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穷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3.11.06

穷人读书笔记(分享六篇)。

阅读书籍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而当我们能从作者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心得之后,就能够真正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感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感悟是撰写读后感的重要基础。如果您对“穷人读书笔记”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建议您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供日后查阅!

穷人读书笔记(篇1)

我以前,总认为穷人,就是乞讨的人,根本没有什么爱心可言。直到读了《穷人》这篇课文,我才知道,穷人,也是有爱心的。

文中的桑娜是一个渔夫的妻子,她的丈夫每天以打渔为生,生活艰苦,还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但是当他们知道邻居西蒙死的时候身边还有两个婴儿时,却都作出了同样的.决定:把孩子抱回家抚养。

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在自己生活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还抚养邻居的孩子。在生活中,这种情况也不少:工资不多的老清洁工把半个月的生活费给了路边乞讨的痴儿;姥姥家最贫困的时候,家里仅有一只小母鸡,全家人指望它下蛋过年,一个落魄的外乡人过来乞讨时,姥姥立刻把家里仅有的那只鸡杀了,炖汤给那个外乡人填饱肚子。自家人过年却只喝稀汤吃野菜。

这篇课文中,一些段落和句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两句通过简单的环境描写,就写出了主妇桑娜的勤劳和这个家庭的温馨。就像我们的家,虽不富裕,但总能体会到温馨的气氛:回到家,鞋柜旁支好的小椅子,坐上去换鞋更舒服;睡觉前,牙膏有人帮你挤好,毛巾放在你够得着的地方。还有一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明知道,这样做很有可能会招来丈夫的一顿打,但是同情战胜了恐惧,桑娜还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

《穷人》这篇课文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人,不管富有还是贫穷,都应该保持一颗友爱的心!

穷人读书笔记(篇2)

穷人和富人读后感(一)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好多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格林童话中的穷人和富人,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个故事是关于很久以前,上帝经常周游世界,有一次,天很黑,他没有找到一个地方住。这时,他发现前面有两座房子:一座是穷人的小房子,一座是富人的大房子。

上帝心想:富人很有钱,我住在他的家里时不应该给他们增加负担。但是,财主摇摇头不让上帝住。上帝只好去敲小房子的门,穷人让他住了下来,还给上帝准备了饭菜,还让上帝睡他们的床,自己睡稻草床。

第二天早上,穷人做了他们认为最好的早餐。上帝吃了早餐,对穷人说:“你们是善良的人。我会实现你的三个愿望。

“穷人希望他们每天都快乐健康,有面包和新房子。上帝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富人看到穷人的小房子变成了大房子,后悔当初没有让上帝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他骑马去追上帝,希望上帝满足他的三个愿望。

上帝让他最好不要许愿,但他还是许了。结果,因为他太贪心了,他总是想一下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好多次他都觉得想好了,可是他又觉得太少了。

每次他都因为生气而糊涂的说了话却变成愿望了。最后,富人一无所获,失去了一匹马,而穷人却一辈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有爱心,不可以太贪心,不然可能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失去。而知足的人懂得平淡是真,哪怕是别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快乐,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幸福。我要向穷人学习,你们呢?

穷人和富人读后感(二)格林童话《穷人与富人》讲的是:一天,在人间漫游的上帝分别到富人、穷人家借宿。富人因为看到上帝穿着破烂、不像有钱人而拒绝了上帝的请求。

而穷人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挽留上帝,虽然穷人家里东西不多、饭菜平常,但上帝却受到了最热情的款待。因此,上帝满足了穷人的三个愿望:第一,永远幸福;第二,终身健康,一是无忧;第三,得到一个新房子。

而贪婪的富人,在得知穷人的经历后,后悔拒绝上帝在自己家过夜。为了得到三个愿望,富人骑马去追求上帝。追上上帝后,他假装对上帝很有礼貌,他不听上帝的劝告,坚持要上帝实现他的三个愿望。

可是,因为富人最终的三个愿望竟是:折断自己的马的脖子、自己的妻子坐在鞍子上下不来和自己的妻子离开马鞍回到地上。这样,富人除了麻烦、痛苦、虐待和失去一匹马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

阅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应学***的穷人,不要贪婪、自私,多一些知足,多和别人分享,同时如果我们能拥有一颗高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心,那我们的生活虽然平淡却也很快乐。相反,如果自私、贪婪的话,也象愚蠢的富人一样得到相同的下场。

