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开发区人才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4

十二五人才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让人不知所措,当我们遇到一些深刻的事情或者经历时,我们一般会在事情结束之后写一篇总结,总结可以让我们自我反省,提升自我。写好的总结范文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十二五人才工作总结”,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及十一五规划

一、XX市十五人事人才工作总结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人事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创新、发展、服务的主题,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扎实工作,各项人事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XX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XX市文明机关”称号、“创一流环境、评满意机关”优胜单位、争创一流业绩“有功单位”。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事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人才政策持续创新。十五期间,市人事局先后制定了放开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特聘工作证和工作寄住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专家淘汰制、最低收入保护价、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三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一系列有突破、可操作的政策措施。2002年,主持开展了《镇江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通过了省内专家评审,对全市人才环境建设起到警示和促进作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后,陆续出台了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服务等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人才政策体系。

发展思路不断拓展。根据发展需要,2004年,我们及时提出并较好落实了一些新的思路。在增人计划管理方面,提出了保一线、保专业、保重点,控制机关、控制后勤、控制非专业和非生产岗位的“三保三控” 原则,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明显减少,保证了新进人员素质。在军转安置方面,提出了结合部队表现、结合专业特长、结合工作需要的“三结合”原则,在人数多、难度大、要求高的情况下,加强协调,加大力度,连续第六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安置任务,较好地做到了部队、用人单位和军转干部本人“三满意”。在建立人才输出通道方面,积极探索并建立人才派遣公司,加强与上海、苏州、宁波、珠海等地的合作联系,主动向外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目前供需两旺,一方面积极支持了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在构建人事人才大培训格局方面,提出了“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体推进、促进发展”的思路,加快社会化培训的步伐,2004年以来开发培训项目4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00余个,培训近4000人次,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在人才市场建设方面,积极运用市场手段,成功实行产权租赁置换,打造了一个4500平方米的新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内部机构改革、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评聘分开、搞活分配”等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基本结束,职称社会评价工作全面推进,机关工勤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部门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先后归并调整了原农工部、多管局、财贸办、体改办等20多个党政机构,撤销重组了冶金、机械、电子等9个专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精简压缩了行政事业编制600多名。优化调整了城管执法、港口、住房公积金、环保、国土等管理体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二)以人才战略为主题,人才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抓引进培养,积极构建人才集聚平台。一是加大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力度,十五以来,全市引进普通高校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突破12000人,年增长保持在20%以上。尤其是2004年以来,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较大突破,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达到648人。引进了60多名外国专家执行了42个国外智力项目,建立了2个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截止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8万人,其中市级以上专家41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二是积极推进“名校在镇江”合作项目,着力提升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先后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XX大学和上海交大等高校联合举办mpa、mba、工程硕士等高层次学历教育,800余人参加学历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在全省较早地开展了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有近2万人次参加;充分利用国际培训资源,组织了近200人次的出国出境培训。

抓载体建设,积极构建人才创业平台。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8家,占地100亩的留学生创业园办公综合楼和专家楼投入使用。建立了6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参与承担了45个科研项目,其中11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2000多万元,申请专利4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表彰了23名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其中我市就有3人。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8所全国重点高校在镇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先后有100多名研究生来镇实习考察。

抓市场开拓,积极构建人才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已成功开发猎头服务、人才招聘、人才租赁、人才测评、人才派遣、委托择业、社会化培训、职称社会化评审等8大类60多个人才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服务手段,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人才市场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尤其是2004年以来,XX市人事局加快“大市场、大通道、大培训、大网络”的“3+1”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现代人才服务业,人才市场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才新市场成功启用,人才派遣公司成功组建,“培训超市”初具规模,人才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凸显。十五以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4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进场求职25万多人次。协议代理人数突破1.8万人,库存各类人事档案3万多份。

(三)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公务员管理有了新进展

抓好制度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公务员招录工作组织严密、程序规范、监督到位,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群众的充分肯定。完善管理制度,十五期间先后出台了考核、竞争上岗、职数职位管理、轮岗、回避、新录用公务员基层锻炼试等实施办法。创新管理形式,举行了新录用公务员的宣誓仪式,组织了《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施行10周年知识竞赛。

突出能力建设。在全市公务员中开展了以计算机应用能力、wto知识、外语听讲能力、普通话、《行政许可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更新知识培训,开展了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为贯彻落实“苏港合作”战略,2004年首次组织67名公务员赴港参加“信息化与电子政府”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并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达成长期合作意向。2005年,与国家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合作,成功举办了首期公务员法骨干培训班,并开通了公务员卫星远程培训课程。

加强作风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公务员工作态度和效能问题投诉的处理办法,规范了公务员行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有40人被评为全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3人被评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人被评为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四)以维护稳定为己任,事关社会稳定的人事人才工作落实新举措

努力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3]29号、苏办发电[2003]144号文件精神,积极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切实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举办就业专场、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帮助特困家庭毕业生解决就业、拓展人才派遣业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挖掘用人需求等措施,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不断完善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全市现有人事争议仲裁机构7个,专兼职仲裁员63人;调解组织154个,兼职争议调解员856人,一个专兼职结合、上下联动的人事争议调解网络在全市初步形成。

(五)以“诚信待人、公正办事”为品牌,人事部门形象得到新提升

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干部队伍凝心聚力。局党组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分工不分家,谋事不谋人,补台不拆台,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勇于开拓、敢于负责的集体。局党组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局干部风正气顺,全局形成同心同德求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了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创建服务品牌。在内部管理上,建立完善了重点工作督查、挂牌上岗、限时服务、文明接待、领导信访接待日、特邀监察员、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市县联动上,建立了“月报、季会、年评”制度,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了区域人事工作的协调发展。2004年,在全局开展了创人事人才服务品牌讨论活动,“诚信待人、公正办事”成为全市人事系统的服务品牌。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在对外服务上,人事政府网站成为我们与社会沟通的网络桥梁,人才在线网站实现了人才业务的在线服务功能,外国专家网站为引智工作创造了条件。在对内服务上,内部网站成为处室信息交流的电子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人事业务辅助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网上办理、联网审批。

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人事”。在全市率先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局的政务公开工作先后向国务院政务公开调研组、省政府、省纪委有关会议进行了汇报,党务公开工作向中纪委、省纪委领导进行了汇报演示。

二、XX市十一五人才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施“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创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人才工作现状分析

