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产业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23.10.21

2023产业调查报告(收藏11篇)。

今天栏目小编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主题是“产业调查报告”。大家都说,实践后才会有收获,每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后,经常需要写报告,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对我们的内容满意的话,欢迎将我们加入您的收藏夹!

产业调查报告【篇1】

大兴安岭地区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调查报告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资源以及政策优势,更快更好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强省?带着这个问题,省绿办、中心调研组,深入到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些县(局)、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不仅比较全面掌握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而且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相对全省而言,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起步较晚。直到1999年底,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仅有2家,绿标产品3个,销售收入5340万元。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后,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切实把绿色食品产业上升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开发,实现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2005年,全区绿色(有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9亿元,产量12.6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815.7%和745.6%。一是原料基地层次不断提高。根据全区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特点,积极发展各类有机食品基地。目前,全区省级以上的绿色食品基地已发展到20万亩,其中,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种植的大豆9.1万亩,占45.5%。同时,有机山特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正迅速由种植业基地向养殖业、山特产品基地延伸,由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向有机食品基地方向发展。二是产品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已形成北奇神茶、松果粉、有机农产品、精淀粉、野生浆果、野生珍菌、野生山花、野生山菜、鹿产品、蜂产品、保健酒、饮料共12大系列358个品种,并涵盖了绿色农产品、山特产品、畜禽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多个领域。三是优势特色产业异军突起。2005年,全区黑木耳养植小区发展到106个,规模达到1.1亿袋,产量达到3500吨,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分别比1999年350%、260%和600%。同时,野生浆果等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2005年野生浆果采集量近1万吨、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分别比1999年增长500%和520%。鹿存栏1.7万头,比1999年增长750%。四是“绿色加工航母”初步形成规模。坚持用大农业观点开发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用产业化模式推进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航母。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4家,比1999年增加62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2家,其中,北奇神集团辖企业22家,资产达到4.2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在64家绿色(有机)加工企业中,从事种植业加工的4家、养殖业6家、食用菌28家、野生浆果16家及其它企业10家,呈现出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势头。2005年,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量6.6万吨,比1999年增长450%。五是“兴安”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区共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已达109个,其中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1个,不仅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地市级也处于领先的位置。同时,3户企业、4种产品获得国家“QS”认证。在取得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中,有2个获得省级著名商标,有6个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大兴安岭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正逐步叫响国内外市场。六是综合效益越来越突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吸纳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林场下岗职工,成为林区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一条重要途径。2005年,全区直接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人员达到8000人,间接安置富余人员40000人,拉动农民和林场职工纯收入达到120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4元,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坚持把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面临日益严重的“林危”现实,大兴安岭地区地委、行署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发挥优势,不断调整和深化治危兴林,重振林区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尽管森林工业面临挑战,但也充满难得的机遇。开发建设时间晚,生产区域远离城市和工矿,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程度轻,水、土和大气都维持较好的自然水平,全区大部分地域仍处于良好的自然原始生态,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全境无污染的净土,是最敢叫响绿色食品的地方。

在吃透区情的基础上,他们以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基地为目标,确立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新型林区”的发展战略。为了保证这项战略的有效实施,一是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全区层层成立了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组长,吸收相关部门参加。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的汇报,切实解决绿色食品产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几年来,地委和行署始终都把这一工作作为重点,由各级领导挂帅,组成专门班子,实施专题推进。二是坚持有人干有人管。成立了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序列,配备得力的班子,配强工作人员。县区局也大都设置了专门办事机构,并做到了“三有”,即有专门编制、有办公经费、有办公地点,为推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纳入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大兴安岭的现实基础和潜在优势,各县区局在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过程中,都把绿色(有机)食品发展作为重点统筹考虑,制定了本地区绿色食品的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重点发展。

2、坚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一是坚持区域化发展。按照资源、环境和地域特点,他们把全区划分为4大板块基地,即沿江区,以种植绿色麦、豆、薯、瓜菜为主,适度发展绿色畜禽业、冷水珍贵水产业和山产品采集业;内陆区,重点发展黑木耳、猴头等食用菌栽培和山野果、山野菜采集及绿色畜禽业;交通沿线区,重点发展马铃薯、优质麦豆、矿泉水、食用菌、山野菜、野生浆果生产加工基地和特色果菜生产基地;岭南农业综合开发区,重点建设薯、豆、麦、杂粮、绿色畜禽等绿色食品原料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二是坚持特色化开发。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发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产品,已初步形成了黑木耳、野生浆果、松果粉、鹿业、保健品、野生浆果饮料饮品、有机饲料等生产基地。一些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比如,黑木耳,全区20万袋以上的规模养植小区发展到120个,1.2亿袋,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0.42万吨,销售收入1.6亿元。三是坚持机制化经营。强化契约联结,通过契约经营形式,不断调整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多赢,生产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订单达到了95%以上;突出服务联结,大多数企业通过“包技术”、“包贷款”、“包部分生产资料”等服务手段,强化与基地的利益联结。在此基础上,富林科技开发公司、绿源峰业有限公司、兴安有机食品公司等企业开始积极探索资产联结、资本联结等方式,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新跨跃。

3、坚持用高标准和先进机制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航母”。一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引资、改制和政策吸引等各项措施,促进了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民营企业已发展到48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5家、内外资联营企业7家、本地民间投资企业36家,这些企业起点高、机制活,已成为拉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大力整合产品品牌。围绕北奇神等强势品牌,积极整合同类产业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共有22家企业、160种产品使用北奇神著名商标,北奇神集团总资产已达到4.2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成为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的“绿色航母”,品牌资产、商标资产不断得到利用和发挥。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紧紧围绕国内、国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新产品开发,推进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目前,在已开发的12大系列358个品种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占30%以上。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公司和兴安有机食品公司与哈尔滨、大连的科研单位、大学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每年至少开发1—2个新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占到总产品的50%以上。

4、坚持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为目标建立现代营销网络。一是立足本地,积极培育区内市场。充分发挥各区县原产地优势,在全区建立了13个木耳、浆果、山野菜等绿色(有机)食品集散地,年销售近2万吨、近3亿元。去年,行署投资100多万元,在加格达奇区的繁华地段兴建了绿色食品展销中心,承担全区绿色(有机)食品的展示、宣传和销售功能。目前。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已接待大规模中外领导、客商团组75个,人数达到3200人次,现场直接销售达230万元,同时,通过现场接洽,带动企业签订合同30项,金额达1200万元。二是眼睛向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近年来,地委、行署以及地区绿办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组织全区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推介企业,宣传产品。先后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销活动28次,合同履约额达到2.4亿元。今年哈洽会,他们组成了71人参加的展销团,参展

产品达10大系列238种产品,签订合同协议32项,签约金额近2亿元。三是依靠企业,建立现代化的销售网络。几年来,他们注意集中发挥大兴安岭珍贵、稀奇绿色(有机)食品的优势,通过进入超市经营,建立窗口市场等形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公司以大中城市超市为核心,通过委托、代理、合作等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3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销售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2005年,全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省外销售额2.2亿元,比1999年增长9倍。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已销售到28个省、市、区(包括台湾省),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5、坚持用得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注意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出台新政策,全力保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去年,地委、行署专门下发了《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发展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奖励办法》。规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经绿色食品办公室认定后,单个产品地区补贴认证费50%;系列产品中每个产品补贴1万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获得国家QS认证的,地区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对具有带动作用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种植规模在5000亩以上),就地加工和形成规模的企业,经绿办认证后,每亩地区补贴10元。对建立年加工黑木耳100吨以上的企业,经绿办认证后,购买加工设备用款的20%,由受益地政府给予投资;对专项投资建立黑木耳销售集散地的企业,年销售量1000吨、税金100万元以上的,地区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20%给予投资。对加工野生浆果2000吨、缴纳税金50万元以上的企业,对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础设施投资,经绿办认证后,地区一次性投资20%。

三、几点思考

大兴安岭地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成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重要保证。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始终把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作为治危兴林、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来抓,切实纳入领导的日程,做到了真抓真管真干。

启示之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重要前提。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确立了打造有机食品产业强区的奋斗目标,从而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最佳切入点,促进了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的最大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

启示之三,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重要手段。他们注意抓主要矛盾,攻重点,破难点,紧紧围绕增加总量,提高层次;打造航母,叫响品牌;开拓市场、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确保质量这四大产业发展关键点,不断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集中力量,搞好突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协调发展。启示之四,充分调动好两个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把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增加农民收入上,增加企业效益上,促进社会发展上,积极运用政策等作用调动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引导企业和农民通过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加快致富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林区。

启示之五,建立一支得力的队伍是坚实基础。区和县(区)有专门的办事机构,乡镇一级有人专门的抓,确保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在全区每个层面,每个角落都有人管,有人干。

同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凡是确定下来的事情,都坚持逐件、逐项地落实、落靠,以实效、实绩作为检验工作的最终标准。

