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07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

时间:2017/5/11栏目:读后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一)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一经播出就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这个名字也似乎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因此了解、认识了于丹。而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于丹,是因为半首诗的缘故。“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正是出自北宋词人宋祁《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写到:

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甚喜,这句简短的话中所潜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转变中年过程中所追求的,尽管过去从未仔细研究过于丹教授的作品,但仅此一句就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我与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样,当我们仔细思考时,会发现运气和不幸是一样的吗?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去弥补别人的幸福,丢掉手中的价值。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你想了解这一点,也许你的生活也被别人暗暗羡慕。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到目前为止,我将被我的老同学取笑和说。我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穿着一件花衬衫,开着一辆小车上下学。

十几年前我还小的时候,并不觉得特别,但那时候,我也被很多同龄人羡慕。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

“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就会知道你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怎样才能不辜负过去的完成和委托,你怎样才能在无常中一步一步地让恒常变得更好。

生命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并得到满足的人会继续用仁慈去满足别人。仁爱是人性中最旺盛的种子,可以代代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也许还要为人师长、为人领导,不是吗?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一首词《浣沙溪》里最末一句,是他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作为书名,于丹从生活、幸福、成长、行走、休闲、漂泊六个方面与我们分享她的人生感悟。

此书不同于以往于丹老师的书籍,以前她的书都是对论语、庄子、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而这本书更像是我们的朋友,把身边的琐事捡起来告诉他们。简单的一碗牛肉面,于丹的朋友王先生夫妇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将其做好,其用心之深让人感动。

而能够将这样的小事,记录下来并有所深思和体会,同样让人动容。作者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并非来日方长,有些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因此,在平常的生活里珍惜生命中的来来往往,抓紧当下尽心完成能够完成的愿望,以免错失机会不能重来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没钱的日子,欢喜的流光》中,作者提到了她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浮生六记》,书中的芸娘在潦倒的时候只能喝一些劣质的茶叶。她每天用纱布把茶包起来,太阳落山时放进莲花的花芯,用线把花瓣扎好。第二天,日出前把茶拿出来,日落后放进去。重复三天。

茶的味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着荷花的清香。这件事让我们看到,生活质量与财富无关,但能够用心体验生活,从中寻找乐趣,创造幸福,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这种高贵的态度,精致生活的涵养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能够从点滴小事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带给我们的收获将是无穷的。

在成长篇的一个短篇故事中,作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当作者的女儿四岁时,她不小心打碎了幼儿园手工课上做的花篮。作者安慰她说:

“让我们一起动手,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碎时更漂亮!”于是,经过两人的修补和上色,花篮修补好了。自此,每当有东西摔坏了。

作者的女儿都会兴奋的说:“让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时更好看!”这件小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修复好,但是仍要乐观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尽自己所能将破损修复好,提高自我修复能力。

我们遇到的事情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在《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一文中,作者阐述了对待食物的观点。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食物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季节来对待食物。现在,在餐馆里,过度烹调和添加添加剂往往不是那么复杂。食客们面对山珍海味,也变得越来越

麻木,并没有细嚼慢咽,体会到幸福。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他的气质。能够理解用心吃饭的奥秘,是我们都应该做的功课。

无论是正常的一日三餐,还是旅途中的美味佳肴,都值得我们尝试和体验一下我们的味蕾。对食物的理解也是对爱、世界和传统的理解。

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所有繁华过尽,经历过世间的百味,还能够用心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认真精致的对待生活,用最朴素的真理指导我们自己,那就是真正的清欢。

来日方长并不长

懂得珍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些猝不及防的变故让我们扼腕喟叹:本以为来日方长,有时候,没有赶紧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

——题记

去年情人节那天晚上,子慕看着那些慢慢升起的孔明灯,对我说,小凡,我也想放一盏孔明灯。

我说好。但是因为我们去买灯的时候,灯卖完了,老板冲我们抱歉地笑笑,说他现在去桥南拿货,让我们等等。

我摇了摇头,对子慕说,算了一个灯而已,不必急于一时,我们走吧,来日方长。

只是,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九岁那年夏初,嗜酒如命的外公迷上了杨梅酒的味道。他说杨梅那被浸酿出的馥郁芳香的酒气,总令他魂牵梦萦。

“可惜啊,”外公坐在一摇一摇的藤椅上,有些惋惜地说道,“今年喝不着了。”

“怎么会喝不着呢?”我蹲在外公的脚边,抬头问他。

“没有了呗!”外公无奈地摊摊手。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斑斑点点地落在外公略显委屈的脸上,我看着觉得好笑,于是就顺着他的话:“怎么会没有了呢?”

“喝完了呗!”

“喝完了可以再泡嘛!”我眨了眨眼,转身指了指墙角——墙角的杨梅树愈发茂密了,正值初夏,树上的杨梅在叶子的衬托下,也愈发诱人了,“那儿不是有一棵杨梅树嘛,你看上面的杨梅又大又红,不正好可以用来泡酒吗?”

“我也知道啊,可你外婆不让。”

“为什么不让?”

外公想了想,忽然看了我一眼,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因为这是要留给她的宝贝外孙女吃的,还有——”

“还有什么?”听外公说外婆要把这些杨梅留给我吃,我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就是用来走街坊的,邻里邻外的,不送点东西怎么行?可怜我就——”

我觉得外公真的有点可怜,明明这棵杨梅树是他种的,长了杨梅自己却吃不到。于是我很仗义地起了身,拍了拍外公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道:“外公你放心好了,待会儿我去和外婆说,这杨梅我就不吃了,邻里邻外,我们也别送了,就留给你泡酒喝好了。

”“真的?”