“十五”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引进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到2004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23.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824人 ,本科以上学历人才4.1万人,全市人才总量占人口比例、本科以上人才比例、高级人才比例均居全省第5位。全市现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5人,市级以上专家407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9人,市科技骨干589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819人。

人才政策创新持续不断,人才环境得到优化。在人才引进方面,实行了放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简化人才流动和就业手续、柔性流动、特聘工作证、安家费和津贴资助等政策。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出台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制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69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职称社会化评审等政策。在人才激励方面,制定了人才最低收入保护价、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和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2003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主导文件和沿江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8个配套文件,人才成长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人才载体建设初见成效,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功能逐步增强。先后在江奎、长江电器、恒顺、大亚、金东纸业、华晨华通等集团企业建立了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博士后20多名,承担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45项。2002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国家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镇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9名,创办企业25家。2004年8月,我市有3名留学回国人员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全省23名)。2000年以来,全市引进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毕业生10000多人,年均增长20%以上,200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了较大突破,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300多人。引进了72名外国专家执行了61个智力引进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加快人才服务市场化进程,全面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了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实施了“人才零距离”服务。一是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才市场先后开发引进了高层次人才猎头服务、委托招聘、委托择业、人才测评、职称社会化评审、会员制、人才租赁、出国留学等服务功能。2001年以来,人才市场举办各类招聘4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11万多个,进场求职18万多人次。二是信息化水平提高。开设“人才在线”网站,实现了所有人才业务的在线服务和咨询功能,部分业务项目实现了网上“一办到底”,自主开发了人才服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电子影像管理系统、业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区域化合作加强,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在人才招聘、人才派遣等方面开展互惠交流;扩大与沿江各市的合作,联手招聘人才;巩固与高校的合作,与全国100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8所全国知名重点院校在镇江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有100多名研究生来镇江实习考察。

“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六多六少”:即传统专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造型人才少;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大专、中专人才多,技能型人才少。二是人才工作的有关政策落实不尽到位,一方面有些单位未落实或部分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部门)对优惠政策宣传、执行不力。三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主体不明确,企事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投入上过多依赖政府,人才资源开发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人才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传统的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的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尚未彻底破除。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绩效显著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市顺利实现“两率先、两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2、目标任务

(1)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9万人左右,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18%以上,高层次人才占4.6%;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比例达22%以上。

(2)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为导向,重点培植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绿色化工、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新型材料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国际经贸、高级管理人才,形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优势群体,使人才结构和分布更趋合理,基本满足各领域对不同层次、不同人才的需求。(重点培植对象:三个支柱产业和几个潜在优势产业)

(3)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人人争做贡献,个个奋发成才,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水平。通过公开招聘、柔性流动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引进各类人才。本科以上人才年均递增保持在11%以上,每年引进研究生、高级职称人才300人以上。

(4)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配置人力资本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改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镇江成为人才积极向往、建功立业的聚集地。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长沙市十二五整体规划纲要及劳动保障专项方案精神,坚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破解工作难题,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推进人社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其中多项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1、努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2011年-2013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3%以下,零就业家庭保持100%动态清零。(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为每年新增1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以下,零就业家庭100%清零)

2、劳动者素质整体提升。2011年-2013年上半年,全市职业培训44.89万人,农村转移培训14.09万元,创业培训7.82万人,高技能人才培训2.25万人。(十二五规划指标任务为职业培训100万人,农村转移培训3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高技能培训5万人)

3、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7万、149.11万、96.4万、120万和99.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0万、513.32万人。(十二五规划要求各项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目前暂未启用此统计口径)

4、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稳定就业的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8%以上,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91%。(十二五规划要求劳动合同签订率100%,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90%)

二、主要措施及亮点

(一)创业就业整体联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就业扶持政策逐步健全。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就业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我市从实际出发,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困难援助等方面加大了就业扶持力度,构建了以“七补两贷三扶持”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就业政策体系,被人社部誉为“就业政策的摇篮”,列为首批“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市共争取各级就业专项资金6.74亿元,为推进我市就业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形成。近年来,我们从平台建设、队伍保障、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着手,打造了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互补的服务模式。市、县区分别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提供就业指导、职业测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招聘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2011年至2013年6月,全市共举办招聘会1134场,提供岗位97.49万个,进场求职人员达92.41万人次,17.54万人达成就业意向。全市104个乡镇、80个街道、618个社区、1248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基层工作平台,组建了2800多人的协管员队伍,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城乡居民家门口。三是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较好解决。近年来,我们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全力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月、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活动,积极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为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截至6月底,全市共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10.9万本,认定就业困难人员7.3万人,累计帮助6.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其中近1万人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连续七年实现100%动态清零;建成各类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324家;积极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交流,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依托引导农民就地就业,新增农村转移就业14.36万人。四是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按照国家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创业之都的决策部署,我市建立健全了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创业服务、孵化基地等一体化的创业扶持体系,扶持建立创业基地102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14个、个体经营项目53个,2011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亿元。2012年,长沙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五是技能人才培训全面推进。深入开展职业培训年和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坚持以订单式培训、岗位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送培训下乡等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2011年以来,全市职业培训44.89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4.39万人。出台全市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步入快车道。

(二)城乡社保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服务创新完善。一是政策体制更加健全。近年来,我市以五险为核心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率先在中部地区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待遇水平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对接;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并轨,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出台了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五七工”和“家属工”的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工伤保险实现所有职业人群全覆盖,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二是待遇水平逐步提升。完成企业退休养老金第九次调待,调待后全市人均养老金达1662元,市本级达1826元;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0万元,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7%,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支付最高限额调整为10万元,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2%。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失业金上调与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率先建立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今年达到每人每月90元,十二五末期将达110元。三是经办服务创新完善。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年底将实现全市范围内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即付即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工作在全市全面推行,我市该项工作经验被人社部在全国推广。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失业认证 “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工作,今年还将推行使用失业人员自助签到一体机。采用网上银行开展养老金发放工作,与银行签订网银服务协议,通过网上银行将养老待遇直接拨付到每一位退休人员的账户。社会保障卡发行前的准备工作全面完成,五险统一征缴模式、退休人员自主选择银行领取养老金模式在各区县(市)全面普及。四是维护社保基金安全。修订完善《长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基金监管责任,规范基金管理行为,并提请市政府修订发布。出台《长沙市规范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行为若干规定》,强调五险统一参保、统一征缴,建立制度规范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险欠费及滞纳金清缴行动,共追缴欠费4.8亿元。

