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景区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9.20

景区调研报告(实用十一篇)。

时光荏苒,光阴荏苒,这一阶段的工作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工作又将画上句号。可以开始写这个阶段工作的总结了,工作总结对于我们工作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我们写总结内容时应该考虑哪些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景区调研报告(实用十一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景区调研报告 篇1

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伴随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旅游业相关的饭店、旅行社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了均衡快速发展,而作为旅游业的核心——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却大大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风景区的核心地位和龙头带动作用没能显现。客观地说,这些风景区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拉力下开发建设起来的,很多景区举债开发,负债累累。经营管理粗放型特征明显,随着旅游业经营环境的市场化和法制化,初创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在市场竞争压力和内部利益驱动的双重刺激下,这些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成为历史必然。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旅游业主要是由旅行社业、交通客运业和以宾馆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三部分组成的。也有人提出“旅游业六要素”,认为旅游业是由“游、购、娱、吃、住、行”六部分组成。还有人提出“旅游业三体”即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介体——旅行社、旅行交通等。这几种说法对景区业的基础作用、核心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

其实,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形成的景点业,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者之所以选择某一地作为目的地,主要是由这里的著名景区(点)的吸引,游览这些景区(点)是他们最主要的旅游动机和旅游目的。但长期以来由于对景区(点)业的应有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的景区管理模式,导致目前风景区无论在行业管理、市场化程度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落后于其他行业,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风景区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由于其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的,并由此导致了种种问题:景区规划滞后,执行乏力;投资主体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和多头管理;等等。风景区要想走出目前的瓶颈状态,必须探讨新 1 的可行的管理体制。

南湾湖风景区是以南湾湖为核心的山水观光型风景区。南湾湖原称南湾水库,建成于1955年,是一个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城市供水和旅游经营于一体的大型水库。南湾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直到2003年才建立独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南湾湖风景区才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可以说,南湾湖风景区浓缩了我国大部门风景区的发展历程和体制弊端,现在一样走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本文在探讨南湾湖风景区管理体制问题上,一是对风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进行了拆分,按照“三权分立”的理论对信阳市政府、南湾湖风景区管委会及旅游公司进行了责权利的划分,这是破解体制瓶颈的关键,也是实行政企分开的理论依据。二是在分析南湾湖风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图谱,重点分析了核心层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为风景区重构管理体制框架明确了重点。三是从投资融资、主导市场的角度,主张建立与南湾湖不相隶属的南湾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实行门票专营,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经营与管理分开,使风景区的管理更加规范、运作更加顺畅。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及其对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对风景区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风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问题已经成为旅游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由政府包办一切或政府垄断经营的风景区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无法在新形势下有效保护风景区宝贵的资源,也无法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因此,风景区的体制创新在政府层面、业界和学术界都备受关注。

不少学者对与风景区体制改革以及风景区的产权、属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风景区的界定

由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发展阶段等方面各不相同,风景区的概念和叫法也各不相同。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国家公园体系来管理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我国也建立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文 2 化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等系统来管理国家风景名胜资源。王维正、胡春姿等认为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或生态资源。孙筱祥、徐大陆等以美国国家公园为例,将其分为三大类,即天然国家公园、历史遗迹国家公园和国家游乐胜地。胡涌、王子林等认为,从相似性来看,美国的国家公园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

我国学术界一直都在对风景区及其管理模式创新问题进行探讨,对“风景区”这一名词的提法也不太一致,如有的称作“旅游景区”、“自然风景区”、“风景旅游区”、“风景管理区”、“风景名胜区”、“公共景区”等等。由于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最实质、最根本的组成部分,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以上种种称谓只是对同一种事物的诸多不同称谓。所以,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的都是同一对象——风景区,可谓殊途同归。显然,风景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要做出统一的界定比较困难。因此,本文为便于论述,文中的风景区一般指“风景名胜区”,且界定在那些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公共型自然旅游景区,一般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称“风景区”。

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关于风景区资源的产权研究

毋庸置疑,风景区范围内的山、水、林、地等资源属于国家,这涉及到一个产权问题,而产权是可以分解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指出,产权可以分割为使用、收益、转让等权利,其中的每一种权利还可以继续进行细化。赵燕菁指出,这种产权的可分解性,使同一资源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为制度的创新带来了极大空间和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嵩龄从风景区资源与旅游市场的关系出发,提出可以将风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张广瑞认为,风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环境破坏,只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认为,我国风景区资源产权不明晰,多权不分,导致风景区资源在旅游开发上出现种种弊端,甚至被大规模破坏。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兴斌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出 3 发,提出了“四权分立与制衡管理模式”,即景区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部门,经营权归企业,监督权归法律、舆论和国际规则等。

3、关于风景区产品属性的研究

对风景区资源和产品属性的分析和界定,是研究风景区管理体制问题的基础。关于风景区产品属性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但以赞成第一种观点的居多。第一,认为旅游景区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如彭德成(2003)认为一个风景区依托公共资源设立门票进行游客管理时,这个风景区便从公共产品转变为准公共产品,这样其既包含了公益性成分又包含经营性成分,那么旅游景区既可以由政府直接经营也可委托民营企业经营。第二,认为旅游景区是资源国有的私人产品。唐凌(2005)通过对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和外部性的分析,认为风景区通过售卖门票等方式而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可以实现风景区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创新,国家作为风景区所有者和行政管理者行使相应职权,风景区的经营管理则主要由市场提供。第三,认为风景区是否属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马梅(2003)在《公共产品悖论——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生产分析》中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剖析我国风景区旅游产品的价格、生产者、经济效率等问题,得出这样的结论,现阶段在国家财政预算约束刚性的情况下,风景区旅游产品公共产品性质发生变异,需要私人生产者的参与。

4、关于风景区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的研究

魏小安认为,风景区资源也是经济资源,必须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旅游资源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和发展。目前,中国风景区组织结构大体有三种,即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独自经营、政府与企业共同经营,但这三种模式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风景区是这三种模式兼而有之,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邬爱其、徐进通过分析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规制现状和组织结构,认为分离经营性项目是风景区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要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在经营性项目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新的运行制度。

李树明、郭建有以华山风景区先后3次大规模的体制变革为事实依据,提出了 4 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风景区从公益性管理向经营性管理转变是一种制度进步;二是我国风景区在体制改革中应普遍推行统一管理模式;三是现阶段风景区在政府行业管制下实行企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提高风景区投资融资能力和促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保障国家对风景区资产的所有权收益。

谢凝高对风景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发挥风景区功能与风景区资源保护双重任务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李如生认为,风景区开发经营应坚持“国家所有、政府授权、特许经营、社会监督”的原则,在建立规范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以郑易生、徐嵩龄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对黄山风景区管理体制进行了认真的走访和调研,对这种“黄山模式”的行政建制、经营体制、旅游管理方针等方面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更新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对于风景区性质的界定、类型的划分、产品属性的判断和经营管理模式都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对中国风景区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比如政府的规制问题、保护与开发问题等,指出成立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并不否认对适度经济利益的追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问题。然而,当把这些理论针对当前我国风景区实际存在的问题时,犹如一个个散落的珍珠,难以成为一个富有逻辑关系的整体。尤其是我国风景区的大规模开发,是在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发展起来的,单纯分析产权、规制等问题而无视景区各利益主体的“经济人”行为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只有综合风景区众多相关利益主体,统筹兼顾,才能协调发展。

三、选题的研究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可行性和可能创新点

1、预期目标

风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已导致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利益分配不均、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改革现有风景区管理体制,破解旅游业发展瓶颈,探讨建立一个既有利于资源和生态保护又能兼顾旅游开发、5 既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体系,以风景区管理体制的革新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以南湾湖风景区为实例,从我国风景区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入手,对风景区的性质和功能、产权性质、产品属性、经营和管理、开发和保护等要素进行剖析,分析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风景区管理体制的方向。在探讨南湾湖风景区管理体制问题上,一是把风景区的产权分解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立”;二是在分析南湾湖风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构建南湾湖风景区利益相关者图谱,着重分析了核心层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为重构风景区管理体制框架奠定基础;三是从投资融资、主导市场的角度,主张建立与南湾湖风景区不相隶属的南湾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实行门票专营,政企分开,管理与经营分开,使管理更加规范、运作更加顺畅。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三个体系的构想:一是构建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二是鼓励以市场为主体的经营体系,三是探索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体系。

2、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通过图书馆和中国期刊网等网络平台,广泛查阅和搜集与论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重点研读与风景区管理体制相关的文献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摘抄关于论题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典型案例以及相关统计数字,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分类,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同时,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还对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以及南湾湖风景区边缘地带等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论题的第一手资料。

(2)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一些著名风景区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针砭时弊,指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下一步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路。

(3)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把研究对象如实地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笔者认为与风景区管理相关的利益主体如政府、管理者、投资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等,是构成风景区管理的有机单元,在研究体 6 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利益相关者属性分析研究南湾湖风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利益相关者图谱,结合现有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索出适合此地永续发展的管理思路。

3、可能创新点

本文可能创新点有以下三点:

1、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对风景区旅游产品性质和权属进行界定,认为在当前我国财力有限和财政预算约束刚性机制下,风景区要发展,实行企业化经营是最现实的变迁之路。

2、本文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统筹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用利益相关者属性分析研究当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利益相关者图谱,结合现有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索适合此地永续发展的管理思路。

