词的过程中不仅要下苦功,还要用巧功,多种方法和策略并举,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培养自己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词汇教学课件 篇9
1)父母应是孩子学习英语的学习同伴
很多家长说,不行,我的英文水平的确是比较差,我孩子学英文我的确也帮不上忙。我不像别的家长,给孩子读英文书,跟孩子一起聊,看英语动画片……人家能听得懂,我听不懂,说得也不标准,别把孩子教坏了!
其实,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差,不如和孩子一起学,做他的学习同伴。实际上,这种感觉更好。
并不是说你英语不好你就没有办法指导孩子,反而扮演同伴的角色,跟孩子一起学,可能效果会更加好。
2) 父母应是孩子学英语中持之以恒的鼓励者
持之以恒的确很难。
鼓励孩子,这一点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在说。但持之以恒地鼓励,的确很难做到,我也很难做到。但是大家要尽量去做。
教育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放松、很好的休息。
怎么转变的?我说实际上很简单。利用下班回家坐车、坐地铁、开车的那段时间,大概15分钟就可以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开车的时候可以放一段儿歌,或者是你孩子录的一些丫丫学语的声音,可以当碟来听。或者,你在公车上就可以想一下,今天跟孩子聊什么游戏。我经常在路上想,今天玩什么东西?所以我感觉和她在一起我自己非常放松,她也很放松。因为我并没有苛求,这个游戏她必须会,或是她必须会背这本书,我没有这样的想法。
在路上,我只是想怎么能让孩子更好地玩,别整天搭积木,或者自己看电视,挺无聊的。花15分钟想明白了之后,回家很高兴地跟她说,妈妈跟你玩一个游戏吧,然后开始玩游戏。每天也就是花15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因为孩子不可能跟你玩太长时间的。除非她特别喜欢游戏,会跟你玩半个小时的时间。她也需要时间自发玩一个游戏,她不会总按照你的设计去做的。
每天这20分钟时间,对我自己也特别好,让我自己不是特别累。所以持之以恒,其实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3)父母应是孩子学英语轻松、自然语境的创设者
上英语辅导班的时候,很多家长一开始就和孩子说,孩子咱们学英文了,英文很重要,咱们得抓紧学……这些对孩子没有一点用处,更多的是成人的理性。他没有学习的紧迫感,外在激励不能激励他。
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到,英语这个东西很好,他还可以去交流,他还可以跟不同的人说话。不仅可以用这种语言交流,还可以用那种语言交流。我们的态度,第一要轻松,第二要自然,不要太刻意了。
词汇教学课件 篇10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themselves and ask some of them to read the text.
(1)What plan has helped Chinese scientists make many breakthroughs?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by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科教兴国)
(2)Which scientific field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Developed Long March rocket series
production;
project in Proving that China’s
Improve agriculture, cure new diseases
Chinese computer engineers have developed supercomputer ---Shenwei and build the nation’s first humanoid robot Run large programs, perform difficult operations
Scientists create a chemical element to fight cancer cells
(T) China makes great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 The success made by China is an accident.
(F) The Long March rocket series are dangerous and have not been used.
(T) China also became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me which examined the human body.
(F) The low-speed broadband network was recently started.
(T) Chinese computer engineers have also developed the supercomputer Shenzhou.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
A. Chemical element for curing cancer
(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at is becoming increasing popular in China?
(3) According to the text, how does China rejuvenate the nation?
(4) What would be another proper title for the passage?
B. The Breakthrough in Fighting Cancer
C.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 Computer “ Shenwei”
(5) The word “ boom” in Para. 1of the text means _________
Read the Integrating skills on the exercises book
词汇教学课件 篇11
核心单词
1. impression
n.印痕;印记;印象;感想
常用结构:
have an impression of sth./doing sth. 对(做)某事有印象
make an impression on sb. 给某人留下印象
make no impression on 对……无影响/效果
give sb.a favorable impression 给某人留下好印象
an impression of one’s foot 某人的脚印
Your performance gave me a strong impression.