(三)人才引进工程持续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实施大规模引才计划。实施引进国际高端人才“313”计划和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累计引进国际高端人才101人,团队17个,引进各类优秀青年人才一万多人。2013年我们正制订新一轮国际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二是人才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实施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2009-2011年累计拨付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专项资金1.2亿元,拨付引进储备青年人才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组建了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办事窗口,建成了长沙市国际高端人才和专家数据库。目前正全力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择优录用到市直事业单位的工作。全市已有31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以来,做好了近14万人的执业资格考试报名、组考及评审工作,申报7名专业人才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全力开展引智工作,成功申报省级引智项目立项88个,国家级引智项目36个。三是人才市场功能显著发挥。健全人才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市人才市场共举办招聘会415场,参会单位37798万家,提供职位约64万个。组织各园区企业赴广州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对接,进一步在高校建立分市场或工作站,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四)公务员管理规范有序,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公务员考录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逐步取消地域、学历、性别、身体条件等限制,探索从基层和生产一线优秀工人中招录公务员的途径和办法。2011年以来先后面向社会计划考录1322名公务员,严格实施全市集中面试、面试考官持证上岗、异地交流、临时抽签分组等制度,打造阳光招录品牌。加强考核奖励综合管理,严把市级表彰活动审核关,全面铺开全员绩效考核工作,深入推进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全市公务员信息数据库。二是公务员培训和考试工作屡创佳绩。抓好公务员“四类培训”,将“新三观”教育纳入培训必修课,培训经费纳入部门财政预算,各类培训人数超过7万人次。举办7期“公务员大课堂”,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登台讲授,多个高端培训项目被部、省纳为示范培训班。组织各类招录类、职称类、职(执)业资格等各类人事考试共130项、报名24.5万人次,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人事考试“零事故”记录。三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首批纳入实施范围的227家市本级和1256家区县(市)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人员聘用及认定等工作全面完成。稳妥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四是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创新开展。坚持 “三公开一监督”原则,改革军转安置办法,修订了计划分配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法、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转干部考试考核安置办法,进一步提高了考核量化计分的科学性,全面完成省里下达我市的724人军转安置任务。全面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报请市政府审核通过企业军转节日慰问、医疗救助新标准。

(五)劳动者权益维护有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一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启动全市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清理调查工作,截止6月底,全市有劳务派遣机构200家、派遣员工68403人,派遣用工单位490家、用工34620人。继续加大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力度,全市各类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8%以上。以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工作人员的工资审批为契机,加大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实施力度,目前市本级累计有7万人次进行了劳动用工备案。二是监察执法水平显著提升。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清欠、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日常巡视检查、禁止使用童工、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11年以来,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受理并处理举报投诉5466起,为 7.5万余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和押金 1.5亿元,举报投诉案件法定时效内结案率100%。三是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不断完善。成立运行长沙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加快各级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我市街道(乡镇)调解组织组建率达70%以上,50%以上的案件可以在基层调解组织处理。2011年以来,共办理劳动争议案件14070件,立案受理5155件,案内调解成功率将近40%,到期结案率达到98.5%,有力地维护了稳定和谐的劳动人事关系。

(六)基层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一是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2012年,全面启动农村就业社保信息维权全覆盖工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农村行政村人社服务平台,1256个农村行政村均建立了相关机构并配备了1-2名专职或兼职的协理员。2013年,我市将进一步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覆盖,并逐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目标。二是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速。就业、社保、医保等管理系统升级完善,网上信息查询、政策咨询和业务在线办理全面实现,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网络全面覆盖到街道、社区,我市被评为金保工程建设全国示范城市。城区所有社保业务全部实现统一软件、统一流程、统一数据。目前,我市正探索社会保险、就业和人事人才几大系统间基础数据的整合方法,努力实现“同人同城同库”。三是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社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减,行政执法、行政收费规范有序,行政许可项目全部实现在线办理,行政效能明显提升。政务公开机制进一步健全,所有经办业务和行政审批项目全部放入政务大厅办理,基本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我市社保经办服务大厅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近年来我市人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十二五规划的任务指标进展顺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与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距离。具体体现为:

(一)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用工需求总量和用工需求率有所下降,2013年我市企业用工需求总量、用工需求率分别为24万和17.4%,较2012年分别下降2万和3.3个百分点。驻长高校(含高职院校)毕业生数达22.4万人,长沙户籍高校毕业生达2.7万人,长沙作为省内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地,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劳动者就业观念落后,理想和现实错位,“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有待进一步普及。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短时间内难以破解,我市企业中级和初级技工需求量占全市用工需求总量的47.5%,而现有从业人员中,中级和初级技工仅占12.7%,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

(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一是《社会保险法》的政策配套尚未完善,涉及病残津贴、调待机制、制度衔接、覆盖范围等重要内容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尚未明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目前我们正抓紧与部、省厅衔接。二是社保资金压力大。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保待遇的连续调整,我市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呈刚性增长,与此同时,基金征缴的欠费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另外,随着我市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被纳入征地社会保障的农民越来越多,由于人多地少以及征地社会保障成本逐年增加,促使社保基金面临着巨大支付压力。

(三)引才政策有待进一步延续。我市2009年起实施的两大人才引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引才效果,但2012年政策到期后一直没有出台新的引才政策,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尤其是园区和企业的发展均急需引进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迫切期待我市尽早出台新的引才政策。

(四)劳动维权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用工和劳务派遣不规范,工资收入水平偏低,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屡禁不绝。而机关事业单位尤其是园林环卫部门,涉及到大量职工未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存在很多隐患。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全力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是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就业工作,抓好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的普及宣传,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二是积极争取部、省、市各方支持,落实上级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就业资金,统筹安排发放就业资金,确保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三是进一步强化就业援助服务,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尤其当前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广泛开展“送岗位、进校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等活动。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推行精细化管理服务。五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孵化基地等创业政策,及时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跟踪扶持。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梳理现行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政策,抓紧与省厅衔接,确保现行制度与《社会保险法》相对接。建立工伤认定、待遇享受公示制度,强化工伤医疗现场监控,加大对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事故、县市区疑难事故的调查力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一村一策”的方法解决城中村改造转户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巩固和扩大单病种包干付费方式成果,积极探索总额预付结算办法和按人头付费办法,逐步实行医保基金区域预算包干预付制,逐步实行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上涨。三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做好城乡居民、农民工、非公企业职工的参保工作。四是全面加强基金监管工作,完善和落实基金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开展基金使用情况检查,完善基金监管和反欺诈制度,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督,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三)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总结“313计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出台新一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实施细则和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新一轮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青年人才引进方面,今年将重点做好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择优进编的具体实施工作。二是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建设,探索建立我市外国专家、高端人才、海归人员一站式服务机制。完成长沙人才网和市人力资源网的功能整合和升级改造,建立国际高端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信息数据库。三是全面推进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实施,组织好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评选工作,推动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创新发展。四是严格落实职称评审政策,进一步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实现继续教育工作与职称评审工作的互动深入发展。加强博士站管理,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单位考察工作。