“真的。”

“可是我还是不敢唉,要是我自己去摘,你外婆看见了准冲我嚷嚷。”

“那这样好了——我帮你摘,怎么样?”我想着做好人就做到底好了。

“就这样说定了,不许反悔!”

“好,以击掌为誓。”

话是这样说没错,可一转眼的功夫,我就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外公虽然时常在我耳边念叨杨梅杨梅酒之类的,可我不是忙于和子安捉知了就和他逗弄外婆养的小鸭子,整天不亦乐乎,**还会在意这个。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那之后临近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在一旁逗弄已经吃饱在草窝里已经昏昏欲睡的小灰,外公则在一旁催促我快点去摘杨梅。晚饭后阵阵倦意袭上心头,我倚在门边,懒懒地摆了摆手,碎碎念了一句:“急什么,来日方长嘛。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自那天后的一声“来日方长”,外公没能等到我摘杨梅给他泡杨梅酒。

次年夏初,再回到那个种有杨梅的院子里,那个和外公谈论过杨梅的院子里,我只看到院子里处处挂着的白绸带,扶手上处处系着的白绸花和门上贴着的那个大大的丧字。

依然是夏初,是杨梅成熟的时候,午后的阳光依旧明媚,墙角的杨梅树上的杨梅依旧诱人,只是,和小凡谈论杨梅的那个人,不在了。是不是这院子里的杨梅只能被我吃掉,被外婆用来走街坊?原来,有些事错过了,遗憾的就是一辈子。

去年除夕,我问奶奶,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奶奶说她不知道。只记得从前和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好去爬黄山的,可后来想着来日方长,就没去。现在老了,想去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她总想多抽时间陪陪我,可那时工作忙,她又想着来日方长。一转眼,我都这么大了,白白错过了这许多时光。

哥哥说他从前羡慕他的同桌字写得漂亮,当时也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写字,可那时觉得自己这么小,来日方长,不必急于一时。时间一久,就给荒废了。

我忽然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来日方长的。

去年七夕我和子慕终是没有放成孔明灯。暑假结束后,她就去了台湾上学。就像我没能给外公摘杨梅泡杨梅酒一样,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实在不想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去做就结束了,以前我总是说十一二岁时怎么怎么样,可现在只能下意识地说十三四岁怎么怎么样。原来所谓的来日方长,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

其实,来日方长并不长。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2】

瓦尔登湖是

他寂静的追求

淡淡的欢愉

浅饮慢酌出

人生有味

心中有味

才是清欢p>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海子说梭罗是天上的云,就像鱼有水,鸟有翅膀。梭罗的思想植根于他的灵魂之中,扎根并萌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如果说梭罗是海天之云,那么瓦尔登湖就是梭罗的灵魂居所,身体的居所,灵魂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了他活力、灵感和和平。

我看的是林志豪译的版本,看到书时第一感觉很厚重,很少有人能写这么厚的散文集,开始时我还担心自己看不下去半途而废,但真的开始阅读,便直觉自己摒弃了周遭的所有,灵魂被深深的吸引了,似乎连时间都凝结在空气里了。瓦尔登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呼唤着我的灵魂去接近那片神池,去穿越历史了解梭罗。这个人,他舍弃了世间繁华,抛却了万丈红尘,只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偏安一隅,寂静的欢喜,淡淡的欢愉,从此,人生有味是清欢。

他说,我们被迫如此认真和彻底地生活,害怕自己的生活,拒绝任何可能的改变。我们说这是唯一的方法;事实上,有很多种生活方式,直径可以通过圆心画出来。

看着梭罗的一生,我很惊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但他并没有选择像同学一样的职业,而是选择了平静的瓦尔登湖,自由而悠闲的心灵。他建起木屋,开垦土地,写书读书,隐居过着枯燥有趣的生活。而他隐居时居然只有28岁,那正是大有一番作为的黄金年华,在别人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时候梭罗却选择了独自偏居一隅思考人生哲理,从此不问世事。

这就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随波逐流,远离尘世,融入自然。

很遗憾的发现自己的前十八年都一直循规蹈矩的活着,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什么,但我肯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这样的“我们”还在不断地被复制,或者说被克隆。我们不断地被告知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然后逐渐相信认可,然后再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有想过挣扎,也想过逃离,但结果却不得不屈服,因为我们生活里还有太多的所求,这些使我们无法完全抛下一切去追溯本源。

我们为了“所求”,便要学着适应这所有,于是,也只能告诉自己,生活本该如此,我们便是如此悲哀的挣扎着,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他说,不管把我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那里生活,景色便相应地从我这里伸展出去。

他说:“我好像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据说梭罗是瓦尔登湖的孩子,他的灵魂注定属于大自然。他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他的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而他的文字像智慧的源泉,清冽幽香,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浮夸的呻吟,他只是用着朴实无华的文字陈述自己的心,心中有景,字中便有情。

而只有瓦尔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所有的瓦尔登湖都融入了梭罗的血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并不是注定要成为瓦尔登湖的孩子,因为我们不能不受干扰,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这为人类提供了几乎任意的舒适。水泥路干净干净,灰尘少,而地下水不断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了我们的视力。即使我们能放下一切,在哪里能找到这样一片净土?