3、尽管已经实行“三权分立”,政企分开,破解了风景区管理诸多体制难题,但并不意味着景区一定会快速健康发展。笔者主张建立与风景区管理机构无直接隶属关系的旅游集团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理念,通过投资融资,吸纳开发建设资金,促进风景区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开发和高标准保护。

四、论文框架

笔者通过分析风景区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如风景区性质和功能、风景区产权特征、风景区产品属性、风景区经营问题、风景区保护与开发,讨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从行政管理体系、经营体系、监督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破解南湾湖风景区体制问题的解决方案。全文共分五个部门。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笔者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以及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二章对风景区相关管理要素进行探讨,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第三章介绍南湾湖风景区管理体制现状,对南湾湖风景区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第四章提出了南湾湖风景区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构建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鼓励以市场为主体的经营体系、探索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破解南湾湖风景区体制难题的方案。

五、计划进度安排

论文的写作时间从2010年3月底开始,至2011年3月基本结束,以通过华中科技大学盲审和完成盲审修改意见为标志。大致时间安排如下:

1、搜集资料,2010年3月底~4月30日。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提供的资料,搜集与风景区管理体制、风景区产权、经营模式等有关的观点、论文、期刊和书籍等,摘记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完成文献综述,为下一步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2、实地调研,2010年5月1日~6月30日。本论文属实证性论文,写作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和调研非常有必要。笔者首先要对本文写作对象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进行全方位考察,此外还拟对焦作云台山风景区、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信阳市灵山寺风景区以及新县红色旅游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3、完成开题报告,2010年7月1日~8月31日。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写作论文开题报告,并于2010年8月通过学校组织的论文开题。

4、完成论文初稿,2010年9月1日~11月31日。集中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论文初稿。

5、修改定稿,2010年12月1日~2011年3月。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于2011年3月提交学校进行盲审。

六、参考文献

[1] 李景奇,秦小平.中国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比较研究[J].科技导报,1998(12):55~58 [2] 郝索.旅游经济新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3] 钟勉.试论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旅游学刊,2002(4):17 [4] 邬爱其,徐进.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性项目规制改革探讨[J].旅游学刊,2001(4):64~68 [5] 黎洁.旅游环境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7] 彭德成,肖澎,周梅.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3(6):54~56 [8] 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20 [9] Tao Chang Hung,Eagles PFJ,Smith filing Taiwanese Ecotourists Using a Self-Definition Approach.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12(2):149~168 [10] Gevat Tosun.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Vol.21,2000(6): 613~633 [11] 唐凌.对旅游景区产品性质的重新界定[J].统计与决策,1999(10):159~160 [12] 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J].旅游学刊,1998(2):50~54 [13] 李树民,郭建有.对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变革的制度分析.旅游学刊,2001(4)[14] 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旅游学刊,2004(1):11~15 [15] 李娟,吴纪滨.论我国旅游企业征信模式的选择.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3):39~42 [16] 张俐俐,袁国宏.论行业协会在国我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中的作用.社会科学家,2002,11(6):30~33 [17] 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3~50 [18] 何光玮.中国旅游业50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9] 王国新,唐代剑.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0] 吴耀宇.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D],2004 [21] 李洪波,吴建华.试析旅游景区中的权力关系及其管理体制[J].广西大学学报,2005(8)[22] 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3] Marc Holster and Kathy Callahan, Government at Work: Best Practices and Model Program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8 [24]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5] 张梓太,吴卫星.环境与资源法学.科学出版社,2002 [26] 王莹.中美风景区管理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1999(6)[27] 何自力.比较制度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3 [28] 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6~7 [29] 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2 [30] 安德瑞·斯莱夫.新比较经济学[J].经济学消息报,2003:1~24 [31] 曹国新.试析我国景区门票持续涨价的病态成本因素[J].中国物价,2005(6):49~51 [32] 菲吕博藤,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01 [33] 马梅.公共产品悖论——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生产分析[J].旅游学刊,2003(4):46 [34] 费宝仓.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管理体制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5] 王建.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6] 张晓.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7] 郑玉音,郑易生.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8] 王锦.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中的问题与对策.产业经济,2005(9)[39] 陈巧云.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四个原则.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40] 郭山.WTO旅游业的相关条款及我国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l)[41] 徐嵩龄.西欧国家文化遗产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清华大学学报,2005(2)[42] Dior L.kreske.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A Practical Guide for Agencies.Citizens and Consultants,2001 [43] National Park Service Statistical Abstract 2002.National Park Service,Public Use Office,2003 [43] 李景奇,秦小平.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与中国风景名胜区比较研究[J].科技导报,10 1998(12):55~58 [44] 黎洁.赵文红.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5] 王德刚.现代旅游区开发与经营管理.青岛出版社,2000 [46] 王兴斌.风景文物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探讨.旅游产业规划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7] 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8]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篇).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9]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题篇).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0] 徐嵩龄.怎样认识风景资源的旅游经营.旅游学刊,2000(3)[51] 张昕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体制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00(5)[52] 杨锐.美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和执法[J].中国园林,2003(4):63~66 [53] 张晓.国外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管理和经营评述[J].中国园林,1999(5):56~60 [54] 黄安民,赵黎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利益权衡与协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58~63 [55] 欧阳志云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技导报,2002(l):49~52 [56] 李如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8~111 [56]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2 [57] 赵燕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规划,2001(l)[58] 张国强.风景园林发展的亮点与特征.风景园林师,2008 [59] 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3(3)[60] 崔凤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景区调研报告 篇2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以及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且成为世界工厂。我国的旅游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以商务,休闲度假等原因来我国旅游,这是我国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更多人的到来。旅游业称之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最强劲的产业,产业带动力之强,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桂林作为我国较早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是世界上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峰林景观, 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著称于世。其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自古有“山水甲天下”之盛誉,是中外游客向往的胜地。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据今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评选“世界十大最美水景”桂林的漓江以其特有的魅力入选其中成为亚洲唯一的景区,漓江这上天的鬼斧神工之作山与水的自然融合,如屹立在中国这块黄土地的山水画。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着桂林的美丽景色,我们这次调查的冠岩景区就依傍在漓江岸边,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把冠岩这块蛋糕伴着中央对桂林旅游的重视,世界旅游欣欣向荣的发展下,如何将冠岩越做越好做强做大,解决现有的阻碍问题,这是每位关注桂林旅游业发展的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作为一名旅游管理的大学生,也希望通过这次旅游市场调研,可以从旅游者的特征、旅游动机和旅游效果展开调查,得出科学结论,从而有助于冠岩景区旅游的发展,提高客流量和提升桂冠岩景区的整体形象.

一、冠岩景区简介及旅游资源现状

冠岩位于桂林市东郊的草坪回族自治乡,距市中心29公里,国家AAAA级景区。在风景秀丽的漓江中段,其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及风土人情独具特色,是百里漓江精华段唯一开发的旅游风景区,是桂林唯一能在一个景区就能尽享桂林山水享誉中外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这些美景的风景区。所以,冠岩景区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兼奇唯冠岩”。又享有美誉为“漓江明珠”和“漓江零距离景区”。

景区从1992年由桂林华之冠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至今已拥有冠岩地下河游览区、乡吧岛、电动管轨车、重力管轨车、电动游览车、冠岩飞索、云雾山庄、冠岩饭店等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总投资近亿元,占地面积6000余亩,形成了以冠岩地下河为中心的集旅游观光、会议疗养、食宿娱乐为一体的桂林最大型综合游览度假区。2000年,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冠岩景区所属

冠岩溶洞与电动观光管轨车双双荣获了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冠岩是世界游览方式最多的岩洞,冠岩电动观光滑道是世界最长的观光滑道。其中冠岩全长12公里,规模宏大,气势恢弘,钟乳石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现有洞内游程3公里,洞内共有步行、乘坐观光滑道、乘观光电梯、乘坐洞内有轨列车、在地下河中乘小木船等5种游览方式,游览时间90分钟。

冠岩景区的美名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资源优势和无与伦比的绝色风光令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歌咏传诵。唐代莫休符,宋代王正功,明代蔡文、徐霞客,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等都先后游览和题咏冠岩李宗仁、胡志明等都曾到过冠岩景区。

成后漓江冠岩风景区,正以其多层面的无穷魅力,优质周到的服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成为桂林市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冠岩景区现被列为桂林市政府和旅游局重点向外首推的桂林四个景区之一。并且随着桂林市被国务院选为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后,冠岩风景区将会越来越好。

二、景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1)岩洞景区井喷式发展,冠岩的优势降低,客源分流情况明显

桂林市以其独特的岩溶景观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冠岩在岩洞的开发上处于较早地位,但是芦笛岩以国宾洞的口号吸引着一批固定游客,虽然最近几年游客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在桂林旅游中有其领先地位,银子岩是个新开发的岩洞,利用其新的岩洞形态灯光效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各大旅行社共同构造的游客网,使其在桂林溶洞景区参观中异军突起,大有领跑优势,丰鱼岩等一些新开溶洞,这些景区各有特色与冠岩共分溶洞参观这块大蛋糕,这是冠岩的景区门票收益大大锐减,影响力降低。

(2)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特殊要求,结构过于单一项目不够新颖,使游客对于冠岩的期望度降低,很多人来了第一次不想来第二次,景区的安全措施设计不合理,除了以缆车和滑道进入景区以外,游客想自己爬山体验那一段,安全保护不到位,很多游客,特别是老人,小孩容易滑道,下雨天或路滑简直无法前行,这也可以说没有充分利用漓江景色相伴这一很大优势。并且一些餐饮住宿部门显得比较清闲和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食住等需求。