你的表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What I said made no impression on him.
我的话对他不起作用。
联想拓展
impress v.留下印象
impress sth.on/upon one’s mind 把……牢记在心上
高手过招
单项填空
She spoke very confidently because she wanted to make a great on her employer at the first time.
A. Influence B. pressure
C. Impression D. Effect
解析:选C。make an impression on sb. 给某人留下印象。
2. lack
v.&n. 缺乏;缺少的东西
注意:lack作名词时,后常接of。lack作动词时,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以作不及物动词,作不及物动词时,后常接for或in。lack不用于被动语态。
常用结构:
lack sth. 缺少某物
lack for sth. 缺少;需要
for/through lack of... 因缺乏……
no lack of... 不缺乏
a/the lack of ... ……的缺乏
He didn’t go there because he lacked courage.
他没去那里,因为他缺乏勇气。
The plant died for lack of water.植物因缺水而死。
They lacked for nothing.他们无所需求。
联想拓展
lacking adj. 匮乏的;不足的;没有的
be lacking in 缺乏(品质、特点等)
She seems to be lacking in common sense.
她似乎缺乏常识。
高手过招
(1)单项填空
Though money, his parents managed to send him to university. (2010•01•陕西宝鸡检测)
A. Lacked B. lacking of
C. Lacking D. lacked in
(2)完成句子 (原创)
①因为缺乏兴趣这次旅行被取消了。
The trip was cancelled through .
②他缺乏信心。
He .
解析:(1) 选C。考查分词作状语。his parents与lack之间呈主谓关系,所以应用现在分词作状语;lack作动词时不与of搭配,所以答案选C。
(2)①lack of interest ②lacks confidence
3. sight
n. 视力;视觉;看见;光景,奇观;名胜
常用结构:
lose sight of 看不见;忘记;失去
catch sight of sth./sb. 看见某物/人
at first sight 初看之下;乍看起来
at (the) sight of 一看见就……
out of sight 看不见
be in sight 看得见,在眼前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Last summer we had seen the sights of Beijing.
去年夏天我们游览了北京的名胜。
Crusoe was frightened at the sight of a man’s footprint.
克鲁索看到一行人的脚印,他非常害怕。
高手过招
(1)单项填空
For miles around me there was nothing but a desert, without a single plant or tree .
(2010•01•陕西商洛检测)
A. in sight B. on earth
C. at a distance D. in place
(2)完成句子 (原创)
我们失去了许多珍贵的动物。
We several precious animals.
解析:(1) 选A。in sight为固定搭配,意为“看得到”;on earth用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用来加强语气,意为“究竟;到底”;at a distance意为“在远处”。
(2)have lost sight of
4. require
vt. 需要;要求;命令
常用结构:
require that+主语+(should)+动词原形 需要某人做某事
require sb. to do sth. 命令某人做某事
require sth.(of sb.) 要求(某人)某事
I will do everything that is required of me.
凡是要求我的事,我都会办到。
The situation requires that I(should)be there.
形势需要我去那里。
温馨提示
require后接宾语从句时,宾语从句必须用should do的虚拟语气,其中should可以省略。
另外,表示“需要”,且是物作主语时,后接动词 ing形式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可以等于不定式被动形式;在这一点上,need和want用法相同。
The house requires mending.
=The house requires to be mended. 房屋需要维修。
All cars require servicing regularly.
所有汽车都需要定期检修。They required him to keep it a secret.
他们要求他对这事保密。
高手过招
单项填空
①In competition, women are required some of their exercises music.(2010•01•山西平遥检测)
A. perform; to B. to perform; to
C. performing; with D. to perform; by
②All the people present agreed that the matter required . (2010•01•山西太原检测)
A. to look into B. being looked into
C. to be looked D. looking into
解析: ①选B。be required to do sth.意为“被要求做某事”。第二个空的to是介词意为“随着,伴着”。
②选D。require, want, need表示“需要”,当其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时,其后的宾语常用动词不定式的被动形式或动名词的主动形式。
5. assist
vt.&vi. 帮助;援助;参与;出席
常用结构:
assist sb. in/with sth. 帮助(某人)某事
assist sb. in doing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assist sb. to 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assist with 帮助(照料,做);在……上给予帮助
I am willing to assist you whenever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有机会我愿随时帮你。
I’m afraid I can’t assist you, you have to go and see the manager. 我恐怕帮不上忙,你得去找经理。
The headmaster assists with a lot of things when free.