他说,只要可能,就过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为献身一座农场而禁锢自己,或者禁锢在监牢里,二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今天的物质流中,我们很难有时间享受生活。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于我们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奢望。有多少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初衷,有多少人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禁锢自己。

纵使我们很向往梭罗的生活,向往那片白湖,但也终究只能自我安慰,在城市纷繁的生活中忙里偷闲偶尔去耕耘下自己的那一片净土,毕竟,那片湖,终究是不属于我们这样的凡人的,我们能有的,只是一个念想罢了。

他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出门在人群中比在自己的房间里更孤独。

他说,孤独不能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衡量。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的孤独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所有的表情。平日里,我们戴着面具在不同的人之间走动。为了生存,为了各种目的,我们学会了平和、忍耐和微笑。虚伪的也早已不是那一个面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于生命来说,活着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这无疑是很累的。但即使如此,我们还在乐此不疲的学习着社交,努力把不完美的自己装饰成一个完美的残次品。它之所以是完美的次品,是因为我们注定是不真实的。即使完美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但只有我们失去了人性的精神,它才能被视为一种缺陷产品。

他说,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

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从数亿个细胞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奇迹。我们的生命如此珍贵。在短短的100年里,我们没有理由为了迎合别人而浪费我们珍惜的时间。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就去追求吧。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他用两年的时间去追求他的幸福,去感受他的内心。

也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我们端着一杯茶拿着一本书,突然想起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我们也会有莫名的心悸。心里会有个声音在呼喊,幻想着自己正站在瓦尔登湖边,闭上双眼,感应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波纹在湖中和心中摇曳,让不加任何阻拦的思绪在心里荡起层层涟漪,体会着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灵动的体验。

虽然我们不能像梭罗那样舍弃一切去完成我们的精神生活,但我们可以偷走半天的闲暇来完成我们的精神追求,品一杯茶,读一本书,听一首歌,暂时忘记工作或生活中的纠结。这样便很好,雅致,安宁,无欲无求,享受生活,享受浅淡的欢愉,精神乃至灵魂上的欢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有味,才不至于索然无味的日复一日忙碌着奔波着,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欢,淡淡的欢愉,如同梭罗的那片湖。我们都要追求这一点,因为,只有在这种梦幻般的自然情调中,生活才是那么美好而不复杂,简单而不苍白。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3】

初打开目录,看着呼啦啦的各色菜名,若不是署着梁实秋和那文绉绉的书名,我还以为是本教授烹调的菜谱。读了几篇后,越发觉得有趣。几道菜串起来,居然能够将一个百年前的老北平城,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一团和气的掌柜,步调利索的跑堂伙计,手艺精湛的小巴利,挑担吆喝的街巷小贩,吃法讲究的嗜食饕客等等。一个个的人物把北平老百姓日常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仿佛带着一股地道的京腔儿,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看似古老又触手可及的年代。

看好多人评“清欢”二字,都评出了人生境界,我深以为然。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有味”。这个味儿,不单是书中所述,各色美食之色香味,(这色香味几欲从书中透出,每每饭前阅读,必口水横流,食欲大增。若是半夜卧读,则必饥饿难耐,惹得肚子咕咕叫抗议。)更是老北平的韵味儿。这个韵味儿,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精气神儿,是各个手艺行当祖辈相传的规矩,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严肃认真却又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

吃饭,看似最小事,亦是最大事,也最能体现这种韵味儿。

吃乌鱼钱儿就去东兴楼,品瓦块鱼就找厚德福,尝江豆腐要到同和居,馋烧锅鸡只认致美斋。鸡胗要去里儿,毛肚去草芽,烤鸭要带黄油留架装,豆汁儿要配焦圈辣咸菜。到了吃蟹的时候,别地儿不去,只寻肉市胡同的正阳楼,吃着涮羊肉,就着葱花饼,每人一团一尖两只大个儿的螃蟹,完事少不了一碗压轴的汆大甲……

那时候,提味儿用的不是鸡精是高汤,切肉靠的不是机器是手艺,好厨子一辈子做精一两道菜,半辈子带出个把大徒弟。

不似现代,糊里糊涂吃的都不知道是什么化工产品,人心烦躁,不说也罢。

最后要说说梁实秋,其实我每说到梁,便要说起鲁迅。这二位对骂了一辈子,梁骂鲁是含怨胸中尖酸刻薄,鲁骂梁是资本主义丧家走狗。论学术造诣,二位都是文坛大家,我等万万不敢评说,但说起鲁迅今天在大陆的地位,与梁实秋确是天壤之别了,原因除了“政治正确”之外,我想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书里写卖酪的小贩搞促销抽签,不想运气极差,连着几签一整挑子的酪都被富家公子哥儿赢走免费吃,自己吃不完还叫上打杂儿的下人一起吃,只剩卖酪的自己咧着大嘴哭。这一段最初读着颇为有趣,尤其是小贩咧着大嘴哭的样子。但细细一想,一个大男人大白天能难过到咧着大嘴哭,必然是因为他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不仅没能糊口养家,还白白赔掉了许多本钱,这几日家中老小定是不易过活了,和旁边衣食无忧兴高采烈免费吃酪的公子哥对比,更有大大的讽刺意味。

梁实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世家,眼里只觉乳酪好吃,抽签有趣,却体会不到平民小贩的生活疾苦,他写着有趣高兴,我却读着心里不是滋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4】

 发现一个现象,经常看到有些年轻朋友在博客,或者朋友圈里贴出诸如岁月静好、春风不躁之类的语句,似乎已经参透人生,领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奥义,请注意,是清欢,而不是大欢或狂欢。但仔细想来却觉得单薄乏力,一个初入社会还没有多少人生阅历的年轻人说出这些话,到底是痛过的参悟,还是生生的矫情?