产业调查报告【篇2】

曲江,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是建筑、园林、绘画、诗歌、宗教等汇聚的“盛唐气象”典型代表。秦时曲江称“陔州”,意为临水的长洲。汉时建有皇帝行宫“宜春苑”,“因其水曲折,形似广陵之江”,便有“曲江”的美称。唐时,被辟为皇家园林,引终南山的水源,修葺扩充出千亩水面,建有芙蓉园、杏园、紫云楼、汉武泉、青龙寺、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诸多景观,楼台亭阁绵延不绝。

1993年之前,曲江新区这片区域还是一大片农田。1993年,基于曲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此开发旅游业,建立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从1993年至,对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的投资共约6000万,由于与市区距离较近等因素,度假区一直发展缓慢。20初,“文化曲江”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曲江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曲江新区内历史遗存丰富,周秦汉唐文化都在曲江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始建于唐代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是曲江的文化标志,诸多文人墨客都在曲江留下著名诗篇,同时曲江还是“红叶题诗”、“寒窑故事”、“元白梦游”、“雁塔题名”、“曲江流饮”等多个千古流传的文化典故的发生地。

其二,曲江新区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于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曲江新区认为自身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它们,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了解和记住曲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曲江新区还承载着西安市建设人文之都的责任,必须将曲江的发展与城市价值的兑现联系在一起。

“文化曲江”这个概念对曲江新区后来的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明确了曲江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曲江新区确定了“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思路。 “文化立区”是指打造以盛唐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新区;“旅游兴区”是指通过旅游迅速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当时的曲江新区在国内知名度低、投资少,而旅游是让国内外大众认识曲江、了解曲江、感受曲江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最快捷的资金回收渠道之一。以“文化立区、旅游兴区”为发展思路,曲江新区实施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其一,大项目带动。大项目带动效应强、辐射范围广,能够迅速提升区域知名度。曲江新区先后策划实施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使曲江的发展年年都有新亮点,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由于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曲江新区的游客总数从年的每年200万增长到目前的每年3000万,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总资产也由2002年的600万元增长到的170亿元。

其二,大集团引领。发展文化产业是曲江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大集团引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途径。曲江新区先后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曲江演出集团、大明宫投资集团六大文化产业集团,他们成为带动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以成立于1995年的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为例,它是由西安市政府批准成立、由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20集团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

目前,集团下辖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演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曲江职业围棋俱乐部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梦园影视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楼观旅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1个全资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临潼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国际会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乐雅动漫有限公司6个控股企业。由集团的构成可以看出集团的投资领域已基本涵盖文化产业的各个重要领域。

其三,大产业聚集。曲江新区借助大型文化集团引领,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创业服务等方式鼓励文化企业入区。目前,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影视投资、文化演艺、出版传媒、数字文化、国际会展、文化创意、文化体育休闲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日益凸显。截至6月,曲江新区成功吸引了600多家文化企业。201—6月,曲江新区固定资产投资125.8亿元,同比增长34.2%;财政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53.9%;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同比增长70.1%;实际引进内资55。3亿元,同比增长41。1%。

“曲江模式”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文化+旅游+城市”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即依托曲江物质文化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景区,形成文化旅游集群,带动其他文化产业门类发展,通过创意、包装和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形成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最终兑现和提升城市价值。

曲江新区内有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雁塔、青龙寺、汉宣帝杜陵、唐长安城遗址)、3个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秦二世陵、曲江池遗址、唐城墙遗址)和数十个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和民间文化传说发生地。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园区内的人文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

将分散的文化遗产整合为集中的文化景区。大雁塔、大唐芙蓉园遗址、曲江池遗址、唐大慈恩寺遗址、秦二世陵遗址等都分布在曲江新区内,但相对比较分散。曲江新区管委会通过保护和开发两种形式将这些分散的文化遗产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唐文化气氛浓厚的大曲江景区。

同时,开发与景区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和商业设施,将曲江迅速打造成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和游客集散地。

整合有形的文物遗址与无形的历史典故。在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对文化遗址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将许多已在历史发展中消失的文化符号重新集聚,构建与文化遗址和历史典故有关的雕塑、房屋、庭院等,尽可能地复原历史原貌。当文化遗址被赋予了一系列可欣赏、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符号后,被现代人忽略的、荒芜的遗址便变成了易于现代人接受和理解的文化产品。

例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设计完全反映唐大明宫的建制,充分展现唐大明宫的规模、格局与体制,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担纲建筑设计的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筑造型尽量切近唐丹凤门的建筑特色和风采,在引发人们历史联想的同时,也能登高望远,北眺大明宫遗址群及园区景色,南望现代西安的繁华景象。再如唐城墙遗址公园,用书法雕塑的.形式表现480首唐诗,并辅之以园林景观作为衬托,在公园内设立“吟诗坛”,让游客多角度感受唐诗文化。

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在不影响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引入易被大众接受的时尚元素,构建西安市民休闲的公共空间和吸引游客的旅游度假景点。曲江新区在大雁塔北广场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大唐芙蓉园引进了堪称世界一流的水幕电影;曲江池遗址公园拥有全国第一个载人氦气球等等;寒窑遗址作为王宝钏、薛平贵的爱情故事的载体,以真爱体验为主题,加入现代爱情元素,设立遗址区、婚庆区和商业区三大文化板块,让游客获得全景式体验。加入了这些现代时尚元素,曲江景区便不再显得因历史的厚重而缺乏活力,极大程度地满足现代人群将旅游与文化、娱乐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诉求。

经过上述三方面的整合与创新,曲江新区不仅梳理与整合了园区内的人文资源,而且搭建起了文化旅游平台。目前,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六大遗址公园、五大演艺品牌、四个游乐体验性主题景区、五大高端酒店餐饮品牌、3个国家级4A景区,打造了30多个旅游文化大项目,建立了集文化主题景区、酒店餐饮、旅游演出、旅游商品开发、旅行社、旅游地产及旅游衍生产业链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是曲江新区的核心产业,而板块经营是曲江新区文化产业运营的主要方式。文化旅游与板块经营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文化旅游是板块经营的起始点,只要板块稳定存在,文化旅游就会反哺文化产业。以法门寺文化板块为例,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明清以后逐渐衰落,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曲江新区管委会于3月开始对法门寺进行维护与开发,于年5月建成开放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文化景区首先带动了影视产业——曲江影视集团制作了六集大型文化纪录片《法门寺》。而后通过建设四大佛文化村落带动了艺术产业和会展产业;通过建设以星级酒店、大剧院、购物一条街等为主要内容的二期工程建设带动餐饮娱乐业、影视院线等产业。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价值也是曲江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价值包括硬价值和软价值两个方面。硬价值主要通过城市的有形建筑、设施、环境等表现出来,例如曲江新区通过在园区内建设与开发道路、景观、基础设施等,改善了园区及其周边的整体面貌和生态环境;而软价值主要通过城市文化氛围、市民的感受等无形的载体表现出来,例如曲江把“文物景点”变成“文化景区”,让“静”的文化“动”起来,营造了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发展新区。

曲江模式从城市价值的角度,将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事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用文化产业的部分收入发展文化事业,用文化事业的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曲江新区在园区内建有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曲江演出集团、西安秦腔剧院定期安排公益演出;曲江已形成5700亩开放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十余个市民休闲广场。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和活动有助于强化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感,而随着有文化修养的市民数量的增多,就会间接推动文化产业的增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越积极地互动,城市价值就越快速地提升,这也正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回归到最本真的发展目标上。

2009年10月,《曲江新区二期扩区规划》获批,扩区后的曲江新区面积为40.97平方公里,比原有管辖面积扩大一倍。在新扩区域内,曲江新区将规划建设主题旅游与文化商贸区、会展商务与传媒出版区、影视演艺与科教创意区、遗址博览与生态创意区、娱乐运动与休闲度假区5个功能分区。在产业布局上,曲江新区把这五大功能分区又规划为出版传媒产业区、国际会展产业园、国际文化创意区、动漫游戏产业区、文化娱乐产业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影视娱乐产业园区、艺术家村落8个文化产业园区,加上原有的曲江文化景区,在曲江新区40.9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九大文化产业园区,基本涵盖文化产业主要门类。

此次大规模扩区旨在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结合,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生态链提升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建设以文化、旅游、生态为特色的国际化城市示范新区。基于这样的主旨,曲江新区管委会提出“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概念,即以文化创意为产业发展的灵魂,以文化资源为出发点和依据,以版权为交易载体,通过文化创意激活文化资源,通过版权交易与保护促进文化价值流通,进而解放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产业增值。

由于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门类齐全,不同门类的文化产业可以围绕文化创意和版权形成由上中下游构成的全文化产业生态价值链,见图3。修建大唐芙蓉园是用文化创意激活了文化遗产、带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典型代表。芙蓉园在秦、隋、唐代均为皇家园林