(3)景区的个别服务项目管理不规范,旅游产品销售没有形成规模

在我们这次的冠岩景区内部的参观中,很少有景区服务人员对游客说明安全注意问题,也没有很多的安全警示,将游客带到一些特色产品时也没有服务人员进行介绍,没有设置属于冠岩自己的旅游产品例如一些小的纪念工艺品,丝绸织物,文复品,字画等,无法使游客在景区进行多次消费。个别景点允许照相人员在景区内摆摊设点,出了景区外更是有一些周围居民及社会人员频繁的向游客兜售东西,使得游客厌烦而这全程没有景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4)景区交通不便,停车位置不佳,游客通行选择度低

冠岩景区相比较桂林靠近市区的一些景区而言,其地理位置较偏僻,游客进

出不方便,其实这个交通方面不仅是冠岩,在整个桂林市旅游而言都是比较落后的一方面,那天我们乘车去时看着窗外的'景区,那真是心有余悸,用句玩笑话而言,完全可以用来当F1赛车的自然赛场。但是随着桂林市周边交通环境的改善,交通这块会得到很大的改进,但是冠岩如果不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型停车场和交通管理部,很多的自驾车游肯能会排出冠岩之行,而自驾车却日益盛行,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不适应。

(5)产品资源缺乏与周边地区联动性,抑制了旅游产品附加值提高

冠岩景区产品承载的资源之间缺乏联动性,无法带动与周边景区乡村风光和漓江山水经济价值的提升,不能带动游客滞留时间延长及增加旅游消费等缺陷,从而使冠岩景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并且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欣赏价值的上升,简单的观光旅游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抑制了旅游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使得原有的旅游收入的上升难免出现瓶颈。

三、冠岩景区规划建议

根据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旅游消费随着人均收入的变化会不断升级,先后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这也使得观光游景点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旅游产业要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使游客的旅游由单纯观光型向文化型、知识型转变,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这是大趋势。

(1)建立冠岩特色旅游产品,加强与旅游其它行业的交流

以冠岩特有的冠岩溶洞与电动观光管轨车双双荣获了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为基本标准,建立多种旅游方式相结合的体制,例如增开一些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生活,游客学习民族手工艺等活动。因为针对目前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旅游内容的单调性,游客规模增长与收入效益增长慢等矛盾特点,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消费者除了观光之外的其他需求,达到增加停留时间和游玩次数的目的之外,还能使其在众多同种旅游景区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抓住游客客源,增加收益,树立成功的形象。

(2)分析市场客源结构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建设效益型景区

旅游产品在许多游客中有其特有的定义,作为旅游市场已渐趋稳定,巩固而进入成就发展阶段的桂林旅游业,建设型向效益型的转变愈显重要,这一方面是旅游经济学的自身规律,另一方面也为漓江环境容量所决定。冠岩处于百里漓江中唯一的大型景区,冠岩景区的发展必需要与漓江的发展相适宜,但是又不能完全依靠漓江,就如今年春天之季漓江发洪水造成桂林漓江一片死寂,而这种情况在今年的秋天之季的旱灾也是漓江出现断流现象,完全不能进行旅游活动,因为桂林的魂脉出现情况,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般原理,少了漓江,冠岩在内的桂林旅游行业大大受损,这样给我们的警示就是冠岩要根据现状消费结构特点采取对策提高效益,错开游览时段,均衡发展。而不是旺季人多无处装,员工火燎急躁不适应;淡季寥寥数人不愿装,员工几人和着搓麻将。

(3)各种旅游协调发展,使旅游经济素质向集约化效益型转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着眼于大桂林旅

游区的开发和新景点的建设,把桂林建设成港澳台东南亚,粤桂黔、川湘滇等地区最理想的“后花园”。利用桂林的房价和环境优势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大力提高桂林知名度,把漓江建成中国旅游业的拳头产品,而处于漓江之畔的冠岩景区必需牢牢的把握这个机会使冠岩景区充实内涵、例如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建立属于冠岩的企业内部文化,提高景区内部员工的服务质量和素质,扩大外延就在于冠岩景区不仅仅要牢牢抓住南方客人,还必须扩大知名度使北方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传统现代并蓄,内外旅游并重,冠岩景区要做的不仅仅是开发新的景区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保持传统旅游岩洞参观多方式的优势项目,把冠岩景区与漓江建设成世界上人人向往的胜地,访华旅游必选之地。

(4)建立绿色旅游,各种资源的永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冠岩景区核心景观为自然景观、景区位于黄金水道漓江畔,其环境条件极优越,为漓江游览的精华地段。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9’C,无霜期305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63%,大气评价指数为国家一级,自然环境一年四季皆宜于渡假疗养。景区属岩溶(喀斯特)地貌,拥有众多珍稀罕见的峰林奇观、旅游资源及景观丰富多彩。以纯朴自然的古镇风貌,田园风光以及居住着回、瑶、苗、侗等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浓郁,人文资源丰富。景区既有自然绮丽的山水风光,又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民族风情。现在中国人随着对生活常识的理解和对健康的注重。越来越多的游客更加向往着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心境,而冠岩景区这块未经污染的绿色瑰宝更是符合了许多长寿养生,休闲度假之最好去处。我们可以做一些例如像日本的“氧气吧”和一些户外拓展培训实践的基地,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冠岩景区资源的永续性和可持续发展,也符合我国科技发展观的需要。

(5)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作,促使交通方面改善

冠岩景区在众多的岩洞中其特性显著,并且依靠漓江,但是为什么在桂林旅游中的贡献和影响不大,我想很大一个程度还是它的地理位置过于偏僻,交通不方便,这个方面不仅能从它的大门设置和景区的多种浏览方式中体现出来,更多的没有大型的酒店在这里投资,冠岩景区不适宜建立过夜的部门,并且同一些大型的景区中心距离较远,很多旅行社和游客不愿意花上四五个小时匆匆的进行浏览,所以必须加强和政府部门的协作,开发冠岩景区周边的旅游资源,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以便吸引更多的自驾车游客和散客这一群体,建立大型的停车场,使更多的游客能够有一个休息的环境。从而以冠岩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例如建立农家乐和采摘果园,使游客积极加入到冠岩景区及其辐射区中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景区调研报告 篇3

(一)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县境内有被誉为世界溶洞博物馆的乌龙山大峡谷;有被誉为岩溶地质百科全书的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有被誉为中国南方呼伦贝尔的八面山空中草原;有被誉为南方长白山的印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尤其是我县洞穴资源极丰富,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赞云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其中乌龙山大峡谷溶洞群规模居全国之首。

(二)文化旅游资源璀璨夺目。我县有以里耶古城、古井、秦简为代表的秦文化;有以洗车河流域为代表土家民俗文化;有以茨岩塘湘鄂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有以佛教圣地太平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特别是20xx年在里耶出土的37000多枚秦简,被专家誉为21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里耶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耶古镇也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舒适的人居环境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宜居小镇。

(三)民俗旅游资源古朴浓郁。我县是土家族发源地之一,全国使用土家族语言的仅有5万余人,龙山就占4万余人。其中坡脚、靛房及洗车河流域土家语言文化、民俗民风至今保存完好,是全国土家族语言及土家民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仍保存有大片完整的土家特色古民居建筑群。特别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惹巴拉,有武陵土家第一寨之称。我县有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4项,其中土家族梯玛歌、打溜子、咚咚喹、摆手舞、茅古斯舞、织锦技艺等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即土家族溜子之乡(靛房镇)、土家族摆手舞之乡(农车乡)、土家织锦之乡(苗儿滩镇)、三棒鼓之乡(兴隆街乡)

(一)坚持政府主导,确立旅游产业主导机制。近年,我县确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兴县战略发展思路,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推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立了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县财政每年按上年度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的标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二)注重顶层设计,编制旅游发展系列规划。坚持规划先行,近年编制了《龙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龙山县里耶古城商业及休闲发展规划》、《龙山县旅游品牌定位与传播策划》、《八面山旅游区重点项目产品策划及落地实施规划》、《惹巴拉旅游区重点项目产品策划及落地实施规划》、《里耶古城旅游区重点项目产品策划及落地实施规划》、《里耶文化生态景区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里耶镇城市总体规划xx》等一系列旅游规划。

(三)着力招商引资,推进资源资本有效结合。政府主导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对接战略投资者。其中,和重庆汇邦旅业合作开发的里耶文化旅游小镇项目已完成施工设计,进入评审阶段;和北京消费宝集团合作的惹巴拉影视旅游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和重庆恒悦公司签约的农车汝池河漂流项目正在走相关程序。

(四)突出交通发展,加快旅游交通瓶颈破解。近年,我县着力破解交通瓶颈,改善旅游通达条件。一是加快推进1条铁路、2条高速、1条高速连接线等旅游进入通道建设:龙永高速实现部分通车;龙桑高速(龙山段)工可通过省评,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张花高速里耶连接线已开工建设。二是加快推进2条二级路、3条高速连接线等县内旅游环线建设:龙里二级路7月可全面通车;洗里二级路预计年底通车;龙永高速县城、洗车、茨岩连接线已竣工通车。三是启动了景区旅游路建设:洛塔阿亏至楠竹旅游公路已建成通车;里耶至八面山、S315洗车至火岩、苗儿滩至永顺勺哈、惹巴拉旅游路4条旅游公路已进规划。