这就如同人生如梦这样一句话,如果是一位老爷爷一边捋着长长的白胡子,一边从口中缓缓说出,想必大家都会一致点头,认为说得对呀,确实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就像梦境一般,到头来都是虚无缥缈,妙哉!而同样一句人生如梦如果是从一位流着哈喇子的黄口小儿嘴中蹦出,那么大家定会先哑口无言、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活在自己的年龄里,即使说出一些惊世骇俗之语,大家也觉得如同鹦鹉学舌,言之无物。

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中认为,旅行和经历很重要,这是达到健康、平和心境的必要条件,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于丹老师那样的条件,可以周游列国,感悟人生。所以,我认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经历,要多去接触社会,多在生活的磨刀石上磨砺,有条件的话多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下异域的风土人情,而不是受了点挫折,就躲在屋子里发发微博,来句岁月静好,就可以在自己受伤的心灵上来一剂麻药,做参透人生状。

苏轼的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之所以为后人久久流传,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豁达、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满足的体会,是一种阅尽人世沧桑、洞悉世态人情后品味出的人间真正韵味。人们在初入社会之时本无争名夺利、勾心斗角之心,理想中职场的人们应该是诚实守信、相敬如宾,一派祥和之气,但当幼稚的理想被老辣的现实击打得体无完肤之后,大家都学乖了,开始被染缸浸透,开始浮躁不安,偶尔的欢愉也是大欢、狂欢,这与清欢完全不同,它不持久,没有味。

但是,苏轼却是另外一种人,他在经历宦海沉浮、世间炎凉以后,还能在从容处理世故的同时,坚守本色,体验到内心深处的真正欢愉,不能不说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痛过反思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享受长久的清欢,起码得经历立志、实践、反思这样几道关卡,才能获得这人间真正的韵味。

首先说说这个立志,其实也就是我们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梦想,因为它是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你想当悬壶济世的医生?汇通天下的商人?还是纵横捭阖的政客这些都可以,或者你想当一名称职的厨师、一名站岗的士兵、一名理发师也可以,梦想不分高低,但总得有一个,而且那个梦想只属于你。

其次要去勇敢地实践,这一关非常重要,因为梦想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且通过实践,你会发现有些梦想是需要修正的,而有的梦想是在实践中才会悄悄出现,命运会在实践的长河中拐那么几道弯、越过几道坎,甚至有时一定要行到水穷处,才到适合你坐看云起时的地方。

最后要善于反思,只顾低头拉车的人,他终究提高不了工作效率,更别提人生方向、人生梦想、人生韵味了,多回头看看来路,想想未来的方向,无需多久,一杯茶、一阵雨的工夫就够了,当你的实践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在某个瞬间,自然就会顿悟,哦,原来人间有味是清欢呀!然后会心一笑,走进一湖烟波中,与好友品茶,与好书交谈

没有穿越过沙漠的人,不会明白水对于生命的珍贵;没有拼杀于沙场的人,不会明白战旗对于军队的意义;同样,没有经历过人生跋涉的人,体会不到真正的清欢,所以,勇敢点吧,年轻的朋友,让我们跋涉过后,再言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5】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传读后感:

元气满满,富有生气的人总是不容易被理解。东坡被林先生称为,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人。无疑,苏先生确实也是这样的人。诗、书、画、文、词可谓样样精通。单单拿出一样做到顶尖已经是难得可贵,样样精通可谓神人。

不仅仅文方面,还钻研制墨及工程营造。甚而美食方面也有所造诣。传奇一样的存在。

北宋自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重文轻武。对待文人是比较宽容的,倔强的东坡秉性使然,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在政治上虽有抱负和才华,却被频频贬谪。不断向南流放的日子,更见其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如此旷古奇才乐天派,越读越让人着迷。

对此,先是对苏东坡和林语堂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对四川眉山和三峡充满了向往。其次是,宋朝的政治文化制度。还有王安石变法和历代的改革。当然还有东坡系列美食。

先抛出较喜欢的苏先生几首诗吧。(题外话)第二首密州思到王弗所做,密州是现在山东潍坊的诸城。东坡说到王弗时,说到一句无后顾之忧,印象深刻。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人世间的虚名薄利,不过是蜗牛触角、苍蝇头那么大的得失,有什么好为之奔忙争夺的。凡事都有命中注定,谁弱谁强也没有意义。暂且趁着闲散之身还未老去,容自己稍许张狂。一百年中就算每天沉醉度日,也不过三万六千场。想想,能有多少呢?还有忧愁风雨要占去一半。又何必硬要说短论长。有幸面对这清风皓月,苍苔作垫铺展,流云作帷帐高张。江南好,有千钟美酒,歌一曲。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对苏东坡,宋朝,改革,王安石,林语堂,感兴趣的欢迎大家来一起交流哈。对三峡也充满了向往,有打算去此处旅行的或者旅行过的也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哈。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6】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

去年写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的上篇,跟着大文豪梁实秋品尝了北京美食。2019年开年之际,补上《人间》读后感的下篇,让我们继续跟着梁先生品尝南方美食。