有空时校长会帮忙做很多事。
高手过招
用assist的相关短语填空 (原创)
①The young nurse was very nervous when she in her first operation.
②A team of nurses the doctor performing the operation.
③She employed a woman to her the housework.
④Good glasses will you read.
答案:①was assisting ②assisted; in
③assist; with ④assist; to
重点短语
6. take up
从事;占(时间、空间、注意力等);继续
This table takes up too much room. 这张桌子太占地方。
She has taken up a job as a teacher. 她当上老师了。
This chapter takes up where the last one off.
本章继续上一章的内容。
联想拓展
take off 脱掉(衣服等);起飞;打折;作为折扣而减价
take over 接管;获得对……的控制或管理
take apart 拆开;分开后将……分成许多部分
take for 把……视作;误认为
take...for granted 认为……是理所当然
take down 写下;记下
take back 收回(诺言)
高手过招
单项填空
①In Singapore, a southeastern Asian country, the Chinese people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its population, so you can speak Chinese there. (2010•01•安徽利辛检测)
A. make up B. take up
C. hold up D. turn up
②Since the 2008 Olympic Games Beijing has taken a new look everywhere. (2010•01•山西四校检测)
A.Up B. on C. over D. Off
解析: ①选A。考查短语辨析。make up编造; 弥补; 组成; 构成;take up拿起来; 占据(时间或空间);hold up阻止;turn up开大; 调高; 出现。
②选B。考查短语辨析。take on呈现; take up拿起; 从事; take off脱下; take over接管。
7. sweep up
打扫;横扫
These students are sweeping up dead leaves.
这些学生们正在扫(拢)落叶。
He ran forward and swept her up into his arms.
他跑上前去一把将她抱在怀里。
The whole country was swept up in the excitement.
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兴奋的气氛中。
We’d better sweep up all the bits of broken glass quickly.
我们快点把玻璃碴子扫干净。
联想拓展
sweep aside 放/堆到一边; 不予理会
sweep away 扫清;消灭;彻底消除
sweep off 扫清; 吹走; 大量清除
sweep out 扫掉; 清除
sweep over 将……一扫而光; (某种感情)掠过(……的心头)
高手过招
用sweep up的适当形式填空 (原创)
①After the party, the house needed .
②The leaves were into the air by the strong wind.
答案:①sweeping up ②swept up
重点句型
8. This is similar to the “jet lag” you get from flying,...
这就与你乘坐飞机会产生时差反应相似,……
联想拓展
when flying是when you are flying的省略形式。在有些表示时间、条件、方式或让步的状语从句中,如果谓语包含动词be,从句的主语又和主句的主语一致,或者主语是it,通常可以把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省略。
When asked where’s the toilet, the waitress showed the way politely to the guest.
当被问及厕所在哪里时,服务员非常有礼貌地给客人带路。
Until finishing the homework, the child was allowed to watch the cartoon film.
直至完成作业,小孩才允许看卡通片。
If necessary, you can call help from the police.
有必要时,你可以向警方求助。
高手过招
翻译句子 (原创)
①即使被打死,他仍然保守秘密。
②可能的话,到机场来接我。
③过马路时,孩子们被要求停下观望,再手牵手通过。
答案: ①Though beaten to death, he still kept the secret.
②If possible, please come to meet me at the airport.
③When crossing the road, the children are required to stop to look around and walk hand in hand.
9. ...some chairs rose from under the floor as if by magic.
……一些椅子就像变魔术一样从地板下面升了起来。
注意:from后面有时可接介词短语或where从句。
from under the floor 从地板下面
联想拓展
from behind the door 从门后面
from under the table 从桌子底下
From under the tree the man kept an eye on the sheep.