(四)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做好公务员考录和选调工作,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工作力度,规范全市公务员选调工作。二是积极探索公务员培训新思路,逐步完善公务员信息化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全员绩效考核,规范考评体系,不断完善公务员综合管理。三是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改革配套办法,研发推广使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合同制。四是严格按考试考核办法保质完成政策性安置任务。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体系,抓好就业培训,加强就业指导。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切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

(五)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重点推进非公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广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和欠薪报告制度,确保劳动者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和“12333”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对用人单位的动态监管并按网络程序处理劳动保障监察业务,形成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覆盖、分类管理的新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四是扎实推进全市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努力把劳资矛盾就地就近化解。

浏阳市人才工作“十二五”规划中期总结

“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储备为重点,着力营造人才工作环境,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努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人才队伍,为我市“建设美丽浏阳、打造幸福家园”、“实现新跨越、挺进三十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下面就2011年以来的人才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1、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人才工作位置更加突出,党委负责、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新格局基本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2、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截止到2013年4月底,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人才1271人,专业技术人才12286人。人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党政领导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 1010 人,占其总人数的 79.5%,大专学及以下学历 261人,占总人数 20.5 %;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395人,中级职称的有7515人,初级职称的有 4183人。

3、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政策逐步完善。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政策,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体现在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创业扶持、引才引智、人才激励、人才配置交流等,使我市的人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完善了政策体系。

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严格坚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考试录用制度,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竞争上岗、考核等各项工作逐步规范。自2011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790人,其中:公务员 33人,卫生、教育等事业人员 618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139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形式,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和评聘分开制度,着力推进了以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二)主要做法

1、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着眼于努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优秀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实行“凡进必考”制度,加大机关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大力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通过对中层领导岗位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以及乡镇机构改革,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加快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力度,通过人社、编办、教育、卫生等部门之间的大力协作,会同用人单位赴高等院校为我市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挑选人才,通过洽谈、考核、考试等程序和形式,从2011年到目前,全市共面向社会招聘卫生、教育工作人员618人。三是加快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浏阳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部门、人社部门、编制部门相互配合,深入企事业单位对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到目前止,为企业特别是园区的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职业经理人 30多名,中级职业经理人 100 多名,企业接班人150 多名,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3.2万名。四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大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创新技能培训的方式,至目前为止,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 2.9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5万人左右。五是加快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市委组织部结合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采取对全市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的形式,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开展“三支一扶”、应往届大学生进村、社区、进企业服务活动,选派大学生等多种形式,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队伍,至目前为止,全市社会工作人员总量达3000多人左右。

2、制定人才政策,发挥人才优势。一是为了确保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有限保证了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并对获得认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场所支持、资金配套奖励。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创业富民”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特别是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三是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开发利用人才资源,采取行政调配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着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四是建立了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设立“杰出人才奖”,对高层次人才予以评比表彰,建立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实行住房补贴等人才专项政策。

3、明确保障措施,优化人才环境。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管理体制,从完善领导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做到了市委人才领导小组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二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对人才选拔任用、人才评价开发、人才联络服务等机制的创新与健全,建立了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的人才开发机制,发挥了人单位评价主体作用,科学地对人才进行评价,建立人才分类信息库加强信息服务,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三是浓厚人才发展氛围,加强工业园等载体的规划建设,重点规划好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农业科技、纺织工业、木材加工等工业园建设,做大做强载体,充分发挥规模载体的人才聚集效应,确保创业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同时加快推进工业新城核心区的建设,为园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另外,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综合宣传功效,建立了人才工作宣传的长效机制,营造出了浓厚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区人社局紧紧围绕“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锐意进取,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水平,为“十三五”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3558人,比2010年上升59%。农村劳动力转移由2011年的9950人增加至2015年的11000人。2011年以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近100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安置就业困难对象2600人次,发放各类岗位补贴、社保补贴3700万元。35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50”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6%-3.5%之间,低于4.5%的控制线。

我区输送机社区、凤凰社区被省人社厅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输送机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中村村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以来,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5人,累计征缴保费3637万元。基金滚存结余6004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14人,基金征缴6970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参加人数34562人,参保率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520人,参保率98.6%,累计发放养老金1654万元。为26个城中村4124名村民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有3500余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财政补贴资金8772.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1780人增至3783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57万元。

(三)人才结构日趋优化。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不断提高人才整体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类人才达到21378人,其中:党政机关单位743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3.7%;事业单位人才3047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1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14576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68.1%;农村实用型人才3012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14.1%。

(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强化劳动执法日常监管工作,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先后出台了工资保证金,项目预储金等监管措施,有效的遏制了欠薪和劳动侵权行为。推行“简案快审”,打造“阳关仲裁”。2011-2014年,劳动监察处理案件747件,4415人,涉及金额3257万元。劳动仲裁受理案件1940件,6251人,涉及金额1.58亿元。有效的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

(一)就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实现区、乡镇(街)及村(社区)信息互联。劳动者免费享受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免费招聘服务。每年组织大型招聘会不少于10场。二是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用工岗前培训与培训基地实现无缝对接,劳动者就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订单式”培训成为主要形式,提供“培训—持证—上岗”一条龙服务。每年培训劳动力至少1000人。三是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充分发挥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就业创业资金补贴作用,有效稳定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员参保”。“十三五”期间,我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扩面3200人,征缴养老金2.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适当提升缴费档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城镇职工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提高居民医保待遇,缩小职工和居民医保待遇差距。将用人单位85%职工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积极配合社保卡使用工作,2017年之前实现医保就医全市即时结算,2020年之前实现医保就医全省即时结算。

(三)提供更优秀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202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5600人,每万名人口拥有人才数1730人(按照我区总人口数14.8万人计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人才总量70%。其中党政人才900人,事业单位人才32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总量达到18000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500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达到200人。党政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人才布局、结构更趋合理。