穷人和富人读后感(三)今天,我读了格林童话里的一篇《穷人和富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上帝到人间找住的地方,首先他去了富人家,而富人却说:"不行,我不能让你住,我的屋子里堆满了草药和种子,如果凡是敲门的人我全接待的话,用不了多久,我就得出门要饭了。

"于是上帝向穷人家走去,穷人二话没说,就将上帝请了进去,还让上帝和他们一起用餐。早晨,上帝对穷人说:“你们是好人。你可以许个愿。

“只要穷人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每天都有面包吃,有了新房子。上帝帮助他实现了他的愿望。富人知道了,就对上帝说:“下次你来,我就让你住在我家里。

"最后富人什么也没得到。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心存善良的人有好报,心存恶念的人有坏报。

穷人读书笔记(篇3)

我读了《穷人》一文,禁不住抚卷沉思起来。

且不说渔夫和桑娜有着五个孩子,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我先来谈谈她对待邻居和我们对待邻居的态度吧!

文中讲到,桑娜的丈夫迟迟不归,此时,她十分起牵挂丈夫,可当她迈出家门时,却先去看看自己的邻居――一个寡妇和两个孩子。从她的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那种关心别人的好品质。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各扫各人门前雪还来不及,谁会理会他人瓦上霜呢?

当桑娜发现邻居西曼已经死去,两个熟睡的孩子将无人照顾时,桑娜冒着有可能被丈夫揍的危险,顶着本来就不小的生活压力,把两个孩子带回家和自己的五个孩子一同抚养。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可有时给邻居帮个忙还要推三托四,计较自己的得失。跟桑娜比起来,未免也太过明显。

当我读到渔夫说的那句话“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我受到了多大的感动:这对穷人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回想我们今天,生活比桑娜他们好多了,照理应有更多的桑娜涌现,但为什么我经常看到的是“见死不救”“袖手旁观”之类的消息?

如今,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富裕和幸福中。但那一幢幢高楼大厦仿佛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层浓浓的雾气,把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那颗心隔开。现在,有的邻居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这是不是说明他们的那颗新已经被隔开了呢?我们是否应该向桑娜学习,去挽救那颗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能从我做起,积极除掉人与人之间那层隔阂,去找回那颗热心、爱心,让邻居之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

同学们,请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真情满人间的社会!

穷人读书笔记(篇4)

一个人可以贫穷,他可以一无所有,但是那只是身外之物。一个人贫穷,但他懂得去努力打拼,靠自己的力量和实力去获得尊严和财富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人贫穷,但它可以为了别人而去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是无比可贵了。“只要能够给予,就不贫穷。”是啊,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能够给予别人爱,能够帮助别人,这样的人永远是精神的富有者,他永远都会知足,得到满足这样的人往往是坚强的,无论上帝归他多少考验,多么残酷,他一定可以挺过来,只要他可以去给予,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种境界是多么令人回味。”在生活中的例子也有很多,如:当公交车上十分拥挤,这时上来一位老人有一个小伙子为他让座;当烈日炎炎的中午,大家都休息时扫地的阿姨为我们辛勤劳动清理垃圾;还有在车流川籍的马路,一位盲人要过马路时,一个人去主动扶他过去……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懂得给予懂得帮助,那么就一定会成功。

穷人读书笔记(篇5)

当昨晚看《格林童话》时,不知不觉中又翻到了小时候令我很有感触的一个故事——《穷人和富人》。

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上帝还在人间流浪,有一天,天快黑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旅馆,他突然看到路两边有两栋房子:一所又高又大,是富人的房子,另一所又矮又旧的房子是穷人的房子。

上帝先到富人家去敲门,富人开了窗户,问道:“干什么?”上帝回答说:“我请求住一夜。”富人把陌生人从头到脚瞧了一瞧,因为上帝身上穿着破旧的衣裳,看上去不像个有钱人,他摇了摇头,说:“我不能接待你。我的房间里堆满了蔬菜和种子。如果我让每个敲门的人都进来的话,那我就要去要饭了。你到别处去过夜吧。”他一边说一边关窗户。上帝又去穷人家敲门,穷人很乐意让上帝进来坐。他的妻子和上帝握手,还把所有东西拿出来招待。睡觉时,穷人把唯一的一张床让给上帝睡,还把最好的棉被给他盖。