(五)强化项目建设,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里耶古城景区:完成了古城遗址本体保护(一期)、考古遗址公园、秦简博物馆、历史街区整治、秦朝墓葬群、战国墓葬群、溪口新石器遗址保护展示、秦风大道等工程,完成投资近7亿元。惹巴拉景区:完成了特色民居改造、冲天楼、摆手堂、游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拉拉渡、造林绿化、家庭客栈、农家乐等项目建设。洛塔石林景区:投资1000万元的地质遗迹保护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二期工程20xx年项目投资1865万元,完成了科考游道、保护围栏、排水沟、景点解说牌、温馨提示牌、景区介绍牌等项目建设,完成进度90%;二期工程20xx年项目投资1141万,完成进度30%。乌龙山大峡谷景区:完成了景区总体层面设计,启动了鲢鱼洞停车场、洞口广场、鲢鱼洞至两岔河游步道及洞内灯光改造工程。惹迷洞景区:完成了景区总体层面设计,完成了洞内灯光设计。茨岩塘景区:完成了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旧址一、二期(龙家大屋、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蒋家大屋)抢救性维修、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改造。太平山景区:实施了部分栈道修建及庙宇修复,正启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绿道建设及遗留问题的解决。

(一)景区建设水平不高,核心景点打造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景区景点建设难以形成精品。里耶古城景区仅有秦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明清古街三大核心景点,八面山还没有实质性开发;惹巴拉景区除土家凉亭桥和冲天楼外没有其他核心景点,旅游景观单一;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施老化,近几年仅仅修建了部分游道,无专门的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数量过少,标识系统不完善。

(二)交通瓶颈制约严重,旅游发展速度不快。一是旅游大通道不畅:龙永高速还没有全线贯通,张花高速里耶连接线刚开工建设,黔张常铁路预计20xx年建成通车,龙桑高速还在规划之中。二是县内环线没有形成。龙永高速洗车连接线、龙里二级路、洗里二级路还没有开通。三是景区道路严重不足。景区道路普遍等级不高、路况差,旅游路里程少。

(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旅游接待能力不高。我县绝大部分景区还没有游客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服务设施。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高星级酒店,现有农家乐、民俗客栈档次不高,接待水平低下,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旅游业态单一粗放。商务游、休闲游、健身游、康养游、研学游、探险游、体验游、亲子游等新兴旅游业态还没有形成,民族文化挖掘、节庆品牌打造、演艺节目提质还刚刚起步,旅游商品主要集中在土家织锦、霉豆腐、腊肉等传统产品,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

(一)加快完善规划设计,构建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着眼全域旅游,结合旅游总规、修规及各行业专项规划,围绕一心、一核、一带、三区(一心:主城区休闲服务中心;一核:里耶古城文化体验核;一带:洗车河民俗风情带;三区:里耶-八面山休闲度假区、乌龙山地质科普旅游区、茨岩印家界旅游区)总体布局,突出自然山水、民俗风情、厚重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龙山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二)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推进全域旅游景观打造。以秦文化和土家文化为引领,高品质推动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打造秦文化研学展示基地和土家民俗风情园。

1.恢复乌龙山大峡谷景区开放,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按照两线七区布局把峡谷内溶洞群联合打造:两线即景区主干路、景区次干路,形成机动车道、自行车道、步行道、紧急救援车道共存的交通体系;七区即综合服务接待区、溶洞深度体验区、景观文化展示区、营地休闲度假区、小镇休闲体验区、土家原始部落区、生态观光度假区。力争到20xx年,建成3A景区,到20xx年建成4A景区。

2.重点加强惹迷洞景区提质,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立足奇特景观,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设计,既保持原始的韵味又体现出溶洞的恢弘气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一步一景,一步一心情的深刻印象。洞内景观照明设计,注重应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让色彩饱和度、层次表现感更强,通过对景点命名,让洞景变得有景有情,更加富有梦幻色彩。力争到20xx年建成3A景区,到20xx年建成4A景区。

3.启动实施县城城市公园建设,打造休闲旅游复合体。以绿道建设为重点,依托多样山地,设计休闲健身项目,打造绿色休闲天地皇仓坪公园、宝塔公园;复原佛教建筑,营造香火氛围,打造武陵佛教中心太平山宗教文化公园;推进果利河、酉水河综合治理,打造绿色走廊、滨水空间。力争到20xx年,太平山建成3A景区。

4.加快推进里耶古城景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家5A景区。以读秦简、寻秦郡、游里耶、访百家为主题,建设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镇,重点实施一水(酉水河)一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城(明清古城)一郡(秦郡)工程。近期全面实施一镇一区一线两个中心三个改造8项重点项目建设:即旅游文化小镇(一期),安置区,张花高速连接线,南、北游客中心,道路改造,棚户区改造,遗址公园提质改造。力争通过一年努力,实现景区形象明显改观,成功创建4A景区,到20xx年建成5A景区。

5.全面加强惹巴拉景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以惹巴拉区域捞车河村、六合村、黎明村、树比村、星火村等村为核心,完善功能分区,实行统一租赁,统一打造。在招商引资、利益联结机制上求突破,推进优势资源、战略资本有效结合,通过和北京消费宝集团合作,实施集土司王宫建筑群落和特色民宿酒店为一体的影视旅游项目,力争把惹巴拉建成中国土家第一村、全国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4A级景区。

6.分步实施茨岩印家界景区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修复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旧址,重点建设龙家大屋、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蒋家大屋等红色遗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多样的地形、茂盛的植被、珍惜的动植物,打造印家界立体化山地休闲度假区、科普体验区。力争到20xx年建成3A景区。

7.有序推进洛塔石林景区建设,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依托山水石林景观及独特高山气候,凸显科普教育、浪漫爱情、运动拓展三大元素,重点实施科普游道、遗迹保护、景点介绍等建设项目,打造世界级地质公园。力争到20xx年建成3A景区,到20xx年建成4A景区。

8.梯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土家探源精品线。抓好全域生态、民族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大地景观和林相改造,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商品的格局,全面推进捞车河村、六合村、乌龙山村3个示范村建设,同步实施茨岩社区、太平村、楠竹村、洗车村、新建村、星火村、杨家村、长春村、大板村、比耳村10个重点村旅游开发,分步实施万龙村等53个特色村寨整治。通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等品牌,包装一批风情小镇、特色乡村,加快融入大湘西土家探源精品线。

景区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石湖景区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是集吴越遗迹、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一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距苏州古城区仅4.6公里。但是景区外围环境的现状仍然极其恶劣,交通管理混乱,环境脏乱不堪,地痞流氓及违法事件不断,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和历史景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景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高新区、沧浪区、吴中区和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造成管理体制混乱,规划范围内的景区与实际的行政属地管理严重脱节,游客和当地市民怨声载道。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景区的发展和建设面临非常有利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市长及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建设和保护工作。但石湖景区仍然面临着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理清景区土地权属的问题

石湖景区行政范围涉及沧浪区、高新区、吴中区多个辖区,区域内土地权属情况复杂,虽然08年调整的总规修编确定我景区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但现实情况是规划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隶属于友新街道、越溪街道、长桥街道、横塘街道及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持有用地较少,导致整个景区违章搭建众多,环境脏乱无序,景区形象大打折扣,给统一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目前推进的石湖景区北入口建设和即将进行的吴越路道路改造项目中,我处发现所有工程的推进均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土地权属方协调解决租地、地面附属物拆迁补偿等问题,这将是未来的其他项目开发同样存在的制约。

(二)景区内外部道路交通体系问题

目前穿行于景区间的吴越路和环山路在规划中为7米至9米的景区游览道路,只适用于景区内部交通。而该条道路现行交通主次等级混乱,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势必要求外围市政道路与景区内部道路各成体系、有效对接,才能更为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和游客。只有改善交通体系,将石湖核心景区吴越路段功能转变为景区景观道路,减少过境交通穿行,才更利于完成游览路线的组织。

(三)管理体制不顺,矛盾交结产生混乱局面,形成制约景区保护建设发展的瓶颈

由于土地权属与管理权属的不统一,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到位,使得景区内违章建设、外来人口无序流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占用土地等现象都在潜伏蔓延,这些现象愈演愈烈,对未来的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将造成不可预测的资源、资金成本浪费。

三、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由市政府牵头,尽快协调景区相关行政区责任单位与土地相关部门等,实质性地解决土地单位补偿预期与国家标准的差距问题,早日完成石湖景区征地工作。为石湖景区的全面开发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二)在南北教育园之间打通山体隧道,与环山路连接,实现教育园区间师生的互穿,形成贯穿景区南北交通的过境的主要道路。同时改善整个吴越路和环山路状况,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景区的可达性,更利于市民游览。

(三)借鉴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地设立景区管委会的经验做法,理顺管理体制,对景区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统一思想,整合景区及周边资源。在石湖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开发建设,全面打造“人间天堂,新西湖”。

我们相信,只要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景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积淀、便利的交通优势,必将焕发巨大潜力,成为苏州市民的旅游休闲胜地。