(四)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劳动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法律知识和思想意识,减少劳动纠纷发生。劳动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有效落实,劳动关系进一步规范,减少劳动关系投诉举报案件和仲裁受理案件。年审用人单位300家以上,每年开展专项执法检查3次以上,各类案件及时结案率95%以上。

三、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目标完成情况。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359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29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2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7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84%、105%、127%、81%。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1925人,职业技能鉴定580人,组织招聘会8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77%、82%、80%。城镇登记失业率3.7%,低于4.5%的控制线。职工养老、医疗实现应保尽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征缴847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84.7%,失业保险新增参保职工203人,征缴基金16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7%、10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6%、99%。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成功率。累计培训开展技能培训21期1985人,其中创业培训125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大型招聘会8场,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8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收集发布各类岗位信息3000余条。发放就业专项资金717万元,帮扶就业1407人。扶持7人成功创业,落实小额贷款49万元。二是社保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完成基础养老金从55元每人每月增加至75元的调整工作,开展生存认证7000余人,档案管理工作通过省级验收;为1570名参加“老农保”人员清退资金321万。完成108名“城中村”村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审核工作。制作完成社保卡3万余张。升级改造原有区—乡镇(街道)两级社保网络,实现乡镇(街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劳动监察系统、就业信息系统光纤互联。三是有序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8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0%。完成2014年度全区3270名一般工作人员考核工作。对全区932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事档案进行全面核查。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19人,清理“吃空饷”金额13万元,退回财政1.1万元。圆满完成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调整工作,人均月增资300元。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实行工资月报制度,摸清在建工程用工底数建立变动台账,有效预防欠薪案件发生。年审用人单位321家,为147家用人单位备案3389人次。畅通解决欠薪案件“绿色通道”,劳动监察、仲裁受理各类案件530起,为2188名劳动者解决拖欠工资和福利待遇6817万元。

四、2016年工作安排

一、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工作,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多渠道的开展就业服务,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200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一是积极争取就业专项资金,落实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鼓励企业吸纳和劳动者自主创业。落实小额贷款政策,为创业人员提供更好的便捷的服务。完善孵化基地功能,发挥聚集效应。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就业平台。通过网站、电视广告、显示屏、招聘栏、广告条幅等方式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招聘活动10场。三是开展大培训,坚持“送教下乡”,采取就地宣传发动、就地报名培训、就地考核发证的“三就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开展订单式培训,充分利用企业设施、设备、场地、技术等优势,实现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年计划培训2000人以上。

二、继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6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完成市局下达的失业保险扩面和征缴任务。各类保险金按时发放率100%。一是逐步实现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全员参保,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过渡。二是推行使用社会保障卡,力争2016年底我区社会保障卡基本发放到位。实现异地就医“八县四区”实时结算。配合市本级完成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建设。三是继续稳定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保险的影响力,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经办人员的服务质量。

三、加强人事人才工作日常服务和管理,稳步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开展对于公务员的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四类培训,培训1000人次。完成全区932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事档案专项核查复审任务。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做好“三支一扶”招录工作。抓好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推荐工作,严把质量关。做好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工作,严格落实相关单位特殊岗位津贴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广泛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守法意识。计划开展专项执法检查3次,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年审用人单位300家,指导、督促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日常投诉举报和仲裁案件及时结案率95%以上。进一步加强监察“两网化”建设,启用监察网络系统,动态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分组分片建立劳动用工台账,摸清用工底数,实行工资月报制度,全面掌握工资发放情况,预防拖欠工资案件发生。

十二五总结


篇一:十二五期间年度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与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今年所取得的成就

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798人,城镇净增就业1325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91人,人员再就业77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均为100%;城镇职业培训12298人,其中创业培训95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389人,其中市内转移130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929人,其中工业园区定向培训7208人;累计新增担保基金47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95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4975万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2820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942人,带动就业4059人;失业保险参保1.25万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81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值为3.25%,均低于目标的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二、今年的工作回顾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094人,完成任务的137.51%,城镇净增就业2823人,完成任务的156.8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1070人,完成任务的120.22%,人员再就业308人,完成任务的128.33%,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为100%,城镇就业率为94.5%,完成任务的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81人,完成任务的131.07%,其中市内转移3694人,完成任务的236.7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69人,完成任务的132.16%,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284人,完成任务的117.28%;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398人,完成任务的113.71%;失业保险参保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32万元,完成任务的94.69%;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88万元,完成任务的221.55%,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2、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扩大了小额贷款覆盖面和发放额度,将小额贷款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个人创业贷款每笔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万元扩大到5万元;农村创业妇女,通过县妇联推荐,不担保仅贴息,可以申请每笔最高额为8万元的创业扶持贷款;对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进城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扶持。11月,新增财政担保基金70万元到位,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18笔,发放金额398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创业贷款613笔、金额2888万元,发放小企业贷款5笔、金额110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920人,带动就业1830人,

位居全市第二,充分发挥了小额贷款在推进全民创业中的扶持作用。

3、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服务。

我局印制了《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工朋友们的一封信》一万余份,在各乡镇和县城所有公交车站散发,宣传县委、县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增强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

4、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

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园区岗位对接。我局常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284人。结合小额贷款工作,就业培训中心分期分批组织申请贷款的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到11月底,已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组织398名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经培训合格的,再由担保中心进行贷前调查,发放创业贷款予以扶持。

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就业培训适合县工业产业对口专业很少,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券的发放和回收难度大,造成培训工作被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2)、农民进城务工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不明朗,且很多不能兑现,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短、快、平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实需求。

三、十二五期间和2012年工作展望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抓住实施民生工程这个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紧紧围绕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两大主题,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抓好劳动保障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深入开展各项就业援助活动,推进工业园区岗位对接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就业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城镇新增就业11250人,城镇净增就业9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50人,人员再就业12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4.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0人,其中市内转移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42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10200人,创业培训1750人;小额贷款发放突破1个亿,新增担保基金750万元,到期贷款回收率99.6%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1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三)2011年就业工作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更加积

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我县经济赶超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四)2011年就业工作主要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2300人,城镇净增就业1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0人,人员再就业26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其中市内转移16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70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38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新增担保基金15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五)主要工作举措。

为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围绕民生工程和2011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拓宽培训专业,高质量、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受灾农民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对进城创业的受灾农民,降低门槛,落实好小额贷款、就业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