福建省有一道菜叫“西施舌”(沙蛤),文中提到,郁达夫曾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记录了“西施舌”这道菜:“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实则,“西施舌”自津沽青岛以至福建,在浅海沙地上都可以捕捉到,是沿海人称之为“沙蛤”的软体贝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故名西施舌。梁先生在文中记载,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的席上,文中描述“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乃是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读到这里,你可能想沙蛤吃到过呀,哪里有书里说的美味,但是在今天,沙蛤的做法已经大相径庭,不再是高汤氽西施舌,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现在的做法,多是把沙蛤的软肉都做入菜中,不再是只取其“舌状部位”,实际味道会差别很大,用文豪的话来说就是“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接下来跟着大文豪继续吃吃逛逛,我们到的下一站是杭州,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先不说味道,书中提到,民国时期要想吃西湖醋鱼,想宴请宾客,也必去楼外楼品尝,“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畜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西湖醋鱼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我们现在在一般餐厅里吃到的西湖醋鱼与楼外楼西湖醋鱼风味相去甚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往往是浓汁满溢,大量加糖,无复清淡之致。”想吃西湖醋鱼,还是要到楼外楼,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说道鳝鱼,北方人对鳝鱼是没有概念的,大文豪喜欢到处吃美食,所以知道,在北方只有河南的餐馆卖鳝鱼,做法有两种,一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需其他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另一做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这样做出来的鳝鱼是酥软的,别有风味。”而且文中还比较了淮扬馆子鳝鱼的两种做法,一种叫“炝虎尾”:“把鳝鱼切成四五寸长的宽条,像老虎尾巴一样,一上略宽,下尖细,如果全是截自鳝鱼尾巴,则更妙。以沸汤煮熟之后即捞起,一条条地在碗内排列整齐,浇上预先备好麻油酱油料酒的汤汁,冷却后,再撒上大量的捣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样子有一点吓人,但是味美。”另外一种做法是炒鳝糊,加上粉丝垫底又叫“软兜带粉”:“那鳝鱼虽名为炒,却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后再炒,已经十分油腻。上桌之后侍者还要手持一只又黑又脏的搪瓷碗,浇上一股子沸开的油,咝啦一声,油直冒泡,然后就有热心人用筷子乱搅拌一阵,还有热心人猛撒胡椒粉。那鳝鱼当中时常羼上大量笋丝茭白丝之类,有喧宾夺主之势。”看来,梁先生还是喜欢吃生炒鳝鱼丝。文中还提到江浙的爆鳝过桥面,令梁先生怀想不已,“爆鳝是炸过的鳝鱼条,然后用酱油焖,加相当多的糖。这种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连汁倒在面上,香极了。”看到这里,我就非常想来一碗鳝丝爆鱼面当晚餐,想到了离我们不远的德兴面馆,似乎这道面是他们家的特色面,远道特来吃面的人也非常多。

梁先生对黄鱼的印象深刻,在过去渔汛季节里,在平津一带,春夏之交的时候几乎家家都大吃黄鱼。梁先生记忆中的黄鱼做法是:“我家的习惯,是焖煮黄鱼一大锅,加入一些肉片,无数的整颗的大蒜瓣,加酱油,这时节正是我们后院一棵花椒树发芽抽叶的当儿,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投入锅里一起煮。不分老幼,每人分得两尾,各个吃得笑逐颜开。同时必定备有烙饼,撕碎了蘸着鱼汤吃,美不可言。”书中描写还真是真切,感觉能闻到黄鱼的香味,还能看到烙饼蘸鱼汤的场景。书中还说,“黄鱼的鳔晒干就是所谓“鱼肚”。鱼肚在温油锅里慢慢发开,在凉水里浸,松泡如海绵状,蟹黄烧鱼肚是一道名肴。”可惜现在的餐馆时常以假乱真,用炸猪肉皮冒充鱼肚,行家很容易分辨,但一般的吃客是分辨不开来的。

龙须菜,《本草纲目》记载着:“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丛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现在则龙须菜几乎到处有,粗长茎白,嫩绿细芽。梁先生提到第一次吃龙须菜是在上海,“上海初次尝到火腿丝炒新鲜龙须菜,嫩嫩的细细的绿绿的龙须菜配上红红的火腿丝,色彩鲜明,其味奇佳。”

梁先生爱吃,书中描述的美食多至几十种,美食的感悟和场景,在看的时候也多身临其境,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有爱美食的,喜欢吃吃逛逛的同事们,可以再自己读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个人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人间的生活气息,美食的香味,所谓的清欢,是品尝美味时候那种自在,独我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吧。我乃俗人,终不能理解“清欢”之意,只能关注到“人间有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7】

看这本书,一直处于很饿很馋的状态。时值北京炎夏,减肥之季,每晚不食晚餐。每每拿起此书,必定嘴里湿润许多,要大咽数口,方能看完自己深爱的一个吃食。

‌爱此书的原因有二:

‌一是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看梁老先生的文字特别的亲切。书中所提到的好多吃食,我打小就吃,而且很爱。爆肚儿,炒肝儿,灌肠,烤鸭,丸子,涮羊肉都特好吃!我记得小时候我妈带我跟我姐去东四小吃一条街,往街深了去,有一家炸灌肠的,味道最佳。一口特大的平底锅,稍歪着放,让油倾向一边,在油里炸灌肠,炸好了在旁边控油,然后盛在一个小塑料碗里,再浇上加了盐的蒜汁儿。灌肠外焦里嫩,嚼在嘴里咔咔的,蒜汁儿起到了提咸去腻的作用,简直是完美的组合,好吃之极。旁边还老有那住在附近的没牙老太太过来吃,一要就是两碗,也吃的咔咔的,都不知道她用什么嚼的,特逗还吃的特香。还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友谊宾馆吃饭,要的是小吃自助餐,别的不说,就它那炒肝儿真棒。卤打的稀稠适宜,而且里面的肝儿肠儿特多,也收拾的干净,肠子里面没有肥肉。我一连喝了3,4碗(小碗哈,不然真太饭桶了),还意犹未尽。实际上老北京人喝炒肝儿不用勺的,就用嘴就着碗边,左滑一口,右滑一口,就跟用嘴洗碗似的,一会儿一碗就喝光了。好吃的东西真太多了!我妈还是个特会做饭的人,尤其馅儿类做的出色。小时候最受不了的是我妈的白菜馅馅饼和韭菜鸡蛋虾的素馅饺子。因为这两样我吃不够,每次都是吃到肚子圆鼓鼓的,再不能盛了,方才收嘴。写到这里,我又馋了,满满的全是回忆,全是小时候。梁老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好多老字号,我上网查了查,有的还在,有的早消失了。这些还在的老字号我打算都去吃吃,也算是看这本书的一点收获吧。