景区调研报告 篇5

禄充风景区是整个抚仙湖沿岸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在禄充风景区建立与4A级景区相适应的旅游管理机制和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良好服务,关系到澂江旅游的整体对外形象,关系到景区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澂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禄充旅游风景区健康快速发展,经县政协主席会议协商决定,对禄充旅游风景区的旅游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邀请了编办、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领导,深入景区展开调研,通过对景区的实地查勘、走访景区内的企业、经营户、社区居民,与景区“三委”负责人座谈,查阅相关资料,对景区目前的管理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县政协组织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目前禄充风景区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状态、4A级风景区管理目标的落实情况、景区内经营户的经营状况、利益分配等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总结禄充在旅游发展中所取得的经验,分析当前景区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意见和建议,以期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禄充社区居民委员会辖禄充、豹子窝、泥母猪3个自然村,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869人,其中:禄充风景区居民小组637户,人口1748人,现有耕地105亩,人均耕地0。06亩。人地矛盾较为突出,贫富差距较大。全村仅有200多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从业人员600余人,占总人口的34%。现居住在老村内的群众大部分生活还较为贫困,每年的`收入仅靠公司入股和门票收入的分红。

禄充素以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渔村人文资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1987年抚仙湖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抚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后,禄充的旅游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为加强对禄充风景区的管理,澂江县批准成立了禄充管委会,机构格级为正乡(科)级,隶属于澂江县人民政府管理,负责禄充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至2007年期间,禄充管委会对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7年,禄充风景区禄充管委会由县政府直管的事业单位成建制划归龙街镇人民政府管理。经过多年发展,禄充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日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达5亿多元,建成各种档次宾馆酒店25个,其中星级宾馆3家。至今景区内共有经营户313户,其中:企业16户;个体经营户297户。按行业划分为:住宿124户、餐饮97户、食品经营37户、服装日用品23户、娱乐服务5户、种养殖8户、潜水1户、药品经营1户、液化气零售1户。共有客房1527间,床位3120个,旅游从业人员867人,基本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务服务、水上娱乐和特色风味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20xx年,禄充风景区共接待游客96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206万人次的46。6 %。

2007年,禄充风景区禄充管委会成建制划归龙街镇人民政府管理后,在组织领导上由龙街镇党委、政府下派一名干部任禄充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管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副科级),主任由镇长兼任。龙街镇除派一名副主任外,禄充风景区管委会至今无内设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禄充风景区的管理运行职能全部由禄充

居民委员会承担。禄充党总支、居委会、监督委员会“三大组织”的11名村干部,加上一名下派干部,即承担着基层组织的各项任务,同时分工负责管理景区各项事务。为维持景区的运行,居委会专门成立了门票组、绿化环卫组、水上救援组,招收59名社区居民分担各组工作。

禄充景区内的经营户分为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企业、个体经营户的经营状况按照经营项目、区位的不同差异较大,又因受季节性影响较强的原因,经营受到限制。就宾馆、酒店住宿行业来说,全年的平均客房使用率都不超过40%,基本都处在微利经营中。

集体经营主要为禄充村对沿湖沙滩由居民小组集体实行公司化垄断经营。2009年4月,由居民小组组织成立了云南禄充笔架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严格按《公司法》运作,注册资本370万元。股东由集体和本社区居民小组的居民构成,为照顾到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公司对每个居民实行2万元的股份限购,确保了公平利益分配格局的实现。在景区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司化管理,是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委会积极探索和开拓景区经营管理新途径的大胆尝试。主要好处体现在:一是局部解决了有限资源利益的分配格局,变过去由少数人控制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利益由少数人垄断到全体居民共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二是规范了沙滩经营秩序,解决了沙滩周围乱搭、乱建,拉客、宰客、无序竞争的局面;三是解决了本村劳动力228人的就业。20xx年实现经营收入600万元。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公司化经营模式仅只局限于对景区的个别稀缺资源和特定经营项目的垄断控制,覆射范围有限。

集体收入分配情况。集体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20xx年实际收入为:

1、波息湾农田租赁收入81。6万元;

2、门票收入380万元;

3、公司经营收入600万元。扣除税收,抚仙湖保护费、景区管理费、公司经营成本后,社区居民人均分配现金接近2000元。

禄充风景区属于国家级4A级景区,由于景区管委会未履行管理景区的职能、职责,居委会客观上又不具备专业管理景区的能力,致使景区实际上处于维持着较低水平的运行状态。

1、景区的管理机制严重滞后。目前禄充景区的运行仅仅局限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水上救援,景区的游客服务、旅游设施的维护、旅游秩序的管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景区的发展规划等都没有相对应的部门、机构、人员进行管理,在此运行机制下确实难以确保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消费服务,难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2、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风景区管理不到位主要原因。

禄充风景区管委会由县政府直管的事业单位成建制划归龙街镇人民政府管理,管委会机构级别虽为正科级,领导职数1正2副,2011年核定事业编制15名,但实际上只安排了一名副主任到管委会工作,没有核定内设机构、没有明确职能职责、没有人员办事,管委会成了“三无”机构,实际上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管委会。其次,管委会的管理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居委会,客观上社区居委会的“三委”每三年必须依法进行换届,由于换届选举一方面带来人员难以保证相对稳定,影响了景区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由于担心得罪人多了落选,因此存在着遇事不敢管、不愿管,相互推诿的现象。

3、管理职能职责不明确,景区秩序较为混乱。一是工商经营户的管理不到位。景区现有各类商户313户,其中:已登记注册

的个体工商户202户,无照经营户111户,占总户数的35。46%。无照经营户中,餐饮户占74。77%、住宿户占25。23%。大量未注册登记经营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税收、公安、工商、消防、食品安全、物价等部门的行业监管,直接影响到国家、守法经营户、旅游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市场管理不规范,没有进行划行归市,划定经营区域。在景区内的各主要通道摆摊、经营沙滩摩托和马匹,经营户乱搭乱建、伸杆搭棚、乱摆摊设点、车辆随意停放。

4、基础设施滞后。一是2001年建成使用的禄充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2000吨。20xx年共处理污水67。2万吨,旅游高峰段的7月—9月,日平均处理量都在2800吨以上,20xx年最高日处理污水4126。4吨。污水量增加的原因除游客量增加外,主要是景区清水管及明沟内的雨水并入污水管网,雨污未进行分流。带来的问题一是运行成本较高,二是污水量远远超过设计范围,污水没有在厂停留的时间,所以处理后的污水不能达标排放。二是景区内共设有公共停车场6块,共 27500 ㎡,其中:硬化停车场2块共12000 ㎡,生态停车场1块共4500㎡,临时停车场3块11000㎡,除此之外景区内20家宾馆酒店自配停车场总面积超过30000㎡。理论上可同时容纳2300辆车同时停放。旅游高峰期,禄充游客日接待量最大曾突破过2万人,意味着需要4000个以上的停车位。事实上游客又主要集中在集镇这边,分布在波息湾、笔架山庄的不多,生态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场又被建筑垃圾和零时建筑挤占,加之疏导不力,以至每每造成景区道路交通拥堵。三是景区标识标牌破损、老化得不到更新和维护;四是游客购票进入4A级景区,景区应免费提供公厕设施服务,但现景区内的公厕都实行了承包经营,向游客收费。

景区调研报告 篇6

〔内容摘要〕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视察组为发挥咨政建言献策作用,助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深入到xx特区郎岱古镇、xx江,xx市娘娘山,xx县野玉海,钟山区梅花山等旅游景区,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市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措施和办法。

〔关 键 词〕旅游 景区 提质增效

一、xx市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基本情况

20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坚持把山地特色旅游业作为坚守“三条底线”、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抢抓旅游发展机遇,发挥凉都气候优势、深挖潜力、补齐短板、做强长板,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业实现了“井喷式”增长。xx江、郞岱古镇、廻龙溪、妥乐、乌蒙大草原、哒啦仙谷、娘娘山、菲菜坪等一批3A和4A级旅游景区相继建成。个人简历旅游收入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xx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游客量由2011年的470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1901.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32.88亿元增加到124.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3%和50.1%。2017年1至9月,我市接待游客2427.72万人次,同比增长64.9%;实现旅游总收入192.44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接待外省游客1417.06万人,同比增长126.24%。经过全市上下几年的持续投入和努力,xx旅游在基础设施、产品业态,体制创新、服务环境、品牌形象等方面实现了大提升、大发展,景区提质增效工作取得到较大的进展,初步形成了xx康养胜地和南国冰雪城的品牌。

(一)逐步完善旅游功能。

紧紧围绕规划,突出休闲、运动、康养、野奢、度假等主题和强化旅游功能要素,按照“平台先行、PPP跟进、市场运营”的原则,加大进出景区道路及景区景点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启动了北盘江主轴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打造提升纳入省100个景区建设目录的梅花山国际度假公园、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等12个景区,大力实施xx古镇、xx县玉舍中国特色小镇、xx市陆家寨、xx县天门村等9个中国传统村落等名城名镇名村创建工程。景区功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升。截止目前,全市3A级景区xx个,4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12个景区纳入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目录。工作总结天门村等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目录,建成2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5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逐步形成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按照全域生态、全域产业、全域文明、全域扶贫的要求,坚持打好中国凉都“气候牌”、做好“康养文”,着力开发医药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文化康养,冬季滑雪、交通索道、农旅游融合等旅游产品,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康养产业链条,游客住在凉都、吃在凉都、闲在凉都、养在凉都、动在凉都、乐在凉都的康养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市中心城区、钟山区为旅游目的地,以xx特区、xx市为旅游辐射带动区域的格局。