篇二: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计划

过去的五年里,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和××集团关于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抓改革,转型升级拓发展,实现了企业良好的结构性调整,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商品销售逐年增长%;实现利税 万元,年增长 %。今年,预计实现商品销售 亿元,年增长%。

“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构建流通服务体系,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五年来,我们按照市政府、××集团打造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积极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提升现有平台硬件水平和服务水平。长江路市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提升性改造,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幅更新,实用性得到了大幅强化,购物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充分发挥了小市场、大作用的功能,为××文明城市建设添了分,增了光。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先后引入海鲜、精品水果、快洁食品等品种,实现了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消费业态转变,得到了市民的好评。

二、推进服务管理创新,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按照公司“调结构、促发展、强管理、提服务,增效益”的工作方针,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促进管理更新,保障服务,保持市场繁荣。我们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

平,不断完善配套服务项目,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公众形象。一是多方合作,导入车辆服务管理平台,促使车辆有序停放,解决市民购物后顾之忧。二是积极配合道路、市场管理部门,制止游摊散贩占道,静化市场周边坏境。三是做好了经营户水、电、费的跟踪管理工作,提高运行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资产投入产出强度

我公司因企制宜,按照改旧、建新、育强的原则,下大力抓好硬件设施建设,确定了年度改造规划,着力改善经营环境,培育发展后劲。2014年4月先后对产业无优势、发展无后劲、生产风险大的“肉加工”,“制冷”落后产能进行了淘汰,予以坚决关停。对3家加工户进行了清退,对7家商户进行了疏散。并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配置,资源进行了合理优化,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后劲渐显。巧用“借鸡生蛋”方法,建成“新苏菜场”,植入自有菜场管理方法、管理优势,加强市场管理,加速市场发育,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四、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安全生产一着不让

我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至下的职能健全、指挥有效、反应快捷灵敏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建立了防火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管理、特种操作人员管理等制度。我们采用公司、管理员和经营户密切配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和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结合在一起统筹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针对生产区消防用水管道由于多年腐蚀多处渗漏的情况,进行了改道贯通,大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防灾抗灾能力。特别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做好了安全设施的配备和设备安全的改造、维修工作。在涉氨企业的专项治理中,依规办事,按法执行,按照要求,逐条对照梳理,自查自纠,切实做好了专项治理工作。在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作报废停用处理时,确保了液氨使用设备的内部压力安全释放和液氨的安全转移,顺利进行了安全无害化处理。

“十三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集团的中心工作,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推进组织、服务、经营和管理体制创新,打造服务市民、服务市场的综合平台。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商品销售年递增18%,利润年递增8%。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培育市场,强化市场管理。

1.创新经营格局体系。以市场经营为主业,资产经营为补充,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动态调整经营格局,促进齐头发展。

2.创新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重点掌握经营业态和主流消费的变化,抓好管理和服务两件事,提升综合效益。

(二)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资产经营力度。

1.配齐配优资产经营人员,健全资产管理组织体系。

2.抓好经营信息、经营户信息收集体系建设。

篇三: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0年11月15日)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干部职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瞄准“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围绕“紧盯大项目,干好大项目,在更高起点上谱写泗阳跨越发展新篇章”的工作主题,抢抓机遇,务实工作,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立足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工业产业升级,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各年度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全县工商经济健康、协调发展。2006年以来,连年荣获市经贸委、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称号;先后荣获县文明单位称号,县创业文化建设工作、矛盾调处工作、宣传文化创新工作、节能、物流统计、经济运行等先进单位称号,省经贸委、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和省司法厅联合颁布发的全省经贸委系统“四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的2005-2006年度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目标完成情况

2006年以来,充分发挥全县工业经济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

针对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及时掌握经济运行的最新动态,切实发挥经济运行管理职能,确保经济运行保持持续、健康、快速的增长。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72亿元,同比增长28.6%;纺织服装、精深木业、电光源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2亿元,同比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为27.6:43:29.4,在2005年上实现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重大突破。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308家,实现工业产值81.7亿元,同比增长46.19%;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30.7%;实现销售收入82.46亿元,同比增长48.22%。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用电量27583万千瓦,同比增长39.75%。2008年,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8.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6.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8亿元。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41.3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工业增加值34.6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销售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17.2%;上缴税收3.18亿元,同比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57户,同比增长18%。

今年以来,截止9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等指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1%、25.6%、25.3%、49.1%;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6%;三大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骨干企业培植工程、民营经济发展工程和节能减排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截止9月底新增列统企业58户,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0户,其中:申禾实业预计超10亿元,千仞岗、晶鼎科技、泗绢集团预计超5亿元;海欣申禾生产

线改造、阿吉兰新上项目、江南能源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18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到10月底共完成投资21.52亿元;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17982.5万元,已全部完成投资,节标煤19752.4吨,减排COD21T,节水79万吨;排查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268台套,目前已淘汰150台套;计划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4个,泗阳成达制盖有限公司和江苏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有限公司软硬件材料基本完成,待审核。计划对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能源审计1家,已完成(泗绢集团已通过省中介机构“江苏省布鲁斯达碳业有限公司”审计)。

(二)主要工作

五年来,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特别是2009年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按照各级政府抓生产、保增长、促发展的工作要求,狠抓企业运行调控和协调服务,继续推行领导帮扶责任制,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专题召开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议,掌握企业生产情况,协调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企业做强做大的主要问题,及时帮助项目业主解决用电、用工、环评等“瓶颈”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暖的良好运行态势。

1、协调服务不断加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抓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领导挂靠、部门帮扶、任务分解等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帮助项目单位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积极、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努力争取省市干部来泗调研、开会和现场办公。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会议等多种机会,抓住适当时机,实事求是地向省市对

口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争取省市对口部门对我县的资金项目及政策倾斜,有效地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是突出抓好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06年,嘉泰纺织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线、泗绢集团高档绢丝生产线等20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完成项目总投资107500万元,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2007年完成德伟木业科技木生产线、华泰纺织彩棉生产线等15个重点技改项目年度目标任务;2008年完成勇仕照明1500万支大功率节能灯生产线、嘉泰纺织精梳高支纱生产等15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年度目标任务;2009年,苏信生物质秸杆发电生产线、太湖巨豪锅炉及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37.13亿元,同年计划投资13.8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总的来说,各项重点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为企业增强信心、不断做强做大奠定了基础。这些重点项目的投产达产,也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2010年,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61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当年计划投资22.1亿元,到9月末已完成投资21.5亿元。总的来说,各项重点项目均取得了良好进展,为企业增强信心、不断做强做大奠定了基础。这些重点项目的投产达效,也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二是认真抓好项目资金争取和跟踪监管。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是迅速扩张我县经济总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上突出重点,认真研究国家和省里投资政策,领会中央和省各项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包装项目。五年来,累计为企业争取策应扶持资金7000余万元。其中2006年为泗绢集团、亨源木业、太湖巨豪、英姿创