为了展现盛唐风貌,曲江新区参考诸多历史文献,在其原址修建了大唐芙蓉园,采取了南园北池的格局,园中4个景观区展现了大唐12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大唐芙蓉园建成后,立刻成为游客数量仅次于兵马俑的旅游景点。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服务不断升级,每晚在大唐芙蓉园上演激光水幕电影《大唐追梦》和大型梦幻诗乐舞剧《梦回大唐》;同名电视剧也在大唐芙蓉园拍摄完成;销售大唐芙蓉园景观的微缩雕塑、唐代服饰、唐代生活用品等大唐芙蓉园的衍生产品;园内外的商位租赁价格也逐年提高。

这说明经过文化创意整合的大唐芙蓉园,通过文化资源带动了旅游业,进而又带动了影视业、演艺业、衍生产品运营和房地产业。全文化产业生态链的本质就是围绕文化创意和版权而形成的所有文化产业门类的网状格局。在实践过程中,全文化产业生态链上中下游不断整合,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系统的自适应和反馈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竞争力、话语权及领导力。

产业调查报告【篇3】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主战略,把发展纺织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纺织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县的主导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极。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纺织产业基地,是提升××县工业化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发展现

2003年,××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把握国内纺织产业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及时确立把纺织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的战略决策。几年来,纺织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体上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五年内先后引进了天顺纺织、恒昌纺织、金源纺织、三邦实业、宏丰制衣、宝源彩纺等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12家,占地面积1100多亩,总投资达15亿元。

二是产业规模大。全县已形成75万锭纺纱规模,占全省纺纱规模的1/3,年织布可达800万米,年产针织服装可达630万件(套),初步形成了“纺纱纺线→织布→制衣”的纺织产业链。企业95%的设备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县被省经贸委授予“江西省纺织产业基地”称号,今年8月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三是经济效益好。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纺织产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平均达产达标率接近80%。上半年,园区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13.2%,占园区工业销售收入的27%;实现税收3200万元,同比增长111.3%,占园区税收的27%。

四是就业人数多。目前,纺织企业直接吸纳了6500多名劳动力就业,占园区就业总人数的23%。以天顺纺织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供销一体模式,发展农村家庭纺织100多户,引进织机近600台,每年可帮助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和全民创业。

××县纺织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够优。纺织产业以纺纱为主,织布、服装加工占的比重较小,不到总产值的15%。纺织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企业只进行来料加工。此种经营模式不仅利润率低,而且抗风险能力差。二是科技含量不够高。现有纺织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核心技术大多是从外部引入或者与外部联合开发。企业产品主要为化纤纱、纯棉纱,加工模式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所占比重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在该县纺织行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三是产业规模不够大。目前,纺织基地化纤产能仅12万吨,与外地产业基地相比,差距明显。比如浙江萧山区汇集的纺织企业达2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近500家,2007年的化纤产能达404.7万吨。

二、发展机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贸依存度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比较明显,但从总的发展趋势看,纺织产业发展正在逐渐好转,再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内国际的需求潜力是最长远的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13亿人口的纺织服装品消费绝大部分靠国内的纺织产业来供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纺织服装品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从2000年的7.5公斤增加到目前的15公斤左右,但与发达国家人均年均纤维消费量30—40公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内需市场也存在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特殊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需求量迅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将每年增长80—100万吨。这些意味着纺织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有空间和潜力。从国外来看,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国际纺织行业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较强竞争优势,在全球纺织贸易市场占有1/3左右的份额。

2、国家对纺织工业的重视是最直接的机遇。在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纺织工业被定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纺织工业的极端重要性,国家将会对对纺织工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营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3、现有纺织产业的布局调整是最有利的机遇。目前,全国已形成广东西樵、浙江萧山、福建长乐等有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110多

个,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五省的纺织产业集群就占总数的90%以上。受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国家鼓励东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江西在承接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有着突出的优势,如毗邻东南沿海省份的区域位置、诸多的优惠政策及较低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对全省四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的××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4、××纺织产业取得的发展成就是最现实的机遇。××纺织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园区平台、交通区位、产业聚集、生产成本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优势。平台方面,纺织工业园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规划中的××纺织印染集控区目前已顺利通过省环保局的环评审批;交通方面,××距离省会南昌仅50公里,距港口城市九江168公里,南昌与邻近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并可实现铁海联运,交通十分便利,已经开工建设的昌奉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杭南长铁路、九长铁路将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产业聚集方面,集中了以金源为龙头的纺纱企业4家,以三邦为龙头的纺线企业2家,以及宏丰制衣等针织服装加工企业4家,纺织产业已初具规模。依托现有的聚集效应,可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生产成本方面,纺织企业对用电和用工的要求较高,用电、用工成本分别在生产成本中占40%和20%左右的比重,××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而且执行的工业用电价格为全省最低,对纺织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此外,××有较为充足、稳定、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思考对策

1、着力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按照“做大中间,做深两头”的思路,壮大纺纱生产规模,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上游产业要着力引进原料生产企业,下游产业要着力引进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企业。一是突出产业特色。重点抓好原料、织造、印染三大基础项目,原料项目重点发展涤纶短纤和再生涤纶短纤生产项目,力争引进年产20—30万吨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满足××纺织原材料需求;织造项目以配套本地原材料产品为主,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提升织造能力和水平,重点生产高、中档服装面料;印染项目尽快启动纺织印染集控区的建设,抓好印染、水洗、整理企业的合理布局,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狠抓产业招商。抓住国内纺织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重点瞄准国内纺织产业原料生产、织造、印染、服装加工行业的百强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同步发展,增强产业链的紧密度和稳定性。三是搞好政府引导。立足长远发展,注重培植纺织器材生产、物流仓储外包、印染污水处理等关联配套产业,并引导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根据××纺织产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配套产业的种类和规模,有针对性地鼓励本地私营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发展,做到“及早规划、政府引导、逐步形成、滚动发展”。

2、大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一是鼓励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积极向上争取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造资金,鼓励较大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棉纺织行业重点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印染后整理重点加强针对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的印染后整理技术研究;化纤行业重点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及复合型纤维,注重开发引进竹碳纤维、原竹纤维等新型纺织材料。二是加强纺织人才培养引进。积极争取建立纺织技术学校,设立纺织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根据企业需求,抓好纺织一线生产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制订优惠政策和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外地纺织行业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等各类人才到××就业发展。三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坚持培育地方品牌和引进知名品牌并举,提高品牌贡献率。大力鼓励支持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申报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同时着力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或促进本地企业与外地知名企业的合作。

3、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空间。一是建好产业基地平台。紧跟全国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做好纺织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万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依据产业链分步建设原料区块、织造区块、印染区块,着力完善各个区块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好基础。提高产业基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落后企业的引进。二是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快昌奉高速、天然气管网、园区11万伏变电站、3万吨印染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承载空间。三是优化政府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服务理念,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环节,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满意的服务;充分发挥纺织基地办公室、纺织产业协调办公室两个专职机构的作用,在项目配置、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信息收集、融资服务、员工培训招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大力推进民生工程进园区,完善园区职工公寓、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生活配套设施,落实好外来务工和进城务工者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

产业调查报告【篇4】

关于发展安富玻陶特色产业的调查报告范文

安富陶器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安富亦被誉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是我县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安富陶器在国内外虽享有盛誉,而产业却处于不断萎缩状态,特别是特殊工艺美术陶制作后继无人,工艺濒临失传。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安富街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工艺优势和地域优势等,积极开展安富陶器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引导安富陶瓷生产向产业化、高新化方向发展,对振兴陶器产业、重塑“安陶”品牌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安富玻陶特色产业的发展,安富街道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安富陶产业的现状

(一)陶土资源现状

安富境内有一条长15公里、宽2.5-4.5公里的陶土矿带,陶土总储量为7048万吨,平均厚度为1.2米,比重为2.65吨/立方米,泥色为红色、白色,其中白泥含二氧化硅74.6%,三氧化二铝12.15%,三氧化二铁1.2%,氧化钙1.43%,氧化镁0.85%,烧失率为6.36%;红泥含二氧化硅61.73%,三氧化二铝17.69%,三氧化二铁7.44%,氧化钙0.57%,氧化镁0.64%,烧失率为6.4%。

(二)玻陶产业发展现状

陶瓷工业是安富在全县长期以来相对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全街道玻陶生产企业有重庆世国华陶瓷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荣昌县安北陶器厂、重庆市永恒玻陶有限公司、荣昌县富艺陶瓷厂等10家,产品主要以酒类包装瓶为主,年生产玻璃陶瓷制品8000万件以上,年实现产值4.5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2500人,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安富陶产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安富位于荣昌最西面,距县城12公里,是重庆市西大门,与四川省隆昌县、泸县毗邻,是重庆市首批确定的45个中心镇之一,有“渝西第一镇”之称。在成渝经济发展战略中,安富具有成渝交汇、双向开发的战略区位优势。境内交通便捷,成渝公路、成渝铁路穿境而过,境内设火车站(安富站)一个,距成渝高速公路桑家坡出入口2公里。