‌二是梁老先生知道的东西多,每每吃食都能引经据典,还把古代的老饕,什么陆游啊,苏东坡啊,都搬出来了。意思是,古人尚且好吃,会吃,今人以古鉴今,更应好吃会吃!这一观点深得我心,为我的好吃找到了依据。而且梁老先生还说: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人才知道馋。这一观点再次深得我心,为我的馋又找到了依据。

‌我很开心,我可以继续吃,继续馋了,因为这没什么丢脸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8】

暑期读了林老的《人间有味是清欢》,颇有感触。

整本书分为七辑,第一辑便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清欢,何为清欢呢?我想“清”是清静、清澈,“欢”是欢喜、欢愉。清欢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不受物质束缚的,也没有外在条件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意:对美景的向往,对往事的回首,对琐事的淡然,对人世的热情,与老友的重逢。只要心中有情,单纯的情感,生活中便处处有清欢,处处有幸福。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极减至零,让我们回到最简最初的本心,尽心尽意,一心一意,回到最单纯的欢喜。静时的远方广阔无边,一朵花就是整个花园,一滴水便是万里江河,一棵树也是一片山林。我想,在林老的生活里,他是清欢的,他无拘无束,向往生活的美好,摒弃尘世的喧杂。我想追求的也是这一抹清欢,在白芒的雪夜看一盏灯,在丰收的季节赏漫天红,在拾起碎片的日子思念远方的朋友,在喧嚣的世间写一封牛皮纸信,在快节奏的城市慢下脚步,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远方。

第四辑忧欢派对中有一篇文章《绝望中还向前跑》,文章讲述了黑人威尔玛·鲁道夫的传奇故事。她家境贫穷,有12个兄弟姐妹,不幸的她还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医生曾断言她再不能走路,但她和母亲并没有放弃,每天坚持复健。渐渐,她跑着跑着,就跑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追得上他。在1960年的奥运会上,她赢得了4枚奥运金牌。

威尔玛都可以从不能站立到最后获得奥运冠军,我们还有什么借口遇到挫折就放弃呢?人生是一场旅行,挫折难避免,一个人的伟大,不完全在于成功,更在于追寻与坚持。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哪怕路途多么遥远,多么黑暗,也总有机会看到光明。我们会遭遇失败,正如我们也有机会成功;我们会步下舞台,正如也有上台的机会。

绝望中还向前跑,不要抱怨社会的不公,不要抱怨生活的艰辛,不要抱怨世事繁杂,只要铭记初心,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哪怕成效渺茫,也可以拥有心灵的宁静,内心世界的丰盈,和一种向上向善的动力。

人间有味是清欢,行走人世,气清景明,繁花盛开。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9】

人生百年,有时候我们觉得三万六千个日日夜夜是那么漫长,有时候我们却觉得多少美好的岁月转瞬即逝。究竟我们的心中有多少真挚的深情,能够经得起岁月的等待;究竟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没有实现的梦想和愿望,还能够经得起沧海桑田!

于丹的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用朴实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以她自身的经历,为我们解读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化解困惑,如何面对文化,如何面对生活。

生活本身包含着人生百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只有亲自经历品尝,才能懂得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才能懂得什么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幸福。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我们的内心时常被狂风暴雨所侵袭,被无常的困惑和遗憾所困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内心的温暖,如何驱散阴霾,如何融化寒冬,如何化解忧愁和悲伤,如何治愈心灵的伤口,如何净化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拂去尘世的凡尘,让我们的心温暖、宁静、快乐、幸福。正如于丹在书中所说,很多人说这个时代太浮躁,其实,身处浩渺的大千世界中,每个人只是其中一员,我们能做的是静下心来真诚地面对生活。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行走、绘画、音乐、读书的世界中,或者去养花、养鱼、听戏、喝茶,我觉得都可以。只要让自己倾情投入,从中获得宁静从容,你就一定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为什么很多人生活富裕了,却失去了欢乐,反而回忆起那些没钱的日子,原因就是在没钱的时候,生活得很朴实,感受的是真心;因为是真心,活得更踏实。

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无需羡慕灯红酒绿的醉生梦死,我们也无需依附那些狂嚣一时的达官贵人、爆发土豪,我们只需寻求自己内心的宁静。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只要你有一颗热情善良的赤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情。豪华总不长久,得意也只是一时,持久的、持之以恒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平平淡淡的生活。只有我们细细地用心品味,才会发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美好,即使是凡人小事,哪怕是花花草草,或者是一本书,一杯茶,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清新的芳香。正因为我们用心思索,我们真心追求,我们懂得珍惜,哪怕没有钱,我们一样有精致的人生,哪怕不富贵,我们一样过着优雅的生活。优雅的生活,不是来自于金钱,也不一定就是豪华排场,而是有丰富的内涵和涵养,而是有一颗丰富的善良之心,而是懂得互相珍惜,而是有滋有味的百味人生。

懂得珍惜,理解生活,不是没有困惑,不是一帆风顺,仍然需要追求,仍然需要付出,在人生路上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风风雨雨,但因为心里种植着百花的种子,我们的周围迟早会散发着百花的清香;心里有一个能够盛得下潮起潮落的大海,我们的生活自然不会畏惧各种狂风暴雨惊涛巨浪;心里装得下日月星辰,我们的心灵自然会有一个浩瀚无垠的天空。