那个老人从树下留意着他的羊。
高手过招
单项填空
His head soon appeared out of the window, he saw nothing but trees. (2010•01•山西大同检测)
A.Where B. which C. there D. from where
解析:选D。该句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尽管先行词可以表示地点,但句中强调目光的发出地,所以应用介词from+关系副词where。
词汇教学课件 篇1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常出去外边的饭馆吃饭?”
“有。”
“那你们都是怎么点菜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的词汇,认识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词导读:
给学生发印有18的生词一张纸,生词上方标注有拼音,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熟悉。 接下来用ppt展示生词,分成三组,分别让每个学生读6个,如果学生发音错误,教师进行纠正。
(三)讲解生词:
1、“正好”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一张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的图片,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大家正在吃
饭,Adam正好来了”
(3)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正好”的意思,引导后讲解时“这时候,刚刚好”的意思
(4)练习:模仿上面的情景,让学生分别造一个有“正好”的句子。
2、“门口”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向学生提问:“老师站在哪里?”
(3)向学生讲解“门口”的意思是站在门外面的意思。
3、“清蒸”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插入一个关于“清蒸”的短视频,向学生讲解清蒸是做菜的一种方法
(3)向学生拓展其它的做菜方法,如炒,煮等。
4“味道”讲解
(1)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四张关于“酸甜苦辣”的图片
(3)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四种事物尝(吃)起来怎么样?
(4)向学生讲解味道是舌头对于食物的感知,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有感觉。
(5)练习: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造一个关于“味道”的句子。
5、“嫩”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婴儿和老人”“嫩芽和大树”,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嫩字的理解。
(3)讲解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或者“幼稚”
(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嫩的东西,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6、“香”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准备两个东西:香水和樟脑丸
(3)教师将香水拿到鼻子前面做深呼吸的动作,表示很香水;当把樟脑丸拿到鼻子前,捂住鼻子,表示难闻。用动作演绎加深学生对“香”的理解,并告诉学生香的反义词是“丑”。
7、“菜单”“叫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首先先展示菜单的图片,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菜单
(3)教师准备好一份菜单,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当服务员,一个当手里拿着菜单的客人。让学生演绎一个情景:你在餐馆拿着菜单该怎么做
(4)当客人将菜单上想吃的菜告诉服务员时,跟学生说这就叫做“叫菜”。
8、“新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一组图片进行对比:一个鲜红的苹果和一个放久了的苹果
(3)向学生讲解新鲜的意思是:新鲜形容物品生产日期很近,没有遭受过多的污染。
(4)练习: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新鲜的东西,举出几个。
9、“清淡”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两组关于食物的图片:大鱼大肉和蔬菜水果,很浓的汤和很清的汤。
(3)向学生讲解清淡的两张意思: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
(4)让学生对清淡的理解造句。
10、“不如”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模拟一个情景:
“Adam,这家餐馆不好吃,不如我们换一家吧”
(3)根据上面的情景,向学生解释不如的意思是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4) 练习:造关于“不如”的句子,提醒学生前后提到的两个东西有好坏。
11、“各”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在一张纸上写上1、2、3、4四个部分,然后撕开。然后向学生讲解各的意思是整体的每个个体,注意每一个都包括在内。
(3)举例“各位学生,请注意!”,则三名学生每个人都要注意。
12、“考虑”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展示一个情景对话:
“Adam,我们今晚一起去吃饭好不好”
“我考虑一下”
(3)向学生提问考虑的意思,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Adam在想着要不要去” ,这个想的过程就是考虑。
(4)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对话,要出现“考虑”这个词。
(5)拓展:考虑和思考的区别
13“餐巾”“芥兰”“菠菜”“鸡”的讲解
(1)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 因为这些都是实体名词,简单进行图片展示。
14、“广东”“四川”“湖南”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一张各省划界的中国地图
(3)教师用教鞭指示出三个省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