(三)逐步凸显中国·凉都品牌效应。

通过包装精品旅游线路、瞄准客源市场开展旅游推介,打造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世界雪日”国际儿童滑雪节、气候·养生·旅游论坛、画廊国际、马拉松体育旅游论坛等对外开放交流平台宣传推荐xx,拓展成都、重庆、广州、东盟等国内和国际市场,康养胜地·中国凉都的品牌效应逐步突显。

(四)逐步构建旅游服务体系。

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范文参考网按照“1+3+N”的思路,完成市级旅游部门“局改委”和县级部门单设工作,组建了xx旅游工商分局,梅花山等6个景区管理委员会,设立了野玉海乌蒙大草原等4个景区旅游警察中队,提升了旅游执法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加快推进旅游平台建设。启动市、县旅游集散平台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xx1”工程,构建集旅游宣传咨询、信息发布、产品预售、景区容量监控、旅游车辆调度、旅游投拆为一体的旅游平台,逐步实现旅游管理部门、涉旅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等涉旅主体线上互联互通。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凉都”主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旅游环境整治,景区景点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xx市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标准化建设滞后。景区水、电、路、厕所、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满足不了“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功能保障需要。旅游公路建设等级低,景区与景区的通达率不高。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缓慢,旅游信息获知、消费引导等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为滞后。

(二)抱团发展意识不强,建设各自为阵。旅游景区建设以县区政府主导建设营运为主,各自为阵,急于求成,缺乏抱团发展理念,包装策划建设档次品味普遍不高,景区景点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各景区建设没有唯一性,没有独特的文化符号。

(三)挖掘和保护不够,文化支撑不足。大部分景区开发多以自然景观为主,没有结合实际,挖掘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元素支撑。部分景区对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开发过度,原有的文化挖掘保护不够,建筑风格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和山水田园不相协调。

(四)产品业态单一,缺乏全季拳头引爆产品。产品短缺较为明显。除了夏季休闲避暑和冬季短期滑雪产品外,春秋两季均无引领消费的拳头产品,产品季节互补性差。产品业态单一。产品多以休闲观光、农业采摘、野奢为主,吸引旅游的新业态新产品较少。

(五)管理机制不顺,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大部分景区由政府主导,心得体会平台公司投资建设,重建轻管问题突出。部分景区虽然组建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市县乡管理部门、管委会、平台公司、景区管理处等多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管理机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缺乏信息沟通和规划统筹,人才、技术、资金、资源不能有机结合,部门之间、政企之间未形成有效合力,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宣传营销滞后。目前我市旅游产品宣传营销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各管理部门、景区和平台公司之间还未形成景区营销共识,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平台公司重景区建设,轻市场营销,有资源无营销经验,旅行社等旅游市场主体有市场经验无资源。大型旅游企业引进乏力,本地旅行社“小、散、弱、低”现象比较突出,加之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七)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制约服务能力提高。旅游主管部门管理任务重,人少事多,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景区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和导游人才,加之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导致整个旅游产业管理服务水平总体不高。

三、对xx市旅游景区提质增效的意见及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全域旅游规划理念引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随着月照机场、杭瑞高速、六六高速的开通,六威高速、六安高铁、xx机场即将建成,快进交通体系将要形成。但市内通往景区景点的交通瓶颈仍然存在,通达率低。要加快实施交通“383”工程,加大旅游公路的兴建、提级和改造力度,切实保通保畅,解决旅客快进瓶颈问题。严格执行旅游标准化建设,保全景区功能,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景区内水、电、路、厕所、酒店、信息咨询、标识标牌、旅行地接、智慧导游体系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

(二)强化市级统筹,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强化市级统筹,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准确定位我市山地旅游特征和优劣势,突破行政区划藩篱,整合各县区资源,依托各县(市、特区、区)的资源禀赋规划建设旅游景区景点,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避免同质化,做到主题突出,一县(市、特区、区)一特、一景一特、功能互补,推进本市内各县区之间、本市与其他兄弟市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共同合作开发,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三)强化挖掘文化资源,丰富景区内涵。xx历史久远,文化多彩,景区开发中,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夜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三线文化、饮食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丰富景区解说内容,讲好凉都故事,同时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传承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创新利用,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特性,提升xx的城市品味、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

(四)强化产品业态打造,做强全季式产品。聘请专家团队,全方位,多维度挖掘我市旅游资源,创新创意策划包装四季拳头产品,同时在拳头产品引领下,策划打造和培育新业态、新产品,策划一批“主题突出、亮点纷呈、特点各异、功能互补”的旅游产品业态体系,形成月月有看点,季季有引领型产品的业态体系。

(五)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管委会、景区管理处、乡镇(街道办)、平台公司的职能职责,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避免多头管理,多头都不管,多头都管不好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凝聚管理合力,适时研究工作,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六)强化市场营销,激活市场活力。加大品牌营销,对全市纳入贵州省100个景区建设名录的12个景区做到“一景区一提升打造方案”,热门思想汇报尽快打造为5A级或4A级景区,发挥品牌拉动效应。创新营销机制,政府加大旅游景区推介会的力度,开展阶段性的密集式宣传,景区景点建立网站,加大广告投入,进行形象宣传,与旅游社合作,开展名片宣传、短信宣传、拓展营销渠道,扩大目标市场的客户知晓率。实施整合营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共同管理、共同营销”的原则,通过资源有限期无偿使用、出让、租赁等方式建立政企利益联接机制,发挥旅行社的市场营销主体作用。

(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采取特殊政策加大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力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校企定单、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着力培养本土人才。逐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岗位服务规范、质量要求和奖惩措施,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是篇好范文参考,讲的是关于旅游、景区、建设、产品、旅游景区、发展、强化、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景区调研报告 篇7

一、景区旅游资源:

乌镇拥有两大成熟型景区:东栅景区和西栅景区是国家五A级景区,占地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东栅景区主要以“一日观光游”为主,西栅景区主要以“休闲度假商务游”为主。其中著名旅游景点有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江南木雕陈列馆、余榴梁钱币馆、文昌阁、宏源泰染坊、茅盾故居、古戏台、昭明书院、汇源当铺、乌镇大戏院等。

二、部门概括

乌镇旅游景区下属现有景区销售公司、景区管理公司、景区经营公司、景区配套建设公司及其他行政职能部门。景区销售公司分为四大中心:酒店管理中心、咨询预订中心、宾客接待中心、市场营销中心。酒店管理中心含有:前厅接待员、厨师、餐饮服务员、酒水收银员、客房服务员、礼宾、传菜员、PA等岗位;咨询预订中心含有:前厅接待员、话务员、咨询员、网络预订员、计调、行李员、PA等岗位;宾客接待中心含有:导游、售票、接待员等岗位;市场营销中心含有:市场销售员、商务销售员、品牌设计、媒体接待、网络销售员、网络维护员等岗位。

三、景区接待服务:

乌镇景区接待包括宾客接待中心、咨询预订中心、前厅部三大板块12个业务部门,涉及导游、售票、预订、社区、网络、咨询和CCO接待等业务。为符合巾帼创建理念、充分考虑游客需求,突出岗位创建特色,实现一岗一品的主题,特增设有人性化特色服务如:景区大前台24小时服务,CCO(首席礼宾官),代售车票、飞机票、火车票,

旅游网购服务等。 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乌镇景区还是比较合理的,无论在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咨询、投诉处理情况等方面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而且在服务态度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四、景区的人员的解说服务:

㈠、乌镇景区培养景区讲解员要求:①、熟记导游词1、导游要熟记导游词,以便顺畅的讲给游客;2发挥个人本身的特色,有个人的风格。②、对景区讲解员的礼仪接待、语言表达、对客服务态度也有相应的培训。③、加强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信心。 ㈡、导游讲解体验和经验:一次偶尔的机会,正好由乌镇的景区讲解员为我讲解导游词,在调研的过程中,她向我说了有关于她的讲解体验和经验。这是一位工龄三年的讲解员,她说:在第一次为游客讲解的过程中,她十分紧张,总是说话不流畅,但是由于不断的培训,讲解,渐渐地也对讲解有了一定的经验。况且公司的培训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五、景区的环境和安全情况:

乌镇景区环境优美,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关于安全方面,景区设置了许多的提示牌,在每一处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都有标志,考虑十分周到,除了标志牌以外,景区内有安保队进行巡逻。也给员工入职培训时都会对安全情况进行培训,要求景区每位员工都能熟记安全求救电话,也定期进行安全模拟培训。因此,景区的安全情况做的还是十分到位的。

景区调研报告 篇8

红色旅游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为开发利用好我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红色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市政协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列入今年重点提案,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牵头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区)全面了解掌握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赴外地考察学习发展红色旅游的先进经验,对我市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文化传播等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广泛征求县(区)及有关专家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独特优势

调研组认为,**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红色旅游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一是红色旅游“资源多”。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达400多个,其中被列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名录”的有205处;被认定为文物的有100处,包括77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23个、县级42个)和2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二是民主党派“人物显”。

**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活动所形成的革命历史和大量革命遗址,还拥有其他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历史资源,如八大民主党派中有民革、农工党、致公党等三个党派的创始人与**渊源深厚。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祖籍**陈江幸福村,其夫人何香凝是民革主要创始人、民革中央第四届主席;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大革命失败后,为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建了农工民主党;陈炯明是致公党第一、二届总理。