哪怕是一朵花,也有一朵花的精彩;哪怕是一顿饭,也有一顿饭的清香;即使是一个温暖的瞬间,也值得令人回味;纵然是一段普通的感情,里面也包含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当我们一步步地走过,当我们一次次地跨越,当我们转过身回忆,当我们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一路走来,原来我们走过的那条小路上开满了精彩纷呈的美丽小花,即使是我们曾经流过的痛苦泪滴,也化作了晶莹剔透的一粒粒珍珠。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0】

读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

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中认为,旅行和经历很重要,这是达到健康、平和心境的必要条件,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于丹老师那样的条件,可以周游列国,感悟人生。所以,我认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经历,要多去接触社会,多在生活的磨刀石上磨砺,有条件的话多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下异域的风土人情,而不是受了点挫折,就躲在屋子里发发微博,来句“岁月静好”,就可以在自己受伤的心灵上来一剂麻药,做参透人生状。

苏轼的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之所以为后人久久流传,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豁达、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满足的体会,是一种阅尽人世沧桑、洞悉世态人情后品味出的人间真正韵味。人们在初入社会之时本无争名夺利、勾心斗角之心,理想中职场的人们应该是诚实守信、相敬如宾,一派祥和之气,但当幼稚的“理想”被老辣的“现实”击打得体无完肤之后,大家都学乖了,开始被“染缸”浸透,开始浮躁不安,偶尔的欢愉也是“大欢”、”狂欢”,这与“清欢”完全不同,它不持久,没有“味”。

但是,苏轼却是另外一种人,他在经历宦海沉浮、世间炎凉以后,还能在从容处理世故的同时,坚守本色,体验到内心深处的真正欢愉,不能不说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痛过反思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享受长久的“清欢”,起码得经历“立志、实践、反思”这样几道关卡,才能获得这人间真正的韵味。

首先说说这个“立志”,其实也就是我们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梦想”,因为它是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你想当悬壶济世的医生?汇通天下的商人?还是纵横捭阖的政客……这些都可以,或者你想当一名称职的厨师、一名站岗的士兵、一名理发师也可以,梦想不分高低,但总得有一个,而且那个梦想只属于你。

其次要去勇敢地“实践”,这一关非常重要,因为梦想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且通过实践,你会发现有些梦想是需要修正的,而有的梦想是在实践中才会悄悄出现,命运会在实践的长河中拐那么几道弯、越过几道坎,甚至有时一定要“行到水穷处”,才到适合你“坐看云起时”的地方。

最后要善于“反思”,只顾低头拉车的人,他终究提高不了工作效率,更别提人生方向、人生梦想、人生韵味了,多回头看看来路,想想未来的方向,无需多久,一杯茶、一阵雨的工夫就够了,当你的实践积累得足够多的时候,在某个瞬间,自然就会顿悟,哦,原来“人间有味是清欢”呀!然后会心一笑,走进一湖烟波中,与好友品茶,与好书交谈……

没有穿越过沙漠的人,不会明白水对于生命的珍贵;没有拼杀于沙场的人,不会明白战旗对于军队的意义;同样,没有经历过人生跋涉的人,体会不到真正的“清欢”,所以,勇敢点吧,年轻的朋友,让我们跋涉过后,再言清欢!

最后,我拿起一些心灵感应的句子和你分享

一。当你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时,看看你是否珍惜你所拥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

”其实,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被别人暗暗羡慕。

优雅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节奏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你可以忙,但不能乱。

3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1】

上学期有朋友推荐给我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就一直向往,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看。买到这本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书中于丹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生活体会,她的经历大都与我们的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且语言清新简单,又发人深思。她在书中还大量的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和苏轼的诗句,所以文化味道十足,但并不晦涩难懂!每每读到他们的诗句,内心还会小窃喜一下,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又有了进步!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不断的读下去,欲罢不能!我似乎和于丹老师漫步于静谧的山谷中,时而与她开怀大笑,时而同她静坐沉思,时而随她引吭高歌,时而又与她一起轻闭双眼缅怀悼念!读完书后,于丹老师的形象在脑海中就更鲜明了,我猜想她一定对人亲切,穿着淡雅,举止温柔!甚至向往着与她见面,向她请教!

记得刚翻开这本书时一眼就被“幸福”两个字吸引。

我似乎好久都没有觉得自己很幸福了,和朋友聊天的主题大多数都是生活的压力,慢慢地,感觉自己变得脾气暴躁,内心脆弱。所以看到书中写“幸福”二字时,我再也无法移开自己的眼球。

于是我开始体味自己的幸福。于丹老师说:“我觉得,我的母亲和女儿是两个最幸福的人!小孩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什么都相信,天真、浪漫、有梦想;老人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经历过苦日子,对当下很知足。尽管现在的成年人压力很大,但若能像孩子一样保持成长,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幸福感就会多一点!”

来到学校的这几年,经历了很多,毫无疑问的是:我真的像孩子一样成长着!我也像孩子恋家一样依恋着这里。作为孩子,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这个家里的家长、家人一直包容我,鼓励我,引领我。这些我都铭记于心,我也像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一样知足并且感恩!想到这,我突然发现内心暖暖的,想要幸福的信念也坚定了,也许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每天早上到班级,每个孩子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上课时,与他们会有想法上的共鸣或者语言上的交锋;课间有些孩子会诉说他们的快乐与烦恼!就这样,我和他们一起成长着!每每看到有毕业的学生来看老师,我就想象着自己将来也会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学生长大后可能会遍布大江南北,从事各行各业。我就会无比兴奋!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幸福味道吧!

每当我的工作中出现问题,同年组的.老师都会积极地帮助我,为我“出谋划策”,我的心满满的都是感动,并且觉得自己特别有安全感。这一定是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渐渐浓郁了!因为我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和感恩,有孩子一样的梦想——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但是我的生活缺少了孩子的天真浪漫!于是放假的第一天,就与两位好友去逛街,买了自己喜爱的包和衣服,看着镜中自己的变化,心里美滋滋的。之后又与她们一起品尝美食,边吃边聊,互诉烦恼、互相开导、又各抒己见!那一天简单、充实、快乐!回到家后,神清气爽!