第二天,上帝让穷人许三个愿。穷人许了这样三个愿望:第一,两人终身健康;第二,衣食不缺,永久幸福;第三,能有一幢高大的房子。于是,上帝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富人看见穷人家的房子一夜之间就变得那么漂亮,富人很好奇,问穷人:“是谁给你们换了一幢这么漂亮的新房子?”穷人告诉他,是昨天晚上那个流浪汉,让他们许三个愿,其中一个愿就是这幢房子。富人听了,连忙骑上马去赶上帝。他快马加鞭,终于赶上了上帝。富人用很诚恳、很客气的语气说:“请你不要见怪,都怪我瞎了眼。”上帝说:“噢!我就知道你也想许三个愿,是不是?你可以在骑马回去的路上许三个愿望。”说完,上帝便走了。富人在回来的路上许了三个愿望,结果那3个愿望都浪费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真为穷人高兴,因为他用一颗善良的心换来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富人却因自己的冷漠无情和贪得无厌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我觉得他真是罪有应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别人求助于自己的事,但无论别人求你帮忙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千万不要拒绝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能使自己心情愉快,也能使别人心情愉快,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让我们大家都伸出温暖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吧。

穷人读书笔记(篇6)

资产积累为谁服务

已得者将再得,没有者不再有。圣经上如是说,但这仍是奇闻。

妈妈会有的,爸爸会有的,但是上帝保佑孩子们,让孩子们拥有自己。

——比莉·哈乐黛

“福利”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向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弱者,提供物质或非物质的利益和待遇为目标,以使社会成员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福利政策受到自由主义的影响。通过计划生育调查,它限制了接受条件,只为穷人提供了很少的福利,更多的社会福利政策有利于富人。从自由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政策认为个人及其家庭应该是自己福利责任的主体,而**的福利应该只提供给最需要的人。

而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接受福利的人应该被“污名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推动他们更多的自立。与此同时,大量的税收支出和非指向性的“社会保险”政策则更有利于非穷人。

谢若登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通过对美国以收入为基础的社会政策的分析,发现本应该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政策,却在制造者人为的不平等,福利由穷**向富人,社会不平等在加剧;富人占据了超过联邦财政80%的福利开支,却将接受福利救助的“污名”留给了穷人。通过分析,谢若登指出:联邦财政将更多的福利给了老人,而拥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特别是单亲家庭,则占有较少的福利开支,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福利政策在短期看是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却造成了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投入减少,不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和投资的扩大化。WwW.gz85.CoM

谢若登在分析了穷人和非穷人的收入**后发现,非穷人除了依靠福利的直接转支和固定工资收入外,更多的依靠资产所带来的收入,同时这种资产可以获得国家隐蔽式的间接转支政策支持,如税收的减免;而穷人由于现行的家计调查式的福利政策,限制了穷人累积资产的积极性,只能够依靠仅有的微薄的工资收入和福利援助为生。

在喜来登对福利政策的分析中,收入和资产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收入,即指“家庭中的资源流动,是与物品、服务消费和生活标准相联系的一个概念”;资产则是指“家庭中的财富储值”。在我们的认识中,收入更多的是与货币、物质等有关的经济**,而资产更多的是一种可以带来定期收益的财富储值。

对于收入储蓄来说,积累和投资会产生一定的资产。谢若登认为,财产和收入的的关系是包含相似领域的两个连续统,“权利收入”与“完全限制性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两者并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其对资产和行为的分析中指出:

一方面,一定的财产积累可以促进个人更合理、更有计划、更积极的行为;另一方面,行为的适当性也会更有利于资产的积累。这种互动过程可以使贫困人口进入理想的良性循环。他认为,通过建立一种新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鼓励社会成员,尤其是穷人,更有机会能够拥有资产,从而产生“更明确的未来观、更稳定的家庭、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更稳妥的财产管理。

更积极的社区参与”。同时,这种资产积累可以有效地延缓消费,为未来的突发事件提供保障,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什么是衡量贫困的标准。以往对于贫困的衡量经常是依赖于一种收入的数量,政策制定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低于某一收入水平的家庭列为贫困家庭,对其提供适当的救助,而忽视了对穷人财产的考虑。这种只依据收入的多寡判定贫困与否而对贫困者进行相应的救助,一方面助长了穷人对于政策的依赖,因为救助只促使其经济收入上升,并没有得到谋生的手段与方式,没有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这种救助也使得贫困者不敢积累财富,因为这种积累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无法得到相应的援助,而缺少了援助其会重新编的贫困。

谢若登在对当时美国的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种“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模式,其对资产积累政策的倡导源于对非穷人收入**的分析和当时福利政策并没有有效的消减贫困率的**。在他看来,即使是“小额的资产积累也会对家庭的长远发展起着重大影响”。通过政策扶持,穷人有了自己的资产,产生了更加积极的行为方式,更加合理地规划了自己的未来,进而实现了自己的福利责任,最终减轻了**和社会的责任。

因为在谢若登看来,“大部分的福利是抽取而非增加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造成经济能力的减退,以至于难以支付非穷人不断扩大的福利需求”。他认为,社会资源总量是固定的,对福利的投入会限制经济发展的动力。他的错误在于忽视了福利政策的生产性特征,因为教育投资和对贫困未成年家庭的救助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再生产。

谢里丹的观点更倾向于自由福利观,即福利的责任应该在个人和家庭,个人应该是独利的。通过适当的资产积累,个人有机会摆脱贫困。但我们应该反思,这种资产积累的福利政策谁更有利?