三是统战文化“底蕴厚”。

**统战资源尤为丰富,在统战历史事件方面,既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次武装起义,又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抢救滞港文化人士;既有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华侨农场安置南洋归侨,也有改革开放后争取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回国返乡参与经济建设。1942年由廖承志负责的抢救滞港文化人士这一重大统战事件,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数百名知名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通过**中转到内地。此外,还有“一公两名将”(廖承志和**、邓仲元)等丰富的统战名人资源。在华侨历史文化方面,**作为广东著名侨乡,侨眷侨属超过100万人,海外**籍侨胞就达300万人。

四是红色景区“基础好”。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红色景区,目前全市红色旅游景区(点)中,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5处(5A级2处、4A、3A、2A各1处),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2处,**已成为**流域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五是研学旅游“人气旺”。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网红打卡地,带旺了**红色旅游。2019年,**纪念馆位列全国5000多家纪念馆、博物馆参观量100强第79位;**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开馆后迅速“走红”,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接待人次及综合收入有所下滑)。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借助**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及大中专院校师资,形成党校、高校、党性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资源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研学体系,为我市乃至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提供有力支撑。

二、当前红色旅游存在问题及原因

调研发现,我市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红色资源保护缺乏长效性。

全市**多个革命遗址中灭失的多达*个,现状评估“较差”和“差”的也多达*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处,占比仅。当前革命遗址保护工作仍存在保护资金难保障、产权权属难集中、管护人员难落实等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长效保护管理机制。

二是红色景区建设缺乏创新性。

景区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益普遍不高,存在场馆建设同质化、展陈设计一般化、景区功能单一化、景区产品低端化等现象。导致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当前红色景区建设理念缺乏创新、建设手段较为传统。

三是红色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性。

当前红色旅游开发大多局限于革命遗址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红色资源利用率低、红色线路关联度低、红色产业融合度低等“三低”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红色旅游开发缺乏系统谋划、系统开发,未形成“大旅游、大发展”格局。

三、加快我市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四个一工程”,用活用好红色资源

一是制定一部红色资源保护法规。

建议市人大尽快出台《**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明确红色资源的认定标准、保护责任、维护管理、传承利用的具体举措及法律责任,为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一个革命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议以现存史料文献为主,收集有关**革命历史的文物、文献、档案、人物传记等,并同步推进革命历史文献档案电子化,形成全面、真实、生动展现**革命历史的数据库。三是编制一个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建议以**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为依托,以红色景区、美丽乡村为节点,谋划建设覆盖全域的“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并将各示范带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区)和相关部门,力争用2~3年时间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带。

四是打响一批**红色文化品牌。

建议以**红色文化发掘项目形式组建专业团队,持续深入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学术研究,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全面梳理**红色文化脉络,提炼**红色文化主题,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二)打造“四个精品”,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品质

一是打造精品景区。

以现有红色景区为基础,按照全市红色旅游规划布局,建议各县(区)每年创建一个3A级红色旅游景区,迅速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高水平红色景区。

二是创建精品线路。

建议结合编制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启动精品线路示范工程建设,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以红色精品景区、风景名胜景区、美丽乡村为节点,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主题突出、宜学宜游的旅游研学路线。

三是讲好精品故事。

建议深挖**革命故事,以革命人物为主角,以感人细节挖掘为重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一件件厚重的革命文物,充分展现革命人物的高尚情怀、牺牲精神,见微知著、因小见大,真实感人地展现**革命的历史脉络。

四是打磨精品文创。

建议研究制定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配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育一批高水平文创设计人才和机构,培育一批文物文创、非遗文创、消费文创、乡村文创等示范基地和产品开发基地,着力打造一批文创品牌,不断提升文创消费在文化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三)创建“三个基地”,做强做大特色培训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干部学院,建设面向全国的干部培训基地。

在加快推进**干部学院提升工程建设的同时,将新计划建设的**区委党校、**县委党校设为**干部学院的**分校区、**分校区,并与市委党校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体。二是整合优化市委党校,建设**革命历史的研学基地。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党史研究室、市委宣讲团合并整合为契机,强化其革命历史研究、红色培育课程编撰、教师和讲解队伍培训等功能,努力将市委党校打造成为研究**革命历史的主要机构。三是独立创办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全国统战系统的南方培训基地。

(四)健全“四个机制”,合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建立红色资源开发跨部门领导机制。

建议成立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革命遗址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谋划部署**革命历史研究、革命精神提炼、革命文化传承和红色培训基地、红色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重大事项。

二是明确镇村保护职责,健全革命遗址遗迹属地化管护机制。

在尽快研究制定《**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的同时,加强对革命遗址的管护,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

三是组建文旅投资集团,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当前红色资源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推进各类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景区道路、食宿、停车等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红色产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推动革命老区发展,开创我市乡村振兴新局面。

景区调研报告 篇9

MM区的核心文化旅游资源要素为长江、龙窝湖,次核心旅游资源要素为峨桥茶市、响水涧油菜花、浮山、华山、莲花湖等。目前,MM区文化旅游业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餐饮或采摘为主,主要以传统的“采摘、垂钓、吃饭”为主,存在“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资源整合不够,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考察调研,积极谋划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人员赴浙江杭州、安吉、天荒坪、莫干山、桐庐,江苏高淳,安徽铜陵市、南陵县等与我区文化旅游资源相似的地方学习考察,开阔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视野,理清我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同时,邀请了北京世纪唐人、浙江绿客旅游公司、上海景域集团、南京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评估,明确了全区文化旅游业按照“两山两湖一镇”的规划思路布局建设,即:“浮山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华山以佛教文化旅游为主,龙窝湖规划为主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莲花湖打造成产业工人休闲游乐公园,MM镇打造成茶文化产业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2、深入搜集整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历史人文内涵。

一是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区境内的华山、浮山、龙窝湖等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编撰了《MM山古今》一书,对MM山的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二是成立“芜湖长印”课题组,对在华山发掘出土的汉代官印“无湖长印”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文稿编印出版;

三是对峨桥镇境内的名胜古迹、古寺禅院、文物遗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特色食品进行搜集整理,编撰了《走进峨桥》、《峨桥人文资料》。

四是对我区的夏家湖渡江登陆第一船和峨桥镇金涛烈士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3、完善配套设施,逐步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成立5个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全区5个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321省道沿线和龙窝湖周边地块、华山周边地块、淮九路沿线、五华山路沿线、开发区境内及莲花湖周边”等区域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响水涧村被住建部公布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对峨桥镇乡村旅游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新修建响丰路、环铜山寺道路、响水涧进场道路刚改柔,开通峨桥集镇到响水涧景区公交路线,修建响水涧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新建旅游厕所2座,完成峨桥镇域内旅游交通指示和标识牌配置,在高速出入口、公交站及主要道口制作安装了旅游导览图等旅游基础设施。[作文5000网 wWW.ZW5000.CoM]

4、加大宣传推介,促进文旅融合聚集景点人气。连续3次举办了“油彩峨桥”踏青赏花文化节。文化节荟萃“民俗文化表演、全民文创大赛、百米长卷绘画、茶文化移动课堂、茶乡土特产联展、油菜花女神微信征集活动、油彩峨桥旅游高峰论坛”等12个特色文化活动,系列文化活动先后3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极大地提升了我区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目前已经形成的景点:

景区调研报告 篇10

光山是红色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是大别山革命的重要发祥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也是红25军长征的决策地。长期的革命斗争为我县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县共有革命纪念地500多处,以革命旧址、遗迹为主体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红色景区有:王大湾会议会址,邓颖超祖居,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地、徐畈革命旧址群,尤太忠、万海峰将军旧居,花山寨会议旧址,殷区起义纪念地,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决定中原突围”会议会址等。2010年河南省将我县邓颖超祖居推荐到全国二期红色景区名录之中。开发利用好光山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打造光山红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光山红色旅游服务于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光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业,紧紧抓住“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游理念,围绕“千里跃进、红色摇篮”的红色品牌主题,准确定位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战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红色景区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拓宽红色旅游产业市场,加强红色景区旅游业服务管理,使光山红色旅游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呈现出良性增长的发展态势。光山发展红色旅游业的思维超前,善于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接头续尾”完整展现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进程,把红色旅游的文章做的很深、很细,实现了做大做精做旺红色旅游业的目的。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开发以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红色旅游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多次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掌握和澄清了全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底子,为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共有革命纪念地500多处,以革命旧址、遗迹为主体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筹资征收了徐畈革命旧址群房屋50余间,邓颖超祖居房屋30余间,王大湾会议会址房屋150余间。

近几年,利用上级文物保护经费和多方筹集资金维修了王大湾会议会址、徐畈革命旧址群、邓颖超祖居、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尤太忠、万海峰将军旧居等,并征集了一大批革命文物,分别进行了陈列布展。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保护。

(二)争取了国家红色旅游政策和项目的支持

自2005年至今,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不懈努力将王大湾会议会址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确定的12个重要红色旅游景区“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争取到国家、省配套资金和老区转移支付资金800多万元进行红色旅游开发。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打造,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新的展馆和停车场。于2009年4月27日成功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2013年由光山县委组织部牵头,文旅局具体负责筹资近100万元,在原来“鱼水村”展示馆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大别山根据地群众工作馆”,充分展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而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场景,将在为我省重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场所之一。现为国家3A级景区,并己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我县红色旅游的龙头品牌。

2008年,将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纳入红色旅游开发项目,近几年利用老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民政零散烈士墓地项目资金、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彩票公益金及农田改造项目资金等共计450万共同打造、共同做大的红色景点。在原址上兴建了由主馆(刘伯承在光山记事馆)、附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列馆)、五虎岔羊烈士纪念碑、五虎岔羊革命烈士殉难墓地以及配套设施景区大门、管理房、围墙、道路、停车场、景区绿化等组成。总占地面积76亩,建筑面积平方米。现已竣工并布展对外开放。命名“五虎岔羊战斗纪念地”纪念馆。