于是我开始学着天真浪漫的生活。偶尔看场电影,有时会买点零食,坐在江边阴凉处,看看书、吹吹风、吃点零食,累了就在吊床上小憩一会儿等等。

我的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有为人师的幸福味道,有同事给我的幸福味道,还有家人给我的幸福味道!真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真的很棒,不仅引领我体会自己的幸福,且教会了我如何追寻幸福!我还会再细细地读这本书,相信定能让我收获更多!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2】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出自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句之间描写了早春之景,虽是春景宜人,苏轼词中却多少有些消极之意,他极力躲避世俗烦恼,想要在春景中沉浸自我,以此忘怀。千年前的苏轼在历经波折之后所得到的人生的领悟,而千年之后的于丹在自己的书中向我们展现了她对于词句的领悟。

她所谓的清欢,是一种回归本原、洗刷铅华的生活态度。她想要的是一种追随内心的体验。

也许不同的人对于词中“清欢”一词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同样的是我们想要的清欢是我们对人生的选择,苏轼用他所理解的清欢演绎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于丹为寻找自己的清欢选择了行走,她带着问题行走,走过繁华的都市,走过宁静的乡镇,慢慢寻找生命的真谛。

千年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女子,她美艳绝色却冷若冰霜,明眸皓齿,不卑不亢。双八年华,已出落得楚楚动人,她以这个姿态震惊周朝,同样也虏获了那个男人的心。幽王为她烽火戏诸侯,这是荒谬到后世君王没有勇气模仿的举动。

她不给他一个笑,却替他担了祸水之名,他偏给她一个玩笑,待他拱手江山讨她欢,如此,为她负上“幽”的亡国谥号。后人以她美色祸国,将一切错处归咎于她,其实有没有褒姒都是一样的,女人不过是昏君亡国的一个借口,周朝注定该亡,只是她的美丽加速了这个王朝的湮灭。余以为褒姒是值得人敬服的女子,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失率性,她不笑时,哪怕幽王再怎么费尽心思,她也不笑;她要笑时,哪怕代价是倾国倾城,她也照笑不误。

史书记载,烽火戏诸侯是褒姒的最后一个亮相,此后再没有了她的身影,但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个一笑倾城的女子。她的清欢是一种脱离世俗的安逸。尽管她身处深宫,但她仍然保持着乡村妇女的坦率。她不需要金银珠宝,不需要绫罗绸缎,于她而言,所要便是执君之手,携手余生。

这是她的清欢。

还有一人,罗贯中书中的周瑜,不得不说的是,真正的周瑜并不像他书中所写的一般小气奸诈,急功近利。

历史上的周瑜,真真当得起”风流“二字。江南山水飘渺自古为人所叹,其地地灵人杰,养得江南儿女多情。只是其中出类拔萃者多,得天独厚如周郎者少。

周郎俊逸,周郎优雅,周郎对旋律的美妙理解,周郎安顿下来。我今念及周郎,仍可思至其谦谦君子,撩拨人心悸动。可以想当年,赤壁之战后,周瑜是什么样的壮丽模样,正如苏轼所说,羽扇麟巾,谈笑风生,桅杆和双桨飞扬。

浅浅一笑,不知误尽多少红颜年少。自周瑜之后,出了谢安谢太傅,其风流高雅为世所重。

当时的谢安是王谢最杰出的儿子,也是东晋最有才华的人。只是谢安本身无意仕途,二十岁隐居,四十岁初出山,一隐东山二十年,是为了一鸣惊人。二十年前,他抛去了家族,抛弃了荣华富贵,放下尘缘俗事,只为了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

二十年后,他出山救国,淝水之战,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甫一出手,为东晋王朝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翻身仗。

可谢安又是周瑜之后的多少辈。我们难以猜测,还在隐居东山的谢太傅是否会想到当年的周瑜,但不可否认的是,先人因循着周郎凤仪才开出了魏晋风流,育出无数文人墨客。

周郎已去。

周郎不知,他无心成就的高度令多少凡夫俗子望而却步。其实赞咏他的子瞻本身已是出类拔萃,也不由得在他面前自惭形愧。他想要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同所有男儿一样,他也想要建功立业。

江山折腰,功名误人,谁不一样?只是,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做得极为出色,自由的在朝堂与江湖之间转换身份,他可以是战场上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卸下盔甲,他也可以是宴会酒席中儒雅的温润公子。

他是军人,也是文人。他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他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这是他的清欢。

所以说人间有味,其味无穷,我们在追寻心中梦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生的清欢。这是我们追随内心后找到的答案。当我们选择回到刚开始的清朗与质朴,想起了初心,想起了出发的理由,则找到了人间清欢。

正如李白辗转乡野与朝廷,虽有心仕途,却终不得志,最终选择了相忘江湖,做一个四海为家,潇洒坦然的诗人:仓央嘉措被禁于布达拉宫,高坐于龙床之上,却选择了做回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宁负如来不负卿,他选择了一条比还俗更彻底的背叛之路;范蠡助勾践重振国家,却深知勾践此人可共苦却无法同甘,继而选择了隐居深山,不问世事。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不停地追寻着,不停地探索着,往往忘记了最初的本意,一头扎进历史的洪流中,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纵观历史,找到人世清欢的人必是不忘本心之人。正如于丹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若有一日,你也迷失在现实所搭建的迷宫之中,无法自处,不若循着本心,回到起点,找寻最质朴的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