(一)悠久的陶生产历史

据史料记载,安富生产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二年(1663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考证,安富陶业自宋代开始,距今就有八百多年的历史。1998年经国家陶瓷、文物考古专家和三峡考古专家组鉴定,在安富刘家拱桥一带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古宋陶遗址及大量陶瓷文物。“安富场五里长,泥精货排成行”、 “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安富陶器的生产和销售盛况。现安富五里长街保护较为完好,还有明、清古窑遗址多处。

(二)陶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

安富陶土储量不仅丰富,而且其泥料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含水率、烧失率低,被誉为“泥精”,是最佳的陶瓷制作原料。另外,安富陶土平均厚度1.2米,比重2.65吨/立方米。陶土埋藏浅,地层稳定,极易开采。

二是工艺优势。

安富陶器的传统生产工艺要经矿选、风化、人工踩炼、棕滤、除沙泥和沉分水杂等工序多次提取,至坯泥达到细腻、塑延、光色要求后进行制坯和阴干,然后进行烧制。安富陶品种繁多,鉴赏品设计精巧,造型优美,透示出强烈的生命活力。素烧的“泥精货”,色泽天然,给人以古朴淡雅之感;色釉装饰的“釉子货”,观之有晶莹剔透之形,叩之能发清脆悦耳之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安富陶器享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

三是能源优势。

安富街道有一个中型的天燃气配气站和一座11万千伏安的输变压站。

四是政策优势。

安富具有直辖市的优势。在税收、行政管理等方面都优于相邻的四川隆昌县,特别对四川的客商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五是技术优势。

安富与隆昌县的李市镇、石燕桥镇历史上就有许多陶器企业和制陶工人,技术非常好。目前,安富拥有从设计、泥釉料研制、制坯、烧成等各个工艺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掌握和运用目前广泛采用的新技术难度不大。

六是产业集群优势。

安富现有陶器企业6家,玻璃制品企业4家,年产值约4.5个亿。

12浏览本文的用户也浏览了如下文章[调查报告]关于市重灾区农房重建情况的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调查报告]城乡低保救助工作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调查报告]市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调查报告]关于对矿区空气污染现状的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调查报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调查报告]市住建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调查报告]关于县城规划体系完善情况的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调查报告]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调查报告(2014年11月11日)

产业调查报告【篇5】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立足于人的根本需要,把自然当作索取的对象,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 、发展可以不断地采掘自然资源。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到要从长 远考虑,使后代子孙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从而下决心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甚至限制人 类的消费行为,改进技术,提倡清洁生产……。无论是传统的、未经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或 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无疑都是以人为本,行为的出发点仍是以人为中心的。虽然现代的人 类中心主义表面看来已经开始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这仍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长远发 展而作出的选择。人们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自然索取,为了长久地开采,为了人类自 身利益。

生态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在于:生态中心主义将人视为与自 然平等的存在,或是认为人是自然演化发展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发展,是作为 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而“大地伦理”作为非人类中心 主义诸多观点中一种最为“激进”(注:此处的“激进”是指:由于“大地伦理”相对于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而言, 其对人类要求更为苛刻。前两者分别承认动物、生物(有机体)的权利,而“大地伦理”则更 将此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包括无机界在内的自然界。

)的环境伦理观念,其提倡者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 opold)认为,“大地伦理使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为其中的普通的成员和公民 。它蕴含着对它的同道的成员的尊重,也包括对共同体的尊重。大地伦理简单地扩展共同体 的边界,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由它们组成的整体:大地。于是,大地伦理 反映了生态良心的存在,依次反映了个体对大地健康的义务的确信。健康是大地自我更新的 能力。保护是我们了解和保持这种能力的努力。对于我来说没有对大地的爱、尊重、赞美、 和对它的价值的注意,对大地的道德联系能存在是难以想象的。当然,我所谓的价值是某种 比纯粹经济价值更宽广的价值,我所说的价值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2]利奥波德认为包 括无生命的自然在内的整个大地,都应获得人类的尊重。

这两种自然观在价值评价上出现了分歧,他们首先都承认自然对人的价值,认为自然对人 具 有实践、审美、认知等价值属性,肯定人类一方面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但是人类中心主义 不涉及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自然的“固有价值”,自然只能是人类改造的对象。而非 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有其“内在价值”,人类应尊重自然。正是二者在 自然“内在价值”存在与否上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分歧, 从而在理论上、行动上表现出差异。

斯宾诺莎认为,“价值本质上是相对于人的,从而在这种意义上是人的创造,善和美并不 属于事物,而属于它们与人的关系”[3],斯宾诺莎认为离开人,事物就没有善或美。所以 ,离开人,自然也就无价值可言,自然只有相对于人的价值,而没有其内在价值。

丹尼斯・奥提兹(Denise Ortiz)认为,根据《圣经》,可以认为“自然有独立于人类的内 在的价值”。[4]

萨缪尔・亚力山大认为,“在比生命更低级的存在者中,我们可以发现物质事物中,就其 能 够相互满足而言,也存在着价值,如化学家很久以前习惯于说,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满足。 在这里,价值也是客观的。”[5]

根据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自然只是人类生活的条件,是利用的对象,自然只是为了人而 存在,只有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价值。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而言,从动物解放/权利论,到生 物平等主义、生态整体主义,他们将非人类的“内在价值”从动物扩展到所有的生物,甚至 包括整个大地,由此限定人的活动边界。哲学家当・马瑞尔特(Don Marietta)认为,“许多 其他的哲学家已经支持降低非人类动物或所有生命体,或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意 义的哲学体系。各种各样的名字,像生态整体主义,深生态学,生物温和主义,生态温和主 义,对环境哲学指出不同的但是有些相似的途径,至少在他们都看起来否认人类在事物的系 统中处于一种特别的位置。整体主义的哲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人类道德上和其他物种平等 的概念,正在被环境伦理主义者和科学家以及其他人以对待环境的兴趣所接受。”[6]

自然的“内在价值”存在与否,只是人们的认识观念及立足点不同。不承认自然“内在价 值”的观点,是从人类自身出发,以人为价值主体。承认对象的内在价值,则人类在思考此 观点时,已经进行了一种假设自然为其自身评价主体的定位。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承认自然相对于人而言的价值,是以承认人的价值主体 地位。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实现对自然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预设了应承 认自然的价值主体地位,即在评价自然的内在价值时,以自然本身为评价主体,对自然的价 值进行评价。但是,这种价值主体地位的预设却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困难重重。

首先,人的主观性限制了内在价值属性的界定。由于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评判,需要人类 进行价值主体地位的置换,人类要站在自然的角度来思考其“内在价值”,事实上,人类价 值主体地位的置换并不能带来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

“在现实中,人类的评判无疑是以人类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7]人们由于其日常经验 范围 ,对自然的评判,也必然是从人类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根据经验来作出判断。所以,人类 假设的主客体关系置换,以自然为价值评价主体,去评价价值的内在属性,这无疑是具有人 性色彩的,而不能作出纯粹客观的判断,“不能用涉及独特的人的行为的经验因果作用来分 析它”。[8]从而,人类也无从判别什么才是原本的自然及自然的内在价值内涵。

托马斯・内格尔以蝙蝠为例,说明人类不可能正确感知蝙蝠。“蝙蝠的声纳,虽然显然是 一种感知的形式,它的作用与我们所有的任何感官都不一样,没有理由设想它在主观上与我 们所能经验或想象的任何东西相似。这似乎使有关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的概念产生了困 难。我们必须考虑是否有任何方法允许我们从我们自己的情况推断蝙蝠的内心生活,如果没 有,又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理解这个概念。”[9]作者认为这种经验的主观性使得人类不可 能从根本上正确推断对象,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先验图式的概念。“我们自身的经验为我们的 想象提供基本材料,因此想象的范围是有限的。……我想知道的是,作为一只蝙蝠对蝙蝠来 说会是什么样。然而,如果我试图想象这一点,我受到自己的心灵力量的限制,而那些力量 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10]同样,人类想知道作为自然对自然来说会是什么样,也不足以 完成这种认识和判断。所以,人类在对待自然的“内在价值”的概念上,试图推断其内涵的 努力也是无劳的。在人类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自然的“报复”,即是人类以自己的经验推断 出现的异常自然现象,这其中就蕴含了人类的思维特色,是拟人的自然反应。“当我们考虑 蝙蝠时,我们所处的地位与聪明的蝙蝠或火星人可能占有的地位完全一样,如果它们想要形 成一个作为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概念的话。……它的主观性是非常明确的。”[11]同样,我们 ――人类的主观性也是一样的,任何物种的“主观性”决定了它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 断,所以人类试图作出自然内在的价值的评判是枉然的。我们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否也在设想 人类具有内在价值,他们同样也不能评判人类的价值,他们只能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从人 与自身的关系中,去评判。人类评判依据的主观性决定了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评判不可能。