(三)扶持和建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红色旅游景区

一是大力整修邓颖超祖居。光山是伟人邓颖超的故乡;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投入600多万元整修了邓颖超祖居。通过项目的实施,让游客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享受祖居古朴典雅的清代徽派建筑艺术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2009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青少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二是改造尤太忠将军故居。2013年,文物旅游局依照将军故里的现有布局和景点参观的基本要求,会同县有关部门共同打造,投入资金180万元,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对尤太忠将军故居进行升级改造。以将军故居为中心,修建了景点大门、休闲小广场、到后山步行道等,还对景点整体环境进行了统一规划,从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新布置展览,对外开放。

三是建设白雀园镇殉难烈士纪念地。白雀园镇殉难烈士纪念地红色旅游建设项目,是白雀园镇“两景一带”重要建设工程,也是全县“双十”工程之一。按照3A级景区标准设计建造,与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馆连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县东南片红色文化旅游重要景点之一。

四是维修和保护花山寨会议会址。“花山寨会议会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红军25军长征的决策地,花山寨壮烈的革命斗争史积淀了光山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优势,我们以红色为根本,以基础为平台,加强对会址的维修保护。利用国家防洪除险项目资金600万元,硬化景区道路,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搜索整理“花山寨会议会址”史志材料,顺利出版《红色花山寨》一书;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向上申报,力争得到省以上政策倾斜,将“花山寨会议会址”纳入红色精品线路之中;加强对会议旧址房屋的维修保护和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制定长期建设规划,筹备建造红军广场、“花山寨会议会址”纪念碑、纪念馆等。同时带动了徐畈革命旧址群、万海峰将军旧居、吉鸿昌旧居、“决定中原突围”会议会址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四)带动了人文、绿色旅游的开发建设

在立足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坚持以“红色”带动“民俗”,以“民俗”拉动“红色”。先后在王大湾会议会址、邓颖超祖居、五虎岔羊战斗旧址等景区开辟民俗展示,使民俗展示与红色旅游相互映衬,增加了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观赏性。同时以“红”带“绿”,已开工兴建投资亿元的光山中国茶具博物馆以及光山佛教博物馆、大苏山森林公园、龙山湖风景游览区、泼河豫南民俗文化生态智慧园等绿色旅游项目,千年古刹大苏山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灵魂家园,素有“福乡宁境”、“诗城乐地”之誉;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重建紫云塔、石刻博物馆(石来运转园)、抗日干部培训学校、东西大门、民俗村等十大建设工程正稳步向前推进。通过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形式的统筹发展达到了“红绿相映”的效果。

目前我县红色旅游在全市乃至省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红色旅游资源独有的魅力得到彰显,掀起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旅游高潮。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期间,己接信阳市直、八县两区和其它省内外党员群众参观红色景点达5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红色旅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游资源的宣传教育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一)红色旅游起步晚、产品单一

我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红色旅游都较晚,尚处于初步阶段,整体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结构单

一、档次不高。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不够突出,“红色”特征不明显,且红色旅游开发多为柜式和图片展示、静态观光内容诸多,参与性少,缺乏新奇感受,这对新时期的年轻人吸引力不足。

(二)宣传手段单一,知名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方式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宣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

一、滞后,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宣传趋势。

(三)景区综合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问题突显出来。信息不灵、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是制约我县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保护不够,缺乏整体规划

缺乏对全县红色旅游资源的详细规划,一方面是开发缺乏立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足于全国、立足于全省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另一方面是产品单

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当前,许多的革命遗址、旧居、故居等,由于还没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进行很好的保护,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如徐畈革命旧址群、花山寨会议会址、殷区起义纪念地等重要红色文物都面临毁坏的危险。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我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与建议(一)科学合理定位,搞好红色旅游规划

在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科学的、可行的、前瞻的红色旅游开发策划与修建性的规划,是红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制定红色旅游规划时,一定要高起点、高品质、广开视野、兼容古今,与全国红色旅游网络相融合,合理编制红色旅游线路。一定要符合景区发展实际,符合地域文化,符合历史事实。规划要合理解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解决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突出景区的整体定位,围绕景区主题编制,为长远发展留空间。要为陈列展览,旅游服务,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规划留有余地。

(二)加大投入保护力度,完善景点配套功能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红色旅游是否能火热起来,关键是看红色景点是否吸引人,是否有价值,是否服务优质,功能完善。目前我县开发的红色景点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配套,内容单调,形不成气候。所以,加大景区投入力度,开发新景点,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势在必行。一是建设新的经典景观。围绕景区主题,恢复一批历史景观,新建一些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特色景观,进一步丰富景点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看点和亮点。如有待开发的徐畈革命旧址群、花山寨会议会址、殷区起义战斗纪念地等景区。鉴于大多红色景点没有现代化的陈列展馆,应该把建设陈列展馆作为景区建设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新建陈列馆、纪念地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二是搞好配套工程建设。健全红色旅游辅助设施,扩大和完善红色旅游接待功能,全面提升景区的档次和品位,比如改造星级厕所,新建旅游服务中心等。三是整治环境。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营造一个整洁、干净、舒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的生态环境。

(三)开展内外协作,实现“红、绿、古、俗”结合

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也要看到我县丰富的绿色资源,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让这些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视“红、绿、古、俗”四大旅游资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源的设计和整体开发、力求做到以“红”感人,以“绿”留人,以“古”诱人,以“民俗”引人。旅游市场的纵横联合,有利于资源共享,互利互用,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最大值的实现。具体是:一是红红结合,在打好本区域红色品牌的同时,主动与周边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造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经典线路,让游客充分领略我县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的魅力。三是红古结合,就是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交相辉映,共同推介。让广大游客参观完红色景点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四是红俗结合。“俗”就是指民俗民情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已独特风土人情,这是也是游客非常感兴趣和好奇的,建立一些民俗展示馆,开发民俗风情游、乡村游,使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典故,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等。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民俗文化,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有利于旅游大市场的良性建立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成立机构,综合协调合力发展红色旅游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单位很多,单靠旅游部门是无法做好的,必须高位推动,整合协调各方力量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建议县委、县政府应成立红色文化及旅游开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全县的文物保护、旅游规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划、开发利用和景区项目建设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政务等方面加强统筹保障,切实落实发展红色旅游的各项工作。

(五)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突出基地红色主题教育功能,注重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把红色教育基地办成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二是强化红色旅游资源、党史和红色旅游政策科学研究,把光山革命斗争史与全国革命发展史进行有机衔接,找准发展区域红色旅游灵魂与红色文化的切入点,系统地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红色景点、教育基地的展示和旅游形式传输给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不断完善红色旅游相关政策,“以红为主、以绿为辅”的发展思路,促进红色景区的科学发展。

三是提高讲解员的服务水平。景区讲解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县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他们不仅要具有端庄大方的仪表,清晰的讲解技巧,更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需要通晓当地的革命史,还要了解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革命发展脉络,才能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党史生动地“回放”于片刻之间,使广大旅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解放思想,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立足于今天的旅游市场,在坚持红色旅游资源正确政治方向基础上,解放思想,将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普遍价值点与现代旅游消费热点进行碰撞对接,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充分利用司马光、邓颖超等名人的影响力,面向全国推广光山文化,大力开发具有广泛市场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产业。

(二)争取立项,促进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继续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立项申报红色旅游项目,积极争取1个以上的红色旅游项目纳入省以上红色旅游项目库。下一步我们将及时了解吃透国家红色旅游项目政策,投资方面,抓紧组织项目论证申报,主动与国家有关部门做好沟通,积极争跑、争取项目早日获得批复,促进我县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营销,扩大红色旅游知名度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网络以及宣传版面,彩册等多种宣传渠道,加大向外推介光山红色旅游频率,加入河南省“盟盟游网络营销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以提高光山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四)创新服务,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现有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规范景区管理制度。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实行饭店评星、农家乐评星、景区评A工作提前介入制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从细节入手,不断优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结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景区管理人员、讲解员业务素质和接待水平,为广大游客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

(五)区域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我县红色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光山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我们将始终坚持“念红色旅游经,唱特色经济戏”,努力打造融入鄂豫皖全线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将我县融入全市、全省、全国大旅游行列,做大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我县红色旅游业的竞争力。继续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光山旅游的整体形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县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光 山 县 政 协 光山县文物旅游局 2014年8月6日

景区调研报告 篇11

为树立景区形象,加强景区内部交通管理,切实提升景区服务环境质量,有效保障广大游客人身安全,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要求,从即日起,对海岛金山寺景区实施封闭式管理。

一、一切车辆禁止入内,可在景区停车场存放,景区出入口处严禁停车。

二、行政接待车辆、内部经营业户车辆凭通行证入内。进入景区后,限时速5公里,严禁大声鸣笛,并停放在指定位置。

三、行人请走两侧人行通道。

四、对违反景区内交通封闭式管理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及交通安全事故的,将由交警部门根据交通道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五、对强行进入景区的车辆或采取阻塞交通等行为违反本通告的游客,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自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故意破坏拦车器等封闭管理设施者,将依法严肃处理。

敬请广大游客及经营业户予以积极配合。

"景区调研报告"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