业等单位申报省级项目资金扶持,累计争取资金1030万元;2007年为泗绢集团、嘉泰纺织、华泰纺织、太湖巨豪等30余户企业申报国家、省各项专项扶持资金853万元;2008年为嘉泰纺织、澳特利化工等企业共争取扶持资金2107.8万余元;2009年继续积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跟踪对接,吃透文件政策依据、分配方式和资金规模,在确保应得份额基础上,力争更多的资金向我县倾斜,通过对扶持项目的考察、论证、编制、审定,会同财政部门积极组织申报节能减排、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重点工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2255万元。2010年为江苏澳特利化工有限公司争取节能扶持资金338万元于7月3日顺利通过省经信委审核;为恒盛纺织争取省扶持资金252万元顺利到位;为勇仕照明争取了科技扶持资金10万元。全年已上报的还有勇仕照明的扩大内需项目资金以及华威纺织、太湖巨豪等5家企业的扩需项目竣工验收督办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2、主动积极招商选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机关全体人员全员发动,全方位搜集招商信息,确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了招商引资工作相关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相关责任。建立了重点招商项目的考评奖励制度,实行重点跟踪、督查。成立了三个招商引资小组,落实招商项目牵头制度,加大激励保障力度。二是广泛开展招商活动。紧紧围绕纺织服装、精深木业、电光源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四大新兴产业,以走出去“敲门招商”为主要方法,主攻浙江、上海等重点地区,加强招商联络。

2006年引进南京苏港纺织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兴建晶昇纺


十二五工作总结


篇一:十二五期间年度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与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就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今年所取得的成就

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3798人,城镇净增就业1325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91人,人员再就业77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均为100%;城镇职业培训12298人,其中创业培训95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389人,其中市内转移1308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929人,其中工业园区定向培训7208人;累计新增担保基金47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95万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4975万元,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2820万元,直接扶持就业1942人,带动就业4059人;失业保险参保1.25万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81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值为3.25%,均低于目标的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二、今年的工作回顾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094人,完成任务的137.51%,城镇净增就业2823人,完成任务的156.8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1070人,完成任务的120.22%,人员再就业308人,完成任务的128.33%,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为100%,城镇就业率为94.5%,完成任务的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81人,完成任务的131.07%,其中市内转移3694人,完成任务的236.7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69人,完成任务的132.16%,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284人,完成任务的117.28%;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398人,完成任务的113.71%;失业保险参保1.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32万元,完成任务的94.69%;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88万元,完成任务的221.55%,到期贷款回收率达99.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就业总体形势稳定。

2、加大小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扩大了小额贷款覆盖面和发放额度,将小额贷款对象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个人创业贷款每笔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万元扩大到5万元;农村创业妇女,通过县妇联推荐,不担保仅贴息,可以申请每笔最高额为8万元的创业扶持贷款;对当年新招用失业人员、进城创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达到企业现有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融资贷款扶持。11月,新增财政担保基金70万元到位,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18笔,发放金额398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创业贷款613笔、金额2888万元,发放小企业贷款5笔、金额1100万元;直接扶持创业920人,带动就业1830人,

位居全市第二,充分发挥了小额贷款在推进全民创业中的扶持作用。

3、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服务。

我局印制了《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工朋友们的一封信》一万余份,在各乡镇和县城所有公交车站散发,宣传县委、县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增强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

4、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

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园区岗位对接。我局常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284人。结合小额贷款工作,就业培训中心分期分批组织申请贷款的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到11月底,已举办创业培训班14期,组织398名创业人员开展了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经培训合格的,再由担保中心进行贷前调查,发放创业贷款予以扶持。

5、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就业培训适合县工业产业对口专业很少,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券的发放和回收难度大,造成培训工作被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2)、农民进城务工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不明朗,且很多不能兑现,适合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短、快、平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实需求。

三、十二五期间和2012年工作展望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抓住实施民生工程这个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紧紧围绕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两大主题,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抓好劳动保障平台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深入开展各项就业援助活动,推进工业园区岗位对接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就业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城镇新增就业11250人,城镇净增就业9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50人,人员再就业12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4.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0人,其中市内转移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42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10200人,创业培训1750人;小额贷款发放突破1个亿,新增担保基金750万元,到期贷款回收率99.6%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1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三)2011年就业工作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更加积

极的就业政策,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我县经济赶超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四)2011年就业工作主要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2300人,城镇净增就业1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0人,人员再就业26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就业率9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其中市内转移16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700人,其中园区定向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38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新增担保基金15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00人,失业保险征缴25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五)主要工作举措。

为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围绕民生工程和2011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对创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拓宽培训专业,高质量、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受灾农民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对进城创业的受灾农民,降低门槛,落实好小额贷款、就业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

篇二: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二.五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工作计划

过去的五年里,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和××集团关于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抓改革,转型升级拓发展,实现了企业良好的结构性调整,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商品销售逐年增长%;实现利税 万元,年增长 %。今年,预计实现商品销售 亿元,年增长%。

“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构建流通服务体系,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五年来,我们按照市政府、××集团打造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积极搭建为民服务平台,提升现有平台硬件水平和服务水平。长江路市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提升性改造,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幅更新,实用性得到了大幅强化,购物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充分发挥了小市场、大作用的功能,为××文明城市建设添了分,增了光。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先后引入海鲜、精品水果、快洁食品等品种,实现了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消费业态转变,得到了市民的好评。

二、推进服务管理创新,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按照公司“调结构、促发展、强管理、提服务,增效益”的工作方针,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促进管理更新,保障服务,保持市场繁荣。我们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

平,不断完善配套服务项目,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公众形象。一是多方合作,导入车辆服务管理平台,促使车辆有序停放,解决市民购物后顾之忧。二是积极配合道路、市场管理部门,制止游摊散贩占道,静化市场周边坏境。三是做好了经营户水、电、费的跟踪管理工作,提高运行质量,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资产投入产出强度