不干涉自然的原本状态,自然的固有价值,内在规律,一经人的干预,即带有人的印迹, 人的主观性和干涉的行为,已经深深烙在自然之中,所以人类一旦试图进行这种行为,自然 的原本状态已经消逝了,原本已不再是“原本”。人类所假设的主客体置换,“非人类的生 命体”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所以自然的'内在价值,我们无法评判。我们可以讨论它 的客观性,但它的内涵却又在人类的视野之外。人正在试图判别的自然价值实际只能是人与 自然关系中体现的人类所认识的自然对人的价值。

其次,实践上的困境。

尽管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在理论立足点上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在行动上,现实生活 中,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所进行的环境保护实践,更具现实性。而非人类中心的观念在行动 上却找不到有力的证据。非人类中心主义,如动物权利论认为,人们对自然的尊重,表现在 爱护森林、动物,在狩猎、在对待动物上,要在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基础上,尽可能不伤害 动物,要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维持自然的原本状态……他们提倡的要求更为荷刻,但是事 实上,如何才能是自然的原本要求,是自然的自发发展状态,什么是“基本需要”,人们无 从判别,所以行动中人们无从区分,在现实中,实际上缺乏明晰的尺度。非人类中心主义在 现实中陷入了困境。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要尊重自然,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要求发展, 人们应尽可能地让自然自发地存在……

由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内在价值”评价理论上的缺失,导致其在行动上,难以逃出人 类利益本位的巢臼。主客体转换的不现实性,带来的行动上、以及认识上的困境。实践的困 难首先来自理论,非人类中心希望使自然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使人类不能在实践上过 分干预自然,要维护自然的原本面目,但人类的行动涉及之处,已经干预了自然,人们对“ 真正的自然面目”的认识也只是人类的一种认识,但是事实是怎样的,仍是有待思考的问题 ,人类所假想的“自然报复”也是具有人性色彩的假想。其次是现实的物质力量的原因,由 于地球面临过多的人口的压力、资源缺乏、能量危机、以及技术造成的浪费等现象,人类在 实践上试图普遍地以“非人类中心”为行动准则,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不具备现实基础。 约瑟夫・德斯亚丁斯(Joseph Desjardins)认为,整体主义(非生态中心观点之一)的“承诺 不是普遍的;一些道德哲学家对于实践这种新的到达伦理学的途径的效果持有严肃的保留… …”。[12]如,动物解放/权利论者雷根(T.Regan)认为动物和人一样,有自然的权利。但是 ,人类在行动中应设定行动的界限,只能在限制的条件内伤害动物。但是事实上,这种边界 标准无法做到客观性、无确定性。

人类中心主义无疑是支持以人为价值主体的观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从人的主体性 出发。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观点,必然要求站在自然的角度来思考。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 应尊重自然,认为自然与人类应是平等的观点,无疑削弱了人类的主体地位,这其中预设了 应进行自然与人的主客体关系置换。我们人类如何行动,做,才是符合自然要求的。事实上 ,人类仍在以人类自身的思维方式在假想着自然会如何如何,相应地人类自身该作出何反映 。我们所推测的自然的要求,以及自然对人类行为的反映,都是人类中心的,仍是以人类自 身为主体的思维方式,这就使得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行动上走入了困境。这就是非人类中心主 义在实践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现实中,我们也能看到,从政策、法律的颁布等实际措施上,人类的行动是人类中心的 。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任何十分熟悉美国哲学历史的人将承认这个假定,和随之而来 的环境议程的证明,被看作本质上是注重实效的――我的意思是通过它这种思考的方式在美 国哲学学派中成为以实用主义闻名的一种中心地位。”[13]

“现代世界观的实际失败……从这个实用主义的框架出发,那么,环境保护主义者批评流 行的现代世界观是正确的。这个世界观的实践内涵是极端地改造生态圈的行为,建构与自然 生态系统隔离的人类共同体和栖息地,不仅中断他们周围所在的生态系统,而且大气和从此 整个地球。这样的无法忍受的实践很明显来自于日益增长的科学证据的优势。人类在自然环 境中进化出我们目前正在转变的。因为我们的身体的和心理的支持,我们进化独立于自然环 境。我们的行为等于在破坏我们所依靠的,并且因此以一非常直接的方式弄巧成拙。推动这 种行为的世界观因此实际上是错的。……我在这儿想做的是证明,通过例子,实际的价值不 仅对现代世界观的批判,而且对指导发展新的环境上友好的替代办法的持续的方法。”[14] 所以,在实践上,非人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无以立足的。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行动上是无 法实施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失败即体现于此。

如上所述,非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在行动上缺乏有力的现实证据,难以 在当前形成一个可行的标准,成为引导人们行为的规则,自然“内在价值”的意义何在?

岩佐茂认为,“主张必须保护环境的环境伦理,不应该建立在自然的‘权利’与‘固有的 价值’这些虚构的概念上,而要以对现实的认识为前提。”[15]但是,我认为在当前对此的 讨论仍具有深刻意义:主要是理论上的发展与实践的间接影响。尽管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争论 ,存在分歧,而且根据上述分析,人们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内涵也无从把握,在实践上也不具 备现实性,但是,我们当前进行自然内在价值的探讨仍具有深刻意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从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到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的“ 内在价值”,这是一种在世界观转变下的自然观的发展。这种转变和发展是有它的现实意义 的。

首先,它对于自然观的发展,形成新的更为进步、适合人类的发展的自然观有不容忽视的 影响。在当前,由于人口过多,技术水平以及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阶段性,在认识上,以及 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在实践上仍然以功利主义为目的处理人与自 然关系。但是,随着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自然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有机体的观念将 会促进人类自身道德的提升,以及对于人类形成未来更为适应发展需要的自然观念是一个宝 贵的思想源泉。从这一点上来说,自然“内在价值”的观念对于形成新的观念有益。承认自 然“内在价值”的自然观是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定时期下的自然观念, 是在原来机械世界观指导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这对于人类未来形成更为新 颖的新型自然观念,是可以参照和吸取的理论观念。

杨通进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伦理 标准,要求所有的人都予以遵守,而把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理 解为具有终极关怀色彩的个人道德理想,鼓励人们积极地加以追求。”[16]

自然的固有价值的存在与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 争论的意义上,而且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也具有深刻意义。

其次,承认自然“内在价值”,对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指导人们的与自然环境相关 的行为活动中,有增强行为主体道德义律、规范主体行为、增强自觉性的重要功能。虽然人 们不能把握自然的具体的“内在价值”内涵,但是在承认它的基础上,人们会形成对自然的 尊重与爱护,感到人类对自然负有责任和义务,从而减少过分干预自然,破坏环境的行为。 对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从传统的实用主义的自然观 转向视自然存在内在价值的自然观,使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起点上,会更为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使人们在道德上、行为上,都会更为积极主动地爱护自然,这无疑 对增强环境保护效果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人的环境主义实践行为有深层影响。

“价值与无价值的分离永远是一场试验或考验,也是一场意见或情感的斗争,在斗争中使 用的是信仰或传统的力量。”[17]事实上,自然的内在价值的有无,人类无从判别,人类所 能判别的自然价值只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的人类所认识的自然对人的价值。但是,自然 的“内在价值”存在与否,对于人们的世界观的转变,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看法、行为有着 指导意义。这就是“内在价值”对人们的意义。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到来,工具的不断创新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的主体意识也日益深化,造成人类充当地球统治者的观念 日益明显,从而在行动上将自然当成纯粹的物质来源。所以,我们应提倡新的自然观念,在 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改观目前日益恶化的状况。“因此 ,思考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似乎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事实并不存在于可用人类 语言表达的论点的真实性中。我们可能无法陈述或理解这些事实,却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存在 。”我们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判断,也许就在于我们应承认它的存在,却不能表述它的内涵。

所以,我认为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这种转变是有它的存在价值的。虽然生态 中 心在许多人看来,它的实践性值得怀疑,但从世界观上,这种转变在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却是 有现实意义的。

产业调查报告【篇6】

3、加强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在当前开放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科技含量的柑桔产业是很难立于不败之地的。针对制约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健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按照强化县一级、稳定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要求,配齐、配强农业技术人员,鼓励他们开展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鼓励他们以技术入股或其他方式参与柑桔产业开发,既解决自身的生计问题,又为柑桔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突出抓好套袋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树立会同柑桔品牌形象。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在柑桔生产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技人员的作用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培养大量的农民技术人才,为柑桔产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只有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了,科技素质整体提高了,柑桔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4、搞好加工与流通,切实把柑桔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加强柑桔的采后商品化处理。要在保证柑桔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商品化处理,搞好分等定级、打蜡包装、贮藏等工作,提高柑桔的商品价值,逐步改变“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象。二要发展柑桔加工企业。目前我县柑桔加工基本处于空白,仅有的佳佳乐果品加工厂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且没有自己的产品,远远不能适应农业