资本积累为谁而服务?

资产包括住房和土地等有形资产,以及教育投资等无形资产。谢若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资产神话”,这种以资产积累为基础的政策,将会更加有利于非穷人而不是穷人,穷人的资产积累最终将为大资本和富人服务。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潜力和能力,帮助穷人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但现实的情景却是,高昂的教育费用是很多穷人负担不起的,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只能接受初级的、较差的和职业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即使是穷人能够进入这种教育的体系中并且坚持到最后,也会发现自己其实可能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学历和技能本身并不是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择业时会经常起到比教育更大的作用。穷人幻想通过对教育的投资,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从而摆脱贫困是很难实现的。

同时,教育为穷人提供了一种主流话语的纪律。穷人学会了什么是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适当行为,开始接受社会主流的意识,变得更加顺从。教育为大资本获取更多的利益,不仅为社会提供技术和知识的廉价劳动力,而且通过办学吸收贫困家庭的资产。教育往往给穷人带来希望,吸干家庭的资产储蓄,只留下一些简短的承诺。

有时,穷人也会花费大量的个人精力来管理积累的财富。比如农民工进城后,很多农民工在旺季放弃在城市的工作,回家经营自己的土地。而每个家庭的土地通常是很少的,从土地上带来的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的,反而会造成大量的精力开支。

通常情况下,穷人为维持现有的生活已经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不能够再分精力去打理自己的资产,因为这些资产通常是一些低质资产,不能够带来足够的收益。对于资产的经营会分散穷人有限的精力,使其疲于奔命。而富人由于拥有大量的资产积累,即使在自己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雇佣职业经理人来参与对自己资产的管理,其从资产中的收益是可以维持这样的开支,并能够从中获益。

此外,穷人是否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资产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或许,他们自身能力的局限,注定了他们资产管力的失败和收入的减少。

在住房方面,现行的资产化政策主要包括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性住房两个方面。穷人因缺乏稳定的工作,很少有机会参与房屋公积金项目,然而即使对于部分参与者而言,其收入的微薄决定着其不能有很高的缴费额度,面对高企的房价很难累积到足够的金额,而非穷人在这一方面会相对容易获取超过其实际缴费的补贴。

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即使穷人获得了房屋使用权或产权,也更多的是一种自用,难以带来租金等收入。住房已成为一种只有使用价值、没有可更新收入的资产,住房的装修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的发生。

谢若登对于资产积累社会政策的分析有两方面的目的:通过资产的积累,一方面为减少福利开支,以应对美国的债务增长,促使社会形成一种节俭的风气;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美国的储蓄率和拉动投资,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这种资产积累性的社会政策仍然无法改变当前社会政策更多的为非穷人服务的局面。

资产的累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贫困,但是当资产的边际收益小于其边际成本时,累积的资产就会成为“鸡肋”。另一方面,穷人掌握的资产多是用于未来消费和预防目的的资产,这种资产无法带来经济回报,反而是为将来更稳定的消费和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做了准备。那些以资产为基础的普享性的社会政策,富人可以更多的获得**补贴,更有利于自己的资产累积,而穷人的收入基数较小,其资产累积的速度会相对缓慢很多。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创新性。在谢若登的分析里,其认为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社会,是社会制度的不平等限制了穷人的发展,造成了现有的贫困,贫困是制度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潜藏着一种对“贫困文化”的认可,即穷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自身错误的行为方式和错误的认知。在比较了穷人和非穷人的差异之后,他认为资产可以帮助穷人更好的规划未来,变得更加积极。

希望通过穷人的资产积累使其更加顺从和积极,产生符合主流意识的行为模式,化解社会矛盾,从长远来看达到降低贫困率,从而减轻**的福利责任。但这样的资产积累政策更加有利于富人和大资本,穷人获得的利益则相对较少。政策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已得者将再得,没有者不再有”。

"穷人读书笔记"延伸阅读