我公司因企制宜,按照改旧、建新、育强的原则,下大力抓好硬件设施建设,确定了年度改造规划,着力改善经营环境,培育发展后劲。2014年4月先后对产业无优势、发展无后劲、生产风险大的“肉加工”,“制冷”落后产能进行了淘汰,予以坚决关停。对3家加工户进行了清退,对7家商户进行了疏散。并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配置,资源进行了合理优化,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后劲渐显。巧用“借鸡生蛋”方法,建成“新苏菜场”,植入自有菜场管理方法、管理优势,加强市场管理,加速市场发育,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四、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安全生产一着不让

我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至下的职能健全、指挥有效、反应快捷灵敏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建立了防火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管理、特种操作人员管理等制度。我们采用公司、管理员和经营户密切配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和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结合在一起统筹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针对生产区消防用水管道由于多年腐蚀多处渗漏的情况,进行了改道贯通,大大地提高了安全性防灾抗灾能力。特别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做好了安全设施的配备和设备安全的改造、维修工作。在涉氨企业的专项治理中,依规办事,按法执行,按照要求,逐条对照梳理,自查自纠,切实做好了专项治理工作。在涉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作报废停用处理时,确保了液氨使用设备的内部压力安全释放和液氨的安全转移,顺利进行了安全无害化处理。

“十三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集团的中心工作,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推进组织、服务、经营和管理体制创新,打造服务市民、服务市场的综合平台。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商品销售年递增18%,利润年递增8%。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培育市场,强化市场管理。

1.创新经营格局体系。以市场经营为主业,资产经营为补充,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动态调整经营格局,促进齐头发展。

2.创新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重点掌握经营业态和主流消费的变化,抓好管理和服务两件事,提升综合效益。

(二)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资产经营力度。

1.配齐配优资产经营人员,健全资产管理组织体系。

2.抓好经营信息、经营户信息收集体系建设。

篇三:十二五工作总结

前 言

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着西和的经济发展,为打破交通?瓶颈?, 西和县交通运输局按照省市不断调整完善公路网服务能力的总体思路,牢牢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的重大机遇,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一个重点,四大提升?(即以十天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实现路网结构、路面等级、管养水平、运输安全四大提升)为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公路建设、养护生产、路政管理、运输安全等工作,当前全县交通运输事业基本形成了?两轴两站六干二十四环?的工作格局。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入?十二五?以来,西和县交通运输局把交通建设作为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西和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大打公路建设攻坚战。一是为切实解决广大群众行路难问题,积极争取建设农村公路通畅项目108项785.3公里;二是为了减轻城区环境卫生压力,提升县城总体形象,对西马路、西晒路、卢六路、西姜路等出口路进行了硬化改造;三是积极推进骨干路和县际联网路建设,先后建设了何洛路、西马路、洛昌路、西和至礼县雷王等公路;四是结合全县大桥特困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设了大太路、大蒿路、西大陆、蒿林至赵沟等公路,修建了西汉水杜河大桥和赵沟大桥;五是积极响应全县旅游开发的总体部

署,先后建设了隍城路、观山路、仇池山公路、河口至香山等旅游公路,进一步提升了全县的旅游环境。六是为不断提升全县运输环境,征地60余亩新建了公交枢纽站和公用型汽车站。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86.8公里,其中:县道236公里,乡道110.7公里,村道940.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8.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全县2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 300多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到78%左右。全县基本形成了?两轴两站六干二十四环?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基础保障。

二、十天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公路甘肃段徽县大石碑(陕甘界)至天水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福川至银川国家高速公路的横向联络线的重要组成路段,全长193.152公里,总投资2109926.9万元。西和段起点石峡镇烧香台(金沙寺),讫点长道镇西团村,沿线与S219线基本平行或交叉通行。全长66公里,全县土地征收共涉及7个乡镇53个行政村5383亩,房屋征迁467户,企业征迁40户。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西和县交通运输局重新审视和定位西和交通的建设和发展,牢固树立大交通的意识,以大交通带动大流通,以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和乡镇,充分动员沿线乡镇广大人民群众,扎实有序开展征迁工作。截至目前土地已全部补偿到位,共完成各类补偿资

金共计2.71亿元,已交付各标段建设用地6000余亩;房屋、企业征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征用土地308亩,新建征迁安置点18个,以妥善解决房屋征迁户的安置问题。十天高速的建成,将极大地缩短西和与周边县市区的交通距离,西和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便捷的交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三、公路管理养护不断加强,交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长期以来,西和县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管养并重、多措并举?的工作思路,按照?四个结合(即:养护站和道班、养管协会、群众、企业结合专业养护公司)的公司化养护模式,稳步推进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和长效化养护管理,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一是不断健全管养机构。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建立了?县设道班、乡建站、村建协会、企参与?的管理养护模式。县上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站,组建8个基层道班,各乡镇相应组建成立了管理养护站,在村一级,积极推行行政村管养和管养协会管养机制。二是不断完善管养制度。制定了《西和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试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检查考核办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管理养护制度体系,为全

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三是不断提升管养水平。县乡公路严格按照?三定一包?(定路段、定标准、定报酬、包养护质量)的责任制要求,由道班负责日常养护。乡村两级公路由乡(镇)养护站按照?一事一议?的形式,具体组织沿线村社群众投工投劳开展集中养护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农村公路路况明显改善,养护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县道、乡道好路率长期保持在68.9%和69.1%以上。四是路政管理成效显著。为推进依法治路,成立了副科级建制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大队,在乡镇成立了路政管理中队,配备十余名路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明确了依法行政规范和文明服务规范,有效的治理了公路?三乱?,行政许可正确率达100%,路产路权得到了有效保护。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在主干县道洛昌路建立了农村公路治超卸载站,长期在县道开展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从而有效遏制了车辆超限超载现象,确保了道路的安全畅通,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

四、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行业文明再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西和县交通运输局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广泛深入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了行业新形

象,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注重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培养,加强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培训,有效促进了从业人员业务技能的提高。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等活动,机关工作人员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效率、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尤其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坚持以?除‘四风’、强服务,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认真完成了教育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较好地实现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通过活动的开展,全局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了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有力推进了全县交通运输事业的科学发展。

由于近年来西和交通成绩突出,自2010年以来,西和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先进县区和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先进县区,并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试点县?。


"电商人才培训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