产业调查报告【篇7】

兴化是农业大市,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当前,在全党全社会强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建设现代农业的极端重要性。现在可以这么说,对一个地区而言,生态是基础、是品牌、是发展、是后劲,而这些在农业上则表现得更突出、更直接。下面,主要结合兴化实际,在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化不管搞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丢掉这个基础。兴化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腹部,有着2393平方公里的面积,1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133万之多。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市,其优势和特色一直是较为明显的。多年来,我们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践加快做强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后,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扬生态农业优势,走特色产业之路,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已有的实践、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都充分表明,兴化农业要不断突破,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彰显兴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兴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雨量充沛,195万亩耕地基本上是“吨粮田”,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米粮仓。好的生态资源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用好资源优势,必须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因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不乏其例。现在有人提出,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统一的最佳载体,要更加重视发展生态农业。我们从兴化的实践看也确实如此。就兴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水是首要的'。水是兴化之魂、兴化之本。兴化的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围绕营造“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不懈地把护水、治水、养水摆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我们从这一理念出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观念的转变、路子的探索。比如在处理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上,我们尊重市场农业、效益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但是离开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行的。围绕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之外,还要加上一条,生态保护是前提。只有有利于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得利,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农业。所以这几年,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效益,也绝不容许干。比如在水产业养殖上,对滞涝区、行洪区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行洪滞涝的需要、水质的净化;对那些宜林的湿地,积极发展人工湿地林,防止图一时之利,造成对整体环境的破坏。现在兴化的整个生态环境好,水环境的保护功不可没。据省、市部门检测认定,兴化农田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达到AA级环境质量指标,地面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兴化农业始终保持了较好的优势,得到了繁荣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常年产量在110万吨、1.5万吨、3.5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总量已连续居江苏淡水养殖之冠。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兴化农业的发展水平。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绿色食品倍受青睐。受其影响,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绿色安全成为筹码,“绿色壁垒”日趋严格。从兴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态品牌的农产品。兴化蟹田大米、红膏牌大闸蟹、兴化大青虾供不应求的旺销,充分表明了生态农产品强大的竞争优势。兴化蟹田大米生产采取稻渔共作模式,无污染,口感好。全市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6000万公斤,市场价格比一般稻米高出20%以上。现在农民自己吃的是蟹田大米,客人来兴化带走的是蟹田大米,蟹田大米已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行情日益火曝。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新一轮农业发展的竞争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特征的。面对新的竞争,我们要战胜挑战,抓住机遇,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必然是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近几年来,我市根据资源特点,着力优化农业结构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了“东部特种种养、南部生态工业、中西部蔬菜、北部水产

产业调查报告【篇8】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阶段规律的产物

农业产业化是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农业经营形式。当社会经济条件不具备时,农业产业化是不可能产生的,人为地推行农业产业化也不会获得成功。由于在指导农村工作中,政府倡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于是有人误以为农业产业化是政府行为、人为因素。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仅旧中国从未所闻,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也无人知晓。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报端,恰恰是农村经济改革、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之后出现的。这说明农业产业化的产生,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农业发展阶段的规律性。

那么,人类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有的学者认为,在畜牧时期之后,农业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农工(农产品加工)阶段、农工商(农产品加工商品化)阶段。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生产技能以及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农业生产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阶段。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划分阶段的方法、提法虽有不同,但对农业发展阶段规律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代都不可能出现农业产业经营的实践和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同农工阶段向农工商阶段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联系在一起,总是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在一起。

农业作为社会物质资料重要的生产部门,从古至今在解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对几个农业阶段的考察,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农业在各阶段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贡献有所不同,而越是接近和进入第3阶段,它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更大。其原因要归结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归结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农业自身发展规律。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业发展处于原始农业阶段。但这个阶段是来之来不易的,是我们祖先经过漫长的采集、狩猎时代并逐渐学会驯养动物、种植可食用作物之后,过渡到畜牧业和种植业,再经过若干年,农业从畜牧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的结果。原始农业之所以为“原始”,一则人类社会处于幼年时期,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极其有限;二则人们用以从事农业劳动的工具极其简单,如木棒、石块之类。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及殷周时期或稍后铁的发明、牛耕的出现,代表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状况。与此相应,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尽管劳动者在农耕之余或为了自身需要也生产某些手工业用品,但农业和手工业是结合在一起的,并没有独立的工业部门或农产品加工部门。正如马克思所说:“最初,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不是分开的,后者包含在前者中。农业氏族、家庭公社或家庭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既包含农业劳动,也包含工业劳动,二者是同时并行的。狩猎、捕鱼、耕种,没有相应的工具是不行的。织和纺等等当初是农业中的副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3页)同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农业劳动所能提供的剩余时间和剩余产品,用于制造手工业品或用于交换的产品也微乎其微,无需专司流通的商业和产品交换的市场。那时的所谓“市场”,不过“日中为市”、“以井为市”,简单的以物易物(如某类农产品换某种畜产品)而已。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研究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时,称这一时期为农业阶段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它没有工业、更没有商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也得到发展。分工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一方面促使原来在农业中处于副业地位的工业迅速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又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另一方面分工引起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又与农业、工业相分离,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从而形成农、工、商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基本体系。商业出现之后,农业劳动者除自己仍要进行“卖”和“买”而外,可以把生活、生产所需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卖和买交给商业部门,自己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这对于劳动者积累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利的,对于推动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阶段也是有利的。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除了生产工具有较大的改进外,劳动者的素质有一定提高。农耕方式也日趋精细。但总的说来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生产以自给为主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仅在长达多年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而且在遭受外来侵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制度经过1(1840年到1949年)的发展之后,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奇迹并未出现,农业和手工业原始的家庭结合――男耕女织也未被新的生产方式撕断。

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二三十年的农业改造,“吃饭种田”、“穿衣种棉”、“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状况仍然存在。从农业发展阶段分析,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农业的集中劳动和统一经营、农产品的统购统销等多种原因,束缚了农业分工分业和商品农业的发展,加上把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加以批判,既打击了农民坚持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又阻碍或延缓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但是,实现现代农业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世纪80年代初(70年代末已开始),农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特别是那些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首先开始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从而奠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怎样认识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当明确。

首先,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不等于实现现代农业。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组织形式、经营体制都很不完善,还不能说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即使农业产业化了,离现代农业也还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路要走。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通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那种认为等现代农业实现了再发展农业产业化或那时自然就有产业化的观点是不对的。我们强调农业产业化发生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是要人们在指导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既不能观望等待,以为条件不成熟,又不能一哄而起,违反客观规律。

第三,在实行农业产业化中,要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对推动农业商品化、社会化的作用。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不发达是自给半自给农业得以保存的条件,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把原来从属农业的家庭工业、副业、农业内部各业(如种植业内的粮食作物、养殖业内猪、牛、羊、家禽)一一分离出来成为新的独立农业产业部门,则是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社会化程度的关键环节。而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来一个部门生产的产品,现在往往由几个部门共同完成。以农业为例,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小而全”的农业必然为大而专所取代,从种到收许多生产环节逐步成为专门的部门,如育种有种子公司、收割有收割公司、农产品加工运销有专业部门,不需要农户完成。专业化生产越发达,专业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合的要求也越迫切,这就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第四,近现代农业发展中,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出现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乃至流通部门的结合、协作,或者农业生产部门与农业生产领域独立出来的育种、饲料生产、肥料生产等部门的联营、联合,都是在农业、工业分工的基础上,农业与工业、商业从专业化生产进而实现联合或农工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的开端。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近百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在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都相继出现,并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和高于各自独立经营的效益。顺便说一下,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虽有多年实践,但其名称不一定叫产业化。例如,国务院研究室农业培训考察组赴荷兰、法国、对两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合作制实地培训考察。他们在“考察报告”中说:在两国20多天的行程中,没有听到一个荷兰人或法国人使用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词,但所见所闻确实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该报告还说:在欧盟国家看来,农业早就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包括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即所谓“从田头到餐桌”,农业的效益来自这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那就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务必在它的实质、内容上下功夫,切不可徒有农业产业化之名,而无产业化之实。

综上所述,在人类社会初期,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没有生产、加工、流通之分;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了与农业相对的工业和商业部门,农业由合到分;但是社会进步和农业的现代化,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工业、农产品加工和运销部门与农业又产生融合、联合的趋势,实现农业由分到合。

经济的内在联系是经济发展规律在某一经济领域、经济部门(或产业)的反映。经济规律主要指明经济如何发展、沿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由一种经济形式过渡到另一种经济形式,怎样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如农业发展为什么要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样3个阶段,这是经济规律回答的问题。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管理体制,为什么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再到家庭经营;从农业与其它产业关系分析,为什么经历农业、农工、农工商的发展顺序?这就是经济内在联系要回答的问题。经济内在联系主要指明某一部门或产业如何运作和经营才符合经济规律,才能处理好产业内部(如农业)及其派生的产业(如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体系。

从上述认识出发,不难看出我国原来的农业经营和农业管理体制违背了经济内在联系的规律。农业合作化以后怎样经营农业,是合作社经营、集中劳动,还是家庭经营,分散劳动?是合作社只办一家一户办不好的事,如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那些适合农户干的农活、手工制品等则让农户放手经营?这些问题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不仅长期没有解决,而且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家庭经营被彻底否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完全丧失。这就割裂了农业与农户家庭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什么农业适合家庭经营,古今中外是普遍现象?这需要从农业的特点上找原因。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是农业生产和基本特点。

这个特点说明,要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农民必须对整个生产过程负责,并能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和变化,根据动植物生产的不同阶段进行精心照料和细致管理,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害为利。要做到这一切,生产者就必须有经营自主权,能够自主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相反,农业集中统一经营,农民失去了生产经营权,丧失了劳动力支配权,一切由别人指挥,其结果使主体(人)与客体(农作物)分离,使劳动者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或适应,以控制或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按照人们预定的目标发展,达到人们预期的最佳经济效益。这就是农业的特点使集中经营并不比小规模家庭经营优越的客观原因。

长期以来对农业经济内在联系的客观性认识不足,不仅把农户发展家庭副业或将产品拿到集市贸易出售,当作资本主义,弃农经商加以批判,而且把农业社组织一些专业组发展某种专业生产或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产品贸易活动,统统冠以集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予以取缔。这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长期只是代替农户经营农业,而没有发展专业生产、专业公司、专业市场,进而形成农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联合体或一体化经营。究其原因,是人为因素割裂了农业经济内部的必然联系,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集体经营,既偏离农业经营固有的特点和方向,又没有承担起与农业相关的产前产后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作用。

农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经营的分割是同管理体制割裂经济内在联系分不开的。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由于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影响,又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违背经济规律的情况更为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农村按行政区划分建立经济组织,实行自给自足小而全和行政割据的经济体制,一个社、一个队,就是一个“万事不求人”的小社会。这就从体制上割断了地区、部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为发展专业分工、社会化协作和联合设置了障碍。

二是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实行农工分离、农离分离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业只能单一搞生产,而不能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加工成半成品、制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在远离农村的城市;商业部门只管收购、销售,不过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农业只管生产,也无权过问加工和流通,也不知道加工什么,收购什么。农、工、商各部门互不联系、互不关心,造成产销脱节,产需脱节,有的产品积压,有的供不应求。

三是部门分割、城乡分离,切断了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本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而管理体制却将再生产过程分割成很多部门和很多层次,各部门、各层次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造成了相互扯皮,彼此推诿,妨碍再生产过程相互协调和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农业内部行业管理的分离,生产几个部门管,加工几个部门管,收购、销售几个部门管,每个部门虽有一个领导分管,却互争权利互不往来。这种体制既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也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应该看到,割断经济内部必然联系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它一方面阻止农业以更快速度发展;另一方面截断了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造成农业结构单一,粮食几乎就是农业的同义语,农村结构单一,农业几乎是农村唯一的产业。为什么我国农村、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就多数地区来说,农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大多数农民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难道我国广大农民就这样无能?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就落后到如此地步?回答是否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我国农民经过长期的社会斗争、生产斗争的锻炼,他们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他们人数最多,能量最大,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只要给他们一个用武之地,他们会演出农业丰收、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活剧来。在农业上,我们祖先靠人力加畜业,创造了“贞观之治”、“斗米三文”的奇迹,难道经过几十年代人努力之后还展示不出比以前人更辉煌的伟业?问题是不良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捆住了农民大干的手脚,捆住了农业腾飞的翅膀。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基本认识:

第一,只有按经济内在联系来经营农业,才能增强农业自身经济实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弱质性问题。

经常听到人们议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田;社会各方面军的资金不愿投资于农业,工商企业也不愿到农村兴办农字号企业。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缺乏吸引力。撇开其它因素不谈,造成农业弱质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经营方式没有把农业与关联产业有机地结合并形成利益共同体。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是能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农业内部分割经营的主要弊端有二;其一是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无论通过计划收购,还是市场交换,都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甚至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物化劳动的消耗都得不到补偿。其二,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也就是说盈利部门不在农业,农产品通过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增加的价值有一部门是农业部门创造的,而这部份剩余价值完全落入其它部门。如何把农业、工业、商业连为一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于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已为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所证明。

第二,只有按经济内在联系来改革经济体制,才能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为农业产业化、持续农业、现代农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环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即改革农村内部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改革突破了旧的经济体制,找到了在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公有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找到劳动者、经营者、受益者统一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很短时期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温饱问题。但是家庭承包仍然带有小生产的色彩,与商品化、社会化农业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协调部门利益,在考虑各部门责、权、利基础上,解决经济内在联系问题,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农业来说,按经济规律办公事,就是按经济内部必然联系来办。因此,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就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产业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项改革搞好了,才能解决家庭的承包遗留的“家家包土、户户种田”,小生产与大市场等矛盾,才能把农业从自然经济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才能造就WTO新形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民素质,按WTO的规则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新农村。

以上分析可用一句话概括:按经济内在联系经营农业和改革体制,既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外部环境,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业及其经营体制。尽管在农村改革中建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的特点,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既适应古老的牛耕,也适应现代的机耕,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弱点也日益显露出来。这些弱点主要是:

1、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形式,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2、由此而很难打破家庭经营所形成的“小而全”生产格局,每户所能提供的农产品极其有限;

3、农户受文化水平、科技知识的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更无力与国际农产品竞争;

4、农户居住分散,受交通条件、产品包装、保鲜等限制,即使有批量产品也难以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简言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打破县界、省界、国有大市场的矛盾靠家庭经营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建立“农工商”、“贸工农”综合体,实行农商、农工、农业生产一体化,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就是建立适应市场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农业的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为什么又要在保持家庭经营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其它经营形式呢?这是由家庭经营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它对发展农业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保证了农民在农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而这个主体地位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为此,建立其他经营形式时,绝不能否定家庭经营。重犯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的错误。这样才能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把农民积极性引导到发展发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上来。换言之,农业产业化并不排斥家庭经营。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实现后,家庭农场依然存在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大规模经营,而家庭经营规模小,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批量产品,比较顺利地进入市场。市场经济与农业经营体制是什么关系呢?农业产业化又怎样适应市场经济,把农户、农产品推向市场呢?

首先,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这里,市场对商品生产及其价值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说它起决定作用,一是有了市场,有了消费者,还需要作为生产者的企业或农户,生产出消费者或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方可进入市场;二是商品进入市场后能否卖出去,是否为消费者喜爱,并实际上被消费者全部购买(即实现了商品价值)。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生产者才可以说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真正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如果有市场(亦可理解为有消费者),但没有商品可上市;或有商品进入市场,但无人愿意来购买(亦可理解为没有消费者)。这两种情况有其一,都不能说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商品生产。

商品流通理论认为:生产决定流通,即生产出什么品种、多少数量,流通中也就是这么多品种和数量;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即流通搞得好,市场扩大了,生产必然扩大。从市场经济分析,流通问题实质上是市场问题,而市场问题,必须抓好两头:一头是生产、一头是消费。只抓生产不抓消费(也可理解为市场),同只抓消费,不抓生产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了消费而没有生产(产品),同有了生产而没有消费一样,市场只是一个空洞名词,而不是现实的市场。笼统地说生产决定消费,或消费决定生产未必科学。马克思说过,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同时又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此,用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谁决定谁的辩证关系看待市场问题,既要抓消费,又要抓生产,二者不可偏废。

其次,进入市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不同利益的平等的经营主体。组成农业产业化的无论是加工企业、流通部门,还是农户,在实行产业化经营中都是独立、自主、具有平等权利和经济实体。产业化不论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样名称、都有没有改变参加者的主体资格,因为市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位置的变换,而是物品所有权的转让。如甲到商场购买彩电,成交前,彩电所有者是商场,一旦成交付款,彩电的所有权就过渡于甲。倘若进入市场的企业或个人,不是法律上、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实体,交易者之间不是平等地位,那末市场交换可能因缺乏主体资格或产权不明晰而导致失败。这正是我们一方面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农户的独立地位,一方面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弥补家庭经营之不足,使农户能和企业一样平等地走向市场。如果农户一旦参加某种行业或产品的合作与联合,就失去主体资格,就不能再从事家庭中其它经营,那就有悖于农业产业化原则,有悖于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是没有姓“社”、姓“资”之分的,凡有市场的地方,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都可以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我们说,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困难,并不是说农户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买和卖的市场交易行为。同时意在告诫农民,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为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市场)之间架设一座畅通无阻桥梁,步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

第三,市场经济对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化或发展商品农业。商品农业与自给农业不同,前者是为交换而生产,为卖而产;后者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生产,自给有余的那部分产品才进入市场交换范围。农业商品化与农业产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商品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是农业产业化的条件,而农业产业化又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商品率越高的产业(产品)对产业化的要求强烈,反过来成为产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国外农业产业化最先起步、成熟最好的一般是奶类产业、蔬菜、水果产业一体化,这同此类产业的商品化是有关的。我国农业产业化也有类似情况。根据笔者对四川乐山市两个区(市中区、五通桥区)的调查,产业化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大都是粮食作物之外的产业的产品。如五通桥区近年来以7户花卉种植大户为依托成立了花木协会,通过“协会联大户,大户带小户”,使成员发展到78人,种植面积由500亩扩大到2480亩,起到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作用。该区1912月成立的生姜协会,采取产前技术培训,产中督促检查,产后外联市场、内联运销大户等,出现了产销两旺的态势。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农业商品化,农业商品化与产业化之间的联系。当产品通过产业化这个载体经受市场检验,被消费者认可时,商品化会得一进一步发展,产业化也会随之而扩大规模,并拉长产业链条,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农户和产品闯市场,经受市场竞争的“洗礼”。

第四,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增强竞争力靠农业产业化。因为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是优胜劣汰。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则是公平竞争,你要战胜对手,只能靠商品的质量、品牌、价格优势等,只能按国际规则办事,而不能靠不正当竞争手段。从我国农民素质、农产品品质现状分析,在市场竞争面前农民素质、产品的质量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民、农产品更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而且更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一是参与产业化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可以形成新的合力。二是通过产业化经营,增大科技投入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品牌。三是参与主体可以合理分工,有的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有的进行市场分析,瞄准市场研制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四是进行智力开发,培训市场经济人才。智力开发是把知识和人的智能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和运用;人才不是天生的,要靠教育、培训,所以培训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强竞争力的根本。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有一个著名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和资本存量的丰寡。五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用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走向世界。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无国界,在农业面临国际农产品竞争的新形式下,走农业产业化路子,也是我国农业、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游泳的必由之路。

产业调查报告【篇9】

内容简介:  作为城乡结合部农村新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农家乐的兴起,“农家乐”已经成规模化的发展,并事实上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改变了郊区农民的经济结构,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的生产结构。

以“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顺应了城市近郊短程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时尚,为“离土不离乡”的近郊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生活出路,对农村社会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它直接的经济功能。

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变化的动向,把农家乐的引导、培育、管理纳入政府职能管理的计划范围。使其在农业生产计划中占一席地位。因为,农家乐的产品化水平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帮助;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是农家乐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还因为,九龙坡区农家乐高峰日收入仅为南岸区的十分之一!建设投入仅为七分之一!高峰日接待人数仅为六分之一!九龙坡农家乐可挖掘的潜力还相当大。

在区委区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培育下,九龙坡区的农家乐初具规模和特色。,尤其是白市驿“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十里荷塘观赏区”等已经名声在外,对近郊农村发展特色经济、拓宽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消费市场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九龙坡区的农家乐已经步入高速增长期,正需要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过渡。所以,为使九龙坡区农家乐实现第二次跨越,成为当地“离土不离乡”的郊区农民赖以生存、致富的“万岁产业”,在九龙坡区农村生产结构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九龙坡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制定我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区旅游产品格局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开展了“九龙坡农家乐现状调查”,并据此完成了“ 九龙坡农家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的研究课题。

调查方法的说明。九龙坡区内以农家乐形式接待游客的经营户已达400 余家,(截止底统计),经批准挂牌的农家乐有110  户。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标准问卷,封闭式问题调查的形式,在白市驿镇“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和“十里荷塘观赏区”200家经营户调查了62户,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弱。结合区、镇主管单位的重点调查,力求形成客观真实的结论和评价。白市驿镇“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现有经营户150家,均未挂牌;“十里荷塘观赏区”有50家,其中36户经批准授牌。

1.农家乐的概念:“农家乐”是农家乐最早的形式,目前仍是农家乐的主力军。《南岸区“农家乐”管理试行办法》中解释:“‘农家乐’是以城郊农家庭院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方式为特色,吸引市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劳作体验的一种经营方式。”尽管理论界还有其它的概念与说法如:乡村旅馆、田园公园等。其中“农家乐”因其外延较广,涵盖面宽而被普遍采用。但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以“农家乐”主要对象的'农家乐形式。成都市龙泉驿区仍然使用“农家乐”的概念,与我区的实际较为接近。

2.  农家乐存在的理论依据。王云才在其论文《从珠江三角洲的实践看我国田园公园的发展》(载《旅游学刊》2期)认为:“以城乡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城市”供给与需求体系的内在变化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格局的转化。短期近距离休闲度假成为城市圈结构中重要的旅行行为特征,而这种行为特征决定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传统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园在重游率上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市场新的需求。”据学者研究的结论,城市周边短程度假,将是相当长时期内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而且,这种方式弹性小,重游率高,市场相对稳定。农家乐的兴起,是把城市居民周末度假由城区转移到郊外,多数选择二日游的形式,被学界称为“5+2”。农家乐除“农家乐”之外还有其它形式。

产业调查报告【篇10】

客栈群英汇针对民宿保险的现状向民宿经营者们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保险保险意识、保险购买渠道、是否购买保险等问题。共收到了1000多份来自全国民宿经营者的调查反馈。

参与问卷调查的都为民宿经营者。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出,民宿目前的一些基础现状。

●民宿的合法性:

在此次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民宿经营者反应,没有获得合法的民宿身份。同时有更多的经营者反应,没有获得获得特种经营许可证。

●单体民宿的体量:

民宿中客房数量偏少,5-10间和10-20间分别占到了31%和34%的比例。其次20-30间占到了15%,1-5间占到11%,超过30间的只有9%。

●购买保险比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现在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经营者没有为民宿购买过保险。

●未购买保险原因:

没有购买保险的民宿经营者中,其中仅有10%认为自己不需要为民宿经营购买保险,10%认为现有的保险不适合自己的民宿,80%的民宿经营者因为没有渠道平台了解和购买保险而放弃。

●希望购买保险种类:

经营者主要想购买的保险种类,第一房屋财产险,可以保证在火灾、水灾等意外导致房屋受损时能有赔偿;第二客人入住安全险,可以保证当客人入住客栈后出现人生意外伤有保险公司赔偿。会有不到一半的经营者为客人购买客人出游保险,保证当客人在入住后出游发生意外伤害有保险公司赔偿,以及水暖管炸裂损失险。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民宿市场的`复杂特性,保险行业一直没有推出专门针对民宿行业保险的原因有:

1.“身份未合法化”:近期陆续出台的政府政策,才真正确认了民宿的合法地位。而在这之前,民宿没有合法的身份,就没有资格为经营场所购买保险。现在购买保险需要提供有关经营执照、各种相关的许可证件。

2.“体量小不受重视”:民宿房间数都在29间以内,更有多数单体店民宿的房间在10间以内,保单太小,不能引起保险公司的重视。

3.“木质构造建筑”:在一些民宿集中的古镇,如独克宗古镇,大部分是木质结构建筑,为木质结构担保,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4.“原有保险适用”:民宿做为个性化住宿,始终也是标准酒店的后裔,有些符合标准的民宿可以直接购买为酒店推出的保险套餐,但这样的保险价格通常偏高。

整个民宿产业的壮大,民宿对保险的需求旺盛。

安保落后,防盗能力弱。对于在民宿行业里有很多单体店的民宿主人,单体店投入成本低,安保设施落后,相对遇到盗抢风险升高,需要有相应的盗抢保险来保障入住客人的权益。

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需要保证。对于从业人员和入住客人同样需要保障。许多小型民宿经营者,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给雇用员工购买社保等,就需要购买保险来作为权益保障。入住客人的流动性大,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也多,一份保险能解决店家和客人双方的后顾之忧。

木质结构建筑易发火灾。而在古镇中的民宿经营者,就知道古镇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历史比较久远,存在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疏散通道狭窄等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发生火烧连营的情况。火灾保险是经营者最看重最需要购买的保险。

以上都是作为民宿经营者,需要的最基础的保险。根据自己民宿经营状况的不同,会需要更多更细节的保险。客栈群英汇后期会邀请专业的保险从业者为大家讲解。

现安全问题的情况也多,一份保险能解决店家和客人双方的后顾之忧。

新闻一:6月15日凌晨1点浙江崇仁古镇三村老街,突起大火,火情严重。殃及到10多家店面房,火源是一所老房子,紧接着就慢慢蔓延至周圈,经营店主损失严重。

新闻二:2014年初香格里拉独克宗古镇大火,此次火灾共造成独克宗古城仓房、金龙、北门三个社区受灾,总受灾户数335户。其中:烧毁房屋242栋,因建立防火隔离带拆除43栋,拆除房屋屋顶50栋。

新闻三:今年3月新闻快报报道,章先生通过Airbnb预订了一个房间,在翠苑小区。将行李放在房间内,外出吃饭。回来后,发现一个黑色gucci帆布包不见了。里面有苹果macpro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移动硬盘、储存卡等物件。实物价值6万多。事后要求房主赔偿损失。

产业调查报告【篇11】

中国的老年产业扑面而来,为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商机。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xx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xx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xx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XX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XX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XX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XX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XX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XX年发布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XX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XX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XX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

"产业调查报告"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